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格中的性别因素
生物《人的性别选择》课件

家庭对性别选择的影响
家庭结构
不同家庭结构对性别选择有影响,如核心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性别偏好会有所不 同。
家庭期望
父母对孩子性别的期望也会影响孩子的性别选择。
个人因素对性别选择的影响
生理因素
如某些疾病或药物会影响胎儿的性别,个人偏好也会影响性 别选择。
个人经历与成长环境
如成长过程中与不同性别的亲朋好友的交往经历会影响个人 对性别的认知和偏好。
平等机会
性别选择可以促进就业和教育领域的平等机会, 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社会责任
社会有责任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创 造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环境。
如何平衡性别选择的权利与责任
个人权利与责任
每个人都应有权自主选择自己的性别身份和表达方式,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不侵犯他人的权益和尊严。
胎儿激素决定性别
1 2
胎儿激素的作用
胎儿激素在胎儿期发挥着重要的性别决定作用 。
男性胎儿的睾丸发育
男性胎儿的睾丸会受到胎儿激素的影响而发育 ,进而促进男性生殖系统的发育。
3
女性胎儿的生殖器官发育
女性胎儿的生殖器官也会受到胎儿激素的影响 而发育,但与男性胎儿相比,发育程度较低。
环境和遗传因素对性别的影响
自然性别
指生物遗传和解剖学上男性和女性的区别。
性别的生物学定义
性染色体
决定生物性别的染色体。
男性
具有XY染色体组成的人类个体。
女性
具有XX染色体组成的人类个体。
性别与染色体的关系
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因此 也决定了生物的性别。
在人类中,女性的两条X染色体来自父母双方,而男性的XY 染色体则分别来自母亲和父亲。
第五章自我意识与人格

第五章自我意识与人格社会化的结果,就个体方面而言是自我意识和个人人格的形成。
自1890年威廉·詹姆斯(W.James)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以来,自我意识在心理学领域一直是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因此,自我意识和人格成为社会心理学关心的主题之一。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一、自我概念、自我意识与自我自我概念、自我意识和自我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自我是指自己各种身心状况或是各种身心状况的总和。
一般认为它包括三个部分,即物质的自我、精神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
在西方,自我也存在两个混淆的概念,即self和ego。
一般而言,大多数实证研究都是围绕self进行的,对于ego,则一般为思辨性探讨。
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简而言之就是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意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系统。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意向。
自我认知,即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即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即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
举例来说,个体对自己身高、相貌、健康状况、性格或是自己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好坏等的认识就是自我认知;而对自己身高、相貌的满意与否产生的愉悦和自卑情绪,对自己性格的欣赏或不满情绪,以及与人相处过程中的喜怒哀乐等就是自我情感;根据自己外在条件而扬长避短地装扮自己的想法、培养自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等就属于自我意向的范畴。
自我意识是在自我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和分化出来的。
也就是说,个体在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可以把自己与客观世界、自我与非我区别开来的时候,自我意识也才出现。
第五章 男性化、女性化及双性

心理学家热衷于识 别、测量、描述人 们在男性和女性特 征上的个体差异。
早期用于测量男性化一女性化概 念的量表基于两个假设:第一, 假定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位于性 别角色行为连续体的两个极端上; 第二,性别角色行为越符合性别 模型,心理越健康。
模型用连续统一体上不同等级来表达男性和女性。
模型也意味着:1、男性化与女性化特征是相互对立的, 处于同一个连续体上的对立面;2、意味着一个人身上 的男性化特征越多,则女性化特征就越少。
目前最流行的的 量表是贝姆编制 的性别角色调查 表和个人特征问 卷。
一些心理学家提出,应该用更具 体的、不夹杂情感的术语代替男 性化和女性化这两个术语 (Helgeson,1994;Spence, 1993)。
男性化
双性化
女性化
未分化Biblioteka 第一种,传统的一致性模型,即男人化男人、 女性化女人适应力强。
五、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
约斯伯·普莱克(Josehp Pleck,1975)提出儿童在理解 性别角色过程中,会经历一些阶段。他基本上像科尔伯 格那样把认知发展理论应用于儿童对性别角色的理解上。 只是柯尔伯格的理论对儿童的描述到5-6岁为止。普莱 克则把这一理论扩展到可以描述更大的儿童和成年人。
在儿童道德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 前习俗阶段也是性别角色发展的第 一个阶段,儿童的性别角色概念模 糊不清,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性 别,也不知道某些事只有男人能做, 而另一些事则只有女人能做。此阶 段儿童还没有获得性别认同和性别 恒常性的观念。
第二种解释是贝姆 的双性化模型。根 据这种理论,双性 化的人适应能力最 强,因为跟其他类 型的人相比,他们 能适应更多的情境。
从总体上看,验证双性化理论模型的研究结果是不 一致的,虽然有研究显示双性化的人适应能力更强, 但还有一些研究并没得出这样的结论(Taylor&Hall, 1982;Wordl,1978)。具体而言,双性化的人可以 很好地应付各种情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身心更 健康,自尊心更强。
人际关系中的人格特征与性别差异

人际关系中的人格特征与性别差异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不同的人格特征和性别之间,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人格特征是个体心理特征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的相对稳定表现形式。
根据精神分析学说,人格可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个体内心深处的本质,自我是人格的中心,掌控了人们意识和行为的方向,超我则是道德与理智的控制。
在这三者的相互作用下,人格得以形成,而人格特征的不同,将直接影响人际关系中个体的行为和表现。
在人格特征中,情感稳定性和外向性是影响人际关系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之一。
情感稳定性越高的人,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相对稳定的行为和情绪,往往能与他人建立更为持久和稳定的关系。
而外向性越高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互动的频率和强度更高,往往能够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
性别是人类分为男性和女性两种不同的生理类型。
性别的差异并不仅仅体现在生理层面,也是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及人格特征的综合表现。
研究发现,女性在人际关系中相对于男性更注重情感交流和信任建立。
而男性则相对于女性更注重权力和掌控力,并且更容易仅关注自身利益,忽略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在人际关系中,人格特征和性别差异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表现?首先,情感稳定性越高的人,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相对稳定的行为和情绪,通常和他人建立的关系更为慎重、持久,并且对于长期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更为重视。
而情感稳定性较低的人,则可能会因情绪波动或心理状态的变化而影响与他人的关系,甚至导致人际冲突和矛盾。
其次,性别差异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也非常明显。
在情感交流和信任建立方面,女性通常比男性更擅长,能够更好地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传达给他人,使得人际关系更和谐稳定。
而男性则更注重掌控力和权力,更容易将他人当做工具或资源来利用,从而导致人际关系不够平衡和稳定。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女性的人格特征总是好于男性,在权力和掌控方面的能力也是人在职场和社会交往中必要的素养。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归因与决策]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归因与决策]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62e3a75a77232f60ddcca190.png)
第五章归因与决策一、归因及其理论(一)归因的概念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
通过归因人们能预测、评价行为,以便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
人们行为表现的原因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外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
(二)归因的理论1.海德的朴素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最早提出归因理论,被誉为“归因理论之父”。
(1)理论要点海德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关于人类行为因果关系的一般理论观点,并由此建立了“朴素心理学”,旨在系统地阐述没有经过训练的观察者如何正确理解他人行动的过程。
归因分为两种类型:内部归因——个体之所以出现某种行为,其原因与个体自身有关;外部归因——个体之所以出现某种行为,其原因与其所处的情境有关。
(2)评价海德的归因理论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他对行为原因所做的个人—环境的划分一直是归因的基础,但他未能对这两点作更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和详细的说明。
2.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the theory of correspondent inferences)扩充和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
“相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的。
(1)了解行动意图一个人之所以采取某种行为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如果能够知道其行为的真正目的,那么对于其个性的推断就会更有把握。
在评定行动者的企图时,需要充分利用有关行动者的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信息。
只有与行动意图有关的行为后果,才能用来推断行动者的人格特质。
(2)推断个性本质从行动者意图推断其个性本质的过程中应考虑三个基本因素:①社会赞许性(social desirability)。
“社会赞许”是指某一行为是社会一般人所希望、期待、接受的。
大多数人越喜欢的行为,其社会赞许性也越高。
合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的行为很难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特质;而行为的社会赞许性越小,本质归因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
国开作业老年心理健康-第五章 本章自测38参考(含答案)

题目:人格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两部分。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对
题目:人格评估属于老年人心理健康评估的内容之一。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错
题目:对于老年人来说,最好是学习与自己相似性高的榜样的经验。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对
题目:人格是各种()的总和。
选项A:心理特性
选项B:心理活动
选项C:情感
选项D:思想
答案:心理特性
题目:下列不属于人格的是()。
选项A:性格
选项B:气质
选项C:认知风格
选项D:情绪
答案:情绪
题目:下列不会影响到人格变化的因素是()。
选项A:认知
选项B:性别
选项C:吸烟
选项D:更年期
答案:性别
题目:下列不能引起人格变化的疾病是()。
选项A:痴呆
选项B:高血压
选项C:2型糖尿病
选项D:脑卒中
答案:高血压
题目:下列哪项不属于成功的晚年:()。
选项A:积极投入社会活动
选项B:正常衰老
选项C:没有疾病
选项D:保持高认知功能
答案:正常衰老
题目:下列与C型人格有关的疾病包括()。
选项A:冠心病
选项B:癌症。
《人的性别决定》课件

04
CHAPTER
性别决定与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性别决定的影响
温度影响
某些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性别决定 受到孵化温度的影响,高温或低温可 以导致雌性或雄性的比例增加。
营养状况
研究发现,营养状况可以影响性别决 定,如缺乏某些营养素可能导致雌性 比例增加。
化学物质
某些化学物质可以影响性别决定,如 某些农药和工业污染物可能与性别异 常有关。
性别决定与性腺发育、生殖器官 形成和性别特征表现等密切相关 。
性别决定的重要性
性别决定是生物繁衍的基础,确保雌 雄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后代。
性别决定影响生物的生殖策略、生活 习性和进化适应性。
性别决定的生物学基础
01
02
03
染色体组成
人类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 定,男性为XY,女性为 XX。
性腺发育
体和一个Y染色体(XY)。
性染色体在受精卵形成时就已经 确定,不会因为环境或外界因素
而改变。
性腺与性激素的作用
性腺是产生性激素的器官,男性为睾丸,女性为卵巢。
性激素在胎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影响胎儿的性别特征和性器官的发 育。
男性睾丸产生的雄性激素睾酮,促进男性生殖器官和男性特征的发育;女性卵巢产 生的雌性激素和孕激素,促进女性生殖器官和女性特征的发育。
社会文化因素对性别角色的影响
社会期望
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 和角色定位会影响性别角 色的形成,例如传统的家 庭分工和职业角色。
教育体系
教育体系中的课程设置和 教材内容可能会强化性别 刻板印象,影响个体对自 身性别角色的认知。
媒体影响
媒体对性别角色的描绘和 宣传会影响人们对性别角 色的认知和期望。
性别角色与性别人格特质

性者、跨性別者、性別不確定者、中性者、
同性戀、雙性戀...等。
3. 異服癖(transvestite)
4. 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教育部 杏陵基金會
簡版
跨性者與跨性別者是否是一種性別認同的障礙? 視其是否符合DSM IV 對於「性別認同障礙」 設立的判斷標準而定: 1. 有強烈且持續的跨性別認同。 2. 對自己的生理性別持續地感覺不自在,且對自 己的性別角色持續地感到很不恰當。 3. 所感受到的困擾並非由雙性人(intersex)的 狀況引致。 4. 所感受到的困擾造成其在社會、工作以及其他 重要生活領域中,產生顯著的苦惱與損害等臨 床症狀。
教育部 杏陵基金會
簡版
關鍵概念 1. 2. 3. 性別角色的的定義與內涵意義: 角色(role) 性別角色(gender role) Cook定義的性別角色特質 分享想法: 我們社會中男性與女性的性別角色表現在 哪些方面?
教育部 杏陵基金會
簡版
男性特質女性特質: v s 1. 男性特質(Masculinity) 與女性特質 (Feminine)是指一組社會指定給男性與女 性的理想特質。 2. 學者B 從人格特質角度出發解釋人的性別角色 m e 基模(schema)
簡版
關鍵概念
特殊的基因型態:性染色體組合發生過多或缺 少情形。 1. XXY:克林斐特症(Klinefelter's syndrome) 2. XO:透納氏症 3. XYY(男性多一個Y)或XXX(女性多一個X) 雙性人或陰陽人 同時具備男性與女性生殖系統的一些特徵者,稱 之為雙性人或陰陽人(intersex)。有些性徵相當 模糊。 1. 真性陰陽人 杏陵基金會 教育部 2. 假性陰陽人 簡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人格性别差异的倾向研究
一致性模型代表性的是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男 性具有较高的男性化特质,女性具有较高的女性 化特质。
(五) 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achivement motivation), 是指个体追求自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并使之 达到预期目标的动机,即以高标准要求自己 并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
(六) 支配控制
支配控制(control)是指心理上占据 主导地位,并对支配受体施加影响的过程 和行为。
(七) 人格障碍中的性别差异
常见人格障碍
特征
边缘型
人际关系紧张,贬低别人、认同紊乱等
强迫型 回避型
追求完美,行为刻板,缺乏想象力等 焦虑、过分敏感、逃避、不信任等
分裂型
古怪想法、言语离奇、行为异常等
男性 -
多见 -
多见
女性 多见
多见
-
反社会型 说谎、自私自利、冷酷无情、易激惹等
多见
-
自恋型
自我夸大、对人冷漠、没有责任感等
多见
-
(二) 价值观的性别差异研究
跨文化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在权力、 刺激、享乐主义、成就、自我定向的价值观高 于女性;而女性在仁慈、博爱、安全方面高于 男性;在传统和服从方面没有性别差异。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直接强化法、模仿和观察学习 三种方式是性别定型化的基础。
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个人的性别定型是认知发 展的结果。
三、社会文化取向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男人和女人的人格差别是社会的环境 造成的。她的这种观点是超时代的,在某种程度 上促进了男女平等、事业发展以及女权运动的兴 起。因此,从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塑造来考察人格 中的性别差异已经成为近年来影响较大的一种研 究取向。
双性化模型认为双性化的人适应能力最强,心理 最健康,双性化性别角色的人,他们较高的男性 化特质为他们的事业成功奠定基础,他们的较高 的女性化特质为他们良好的人际交往奠定基础。
男性化模型认为,真正起作用的是男性化特质。 不管一个人的生理性别如何,男性化才是理想的 性别角色,男性化特质才是决定社会适应和心理 健康的主要因素。
第一种研究倾向以性别作为变量来预测和理解人格差 异,该研究取向容易引起生物决定论的假设。
第二种研究倾向是从Bem提出的双性化概念,概念在 某种意义上否定了生物决定论,即性别角色并不完全是由 生理性别决定的。
第三种研究倾向是Bem在1981年提出的性别图式理论。 该理论性别图式否定了生物决定论,强调了个体信息加工 对人格性别差异的影响。
能力(ability)是指人能够顺利地完 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和功能特征。
男女间的能力差异
男性
数学:几何等
女性
语言:表达与阅读
感知觉:没有女性细腻 感知觉:细腻
记忆:善于意义记忆和 运动记忆
记忆:善于机械记忆 和情感记忆
四、男女之间的人格差异
“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指的 是社会对男性、女性特征所持有的固有信念。
第五章 人格中的性别因素
第一节 性别差异 第二节 性别差异的理论解释 第三节 性别差异的相关研究
第一节 性别差异
一、社会文化因素 二、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 三、男女之间的能力差异 四、男女之间的人格差异
一、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由意识影 响儿童的心理发展,还对男女的人格差异 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种研究倾向从社会文化角度来考察人格的性别差 异,是近年来影响比较大的研究取向。它的总体观念是, 不同性别之间的人格差异是社会文化因素作用的结果。
三、跨文化研究中的性别差异
按种族对资料进行分析, 除了发现东方人比西方人 有高的神经质和低的外向性外, 研究还发现男性具有更 高的精神质分, 而女性神经质评分更高, 这种全球性的 性别差异可能意味着这些人格维度有生物性基础。另 外, 有关攻击性的研究结果显示: 在所有社会文化中, 男 性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在人际行为方面最一致的跨 文化差异是男性更具有攻击性。
常见的人格性别差异
(一) 攻击性 (二) 嫉妒 (三) 情绪性 (四) 助人行为 (五) 成就动机 (六) 支配控制 (七) 人格障碍中的性别差异
(一) 攻击性
攻击性(aggressivity)是指具有对他 人有意挑衅、侵犯或对事物有意损毁等心 理倾向和行为的表现。
(二) 嫉妒
嫉妒(jealousy)是指人们为竞争权益, 对相应的幸运对象或潜在的幸运对象所怀有的 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敌视的心理状态。
第二节 性别差异的理论解释
一、生物学取向的理论 二、心理学取向的理论 三、社会文化取向的理论
一、生物学取向的理论
人格的性别差异首先是由个体的生理特征不 同引起的。生物学取向理论认为,基因、激素等 是影响人格性别差异产生的主要因素。
二、心理学取向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机制在男性和女性人格性别差 异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 双维双极模型
Spence提出了男性化、女性化特质并非是两维 的,而是多维的。
引入负性男性化特质和负性女性化特质进行性 别角色类型划分,更有利于详细区分男性化特 质和女性化特质对个体的影响。
(四) 内隐外显模型
传统单维双极模型、双性化双维模型和双维双 极模型等量表所测量到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特质 的结构都属于外显结构,而且测量时会受到社 会赞许性的影响和干扰。
(三) 情绪性
情绪性(emotionality)是指个人在性 格上情绪易于激动的特征。
(四) 助人行为
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又称为利他 行为,助人行为也是研究性别差异文献中经常 讨论的问题。在陌生人需要帮助的压力情境中, 女性会觉得害怕和胆怯,帮助的可能性会小一 些。但在其他非压力情境中 ,会发现更多地 是以间接的方式助人 ,但在实验中,间接帮 助就不等于实施援助。正是由于这些研究才得 出了男性比女性更乐于助人的结论。
性别角色(gender role)
性别角色是指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 的社会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及其被社会 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是社会对男性 和女性行为的社会规范和期望。
二、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
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除了男女生殖系 统的差异之外,几乎包罗了各个系统组织 的功能水平的差异。
三、男女之间的能力差异
第三节 性别差异的相关研究
一、男性化、女性化特质 二、人格性别差异的倾向研究 三、跨文化研究中的性别差异 四、近年人格性别差异的相关研究
一、男性化、女性化特质
(一) 传统单维双极模型 (二) 双性化双维模型 (三) 双维双极模型 (四) 内隐外显模型
(一) 传统单维双极模型
(二) 双性化双维模型
四、近年人格性别差异的相关研究
(一) 性别态度的内隐研究 (二) 性别图式研究 (三) 价值观的性别差异研究 (四) 性别认同的研究 (五) 性别量表
(一) 性别态度的内隐研究
1.性别态度的内隐研究 2.对数学、科学态度的内隐和外显测验研究 3.性别刻板印像对商业谈判的影响 4.内隐性别刻板印像对名人判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