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论教育资料大全

合集下载

名家谈教育

名家谈教育

卷首语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产生-共鸣”, 需要有这样一些条件:它们能够通过逻辑防线、情感防线 和论理防线并能达到“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说,这些知 识不仅是可以通过努力理解的,而且是学生个体认识中前 沿性的问题。

这样,教学过程中才会出现“内心的敞亮”, 才会有■■茅塞顿幵、豁然幵朗"这样一种认识过程中的飞 跃。

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即使是基础知识的教学,也 应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反观基础、改造基础、重建基础, 以便更准确地把握那个“一”;另一方面,在教学的梯度上, 在教学的适切性上,要把握好分寸。

—肖川《成为有智慧的教师》
rn t^n ti <<“||罐繼_
i i。

名家谈教育

名家谈教育

卷首语
请设想一下一位乐师操起一把没调好弦的小提琴就开始演奏的情景吧……显然,他会演奏得一塌糊涂(连一位初通乐理的人也不会用没调好音的乐器演奏)。

可是在学校里却发生这奇怪的现象:许多教师都试图教育那些不接受教育的学生。

教育人,首先应当培养和磨炼出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能力。

这种能力就是颖悟的心灵,就是学生内心对教师语言最细微的感情色彩,对他的目光、手势、微笑、沉思、缄默等的灵敏感觉……
我们要教会学生懂得人的情感,这里有欢乐、痛苦、委屈、困惑、惊慌、羞愧和许多别的情感,它们表现在人们的眼睛里,在不冷不热的谈吐里,在一个人或仔细观察、或视而不见、或侃侃而谈、或默不作声、或行走站立、或喜怒哀乐的一举一动里。

我们认为,掌握情感的语言,其重要性并不亚于掌握自然和社会的科学原理。

我们教会儿童在人与人的接触中具有体贴他人各种情感和欲念的能力。

我再说一次:只有不仅用肉眼观察世界,而且用心灵观察世界的人,才能成为接受教育的人。

筈家谈教肓
—苏霍姆林斯基《认识自己》。

中外名人谈教育——名人名言

中外名人谈教育——名人名言

中外名人谈教育——名人名言
1.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永远能找得到富裕的时间。

学会做时间的主人,将会使你受益无穷。

——〔美〕詹姆士·杜布森
2.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美]珍妮·艾里姆
3.懂得尊重自己的人,也会懂得尊重别人,这包括尊重自己的孩子在内。

——[中]顾振飚
4.掌握好责骂与训斥的方法与技巧,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与效果。

不当的责罚,不知不觉中会伤害孩子。

——[美》唐·艾里姆
5.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比对孩子身体的关心更为重要,孩子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战未来,走向成功。

——[美]布鲁尔·卡特
6.当孩子情绪波动时,愚蠢的父母责备孩子,聪明的父母关爱孩子。

——[中]赵东华
7.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一个人的某方面兴趣与他的志向结合起来时,那么,离成功就已经不远了。

——[美〕詹姆斯·约翰
8.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专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讲民主等因素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与人生。

——[美〕爱德华
9.挫折教育并非只是让孩子过过苦日子,干点苦活,挫折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孩子直面挫折的坚强品质。

——〔中〕刘大伟
10.父母必须让孩子知道,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成功往往是与艰难困苦、坎坷挫折相伴而来的。

——[美]芭贝拉·罗斯
11.应该强调,不严肃认真的教育,有许多隐患。

父母使自己的子女享福太早,是不聪明的。

——雨果。

名家谈教育

名家谈教育

卷首语
这种自动被动所发生之知识,英文中叫做认识(acquaintance)之知识。

这就是说,直接得来的知识最是和暖、最是亲切有味,如人之认识朋友一样。

反言之,耳食之知识,间接得来之知识终是寒冷的、淡漠的。

但是,直接之知识范围很是狭小。

因为人之经验往往限于一处的缘故。

然而它的温暖亲切倒也可以补它的不足。

故教者授课时或提示教材时所最关紧要者,即宜注意知识之系统组织与儿童故有经验之关系,及授课前之详加考虑儿童经验与书本经验相通相关之点。

总之,教师授课必先以儿童经验为根据,然后才能因此而使儿童了解书中之諏。

但是儿童所带入学校者,不徒为直接之知识与经验,且也有间接之知识与经验一他人告诉传授之知识一一我们知道人日常所接触的除了物质环境以外另有一个社会之环境。

儿童和父母家人接触的时候常能得到许多的印象。

如成人之言语、行动,在足以增加儿童间接之经验。

这两种经验,儿童是一气把它带入学校里来的。

人与人往来就互相发生了传授知识的关系,因此经验意义遂日益较前推广丰富。

—杜威《杜威在华教育讲演》筈家谈教肓
-。

名人论家庭教育

名人论家庭教育

名人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任务:傅雷认为应该“鼓励孩子培养自己”成为“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人才,“以便对社会对人类有所贡献”;家庭是子女成长的重要后天环境;家庭教育的任务主要是让子女“学做人”,还要培养子女的优良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应贯彻“及早教育”、“严格要求”、“联系社会生活”、“启发诱导”和“以身作则”的原则;熏陶是家庭教育的最佳方式,他给留学在国外的儿子傅聪写的信,编写成《傅雷家书》出版时风靡全国成了许多父母家中的珍藏核心读目。

教育成功的标准:杨澜说:教育是否成功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看孩子是否能从学习、动脑中得到乐趣;教育的目的是让那些小小的脑筋成为一个喷泉而不是水库。

家庭教育思想的内容:李大钊在思想上加强孩子理想主义教育,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追求真理的勇气李大钊始终把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

李大钊认为,青年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对青年的教育,关键在于使受教育者养成健康的思想情操,确定正确的人生道路。

所以对青年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始终是他教育思想的重心。

东莞龙文教育暑假辅导班开始报名了,地点位于东莞市东城路新世界花园御景大厦512联系人:龙老师名人论教育著名教育家竺可桢说过:教者,传授知识也;育者,培养思想品德也。

雅斯贝尔斯说:“将教育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这种教育是没有灵魂的。

”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数学教师李庚南说:我用执著的爱心和自身的示范,追求教育的艺术境界,在与学生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中达到生命的交流与融合,在引导学生奏响生命交响乐的同时,也从中体会到了生命的自我价值,享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

我最大的享受就是我无数的学生成才了,成家立业了,成为对家庭、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近代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主要是培养儿童的德性。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在谈到“我心中的理想教师”时说:教育不仅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使其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

梁启超、鲁迅、王国维等10位名家谈真正“好的教育”大家之声

梁启超、鲁迅、王国维等10位名家谈真正“好的教育”大家之声

我体会,“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

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

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1梁启超必须引导孩子的趣味梁启超作为家长典范,其九个儿女品格出众、才华横溢,各有建树!关于教育,梁启超说:必须引导孩子的趣味!感官快乐通常都是短暂的,一顿美食或一场Party 带来的快乐很难持续,且遵循收益递减规律,阈限会逐渐提高,快乐越来越难,只能通过不断增加刺激和惊喜来实现,满足后又难免落入空虚;而基于价值体验的幸福却可以持续很久。

人生在幼年青年期,趣味是最浓的,成天价乱碰乱迸;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们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

我们主张趣味教育的人,是要趁儿童或青年趣味正浓而方向未决定的时候,给他们一种可以终身受用的趣味。

2鲁迅保护孩子的怀疑精神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

但发展开去,对一切事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

“爸爸”和前辈的话,固然也要听的,但也须讲得有道理。

假使有一个孩子,自以为事事不如人,鞠躬倒退;或者满脸笑容,实际上却总是阴谋暗箭,我实在宁可听到当面骂我“什么东西”的爽快……但中国一般的趋势,却只在向驯良之类———“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一个好孩子,名之曰“有趣”。

活泼,健康,顽强,挺胸仰面……凡是属于“动”的,那就未免有人摇头了……3王国维教育的宗旨是使人成为完全的人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

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

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

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

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

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

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智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

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

名家谈教育

名家谈教育

卷首语
名家谈教育
一个人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世界,从而获得了最高的乐趣――进行创造的乐趣,劳动的道德意义就在于此。

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教育。

如果少年们不是从童年起就习惯于劳动,那么对他们来说,就谈不上什么劳动的乐趣。

一个人一生命运的复杂性,有时也是悲剧性就在于:虽然“草稿”里蕴藏着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人的各种素质——卓越的才能、禀赋、倾向性、天才——但是负责对这一“草稿”进行加工,以便使其变得更为美好的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他用自己那双笨拙而又漫不经心的手把草图中美好的东西弄得丑陋不堪。

——
苏霍姆林斯基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外名家论教育

中外名家论教育

中外名家论教育中外名家论教育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邓小平教育涵义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育是希望,希望的根本在于为学生打造灿烂的未来。

耕耘教育乐土, 畅游育人海洋, 以热情赢得支持, 以诚心赢得友谊, 以创新完善教育理念。

关于教书育人:1.“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礼记》2.“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 --陶行知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4.“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 --陶行知5.“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 --陶行知6.“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 --陶行知7.“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 --马卡连柯8.“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爱因斯坦9.“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 --爱因斯坦10.“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

” --爱因斯坦关于为人师表: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2.身教重于言传。

--王夫之3.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

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4.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家论教育资料大全
名家论教育
我的教育信条(杜威)
杜威:教育即生长
爱因斯坦:论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教育的23常能--陶行知
陶行知
陶行知永不褪色的教育思想(一)
陶行知永不褪色的教育思想(二)
陶行知永不褪色的教育思想(三)
陶行知永不褪色的教育思想(四)
陶行知永不褪色的教育思想(五)
陶行知永不褪色的教育思想(六)
陶行知永不褪色的教育思想(七)
陶行知永不褪色的教育思想(八)
陶行知永不褪色的教育思想(九)
陶行知永不褪色的教育思想(十)
陶行知永不退色的教育思想(十一)
陶行知永不褪色的教育思想(十二)
托尔斯泰如是说(一)
托尔斯泰如是说(二)
托尔斯泰如是说(三)
托尔斯泰如是说(四)
托尔斯泰如是说(五)
托尔斯泰如是说(六)
托尔斯泰如是说(七)
钱理群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一项不可忽视的教育工程直面中学教育的深层次问题
做教师真难,真好
致青年朋友(一)
致青年朋友(二)
致青年朋友(三)
刘铁芳
何谓班级民主管理
必须超越技术主义
点亮我们的心灯
伟大的教育者都是伟大的读书者
该给孩子什么样的班级生活
肖川
道德教育的目标
自述:我受教育的经历
我的教学主张
教师的六个学会
建基于信仰的教育
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
成为知识分子
肖川教育随笔精华实录(一)
肖川教育随笔精华实录(二)
肖川教育随笔精华实录(三)
肖川教育随笔精华实录(四):假如我能做一个校长
肖川教育随笔精华实录(五)
肖川教育随笔精华实录(六):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
周国平
比成功更重要的
周国平论教育(选、三)
周国平论教育(选、二)
周国平论教育(选、一)
做一个有灵魂的人
教育的七条箴言
张文质:
在逆光中行走(节录)
教育是慢的艺术(一)
教育是慢的艺术(二)
李镇西:初当班主任
吴非:反抗需要勇气和底气
吴非:论校长的教育使命
朱小曼:班主任与班主任工作——一种值得重视和挖掘的教育资源许锡良:对习惯的追问
——评魏书生先生的习惯
许锡良:教育评估正在将中国的教育引向死路
许锡良:能够让学生喜欢的学校才是好学校
李石华: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选一)
郑杰:为什么教育家办学可能是有害的
薛涌:张磊为什么把钱给了耶鲁
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自由!
品格之忧(徐九庆:《中国教育怎么了》选一)
一旦失去信任,沟通再无可能(徐九庆:《中国教育怎么了》选二)当教育不再强调育人(徐九庆:《中国教育怎么了》(选三)
朱永新:追问教育的原点!
张志勇:做敢于直面“真教育”的勇士
冯骥才: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
张志勇:都是教育体制惹的祸?
奥巴马:构建美国全面而有竞争力的教育体系
奥巴马总统对全国学生在线演讲的讲稿全文
奥巴马:美国的未来取决于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