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叶白千层的快繁技术

合集下载

福建永安丘陵山地互叶白千层种植生长效果与关键技术试验

福建永安丘陵山地互叶白千层种植生长效果与关键技术试验

福建永安丘陵山地互叶白千层种植生长效果与关键技术试验作者:苏建华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7年第12期摘要:该研究开展了永安丘陵山地种植互叶白千层工业原料林的生长效果及关键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永安丘陵山地种植互叶白千层4年生枝叶总量和直径关键词:互叶白千层;丘陵山地;种植关键技术;枝叶量;生长效果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2-0106-04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growth effect and key technical experiment of Melaleuca alternifolia in hilly area of Yong'an were carried out.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otal foliage amount of Melaleuca alternifolia of 4 years old and the diameter ofKey words:Melaleuca alternifolia;Hilly area;Key technology;Leaves volume;Growth effect互叶白千层[Melaleuc aalternefolia(Maiden et Betche)Cheel]是桃金娘科白千层属植物。

互叶白千层枝叶可用来提取精油,具有抑菌、杀菌、消炎、驱虫和抗癌等医学作用,能够高效、无毒、无副作用地杀死或抑制人体皮肤表面的真菌、细菌与某些病毒,是一种强效的抗菌及免疫激活剂,其杀菌效果是石碳酸的11~13倍[1-3]。

在香料、医药、日化、食品防腐、化妆护肤及保健品等方面用途广泛,是有很高经济价值的香料植物[4-5],且生长快,萌芽性强,一次种植能够长期受益,适宜作为短周期工业原料林。

互叶白千层原产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沿海一带[6]。

互叶白千层育苗技术

互叶白千层育苗技术

互叶白千层育苗技术
常新民;黄耀恒
【期刊名称】《林业科技开发》
【年(卷),期】2003(017)006
【摘要】介绍了近年引进的互叶白千层的种子实生苗和扦插苗培育方法及技术要点,对生产作业有一定指导作用.
【总页数】3页(P34-36)
【作者】常新民;黄耀恒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9
【相关文献】
1.互叶白千层扦插育苗技术初探 [J], 高楠
2.互叶白千层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J], 郭逸成
3.互叶白千层组培苗嫩梢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J], 蔡乙东;曾巧如;林晓萍;何旭君;张华通
4.互叶白千层工厂化育苗技术 [J], 周丽华;张华通;龚峥;曾雷;周志坚;谭碧霞
5.1,8-桉叶素型互叶白千层花与叶挥发油成分分析 [J], 陈海燕;李桂珍;梁忠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千层金扦插繁殖技术

千层金扦插繁殖技术

千层金扦插繁殖技术摘要:千层金是我国近年来引进的优良色叶树,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大,目前仍处于种苗繁殖阶段,已引种栽植地区十分有限。

作者在浙南地区对千层金进行引种栽培,对千层金繁殖技术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

研究认为:采用扦插方法是千层金育苗的最佳选择;应用“小拱棚遮阳网保温保湿扦插法”,使扦插生根率提高到以上,最高达到;用植物非试管快繁法、92% 97.1%全光人工喷雾法扦插繁殖也可以较好地解决千层金扦插难成活的问题;选择适宜的生长调节剂,采用复合扦插基质,重视扦插床面和繁材的消毒灭菌以及使用营养钵移栽育苗等综合措施,是促进千层金生根成活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千层金;扦插;快繁;生根率;基质;生长调节剂千层金(Melaleuca bracteata)是桃金娘科白千层属常绿小乔木,原产新西兰、澳大利亚,别名:澳洲杉、包鳞白千层等。

该树种主干直立,枝条细长柔软,嫩枝鲜红色,叶互生披针形,叶片全年呈金黄色或鹅黄色,丛生的瓶刷形花序腋生,花瓣丝状纯白色。

千层金美丽芳香,是园林绿化、庭院栽植的优良色叶树,同时它具有耐盐碱、固沙抗强风的特性,非常适合于海岸、湿地片植造景。

千层金叶片芳香宜人,枝叶中含有挥发油,是提取珍贵植物精油———“茶树油”的主要树种之一,因此千层金又是颇具综合开发利用潜力的经济植物。

千层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白千层属植物中选育出来的优良品种,我国广州、成都相继在2000年左右从国外引种栽培,目前仍处于种苗繁殖阶段,已引种栽植地区十分有限,千层金扦插繁殖技术未见有关报道。

2004 年我们承担了“千层金引种、扩繁和规模化生产技术”的课题研究,现已成功地研究出千层金扦插繁殖技术。

1.扦插与取材剪取一年生健壮的半木质化枝条,径粗1.5mm左右为宜,并将枝条剪成8~10cm 长带叶枝段,繁材切口要用快剪剪平。

将剪好的扦穗每50根捆成一把,下端浸入配好的生长调节剂中处理后扦插。

按株行距4㎝×5㎝扦插,扦插深度5㎝,扦插后浇透水。

植物快繁新技术

植物快繁新技术

04
植物快繁新技术的优势与挑战
Chapter
植物快繁新技术的优势
繁殖速度快
繁殖材料丰富
繁殖品质优良
节省空间和时间成本
植物快繁新技术采用离体培养 、组织培养等高效繁殖方式, 比传统繁殖方式速度更快,可 大量快速繁殖优质植物。
植物快繁新技术可以使用各种 植物组织、器官、细胞、原生 质体等作为繁殖材料,不受季 节、地域限制,极大丰富了繁 殖材料来源。
THANKS
感谢观看
案例三
抗逆性增强
01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抗逆相关基因导入作物中,从而提高作
物对逆境(如干旱、盐碱、低温等)的耐受能力。
产量提升
02
抗逆性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逆境影响较小,能够保持较高的产
量和品质。
生态效益
03
抗逆性作物的推广种植,有助于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
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植物快繁新技术可以通过无性 繁殖方式,保留母株的优良性 状,保证繁殖品质的一致性, 且可以避免有性繁殖带来的基 因变异。
植物快繁新技术可以在实验室 等室内环境中进行,节省了大 量耕地和时间成本,同时也避 免了自然环境下繁殖过程中的 病虫害等问题。
植物快繁新技术的挑战
技术难度大
植物快繁新技术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 技术难度较大,需要掌握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 、遗传学等多学科知识。
繁殖材料选择和处理难
不同的植物组织和器官对于离体培养和组织培养 等快繁技术的适应性不同,如何选择和处理繁殖 材料是技术成功的关键,也是一大挑战。
设备成本高
植物快繁新技术需要使用各种高精密度的仪器设 备和实验室设施,设备成本较高,也增加了技术 难度和成本。

克隆——植物的快繁技术

克隆——植物的快繁技术

克隆——植物的快繁技术桃_新川中岛桃植物非试管快繁技术在桃、杏、李、大枣等果树上的应用。

用此种方法进行繁殖栽培不仅缩短了繁殖速度,而且大大节省了大量的嫁接用工;节省了劳力;突破了季节和品种的限制;另外,在栽培上还可以起到矮化的作用.香果树快繁生根状处理时间:5月21日材料类型:香果树(2年生春梢)药剂处理:500PPM萘已酸速蘸生根移栽:7月2日生根成活率:70%提示:水分不宜过多生根状(如下图)榛子快繁生根状材料类型:硬枝,取材长度:5-10cm ,处理浓度与时间:KFB1号400ppm/1h;成活率达80%苹果的快繁生根苹果传统都是以嫁接进行繁殖,通过快繁技术就不用嫁接,短期内就可以形成大量的自根苗,优良的苹果品种马上就能得到扩繁,通过草地果园栽培技术,让其快速的丰产。

下面是通过快繁后形成的根系:油桃快繁生根状植物非试管快繁技术(克隆技术)培育出来的植物种苗其根系非常的发达,且其成活率可达95%以上。

以下就是桃树快繁的生根状。

枇杷气雾繁生根状枇杷是种重要的南方水果,它的育苗通常是采用嫁接育苗法,一般从砧木苗的培育到嫁成成苗需两年时间,育苗的效率不高,影响优良品种的发展与普及,针对这个问题,利用快繁技术可有效解决,实现高效率的周年快速培育,只需利用带叶的枇杷枝段就可培育成一株遗传性状稳定的良种苗,而且在栽培性状及丰产性品质上都不会有所变化,因为原本的嫁接苗也是利用本砧嫁接,不需利用砧木的特性而培育的嫁接苗,而采用快繁技术培育的自根苗,在性状及丰产品质上无本砧嫁接苗无异,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地运用.以下的生根图片是快繁于雾增殖系统的离体材料生根状,一般采用这种方法培育可达80-90%以上的成活率,并且生根期只需45-60天,年可培育4-6批,培育效率相当高,枇杷大多为愈伤组织生根类型,它与其它品种相比相对时间偏长些,这也与枇杷具有厚实的皮层有关,在操作时只需把经药剂处理的离体材料卡于定植板的线槽中即可,生产方法简单易于掌握运用,对于许多优良品种的扩繁,这是一种较好的育苗手段.可在生产上推广运用.曼地亚红豆杉发达的根系通过快繁技术曼地亚红豆杉经过四十几天就可移栽,上图是移栽时发达的根系。

植物快繁的方法

植物快繁的方法

植物快繁的方法
植物快繁是指使植物繁殖速度加快的方法。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植物快繁方法:
1.分离接种法:将植物的嫁接体分离出来,再接在另一个植物上,使其快速繁殖。

2.培养组织繁殖法:利用植物的培养组织,通过细胞增殖、分化等过程,使植物快
速繁殖。

3.分蘖繁殖法:将植物的分蘖(如花苞、叶苞等)分离出来,再接在另一个植物上,
使其快速繁殖。

4.胚珠繁殖法:利用植物的胚珠,通过移植、培养等方式,使植物快速繁殖。

5.苗木繁殖法:利用植物的苗木,通过移植、培养等方式,使植物快速繁殖。

植物快繁技术简介

植物快繁技术简介

植物快繁技术简介所谓植物非试管高效快繁技术也就是植物克隆技术,也有人称之为植物非试管快繁技术、植物快繁技术、植物全光照喷雾育苗技术、全光雾插技术、微材料或微组织扦插育苗技术,喷雾育苗技术、喷雾扦插育苗技术、傻瓜克隆。

无论叫做植物快繁还是植物克隆其原理和方法是一样的。

植物克隆技术(植物快繁技术)的关键是喷雾,十几年前就有权威单位推广全光照喷雾育苗技术,实际上也就是后来有人称之为植物非试管高效快繁技术,而现今更多被称为植物克隆、傻瓜克隆等时髦词汇。

过去开发的喷雾全套设备是机械式,成本高达数万元,且容易锈蚀和损坏,一段时间后就没人再使用,而自从引进以色列微喷(头)技术后,微喷雾问题顺利以低成本形式解决,于是植物克隆技术(植物快繁技术)得以在全国迅速推广普及。

植物快繁技术(植物克隆技术)的推广的另一障碍就是自动控制仪的问题,进口的温湿控制设备好用但价格高,所谓的农业智能化计算机系统除了价格更高之外还总是不能成熟,使用起来问题百出,经常造成育苗的失败,笔者使用两年后才不得已开发了国产育苗仪,其低廉的价格和丰富实用的功能很快被全国同行赏识。

植物克隆技术(植物非试管高效快繁技术)现在的投入只需2000余元,大力推广植物克隆技术、植物快繁技术利国利民。

植物傻瓜克隆技术与植物组培试管快繁和传统育苗技术相比,具有以下先进性:1、用一叶一芽植物外植体为繁殖单位材料,直接接种在大田沙床或营养袋中,一次成苗直至供应生产,不需任何移动,成活率高。

2、无论南方北方.不同纬度不同土壤.不同气候,一年四季都可用此法连续快繁,从第二代起多数品种均可达6―12代。

一年中365天任何时间都可用此快繁技术启动生产,拓展了技术应用的时间和空间。

3、技术操作容易推广。

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合格的普通劳动力每天(8小时)可接种3000--5000个单位材料。

长期推广实践证明:一是对生产技术人员素质要求不高,技术培训期短、适应性极广,易于推广;二是个人操作速度比组织培养快繁和常规育苗均快,如组织管理得当,在其他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每天每个基地可快速接种20万--100万个单位繁殖材料,技术易于大面积推广,这是试管快繁技术所不可比拟的。

快繁技术总论

快繁技术总论

快繁技术总论快繁技术总论一、植物非试管快繁技术的概念与任务植物非试管快繁技术是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的农业高新技术,运用计算机控制技术为植物繁殖材料创造最为适宜的温光气热营养激素环境,发挥植物最大的生理潜能,使植物的生根基因尽快表达,从而实现植物的快速生根,形成具栽培价值的商业种苗。

运用该技术,可使任何绿色植物的繁殖材料,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一株完整的微型植株,再通过大田复壮即可成为商品苗。

该技术在计算机智能控制下,不受季节限制实现周年繁育,并通过多代循环,实现快繁的几何级倍增,即一个繁殖材料通过几代循环后,在短时期内即可克隆出成千上百上万的植物个体。

是目前种苗生产实现工厂化生产最为经济最为高效的育苗新技术。

在果树、花卉、药材、林木、绿化苗、蔬菜等种苗生产上得到最为广泛的运用,为我国种苗生产走向现代化工厂化迈出了扎实的一步。

为使该技术尽快产业化,深入研究与开发相关的设备及技术,成为快繁技术健康发展的主要课题,培训一批了解与掌握植物非试管快繁技术科技人才成为我们的中心任务,实现我国育苗技术的工厂化智能化自动化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二、植物非试管快繁技术的现状(1)国外研究概况,以美国及日本研究与推广的无糖培养微繁殖技术又称为光自养微繁殖技术为代表,英文名为(photoautotrophicmicropropagation)。

它是植物组织培养的一种全新的概念;也是植物非试管快繁技术体系中严格快繁的一种。

是环境控制技术和生物技术的有机结合,是植物组织培养方法的一次创新。

现把国外研究的快繁技术简介如下:采用环境控制的手段,用CO2代替传统组织培养方法中的糖作为植物体的碳源。

通过人工控制,提供最适宜植株生长的光、温、水、气、营养等条件,促进植株的光合作用,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它适用于所有植物的微繁殖。

在利用植物组织繁育小植株的过程中,目前共有3种生长方式可以利用。

一是植物体靠光合作用进行自然生长(自养);二是植物体靠培养基中的糖进行异养生长(异养);三是植物体既靠培养基中的糖又靠人工光照同时进行异养生长和自养生长(混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叶白千层的快繁技术作者:殷勤杜尚广张青等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5年第03期摘要:为研究出一套完整的互叶白千层快繁技术体系,以互叶白千层幼苗茎段为外植体,分别以诱导率、增殖倍数、生根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对芽诱导培养基、丛生芽增殖培养基、生根培养基进行优化。

结果表明,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 0.01%活性炭+0.1 mg/L 6-BA+0.05 mg/L NAA,诱导率为82.8%;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30 g/L蔗糖+0.25 mg/L 6-BA,增殖倍数为31倍;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30 g/L蔗糖+0.1 mg/L NAA,生根率达100%,移栽30 d后成活率达80%以上。

研究结果为互叶白千层的工厂化育苗提供了技术参考。

关键词:互叶白千层;快速繁殖;正交试验;芽诱导;丛生芽增殖;生根中图分类号: Q945.5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3-0020-04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ternifolia)为桃金娘科(Myrtaceae)白千层属(Melateuca)常绿小乔木,原产于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和新西兰的部分地区[1],是近年我国成功引进的高价值经济植物及绿化树种。

互叶白千层对污染物有很强的净化能力[2-4],可用于构建植物浮床[5]。

互叶白千层的新鲜枝叶和树干提取的精油俗称茶树油,可以高效、无毒、无刺激地杀死人体皮肤表面的真菌和细菌[6-9],并对某些病毒也有抑制作用[10-11],是一种强效的抗菌剂[12-17]、杀虫剂[18-20]、芳香剂[21]、防腐剂[22],是不可多得的天然保健医药材料,广泛应用于制药、日化、食品、香料等行业。

因此,种植互叶白千层具有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目前,国内外对互叶白千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精油的提取、成分分析及作用等方面[23-24],而对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再生植株的研究较少,目前尚没有完整的快繁技术体系。

依据精油化学成分含量的不同,互叶白千层分为6种[25],其中仅松油醇-4型优良品种提取的精油成分满足国际标准[26]。

为获得品种优良的互叶白千层,使用种子繁殖多败育,发芽率很低[27],且后代易产生变异,难以保持亲本优良性状;扦插繁殖生根率虽高[28],但成活率较低[29]。

组织培养既可以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又可以将获得的优良株系快速推广应用于生产,有望成为互叶白千层产业化育苗的主要繁殖手段。

本试验以互叶白千层茎段为材料,进行表面灭菌处理,对诱导培养基、增殖培养基、生根培养基进行筛选,并对试管苗驯化移栽,拟建立一套完整的互叶白千层快繁技术体系,为互叶白千层的优株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为其工厂化育苗提供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互叶白千层为温室栽培植株,株高20 cm,由江西抚州市森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2 仪器W-CJ-2FD洁净工作台(苏州安泰空气技术有限公司生产),LMQJ型立式灭菌锅(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JY2002电子分析天平(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生产),JA1003N电子天平(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生产)。

1.3 方法1.3.1 外植体的表面灭菌及预处理培养60 d的温室种植的互叶白千层幼苗,株高30 cm,在20 cm处去顶。

30 d后,随机剪取5 cm的幼苗茎段,剪去部分叶片,用洗衣粉液浸泡30 min,流水冲洗2 h;70%乙醇处理30 s,无菌水洗3次,然后用 0.1% HgCl2处理3 min,无菌水洗4次,待用;去掉茎段顶部,剪取约1 cm、含4~5个节点的茎段,接种到诱导培养基中。

为了降低酚类物质氧化褐变引起的生长抑制,在第3 天将茎段转接到新的培养基中。

1.3.2 诱导培养基的优化采用3因素4水平L16(43)正交试验。

各因素水平见表1。

共16组固体培养基,每组8瓶,每瓶5个茎段;30 d后统计长芽的外植体数、芽数,并计算诱导率。

诱导率的计算公式如下:诱导率=诱导出芽的外植体数÷接种的外植体数×100%。

1.3.3 增殖培养基的优化采用3因素4水平L16(43)正交试验。

各因素水平见表2。

共16组液体培养基,每组16瓶,每瓶5个诱导出单芽的茎段;60 d后统计丛生芽数,并计算增殖倍数。

增殖倍数的计算公式如下:增殖倍数=丛生芽数÷接种的外植体数×100%。

1.3.4 生根培养基的优化采用4因素3水平L9(34)正交试验。

各因素水平见表3。

共9组固体培养基,每组10瓶,每瓶5个幼枝茎段;30 d后统计生根的外植体数,并计算生根率。

生根率的计算公式如下:生根率=生根的外植体数÷接种的外植体数×100%。

1.3.5 移栽生根培养30 d后,将试管苗转移到室外炼苗,散射光光照培养10~20 d,当组培苗抽高生长,木质化程度加强时,即可移栽。

取出试管苗,清洗根部,再用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30 s,自来水清洗除去残留的高锰酸钾,然后把试管苗移栽至含基质(泥炭∶[KG-*3]珍珠岩=1 ∶[KG-*3]1)的花盆里,遮阳网遮阳,将1 L的塑料饮料容器底部剪掉,罩在试管苗上,保持幼苗周围湿润。

14 d后,遮阳网部分移除,容器一侧抬起以露出植物。

再过7 d 后,遮阳网移除,移走容器。

移栽30 d后统计成活率。

1.4 培养条件温度(25±2)℃,光照12 h/d,光照强度2 500~3 000 lx。

诱导培养基、增殖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的基础培养基均为MS培养基,通过添加各种不同浓度的激素或蔗糖、MS成分减半进行优化;固体培养基中加7.0 g/L琼脂,调pH值为5.8;液体培养基不加琼脂,不调节pH 值,实际测得pH值为5.2。

2 结果与分析2.1 诱导培养基的优化互叶白千层茎段在诱导培养基上培养30 d,统计结果见表4。

极差分析表明,3个因素对互叶白千层芽诱导的影响大小依次为:NAA>活性炭6-BA。

随着NAA浓度的增加,诱导率呈下降趋势;当活性炭浓度为0.01%、6-BA浓度为 0.1 mg/L、NAA 浓度为0.05 mg/L时,诱导出芽数是2.46个,诱导率是82.8%。

方差分析表明,3个因素对诱导率及芽数无显著影响(表5、表6)。

芽诱导主要是已有芽原基在解除顶端优势之后的萌发。

本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对外植体的诱导率及芽数无显著影响,最佳诱导效果的培养基为:MS+0.01%活性炭+0.1 mg/L 6-BA+0.05 mg/L NAA。

2.2 增殖培养基的优化互叶白千层芽诱导后在液体培养基中增殖培养60 d,增殖倍数的统计结果见表7。

极差分析表明,3个因素对互叶白千层芽增殖的影响大小依次为:NAA>6-BA>蔗糖。

随着NAA浓度的增加,增殖倍数呈下降趋势,当NAA浓度为0时增殖倍数最高。

随着6-BA浓度的增加,增殖倍数先增大后减小,当6-BA浓度达0.250 mg/L时增殖倍数最高,这可能是由于低浓度的6-BA促进细胞分裂,而高浓度的6-BA则抑制细胞分裂。

随着蔗糖浓度的增加,增殖倍数先增大后减小,当蔗糖浓度达30 g/L时,增殖倍数最高。

方差分析表明(表8),NAA对增殖倍数影响达显著水平(PList等采用单因素试验获得的增殖培养基为MS固体培养基+1.0 mg/L BA,培养时间为63 d,增殖倍数为5.5倍[30]。

De Oliveira等同样用单因素试验获得的增殖培养基为MS液体培养基+0.25 mg/L BA,培养时间为56 d,增殖倍数为118倍[31]。

樊吉尤等用不同激素组合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较好的激素组合是0.8 mg/L 6-BA+0.01 mg/L 2,4-D,增殖倍数为14.88倍[32]。

本研究通过正交试验,获得了最佳的增殖培养基,增殖倍数达31倍,而且丛生芽较粗壮,呈深绿色(图1-C),结果显著好于已往报道。

主要原因有:(1)互叶白千层通常生长在沼泽中[33],喜酸性或微酸性土壤[34-35],本试验使用的液体培养基,pH值为5.2,适合其生长;(2)以往研究一般在培养基中仅添加NAA,本试验将其设定为因素之一,结果表明,NAA与增殖倍数呈负相关,不加NAA的第6处理的培养基效果最佳;(3)本试验使用的是液体培养基,养分交换非常充分,营养物质可以更好地被吸收[31]。

由表7可知,第8处理的培养基中外植体的增殖倍数为0,观察发现该组培养基中的外植体无明显生长,逐渐变成褐色,可能原因是激素配比不利于芽的生长,同时液体培养基中氧气含量比较低,外植体易发生缺氧坏死。

2.3 生根培养基的优化生根培养30 d后,生根率统计结果见表9。

极差分析表明,对互叶白千层生根率的影响大小依次是:NAA>基本培养基=IAA>蔗糖。

由表9可知,所有培养基的生根率都在80%以上,第6处理的生根率和根系发达程度最高。

观察可知,该处理试管苗根系发达,有3级根,一级根上生成粗细不同的二级根,并且在粗二级根上形成三级根,各级根上均有少量根毛;在以后炼苗时发现,这样的根系更加有利于移栽成活。

因此,最佳生根培养基是含30 g/L蔗糖、0.1 mg/L NAA和 0 mg/L IAA的1/2MS培养基。

2.4 移栽幼苗移栽是试管苗从实验室适宜生长环境到复杂外界环境,并发生从异养到自养的转变过程。

因此,移栽前要进行炼苗,让试管苗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

在本试验中,经过炼苗,幼苗的地上、地下部分均具有较强木质化,移栽成活率达80%以上;其中,茎部粗壮、叶片浓绿、根系发达的幼苗,移栽时更易成活。

3 结论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互叶白千层外植体的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0.01%AC +0.1 mg/L 6-BA+0.05 mg/L NAA,诱导率达82.8%;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30 g/L蔗糖+0.25 mg/L 6-BA,增殖倍数达31倍;最佳生根培养基为 1/2 MS+30 g/L 蔗糖+ 0.1 mg/L NAA,生根率达100%;移栽 30 d 后,成活率达80%以上。

研究结果为互叶白千层的工厂化育苗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1]Shabir G A. Method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for the GC-FID assay of p-cymene in tea tree oil formulation[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2005,39(3/4):681-684.[2]Bolton K E,Greenway M. A feasibility study of Melaleuca trees for use in constructed wetlands in subtropical Australia[J].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7,35(5):247-254.[3]Bolton K E,Greenway M. Pollutant removal capability of a constructed Melaleuca wetland receiving primary settled sewage[J].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9,39(6):199-206.[4]Bolton K E,Greenway M. Nutrient sinks in a constructed Melaleuca wetland receiving secondary treated effluent[J].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9,40(3):341-347.[5]李彬,靖元孝,王忠正,等. 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ternifolia)浮床对生活污水净化效果研究初报[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0-95.[6]Catalán A,Pacheco J G,Martínez A,et al. In vitro and in vivo activity of Melaleuca alternifolia mixed with tissue conditioner on Candida albicans[J]. Oral Surgery,Oral Medicine,Oral Pathology,Oral Radiology,and Endodontology,2008,105(3):327-332.[7]Ninomiya K,Maruyama N,Inoue S,et al. The essential oil of Melaleuca alternifolia (tea tree oil) and its main component,terpinen-4-ol protect mice from experimental oral candidiasis[J]. Biological & Pharmaceutical Bulletin,2012,35(6):861-865.[8]Benger S,Townsend P,Ashford R L,et al. An in vitro study to determine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of Melaleuca alternifolia against the dermatophyte Trichophyton rubrum[J]. The Foot,2004,14(2):86-91.[9]Liu J P,Yang M,Liu Y X,et al. Herbal medicines for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6,1(1):CD004116.[10]Garozzo A,Timpanaro R,Stivala A,et al. Activity of Melaleuca alternifolia (tea tree)oil on influenza virus a/PR/8: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action[J]. Antiviral Research,2011,89(1):83-88.[11]Carson C F,Smith D W,Lampacher G J,et al. Use of deception to achieve double-blinding in a clinical trial of Melaleuca alternifolia (tea tree) oil for the treatment of recurrent herpes labialis[J]. Contemporary Clinical Trials,2008,29(1):9-12.[12]Pereira T S,De Sant’anna J R,Silva E L,et al. In vitro genotoxicity of Melaleuca alternifolia essential oil in human lymphocytes[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14,151(2):852-857.[13]Santamaria J,Petermann K D,Scudeler Vedovello S A,et al. Antimicrobial effect of Melaleuca alternifolia dental gel in orthodontic patients[J].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dontics and Dentofacial Orthopedics,2014,145(2):198-202.[14]Thomsen N A,Hammer K A,Riley T V,et al. Effect of habituation to tea tree (Melaleuca alternifolia) oil on the subsequent susceptibility of Staphylococcus spp. to antimicrobials,triclosan,tea tree oil,terpinen-4-ol and carvacro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2013,41(4):343-351.[15]吴頔,谢吉蓉,宋琴,等. 茶树油作为天然抗菌剂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学杂志,2013,48(21):1803-1807.[16]曹维,朱建梅,俞励平,等. 河源引种互叶白千层精油抗菌实验研究[J]. 中药材,2013,36(6):988-991.[17]Cox S D,Mann C M,Markham J L,et al. The mode of antimicrobial action of the essential oil of Melaleuca alternifolia (tea tree oil)[J].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2000,88(1):170-175.[18]Callander J T,James P J. Insecticidal and repellent effects of tea tree (Melaleuca alternifolia) oil against Lucilia cuprina[J]. Veterinary Parasitology,2012,184(2/3/4):271-278.[19]Iori A,Grazioli D,Gentile E,et al. Acaricidal properties of the essential oil of Melaleuca alternifolia Cheel (tea tree oil) against nymphs of Ixodes ricinus[J]. Veterinary Parasitology,2005,129(1/2):173-176.[20]James P J,Callander J T. Dipping and jetting with tea tree (Melaleuca alternifolia) oil formulations control lice (Bovicola ovis) on sheep[J]. Veterinary Parasitology,2012,189(2/4):338-343.[21]田玉红,邹克兴,刘政,等. 互叶白千层精油的提取工艺及其在卷烟中的应用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9):12543-12545.[22]刘布鸣,董晓敏,黄艳,等. 互叶白千层的化学成分研究[J]. 中草药,2011,42(7):1282-1284.[23]肖凯军,李琳,郭祀远,等. 互叶白千层油的提取和应用[J]. 食品科技,2000(1):12-13.[24]张燕君,古佛政.互叶白千层精油的组分及抗菌作用[J]. 广东林业科技,1998,14(2):31-34.[25]Homer L E,Leach D N,Lea D,et al. Natural variation in the essential oil content of Melaleuca alternifolia Cheel (Myrtaceae)[J].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2000,28(4):367-382.[26]Essential oils-oil of Melaleuca,terpinen-4-ol type (tea tree oil). ISO-4730[R]. Geneva: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for Standardisation,1996.[27]周丽华,张华通,龚峥,等. 互叶白千层工厂化育苗技术[J]. 广东林业科技,2001,17(1):16-19.[28]郭逸成. 互叶白千层扦插育苗技术研究[J]. 防护林科技,2007(3):26-27.[29]李晓林,梁国鲁,胡英浩,等. 互叶白千层的扦插繁殖试验研究[J]. 西南园艺,2003,31(1):16-18.[30]List S E,Brown P H,Low C S,et al. A micropropagation protocol for Melaleuca alternifolia(tea tree)[J]. Animal Production Science,1996,36(6):755-760.[31]De Oliveira Y,Pinto F,Da Silva A L L,et al. An efficient protocol for micropropagation of Melaleuca alternifolia Cheel[J]. In Vitro Cellular & Developmental Biology-Plant,2010,46(2):192-197.[32]樊吉尤,莫昭展,杨福,等. 不同培养条件对互叶白千层丛生芽增殖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705-14707.[33]Scheidt G N,Lopes Da Silva A L,De Oliveira Y,et al. In vitro growth of Melaleuca alternifolia Cheel in bioreactor of immersion by bubbles [J]. Pakistan Journal of Botany,2011,43(6):2937-2939.[34]Southwell I A,Stiff I A,Brophy J J. Terpinolene varieties of Melaleuca[J]. Journal of Essential Oil Research,1992,4(4):363-367.[35]张梅,幸世林. 互叶白千层大棚引种育苗[J]. 林业实用技术,2003(7):2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