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胶东文化中海阳大秧歌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浅谈海阳大秧歌舞蹈的艺术特色

浅谈海阳大秧歌舞蹈的艺术特色

浅谈海阳大秧歌舞蹈的艺术特色作者:马晨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22期【摘要】海阳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

它与鲁北的"鼓子秧歌”、还有胶州的"胶州秧歌”一起称为三大秧歌,此中海阳秧歌的规模最大、角色也最多,最有名望。

本文从起源、基本动作、表演形式、风格特色这几个方面介绍了海阳大秧歌舞蹈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海阳大秧歌;舞蹈;民俗引言海阳是山东的抗日根据地之一,他们的地雷战术远近闻名,并且这个县早在1942年就己全部解放。

在抗战期间,海阳大秧歌对于宣传抗日、歌颂军民团结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革命传统也一直鼓励着当地人民努力去战天斗地,并且改变农村旧时的面貌,而海阳秧歌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创新。

同时,简单的风格,粗犷的风格,加强团结,伊犁秧歌的传统说,一直保存。

海阳大秧歌是汉族民间舞蹈中最为古老的一种,是山东三大秧歌其中之一,并且也是民间社火中的相当重要的舞蹈部分,主要在山东半岛的南翼以及黄海之滨的海阳市一带比较流行。

它的艺术形式包含了歌、舞以及戏并把他们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在海阳的十余处乡镇甚至是周边地区也都有大秧歌。

海阳秧歌,海阳秧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广泛的群众和各种综合性能的民间艺术,是一种自我娱乐的艺术形式。

海阳大秧歌有着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它的特点是既粗犷奔放又热烈欢快,同时还结合了质朴坦率,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使之闻名遐迩。

一、起源(一)出现时期海阳秧歌最早出现于明朝初年。

凤城镇建设村赵兵书法家用“赵谱书》记载:“二世祖昭(通)遗传(松尾)镇五高峰武略将军的命令。

明洪熙一年(1425),一代又一代的同堂,给了‘七叶汉翔'金额,悬匾古丹,先生们命令伴随着士族的存在给他,乐舞生闻韶率和秧歌练习唱歌跳舞,愉快”。

这是有关于海阳大秧歌的最早的记载,由此可见海阳凤城在当时已经出现了类似海阳大秧歌的艺术形式。

所以,海阳秧歌应该是起源于汉朝,开创于明,兴盛于大嵩卫城(也就是如今凤的城)。

海阳大秧歌——传承五百余年舞动在民间的胶东文化符号

海阳大秧歌——传承五百余年舞动在民间的胶东文化符号

072走向世界 仙境烟台文化·非遗CULTURE——传承五百余年…舞动在民间的胶东文化符号文/王平……图/刘泽明…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海阳大秧歌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舞蹈,属于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是民间社火中的舞蹈部分,流行于山东半岛南翼、黄海之滨的海阳市一带。

海阳秧歌据《海阳县志》记载有560年的历史,它以粗犷奔放、热烈欢快,质朴坦率,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著称于世。

海阳大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它遍布海阳的十余处乡镇,并辐射至周边地区。

海阳大秧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和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表演,是一种自娱性艺术形式,至今仍保留有秧歌队传统拜年形式,还有广场秧歌汇演,正月十三祭海等大型活动。

海阳秧歌表演形式独特,其内容十分丰富,表现打渔狩猎、农田耕作、大夫行医、货郎卖货、锢漏锯缸、艺人卖艺,还有扮演戏剧佳话、民间故事,粉墨浓妆,锣鼓伴奏,列成长队,踏拍欢舞,串街走巷。

表演形式分大场子和小场子两种:大场子是群舞,主要表现欢乐和激昂的情绪(大地开花、大走阵等);小场子是独舞、双人舞和多人舞(锢漏与王大娘,货郎与翠花等)质朴优美,耍逗有致,情趣盎然,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海阳大秧歌表演内容丰富,队伍结构严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其次是乐队,随后是舞队。

舞队有各类角色几十人。

秧歌队常用阵式有"二龙吐须"、"八卦斗"、"龙摆尾"、"龙盘尾"、"二龙绞柱"、"三鱼争头"、"众星捧月"等。

海阳秧歌舞蹈动作的突出特点是跑扭结合,舞者在奔跑中扭动,女性扭腰挽扇、上步抖肩,活泼大方;男性颤步晃头、挥臂换肩,爽朗风趣。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0732016.03。

浅谈海阳秧歌的艺术特征

浅谈海阳秧歌的艺术特征

浅谈海阳秧歌的艺术特征言及山东的秧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活跃于胶州地区的“胶州秧歌”,生发于商河、惠民地区的“鼓子秧歌”以及本文所探究的“海阳秧歌”。

海阳秧歌活跃于山东海阳地区,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汉族民间舞蹈艺术,在年节、丰收时节或者是值得庆祝的时间节点集中上演。

今时,我们常以“古朴”“粗犷”“灵活自如”等词汇来描述海阳秧歌所呈现的特点,然而在多种多样的民族舞蹈艺术种类当中,“海阳秧歌”当属佼佼者之一。

一、海阳秧歌的基本构成通常人们提到秧歌,便是活灵活现的扭动起来。

然而,秧歌经过长期流传和演变,已经具有较为成熟和固定的整套仪式,并不仅仅局限于“扭”的动作和姿态。

首先,它由“祭祖”仪式开启秧歌的表演,而后按照相对固定的表演形式进行表演。

“海阳秧歌是包括道具舞蹈、扮演人物、民间小戏等表演形式在内的综合形式。

”由此便可得知,海阳秧歌的构成元素十分多样,表演起来也十分热闹。

(一)祭祖传统的海阳秧歌在开始之前,要举行一个庄重又严肃的仪式,通常称之为“祭祖”仪式。

此仪式中,祭祖者将祖先的名簿高高举起并祭拜,以示最崇高的敬意。

这也是原始遗风影响下,多民族多地区都存在的文化现象,而海阳秧歌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这句通俗的民间歌谣便是用最普通的语言无意间透露了原始海阳秧歌的祭祀内容。

“拜娘娘”在这里大抵是一种统称,它会因为各地区的风俗不同而祭拜不同的对象,但无论如何,祭拜仪式的重要地位是不可随意忽略的。

(二)表演形式秧歌活动一般包括“队伍行进”及“广场表演”两大部分。

原始的海阳秧歌活动中,二者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行进”一般是由秧歌人群组成纵队,随着队伍排头按照行进路线一路走一路演。

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罗雄岩将具体的程序归纳如下:“整个表演过程由土炮鸣礼、三进三退、群艺争辉、小戏尽兴等部分组成。

”可见,秧歌队伍进村之前,先鸣炮、放火鞭,如此而来,热闹的气氛瞬间点燃。

而后,秧歌队按照规定的队形变化开始舞动,按照规定的制式三次重复称为“三进三退”。

浅谈海阳秧歌的艺术风格

浅谈海阳秧歌的艺术风格
样是 大夫 , 每个 乡镇 、 村在 表演风格上有着不 同的差异 , 有 的突
出上身肩膀的颤动 ; 有的则突出跳跃 、 扑地 、 跪 地的动作 , 但都在 突出大夫 的威武 、 勇猛 、 以及 至高无上 的总指挥形象 。
尾” “ 遍地开花” 等每一个阵势都充 满了流动韵律和图案质感。 慢
走 阵也 是在行进 中进行 , 队形整 齐划 一 , 边走 边舞 , 每一种角 色 在统一 的节奏中表演着各不相同的动作 , 让人感 觉眼花缭乱 , 美 传说锢漏 匠为南天门土地神所变 ,肩挑担子走街 串巷 为百 跳跃 , 挥臂抖肩 , 爽朗风趣 ; 姓锔 锅为晃子 , 实则伺机寻找妖精王大娘 , 把她 收回天界。但在 不胜收 。男演员在队形变化 中拧 动 , 秧歌中锢漏不是 以神仙的形象展现 ,而是散发 着质朴的乡土气 女性则扭腰挽扇 , 活泼大方 。 他们的表演整齐划一 , 钢 劲有力 , 动 息, 舞 蹈风格都是模拟生 活夸 张形成的 , 屈膝挑担 负重 的体态 , 作 时而大跳大转 , 时而大起大落 , 在隆隆的花鼓 与铿 锵的伴奏锣


生动的体现。
( 一) 大场子表 演是 海阳大秧歌 艺术的重头戏
大夫在海 阳当地传说是镇山之神 , 能把泛滥 的海水 定住 , 使
在热 烈的锣鼓 和音乐声 中,大夫带领秧歌 队员在观众 中拉 开一个宽阔的表演场地 ,用快走阵的节奏开始表演海 阳秧歌里 的各种队形花样图案 , 秧 歌里称跑 阵势也 叫耍大 场 , 队形 图案变 化莫测。跑阵势是整个秧歌表演场面最为壮观 的部分而且每 次
演 出的阵势不尽相同可以 自由选择衔接 。如 : “ 二龙 吐须 ” “ 龙摆
百姓免除灾难 , 为了纪念这位济世造福 的神仙 , 人们依据 自己的 心愿模仿他的形象 , 赋予他至高无上 的权利 。 又有称是行 医的药 大夫 , 他左手抱伞或令旗 , 右手执拂尘 ( 秧 歌中俗称甩子 ) 。但 同

海阳秧歌六大特点

海阳秧歌六大特点

海阳秧歌六大特点老百姓总结了它的六大特点:一是舞队庞大,歌舞单逗。

二是结构严谨,礼仪深重。

三是舞则纯舞,唱则逗情。

四是即兴扭舞,多样统一。

五是走阵多变,布阵巧妙。

六是鼓乐清纯,快慢适度。

根据这些特点,海阳秧歌形成了形式、内容极其丰富的民间舞蹈艺术。

它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精粹,也是百姓过大年时一道丰盛的"大菜"。

海阳秧歌在胶东这片热土上,红红火火,蓬勃发展起来。

队伍组成海阳秧歌的队伍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由三眼铳、彩旗、香盘(由会首或副会首端捧)、大锣组成。

乐大夫是舞队的指挥,左手抱伞,右手执甩子,关于其身份,民间传说不一,有说是一看场佬,反穿皮袄是为御寒,手抱雨伞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也有说是一过路大夫,手执马甩是为了消病去邪。

花鼓一般由十六至二十四名男青年组成,武生扮相,排在队伍前列,为秧歌队开路和打场,单手击鼓,左手虽持鼓槌但不击鼓,只随节奏相应地做动作。

小女曼作乡间姑娘扮相,原与花鼓结对表演,后逐渐脱离花鼓而独立表演。

货郎与翠花。

表现乡间小商人串乡走村,村姑挑挑买小百货的生活情节。

箍漏匠与王大娘。

民间传说;王大娘是玉皇大帝的女儿旱魃所变,她私自下凡,变成村妇王大娘。

箍漏匠是南天门土地神变化,受玉皇大帝之命,到凡间捉拿王大娘归天。

艺人选取二人相遇后戏逗打闹、相互周旋的情节,编排成一段双人舞蹈,既可以串街走阵,又可以在演场时单独表演。

丑婆与傻小子。

丑婆是乡间老妇扮相,傻小子则是顽皮孩童扮相。

二人在秧歌队中不受局限,可随意跑动,逗闹嬉笑,取悦观众音乐海阳秧歌的音乐由锣鼓和歌曲两部分组成,以锣鼓伴奏为主。

打击乐由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组成。

两种主要的锣鼓曲谱慢走阵与快走阵,只是速度不则,而节奏型基本相同,都是三鼓一锣(一板三眼)。

歌曲多为民间小调,演唱时,中间进有打击乐插入,其代表曲目为《大夫调》、《跑四川》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笛子、笙、二胡等乐器伴奏。

山东海阳秧歌的舞蹈特征

山东海阳秧歌的舞蹈特征

山东海阳秧歌的舞蹈特征引言秧歌,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和各地不同的传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舞蹈形式。

其中,山东省海阳市的秧歌舞蹈因其优美的舞姿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备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从音乐、舞蹈方面分析海阳秧歌的舞蹈特征。

音乐特征海阳秧歌的音乐有着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独具鲜明的调式海阳秧歌采用一种独特的调式,叫做“秧歌调”。

这种调式有着明显的特征,即音域较高,旋律欢快活泼,往往伴随着鼓点和粗犷的唱腔。

这种调式充分表现了海阳地区的特有文化气息。

充满节奏的鼓点在海阳秧歌的音乐中,鼓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鼓点的节奏感非常强烈,让人不禁跟随击鼓的节拍起舞。

鼓点的使用不仅增加了舞蹈的节奏感,还为舞蹈表演增添了更丰富的层次。

地域特色鲜明的曲调海阳秧歌的音乐虽然有着自己的独特特点,但又融合了许多地方音乐元素,如东北二胡乐曲、山东小曲等。

这种音乐融合让海阳秧歌的音乐又有了更具地域特色的味道。

舞蹈特征同样,海阳秧歌的舞蹈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下面是几个方面的分析:活泼欢快的动作海阳秧歌的舞蹈动作以活泼欢快为主,许多舞蹈动作来自于生活中劳作和娱乐的场景,如割麦、摘桑、压线等等,这些舞蹈动作仿佛将观众带入到了田野间的快乐生活,让人忍不住随着音乐和舞蹈动起来。

以手舞为主的展现形式海阳秧歌的舞蹈以手舞为主,手臂动作多姿多彩,多为拍手、弹指、挥手、侧手等街舞式手势。

这种手舞风格让整个动作看起来更加协调而流畅。

伴随着唱腔的表演海阳秧歌舞蹈表演中除了有音乐和舞蹈外,还有粗犷的唱腔。

唱腔唱较为低沉的男音和高亢的女音交替唱出,表达了秧歌的节奏美,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

独特的服饰及道具海阳秧歌的舞蹈衣着皆为普通的民间服装,以白色为主色,平凡而朴素,但其中的生活气息却是很浓。

此外,农业用具、芦笙、鼓等道具也成为了海阳秧歌不可或缺的舞蹈元素,加强了舞蹈表演的独特风格。

后记总之,海阳秧歌的舞蹈和音乐虽然看似平凡普通,但却真实地展现了海阳地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三大秧歌的风格特征

三大秧歌的风格特征

三大秧歌的风格特征山东秧歌是汉族舞蹈中的重要部分,全面地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和齐鲁文化。

山东秧歌包含着鼓子秧歌、胶州秧歌以及海阳秧歌三大类,这三类秧歌是具有深厚地域文化民间舞蹈形式,它们的风格特征和表演形式相互联系,却又存在着较大的不同。

文章主要对三大秧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人文背景以及三大秧歌的文化传承进行了解,对表演风格以及表演内容进行了解,比较三者风格特征的关系,更好地认识山东三大秧歌。

1鼓子秧歌的风格特征鼓子秧歌在动律上具有“沉稳神韧”的特点,鼓子秧歌的表演过程中将动作韵律有效进行表现传达,形成独具特色的动律体态特征。

鼓子秧歌中的沉主要是指鼓子秧歌的表现内涵中蕴含着对包公的歌颂,稳主要是指鼓子秧歌表现形式的沉稳和完整。

神则是鼓子秧歌在表现形式中的动作和神态的传神,是鼓子秧歌表现中较为典型的艺术特征规律。

韧则是指鼓子秧歌中具有较强的舞蹈动作韧性,这也是鼓子秧歌对舞蹈动作的一个要求,鼓子秧歌的动律特征在长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不断的获得延伸,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鼓子秧歌表演形式。

鼓子秧歌在表演过程中较为注重韵律和节奏,鼓子秧歌在表演形式上主要分为音乐表演和群众演员表演两个部分,在乐队表演部分主要是根据需要表演的内容进行表演,鼓子秧歌的表演乐器跟传统秧歌的乐队乐器较为相似,主要有鼓、锣、镲、饶博以及旋子等。

在表演风格上鼓子秧歌较为热闹,形式较为完整,在音乐的节奏上较为欢快和喜庆,鼓子秧歌在表演部分包括伞鼓棒花一起其他角色,在鼓子秧歌表演中领头的叫头伞,主要是对表演现场的指挥。

表演者一般左手持伞,右手拿旋子,花伞则是鼓子秧歌表演中的亮点,表演者一般左手持伞,右手拿虎撑,代表风调雨顺和保佑平安的寓意。

鼓主要是指表演者击鼓起舞,表演者表演内容一般为勇士,棒也就是戏曲中的武生,在形象上一般较为干练,花则相当于戏曲中花旦,一般主要有年轻的妇女表演,鼓子秧歌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大鼓子秧歌是鼓子秧歌的较早的叫法,鼓子秧歌主要活跃在山东鲁北地区,在表现题材上更多的以齐鲁文化中的故事题材为主,鼓子秧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发展和演变中不断的获得发展。

浅谈海阳秧歌的艺术风格

浅谈海阳秧歌的艺术风格

浅谈海阳秧歌的艺术风格作者:纪文清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8期摘要:海洋秧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表演风格以古朴,豪放,气势恢宏而著称。

它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大,舞队庞大,角色众多,再加上乐队打击乐、吹打乐和彩旗组共计有百号人之多,因而被称为大秧歌。

它歌舞单斗,结构严谨,礼仪深重,舞则纯舞,唱则逗情,走阵多变,鼓乐清纯,快慢适中,形成了内容丰富多彩的有歌有舞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乡土气息;大气豪放;礼仪表演;演唱音乐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4-0160-01海阳秧歌这颗绚丽的民间艺术之花,之所以能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并海且香飘四海,长盛不衰,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鲜明浓郁的地方特色,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赞誉,得到了政府及专家的高度重视。

一、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是海阳秧歌的主要特点由于海阳秧歌产生于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内容也都是反映民间劳动生活的人和事,设置的角色即多又杂,在统一节奏中其表演又各具特色,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如大夫行医,锢漏锯缸,货郎卖货,丑婆与傻小,打渔狩猎等,在海阳秧歌里都有生动的体现。

大夫在海阳当地传说是镇山之神,能把泛滥的海水定住,使百姓免除灾难,为了纪念这位济世造福的神仙,人们依据自己的心愿模仿他的形象,赋予他至高无上的权利。

又有称是行医的药大夫,他左手抱伞或令旗,右手执拂尘(秧歌中俗称甩子)。

但同样是大夫,每个乡镇、村在表演风格上有着不同的差异,有的突出上身肩膀的颤动;有的则突出跳跃、扑地、跪地的动作,但都在突出大夫的威武、勇猛、以及至高无上的总指挥形象。

传说锢漏匠为南天门土地神所变,肩挑担子走街串巷为百姓锔锅为晃子,实则伺机寻找妖精王大娘,把她收回天界。

但在秧歌中锢漏不是以神仙的形象展现,而是散发着质朴的乡土气息,舞蹈风格都是模拟生活夸张形成的,屈膝挑担负重的体态,稳健的提沉步,轻快的小沉步,都突出了他诙谐、逗趣、睿智的人物性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胶东文化中海阳大秧歌的艺术特色作者:赵倩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11期活跃在齐鲁大地上的大秧歌最主要的有“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和“鼓子秧歌”,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或者说“三大民间舞蹈”,其总体风格男性粗犷豪放、尽现阳刚之气,女性则是妩媚柔韧、富有含蓄之美,而最具豪情、粗犷奔放、风趣幽默的则是流传在胶东半岛的海阳秧歌……一、简介海阳秧歌表演形式独特,其内容十分丰富,表现打鱼狩猎、农田耕作、大夫行医、货郎卖货、锢漏锯缸、艺人卖艺,还有扮演戏剧佳话、民间故事,粉墨浓妆,锣鼓伴奏,列成长队,踏拍欢舞,串街走巷。

表演形势分大场子和小场子两种:大场子是群舞,主要表现欢乐和激昂的情绪(大地开花、大走阵等);小场子是独舞、双人舞和多人舞(锢漏与王大娘,货郎与翠花等)质朴优美,耍逗有致,情趣盎然,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由于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的不同,俗有“南文、北武、东雅、西俗”之说,又有“大架”和“小架”秧歌两源之分。

大架秧歌,舞队文雅富丽、豪放优美,以锣鼓伴奏。

小架秧歌,舞队朴素,粗犷,自由欢快,以锣鼓管弦乐伴之(唢呐、二胡、笛子等)。

总政歌舞团、解放军艺术学院创作的获奖舞蹈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苦菜花》都充分表现出了鲜明的海阳大秧歌的艺术特色。

1983年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系,把海阳大秧歌正式列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必修教材,登上了高等学府的讲坛。

海阳大秧歌是文化,是艺术,也更像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曲交响乐,她那古朴豪放的表演风格、浓郁厚重的乡土气息、个性张扬且和谐统一的韵律,使全国乃至世界的人们领略了海阳底蕴深厚的文化风采,带给人们无限的美的享受。

二、寻根索源海阳秧歌的历史,据现有资料可追溯到明初。

凤城镇建设村赵炳书家藏《赵氏谱书》记载:”二世祖赵(通)世袭(大嵩卫)指挥镇舞诰封武略将军。

明洪熙一年(1425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赐’七叶行祥’金额,悬匾谷旦,诸位指挥偕缙绅光临赐贺,乐舞生闻韶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于庭,其乐融融”。

这是有关海阳大秧歌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见当时已有秧歌活动于今海阳凤城。

据上所述,海阳秧歌始于汉,兴于大嵩卫城(今凤城)海阳秧歌的兴盛时期大致在清朝中期,即雍正十三年裁大嵩卫设海阳县以后。

海阳旧县城凤城,依山傍水,海运方便,是当时海阳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势必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

当地有这样一首民谣:”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

”说明秧歌当时已成为庆贺节日不可少的活动内容,而凤城已是四乡秧歌的活动中心。

海阳秧歌得以逐步发展、日趋成熟,重要因素之一是它能不断地吸收各种外来艺术的精华,如乾隆三十五年海阳柳树庄人陈英弼编写的秧歌剧《陈老喜劝子跑四川》序中所述:”余随胡公廷章供职邛州,甚爱蜀歌之美,仿做’跑四川’。

教秧歌班演唱”。

由此可见,早在二百多年前,海阳秧歌的音乐唱腔就已经借鉴蜀歌了。

另外,海阳秧歌中”乐大夫”俗有”螳螂门”、”八卦门”之分,即是指他的舞蹈基本动作汲取了不同拳术套路而形成各自的风格。

三、艺术特点海阳大秧歌表演内容丰富,队伍结构严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其次是乐队,随后是舞队。

舞队有各类角色几十人。

秧歌队常用阵式有”二龙吐须”、”八卦斗”、”龙摆尾”、”龙盘尾”、”二龙绞柱”、”三鱼争头”、”众星捧月”等。

海阳秧歌舞蹈动作的突出特点是跑扭结合,舞者在奔跑中扭动,女性扭腰挽扇、上步抖肩,活泼大方;男性颤步晃头、挥臂换肩,爽朗风趣。

海阳秧歌的队伍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由三眼铳、彩旗、香盘(由会首或副会首端捧)、大锣组成。

乐大夫是舞队的指挥,左手抱伞,右手执甩子,关于其身份,民间传说不一,有说是一看场佬,反穿皮袄是为御寒,手抱雨伞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也有说是一过路大夫,手执马甩是为了消病去邪。

花鼓一般由十六至二十四名男青年组成,武生扮相,排在队伍前列,为秧歌队开路和打场,单手击鼓,左手虽持鼓槌但不击鼓,只随节奏相应地做动作。

小嫚作乡间姑娘扮相,原与花鼓结对表演,后逐渐脱离花鼓而独立表演。

货郎与翠花。

表现乡间小商人串乡走村,村姑挑挑买小百货的生活情节。

箍漏匠与王大娘。

民间传说;王大娘是玉皇大帝的女儿旱魃所变,她私自下凡,变成村妇王大娘。

箍漏匠是南天门土地神变化,受玉皇大帝之命,到凡间捉拿王大娘归天。

艺人选取二人相遇后戏逗打闹、相互周旋的情节,编排成一段双人舞蹈,既可以串街走阵,又可以在演场时单独表演。

丑婆与傻小子。

丑婆是乡间老妇扮相,傻小子则是顽皮孩童扮相。

二人在秧歌队中不受局限,可随意跑动,逗闹嬉笑,取悦观众。

海阳秧歌的音乐由锣鼓和歌曲两部分组成,以锣鼓伴奏为主。

打击乐由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组成。

两种主要的锣鼓曲谱慢走阵与快走阵,只是速度不则,而节奏型基本相同,都是三鼓一锣(一板三眼)。

歌曲多为民间小调,演唱时,中间进有打击乐插入,其代表曲目为《大夫调》、《跑四川》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笛子、笙、二胡等乐器伴奏。

四、演绎流派海阳大秧歌素以粗犷奔放、感情充沛、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著称于世。

海阳秧歌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流派风格。

即”大架子秧歌”与”小架子秧歌”。

”大架子秧歌”代表了海阳秧歌的基本风格特点,主要流传在海阳东部和南部地区,以颜明玉、王发为优秀代表。

”小架子秧歌”流传为海阳西北部地区,除打击乐伴奏外,还配有唢呐、笙、笛等乐器。

舞蹈动作不多,以跑阵式为主,俗有”跑秧歌”之说。

舞蹈步法主要是”三步一隔”,即走三步、踏一步,当秧歌队串街走阵时,主要是以两竖排队相互交叉走”三步一隔”贯串始终。

而在在表演形式上,分大场子和小场子两种,大场子是群舞,锣鼓铿锵、万马奔腾,宛若大河滔滔。

小场子多是双人舞、多人舞,恰似小桥流水,一波三折,美不胜收。

五、发展随着社会发展,海阳秧歌的形式与内容不断变化,然而,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却始终没有变,海阳秧歌也因而经久不衰,得以继承和发展。

几十年来,海阳大秧歌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重视和支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赋予了新的活力。

1983年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系,把海阳大秧歌正式列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必修教材,登上了高等学府的讲坛。

近年来,海阳大秧歌在艺术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及民间老艺术人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地得到了继承、发展、改革和繁荣,在一系列的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1994年应邀参加了第四届”中国沈阳国际民间(秧歌)舞蹈节”,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质朴豪放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在数十个国内外强队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大赛最高奖--金玫瑰奖。

同年12月又荣获了全国”群星奖”银奖。

12月份又奉调加了山东省第五届文化艺术节幕式的演出,受到赵志浩、李春亭等省五大班子领导的新切接见和赞扬。

1996年12月在山东省首届农民艺术节舞蹈比赛中荣获金奖,96、97年连续二年参加了山东省春节联欢晚会的拍摄演出。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海阳大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现状和传承意义随着社会发展,海阳秧歌的形式与内容不断变化,然而,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却始终没有变,人们素以看秧歌、演秧歌为生活中一大乐事。

正月间,每当秧歌锣鼓一响,男女老少便蜂拥而至,争相观看,墙头、屋顶、树上……处处挤满人群,”没有秧歌不叫年”,已成为群众的一句口头禅。

近年来,海阳大秧歌在艺术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及民间老艺术人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地得到了继承、发展、改革和繁荣,在一系列的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1994年应邀参加了第四届”中国沈阳国际民间(秧歌)舞蹈节”,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质朴豪放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在数十个国内外强队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大赛最高奖--金玫瑰奖。

同年12月又荣获了全国”群星奖”银奖。

12月份又奉调加了山东省第五届文化艺术节幕式的演出,受到赵志浩、李春亭等省五大班子领导的新切接见和赞扬。

1996年12月在山东省首届农民艺术节舞蹈比赛中荣获金奖,96、97年连续二年参加了山东省春节联欢晚会的拍摄演出,1997年海阳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海阳大秧歌是海阳人民集体智慧和创造精神的体现,在现实中,海阳秧歌鲜明地展现了海阳农村百姓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是一方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海阳大秧歌现已被编列为汉民族舞蹈教材之一。

1996年,海阳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七、取得的成绩1983年,北京舞蹈学院把海阳大秧歌正式列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必修课程。

1994年9月应邀参加了第四届”中国沈阳国际民间(秧歌)舞蹈节”,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质朴豪放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在数十个国内外强队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大赛最高奖--金玫瑰奖。

1994年12月又荣获了全国”群星奖”银奖。

并奉调加了山东省第五届文化艺术节幕式的演出,受到赵志浩、李春亭等省五大班子领导的新切接见和赞扬。

1995年10月,在’95金华中国优秀民间广场舞蹈展演中,荣获最高奖--优秀表演奖。

1996年12月在山东省首届农民艺术节舞蹈比赛中荣获金奖,96、97年连续二年参加了山东省春节联欢晚会的拍摄演出。

1997年海阳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006年5月20日,海阳大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8月,受邀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前的暖场演出。

近年来海阳大秧歌还受邀参加烟台毓璜顶庙会、青岛啤酒节等大型活动,收到群众的好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