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矛与盾 教案教学设计-word文档
小学语文《矛与盾》教学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矛与盾》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字典、提问等方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承认错误的品质。
(3)培养学生学会辩证思考问题,认识到事物都有两面性。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课文的大意,分析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承认错误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 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认识到事物都有两面性。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字典、词典等查阅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矛盾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矛盾的含义。
(2)引导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错误。
3. 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示范。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进行辅导。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其作用。
5. 课堂小结:(2)强调诚实守信、勇于承认错误的品质,以及辩证思考问题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运用课文中的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六、教学反思: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书写、用词和句式的正确性。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精选17篇)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篇1教材分析:《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相互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
寓言没有作者的任何评论,而用对话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给读者留出思考的余地。
设计理念:语文课堂应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
古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古文教学应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较强,我确定了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确定下“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这一基调,让学生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
我采用了如下手段:其一,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故事内容;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读中体悟寓意。
其二,把写引入课堂,进行写字练习,说感受,写感受,写体会等。
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写中内化语言。
其三,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通过看文字、读课文、诵课文,感受古文的韵律美,提高审美情趣,把语言训练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1、学会四个生字:“寓”、“矛”、“盾”、“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初步领悟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1、指导朗读、背诵;2、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学习方法:读中感悟教学准备:1、古乐伴奏带。
2、隶书竖排抄写全文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流程:一、启发谈话,解读课题1、齐读课题,板书课题2、认识矛与盾(1)根据插图,认识“矛”与“盾”。
(2)识记生字“矛”与“盾”,引导观察,指导识记书写。
《矛与盾》教学设计(15篇)

《矛与盾》教学设计(15篇)《矛与盾》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矛与盾》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矛与盾》教学设计1一.学习目标1.学会五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有的学生答: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有的学生答……)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生答:《掩耳盗铃》,《守株待兔》……)我们都是怎么学习寓言的?(生答:学习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5.《古代寓言两则》看看它们又告述我们什么道理。
(生读文题)提问:读了文题,你想到了什么?(生答:“古代”说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寓言和以前学习的寓言不同,本课是文言文。
“寓言两则”说明课文里有2个小故事。
)我们在六年级初已经接触过文言文,谁能说说怎么学习文言文的?(生答:学习文言文要把语句读通顺,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那么今天我们就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学习寓言的方法结合在一起来学习本课的第1个小故事《矛与盾》。
(二)读通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1.出示课件范读,领读。
使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语气。
2.学生自学课文,练习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学习)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出示课件读生字,写生字;(2)学生读课文;(3)试着说一说寓言的大意。
(生答:略)(三)读懂课文,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1.根据注释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2.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联系讲寓言故事。
先自己讲,再指名讲。
小学语文《矛与盾》教学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矛与盾》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成语“矛与盾”的含义及其来源。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矛与盾”成语,并能在适当的语境中表达其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阅读理解和合作学习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口语表达,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团队精神。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成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矛与盾》成语故事文本。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成语“矛与盾”的含义及其来源。
难点: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矛与盾”成语,并能在适当的语境中表达其含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成语‘矛与盾’吗?它是什么意思?”3.2 阅读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矛与盾》成语故事,并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成语的理解和感受。
3.3 写作与口语表达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矛与盾”成语运用的小短文。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让学生在班级分享自己对于“矛与盾”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学生对于成语“矛与盾”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学生在阅读理解、小组讨论、写作和口语表达中的表现。
4.2 评价方式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和口语表达进行评价。
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矛与盾》成语故事文本。
5.2 教学辅助材料与“矛与盾”成语相关的图片、卡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5.3 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矛与盾”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6.2 步骤二: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矛与盾》成语故事,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成语的含义。
6.3 步骤三: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成语“矛与盾”的理解,讨论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矛与盾》语文教案

《矛与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矛与盾的故事背景,理解故事的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
(3)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习惯,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2)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学会辩证看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故事氛围。
2.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3. 故事情节梳理: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理解故事结构。
4.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提高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角色扮演,提高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中的寓意。
(2)学会辩证看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提高表达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文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故事氛围。
3.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
4. 故事情节梳理: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理解故事结构。
5.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提高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寓意。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矛与盾》教案(精选15篇)

《矛与盾》教案(精选15篇)《矛与盾》教案篇1【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生字。
正确读写和理解生词,并能在复述课文时正确使用生词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郑人前后不同心情。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难理解的词语和句子,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情境、查找注释等方法理解词句,体会寓言的趣,明白说话办事要实在的深刻道理。
4.学习以动画图片为线索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郑人前后不同心情。
2.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难理解的词语和句子,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情境、查找注释等方法理解词句,体会寓言的趣,明白说话办事要实在的深刻道理。
3.学习以动画图片为线索复述课文。
【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powerpoint幻灯片【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同学们,在这几年学习中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你能介绍一下自己最喜欢的寓言故事是什么吗?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谁能总结一下寓言的特点?(综合大家所说:板书:以有趣的故事,讽可笑的现象,揭深刻的道理)审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寓言故事,要学《古代寓言两则》中的《矛与盾》,请同学们抬起手来跟着老师一起写(指导寓和矛的写法)。
指图说明哪个是矛,哪个是盾?简单说说你怎么知道的?师:你真会学习,联系注释理解课文。
二、学习《矛与盾》的课文内容1、读:师:《矛与盾》这则寓言是文言文,又是怎样以有趣的故事,讽可笑的现象,揭深刻的道理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谁能快速浏览预习部分,找出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
出示幻灯片范读课文,指名评价。
师:下面我们首先来读读课文,边看着大屏幕,边听老师读。
小结:刚才胡老师读得怎么样?(读准字音,注意停顿,突出重音)轻声跟师读一遍指名朗读,师:下面胡老师请四人合作读文,看看谁能超越老师好吗?2、解要求如下:全文到底是什么意思?边读文,边看注释,自己独立思考想每句意思,再到小组内合作学习,遇到实在不能解决的地方,可在书上做好批注。
小学语文《矛与盾》教学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矛与盾》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矛与盾》。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课文中的故事情节,理解矛与盾的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诚实、谦虚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生字词。
2. 掌握课文情节,理解矛与盾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培养学生诚实、谦虚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矛与盾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用途和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矛与盾的了解和故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矛与盾》,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与同桌互相学习。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寓意。
4.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矛与盾的象征意义。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矛与盾的象征意义。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诚实、谦虚的品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或身边的故事,体会诚实、谦虚的品质。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矛与盾的象征意义以及诚实、谦虚的品质。
7.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将课文《矛与盾》读给家长听,并与家长分享学习心得。
(2)学生回家后,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一个诚实、谦虚的人。
六、教学拓展1. 故事延伸(1)教师讲述与矛与盾相关的其他故事,如《狐假虎威》等,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故事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其他类似的故事,互相交流学习。
《矛与盾》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矛与盾》。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矛”、“盾”、“自相矛盾”等。
(3)掌握课文中的重要句型和语法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解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演和创作能力。
(3)学会通过查阅字典、讨论等方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自相矛盾”的道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指导学生正确背诵课文,加强语音、语调和表情的训练。
2. 生词和短语学习:(1)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让学生通过例句理解。
(2)进行词汇练习,巩固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记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说出“矛”和“盾”的意思。
(2)简介课文《矛与盾》的背景和内容。
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指导学生正确背诵课文,加强语音、语调和表情的训练。
3. 生词和短语学习:(1)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让学生通过例句理解。
(2)进行词汇练习,巩固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记忆。
四、作业布置:1. 朗读课文并背诵。
2. 做生词和短语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课后检查学生的生词和短语练习结果。
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进行评价。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
3. 运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步骤:1. 环节一:课堂导入(5分钟)1.1 教师出示实物“矛”和“盾”,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矛与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这一文体了。
2.学习第一则寓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哪位同学还记得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又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l.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2.交流。
(学生说,师生评议)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
②“誉之曰”中“之”指盾。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
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
么……”意思。
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
它。
”“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
④“其人弗能应也”。
“其人”,那个人。
“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
(学生练说) 4.交流。
(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
”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
”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 6.指导朗读。
(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五、布置作业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则寓言。
2.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背诵《矛与盾》全文。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
(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
那他又是怎样买鞋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短文。
(要读通句子)②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
国人”均可。
“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
“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
“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
“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
(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
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
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
背诵短文。
(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四、总结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
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五、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提示“寓”、“誉”、“遂”字字形,“寓”字第10笔是“竖”。
“誉”上半部不能少一点,“遂”里面
“点、撇”不要丢掉。
附:板书设计资料提供者:hewan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