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材料作文:年6月9日上海发生的一件事引发了一场关于规则与人情的争议。一名参加高考的学生,因
初中优秀作文 规则与人情

初中优秀作文规那么与人情导语: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规那么与人情常相冲突。
整规那么与人情的,欢迎阅读。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规那么与人情常相冲突。
但社会走向法制化、制度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因此,规那么面前无人情,我们必须遵守规那么。
有了规那么,社会才会在标准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上海一名高考学生因迟到而与高考擦肩而过,母亲下跪求情却也无补于事。
对此,我们只能感到惋惜与同情。
高考面向全中国这么多的学生,必须有高考的规那么来保证其公平。
在规那么面前,人情是缺乏为道的。
古往今来,成功的领导者都遵守规那么,制定一系列规那么管理好自己的国家,组织好自己的队伍。
韩信睡着后,一个管理衣服的手下怕他着凉生病,便为他披上袍子。
韩信醒后找来此人责问,并将他杀掉。
在人情方面看来,我们认为这完全是不可取的做法。
但韩信认为,此人没有遵守自己的职业规那么,做了不该做的事,因此必须受到处分。
、在规那么面前,人情是冷的,但也因为遵守了规那么,国家再规那么的指导下才越来越繁荣。
在西方国家,布雷是一名非常著名的肿瘤治疗专家。
然而因为一次错误的判断,他把一个小生命错认为是肿瘤。
他承担了责任,认识到错误,把婴儿留了下来,准备承受法规的审判。
在法庭上,他没了一大半财产,甚至没有再做医生的资格。
他的良心让他承受法规的审判,但他没有懊悔。
也许,他敢于承担责任可以让他的审判轻一点,我们会如此想到。
但如果因此而无视法规,将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后果呢?也许,有的人会心怀不轨,利用规那么的漏洞作恶多端,利用人情来骗取不合法利益。
所以,规那么面前,只能遵守,只能惋惜,但却不能因为人情而不去严格执法。
在中国的现代社会中,民主法制越来越完善,公布了许多法律法规来约束和标准人们的行为。
这对于一个建立法制社会的国家来说是必须要做的。
只有建立规那么,完善规那么,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好更快地开展。
在规那么与人情相冲突,我们或许要舍弃人情,做到大公无私,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完善好规那么,减少两者的冲突。
规则人情高中作文

规则人情高中作文篇一:规则与人情20xx年6月9日,上海,某高考考场外。
一辆坏了的自行车,一个迟到2分钟的考生,一扇紧闭的大门,一位跪下的母亲。
还有铁石般的规则,和寒透了的人心。
这场规则与人情的短兵相接,以人情的惨败告终,然而规则的胜利并不让人欢呼雀跃。
我有一言不得不发:规则岂可无人情!的确,我们耳熟能详的是人情泛滥、裙带横行,是极端的混乱和腐败。
但是,这并不能作为矫枉过正的辩解,因为极端的规则是另一种噩梦,因为规则只是中性的形式,因为规则自身没有善恶可言,因为规则需要人情充实的内涵,而非仅作为敌人。
没有人情的规则,只是压迫的工具。
陈胜、吴广因暴雨而耽误了赴役的期限,就会遭受不由分说的一律处死,这样的规则就是杀人如麻的侩子手。
日本四十七浪人在等级制度下,卖妻杀子成全主公的威名,这样的规则就是扭曲人性的恶魔。
古印度种姓制度划分四大种姓,剥夺民众的自由与尊严,这样的规则就是践踏真理的暴徒。
上述例子或许古老而偏颇,且看如今!酷法何必秦律,君不见拆迁平坟毁古迹,刑讯逼供误判刑,条条在案;牺牲何必浪人,驻京办拦截上访,维稳保安殴打群众,桩桩有理;歧视何必种姓,排挤打压农民工,地域贫富有界限,“上海资源不给外人”,历历在目。
法律法规,政策条列,若无人情,就都是杀人的刀,害人的毒。
所幸规则与人情并非壁垒森然。
各地城管工作方式大整顿,温情执法几乎让人转怒为笑,惹人嗔怪。
河南平坟事件中,不乏将伦理道德引入政策制定者。
法学家的努力终于以“拆迁”改“搬迁”、“直系亲属可不作证”得到了回报。
然而不能忘记,从救助站中走出的流浪者,身上还有绳索留下的淤青。
不能忘记,数以千计的上访者,在进京的最后一站再也无法前进。
不能忘记,牢狱中还有多少无辜者,在诱骗下葬送一生,求诉无门。
不能忘记,还有多少缺少人情的规则,在为丑恶与不公大开绿灯。
我们应该时刻质问:规则岂可无人情!篇二:规则?人情?规则,似石头般坚硬,但水珠可以滴穿石头;规则,似大海般广阔,但高山可以看遍蓝海;规则,似乎无法触碰,但它可以用人情浇灌。
D_高中作文—规则与人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1864年的一天,哈佛大学图书馆突发火灾,数百本哈佛牧师捐赠的重要图书被焚毁一空,只有一本幸免于难——前一天晚上,它被一位学生违章带回了宿舍。
次日,这名学生把书交还给学校,这本书也成了哈佛牧师捐赠图书的孤本。
哈佛大学召开校会,校长对该学生提出了表彰,对他保留了学校最珍贵的图书表示最高的谢意,然后当众宣布开除了这名学生。
在中国一所中学,课间,两名学生大闹,不慎将走廊的橱窗玻璃打碎。
当时周围虽然没有其他人,但是两名学生还是主动到校长室说明情况,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不再大闹了。
校长表扬了两名学生,并认为他们认错态度极好,便不要他们赔偿学校玻璃被打碎的损失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限制性】1.内容限制。
材料核心是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是该坚持原则还是该坚持人情,偏离这个核心,就属偏题。
2.思维限制。
两则材料提供的是对立的价值倾向,命题人只是客观陈述,并未表明自己的价值倾向。
考生只能选择其一,不能把两种价值观并列起来确立自己的观点。
考生必须从材料提取相关立意点,第一则材料可以提取出原则、法理、规则和人情等,第二则材料可以提取出人情、原谅、过错等,考生要在比较权衡中确立切入角度。
3.立意限制。
材料具有思辨性,并且体现出在法和情的问题上东西文化的差异性,但考生不能单纯从东西文化差异性入笔,而必须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视角来写情理与法理,否则为完全偏离题意。
【开放性】1.对材料的理解角度有很强的开放性。
考生对两则材料皆可见仁见智,两则材料可以有诸如规则与人情、法理和情理、原则与宽容等立意切入点,当然也可以从法与情的角度谈中西文化差异或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谈法与情的关系。
2.联想和思考是自由的。
在论证过程中,考生可以在观点的统帅下,联想情与法之间关系的素材,也可以对材料进行深度思考、延伸论证;还可以结合当下以法治国的国策方针,联系社会问题,立足于现实展开议论。
规则与人情作文

规则与人情作文
【篇一:规则第一】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规则与人情常相冲突。
但社会走向法制化、制度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因此,规则面前无人情,我们必须遵守规则。
有了规则,社会才会在规范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上海一名高考学生因迟到而与高考擦肩而过,母亲下跪求情却也无补于事。
对此,我们只能感到惋惜与同情。
高考面向全中国这么多的学生,必须有高考的规则来保证其公平。
在规则面前,人情是不足为道的。
古往今来,成功的领导者都遵守规则,制定一系列规则管理好自己的国家,组织好自己的队伍。
韩信睡着后,一个管理衣服的手下怕他着凉生病,便为他披上袍子。
韩信醒后找来此人责问,并将他杀掉。
在人情方面看来,我们认为这完全是不可取的做法。
但韩信认为,此人没有遵守自己的职业规则,做了不该做的事,因此必须受到处罚。
、在规则面前,人情是冷的,但也因为遵守了规则,国家再规则的指导下才越来越繁荣。
在西方国家,布雷是一名非常著名的肿瘤治疗专家。
然而因为一次错误的判断,他把一个小生命错认为是肿瘤。
他承担了责任,认识到错误,把婴儿留了下来,准备接受法规的审判。
在法庭上,他没了一大半财产,甚至没有再做医生。
规则与人情材料作文附范文

材料作文“规则与人情”立意参考及标杆例文范文2012年6月9日上海发生的一件事引发了一场关于规则与人情的争议。
一名参加高考的学生,因为自行车坏了,结果迟到了2分钟。
考场工作人员按照有关规定,拒绝考生进入考场。
考生的妈妈先求情,后下跪,工作人员仍不允许考生进场。
这名考生因为心急,想要翻墙入场,后被工作人员制止,最终未能参加考试。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
(2)不少于800字。
(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解】材料是一个新闻事件,先点出事件引发了一场争论,然后简单叙述事件。
写作要求中没有“全面理解材料”的字样,可以从材料中自选角度立意,即可从工作人员、妈妈、考生中任选一人,也可以综合其中一个、两个或三个人的看法和做法;对人物观点和做法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言之有理即可。
但在立意判断时应该研究本则材料的特殊性,本则材料由概括句和事例组成,而且关系紧密。
概括句暗示了(其实也指明了)出题人的意图,本次作文的基本立意范围——规则与人情,事例中也隐含了一个重要信息“考生违规,考场工作人员坚守规则,不为人情所动”。
【附】“规则”,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人情”,人的感情;人之常情(通常的心情或情理)。
【立意方向参考】切题:(依据是既符合范围,又切合材料)1.规则至上,人情不能动摇规则2.人情可以完善或改变不合理的规则3.规则中应该蕴含人情味4.不违规则,不失人情5.严守规则,彰显公平是最大的人情合题:(依据是切合材料内涵即可,可以脱离概括句的范围)1.为人处事应未雨绸缪或早作准备(考生因自行车坏了只迟到两分钟)2.遭遇意外应理性处理(考生想翻墙进入考场)3.做人不能没有自尊(妈妈下跪)4.母爱是伟大的(妈妈为孩子进考场求情下跪)5.忠于职守,认真尽责(考场工作人员不准迟到考生进场)6.固守规则,不知变通(考场工作人员不准迟到考生进场,导致该考生缺考)建议:根据试评情况,建议平均分42分左右。
规则与人情作文5篇_0

规则与人情作文5篇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篇一:规则与人情上海一高考考生因自行车坏了导致迟到,而被工作人员按照相关规定拒之门外。
这个事件告诉我们: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对生活的安定、社会的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规则与人情发生冲突时,应以规则作为第一标准。
三国时诸葛亮为了防止被魏军截断后路而急需大将守住街亭以堵住魏军的袭击路线。
马谡请缨前往。
由于轻敌,街亭失守,马谡也狼狈逃回了汉营。
尽管不舍得,诸葛亮还是含泪斩了马谡。
如若诸葛亮不斩马谡,即会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原来军令状也是可以开玩笑的,又因为诸葛亮比较喜欢马谡,大将们会进一步认识到:其实人情是大于军法的。
由此以后,大将们想必会纷纷通过违反军纪来获得利益,后汉也离灭亡不远了。
所以,诸葛亮在规则与人情中,只能选择尊重规则、稳定军心,即使“挥泪”也要狠下心肠斩下去。
这亦使我联想起了戚继光的“戚家军”。
“戚家军”多由同一条村的父老兄弟组成。
但戚继光治军却是以“法”为主,规定如若有逃跑,瞒报军功的,其他人必须予以揭发。
戚继光的治军方式把“法”凌驾于“情”之上。
正是如此,“戚家军”才会成长为一支纪律严明,令倭寇闻风丧胆的百战之师。
如若让人情凌驾于规则之上,则会对社会生活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
原足协主席谢亚龙,因为人情的关系,多次收受贿赂,对一些球队作出不公正的判决,打压年轻球员,指使裁判员着重打压某一队。
据谢的好友透露,谢原本是一个比较正派的人,但很多事情他是抹不开面子才去做的,当时中国足坛的乌烟瘴气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各种“假球”“黑裁判”使中国足球的水平严重下滑。
人情凌驾于规则之上,后果严重。
除此之外,“房叔”“房媳”“房爷”等组成的“房家族”,各种因滥用职权,贪污受贿而落马的官员,因贪污而被捕的中石化副总,哪一个不是把人情驾在规则上的?又有哪一个是为社会和谐作出了贡献的?“无规则不成方圆”只有尊重规则,让规则大于人情,才能构成良好的“方圆”,建设美好的社会。
材料作文“规则与人情”导写及例文

材料作文“规则与人情”导写及例文作者:张蕾来源:《作文通讯·高中版》2013年第10期题目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楼(哈佛大学的图书珍藏馆)。
在大火发生前,一名学生违规(只能在馆内阅读)把一册名为《基督教针对魔鬼、俗世与肉欲的战争》的书带出了馆外,打算在宿舍阅读。
第二天,当他意识到自己带出的那本书已是珍藏馆唯一存世的书的时候,他陷入了纠结之中。
最终,他敲开了校长霍里厄克的办公室。
霍里厄克校长收下书,感谢了他,然后下令把他开除出校。
理由是,这名学生违反了校规。
“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
”这是他们的行事态度。
要求:①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②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一、审题立意假如材料是一名学生违规将书带出图书馆,因此受到校规的惩处,那么这件事就很简单明确,而这个材料的复杂之处就在于:当晚发生火灾,此书成为哈佛图书珍藏馆唯一存世珍品。
书可私藏,无人知晓,私自带书之事即可瞒天过海,但如果隐瞒,虽个人利益不受损,但内心必不安,会受道德谴责;如果学生交出图书,那么个人利益必受损,会受校规惩处被开除,但内心会获得安宁,实现自我救赎。
材料中学生交还了图书,校长感谢他,是因为他的诚实,肯定他的人品,所以可以从“诚实是为人之本”的角度立意;校长开除他,是因为校规不可违反,所以可以立意“规则至上”“敬畏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良好风气最有力的看守者”“用规则看守一切”;还可以抓住最后一句话将规则和道德、法理和人情结合起来立意,如“规则高于道德”“法理大于人情”“法理之外才是人情”;也可以从严格治校的角度谈治家治军治国之道。
二、要有自己的分析“分”,乃会意字。
从“八”,从“刀”,表示“以刀剖物,使之相别离”的意思。
《说文·木部》:“析,破木也。
材料作文规则与宽容评讲

当然,规则也不是死的,如果是万不得已、甚至 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打破规则也是可以被谅解 的。我国法律中就有一种名为“紧急避险”的行为,规 定在自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可以损坏他人的财物 来帮助自己脱离危险,不受法律追究,这与“规矩时死 的,人是活的”真正要表达的精神不谋而合。当年张学 良劫持蒋介石,无疑践踏了军中的规则,但由于当时中 华民族正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最终作为促成抗 日统一阵线建立的英雄被永远铭记。与此同时,澳籍女 只是因为防疫规定而不能外出跑步,又算哪门子迫不得 已呢?她一意孤行的结果只能是增加了把病毒传播给他 人的危险。
2012年,廖某因诈骗罪在东城法院受审,他向法官求情, 希望能宽限时间让他卖房退赃。检方向法院建议判处其有期徒 刑3到10年。
三、让校规看守哈佛 当年,哈佛牧师立遗嘱时,把自己的一块地皮和20本古书,赠给当地
的一所学院。哈佛大学一直把牧师的这批书籍珍藏在哈佛楼里的一个图书 馆内,并规定学生只能在馆内阅读,不能带出馆外。1764年的一天深夜, 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于一炬。突发的火 灾把一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他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 终于作出一个勇敢的选择。原来在大火发生之前,他违反图书馆规定,悄 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了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灾难过后, 这本书成了稀世珍本。该学生怀着不安的心敲开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明情 况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校长先是表示感谢,并对他的勇气和诚实予 以褒奖,然后就把他开除出校。赏罚分明,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对此,很 多人表示不解,但是校长不作解释,只是重申了哈佛的理念:让校规看守 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让校规看守哈佛”的理念, 也许是哈佛作为一所私立大学却创造无限辉煌而享誉全球的原因之一。规 则是对所有人的,规则高于一切、大于一切,即使校长不想开除这个学生 都不可能,因为校规有规定,所以这位校长没有网开一面,没有下不为例, 这是对规则的敬畏,也是对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最好诠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材料作文 2019.11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2年6月9日上海发生的一件事引发了一场关于规则与人情的争议。
一名参加高考的学生,因为自行车坏了,结果迟到了2分钟。
考场工作人员按照有关规定,拒绝考生进入考场。
考生的妈妈先求情,后下跪,工作人员仍然不允许考生进场。
这名考生因为心急,想要翻墙入场,后被工作人员制止,最终未能参加考试。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1, 【答案】规则岂可无人情?
2012年6月9日,上海,某高考考场外。
一辆坏了的自行车,一个迟到2分钟的考生,一扇紧闭的大门,一位跪下的母亲。
还有铁石般的规则,和寒透了的人心。
这场规则与人情的短兵相接,以人情的惨败告终,然而规则的胜利并不让人欢呼雀跃。
我有一言不得不发:
规则岂可无人情!
的确,我们耳熟能详的是人情泛滥、裙带横行,是极端的混乱和腐败。
但是,这并不能作为矫枉过正的辩解,因为极端的规则是另一种噩梦,
因为规则只是中性的形式,因为规则自身没有善恶可言,因为规则需要人情充实的内涵,而非仅作为敌人。
没有人情的规则,只是压迫的工具。
陈胜、吴广因暴雨而耽误了赴役的期限,就会遭受不由分说的一律处死,这样的规则就是杀人如麻的侩子手。
日本四十七浪人在等级制度下,卖妻杀子成全主公的威名,这样的规则就是扭曲人性的恶魔。
古印度种姓制度划分四大种姓,剥夺民众的自由与尊严,这样的规则就是践踏真理的暴徒。
上述例子或许古老而偏颇,且看如今!酷法何必秦律,君不见拆迁平坟毁古迹,刑讯逼供误判刑,条条在案;牺牲何必浪人,驻京办拦截上访,维稳保安殴打群众,桩桩有理;歧视何必种姓,排挤打压农民工,地域贫富有界限,“上海资源不给外人”,历历在目。
法律法规,政策条列,若无人情,就都是杀人的刀,害人的毒。
所幸规则与人情并非壁垒森然。
各地城管工作方式大整顿,温情执法几乎让人转怒为笑,惹人嗔怪。
河南平坟事件中,不乏将伦理道德引入政策制定者。
法学家的努力终于以“拆迁”改“搬迁”、“直系亲属可不作证”得到了回报。
然而不能忘记,从救助站中走出的流浪者,身上还有绳索留下的淤青。
不能忘记,数以千计的上访者,在进京的最后一站再也无法前进。
不能忘记,牢狱中还有多少无辜者,在诱骗下葬送一生,求诉无门。
不能忘记,还有多少缺少人情的规则,在为丑恶与不公大开绿灯。
我们应该时刻质问:规则岂可无人情!
【点评】①对材料概括精简,角度清晰,立意准确,内容充实,语言表述清晰,抒情意味很浓采用正反思路结构全篇,眉目清晰。
②拟题运用了反问修辞,首尾呼应巧妙。
③事例典型,举例古今结合。
无规矩不成方圆
上海一高考考生因自行车坏了导致迟到,而被工作人员按照相关规定拒之门外。
这个事件告诉我们: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对生活的安定、社会的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规则与人情发生冲突时,应以规则作为第一标准。
三国时诸葛亮为了防止被魏军截断后路而急需大将守住街亭以堵住魏军的袭击路线。
马谡请缨前往。
由于轻敌,街亭失守,马谡也狼狈逃回了汉营。
尽管不舍得,诸葛亮还是含泪斩了马谡。
如若诸葛亮不斩马谡,即会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原来军令状也是可以开玩笑的,又因为诸葛亮比较喜欢马谡,大将们会进一步认识到:其实人情是大于军法的。
由此以后,大将们想必会纷纷通过违反军纪来获得利益,后汉也离灭亡不远了。
所以,诸葛亮在规则与人情中,只能选择尊重规则、稳定军心,即使“挥泪”也要狠下心肠斩下去。
这亦使我联想起了戚继光的“戚家军”。
“戚家军”多由同一条村的父老兄弟组成。
但戚继光治军却是以“法”为主,规定如若有逃跑,瞒报军功的,其他人必须予以揭发。
戚继光的治军方式把“法”凌驾于“情”之上。
正是如此,“戚家军”才会成长为一支纪律严明,令倭寇闻风丧胆的百战之师。
如若让人情凌驾于规则之上,则会对社会生活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
原足协主席谢亚龙,因为人情的关系,多次收受贿赂,对一些球队作出不公正的判决,打压年轻球员,指使裁判员着重打压某一队。
据谢的好友透露,谢原本是一个比较正派的人,但很多事情他是抹不开面子才去做的,当时中国足坛的乌烟瘴气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各种“假球”“黑裁判”使中国足球的水平严重下滑。
人情凌驾于规则之上,后果严重。
除此之外,“房叔”“房媳”“房爷”等组成的“房家族”,各种因滥用职权,贪
污受贿而落马的官员,因贪污而被捕的中石化副总,哪一个不是把人情驾在规则上的?又有哪一个是为社会和谐作出了贡献的?
“无规则不成方圆”只有尊重规则,让规则大于人情,才能构成良好的“方圆”,建设美好的社会。
【点评】
优点:①立意准确,内容充实,语言表述流畅简洁,采用正反思路结构全篇,眉目清晰。
②名句拟题,首尾呼应。
③事例典型,举例古今对照并能点面结合。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是一个新闻事件,先点出事件引发了一场争论,然后简单叙述事件。
写作要求中没有“全面理解材料”的字样,可以从材料中自选角度立意,即可从工作人员、妈妈、考生中任选一人,也可以综合其中一个、两个或三个人的看法和做法;对人物观点和做法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言之有理即可。
但在立意判断时应该研究本则材料的特殊性,本则材料由概括句和事例组成,而且关系紧密。
概括句暗示了(其实也指明了)出题人的意图,本次作文的基本立意范围--规则与人情,事例中也隐含了一个重要信息“考生违规,考场工作人员坚守规则,不为人情所动”。
立意方向参考:
切题:(依据是既符合范围,又切合材料)
1.规则至上,人情不能动摇规则
2.人情可以完善或改变不合理的规则
3.规则中应该蕴含人情味
4.不违规则,不失人情
5.严守规则,彰显公平是最大的人情
合题:(依据是切合材料内涵即可,可以脱离概括句的范围)
1.为人处事应未雨绸缪或早作准备(考生因自行车坏了只迟到两分钟)
2.遭遇意外应理性处理(考生想翻墙进入考场)
3.做人不能没有自尊(妈妈下跪)
4.母爱是伟大的(妈妈为孩子进考场求情下跪)
5.忠于职守,认真尽责(考场工作人员不准迟到考生进场)
6.固守规则,不知变通(考场工作人员不准迟到考生进场,导致该考生缺考)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与应用的能力。
点评:本题所选的材料很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
本材料对引导学生正视人情与规则也有很大的帮助,高一新生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接触一些新的事物,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违规之举,此题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化,既体现了考试的选拔功能,也体现了考试的教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