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合集下载

人格的形成过程受到什么和什么的双重影响

人格的形成过程受到什么和什么的双重影响

人格的形成过程受到什么和什么的双重影响
1、人格的形成过程受到生理的成熟和后天环境的双重影响。

2、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
(1)生物环境因素
双生子研究是研究人格遗传因素的最好方法。

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他们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结为环境因素的作用;异卵双胞胎基因不同,但在环境上有许多相似性,因此也提供了环境控制的可能性。

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

(2)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反过来维系社会稳定和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

(3)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人类性格的工厂”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和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的影响。

教养方式主要有:权威性、放纵性、民主性(4)早期童年经验
人格发展确实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

但是早期经验不能
单独对人格起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5)学校教育因素
学生在学校中通过学习、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优良的人格特征。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

那么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呢?店铺在此整理了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介绍生物遗传因素由于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更注重遗传因素的作用。

综合现有的研究结果,作出遗传对人格作用的简要归纳如下:1. 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2. 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

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3.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人既具有生物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

人在胚胎状态时,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开始了,这种影响会在人的一生中持续下去。

后天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因素。

这些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极为重要。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的“嵌入”在整个文化形态里。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还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例如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这里的“勤劳勇敢”的品质便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的人格特征。

家庭环境因素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包括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家庭氛围等)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具有不同的影响。

研究发现,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

影响人格的因素

影响人格的因素

影响人格的因素一般认为,遗传素质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后天教育习得因素是影响人格的三大要素。

其中,遗传素质因素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和前提,社会环境因素是人格的外界影响因素,后天教育习得因素是人格形成发展的主导因素。

1.遗传素质因素每一个人均有其不同的遗传特征,个体的生命机能活动是在遗传基因作用的基础上呈现其多样性与适应性的。

遗传除与体质形成有关系外,亦在一定范围内奠定新生个体将要形成的人格基础。

故《灵枢·通天》、《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等讨论个性特征时,皆将“形”(躯体)与“性”(人格)并论。

宋·朱熹对此有更为明确的论述:“人性虽同,禀气不能无偏秉。

有得木气者,则恻隐之心常多,而羞恶辞逊是非之心,为其所塞而不发。

有得金气重者,则羞恶之心常多,则恻隐辞逊是非之心为其塞而不发。

水火亦然。

唯阴阳合德,五性全备,然后中正而为圣人也”(《朱子语类》卷一百)。

生物学上的性别差异源于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基因的差异,源于雄性与雌性激素水平的差异。

雄激素水平与攻击性直接相关,而雌激素和孕激素与扶幼行为相关。

当然,两性性别角色与性别心理差异的形成,虽有先天遗传的生物学基础,却也是社会化过程的产物,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与性别角色的学习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男性更具攻击性、支配性、竞争性、冒险性;女性更易被说服、易受暗示、易表现从众行为与依赖性,更具有情绪表达性,更多表现为焦虑、抑郁与恐惧情绪等。

2.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的重大变化,有时可明显改变人的人格特点,《素问·疏五过论》所说的“故贵脱势”、“尝富后贫”等,都可导致人格改变,如由骄纵任性、傲慢自负等变易为抑郁厌世,或自责自弃,或消沉颓废,甚至因此而引起身心疾病。

人所处社会环境又常与饮食、居处等相关联,而这些因素在塑造社会群体的个性特征时,都起到一定作用。

如以肉食为主者,多慓悍粗犷,尚勇尚武;素食之出家人则淡泊和顺,二者适成对照。

此外,人们常学习模仿与自己处于相同地位或角色的人的行为来行事处世,久而久之,模仿发展为定势,变成习惯固定下来,此亦是社会环境影响人格的一个方面。

人格形成发展的因素

人格形成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走哪些?它们对人格的作用是什么?一,生物遗传因素总结以往研究,遗传对人格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第二,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

第三,人格的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改变。

二,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其作用表现在:第一,社会文化对人格就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第二社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力因文化的强弱而异,这要看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第三,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三,家庭因素强调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间的差异和不同的教养方式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三类:一,权威型教养方式。

二,放纵型教养方式。

三,民主型教养方式四,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在学龄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通过课堂教育接收系统的科学知识,同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通过学习还可以形成与发展学生的坚持性、主动性等优良的人格特征。

校风和班风也是影响学生人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校风和班风能够促使学生养成积极性、独立性、和遵守纪律等品质。

在学校,老师要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塑造学生的人格特征、同时教师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人格同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个人主观因素社会上各种影响因素,首先要为个人接受和理解,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才能推动它去思考与行动。

另外,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人格特征形成的作用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日益增强家庭因素奠定了性格形成的基础,学校教育和教学对性格的形成起着主导的作用,而社会实践在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决定的作用。

简述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简述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简述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塑造健全的人格何谓人格?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人格应该是品格,那么心理学到底是如何阐述人格的呢?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和那些因素有关系呢?作为幼教工作者在工作中应该怎样塑造幼儿的人格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心理学里的人格定义。

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心理学领域。

人格概念具有多义性,综合各研究取向观点,把人格概括为:人格是构成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向特有整合的独特行为模式,其中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在适应环境时,其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能力等多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人格具有丰富的内涵,反映了人格的本质特征。

人格的特征有: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社会性。

那么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和那些因素有关系呢?1)生物遗传因素.双生子研究是研究人格遗传因素的最好方法.根据现有的研究。

遗传对人格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第二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能够程度随着人格特质的不同而有差异.第三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2)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稳定的功能。

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定的嵌入整个文化形态里。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看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

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这表现在不同的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3)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间不仅有其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其社会的遗传因素。

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在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

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

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和不周的教育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的影响。

论述影响个体心理发展,人格形成和身心健康发展的因素

论述影响个体心理发展,人格形成和身心健康发展的因素

论述影响个体心理发展,人格形成和身心健康发展的
因素
1. 遗传因素:遗传背景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个体通过遗传方式获得了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这些特征可能会对其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产生影响。

2. 环境因素:个体所处的环境对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等都会对个体的价值观、行为模式、社交能力等产生影响。

3. 文化因素:个体所处的文化背景对其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也有显著影响。

文化价值观、社会规范和传统习俗等会塑造个体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自我认同等方面。

4. 社会互动因素:社会互动是个体心理发展、人格形成和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社交技巧的培养和社交经验的积累都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起着积极作用。

5. 学习与经验:个体通过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来获取新的知识、技能和认知能力。

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也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6. 心理创伤和应对方式:心理创伤如暴力、虐待、亲密关系破裂等都可能对个体产生严重的心理影响。

个体的应对方式和心理韧性也会影响其对创伤的适应和恢复程度。

7. 健康习惯和生活方式:良好的健康习惯和积极的生活方式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饮食习惯、睡眠质量、运动锻炼以及
应对压力的方式等都会对个体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人格是指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那么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店铺在此整理了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1:遗传基因因素基因影响这一点毋庸置疑,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这一点没办法改变的事情。

但是决定孩子基因的问题是父母双方,因此孩子具备的性格特点以及自身条件变得多样化,因此作为家长更了解孩子更能帮助孩子成长。

2: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的差异(包括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家庭氛围等)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形成都有不同的影响常见家庭教养问题:(1)权威型教养方式: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

孩子的性格特点: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2)放纵型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

孩子性格特点: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自尊、蛮横胡闹等。

(3)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地指导。

孩子的性格特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能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

3:教育因素教育方式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深远,特别是个人对社会、事业、人的看法和态度的形成,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理想、奋斗目标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的教育对一个人影响更具体更系统更有目的和计划,因此学校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更加具体化。

4:社会因素: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具体的文化特征,比如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道德理想、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生活方式。

这些都会在人的性格上打上不同的烙印。

文化对比性格差异:(1)中国人含蓄、内倾的偏多,沉静,三思而后行,善于节制;中国历来倡导的礼仪、节制、忍让、和谐(2)西方人直率、外倾的偏多,好动,情绪波动强烈,容易冲动。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遗传因素:遗传对人格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人们的基因组成会影响他们的智力、情绪,以及对环境刺激的反应等,从而塑造了他们的人格特质。

2.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父母的养育方式、家庭的价值观念和家庭氛围等会对个体的人格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中的文化、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也会对个体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的个体会被赋予不同的人格特质和行为模式。

4.教育因素:教育对人格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会塑造个体的价值观念、情绪表达方式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从而对人格发展产生影响。

5.经历和经历的解读:个人经历和对这些经历的解读也会对人格发展产生影响。

积极的经历和对经历的积极解读有助于培养个体的自信心和积极心态,而负面的经历和解读则可能导致人格的不健康发展。

6.社交关系:个体与他人的互动和关系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与家人、朋友和同事等的互动会影响个体的社交能力、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等,从而塑造其人格特质。

7.自我意识与自我认同感:自我意识是个体认识自己的过程,而自我认同感是个体对自己的认同和价值判断。

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感会影响其人格发展和行为模式。

总之,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

遗传、家庭和社会环境、教育、经历、社交关系,以及自我意识与自我认同感等因素都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格形成的过程,从而指导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一)生物遗传因素
由于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更注重遗传因素的作用。

综合现有的研究结果,作出遗传对人格作用的简要归纳如下:
1 .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2 .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

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3 .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人既具有生物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

人在胚胎状态时,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开始了,这种影响会在人的一生中持续下去。

后天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因素。

这些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极为重要。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的“嵌入”在整个文化形态里。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还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三)家庭环境因素
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包括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家庭氛围等)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具有不同的影响。

研究发现,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自尊、蛮横胡闹等。

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地指导。

(四)早期童年经验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

这是麦肯依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

(五)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比如气温会提高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如热天会使人烦躁不安等。

但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在不同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不同的行为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