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合集下载

微胶囊制剂的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

微胶囊制剂的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

微胶囊制剂的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微胶囊制剂已经成为许多行业的研究热点,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探讨微胶囊制剂的制备工艺以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性能研究。

一、微胶囊制剂的制备工艺微胶囊制剂的制备工艺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目标和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至关重要。

本节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微胶囊制剂制备方法。

1. 包裹层法包裹层法是最常用的微胶囊制备方法之一。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将核心物质包裹在一层壳材中,形成微胶囊。

包裹层可以由天然材料如明胶或纤维素等制成,也可以采用合成材料如聚合物等制备。

这种方法适用于制备药物、香精、调味品等微胶囊制剂。

2. 油包水法油包水法是一种常见的制备微胶囊的方法。

通过在核心物质中悬浮药物或其他功能性物质,然后将其置于外相中,外相可以是水或其他溶剂。

油包水法可以制备出稳定性较好、释放速率可调的微胶囊制剂。

这种方法常用于调味品、环境材料等领域。

3. 浸渍法浸渍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微胶囊制备方法。

该方法的主要原理是将核心物质浸渍到载体中,然后通过烘干等工艺将其固定在载体表面,形成微胶囊。

由于浸渍法制备的微胶囊具有高载药量和良好的物理稳定性,因此在药物、食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二、微胶囊制剂的性能研究微胶囊制剂的性能研究是制备微胶囊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微胶囊的性能进行研究,可以评估其适用性和优缺点。

1. 尺寸与形态微胶囊的尺寸和形态直接影响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效果。

通过粒径分析和形貌观察等手段,可以研究微胶囊的尺寸分布和形态变化。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制备工艺的改进和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2. 载药量与释放速率载药量和释放速率是微胶囊制剂的关键性能指标。

通过载药量的测定和释放速率的测试,可以评估微胶囊的药物负载能力和控释性能。

这些数据可用于合理调整微胶囊的配方和制备工艺。

3. 物理稳定性物理稳定性是评价微胶囊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研究微胶囊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可以评估其抗破裂性和抗浸出性等性能。

纳米微胶囊的制备及其药物控释放性能的研究_陶梅

纳米微胶囊的制备及其药物控释放性能的研究_陶梅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1492 ( 2011 ) 11 - 1154 - 03
含液核的高分子纳米微胶囊可用于药物 、 染料、 酶的控制释放系统和光敏感物质的保护, 它一直是 [1 - 4 ] 报道合成纳米 材料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文献 [5 ] 微胶囊的方法很多,McDonald et al 最早提出了 以异辛烷为模板, 通过改进的乳液聚合法制备0. 2 ~ 1 μm 的胶囊, 并研究了水溶性醇和链转移剂对胶囊 形态的影响。近几年来, 聚合方法中细乳液聚合成 它与常规的乳 为制备纳米微胶囊的一种有效手段, 液聚合比较, 主要是以液滴成核为主, 单体在水相的 扩散不再是聚合反应的必要条件。 聚苯乙烯 ( polyPSt) 的亲油性很强, styrene, 很难包覆液核。 本研究 使用辐射法引发细乳液反应, 制备 PSt 纳米微胶囊, 通过接枝在 PSt 上的聚 N乙烯基吡咯烷酮 ( polyvinyl pyrrolidone,PNVP ) 来提高聚合物的极性, 并初 步研究了所制备的纳米微胶囊的渗透性 。 1 1. 1 材料与方法
1 1 并用核磁共振 H 谱( HNMR ) 、 透 细乳液体系制备微胶囊,
2' - 联吡啶为标记 射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征, 以 2, 研究纳米微胶囊的渗透性 。结果
1 通过 HNMR 表征发现聚
NVP 和聚苯乙烯( PSt) 发生了接枝共聚合。结论
增加乳化
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用量和合适的 St / NVP 比例有利 于纳米微胶囊的形成, 且所制备的 PSt 纳米微胶囊有较好的 渗透性。 关键词 微胶囊; 控释放; 细乳液 O 632. 12 中图分类号
1. 00 0. 00 1. 00 0. 10 0. 90 0. 10 1. 00 0. 10 0. 70 0. 30 1. 00 0. 10 0. 60 0. 40 1. 00 0. 10 0. 70 0. 30 1. 00 0. 06 0. 70 0. 30 1. 00 0. 12

纳米缓释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纳米缓释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CHINA SYNTHETIC RESIN AND PLASTICS 研究与开发合 成 树 脂 及 塑 料 , 2018, 35(2): 41纳米微胶囊的粒径一般在10~1 000 nm,纳米缓释微胶囊是以高分子材料作为微胶囊的半透膜,通过一定的手段,例如采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将待释放的药物包裹在半透膜内部制备而成的微型胶囊,利用半透膜的渗透作用可以实现药物从半透膜一侧进入另一侧,从而达到药物缓慢释放的目的[1]。

纳米微胶囊的研发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随后微胶囊的研究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取得了一些优秀的研究成果。

20世纪60年代后,研究者开始将高分子材料应用在纳米微胶囊的研发和缓释控制上,并同步提出了无毒或者低毒、高效、易于控制且环境无害的要求[2-4]。

随着纳米微胶囊的进一步研究,微胶囊技术日益成熟,并实现了工业化、大型化,逐渐被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纳米微胶囊可以通过高分子材料组成的半透膜实现药物释放控制,其特点是:能够隔离外界环境和待释放药物,使其免受酸、碱、氧气等外界环境影响;能够混合不同类药物,并通过控制囊壁的包裹和厚度来实现药物的释放顺序;纳米缓释胶囊的缓慢释放作用能够控制药物在外界环境中的释放,实现药物的最佳释放浓度[5-6]。

组成半透膜的高分子材料可以是天然高分子,也可以是易于降解的合成高分子,具有环境友好的性能。

纳米缓释微胶囊由于高分子囊壁的包裹作用,使其与纳米缓释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朱茂电,靳雅莉(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轻工工程系,江苏省常州市 213164)摘要:以海藻酸钠、壳聚糖、啶虫脒为原料,采用高压静电喷雾法制备了纳米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研究了其释药行为。

结果表明:纳米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能够实现药物缓释作用,且药物释放比例高达90%。

从纳米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释药表现发现其药物释放规律:当波长为250 nm时,吸光度(y)和浓度(x)的定量计算关系为y=0.095 2x-0.000 6,为进一步研究纳米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释药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微胶囊的表征与检测

微胶囊的表征与检测

参考内容
在当今的食品科技领域,食品微胶囊技术备受。这种先进的技术为食品工业 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优质的食品选择。本次 演示将详细介绍食品微胶囊技术的定义、应用以及未来发展前景,以期让更多人 了解这一重要的食品科技。
一、食品微胶囊技术的定义及应 用
食品微胶囊技术是一种将目的物质包裹在微小囊膜中的技术,目的是保护目 的物质免受环境的影响,并控制其释放。微胶囊的直径通常在1-500μm之间,可 以包含各种物质,如营养物质、调味品、色素等。
二、微胶囊的表征应用
1、药物缓释中的应用在药物缓释中,微胶囊可以作为药物载体,控制药物 的释放速度和释放部位。表征微胶囊的药物缓释性能,可以通过观察微胶囊的外 观、测定药物含量、检测药物释放曲线等方式进行。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评估药物 在微胶囊中的分散情况,了解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释放行为,为药物设计和优化提 供依据。
食品微胶囊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保护目的物质免受环境影响,提高其稳定性。 2、控制目的物质的释放,使其更加均匀、持久地发挥作用。
3、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风味和颜色稳定性。 4、方便运输和储存,降低食品制造和储存过程中的能耗和物耗。
四、结论
综上所述,食品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食品微胶囊技术将会在保护食品营养成 分、提高食品感官品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人 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对食品安全的,食品微胶囊技术的未来发展也将更加注重天 然、健康和环保。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食品微胶囊技术在未来能够为人类带来 更多优质的食品选择和发展可能。
在食品工业中,食品微胶囊技术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
1、营养强化:通过微胶囊技术,可以将营养物质包裹在胶囊中,使其更稳 定、更均匀地分布在食品中,从而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

CS_TPP纳米微胶囊的制备及其载药性能

CS_TPP纳米微胶囊的制备及其载药性能

Vol .30高等学校化学学报No .32009年3月 CHE M I CAL JOURNAL OF CH I N ESE UN I V ERSI TI ES 625~628CS /TPP 纳米微胶囊的制备及其载药性能杨文静,王 婷,何农跃(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6)摘要 利用离子凝胶法,以三聚磷酸钠(TPP )为交联剂,由壳聚糖(CS )制备了CS/TPP 纳米微胶囊.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和粒径分析仪进行了表征,并以牛血清蛋白(BS A )作为模型药物,考察了所制备的CS/TPP 纳米微胶囊的包载和缓释性能.结果表明,CS/TPP 纳米微胶囊的红外光谱相对于CS 和TPP 的红外光谱发生了很大变化,说明CS 和TPP 通过正负电荷吸引聚合成囊;粒径分析表明,离子凝胶法可以得到粒径约430n m 的均匀分散的壳聚糖纳米微胶囊,经冷冻干燥后粒径变为300n m 左右;微胶囊包封率最高可达79174%,模型药物的持续释放时间可达7d 以上.关键词 壳聚糖;三聚磷酸钠;药物缓释中图分类号 O636;R3181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120790(2009)0320625204收稿日期:2008207201.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批准号:2007CB936104)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60121101,60571032,90606027)资助.联系人简介:何农跃,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生物传感器和纳米材料方面的研究.E 2mail:nyhe1958@壳聚糖(CS )是天然生物大分子甲壳素通过脱乙酰而得到的衍生物.它不仅具有优良的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黏附性[1],而且还具有消炎、抗菌、止血及抑制癌细胞转移等大多数聚合物所不具有的功能[2].以CS 为原料而制备的微胶囊[3~6]日益成为药物控释的新热点.Bodmeier [7]首次提出了离子凝胶法制备壳聚糖,Calvo 等[8]对离子凝胶化法进行了改进,并采用该方法制备了壳聚糖纳米颗粒.其原理是利用两水相混合物的离子凝结,其中聚环氧乙烷(Poly ethylene oxide,PEO )与CS 作用生成羟丙基壳聚糖,增加了壳聚糖的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但是CS 和PEO 的质量比对微胶囊的尺寸(200~1000n m )影响很大,不易控制.国内已有文献报道的方法大多只限于制备微米、亚微米级的壳聚糖微粒[9],而且需要醛类(如常用的戊二醛)作为交联固化剂,这种方法对用于蛋白质和肽类药物的制备有一定限制[10].离子凝胶法操作简单,不需要有机溶剂的特殊反应体系,但各个反应条件对纳米微胶囊的影响较大.为了减少影响因素,本文只选用CS 和TPP 作为反应材料,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了CS/TPP 纳米微胶囊,并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控制条件,得到了粒径均匀、分散良好的CS/TPP 纳米微胶囊,并以BS A 作为药物模型,考察了CS 浓度对所制备微胶囊的包载和缓释性能的影响.1 实验部分1.1 试剂与仪器壳聚糖[CS,购自济南海得贝公司,M w =550000,脱己酰度(DD )为90%];三聚磷酸钠(TPP,购自中国医药集团上海试剂公司);牛血清蛋白(BS A,美国Sig ma 化学公司);冰醋酸.红外光谱仪(B ruker 公司,德国);粒径分析仪(ELS 2800,日本);扫描电镜(H itachi 2s100,日本);冷冻干燥箱;恒温磁力搅拌器.1.2 实验过程1.2.1 壳聚糖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 在室温下制备一定浓度的CS 质量分数为1%的醋酸溶液,在室温磁力搅拌下,取TPP 溶液逐滴加入CS 溶液中,调节pH 至517,1h 后高速离心10m in,分别以一定梯度的乙醇洗涤,冷冻干燥即得CS/TPP 纳米颗粒.分别取CS 粉末、TPP 粉末及CS/TPP 固态纳米微胶囊分别与K B r 混合压片,测定其红外光谱;另取CS/TPP 纳米微胶囊进行SE M 观察;以乙醇为分散相,用粒径分析仪测定CS/TPP 纳米微胶囊粒径及粒径分布.1.2.2 壳聚糖微胶囊包封率的测定及其体外释放试验 方法同11211节.在逐滴加入TPP 溶液之前先加入BS A 粉末(BS A 和CS 的质量比为1∶1),用考马斯亮蓝蛋白测定试剂盒检测上清液中游离的BS A 含量.壳聚糖/TPP 纳米微胶囊的包封率由下式计算:包封率(%)=微胶囊和介质中的总B S A 含量-上清液中游离的B S A 含量微胶囊和介质中的总B S A 含量×100 取10mg 包封了BS A 的干燥壳聚糖/TPP 纳米微胶囊,置于20mL 磷酸缓冲液(Phos phate buffered saline,P BS,pH =712)中,放在转速80r/m in 的摇床中,于37℃恒温处理,每隔一段时间取出一定体积的上清液,利用考马斯亮蓝蛋白测定试剂盒测定上清液中游离的BS A 含量,同时用等量新鲜释放液来保持体积恒定.所有实验重复3次,取平均值.2 结果与讨论2.1 壳聚糖微胶囊的表征图1为CS,TPP 和CS/TPP 微胶囊的红外光谱.CS 有3个显著的特征吸收峰,342215c m -1出现F i g .1 I R spectra of CS /TPP nanoparti cles(a ),CS(b )and TPP(c )F i g .2 SE M i m ages of CS /TPP nanoparti cles(015%CS,015%TPP,pH =517)(A )015h;(B )110h .了—OH 基的伸缩振动吸收峰;107616c m -1为C —O —C 伸缩振动吸收峰,164716c m -1为—NH 2的变形振动吸收峰;116812和89911c m -1分别为TPP 的P —O 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和弯曲振动吸收峰.CS/TPP 微胶囊中的164716c m -1的氨基吸收峰移至163618c m -1并在154115c m-1处出现新的尖峰,同时分别在108014和89415c m -1出现了P —O 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和弯曲振动吸收峰,文献[11]中报道的TPP 交联的壳聚糖纳米粒子和经磷酸盐修饰后的壳聚糖膜[12]也观察到相似的结果,并将其归因于磷酸根与壳聚糖氨基位点的相互作用.由此可推测,在CS/TPP 的微胶囊中,TPP 连接到了CS 的氨基上.由图2的CS/TPP 的纳米微胶囊SE M 照片(图2)可见,搅拌015h[图2(A )]所得的CS/TPP 微胶囊大多黏结在一起,颗粒呈现各种不规则形状,存在一些三角形颗粒,可能为残留的TPP 结晶体;搅拌1h 后[图2(B )]所得的CS/TPP 纳米微胶囊粒径均匀,呈规则的圆形,分散良好,其中只有少量片层存在.这是因为在搅拌015h 条件下,CS 和TPP 的聚合反应还不完全,所得颗粒由于没有完全络合,而呈不规则的形状,同时由于没有完全络合,暴露在表面的电荷通过静电吸引而黏结在一起,片层结构可能是搅拌时贴在烧杯壁上的CS 与TPP 聚合所得的膜.626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Vol .30 F i g .3 Parti cle si ze ana lysis of CS /TPP nanoparti cles (0125%CS,015%TPP,pH =517)由粒径分析仪测定的CS/TPP 纳米微胶囊的平均粒径约为430n m (图3),大于SE M 分析结果.这是由于SE M 观察到的是经冷冻干燥的纳米微胶囊,而粒度分析仪则对水溶液中的纳米微胶囊进行分析,由于溶胀效应,粒径增大,但粒径分布依然较为集中,粒径平均值约为430nm.CS 和TPP 聚合成囊的机理如下:壳聚糖在酸性条件下发生质子化,伸展成线状,氨基暴露出来并变成带正电的—NH +3,与TPP 中的—P O -结构单元通过静电作用聚合成囊.2.2 CS /TPP 纳米微胶囊的载药性能表1列出了不同CS 浓度下的CS/TPP 纳米微胶囊对BS A 的包载率的影响情况.可以看出,随着CS 浓度的增加,CS/TPP 纳米微胶囊对BS A 的包载率也随之提高,但当CS 的浓度超过一定值时,包封率反而有所下降,其原因可能是当CS 与TPP 的阴阳离子摩尔比达到平衡时则生成最大量的纳米微胶囊,从而达到最大包封率,而当CS 的浓度超过该平衡值时,黏度增加,而且多余的阳离子会形成空间位阻,这样就不易成囊或形成规则球形,导致BS A 的包封率下降.Table 1 BSA load i n g eff i c i ency of CS /TPP nanoparti cles prepared a t d i fferen t concen tra ti on s ofCS and BSA[015%TPP,pH =517,m (CS)/m (BSA)=1]Mass fracti on of CS (%)m (BS A )/g Loading efficiency (%)01125010375271101250107579174015011578178101368119 缓释性是载药纳米微胶囊的一个重要指标[13].缓释性能可保持治疗局部的药物高浓度,同时又能减少体内其它部位的药物浓度.本文选取包封率为78178%的CS/TPP 纳米微胶囊考察其缓释性能.图4所示为其在P BS (pH =714)溶液中的缓释曲线.可见,CS/TPP 纳米微胶囊的缓释可分为初期暴释F i g .4 BSA relea se curve of CS /TPP nanoparti clesi n PBS(pH =714)期和暴释之后的缓慢释放期,BSA 从纳米微胶囊中持续释放时间可达7d 以上.出现初期暴释,一是由于CS/TPP 纳米微胶囊表面黏附有BS A,另一方面是由于纳米微胶囊干燥时快速脱水,BS A 迁移富集到微胶囊表面.暴释之后出现缓慢释放期,此时BS A 的释放主要依靠微胶囊表面的微孔和微胶囊膜层的降解.随着时间的延长,药物逐步从微胶囊中释放出来,CS/TPP 纳米微胶囊表现出良好的缓释性能.综上所述,利用离子凝胶法成功地制备了粒径均匀、分散性良好的CS/TPP 纳米微胶囊,不仅反应条件温和,而且作为药物载体,与包封物不发生反应,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缓释性、易降解和低毒性.CS/TPP 纳米微胶囊将成为一个优良的药物缓释载体.参 考 文 献[1] MO M ing 2Yue (莫名月),L I Guo 2M ing (李国明),F ANG Lei (方雷),et al ..Tianjin Che m ical I ndustry (天津化工)[J ],2005,19(6):1—3[2] X I A O Hang (肖航).Marine Science (海洋科学)[J ],1999,3(13):30—32[3] ZHA Rui 2Tao (查瑞涛),HE Xiao 2Ting (贺晓婷),DU Tian (杜田),et al ..Che m.J.Chinese Universities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J ],2007,28(6):1098—1100[4] M itra S .,Gaur U.,Ghosh P .C .,et al ..Contr ol Release[J ],2001,74(1—3):317—323726 No .3 杨文静等:CS/TPP 纳米微胶囊的制备及其载药性能[5] Corsi K .,Chellat F .,Yahia L..B iomaterials[J ],2003,24(7):1255—1264[6] Vanderlubben M.,Verhobf J.C .,Borchard G .,et al ..Adv .D rug Deltv .Rev .[J ],2001,52(2):139—144[7] Bodmeier R.,Chen H.G .,Paeratakul O..Phar m.Res .[J ],1989,6(5):413—417[8] Calvo P .,Remunan C .,V ila J.L.,et al ..Pha m.Res .[J ],1997,14(10):1431—1436[9] L I Feng 2Sheng (李凤生),LUO Fu 2Sheng (罗付生).Fine Che m icals (精细化工)[J ],2003,20(4):197—200[10] ZHAO Guo 2Jun (赵国骏),J I A NG Yong 2M ing (姜涌明),HU Jian (胡健),et al ..Journal of Functi onal Poly mers (功能高分子学报)[J ],1999,20(4):65—69[11] M i F .L.,Sung H.W.,Su C .C .et al ..Poly m.[J ],2003,44:6521—6530[12] J I N Zhe 2M in (金喆民),WANG Ping (王平),LA I Zhen (赖桢),et al ..Me mbrane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膜科学与技术)[J ],2003,23(2):23—26[13] WANG Xin (王鑫),ZHENG Chao (郑超),ZHANG Xin 2Ge (张新歌),et al ..Chem.J.Chinese Universities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J ],2008,29(1):206—211Prepara ti on and Property of Ch itos an /Sod i u m Tr i polyphospha teM i crocapsules a s D rug Carr i erY ANG W en 2J ing,WANG Ting,HE Nong 2Yue 3(S tate Key L aboratory of B ioelectronics,Southeast U niversity,N anjing 210096,China )Abstract Chit osan /s odiu m tri polyphos phate (CS/TPP )nano 2sized m icr ocap sules were p repared with i onic gelati on of CS with TPP .The obtained CS nano 2sized m icr ocap sules were characterized with the infrared s pec 2tra (I R ),scanning electr on m icr oscope (SE M )and the particle size analyzer .The model p r otein,bovine seru m albu m in (BS A )as a model drug,was encap sulated int o the CS/TPP nano 2sized m icr ocap sules .I nfrared s pectrum of CS/TPP nano 2sized m icr ocap sules indicated that CS was cr oss 2linked with TPP .The average di 2a meter of the obtained nano 2sized m icr ocap sules was ar ound 430nm ,and a homogeneous size distributi on and good dis persi on were observed .BS A 2l oading efficiency of CS/TPP nano 2sized m icr ocap sules did not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in concentrati on of CS .W hen mass fracti on of CS was 0.25%,the highest BS A 2l oading effi 2ciency of CS/TPP nano 2sized m icr ocap sules reached 79.74%,while BS A continually and s moothly released up t o one week .Keywords Chit osan (CS );Sodium tri polyphos phate (TPP );D rug 2releasing(Ed .:H,J,Z )826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Vol .30 。

纳米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纳米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要臻
誊! 姑
篓 } 瓤
i 艇
本 实 验 中的榄 香烯 A C A纳米 胶囊 制 备工 艺 如下 ,将 5 . 0 g的榄 香 烯 海 藻硅 酸 钙 凝 珠 胶 体 放 置 于 1 0 0 ml 的离 心 试 管 之 中 ,然 后 加 入 5 0 m L的 壳聚 糖溶 液 ,将 离心 试 管反 复上 下 震荡 几 次 ,然后 再 摇床 上 反应 3 0 mi n后 ,使 用 尼龙 网把壳 聚糖 溶 液进行 过滤 ,随 后加 入 1 0 0 ml 的N a C I 溶液 , 目的 是阻 止反 应膜 的生 成 ,最后 使用 尼龙 网 收集 A C A §蓝 嚣 纳米 微胶 囊 ,并 封装于 离心试 管 中进 行隔离 保存 。 舻 劳岁 澎葶 .
中 国 化 工 贸 易
2 0 1 4 干2月
C h i n a C h e m i c a l T r a d e
壬 艺设备
纳米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朱丹丹 李云霞 。
【 1 . 郑 州旅游职 业学院 ; 2 . 河南机 电职业 学院 )

要 :本文主要采用 了溶液凝胶 法制备榄香烯 ACA微胶 囊,并对该类型的纳米微胶 囊的性能进 行 了相关分析。研 究结果指 出:在 乳化凝胶 工
浓度的 大小对纳米胶 囊在凝胶反应过程 中的 累计释放率有着不同程度 的影响。
关键词 :纳米微胶 囊 乳化凝胶 法 性能表征
由于微 胶囊 具有广 阔的应 用前景 ,所 以该项 技术 已经被 列为 2 l 实 际重 点研 究和开 发 的高新 技 术之 一 。 目前能 够 制备胶 囊 颗粒 直径 的范 围能够 达 到纳 米级 别 ,其直 径范 围通 常 是在 I - l O 0 0 n m。纳米 微胶 囊 是 一种 由多相组 成 的材料 ,能 够在 水溶 液 中悬 浮和 易于 分散 ,具 备很 好 的应 用价值 。本 文 主要针 对 纳米 胶囊 的制 备工 艺参 数进 行研 究 ,并 对 制备 的纳米胶 囊进行 相关性 能表征 。

药物制剂中新型纳米胶囊的制备与性能优化

药物制剂中新型纳米胶囊的制备与性能优化

药物制剂中新型纳米胶囊的制备与性能优化背景介绍: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胶囊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系统,具备提高药物稳定性、控制释放速率和增强药物疗效的优点。

因此,研究和优化新型纳米胶囊的制备方法和性能对于药物制剂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一、纳米胶囊制备方法1. 通过纳米乳液模板法制备纳米胶囊纳米乳液模板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纳米胶囊的方法。

首先,在溶剂中形成乳化液,然后通过添加交联剂实现纳米胶囊的交联和胶囊壁的形成。

此方法可通过调节乳化液的成分和工艺条件来控制胶囊的粒径和壁厚。

2. 通过自组装方法制备纳米胶囊自组装方法是另一种常用的纳米胶囊制备方法。

通过选择适当的两性离子或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利用其自组装的特性形成纳米囊壁,随后将药物填充至囊内。

此方法制备的纳米胶囊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控制释放性能。

二、纳米胶囊性能优化1. 壁材料选择与改性纳米胶囊的壁材料是影响其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可以选择适合的聚合物材料,如聚乳酸、聚己内酯等,或进行壁材料的改性,如在材料中引入功能化基团或交联剂,以提高纳米胶囊的稳定性和药物释放性能。

2. 控制释放速率纳米胶囊的释放速率对药物的疗效有重要影响。

通过调节纳米胶囊壁的厚度、交联程度和药物与壁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实现对药物释放速率的调控。

此外,还可以引入响应性纳米材料,实现针对特定刺激(如酸碱、温度等)的药物释放。

3. 提高药物稳定性药物稳定性是药物制剂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纳米胶囊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如保护药物免受环境中的氧气、湿气和光线等不良因素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包覆层或壁材料,防止药物的分解和失活。

结论:新型纳米胶囊的制备方法和性能优化对于药物制剂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选择适当的制备方法、优化胶囊性能和调控药物释放速率,可以实现药物的高效输送和有效治疗。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进步,纳米胶囊在药物制剂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超分子纳米微胶囊的制备与应用

超分子纳米微胶囊的制备与应用

超分子纳米微胶囊的制备与应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纳米技术也逐渐成为了热门话题。

而其中,超分子纳米微胶囊越来越引人注目。

超分子纳米微胶囊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药物可以在胶囊内得到保护,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探讨超分子纳米微胶囊的制备和应用。

一、超分子纳米微胶囊的制备超分子纳米微胶囊是一种依靠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智能材料,主要通过自组装的方式制备。

首先,在水相或有机相中加入置换基团为烷基和芳基的正离子表面活性剂,然后加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使它们自发地形成球形微胶囊。

通过改变组分比例、温度和压力等条件,微胶囊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得到精细调控。

制备的关键是选择适当的材料和控制反应条件。

例如,采用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可控制球形微胶囊的形态和大小,而改变制备条件则可调节胶囊的桥联水平和抗腐蚀性能。

二、超分子纳米微胶囊的应用1. 药物输送超分子纳米微胶囊是一种理想的药物输送工具,可以控制药物释放速度。

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例如通过横穿血脑屏障或短暂的靶向递送,将药物输送到需要治疗的组织或器官,并保留在这些组织中,实现药物长效释放。

2. 检测技术超分子纳米微胶囊还可以用作检测技术的载体,例如生物传感器和化学传感器。

通过改变微胶囊的表面功能化,可以实现对目标分子的高度灵敏和选择性检测。

此外,微胶囊的精细调节还可以使传感器获得更好的耐酸和碱性环境的耐受性。

3. 功能材料超分子纳米微胶囊可以用于生产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例如高强度的纤维和高韧性的水凝胶。

通过自组装和桥联技术实现微胶囊的互连和流动性,可快速地生产出高效的材料。

总结:超分子纳米微胶囊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智能材料,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良好的可控性。

它不仅可以用于药物输送和生物/化学传感器等应用,还可以用于制造新材料。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超分子纳米微胶囊的制备技术并优化其在各应用领域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了溶液凝胶法制备榄香烯ACA微胶囊,并对该类型的纳米微胶囊的性能进行了相关分析。

研究结果指出:在乳化凝胶工艺的实施过程中探讨了搅拌速度对微胶囊粒子平均直径的影响,当搅拌速度在1250r/min时,制备出的微胶囊粒子在纳米级别,并且具有良好的球形度和产量;其次结合相关参考文献和实验结果探究了壳聚糖分子量及浓度对榄香烯ACA微胶囊的释放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指出壳聚糖的分子量以及浓度的大小对纳米胶囊在凝胶反应过程中的累计释放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纳米微胶囊乳化凝胶法性能表征
由于微胶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所以该项技术已经被列为21实际重点研究和开发的高新技术之一。

目前能够制备胶囊颗粒直径的范围能够达到纳米级别,其直径范围通常是在1-1000nm。

纳米微胶囊是一种由多相组成的材料,能够在水溶液中悬浮和易于分散,具备很好的应用价值。

本文主要针对纳米胶囊的制备工艺参数进行研究,并对制备的纳米胶囊进行相关性能表征。

一、纳米微胶囊制备工艺
本实验中的榄香烯ACA纳米胶囊制备工艺如下,将5.0g的榄香烯海藻硅酸钙凝珠胶体放置于100ml的离心试管之中,然后加入50mL的壳聚糖溶液,将离心试管反复上下震荡几次,然后再摇床上反应30min后,使用尼龙网把壳聚糖溶液进行过滤,随后加入100ml的NaCl溶液,目的是阻止反应膜的生成,最后使用尼龙网收集ACA纳米微胶囊,并封装于离心试管中进行隔离保存。

二、纳米微胶囊的性能表征
1.乳化凝胶工艺对纳米微胶囊性能的影响
这个部分的实验内容主要探讨搅拌速度对微胶囊制备颗粒直径的影响。

提高搅拌桨的机械转动速度意味着增大了乳浊液的剪切力,导致真个系统熵值的减小,导致乳状液滴的尺寸在逐渐的降低。

研究发现当机械搅拌棒的速度达到1500r/min时,所产生的海藻硅酸钙的凝珠胶体的直径非常细小,导致胶体很难与油滴相分离。

在本论文中的搅拌速度控制在500-1500r/min之间,探究搅拌速度对纳米胶囊性能的影响,具体实验数据如图表3所示。

通过表3呈现的实验数据来看,随着搅拌速度的增加,ACA微胶囊的平均直径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研究结果指出,在搅拌速度为1250-1500r/min时,微胶囊的产量达到最大,球形度也很好。

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当搅拌速度在1250r/min时,纳米微胶囊的包封率达到最大,主要原因就是如果搅拌速率过低会导致微胶囊产量的下降,从而进一步导致胶囊所包埋物质减少;另外一方面如果搅拌的速度过大,剪切力较大会使得胶囊所包埋的物质发生泄漏,导致包封率
的下降(如图1所示)。

2.壳聚糖分子量及浓度对榄香烯ACA微胶囊的释放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很多学者研究了壳聚糖的分子量对纳米微胶囊的强度和释放性能的影响,研究指出在所有影响纳米微胶囊释放性能的因素中,壳聚糖的分子量因素是比较重要的因素。

刘群等人的研究结果发现低分子的壳聚糖的成膜的反应速率远远高于高分子壳聚糖,而且低分子壳聚糖所形成的膜的厚度要远远高于高分子壳聚糖。

主要原因就是低分子的壳聚糖具有较低的空间阻力,很容易扩散到海藻硅酸钙凝胶网络中参与凝胶反应,所以低分子壳聚糖所产生膜的厚度较厚,抗膨胀能力也会明显的增强。

但是对于高分子壳聚糖而言,这种高分子的壳聚糖更倾向于在凝胶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厚度较薄的膜。

所以抗膨胀的能力较弱。

另外一方面,分子量较大的壳聚糖与海藻酸钙的结合的位置比较多,所以形成的凝胶膜虽然很薄,但是相对低分子壳聚糖比较致密,大幅度提高了凝胶膜的控释性能。

从图2可以看出,对于各种分子量的壳聚糖溶液而言,随着凝胶反应时间的延长,微胶囊的释放率在逐渐的提高。

并且对于同一凝胶反应时间,随着壳聚糖分子量的提高,微胶囊的累计释放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对于低分子量的壳聚糖而言,分子量为32KDa以及50KDa的壳聚糖对榄香烯ACA纳米微胶囊的释放性能具有较大的相似性。

另外,当壳聚糖的分子量突然升高时,壳聚糖的释放率逐渐升高,其中230KDa和130kDa时,高分子壳聚糖的累计释放率达到了60%以上。

壳聚糖溶液的浓度对ACA微胶囊膜厚度和强度具有重要的影响。

从理论上来说,如果壳聚糖溶液浓度的提高增加了海藻酸钙凝胶网络的内部溶质原子的动力,促进了壳聚糖分子的扩散,从而有利于壳聚糖薄膜的形成。

很多学者认为壳聚糖溶液浓度的增加会导致整个薄膜反应体系的铵离子浓度,从而使得醋酸钙中的醋酸根离子与铵离子结合的几率大幅度的增加,从而会使得ACA微胶囊获得更好的控释性能。

从图3可知,本文主要是分析了壳聚糖溶液浓度对纳米微胶囊释放性能的影响,当壳聚糖浓度较低时(0.2%),微胶囊的释放速率明显高于高浓度的壳聚糖溶液浓度,并且低浓度壳聚糖溶液的释放性能在初始阶段会迅速的升高。

当壳聚糖的溶液浓度超过0.5%时,随着时间的延长,凝胶膜的累计释放率并无明显的增长。

三、小结
本文主要采用了溶液凝胶法制备榄香烯ACA微胶囊,并对该类型的纳米微胶囊的性能进行了相关分析。

研究结果指出:在乳化凝胶工艺的实施过程中探讨了搅拌速度对微胶囊粒子平均直径的影响,当搅拌速度在1250r/min时,制备出的微胶囊粒子在纳米级别,并且具有良好的球形度和产量;其次结合相关参考文献和实验结果探究了壳聚糖分子量及浓度对榄香烯ACA微胶囊的释放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指出壳聚糖的分子量以及浓度的大小对纳米胶囊在凝胶反应过程
中的累计释放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Cavalieri F. e-pot ultrasonic syn-thesis of multifunctional microbubbles and microcapsules usingsynthetic thiolated macromolecules.Chem Commun,2011,47(14):4096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