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江苏高考作文评析:借“味”说理,意“味”深长

合集下载

“不同而和”寓深意 “共融相生”显智慧

“不同而和”寓深意 “共融相生”显智慧

“不同而和”寓深意“共融相生”显智慧作者:陈培来源:《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19年第08期根據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正如2017年和2018年江苏语文高考一样,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以出人意料的“面孔”,像一个无言的夜行者,再一次迈着稳健的步伐向我们走过来,成功击碎了很多人的猜想与期待,同时也给考生提供了绽放其写作才华的绚烂舞台。

正可谓:不同而和寓深意,共融相生显智慧。

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有人认为:一是贴近考生实际,考生拿到选题后很亲切,每人都有话说;二是考题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思想,保持自己的个性,酸甜苦辣,五味调和;三是彰显了时代特色……就如今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实际就是文明的对话、文明的碰撞,文明的传承……试题被认为是“最优雅、最语文”。

但也有人觉得,江苏高考作文每个字都认识,但是组合在一起就完全看不懂了。

有人甚至说,在其他省作文开始加大思想建设力度时,江苏卷仍然在吟弄风月,是“带着又酸又犟的腐儒做派”……仁者见仁,不一而足。

笔者认为,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色:首先,主题呈现的“另辟蹊径”。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共有8套试卷,作文以爱国情怀、奋斗精神……为高考作文题的关键词、主旋律。

同时又以德育为魂,积极回应时代重大主题,发掘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

天津卷、北京卷、上海卷以爱国情怀、奋斗精神为议题;全国Ⅱ卷作文试题则以引导考生思考让青春在奋斗中焕发光彩为议题;全国Ⅲ卷、全国Ⅰ卷作文则强调对身边生活的理解与洞察;浙江卷的“作家写作”则体现出它的开放视角……而江苏卷则是着力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颇具人文和思辨色彩。

这在全国八套试卷中,彰显了江苏高考作文特有的思考,是万花丛中一点“绿”,与其它各卷作文题相得益彰,也使得今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丰富多彩。

2019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赏析——《澡堂滋味》

2019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赏析——《澡堂滋味》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这是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材料以“水”“盐”设喻,贴近考生日常生活,富有时代气息。

整个文题借“味”说理,意“味”深长,启人深思,能够激活考生思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2019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赏析——《澡堂滋味》,一起来赏析。

看这题目,忽然想起澡堂,各色人等脱衣入池,悉成裸形,热气腾腾的池水里众生平等,共存共生,揩完热毛巾在躺椅上休息,街谈巷议,百味纷呈。

虽然起身后,或翩翩美衣或衣衫破旧,各有各的人生,此刻却是同一屋檐下,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随意说说这滋味。

冬天里洗澡的大老板,手腕戴了金表,沉甸甸,褪下来,交跑堂手里,暂时存跑堂的手腕上,放抽屉或箱子,不稳妥,跑堂戴上,人在手表在,几十万的表就飞不走。

跑堂也曾对戴金表的成功人士,有一点酸溜溜的羡慕,此刻是甜滋滋的享受。

短暂的戴表时光里,跑堂也神采奕奕,精神焕发,虽然半个小时后物归原主,此刻表是跑堂的表,跑堂是戴金表的跑堂。

拎茶瓶替客人添茶,一路金表闪烁晃眼。

时不时抬起手腕看看时间。

最默契的应该是有人问几点,他看表名正言顺,凝视片刻,略带迟疑,又斩钉截铁,告诉你几点几分,容不得你半点迟疑。

这酸和甜虽短暂,却也一晌贪欢。

跑堂是苦生活,揩毛巾添茶倒水,靠茶水钱糊口,许多老头爱泡澡,驱散一身困乏,可每天付澡票已穷于应付,自带茶水,偌大的堂口歪七八扭躺了一片锱铢必较的老澡客,自然让跑堂头疼。

常起口角,辣味十足。

有一老头,不洗到打烊不起身,似乎也自知理亏,毛巾把子也不劳跑堂动手揩,躺在角落里孤云独自闲,甚至还带一大苹果啃,持久战深谙其妙。

跑堂旁敲侧击或指桑骂槐,老头不为所动,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龄,廓然无我,只当耳旁风。

像这类洗光澡的老头好几个,人情世故不是不洞然观火,但就舍不得这钱或者别有难处。

老头子们齐聚澡堂,蹉跎时光,各自疏慢。

灵动如水,沉稳如山——简评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

灵动如水,沉稳如山——简评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

年第期———简评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灵动如水,沉稳如山江苏木渎高级中学陈祥书伴随着高考的钟声,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新鲜出炉。

上网搜索,获得文题。

第一段,是写作要求: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第二段,为作文材料: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读完命题,掩卷思考,忽闪一感:今年文题,灵动如水,富于变化;沉稳如山,一如既往。

就灵动而言,自主开放,新颖鲜活。

首先,层次多样,角度多种,发散思维。

细读材料,分为三层:第一层,物各有性,同类同性;第二层,物性调和,共存相生;第三层,推而广之,和而不同。

由此开去,角度多种:就味道而言,可谈滋味,说味道,借味明道,演绎有滋有味的生活;可讲调味,论品味,寻味述理,阐述有调有品的人生。

从中心来说,可从局部到整体,表现调和的生活;可从具体到抽象,展现共生的人生;可从个性到共性,展示融合的事业。

由推论去说,可扣住物性,谈物物有性,调合生辉;可抓住物融,说同存共生,纷呈百味;可紧扣物合,讲合作融合,相和不同。

源此自选,角度多样:可任选人事,在记叙中体现协调,在议论中强调和合;可扣住道理,倡导尊重多元、兼容并包,提倡多边共生、融和大同;也可智慧发挥,强调做好自己、各显其美,注重取长补短、美人之美,突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还可评价挖掘,尊重个性、珍视共性,做好自己、悦纳他人,融入群体、共生共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其次,关系多多,思辨种种,追求辩证。

感悟材料,关系辩证:材料起点,是事物与本性:不同事物原本就各具特性,同类事物相处而不改其性,异类事物调和而共存共生。

材料核心,是物性与调和:五味调和,相存相生,百味纷呈;异物调和,物性改变,和而有异;各美其美,共美其美,互利共赢。

材料推论,是事物与人事:物物有本性,事事有特性:有的顺手,有的棘手;有的正常,有的蹊跷;有的平庸,有的非凡。

高考语文2019年江苏卷满分作文精选点评3篇

高考语文2019年江苏卷满分作文精选点评3篇

高考语文2019年江苏卷满分作文精选点评3篇【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范文1】陶罂墨子在游学鲁地时招收了一个绝顶聪明的门生耕柱子。

据说此人心灵手巧,灵巧到什么程度呢?他能将不起眼的东西制作成有意思的物件,用他自己的话说,融多物为一物。

墨子遇到他的时候,他正在用芦苇叶做着乐器,只见那乐器层层包裹,吹口处尤为精致,貌似是一个不完整的埙,整体酷似一只纺锤。

墨子请他吹上一曲,于是“纺锤”的圆孔处传出别致的声音,一种介于浑厚与清脆之间的声音,流淌着夏季的活力。

墨子对他大为赞赏,认为他“多知”,于是表达了收他为门生的意向。

耕柱子双眼乜斜,要求墨子露两手绝活,他给出的理由是“学高为师”,也是嘛,师傅水平不高,怎么带得起学生哩!只见墨子微微一笑,随手撅下半根芦苇,撕剥下横生的芦苇叶,找到一片沙地在上面画了两座城池,接着给耕柱子推演起了攻城与守城的策略,眼花缭乱的招数融阴谋秘计于一炉,令耕柱子佩服不已。

耕柱子倒身便拜,直言师尊在上,耕柱子我有眼不识泰山。

于是简单地收拾一番,耕柱子跟随着墨子过上了游学的生活。

等到了墨子府第,耕柱子才明白他的老师来头太大,因为老师正是天下显学“墨学”的开创者,而墨学的核心奥义之一就是“融”,所谓“兼爱”也。

墨子给门生讲授守城器械“陶罌”的制作技巧。

这一器械是墨子的得意之作之一。

那是一种陶制的容器,类似水缸,制作者在上面蒙上皮革,将其放入井中,用来听挖地道的声音,以防止敌人挖地道偷袭。

墨子侃侃而谈,耕柱子在听到一半时便心飞天际,因为在墨子的门生中耕柱子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是数一数二的,老师墨子时常在门生面前夸赞他。

墨子讲完后,开始向门生们提问,只听他问道:何以强罂(如何强化陶罂的效果)?门生们一个个抓耳挠腮,墨子突然喊到了耕柱子,此时耕柱子正神游天际呢,自然无法回答老师的提问,墨子当众变了脸色,狠狠地批评了耕柱子,骂得他即刻想找一条地缝钻进去。

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及解析

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及解析

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及解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3分)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提到桃花源,许多人会联想到瓦尔登湖。

真实的瓦尔登湖,早已成为的观光胜地,梭罗的小木屋前也经常聚集着的游客,不复有隐居之地的气息。

然而虚构的桃花源一直就在我们的心中,哪怕在人潮汹涌的现代都市,也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

A.名闻遐迩闻风而至杂居B.名噪一时闻风而至栖居C.名噪一时纷至沓来杂居D.名闻遐迩纷至沓来栖居2.(3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在南方,芭蕉栽植容易,几乎四季常青。

至于月映蕉影、雪压残叶,那更是诗人画家所向往的了。

①它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大,叶子湿度大。

②古人在走廊或书房边种上芭蕉,称为蕉廊、蕉房,饶有诗意。

③因此蕉阴之下,是最舒适的小坐闲谈之处。

④在旁边配上几竿竹,点上一块石,真像一幅元人的小景。

⑤在夏日是清凉世界,在秋天是分绿上窗。

⑥小雨乍至,点滴醒人;斜阳初过,青翠照眼。

A.①③②④⑥⑤B.①④②③⑥⑤C.②①④③⑤⑥D.②③④①⑤⑥3.(3分)下列诗句与“悯农馆”里展示的劳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②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

③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

④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

A.①织布②插秧③车水④打稻B.①织布②车水③插秧④打稻C.①打稻②插秧③车水④织布D.①打稻②车水③插秧④织布4.(3分)阅读下图,对VR(即“虚拟现实”)技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VR技术能提供三个维度的体验: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

B.现有的VR技术在精神体验上发展较快,而在知觉体验上发展较慢。

C.VR技术的未来方向是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的均衡发展。

D.期许的VR体验将极大提高行为体验的自由度和精神体验的满意度。

2019江苏高考作文解析与范文

2019江苏高考作文解析与范文

2019江苏高考作文解析与范文【真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人间有味是清欢试题解析2019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再次体现了其贴近生活的特色,请看:“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从内容层面看:材料以“水”和“盐”两个物象为载体,托出关键词“味”。

材料共48个字,“味”字出现了4次,与味道直接相关的有“淡、咸、酸、甜、苦、辣、咸”等7个字。

这就充分体现了材料作文中“类话题”作文的特点,因此,这道题的实质就是以“味道”为话题进行写作。

从语言层面看:材料句子简短,语言简洁,略带浅显的文言味道。

读材料,犹如品尝一碟美味快餐。

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素养第一点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命题中的语言表达为考生做了漂亮的示范。

从主题层面看:类话题作文的取材范围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写内容确定立意。

材料中的“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是在警醒人:不要孤军奋战,不要做孤胆英雄,更不用搞个人主义,要懂得一加一大于二的道理。

“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是在提示考生:要懂得合作,要增进友谊,要创建和谐。

如果把格局放大一点,那就是“一带一路”,那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样的试题既有享受生活的情韵,还有放眼天下的胸怀,也有充满能量的哲理。

从主体(考生)层面看:写作时,无论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你都要扣住一个“味”字,或者扣住一个词:“味道”。

江苏前两年的作文题也是“类话题”型,所以,今年的考生拿到这样的试题,一定会在心里笑着说:“这个题,不难。

”是的,不难,而且有味。

试题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但愿考生兴味盎然,写出人间清欢!阅读审题认真阅读材料,圈出材料中的“味”字,认清题型,明确写作的大方向。

2019年高考江苏卷作文的审题和选材

2019年高考江苏卷作文的审题和选材

2019年高考江苏卷作文的审题和选材作者:刘步春来源:《求学·素材版》2019年第08期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70分)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成,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仍然是熟悉的材料作文。

材料中“水”“盐”的设喻,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富有时代气息。

整个文题借“味”说理,启发考生深思,能够激发考生的辩证性思维,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2019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简洁明快,直截了当,一改以往高考命题作文老面孔,作文题型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内涵深邃,体现传统文化精髓。

“物各有性”,此之谓坚守、本质与初心,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是为物各有性,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大丈夫风范。

“五味调和”“共存共生”则彰显中华民族坚守海纳百川、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精神。

寥寥数语,字字珠玑,“秒显”民族文化之璀璨。

其次,观点鲜明,毫不隐晦。

材料以“物各有性”和“共存共生”明白无误地点明了题旨,并没有给考生设置审题障碍。

最后,立意开阔。

区区五十个字,就给考生提供了极开阔的立意空间,考生既可以就宏观的国际关系高谈阔论文化互鉴,也可以就微观的人际关系娓娓道来,还可以就企业、团队之间的关系谈自己的看法——既坚守自己,又包容借鉴他人。

命题材料共有四句话,层次清晰,表意明确。

审题立意时可逐句分析,以准确把握材料内涵。

第一句话,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水”和“盐”,指出“水至淡”“盐得味”,交代两者性质不同,各有其特点,旨在强调“物各有性”。

换句话说,“物各有性”是观点句,水和盐只是两个例子,突出的是不同之物有不同的个性与特质。

第二句话,“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点明水不会因数量改变而变其本性,盐也不因数量变化而改其味道。

此句意在点明同类事物简单相加并不能带来质的变化,强调事物本身的稳定性和纯粹性。

2019江苏高考作文五味

2019江苏高考作文五味

高考真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70分)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专家评析2019年的江苏省高考作文命题搭建了很好的思维平台。

讲到了物各有性,这是个体性,如果五味调和,那就不同了。

这就告诉我们要有一个辩证的思维方式。

同时,这个题目还体现了当下广为倡导的创新思维。

百味纷呈就是创新,两个味道、三个味道融合调和起来,就变成了新的味道,五味凝聚起来就形成了百味。

所以,作文就是要提倡从思维的角度透视材料,才能使作文有灵气,有生气。

这道题目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人可写,有事可记。

考生可以发挥想象力,根据自身的生活选取素材和有趣味的故事,无论写议论文抑或记叙文,都能写出好文章。

这个题目给善于思考的人,善于捕捉自己生活细节的人提供高分。

如果泛泛而谈,不可能得高分。

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题目的重点在后面: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这个“人亦然”其实可理解为“人生亦然”,酸甜苦辣咸是人对生活的体味。

题面上在说物,说物的彼此关系,其实包含着立身处世的大道理。

小至身边,大到国际,都存在着类似的关系。

但是,这样深奥的含义,却以一种间离的、隐喻的方式表达出来,深合语文艺术的真谛。

相对来说,这个题目可能写记叙文比较好,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中遴选生动的故事。

抓住平等、互鉴、沟通、坚持、互利等合乎题目主旨的关键词,可以找到很多事例;如果写议论文,也能在一些国际事件中看到符合题意的典型事例,从而找到合适的切角。

故而,在作文过程中大致应注意以下方面:首先,拿准材料的核心。

材料从“物各有性”说到“五味调和,共存相生”,所以在写作时要辩证地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即“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其次,定位材料的引申义。

材料表面谈的是物,也可引申至事或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江苏高考作文评析:借“味”说理,意
“味”深长
为大家提供2019江苏高考作文评析:借“味”说理,意“味”深长,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大家考出好成绩!
2019江苏高考作文评析:借“味”说理,意“味”深长
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今年的作文题仍是考生熟悉的材料作文。

材料以“水”“盐”设喻,贴近考生日常生活,富有时代气息。

整个文题借“味”说理,意“味”深长,启人深思,能够激活考生思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材料共有四句话构成,从三个层面进行解说,引导考生展开联想,打开写作思路。

第一句话选取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事物,至淡之“水”和得味之“盐”,形象地说明了“物各有性”这一生活常识。

中间两句话构成对比,即将水、盐同物简单叠加和“五味”异物之间“调和”“共存”两种生活现象进行比照,意在提示材料的核心内涵:在肯定“物各有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事物之间共存相生的关系,从而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

最后一句
话由“物”及“事”至“人”,强调了前面所说的道理既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原则,点明这一道理存在的常识性和普遍性,在立意方向上进一步拓展了考生的思维空间。

整个材料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言说情境,让考生由此及彼、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的引申发散,进而谋篇成文。

文题启示考生,面对多元文化和多彩文明的社会现实,个体应该以何种姿态融入其中,智慧生存。

综合分析,“和而不同”是整个材料的核心。

“和而不同”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常识,是为人处事的智慧之举,是文明、文化得以延续发展的精神之基,更是人类社会交流互鉴的融合之道。

“和而不同”追求的终极价值是美美与共,互利共赢。

材料看似明白如话,实则意蕴丰厚。

写作时可钩沉历史,探求“和而不同”的典范事例,以古鉴今;可比照中外,智慧“拿来”,思考“和而不同”的积极意义;可关注身边现实,以小见大,反映“和而不同”的现实价值……考生可根据个人感悟和写作特长,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自由选择,彰显个性,做到“百味纷呈”。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选取何种题材入文,行文均要围绕材料核心“和而不同”来写,体现对这一核心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同时要尽量选择小而巧的角度,集中笔墨,深入开掘,切忌大而空泛。

从材料的关键词看,从2020年的“车”到2020年的“语言”,再到今年的“和而不同”,江苏作文命题一直遵循重道固本、守正创新原则,积极关注社会现实,努力激活考生思辨,对一线作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