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理不穷
启颜录 隋 侯白

启颜录隋侯白启颜录(隋)侯白撰●启颜录卷上○论难北齐高祖尝以大斋日设聚会。
时有大德法师开道,俗有疑滞者,皆即论难,并援引大义,广说法门,言议幽深,皆存雅正。
石动莆最后论义,谓法师曰:“且问法师一个小义,佛常骑何物?”法师答曰:“或坐千叶莲花,或乘六牙白象。
”动莆云:“法师全不读经,不知佛所乘骑物?”法师又即问云:“檀越读经,佛骑物何?”动莆答云:“佛骑牛。
”法师曰:“何以知之?”动莆曰:“经云:‘世尊甚奇特,’岂非骑牛?”坐皆大笑。
又谓法师曰:“法师既不知佛常骑牛,今更问法师一种小事:比来每经之上,皆云价值百千两金;未知百千两金,总有几斤?”法师遂无以对。
一坐更笑。
高祖又尝作内道场,时有一大德法师,先立无一无二、无是无非义。
高祖乃令法师升高座讲,还令立其旧义。
当时儒生学士,大德名僧,义理百端,无难得者。
动莆即请难此僧,必令结舌无语。
高祖大悦,即令动莆往难。
动莆即于高座前褰衣阔立,问僧曰:“看弟子有几个脚?”僧曰:“两脚。
”动莆又翘一脚向後,一脚独立,问僧曰:“更看弟子有几个脚?”僧曰:“一脚。
”动莆云:“向有两脚,今有一脚,若为得无一无二?”僧即答云:“若其二是真,不应有一脚,脚既得有一,明二即非真。
”动莆既以僧义不穷,无难得之理,乃谓僧曰:“向者剧问法师,未是好义,法师既云:‘无一无二,无是无非。
’今问法师此义,不得不答。
弟子闻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者天子一人,临御四海,法师岂更得云无一?卦有乾坤,天有日月,皇后配于天子,即是二人,法师岂更得云无二?今者帝德广临,无幽不照,昆虫草木,皆得其生,法师岂更得云无是?今既四海为家,万方归顺,唯有宇文黑獭,独阻皇风,法师岂更得云无非?”于是僧遂嘿然无以应,高祖抚掌大笑。
高祖又尝集儒生会讲,酬难非一。
动莆後来,问博士曰:“先生,天有何姓?”博士曰:“天姓高。
”动莆曰:“天子姓高,天必姓高,此乃学他蜀臣秦宓,本非新义。
正经之上,自有天姓,先生可引正文,不须假托旧事。
孟子的经典名言名句及翻译

孟子的经典名言名句及翻译孟子的经典名言名句及翻译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名言吧,名言易于留传,是浓缩的精华。
你知道什么样的名言才能称之为经典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孟子的经典名言名句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孟子的经典名言名句及翻译1(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公孙丑上)【翻译】(公孙丑问:)“大胆请问,先生您的长处是什么?”孟子说:“我擅长于研究别人的言辞,并擅长于培养自己的浩然气。
”公孙丑问“大胆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说清楚。
它作为一种气,是极为伟大极为刚强的,如果用正确的方法去培养而不是去伤害它,那么它将充满于天地宇宙之间。
同时,它作为一种气,需要和正义、道理相配合;否则的话,它就没有力量。
(孟子曰:)“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离娄上)【翻译】(孟子说:)“孔子说‘治国方法有两种,就是仁政和暴政罢了。
’过分他的人民,那自己也会身死国亡,不太厉害也会造成危险使国家削弱。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离娄下)【翻译】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如果把臣子看得如同自己的手足,那么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得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如果把臣子看得如同狗和马,那么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得如同普通百姓;君主如果把臣子看得如同碎泥小草,那么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得如同敌寇仇人。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离娄下)【翻译】(孟子说:)“君主讲求仁爱,人民没有不仁爱的;君主讲求道义,人民没有不道义的。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离娄下)【翻译】(孟子说:)“不合礼仪的礼,不合道义的义,品德高尚的君子是不肯做的。
朱熹哲学概论教案

朱熹哲学教案一、朱熹生平简介朱熹(1130-1200年)中国南宋思想家。
字元晦,号晦庵。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
嘉定二年(1209年)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进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从此开始仕途生涯。
绍兴三十年(1160年),三十岁的朱熹向李侗求学。
从此,朱熹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秋,宋金关系紧张,朱熹上奏孝宗,提了三项建议:(一)讲求格物致知之学;(二)罢黜和议;(三)任用贤能。
在奏章中鲜明表达了他的反和主张。
这一奏章使朱熹得幸被召。
1164年隆兴和议之后,朱熹在故里修起“寒泉精舍”,住此十余年,编写了大量的道学书籍,并从事讲学活动,生徒盈门。
这一期间他对朝廷屡诏不应。
1178年朱熹东山再起,出任“知南康军”,尽管他重新入仕,却未忘自己的学者身份。
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
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181年8月浙东饥荒,朱熹由宰相王淮推荐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
后因得罪王淮,其指使人上书抨击理学,斥为“伪学”,朱熹被解职加乡。
解职后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
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刻印发行。
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四书影响深远,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得儒家思想更进一步成为全面地控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
1187的朱熹出任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管理赣州(今赣县)、江州(今九江)一带地方的司法、刑狱、监察、农事等方面的事务。
辑注本《启颜录》词语注释商兑

式, 在早期的汉译佛典中已经触处可 见。如东晋僧伽提婆《 增壹阿含经》 “ :礼法如来庙 , 正见最在后。 ”
(—58 ) 2 7a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 摩诃僧祗 律》 “ :若最在后洗者, 得诵经无罪。若水尽者 , 不得默然 置之 , 当语知水家令益。(2 58 ) ”2- 0 b后秦鸠摩罗什译《 大智度论》 “ :若事事广说则不可尽, 趣最在后故广 说, 当知馀者亦 皆应广说。 (5 6c隋阁那堀多译《 ”2 —5 0 ) 佛本行集经》 “ :彼一百八 , 最在后王大茅草者, 其 王无子, 作如是念……”3 7a后来, (—6 4 ) 中土僧人的佛教撰述中也常可见到: 隋灌顶撰《 大般涅盘经疏》 :
关 键 词 : 启 颜 录 》 词 语 注 释 《 中 图 分 类 号 : 31 HI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9 5 ( 0 6 0 10 8 3 2 0 ) 1—1 3—1 5 0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由曹林娣 、 李泉辑注的古代笑话专集《 启颜录》1 面世已有 1 年了, …, 5 此书前言 称“ 本书汇集历代《 启颜录》 旧辑本进行辑录, 按版本时代先后序次。据以辑录的本子有三种 : 唐敦煌写
本残卷 , 末有 ‘ 开元十一年八月五 日写了, 刘丘子于二舅家 ’ 题记 , 是现存最古的一个本子, 据此本辑得 四 十则 ……” 其实 , 该书辑录时根本没有核对敦煌唐写本原卷真迹 ( 卷号: .1 )而是完全照抄王利器所 S60 ,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意思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意思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宋勾践”这个人,姓宋名勾践,与越王勾践同名。
孟子对他说“子好游乎”,等于庄子所说的“逍遥游”,也就是说“游戏人间”的意思。
人生本来是一场戏,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看谁唱得好。
但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终究是一个演员,唱完退到后台,我还是我。
这个原则,一定要把握住,在演的时候,哭要真哭,与剧中人合而为一,进入状态;演张三时自己就是张三,演李四时自己就是李四,人生本来就是戏。
孟子提出的“好游”,就是如此而已。
“嚣嚣”二字叠用,就变成了潇洒,是文雅的,但比潇洒的态度,稍稍粗一点,有少许兴奋的意味,海阔天空,满不在乎的。
但满不在乎,不是乱来,也不是麻木。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好玩,我就告诉你玩的道理。
如果有人认识你,不要在意;没人认识你,所以不要在意。
你还是你,这就是你。
宋勾践听后问道:你这个道理讲得对,但要怎样才可以“嚣嚣”——满不在乎呢?孟子说,一个人活在这世间,如果自己身心不健全,“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叫他“嚣嚣”,也潇洒不起来。
再说真有德性修养的人,自有高尚品德的自尊心,能“尊德”,所作所为,都能够好善、反省,能“心不负人,面无惭色”,胸襟开朗,对得起天地鬼神。
这就是“尊德乐义”,这样才可以“嚣嚣矣”,才可以真的逍遥自在了!因此孟子说了两个要点:“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一个真正有学养的人,尽管一辈子不得意,但不离开自己的人生本位,义理所当为则为,就是所谓的“穷不失义”。
宋朝了不起的名儒范仲淹,在他《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流传万古。
后世青年,有人把这两句作为读书做人的目的,且以济世救人为己任。
关于读书重要性的名言

关于读书重要性的名言1、读书必专精不二,方见义理。
2、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
3、贫穷能使人沉沦,也能使人升华。
4、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
5、有知识的人会得到世人的美誉。
6、读书而不理解,等于不读。
7、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
8、读书不想,隔靴挠痒。
9、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
10、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11、学问是心灵的慧眼。
12、知识能使你增加一双眼睛。
13、一日无二晨,时过不再临。
14、书籍犹如朋友,必须慎重选择。
15、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16、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17、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18、科学如同大海,要求奋不顾身的拼搏。
19、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20、没有哪本书坏到一无是处的地步。
21、晓月闲移三尺剑;孤灯苦读五更书。
22、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23、书籍是青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
24、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25、读书对于智慧,就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26、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
27、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
28、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29、不要等待运气降临,应该去努力掌握知识。
30、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
31、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32、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33、从不浪费时间的人,没有工夫抱怨时间不够。
34、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的。
3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
36、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37、天平是轻重的衡量器,实践是是非的试金石。
38、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
39、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40、饭可以一不吃,觉可以一不睡,书不可以一不读。
41、科学的伟大进步,来源于崭新与大胆的想像力。
42、只有脚踏实地的人,才能够说:路,就在我的脚下。
43、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王维《终南别业》原文及赏析

王维《终南别业》原文及赏析王维这首《终南别业》历来吟诵甚多,王维人称诗佛,这首是公认的禅诗,而诗中又处处表现禅理,历来解析这首诗歌的往往谈王维的淡泊宁静怡然自乐的情调,而实际不达至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维《终南别业》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终南别业唐代: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注释中岁:中年。
好(hào):喜好。
道:这里指佛教。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
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胜事:美好的事。
值:遇到。
叟(sǒu):老翁。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赏析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
“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这段描述可以说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
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
“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义利名言名句

义利名言名句
以下是一些关于义利的名言和名句:
1. "义重于利,则利多于义。
" - 韩愈
2. "取义不取利,便是有义之人;取利不取义,便是无利之人。
" - 袁中郎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在修义而后求利。
" - 《论语》
4. "义利相参,不可偏废。
" - 《孟子》
5. "人生在世,岂只为得利,更应追求义。
" - 杨绛
6. "君子矜而不争,义而不争利。
" - 荀子
7. "取义之道,以道义为主,得利为辅。
" - 《管子》
8. "以义为利之师,无所不胜。
" - 《左传》
9. "善取小利者久,善取大义者难。
" - 司马光
10.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 《庄子》
这些名言强调了义和利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追求义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要注重道义和正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98 页,第 7 7 “ 畴 交 远 风 , 良苗 亦 怀 新 。 ” _ 他 写 自己 亲 自参 加 劳 动 学史 ( )》,北京 :人 民文学 出版社 ,1 8 年版 ,第2 平 1
7 页, 第 2 3 。 8页 的情 景 : “ 兴 理 荒 秽 ,带 月荷 锄 归 。道 狭 草 木 长 , 夕 露 29 晨
1 2课程教材研 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 究开发 中心: 《 普通 情 趣 , 人 生 感 悟 , 生 活 追 求 , 生 存 哲 学 ,社 会 理想 , 他 写 … [】
故 园 的 景 色 : “ 柳 荫 后 檐 ,桃 李 罗 堂 前 。 暧 暧远 人 村 , 榆
高中语 文 ( 师教 学用书 )》 ,北京 :人 民教 育 出版社 ,2 0 年 教 4 0
O 依 依 墟 里 烟 。 ”[ ] 1 “山气 日夕 佳 , 飞 鸟 相 与 还 。 ” [ 他 版 ,第 S 页 。 1
写 田地 里生机勃勃 的新苗 : “ 风 自南,翼彼新苗 。”ll 有 1 3
[】 1 】 1 ] 国恩,王起 ,萧涤非 ,季镇 淮,费振 刚: 《 3 [0 [5游 中国文
韩文笔法,从他的心 口不一寻找他思想上的缺 陷,以及在为文中的体现。 关键词 : 张中丞传后叙》 立传 辩诬Fra bibliotek 良臣与忠 臣
《 中丞传后叙 》 ( 张 以下 简 称 《 叙 》 ) ,是 韩 愈 的 措 辞 的 激 赏 。笔 者 认 为 , 对 于 韩 文 的探 讨 , 如 果 撇 开 思 想 后 古 文 名 篇 ,历 来 深 受 好 评 。文 章 涉 及 的 是 历 史 上 一 个 重 大 性 分 析 , 得 到 的将 只 是 韩 文 无 所 不 能 的技 艺 称 赞 ;进 行 思 事 件 — — 睢 阳保 卫 战 。 对 这 个 历 史 事 件 的 评 价 , 当 时 不 无 想 性 分 析 ,如 果 走 不 出 封 建 思 想 的 泥 潭 ,重 复 的 只 能 是 忠 争 论 。 然 而 ,韩 愈 为 文 以来 ,文 评 家 们 几 乎 都 交 I称 赞 , Z l 君 义 理 的 老 调 。 《 叙 》 可 以 说 就 是 一 只 难 以 把 握 的 刺 后 表 现 出 了 惊 人 的一 致 性 。但 遗 憾 的 是 , 这 些 评 论 ,侧 重 于 猬 。 围 绕 此 文 的探 讨 , 或 许 可 以看 出古 代 论 文 的 局 限 。在 思 想 性 的 ,往 往 由封 建 义 理 出发 , 重 复 的 是 对 张 巡 、许 远 我 们 今 人 试 图走 出此 局 限 时 , 会 发 现 是 多么 地 步 履 维 艰 。
的褒扬 ;侧重 于艺 术性的 ,也仅 局限于对章旬 结构 和为文 不但 要 承 受 古 人 光 环 的 萦 绕 与 迷 惑 ,还 会 发现 ,任 何 的批
志 趣 不 在 升 官 发 财 , 他 不 要 去 做 官 , 而 要 去 做 民 , 他 清 楚 序 》等名篇都是 陶渊 明归 田之后所作 ,他勤 奋地耕耘在 自 自己 需 要 什 么 ,不 需 要 什 么 ,他 清 楚 自 己那 时最 适 合 走 什 己广 阔 的 诗 歌 天 地 里 , 收 获 到 了丰 硕 的 果 实 , 实 现 了 自己 么 路 , 他 更 清 楚走 什 么 路 最 能实 现 自 己的 人 生 价 值 。 他 目 的人 生 追 求 和 人 生 价值 , 他 美 髯 飘 拂 , 诗情 满 怀 ,行 走 在 光 远 大 , 他 的举 动 被 一 代 一 代 的 后来 者 钦 佩 、 崇拜 , “ 我 长 满 青 青草 的乡 村 小路 上 。 不 能 为 五 斗 米 折 腰 向乡 里 小 儿 。 ” [ 展 示 了渊 明对 自 由生 1 陶 渊 明 从 官 场 走 向 田 园 , 完 成 了 从 官 吏 到 百 姓 的 角 活 的追 求 ,对 独 立 人格 的捍 卫 ! 色 的转变 。陶渊 明一个 出色的果断 的转 身,完成 了他人 生 陶渊 明回归故 园,成就 了 “ 陶渊 明 ” 的形 象 。 他 喜 欢 发展 的 宝 贵 的转 折 。 陶 渊 明 回 归 故 园 ,走 向 了 属 于 他 的瑰
沾 我 衣 。 ” 他 写 农 余 之 时 与 朋 友 的真 诚 的 友 谊 : “ 门 1 过 披 衣 , 言 笑 无 厌 时 。 ” _ ] 邻 曲 时 时 来 ,抗 言 谈 在 昔 。 1 “ e 奇 文 共 欣 赏 , 疑 义 相 与 析 。 ” _] 赞 美 自然 之 美 , 劳 动 1他 之 美 , 友 谊 之 美 ,他 歌 唱 平 等 、快 乐 、 温 馨 的美 好 生 活 。 《 去 来 兮辞 ( 序 )》 、 《 园 田居 》、 《 居 》、 归 并 归 移 《 酒 》 、 《 山 海 经 》 、 《 荆 轲 》 、 《 花 园 诗 并 饮 读 咏 桃
文 学创 作 ,所 以他 回故乡 了,因为他 的故 园是一个 诗的王 丽 、圣 洁 的文 学 殿 堂 。
国 。他 徜 徉 在 故 园 的 小 径 上 ,沉 醉 在 大 自然 的美 景 中 , 在 那 里 他 采 撷 到 了许 多 动 人 的 诗 篇 ,他 用 诗 文 表 现 他 的 生 活 注释 :
文
义理 不 穷 ,文脉 难 畅
一 一
张 中丞传 后叙 指 瑕
。李继华
摘 要: 张中丞传后叙》是韩愈著名 古文 ,历来论者颇多。由于文章 涉及重大历 史事件且 隐含 了比较敏感的大 规模吃人 问题,从 而使文章具有较 大的争议性和开放性 。韩愈为文之初衷 亦有 辩诬成分 ,但他辩诬 的风格却与他 其他 丈章 的大刀问斧不 同,未免有顾 左右 而言他 的造作 。窥破这点 ,再细寻丈章脉络 ,剖析韩公用心 ,就 能看 到,无论韩公具有 多么高的为文技 巧,一旦 陷于强作辩难 的地步 ,他 为文 的步履将是 多么地艰 涩。文章试 图寻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