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 人的因素

合集下载

第02章 生物与环境-2019-2020学年九年级科学章节知识框架思维导图(浙教版)(下册)

第02章 生物与环境-2019-2020学年九年级科学章节知识框架思维导图(浙教版)(下册)

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影响,既有同种的,也有不同种的。

适应的普遍性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生物也在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

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现存的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生物的形态结构对环境的适应仙人掌刺状叶可以减少水分散失,肉质茎可以贮存更多的水分,以适应沙漠降水少、降水时间相对集中的气候条件。

保护色动物为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敌人发现,这对于动物保护自己和接近猎物都是有利的。

2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或斑纹。

警戒色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受攻击。

3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

生物利用拟态可以蒙蔽敌人,保护自身。

2许多哺乳动物具有发达的四肢,适于在陆地上行走或奔跑,以便觅食和躲避敌害。

许多生物还会在行为上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沙漠中的动物,如蝎子,白天往往把自己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

某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影响其他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是互为环境条件的,某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会对环境中其他多种生物产生影响。

例如,草原上草本植物的多少会影响植食性动物的数量,反之亦然。

生物的生命活动影响环境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取营养物质,同时将代谢的产物排放到无机环境中去。

因此,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无机环境也会有影响。

森林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进而影响降雨。

鼠对农作物、森林和草原都有破坏作用。

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可以使土壤疏松,提高土壤的通气和吸水能力,它以腐烂的植物和泥土为食,排泄物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

例如,你在面积为10 平方米的地里种了30 棵玉米,那么玉米的种群密度为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有差异。

例如,在我国某地的野驴,每相同的面积内,灰仓鼠则有数十万只。

同一物种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密度有差异。

02第二章_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原理

02第二章_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原理1、人性假设有哪几种?其差别何在?答:人性假设有“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四种。

“经济人假设”核心观点:人是经济人,由经济诱因引发工作动机,被组织操纵、激励和控制下从事工作,行事是理性的,情感是非理性的;“社会人假设”中人是社会人,工作动机是社会需要,社会人期望领导者承认并满足他们的社会需要;“自我实现人假设”的核心是人是“自我实现人”,根据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多种层次,最终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是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自发的工作,适应环境,能调整自己的目标,与组织共同发展;“复杂人假设”中人的工作动机不仅受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影响,还会受时间等因素影响,工作动机复杂多变,动机模式是与组织相互作用的结果,工作动机与所在的团体和组织有关,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也会有不同的反应。

2、需要层次论有哪些重要内容?怎样应用?答: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5个层次: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生存和安全需要是属于低层次的、物质方面的需要;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较高层次、精神方面的需要。

人的需要遵循递进规律,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前,高层次的需要强度不是很大。

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

在几种需要中由需要强度最大的起主导作用,这种需要也叫主导需要。

由主导需要产生的优势动机是人们的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由此我们可以根据调查,掌握员工的需要层次和需要结构,做好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3、为什么说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的同一?答:人的自然属性中说明人的本质是客观的,因而是可以认识的,人的自然属性表现在人的生存需要;人的社会属性的含义是人必须在社会中生存,除了生存需要,人还存在着社会需要,人的需要存在着客观的社会尺度,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社会的高度发展;人的思维属性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能够思维,有思想。

02第二章单因素实验设计方法08

02第二章单因素实验设计方法08
并且同时出现在同一区组内的次数相同。因此,任 何两种处理之间具有可比性。
r(k 1) /(t 1)
随机分配步骤
设计方案表 处理数=5,区组容量=3
区组
A
B
C
D 将E设计方案中
1



各配伍组随机
2


√ 分配给各试验
3

√ 单√位组;
4

√ 将√设计方案中
5


各√配伍组内的
6


√ 处理组随机分
Outline
完全随机设计(completely randomized design)
配对设计(paired design) 配伍组设计(randomized block design)
平衡不完全配伍组设计(balanced incomplete blocks design)
拉丁方设计(latin square design)
分析方法:随机区组的方差分析
(一)举例
例4、将16头动物按体重配成区组,随机分入4 个处理组。
(1)将16头动物称重后,按体重大小依次编号 为1,2,……,16,将体重相近的4头动物作 为一个区组。
(2)再从随机数字表中随机指定某行,例如第6 行第10列向下读取4个随机数39、74、00、99, 排列后的序号R为2、3、4、1,则第一个区组 处理为B、C、A、D,余类推。
抽取的 1 33 39 68 81 113 122 137 167 179 病例号
随机抽样的SAS程序
Data a; %Let n=10; /*sample sizes*/ Do i =1 to &n; x=ranuni(20090306); Y=int(x*190); Output; End; Proc print; Run;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二章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二章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论
代表人物:米德等。米德的代表作:《心智、自我和社会》
(“mind ,self and society”)。
理论观点: 1、个体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单元,强调符号和语言的作 用。 2、研究个体、群体、社会是如何发出信息、传递信息 以及对方对此的反应。 3、提出公式:刺激 符号的意义 反应。
提出者:韦纳(B.Weiner,1971)。 主要观点: 1、对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应包括三个维度:
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稳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 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1979年补充的)
2、对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的内容:
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如心境 等)、别人反应(如他人帮助)
期望理论
照明实验
霍桑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 实验对象:绕线圈班组。
阶段一: 实验组:不断改善照明条件。 对照组:照明条件不改变。 结论:原来认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结果是两组都在提高。 阶段二: 把两名女工单独安排在一个房间,照明亮度降低。 结果:产量任然提高。 原因:一是工人在特定条件下工作,认为是雇主对她们的重视; 二是试验中管理人员与工人、工人与工人之间关系融洽。
主要观点:
1、人有两种需要,一种是形成对周围环境的一致性理解的需要, 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每一个人都具备,由生活检验积累,因此叫 通俗心理学) 2、因果归因遵循“不变原则”,即特定的原因和特定的结果之间 的关系。
3、行为或事件的归因:内部状态(人的因素)和外在环境(环境 的力量)
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
增加结果
减少投入
减少结果
增加投入
提出者:弗洛姆(V.H.Vroom,1964),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 主要观点:

《普通心理学》第02章心理的起源和本性

《普通心理学》第02章心理的起源和本性

《普通心理学》第02章心理的起源和本性《普通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起源和本性第一节心理的起源一、反映是任何物质形态固有的特性心理现象没有自己独立的发展历史。

它是物质长期进化的结果。

列宁指出:"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81页。

)反映,即对影响作出回答的能力,是任何物质形态所具有的特性。

例如,风力推动物体,物体发生位移;海浪冲击礁石,发出轰隆的声响;氢氧化合生成水;金属氧化生成锈等等,都是无生命物质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反映形式。

物质的进化不会停止,当有生命物质出现时,其反映形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产生了生物的反映形式。

在生命物质进化的一定阶段上才产生心理这种新质的反映形式。

随着物质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物质的反映形式也相应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高级的反映形式以低级的反映形式为发生的前提,包含着低级的反映形式,但它又具有自己的本质特点而不同于低级的反映形式。

现在大多数科学家相信,我们的地球大约在46亿年以前形成。

开始形成的地球,温度极高。

那时地球上既没有山,也没有水,只有光辐射和质子、中子、电子、中微子等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

经过漫长的岁月,后来随着原子的产生,地球上开始了化学反映的进化。

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表明,早期地球上化学反映的进化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1)由某些元素化合成简单的化合物,主要是无机物,如氢和氧化合成水,碳和氢化合成甲烷;(2)由无机物化合而产生出早期的简单有机物,如葡萄糖、甘油、氨基酸、核甘酸、嘌吟、嘧啶等;(3)大分子有机物的出现,主要是蛋白质和核酸等;(4)生命物质的产生--由于膜结构的形成把原始蛋白和核酸等组成的多分子体系从环境中隔离开来,生成具有一定形态的原始细胞结构。

这种原始细胞结构既是独立的同时又能够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它对外界影响的反映不仅取决于这些影响的强度和性质,而且也取决于它自身的内部状态。

第02章 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原理

第02章 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原理

教案首页课程名称农业机器人任课教师李玉柱第2章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原理计划学时 3 教学目的和要求:1.弄清机器人的基本构成;2.了解机器人的主要技术参数;3.了解机器人的手部、腕部和臂部结构;4.了解机器人的机身结构;5.了解机器人的行走机构重点:1.掌握机器人的基本构成2.弄清机器人都有哪些主要技术参数3.机器人的手部、腕部和臂部结构难点:机器人的手部、腕部和臂部结构思考题:1.机器人由哪些部分组成?2.机器人的主要技术参数有哪些?3.机器人的行走机构共分几类,请想象未来的机器人能否有其它类型的行走机构?第2章概论教学主要内容:2.1机器人的基本构成2.2机器人的主要技术参数2.3人的手臂作用机能初步分析2.4机器人的机械结构构成2.5机器人的手部2.6机器人的手臂2.7机器人的机身2.8机器人的行走机构本章介绍了机器人的基本构成、主要技术参数,人手臂作用机能,在此基础上对机器人的手部、手腕、手部、。

机身、行走机构等原理及相关的结构设计进行讨论,使学生对机器人的机构和原理有较为清楚的了解。

2.1机器人的基本构成简单地说:机器人的原理就是模仿人的各种肢体动作、思维方式和控制决策能力。

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其机械、电气和控制结构也不相同,通常情况下,一个机器人系统由三部分、六个子系统组成。

这三部分是机械部分、传感部分、控制部分;六个子系统是驱动系统、机械系统、感知系统、人机交互系统、机器人-环境交互系统、控制系统等。

如图2-1所示。

图2-1 机器人的基本构成● 机械..系统..是由关节连在一起的许多机械连杆的集合体,形成开环运动学链系。

连杆类似于人类的小臂、大臂等。

关节通常分为转动关节和移动关节,移动关节允许连杆做直线移动,转动关节仅允许连杆之间发生旋转运动。

由关节-连杆结构所构成的机械结构一般有3个主要部件,即手、腕、臂,它们可在规定的范围上运动。

● 驱动系统....是使各种机械部件产生运动的装置。

常规的驱动系统有气动传动、液压传动或电动传动,它们可以直接地与臂、腕或手上的机械连杆或关节连接在一起,也可以使用齿轮、带、链条等机械传动机构间接传动。

02第二章老化的理论

02第二章老化的理论

(或细胞分 裂) 以后,大部分生物的机体则无可避免地暴 露在一个自动缓慢、不可逆转的交联变迁的过 程中。结构组织的交联逐渐引起结构硬化,功 能成分的交联往往造成功能损伤和活性下降。 为了生存的延续,生物体则顽强不断的实行重 组和更新。储存在遗传因子中的信息保证了这 个重建和更新的正确性和一贯性。
4
由于生物体某些部分的再生和重建相当困难,
7
六、免疫理论 immunity theories
随年龄的增长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如淋巴细胞功
能下降则对疾病感染的抵抗力降低,例如随个体的衰 老,自体免疫疾病增多.另外,该理论还认为老化会使 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减退,对外来异物的辨认与反应降 低,导致感染与癌症患病率增加.
七、脂褐质和游离放射理论 lipofuscin and free radical theories
于1961年由E.Cumming和W.Henry提出。
该理论主张社会平衡状态的维持,决定 于社会与老年人退出互相作用所形成的 彼此有益的过程。
二、角色理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扮演的角色也会增加,由于
角色性质的不同,表现的行为也会不同。在退 休前,一个人的成熟社会化行为主要是功能性 角色。因此,个人的表现较偏向积极进取的行 为模式。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功能性角色逐 渐由情感角色取代,老年人的行为特点则逐渐 变为保守谦和。老年人若能对角色理论有所认 识,并对角色改变的自然过程有所认识并接受, 将有助于其对老年生活的适应。
支配,这些需要引导人类发生行为,直至需要 获得满足。 这些需要有先后层次的倾向,当较低层次的需 要获得满足后,才会出现对高层次需要的需求, 人一生中的需要在各层次中不断变化,但总是 向更高层次的需要努力。
人的基本需要层次

《组织行为学》第02章在线测试

《组织行为学》第02章在线测试

《组织行为学》第02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9:17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新官上任三把火”,可以让员工较快进入角色。

这是利用知觉偏差中的()A、第一印象B、定型效应C、对比效应D、晕轮效应2、“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头发长,见识短”这些说法,是犯了知觉偏差中的()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近因效应D、定型效应3、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的理论。

我们又称其为()A、精神分析B、认知失调理论C、认知理论D、平衡理论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明知觉具有()A、对比性B、适应性C、相互作用D、相对性5、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叫()A、个性B、气质C、素质D、能力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1、社会知觉的分类为( )A、对他人的知觉B、人际知觉C、自我知觉D、行为知觉E、角色知觉2、个体在知觉过程中整合组织对象的原则包括()A、学习律B、闭锁律C、接近律D、相似律E、连续律3、奥地利心理学家A . 阿德勒认为性格可以分为()。

A、外向型B、内向型C、独立型D、理智型E、顺从型4、通常将能力分为()A、理性能力B、感性能力C、一般能力D、特殊能力E、综合能力5、沙洛维和梅耶提出的情绪智力的内容结构主要包括()。

A、情绪知觉、评价和表达能力B、思维过程中的情绪促进能力C、理解与分析情绪可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D、对情绪进行有效调控的能力E 、控制和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正确 错误2、把个人的失败归于内在的稳定的因素,将对其后续的行为产生消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因与工效学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第2章 人的因素
温沛涵
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wenph@
2.1 神经系统与感觉系统
2.2 肌肉、骨骼与功能系统 2.3 呼吸、消化与循环系统 2.4 脑力劳动与神经紧张型作业 生理变化特点 2.5 人的心理因素
• 激励理论
温沛涵 wenph@
– F. Herzberg:双因素理论 – R. Likert:集体参与理论 – V. H. Vroom:期望理论
- 25 -
情绪
• 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 情绪的组成
– 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
• 实践活动 • 主观努力程度
- 23 -
动机
• 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 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 动机具有激发、调节、维持和停止行为的 功能。 •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 现为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条件的一种稳 定的需求,并成为机体活动的源泉。
– 对现实的态度 – 活动方式及行为的自我调节
温沛涵 wenph@
• 先天性格:由遗传基因决定 • 后天性格:成长过程中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 形成。
- 20 -
能力
• 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 性心理特征。 •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 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感觉能力、 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 操作能力、节奏感、对空间比例的识别力、对 颜色的鉴别力 – 瑟斯顿:智力
• 人体活动的直接能源
– 三磷酸腺苷(ATP) – ATP+H2O → ADP + Pi + 29.3kJ/mol
温沛涵 wenph@
- 12 -
人体活动的供能系统
• 磷酸原(ATP-CP)系统
– 磷酸肌酸激酶(CPK),PH值 – 10秒
• 乳酸能系统
– 糖元酵解:1mol → 3mol – 几十秒
- 10 -
骨骼系统
• 骨及骨骼
– 有206 块骨,177块直接参与人体运动 – 颅骨、躯干骨、四肢骨
• 关节
– 四肢骨之间普遍由关节连结 – 可使肢体有可能作屈伸、环绕和旋转等运动
温沛涵 wenph@
- 11 -
人体活动能源
• 能量的供给:
– 体内能源物质(糖、糖元、脂肪、蛋白质)的 氧化或酵解 – 能量代谢:将能源物质转化为热或机械功
- 17 -
脑力劳动、神经紧张型作业生理特点
• 脑的氧代谢较其它器官高,安静时约为等 量肌肉耗氧量的15~20倍,占成年人体总 耗氧量的10%。 • 脑组织对缺氧、缺血非常敏感。 • 脑力劳动时心率减慢,特别紧张时可引起 舒张期缩短而使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呼 吸频率提高、脑部充血而四肢及腹腔血液 减少。脑力劳动时,脑电图的频率加快。
• 有氧氧化系统
温沛涵 wenph@
– 葡萄糖或脂肪分解:1mol → 39mol
- 13 -
能量消耗的测定
• 直接法
– 绝热室、冷却水、热量计
• 间接法
– 人体耗氧量(L/min)×氧热价(KJ/L) – 闭合式、开放式
• 相关估算法
– 用某些容易测定的生理指数估计人体能耗
温沛涵 wenph@
温沛涵 wenph@
- 18 -
2.1 神经系统与感觉系统
2.2 肌肉、骨骼与功能系统 2.3 呼吸、消化与循环系统 2.4 脑力劳动与神经紧张型作业 生理变化特点 2.5 人的心理因素
- 19 -
性格
• 人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比较稳定的态 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行为方式。 • 个性中最重要、最显著的心理特征。是一个 人区别于他人的主要差异标志。 • 性格构成十分复杂,主要有两个方面:
• 嗅觉
– 嗅觉阈:能引起嗅觉的气体物质的最小浓度 – 容易产生适应、个体差异较大
• 肤觉
温沛涵 wenph@
– 皮肤感觉系统的外周感受器 – 适应现象显著、连续刺激会减弱或失去知觉
-8-
2.1 神经系统与感觉系统
2.2 肌肉、骨骼与功能系统 2.3 呼吸、消化与循环系统 2.4 脑力劳动与神经紧张型作业 生理变化特点 2.5 人的心理因素
– 神经胶质 – 神经细胞(神经元)
传入神经元、中间(联络)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温沛涵 wenph@
– 突触传递
电位、去极化
-4-
神经系统
•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 中枢神经系统
脑和脊髓 延髓、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半球 交叉对称性、优势半球
–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31对 脑神经:12对 躯体神经系统 植物神经系统
温沛涵 wenph@
- 22 -
能力的影响因素
• 素质:身体素质
– 感觉系统、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自然基础和特征
• 知识
–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活动实践经验的总 结和概括
• 教育 • 环境
–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 丰富的环境刺激有利于能力的发展
温沛涵 wenph@
– 口腔、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和大肠 – 唾液腺、肝脏、胰腺
• 循环系统
温沛涵 wenph@
– 由心脏和密布全身的血管组成 – 小循环(肺循环)、大循环(体循环)
- 16 -
2.1 神经系统与感觉系统
2.2 肌肉、骨骼与功能系统 2.3 呼吸、消化与循环系统 2.4 脑力劳动与神经紧张型作业 生理变化特点 2.5 人的心理因素
心率
- 14 -
2.1 神经系统与感觉系统
2.2 肌肉、骨骼与功能系统 2.3 呼吸、消化与循环系统 2.4 脑力劳动与神经紧张型作业 生理变化特点 2.5 人的心理因素
- 15 -
呼吸、消化和循环系统
• 呼吸系统
– 从鼻经气管到肺部器官的总称 – 肺通气量:单位时间吸入(呼出)气体量

• 消化系统
温沛涵 wenph@
– 坚定的目的性、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 制性
- 27 -
人因与工效学
温沛涵 博士 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工业工程系
wenph_course@
- 28 -
• 典型情绪状态
– 心境:持久微弱影响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 – 激情:强烈短暂,暴发式的情绪状态 – 应激:对意外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温沛涵 wenph@
- 26 -
意志
• 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和调节行为,克 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 规范自己行为,抵制外部影响,战胜身体 失调和精神紊乱的抵抗能力。 • 在性格特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良好的意志特征
温沛涵 wenph@
计算能力、词语理解能力、语音流畅程度、空间能 力、记忆能力、知觉速度及推断能力
- 21 -
能力
•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 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 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 – 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
•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 人脑进行信息加工、存储和提取的能力 – 人操纵自己的身体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 – 人在社交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
- 24 -
温沛涵 wenph@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
• 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工作 效率最高;一旦动机超过这个水平,对行 为反而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 Yerkes & Dodson 1908
–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异 – 比较容易的任务:工作效率随动机增强而增加 – 难度较大的任务: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
-5-
温沛涵 wenph@
感觉系统(感官系统)
• 人体接受外界刺激产生感觉的机构。 • 每种感觉系统的构成
– 直接接收刺激的部分 – 传入神经(感觉神经) – 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感受区)
温沛涵 wenph@
-6-
感觉系统(感官系统)
• 视觉
– 由眼、视神经和视觉中枢的共同活动完成
-9-
肌肉组织及其工作特征
• 横纹肌、平滑肌、心肌 • 肌肉收缩
– 向心收缩
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缩短并 牵拉着骨杠杆作向心运动
– 离心收缩
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被拉长
– 等长收缩
温沛涵 wenph@
肌肉收缩产生张力但长度保持不变时的收缩形式
-2-
2.1 神经系统与感觉系统
2.2 肌肉、骨骼与功能系统 2.3 呼吸、消化与循环系统 2.4 脑力劳动与神经紧张型作业 生理变化特点 2.5 人的心理因素
-3-
神经系统
• 人体的主导系统,全身各器官、系统均在 神经系统的统一控制和调节下互相影响、 互相协调,以保证人体的统一及其与外界 环境的相对平衡。 • 神经组织
• 听觉
– 主要包括耳、传导神经与大脑皮层听区等 – 听阈:能引起有声音感觉的最小声压级 – 对高频声比较敏感,对低频声不敏感
• 平衡觉
温沛涵 wenph@
– 对自身姿势和空间位置变化的感觉 – 前庭器官 – 影响平衡觉的原因
-7-
感觉系统(感官系统)
• 味觉
– 溶解性物质刺激口腔内味蕾而发生的感觉 – 四原味:酸、甜、苦、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