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四章-中医用药护理

合集下载

中药用药护理课件

中药用药护理课件
治疗。
中药用药护理的药物相互作用及处理
药物相互作用机制
中药与其他药物或食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如人参可增强华法林等抗凝药的抗凝作用,柿子可抑 制甲氨蝶呤等抗肿瘤药物的代谢等。
药物相互作用处理
在使用中药过程中,若需要合用其他药物或食物,应先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在合用中药与西药时 ,应特别注意避免相互作用带来的不良反应。若出现药物相互作用的情况,应根据具体症状及时调整 用药方案。
中药用药护理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总结词
中药用药护理在特殊人群中应用具有独特的优势,能 够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详细描述
中药用药护理在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中 应用较多。针对不同人群的生理特点,中药能够灵活加 减,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时,中药的毒副作用较 小,相对安全可靠。综合运用中药和西药治疗,能够提 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历史
中药用药护理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最早的《黄 帝内经》到现代的《中药学》,中药用药护理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完善。
发展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学的快速发展,中药用药护理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代 护理理念和方法不断融入中药用药护理,使中药用药护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
中药用药护理的基本原则
案例四:中药联合用药的注意事项
总结词
合理搭配、注意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
详细描述
中药联合用药需要特别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 反应问题。首先,在联合用药前应了解各药物的药理作 用、副作用和相互作用等方面的信息,确保联合用药具 有合理的搭配和协同作用。其次,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 应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或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最 后,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尽量减少药物对机体的负 担和影响。

中医用药护理

中医用药护理
服 药 方 法 一 般 汤 剂 ,日 1剂 ,分 2—3次 服 用 ,
间隔 4~6小 时为宜 ,4,JL可适 当增 加次 数 。祛寒药 可用姜 汤送 服 ;祛 风 除湿 、活
血化瘀药可用黄酒 、米酒送服 ,以助药力 ; 呕吐患者 的汤剂 应浓煎 ,服药前 ,先 口服 少量姜汁或 嚼少 许生 姜片 、陈 皮 ,然后再 少量多次服用 。婴幼 儿要 少量频服 ,以合 病 理 ,最忌 昼服 夜停 。要 中病 即止 ,以免 伤 正 。
清热类药物 :多属苦寒 ,易伤 阳气 ,故 服药期 间应注意 观察 病情变化 ,热 清邪除 后宜停药 ,以免久服损伤脾 胃。注意药后 身热 的盛 衰和体 温 高低 的变 化。服药 后 需观察病情 变化 ,如 服 白虎汤 后 ,患者 体 温渐降 ,汗 止 渴 减 ,神 清 脉 静 ,为 病 情 好 转 。若患者服药后壮热烦 渴不减 ,并 出现 神 昏谵语 ,舌质 红绛 ,提 示病 由气 分转 为 气营两燔 ;若 药后壮热不退而 出现 四肢抽 搐或惊厥者 ,应 立即报告 医师 。
中草 药 的 煎 煮 煎药 器具 最好 用 砂锅 或砂 罐 。煎药
前应先用 清 水 浸泡 ,浸 泡 时 间不 少 于 30 分钟 ,这样既有利于药物有效 成分的充分 溶 出 ,还可以缩短煎煮 时间。一般加水至 浸过 药 面 2~5em 为宜 ,水 应 一次 加 足 , 不宜 中途 加水 。一 般药 物宜 先武 火 煮沸 后再改文火 ,煮沸后再煎煮 20—3O分钟 , 解表药 及 芳香 类 药 物 ,煮 沸 后 文火 维 持 lO~15分 钟 即可 ,滋 补 药物先 用武 火 煮 沸后 ,改用文火慢煎 40~60分钟 ,煎 药过 程中要用 陶瓷 、不锈钢棍棒适 当搅拌 药料 2~3次 ,使有 效成 分 充分 溶 出。煎药 量 儿童每剂取汁 100~300ml,成人 则为 400 ~ 600ml,两煎药汁混合后分服 。

中药用药护理(护士科室业务学习)

中药用药护理(护士科室业务学习)

外用中药的使用
• 使用前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必要时局部 清创。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 灼热、发红、瘙痒、刺痛等局部症状时, 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如出现头晕、 恶心、心慌、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用 药,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并报告医 师。过敏体质者慎用。
谢谢!Biblioteka • 服药时间 • 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 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 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例如:解表药、 清热药宜饭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 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消 食化积药,通常饭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
内服汤剂
• 服药时间 • 补益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驱虫 药应在早晨空腹服或睡前服用为妥,忌油 腻、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
中药注射剂
• 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 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 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 7.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 • (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 • (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检。 • (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 药。 • (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 发物。
内服汤剂
• 服药温度 • 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 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
内服汤剂
• 服药剂量 • 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心衰及限制入量 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l,老年人、儿童应遵 医嘱服用。
内服中成药
• 1.内服中成药一般用温开水(或药引)送服,散 剂用水或汤药冲服。 • 2.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提醒 医生关注。 • 3.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对婴幼儿、老年人、孕妇 等特殊人群尤应注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并协助处理。 • 4.服用胶囊不能锉碎或咬破;合剂、混悬剂、糖 浆剂、口服液等不能稀释,应摇匀后直接服用; 如番泻叶、胖大海等应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

第四节用药护理

第四节用药护理

第四节用药护理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疾病最常用的手段,护理人员能否正确地掌握给药途径和方法,将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和治疗效果。

因此,除了要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外,护理人员还应当掌握和熟悉中医的给、用药方法。

一、中药汤剂煎煮法(一)容器煎药以沙锅、瓦罐为佳,也可用搪瓷器皿,但忌用铁、铜、锡等容器,以免发生沉淀和化学反应,影响药效或产生毒副作用。

(二)用水古人对煎药用水非常讲究,如常用流水、雨水、雪水等。

现多用饮用水,以澄净清洁为原则。

煎药的水量应根据药量、药物质地(吸水性)和煎煮时间的长短来决定。

一般,第一煎可加水至淹过药面3~4cm;第二煎加水至淹过药面2cm。

水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途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后重新加水,药煎糊就不许服用。

(三)泡药煎药之前,应先用冷水将药材浸泡30分钟左右,以使其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四)煎药煎药应注意火候和掌握好时间。

一般先用大火(武火),待水沸后再改用小火(文火),以免水分迅速蒸发,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

一般药物,第一煎煮沸后再煎30分钟,第二煎煮沸后再煎20分钟;解表发散类药和芳香性药物,其煎煮时间应比一般药减少一半;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和滋补药的煎煮时间,应比一般药增加一倍。

除个别质地厚重、性味滋腻的补益药可煎三次或多次外,一般一剂药煎两次即可。

(五)取药每煎药煎好后,应用纱布将药液过滤或绞渣取汁。

每剂药各煎的总取汁量为250ml左右,儿童减半。

(六)特殊药物煎法1.先煎矿物、贝壳类药,如牡蛎、龟板、石膏、石决明等,质重而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某些具有毒性的药物,如附子、乌头等,毒性较大。

均应先煎30分钟后再纳入其他药物,以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和解毒。

某些质轻、量大或泥沙多的药物,如玉米须、灶心土等,应先煎,取汁澄清,再用此水煎其他药物,称为“煎汤代水”。

2.后入气味芳香的药物,如薄荷、藿香、砂仁、钩藤等,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不宜久煎,应待其他药煎煮将成时再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

中药用药护理

中药用药护理

中药用药护理汇报人:2023-12-11•中药用药护理概述•中药用药护理的核心理论•中药用药护理的实践应用目录•中药用药护理的注意事项与风险控制•中药用药护理的研究与发展趋势•中药用药护理案例分享01中药用药护理概述中药用药护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性别、季节等因素,运用中药材、中成药或中药配方,结合护理技能,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用药护理。

定义中药用药护理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注重药物的性味、归经和配伍禁忌,同时结合患者的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进行综合调理。

特点中药用药护理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代中医的用药实践。

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中药用药护理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近年来,随着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中医养生的关注度提高,中药用药护理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发展历史目前,中药用药护理已经在临床医疗、康复保健、养老养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随着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中药用药护理也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挑战然而,中药用药护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中药材质量不稳定、中药制剂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中药用药护理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

02中药用药护理的核心理论四气五味中药药性理论中的四气五味是指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药味。

不同药性的中药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和适用范围。

升降沉浮中药药性理论中的升降沉浮是指中药对人体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特点,升浮是指药物具有向上、向外的作用特点,沉降是指药物具有向下、向内的作用特点。

中药药性理论中药用药护理原则辨症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采用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整体观念中药用药护理强调整体观念,即从患者的整体出发,全面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综合制定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中药用药护理的常用方法煎煮法煎煮法是中药用药护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将中药饮片按照一定的程序煎煮后,制成汤剂或药剂进行使用。

中医用药护理

中医用药护理

• (二)泡药 药物在煎煮之前,根据药物的性质及 体积大小,应先用冷水把药材泡透, 浸泡30分钟左右再煎煮;
• 以利于有效成分的析出,避免直接用 快火煎煮,造成药材的淀粉表面糊化, 蛋白质凝固,很快就能将药材表面毛 细管堵塞,阻碍水分渗入药材内部, 有效成分很难渗出,药力将受到影响。
• 一般情况下,以花、叶、草类为主 的药材需浸泡20~30分钟;以茎、 种子、果实类为主的药材需浸泡60 分钟。复方汤剂宜浸泡30~60分钟
• 中医用药施护在正确用药的前提下, 应在生活起居、情志、饮食调护等 方面加以配合,有利于药效的更好 发挥。
二、用药禁忌
• (一)中药配伍禁忌 中药的配伍禁忌是指由于某些药物 经过配伍能减轻或抵消药物的药效, 甚至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
• 因此临床上应当避免此类药物配伍 使用,中医药物配伍七情中有“相 恶”和“相反”之说,早在金元时 期,就将中药的配伍禁忌概括为 “十八反”、“十九畏”,其内容 如下:
• (五)烊化(熔化) 胶质、粘性较大而且容易溶解的药 物,煎煮容易粘附于药渣及锅底, 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入药宜 单独加温熔化后,置于去渣药液中 趁热搅拌或微煮,熔化后趁热服下。
• 常用药物如阿胶、鸡血藤、龟板胶、 鹿角胶、饴糖、蜜蜂等。
二、执行查对制度
• 严格查对制度是正确执行药物治疗 的重要保证。
• 查对内容: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 龄、床号、病名(证型)、医嘱日期、 药名、剂量、给药途径、煎药方法、 以及服药时间、方法和饮食宜忌等。
• 对于有毒或药性峻烈者,尤应注意; 如发现有不合符或有疑问的地方, 应及时向医生询问,核对后方执行。
• 1.十八反 指某些药物不能配伍,否则会发生不 良反应,如十八反。“十八反”歌诀: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逐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即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 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逐、芫 花;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 细辛,芍药。

中药用药护理

中药用药护理

中药用药护理中药是我国传统的宝贵药物资源,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治疗疾病的功效。

在护理学科中,中药用药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下面我将介绍中药用药护理的相关知识和具体的护理方法。

首先,中药用药护理的知识是护士科室业务学习中必不可少的。

护士需要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常见的治疗疾病的中药方剂以及不同中药的配伍禁忌等内容。

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中药用药护理工作。

中药用药护理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患者的护理评估。

护士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过敏史、身体状况等,以便确定中药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其次是对中药的制备和制作。

护士需要按照中医药师的开方要求,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材,并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法进行煎煮、炮制或提取。

然后是对中药的使用指导。

护士需要向患者和其家属详细讲解中药的使用方法,包括服用的时间、剂量和注意事项等。

同时,还需要解答患者在使用中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最后是对中药的观察和记录。

护士需要观察患者在使用中药后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并及时记录下来,以便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判断。

在中药用药护理过程中,护士还需要注意一些常见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首先是患者对中药的接受情况。

不同的患者对中药的接受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有些患者可能对中药的味道不喜欢,或者对中药的煎煮方法有所疑虑。

因此,护士需要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解答他们的疑问,并鼓励他们积极配合中药的使用。

其次是中药的配伍禁忌问题。

由于中药复方中存在一些不适宜夹杂使用的中药,护士在制作中药时需要严格遵循中医药师的开方要求,避免出现配伍禁忌的情况。

最后是中药的剂量控制。

不同的患者对中药的使用剂量可能会有所不同,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中药的剂量,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之,中药用药护理是护理学科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护士需要具备一定的中药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地制备和使用中药,并及时观察和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

通过合理的中药用药护理,可以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中医用药护理

中医用药护理
之分(四)给药时 间
(二)煎药用水
(三)煎药火候和时间
懒惰是对身心的一种伤害, 拖拉是一种恶习。
一、煎药用具
(一)合适用具
(二)忌选用具
• 砂锅瓦罐
性质稳定 传热性能缓 和,受热均 匀,保温, 价廉。
•搪瓷类 不锈钢性质 稳定, 但传热快。
• 玻璃器皿 性质稳定, 但传热、散 热快,怕碰 击。
2、时间
第一煎10—15分钟 第二煎10分钟
A
B
第一煎40—60分钟 第二煎30分钟
清热解表药
性能
C
滋补药
D
有毒性药物
久煎 60—90分钟
一般复方
第一煎20—30分钟 第二煎15—20分钟
五、特殊药物煎煮法
包煎
特殊药物 Title
后下
另煎(另炖)
烊化(溶化)
1、先煎
多泥沙
灶心土、糯稻根
先煎
质轻量大
五味的功用 (1) 辛 能散 发散。如麻黄发散表邪。 能行 行气活血。如川芎活血化瘀。 (2)甘 能补 滋补强壮。如人参补气。 能和 调和药性。甘草调和药性。 能缓 缓急止痛。如芍药、甘草; (3)酸 能收 收敛、止汗,如五味子收敛止汗。 能涩 涩肠止泻、涩精止带。如乌梅涩肠止泻; (4)苦 能泻 泻热、降气。大黄泻热; 能燥 燥湿。苍术燥湿; 能坚阴 固阴。黄柏坚阴; 能软 软坚。牡蠣软坚; (5)咸 能散 散结。玄参散结; 能下 泻下。芒硝泻下;
空腹服用
饭前1h服用
睡前1h服用
2)特殊疾病口服给药
急性热性病 急性热性病
平喘药
治咽喉疾患药
采用频服法 可2小时服一 次。
哮喘发作前 2小时服用 。
不拘时间多 次频服,缓 缓咽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