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版

合集下载

中医执业医师妇科试题及答案

中医执业医师妇科试题及答案

中医执业医师妇科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 中医妇科学中,以下哪项不是“月经病”的范畴?A. 月经先期B. 月经后期C. 月经过多D. 不孕症答案:D2. 在中医理论中,治疗痛经应首先考虑的是哪个脏腑?A. 肝B. 心C. 脾D. 肾答案:A3. 中医认为,以下哪项不是导致带下病的常见原因?A. 肝气郁结B. 脾虚湿盛C. 肾阳虚衰D. 肺热炽盛答案:D4. 根据中医理论,以下哪项不是妊娠恶阻的常见症状?A. 恶心呕吐B. 胸闷不适C. 腹痛腹泻D. 口苦咽干答案:C5. 中医妇科学中,治疗不孕症时,以下哪项不是常用的辨证论治方法?A. 调理肝气B. 滋养肾阴C. 清热解毒D. 健脾益气答案:C二、多选题6. 中医妇科学中,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导致月经不规律?A. 情志内伤B. 饮食不节C. 劳逸失度D. 外感风寒答案:A, B, C, D7. 以下哪些是中医治疗妊娠恶阻的常用方法?A. 针刺B. 艾灸C. 草药D. 拔罐答案:A, B, C8. 在中医妇科学中,以下哪些是诊断带下病的依据?A. 带下量多B. 带下色黄C. 带下有异味D. 外阴瘙痒答案:A, B, C, D三、判断题9. 中医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肝气郁结是导致妇科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错)答案:对10. 根据中医理论,治疗月经先期应以清热凉血为主,治疗月经后期则应以温经散寒为主。

(对/错)答案:错四、简答题11. 简述中医妇科学中“带下病”的病因病机。

答案:中医认为带下病主要由于脾虚湿盛、肾阳虚衰、肝气郁结等原因导致带脉失约,不能制约带下,从而出现带下量多、色黄、有异味等症状。

12. 阐述中医妇科学中“妊娠恶阻”的常见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答案:妊娠恶阻的常见临床表现包括恶心呕吐、胸闷不适、口苦咽干等。

治疗原则应以调和脾胃、降逆止呕为主,常用的方法包括草药治疗、针刺、艾灸等。

五、案例分析题13. 患者,女,32岁,已婚,未避孕1年未孕。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复习笔记妇产科特殊检查与常用诊断技术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复习笔记妇产科特殊检查与常用诊断技术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复习笔记:妇产科特殊检查与常用诊断技术细目一:妇科检查一、双合诊二、三合诊一、双合诊妇科双合诊,是盆腔检查中最重要的一项检查。

方法:检查者一手戴手套,食、中两指或食指伸入阴道内,了解阴道宫颈情况; 随后将阴道内两指放在子宫后方,并上抬,同时另一手在腹部配合检查子宫的情况,当两指移至阴道侧穹窿,腹部的手移向相应的一侧,则检查附件情况。

【习题】盆腔检查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是()A.双合诊B.三合诊C.基础体温测定D.阴道脱落细胞检查E. 诊断性刮宫【正确答案】A二、三合诊经阴道、直肠、腹部联合检查称为三合诊。

了解后位子宫大小、子宫后壁、子宫直肠陷凹骶骨韧带及骨盆腔后部病变。

方法:检查者一手戴手套,将食指伸入阴道内,中指伸入直肠,了解子宫或附件与直肠的关系,及直肠的情况。

细目二:妇科特殊诊断技术一、基础体温测定二、阴道脱落细胞检查三、活体组织检查四、诊断性刮宫术五、阴道后穹隆穿刺一、基础体温测定1.定义:基础体温(BBT)是指机体处于静息状态下的体温。

2.测定方法每日清晨醒后,不说话,不起床,不活动,将体温表放于舌下测定口腔体温5 分钟,每日测量时间固定,一般需连续测3 个月经周期。

3.临床应用检查不孕原因,指导避孕和受孕,协助诊断妊娠,协助诊断月经失调。

基础体温测定二、阴道脱落细胞检查1.应用:了解体内性激素水平,可用于闭经、功血诊断。

2.涂片种类及标本采集(1)阴道涂片:了解卵巢功能。

(2)宫颈刮片(防癌涂片):早期发现宫颈癌。

①方法:窥器暴露宫颈,以无菌干棉球轻轻拭去宫颈表面黏液,在宫颈外口鳞柱交界处,以宫颈外口为圆心用木质刮板轻轻刮取一周,均匀涂在玻片上,固定、染色、镜检。

②阴道细胞学诊断标准(巴氏分级):1级:正常;H级:炎症;皿级:可疑癌;W级:高度可疑癌;V级:癌。

下列有关阴道脱落细胞检查描述错误的是()A.可采用阴道涂片检查B.可了解卵巢功能C.临床应用于闭经、宫血D.宫颈刮片为早期发现宫颈癌的重要方法E.阴道细胞巴氏皿级为高度可疑癌【正确答案】E三、活体组织检查1.外阴活组织检查(1)适应证:确定外阴白色病变的类型及排除恶性病变;外阴部赘生物或久治不愈的溃疡需明确诊断及排除恶性病变。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气虚;补中益气汤。

2实热;(阳盛血热)清经散。

3肝郁血热;丹栀逍遥散。

4虚热;两地汤。

二、月经后期:1血寒;温经汤。

2虚寒;艾附暧宫丸。

3血虚;大补元煎。

4气滞;乌药汤。

三、先后无定期:1肝郁;逍遥散。

2肾虚;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1气虚;举元煎。

2血热;保阴煎加地榆、槐花。

3血瘀;失笑散加血余炭、茜草、益母草。

五、月经过少:1血虚;滋血汤、小营煎。

2肾虚;归肾丸。

3血瘀;桃红四物汤。

4痰湿;苍附导痰丸。

六、经期延长:1血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茜草、益母草。

2阴虚血热;两地汤合二至丸加茜草、乌贼骨、益母草。

七、痛经:1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

2寒凝胞中;阳虚内寒、温经汤加附子、艾叶、小茴香。

寒湿凝滞、少腹逐瘀汤加苍术、茯苓。

3湿热下注;清热调血汤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4气血虚弱、圣愈汤去生地、加白芍、香附、延胡索。

5肝肾虚损;调肝汤八、经间区出血:1肾阴虚;两地汤合二至丸。

2湿热;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33血瘀;逐瘀止血汤。

九、闭经:1、肝肾不足;归肾丸加鸡血藤、首乌。

2气血虚弱;人参养营汤3 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枳壳。

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

5痰湿阴滞;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

十、崩漏:1血热(虚热)保阴煎加沙参、麦冬、五味子、阿胶。

2实热;清热固经汤加沙参、麦冬3血瘀;四物汤合失笑散加三七粉、茜草炭、乌贼骨4肾阳虚;右归丸去当归加黄芪、覆盆子、赤石脂。

5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去牛膝。

6脾虚;固本止崩汤去当归加升麻、山药、大枣、乌賊骨。

十一、经行乳房胀痛:1肝气郁结;柴胡疏肝散加茯苓。

2肝肾阴虚;一贯煎。

十二、经行发热:1血热内盛;清经散加益母草。

2肝肾阴虚;两地汤。

3气血虚弱;补中益气汤。

4瘀热壅阻;血府逐瘀汤加丹皮。

十三、经行头痛:1血虚;八珍汤加枸杞、首乌。

2肝火;杞菊地黄丸加苦丁茶、夏枯草、白疾藜。

3血瘀;通窍活血汤。

十四、经行身痛:1血虚;当归补血汤加鸡血藤、白芍、山茱萸。

执业医师考点总结 中医妇科学

执业医师考点总结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一、月经先期:当地补阴经1.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固阴煎2.血热型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要补当温经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大补元煎3)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4)气滞型-乌药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要固定1)肝郁型-逍遥散2)肾虚型-固阴煎四、月经过多:保举笑1)气虚型-举元煎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五、月经过少:苍滋归逃1)肾虚型-归肾丸2)血虚型-滋血汤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六、经期延长:原地红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七、经间期出血:清淤地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3)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八、崩漏:上清虫子左右固脾虚证__固本止崩汤肾虚证__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血热证__虚热证:上下相资汤实热证:清热固经汤血瘀证__逐瘀止血汤九、闭经:四人血重阴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__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十、痛经:圣清调少膈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3)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4)气血虚弱型-圣愈汤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经行泄泻:健身1)脾虚-参苓白术散2)肾虚-健固汤经行吐衄:清静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经行乳房胀痛:逍遥观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肝肾亏虚: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经行头痛:通林珍肝火证:羚角钩藤汤血瘀证:通窍活血汤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经行感冒:采金菊风寒:荆穗四物汤风热:桑菊饮邪入少阳:小柴胡汤经行身痛:趁痛补血虚: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血瘀:趁痛散经行浮肿:淤八肾脾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气滞血瘀:八物汤+泽泻益母草十一、绝经前后诸症:左右二仙汤1)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十二、经断复来:老子黄皮脾虚肝郁证:安老汤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湿热下注: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大小蓟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带下过多:补完带五百1)脾虚证-完带汤2)肾阳虚-内补丸3)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4)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5)湿热下注-止带方带下过少:归营肝肾亏损: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血枯瘀阻: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妊娠病一、妊娠恶阻:香橘1)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二、妊娠腹痛:爱玲要归1血虚:当归芍药散2气滞:逍遥散3虚寒:胶艾汤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异位妊娠:手术为主三、胎漏胎动不安:寿元保枝1)肾虚:寿胎丸2)血热:保阴煎3)气血虚弱:胎元饮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四、滑胎:石桂英固气肾气不足:补肾固冲丸肾阳亏损:肾气丸去泽泻+菟丝、杜仲、白术肾精亏损:育阴汤气血两虚:泰山磐石散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五、子肿:武术天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六、子淋:到柏林1)阴虚津亏: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导赤散+玄参、麦冬3)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产后病一、产后血晕:生命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或独参汤2)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二、产后发热:中华防毒1)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2)外感: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3)血虚:补中益气加地骨皮4)血瘀:生化汤三、产后腹痛:宁化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四、产后身痛:黄荣独痛1)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2)风寒:独活寄生汤3)血瘀: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4)肾虚:养荣壮肾汤+秦艽、熟地五、产后恶露不绝:补报生1)气虚: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2)血热:保阴煎3)血瘀:生化汤缺乳:通漏下气血虚弱:通乳散(参芪归麦通吉梗)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妇科杂病一、癥瘕:香附黄肾气滞血瘀: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痰湿瘀结: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湿热瘀阻: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肾虚血瘀: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急性盆腔炎:五仙活热毒炽盛: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慢性盆腔炎:银甲膈少冲湿热瘀结: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丹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寒湿瘀结:少腹逐瘀汤气虚血瘀:理冲汤二、不孕症:玉金与少启1)肾虚: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珠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或右归丸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2)肝气郁结: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3)瘀滞胞宫:少腹/膈下逐瘀汤4)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三、阴痒:柏地龙1)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加当归、栀子、白藓皮2)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四、阴疮:龙阳热毒:龙胆泻肝汤寒湿:阳和汤/托里消毒散五、子宫脱垂:补中元气虚:补中益气汤+金樱、杜仲、续断肾虚:大补元煎+黄芪脏躁:1、甘麦大枣汤加枣仁、柏子仁,兼痰浊加胆南星、茯苓、郁金、石菖蒲。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总结

中医妇科学第一单元 绪论1.《经效产宝》——现存的第一部产科专著2.《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3.《邯郸遗稿》——倡导命门学说4.《景岳全书·妇人规》——主张“阳非有余,阴常不足”5.《傅青主女科》——治妇科着眼于肝脾肾三脏。

第二单元 女性生殖器官1.阴户:又称四边(女性外生殖器); 阴户是防御外邪入侵的第一道门户(门口)(1)防外邪进入 (2)合阴阳入口(3)经带恶露之出口(4)娩出胎儿之产门(两处两入)2. 阴道(产道)(1)防外邪进入(2)交合的器官(3)经带之通道(4)娩出胎儿之通道(两处两入)3. 子门,又名子户。

是指子宫颈口(预防外邪入侵的第二道关口)——孩子的门户是宫颈口(1)排出月经的关口(2)娩出胎儿的关口(两出)4. 子宫,又名女子胞、子处、胞宫、子脏、血室、胞室等。

——孩子的居处是子宫(1)产生排出月经带下(2)孕育,分娩胎儿第三单元 女性生殖生理1.月经初潮:女性第一次月经来潮称初潮。

平均 14 岁,青春期的标志。

2.月经周期:上次月经来潮的第 1 天至下次月经来潮的第 1 天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

一般28~30 天3.经期:正常经期 3-7 天。

4.经量20~60ml,色暗红,质量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三不两无)5.绝经:最后一次行经,停经 1 年以上。

平均年龄 49.5 岁。

6.并月:身体无病,但月经定期 2 个月来潮1 次;7.居经:或称季经,身体无病,但月经定期 3 个月来潮1 次;8.避年:身体无病,但月经1年行经1次;正常的9.暗经:终生不潮但却能受孕者;10.激经:又称盛胎或垢胎,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11.月经产生与五脏均有关;最密切的脏腑:肝脾肾 ; 主导作用:肾12.月经产生有关的经络:冲、任、督、带; 最密切:冲、任13.天癸主宰月经的潮与止14.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中心环节);月经产生的因素:脏腑、天癸、气血、经络与胞宫。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考试大纲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考试大纲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绪论细U-:中医妇科学定义及范围要点:1. 定义2. 范围细LI二: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要点:1. 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主要著作2. 这些著作对中医妇科学发展的重要影响第二单元女性生殖器官细目一:外生殖器要点:1. 毛际的位置2. 阴户的位置及功能细目二:内主殖器要点:1. 阴道的位置及功能2. 胞宫的含义3. 子宫的功能4. 子门的位置及功能第三单元女性生殖生理细U-: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要点:1. 新生儿期2. 儿童期3. 青春期4. 性成熟期5. 圉绝经期6. 老年期细H二:月经的生理1. 月经的生理现象2. 月经产生的机理(脏腑、天癸、气血、经络)3•月经周期节律细目三:带下生理要点:1. 带下的生理现象及作用2. 带下产生与调节的机理细目四:妊娠生理要点:1. 受孕机理2. 妊娠的生理现象3. 预产期的计算方法细目五:临产与产后要点:1. 临产调护的六字真言;临产、试胎及弄胎的概念2. 正产现象3. 恶露的概念及持续时间4. 哺乳期的断乳时间第四单元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细目一:病因要点:1. 寒热湿邪2. 七情内伤3. 生活失度4. 体质因素细目二:病机1. 脏腑功能失常2. 气血失调3. 冲任督带损伤第五单元妇科疾病的诊断要点:1. 问诊2. 望诊(月经、带下、恶露、阴户、阴道)3. 闻诊(月经、带下、恶露)4. 切诊(切脉)第六单元妇科疾病的治疗细口一:常用内治法要点:1. 调补脏腑(1)滋肾补肾(2)疏肝养肝(3)健脾和胃2. 调理气血(1)理气法(2)调血法3. 温经散寒4. 利湿除痰5. 调治冲任督带6. 调养胞宫7. 调控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生殖轴细目二:常用外治法要点:1. 坐浴2. 外阴、阴道冲洗3. 阴道纳药4. 贴敷法5. 宫腔注入6. 肛门导入7. 中药离子导入8. 介入治疗细LI三:中医妇科急症治疗要点:1. 血崩证2. 急腹症3. 高热证4. 厥脱证第七单元月经病细目一:概述要点:1. 月经病的定义2 •月经病的范围3. 病因病机4. 月经病的治疗原则5. 施治中应注意的问题细目二:月经先期要点:1. 月经先期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4. 清经散、丹梔逍遥散和两地汤的药物组成细目三:月经后期要点:1. 月经后期的定义2. 月经后期与妊娠的鉴别3. 病因病机:虚、实不同的病机特点4.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5.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金匮要略》)和大补元煎的药物组成细目四:月经先后无定期要点:1.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定义2. 病因病机:主要发病机理3. 鉴别诊断4.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细目五:月经过多要点:1. 月经过多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4. 举元煎、失笑散及保阴煎的药物组成细目六:月经过少要点:1. 月经过少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4. 归肾丸和苍附导痰丸的药物组成细目七:经期延长要点:1•经期延长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细目八:经间期出血要点:1. 经间期出血的定义2. 应与经间期出血鉴别的疾病3. 病因病机4.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细目九:崩漏要点:1•崩漏的定义2. 需与崩漏鉴别的疾病3. 病因病机:主要发病机理4. 崩漏的治疗原则及塞流、澄源、复旧的含义5. 出血期的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6. 清热固经汤和固本止崩汤的药物组成7. 急症处理细目十:闭经要点:1. 闭经的定义2. 病因病机:虚、实不同的病机要点3. 与生理性闭经的鉴别4. 闭经的治疗原则5.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细目十一:痛经1. 痛经的定义2. 病因病机:虚、实不同的病机要点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4. 少腹逐瘀汤和清热调血汤的药物组成细目十二:经行乳房胀痛要点:1. 经行乳房胀痛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 细目十三:经行头痛 要点:1. 经行头痛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 细目十四:经行感冒 要点:1•经行感冒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 细目十五:经行身痛要点:1. 经行身痛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细目十六:经行泄泻 要点:1. 经行泄泻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 细目十七:经行浮肿 要点:1. 经行浮肿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 细目十八:经行吐覷 要点:1. 经行吐®1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代表方剂 治法及代表方剂 治法及代表方剂 治法、代表方剂 治法及代表方剂 治法、代表方剂 治法及代表方剂4 •顺经汤的药物组成细口十九:绝经前后诸证要点:1. 绝经前后诸证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4. 二仙汤的药物组成细目二十:经断复来要点:1. 经断复来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代表方剂第八单元带下病细目一:概述要点:带下病的定义细目二:带下过多要点:1. 带下过多的定义2. 带下过多的主要发病机理3. 带下过多的属实、属虚、属热、属寒的辨证要点4. 带下过多的治疗大法5.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6. 完带汤和止带方的药物组7. 阴道炎的鉴别诊断细目三:带下过少要点:1. 带下过少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代表方剂第九单元妊娠病细目一:概述要点:1. 妊娠病的定义2. 妊娠病的范II3. 妊娠病的发病机理4. 妊娠病的治疗原则5. 妊娠期间用药的注意事项 细目二:妊娠恶阻 要点:1. 妊娠恶阻的定义2. 病因病机:主要发病机理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 细目三:妊娠腹痛 要点: 1. 妊娠腹痛的定义 2. 病因病机:主要发病机理 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 细目四:异位妊娠 要点:1. 异位妊娠的定义2. 临床表现3. 诊断4. 急症处理及手术适应证5.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 细目五:胎漏、胎动不安 要点: 1•胎漏、胎动不安的定义 2. 与异位妊娠的鉴别3. 病因病机4.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5. 寿胎丸和胎元饮的药物组成 细目六:堕胎、小产 要点:1•堕胎、小产、暗产的定义 2.治疗原则 细目七:滑胎 要点:治法及代表方剂 治法及代表方剂 治法及代表方剂 治法及代表方剂1. 滑胎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细目八:胎萎不长要点:1. 胎萎不长的定义2. 病因病机:主要发病机理3. 诊断细目九:子满要点:1. 子满的定义2. 诊断3. 鲤鱼汤(《千金要方》的药物组成细目十:子肿要点:1•子肿的定义2. 子气、皱脚、脆脚的定义3. 病因病机4.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5. 天仙藤散的药物组成细目十一:妊娠小便淋痛要点:1. 妊娠小便淋痛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细目十二:妊娠小便不通要点:妊娠小便不通的定义第十单元产后病细目一:概述要点:1•产后病的定义2. 产后“三冲”、“三病”、"三急”的内容3. 产后病机特点4. 产后病的病因病机5. 产后病的诊断及产后“三审”6. 产后病的治疗原则7. 产后用药三禁细目二:产后血晕要点:1. 产后血晕的定义2. 与产后血晕相鉴别的疾病3. 病因病机4. 昏迷情况下应采取的措施细目三:产后发热要点:1. 产后发热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4. 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的药物组成细LI四:产后腹痛要点:1. 产后腹痛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须与产后腹痛鉴别的疾病4.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5. 生化汤的药物组成细目五:产后身痛要点:1. 产后身痛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细目六:产后恶露不绝要点:1. 恶露不绝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细目七:缺乳要点:1.缺乳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第十一单元妇科杂病细目一:概述要点:1. 妇科杂病的定义2. 妇科杂病的范圉细目二:0YW要点:1.0Y®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4. 施治中应注意的问题细目三:盆腔炎要点:1. 急慢性盆腔炎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细目四:不孕症要点:1. 不孕症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4. 毓麟珠的药物组成细目五:阴痒要点:1. 阴痒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4. 阴痒的外治法细LI六:阴疮要点:1. 阴疮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细目七:子宫脱垂要点:1. 子宫脱垂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子宫脱垂的分度4.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第十二单元计划生育细目一:避孕要点:1. 工具避孕2. 药物避孕细目二:人工流产要点:1. 人工流产的适应证和禁忌证2. 人工流产并发。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章节知识点:妇产科特殊检查与常用诊断技术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章节知识点:妇产科特殊检查与常用诊断技术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章节知识点:妇产科特殊检查与常用诊断技术1.阴道分泌物悬滴检查常用于检查阴道内有无滴虫、念珠菌。

方法是用无菌长棉签取后穹窿部白带少许,放在盛有 1~2 滴生理盐水的玻片上,立即在显微镜下找活动的滴虫。

如查念珠菌,则在玻片上滴 10%氢氧化钠悬液,也可将分泌物直接涂在干燥玻片上,染色后镜检,检查白色念珠菌的芽生细胞和假菌丝。

2.阴道脱落细胞检查取标本前 24 小时内禁止性交、阴道灌洗或上药。

阴道涂片可帮助了解卵巢内分泌功能,取阴道分泌物的涂片,应在阴道上 1/3 侧壁取材,然后固定、染色、镜检。

宫颈刮片是防癌普查的主要方法,对诊断早期子宫颈癌有重要价值。

先用窥器暴露宫颈,以无菌干棉球轻轻拭去宫颈表面粘液,然后用木制刮板在子宫颈外口与子宫颈交界处,以外口为中心轻刮一周,立即将刮下的标本向一个方向均匀地涂在有编号的清洁玻片上,放入固定液中送检。

3.外阴、阴道及宫颈活组织检查此法为确诊局部组织病变的重要方法。

适用于子宫颈、阴道或外阴赘生物的活检。

4.子宫颈粘液检查(1)原理:子宫颈粘液是子宫颈腺体的分泌物,正常育龄妇女在卵巢性激素影响下,宫颈粘液的理化性状有周期性变化。

排卵期粘液稀薄、透明,拉丝度可达 10cm以上,镜下见羊齿植物叶状结晶,排卵后或妊娠期由于孕激素作用,粘液分泌量减少,变为混浊、粘稠,拉丝度仅为 1~2cm,镜下见结晶呈成行排列的椭圆体。

(2)临床应用:①预测排卵期 ; ②诊断妊娠 ; ③诊断闭经 ; ④诊断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5. 基础体温测定(1)原理:基础体温是机体处于最基本情况下的体温,反映机体在静息状态下的能量代谢水平。

在月经周期中,虽不同时期雌、孕激素分泌量的不同,基础体温呈周期性变化。

在月经后及卵泡期基础体温较低,排卵后因卵巢有黄体形成,产生的孕酮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上升 0.3 ℃~ 0.5 ℃,一直持续到经前 1~2 日或月经第一日,体温又降至原来水平,因此,正常月经周期基础体温呈双相曲线。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

第一单元绪论1.《经效产宝》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产科专著。

2.《邯郸遗稿》是明·赵献可所著,提出天葵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命门之火是其主宰。

3.《景岳全书·妇人规》是明·张介宾所著,主张阳非有余,阴常不足,强调阴阳相互为用。

4.《叶氏女科证治》提出“世俗专主妇人,此不通之论也”。

5.《傅青主女科》是明末清初傅山所著,学术立论着眼于肝、脾、肾三脏。

第二单元女性生殖器官第三单元女性生殖生理细目一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1.月经来潮是青春期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2.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足少阴肾经行乳内。

细目二月经的生理1.月经的特殊生理现象:①身体无病而月经固定两个月来潮一次,称为并月。

②三个月一潮,称为“居经”或“季经”③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④终生不潮而却能受孕者,称为“暗经”;⑤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盛胎、垢胎”2.月经产生的机理: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3.脏腑与月经:肾、肝、脾(以肾为主导);4.天癸与月经:天癸主宰月经的潮与止;细目三带下生理1.带下属津液,伴随女性一生,以滋润胞宫、阴道。

有周期性月节律。

2.带下与任脉、带脉、督脉密切相关。

细目四妊娠生理1.妊娠的生理现象:月经停闭、脉滑、妊娠反应、子宫增大、乳房变化、下腹膨隆。

2.预产期:末次月经第一天算起,月数加9/减3,日数加7。

3.临产先兆:①释重感:胎头入盆;②弄胎:若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者。

4.正产现象:①见红;②离经脉:临产时可扪得产妇中指本节有脉搏跳动;③阵痛:从有规律的宫缩开始至产门开全的腹部阵发性疼痛。

细目五产褥生理(6-8周)1.产褥期(多虚多瘀):①新产后:产后1周;②小满月:产后1月;③大满月:产后百日。

2.恶露是产后自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先是暗红色的血性恶露,也称红恶露,持续3~4天干净;后渐变淡红,量由多渐少,称为浆液性恶露,7~10天干净;继后渐为不含血色的白恶露,2~3周干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经先期气虚脾气虚—补中益气汤/归脾汤
肾气虚—固阴煎/归肾丸
血热阳盛血热—清经散
阴虚血热—两地汤
肝郁血热—丹栀逍遥散
月经后期
肾虚—当归地黄饮
血虚—大补元煎
血寒虚寒—温经汤《金匮要略》/艾附暖宫丸
实寒—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气滞—乌药汤
痰湿—芎归二陈汤
月经先后无定期
肝郁—逍遥散
肾虚—固阴煎
脾虚—归脾汤
月经过多
血热—保阴煎
血瘀—失笑散
气虚—举元煎/安冲汤
月经过少
肾虚—归肾丸/当归地黄饮
血虚—滋血汤/小营煎
血瘀—桃红四物汤/通瘀煎
痰湿—苍附导痰丸/二陈加芎归汤
经期延长
气虚—举元煎
虚热—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芦茹丸/固经丸血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桂枝茯苓丸
经间期出血
肾阴虚—两地汤合二至丸/加减一阴煎
脾气虚—归脾汤
湿热证—清肝止淋汤
血瘀—逐瘀止血汤
崩漏
脾虚—固本止崩汤/固冲汤
肾虚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肾阳虚—右归丸
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滋阴固气汤血热虚热—上下相资汤
实热证—清热固经汤
血瘀—逐瘀止血汤/将军斩关汤
闭经
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
肾气亏损—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
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
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
寒凝血瘀—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痛经
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
寒凝血瘀—少腹逐瘀汤/温经散寒汤
湿热瘀阻证—清热调血汤/银甲丸
气血虚弱证—圣愈汤/黄芪建中汤/养血和血汤
肾气亏损—益肾调经汤/调肝汤
阳虚内寒—温经汤《金匮要略》
经行乳房胀痛
肝气郁结证—疏肝理气,和胃通络—逍遥散
肝肾亏虚证:—滋肾养肝,和胃通络—贯煎/滋水清肝饮经行头痛
肝火—羚角钩藤汤
血瘀—通窍活血汤
血虚证—八珍汤
痰湿中阻—半夏白术天麻汤
经行感冒
风寒证—荆穗四物汤
风热证—桑菊饮
邪入少阳证—小柴胡汤
经行身痛
血虚证—养血益气,柔筋止痛—当归补血汤血瘀证—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趁痛散经行泄泻
脾虚—参苓白术散
肾虚—健固汤合四神丸
经行浮肿
脾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气滞血瘀证—八物汤
经行吐衄
肝经郁火—清肝引经汤
肺肾阴虚—顺经汤/加味麦门冬汤经行口糜
阴虚火旺—知柏地黄汤/上下相资汤胃热熏蒸—凉膈散
经行风疹块
血虚—当归饮子
风热—清风散
经行发热
肝肾阴虚—蒿芩地丹四物汤
血气虚弱—补中益气汤
瘀热壅阻—血府逐瘀汤
经行情志异常
心血不足—甘麦大枣汤
肝经郁热—丹栀逍遥散
痰火上扰—生铁落饮
绝经前后诸证
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
肾阳虚证—右归丸
肾阴阳俱虚证—二仙汤合二至丸
经断复来
脾虚肝郁—安老汤
肾阴虚—知柏地黄丸
湿热下注—易黄汤
血热—益阴煎
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绝经妇女骨质疏松
肾精亏虚—左归丸
阴虚内热—知柏地黄丸
阴阳两虚—二仙汤
脾肾两虚—大补元煎
带下过多
脾虚—完带汤
肾阳虚—内补丸
阴虚夹湿—知柏地黄汤
湿热下注—止带方
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
带下过少
肝肾亏损—左归丸
血枯瘀阻—小营煎
妊娠恶阻
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
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苏叶黄连汤妊娠腹痛
血虚—当归芍药散
气滞—逍遥散
虚寒—胶艾汤
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异位妊娠
未破损期—宫外孕Ⅱ号方
已破损期休克型—生脉散和宫外孕I号方不稳定型—宫外孕I号方
包块型—宫外孕Ⅱ号方
胎漏、胎动不安
肾虚—寿胎丸/滋肾育胎丸
血热—保阴煎/当归散
气血虚弱—胎元饮
血瘀证—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加减
堕胎、小产
胎堕难留—脱花煎/生化汤
胎堕不全—脱花煎
滑胎
肾虚肾气不足—补肾固冲丸
肾阳亏虚—肾气丸
肾精亏虚—育阴汤
气血虚弱—泰山磐石散
脾肾虚弱—安奠二天汤
血热—保阴煎合二至丸
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胎萎不长
气血虚弱—胎元饮
脾肾不足—寿胎丸合四君子汤血寒宫冷—长胎白术散
子满鲫鱼汤/当归芍药散
子肿
脾虚—白术散/健脾利水汤
肾虚—真武汤/肾气丸
气滞证—天仙藤散/正气天香散子晕
阴虚肝旺—杞菊地黄丸
脾虚肝旺—半夏白术天麻汤
气血虚弱—八珍汤
妊娠小便淋痛
阴虚津亏—知柏地黄丸
心火偏亢—导赤散
湿热下注—加味五苓散
妊娠小便不通
肾虚—肾气丸
气虚—益气导溺汤
产后发热
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解毒活血汤
外感—荆穗四物汤/参苏饮
血瘀—生化汤/桃红消瘀汤
血虚—补中益气汤
产后腹痛
气血两虚—肠宁汤/内补当归建中汤/当归生姜羊肉汤
瘀滞子宫—生化汤/散结定疼汤/补血定痛汤产后身痛
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
风寒—独活寄生汤/趁痛散、防风汤
血瘀—身痛逐瘀汤
肾虚—养荣壮肾汤
产后恶露不绝
气虚—补中益气汤
血瘀—生化汤
血热—保阴煎
缺乳
气血虚弱—通乳丹
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
痰浊阻滞—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
产后抑郁
心脾两虚—归脾汤/养心汤/茯神散
瘀血内阻—调经散/芎归泻心汤
肝气郁结—逍遥散
产后小便不通
气虚—补中益气汤
肾虚—济生肾气丸/金匮肾气丸
血瘀—加味四物汤/小蓟饮子
产后小便淋痛
湿热蕴结—加味五淋散/八正散/分清饮肾阴亏虚—化阴煎/知柏地黄汤
肝经郁热—沉香散
症瘕
气滞血瘀证—香棱丸/大黄蟅丸
痰湿瘀结—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湿热瘀阻—大黄牡丹汤
肾虚血瘀—补肾祛瘀方/益肾调经汤
急性盆腔炎
热毒炽盛—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
慢性盆腔炎
湿热瘀结—银甲丸/当归芍药散
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
寒湿凝滞—少腹逐瘀汤
气虚血瘀—理冲汤
不孕症
肾虚肾气虚—毓麟珠
肾阳虚—温胞饮/右归丸
肾阴虚—养精种玉汤
肝气郁结—开郁种玉汤/百灵调肝汤
瘀滞胞宫—少腹逐瘀汤/膈下逐瘀汤
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
阴痒
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
肝肾阴虚—知柏地黄汤
阴疮
热毒—龙胆泻肝汤
寒湿—阳和汤/托里消毒散子宫脱垂
气虚—补中益气汤
肾虚—大补元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