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杨朔散文模式_再解读_十七年_散文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

合集下载

十七年散文——精选推荐

十七年散文——精选推荐

第五章十七年散文教学目标与要求:1.大概了解十七年散文创作的概况以及散文创作实绩。

2.散文随笔体的发展,创作情况。

3.三大散文家杨朔,刘白羽,秦牧的散文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与难点:三大散文家的散文创作情况并比较他们散文创作的异同。

教学手段:理论讲授。

第一节散文随笔创作概观在这样的政治背景和历史语境中,我们来谈作为以“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本质特征的中国现代随笔在建国后的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沉重、很艰难的话题。

但是历史无可回避,中国现代随笔仍然在求生存、求发展,虽然与前两个阶段相比,两个阶段相比,整体是呈现出萎缩状态。

整体是呈现出萎缩状态。

整体是呈现出萎缩状态。

但大体而言,但大体而言,但大体而言,除了文革十年随笔基本停除了文革十年随笔基本停滞外,建国后的“十七”年,建国后的“十七”年,随笔也曾两度出现过短暂的“复兴”景象,随笔也曾两度出现过短暂的“复兴”景象,随笔也曾两度出现过短暂的“复兴”景象,第一次第一次是1956年上半年至1957年上半年,第二次是1961年至1962年。

在1956年第一次随笔“复兴”之前,许多知识分子由于亲眼目睹或亲身领教这一场场的文艺政治化的批判场面,犹如惊弓之鸟。

大多数人选择了明哲保身、沉默不语。

那种具有现代理性批判精神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随笔是难得一见的。

当时影响较大的是陈笑雨以马铁丁笔名发表的一些随笔。

这类文章基本上是正面立论,对青年、工人、知识分子进行和风细雨的教育,而对时政的谏言或批评,那是比较少,而且也相当的谨慎。

而像夏衍的《报喜与报忧》、严秀的《论“数蚊子”》,韩川的《部务会议》、呼加诺的《狗为什么会叫?》等,那种将笔锋针对社会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的随笔杰作,可谓凤毛麟角,委实不多。

这个情况一直延续至1956年上半年。

这一年的四月份,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 6月13日,当时的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章,进一步阐述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

“杨朔散文模式”再解读——“十七年”散文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

“杨朔散文模式”再解读——“十七年”散文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

的第 一 层 含 义 :那 么 杨 朔 和 众 多散 文 家 在 艺 术 表 现 方 面 的 长 期 以 来 , 们 对 杨 朔 散 文 模 式① 人 的认 识 不 一 。2 0世 纪 5 0年 代 至 “ 革 ” , 论 界 对 杨 朔 散 文 的 认 识 大 都 停 留 在 文 前 评
其 散 文 的艺 术 手 法 和 风 格 层 次 ,主 要 是 通 过 文 本 细 读 的 方 式 对 杨 朔 散 文 进 行 分 析 和鉴 赏 。 洁 泯 在 l 6 9 2年 第 2期 《 文
摘 要 : 朔散 文作 为“ 七年 ”散 文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杨 十 已成 为 当代 散 文研 究领 域 的 典 型 个 案 。 人 们 对 “ 朔散 文模 式 ” 杨
存 在 认识 上 的 不一 , 肯 定 与否 定 态度 者 皆有 。 “ 朔 散 文 模 式 ” 特 定 时期 时 代 与 读 者 的 共 同作 用 而成 。 持 杨 是
关键 词 : 朔 ;散 文 ; 文模 式 ; 因 杨 散 成
中 图 分类 号 :I0 . 26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6 6 ( o 9 0 — 0 70 l O .3 5 2 0 ) 60 7 。4
作 为 当代 散 文 三 大 家 之 一 的杨 朔 ,其 散 文 作 品在 建 国 后至 2 0世 纪 8 0年 代 一 度 风 行 , 响 广 泛 , 至 形 成 一 种 广 影 甚
诗意倾向与追求 , 是 ‘ 朔模式 ’ 则 杨 的又 一 层 含 义 ” 另 外 , 。②
吴周文还将 “ 朔模式 ” 艺术精神追 溯至 “ 四” 期 , 杨 的 五 时 认
为是 对 中 国现 代文 学 史 上 “ 文 ” 神 的继 承 和 发扬 。8 美 精 O年

试论十七年散文的艺术缺陷——以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三大家为例

试论十七年散文的艺术缺陷——以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三大家为例
指出杨 朔 、 秦牧 、 白羽的散文 结构摆脱 不 了文章开 头引 刘 人人“ , 着 开拓 与 升华 思 想 意境 , 后 点 出所 载 的 境” 接 最 “ 这样 的“ 道” 三大块” 结构模 式。特别是 杨朔 的“ 头设 开 悬念 , 中间转弯子 , 卒章显其志 ” 的构思套路受到很多人 的
十七年散文 创作 可 分 为两 个 阶段 :99—15 14 9 6年是 第一阶段 ,97—16 15 9 6年 是第 二 阶段。但 这两 个 阶段 的 散文创作 总体上选材方面逃不 出以下内容 :. 1 反映 国家建 设和抗美援 朝战争 ;. 2 对祖 国建设和美好风光 以及英雄人
模仿, 而诗意化和 “ 散神不 散 ” 形 的创 作 理论则 被人们 绝 对化 , 忽视了创作的多样 性和复杂性。再看 看十七年 散文 的写作 风格 , 总 体上 是延 安散 文 审美 风范 的延续 。即 其 “ 个性意识的淡化 , 群体意识 的强化 , 散文从 自我 内心 的观 照转向 ‘ 身外大事 ’ 的观照 ; 审美 观念的削 弱, 功利观念 的 强调 ,工具 ’ ‘ 论取 代 了 ‘ 自娱 ’ ; 论 主观抒 情成 分减弱 , 客 观记叙 成分增强 , 抒情 小品体制 让位 给通讯特 写体制 ; 以 文化 ‘ 现代化 ’ 为核心 的‘ 方热 ’ 西 消退 , 民族化 、 大众 化运 动勃兴 , 文 由 多 元 的 横 向 借 鉴 转 向 单 一 的 纵 向 继 散 承 。 ( , 白羽的作 品《 ” 如刘 J 青春 的闪光 》 《 、珍珠 》 金 和《 达莱》 无疑 都贯 穿 了 ‘ ’ 但 大都 是只有 共性 的 ‘ 中“ 我 , 大 我 ’ 而缺少 独具个 性的 ‘ , 自我 ’ 。因此 , 他常 常来不 及对 客观事物进行细致 深入 的观察 与体验 , 出 自己真 实、 写 深 切 、 特 的 内 心 感 受 , 急 于 以 共 同 的政 治 理 念 来 替 独 而

_杨朔模式_漫议

_杨朔模式_漫议

作家作品研究“杨朔模式”漫议李永建 今天看来,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的杨朔和他的散文,显然并没有完全成为历史。

杨朔曾以抒情散文的写作而引人注目。

但是,随着个性意识的觉醒和审美心理的变化,人们渐渐发觉:除了杨朔之外,散文竟然还有而且也应该有别的样式,从而开始对杨朔的独尊地位提出了疑问。

前些年,有关杨朔的评论,大多是单纯的肯定和赞美,近年来,虽然某些研究者在一些方面提出了独到的、切中肯綮的质疑,但却鲜有整体的、系统的、全面的考察。

故而笔者试图从“杨朔模式”的表现形态、社会基础、心理根源及其影响几方面展开论述。

一杨朔究竟是以怎样独特的方式给散文带来色彩并与其他作家区别开来的呢?也就是说,杨朔在散文方面所形成的有创造性的套路,即被称为“杨朔模式”的东西的核心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这是被以往的评论所关注而又一直没大搞清的问题。

“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

”“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

”①诗化散文,这是杨朔对自己散文特点和追求的自述,也是评论家们所津津乐道的。

但是,这并非杨朔的专利。

他的前辈作家如鲁迅、朱自清、冰心,同时代的如孙犁、菡子等,都程度不同地在散文中追求诗的境界和韵味,且各有特色,只是杨朔在散文诗化上比较执着和一贯,几乎篇篇都饱含诗意。

但这仍难足以确定杨朔散文自身的特性。

还有人认为追求意境是杨朔的创造,“杨朔的创造性就在于,他把诗的意境有意识地移用到自己的散文中来,在作品中创造出抒情诗所要求的那种美的艺术境界。

”②这种看法显然不太能成立,因为我们可以在杨朔之外举出许多有意境的散文,如鲁迅的《好的故事》、《雪》、《秋夜》,朱自清的《绿》、《荷塘月色》。

看来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不过我们还是一步步地向杨朔靠近了。

评论进一步为我们指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杨朔在创造意境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

至此,我们才似乎找到了走进“杨朔模式”迷宫的入口。

当然,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并非始于杨朔。

他不是这种方法的创造者,却是一个独特的使用者,或者说这种方法在他使用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形,赋予了杨氏的个人性色彩。

杨朔《杨朔散文选》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杨朔《杨朔散文选》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杨朔《杨朔散文选》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杨朔《杨朔散文选》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杨朔,著名散文作家。

如何评价杨朔散文模式

如何评价杨朔散文模式

如何评价杨朔散文模式历史需要沉思,需要积淀,但我们似乎不应该以今天的标准苛求和评价前人。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从中能找到对杨朔散文的思考角度。

对于杨朔,历来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认为杨朔散文“以诗为文”、“以巧夺人”,不论从语言或意境上都有其可取之处;另一部分人则从“真实性”的角度对杨朔散文进行批判。

那么我们当以怎样的角度看待杨朔?杨朔在十七年文学中被尊为大家,他的散文通过一些技巧将社会生活诗化,从而达到借景抒情的效果,这在当时影响颇大。

但是由于自身及时代的原因,在他的散文中也很明显的体现出了很多不足和局限的地方。

比如文章结构的模式化,以及思想内容上的不真实。

但是我们必须辩证的看待问题,不能因为某些原因和现象就全盘否定,要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不能简单的归罪于某个作家,杨朔散文的模式化是特定时期时代和读者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杨朔无疑是散文大家,并且成绩斐然。

有着重大的开拓和贡献。

在散文写作时候他讲究把散文当做诗歌来写,把诗和散文紧密的结合起来,这充分的提高了散文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值得肯定。

但是事物的发展总是具有两个方面的,在杨朔强调“诗化”的散文,并且也在身体力行的,同时我们也不免看出这样做的不足之处,似乎有点文过饰非,表现出了对“诗化”的刻意追求。

周立波曾说“文章要做,但不能太做”。

我想杨朔的散文就有失偏颇,显得“太做”。

结构略有雷同,文字稍带斧凿,不够开阔。

这种现象被后来的文学批评家称之为“杨朔散文的模式化”。

一、明显的的模式化倾向——内容和形式1杨朔散文模式化在思想内容上的表现——内容模式1、过分粉饰生活和贫困现实之间的矛盾诚然,作者是在追求诗意,也挖掘了生活和社会的美,但是由于过分的追求这个,所以出现了美化生活夸饰显示的倾向。

他对“诗意”产生了狭义的理解,文章注意炼字,每句话都是精心安排和揣摩的。

虽然这样读起来会有某种美感和振奋人心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难嗅到一股具有时代色彩的现成的体会和一种新闻宣传的气息。

福师1208考试批次《中国当代文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8考试批次《中国当代文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次《中国当代文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本复习题页码标注所用教材为: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版次定价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下)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29.00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福师1203次《中国当代文学》复习题一及参考答案教学中心专业学号姓名成绩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一、填空(每空1分,共计20分)1、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会后又接着成立其下属各个协会。

其中,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选举茅盾为主席,丁玲、柯仲平为副主席。

2、1955—1956年间,郭小川“以一个宣传鼓动员的身份”写下了一批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的楼梯体式诗歌,包括《投入火热的斗争》、《沿着社会主义的轨道飞奔》、《向困难进军》、《闪耀吧青春的火焰》等,这些诗召唤青年一代为社会主义事业赴汤蹈火,奉献青春。

3、《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史诗,由三部长篇构成,第一部《红旗谱》,第二部《播火记》,第三部《风烟图》。

其中朱老忠这一人物在小说中占据中心地位,被刻画成为“有勇有谋的农民英雄”。

4、五六十年代,能代表时代主流特征而包容着复杂性的小说,以柳青《创业史》、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为代表。

5、1962年8月在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上,邵荃麟提出了“写中间人物”的主张。

6、建国后的第一次戏曲变革发生在1949-1957年间,变革内容和最后成果是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

《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十五贯》是这一时期传统剧目推陈出新的典范。

7、发表于1978年第1期《人民文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它是徐迟报告文学的代表作,也是当代报告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8、赖声川被誉为“当前台湾话剧方面的代表人物,1999年他整理出版剧集《赖声川•剧场》四册。

哈尔滨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及资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及资源
阅读下面的诗歌,认真体会,结合文学史的具体知识写一段赏析文字。
半棵树
牛汉
真的,我看见过半颗树 /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 //像一个人 /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 /侧着身子挺立着 //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 /从树尖到树根 /齐楂楂劈掉了半边 //春天来到的时候 /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 /长满了青青的枝叶 //半棵树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岸 //人们说 /雷电还要来劈它 /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
这些诗歌大都是在人道主义、启蒙主义等精神立场上展开的,它们显示了对人的价值和尊严,对人的心灵和生命的尊重,反抗迷信,反抗专制。它们同样显示了青年一代在经历了文革后的那种怀疑、迷惘、痛苦而又不乏创新、探索的英雄主义情绪。它们较多地采用意象化、象征、通感、蒙太奇等现代艺术手法,因此它们的整体诗风显得较为朦胧、晦涩,也曾引起极大的争议。但从文学史上从,朦胧诗具有独特的价值,它们较早地恢复了新诗的抒情个性,延续了中国新诗的现代主义传统,而且直接影响了第三代诗歌。(3分)
代表作家及代表作。3分。特征。5分。结合论述。2分。
4、简要评析一下小说《百合花》的艺术独特性。
战争题材小说。3分。人性美。3分。选材角度。4分。
三、论述题(共30分)
从下列指定的作品中,任选一部,结合文学史知识以及你个人的阅读体验,选取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该部作品的独特看法。(指定作品:《红日》、《青春之歌》、《茶馆》、《创业史》、《红岩》、《洼地上的战役》、《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四、作品分析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认真体会,结合文学史的具体知识写一段赏析文字。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8
云梦学刊
2009 年
写实化的情况下,他希望找到一种新的散文写作元素。 由此 出 发 ,以 1956 年 《香 山 红 叶 》的 发 表 为 前 奏 ,开 始 将 诗 歌 中 意境的营造引入散文的创作,强化了散文的诗化特征。 作者 所追求的是突破当时散文创作单调的局面, 其内涵与外延 表现为一种同一性, 虽然只是一种新的散文创作理念和个 人的艺术探索,但其首倡之功不可抹杀。 作为创作的成果, 杨朔散文作品具有相通的共性, 即是强调诗意描写与主观 情感的介入,通常是以物、情、理的“三段式”的圆形结构出 现,并迅速获得认可。 而作为接受主体的广大读者,也在其 间充分发挥了“完形”功能。 20 世纪 50、60 年代以冰心、洁泯 等名家为代表的批评家们以高度的热情对这一新的散文质 素的出现予以了高度关注和认同。 在以评论家为主流的精 英读者眼中, 该散文创作方式的内涵与外延开始扩大并具 有相当的区分性。 从内涵上来说,强调的是散文内容与形式 的统一性、抒情表达的必然性;从外延来说则是强调杨朔散 文被推崇为范本模式之后所形成的散文创作一元化倾向。 而从作为接受主体的普通读者来考察, 杨朔散文的内涵几 乎消失殆尽,这就必然导致外延的简单化,他们所接受的仅 仅 是 作 为 一 种 写 作 的 程 式 ,即 物 (景 )、情 、 理 的 情 感 抒 写 方 式,并在个人的写作实践中大量加以运用,这样就不难理解 20 世 纪 50 年 代 末 以 来 抒 情 散 文 写 作 出 现 大 量 “复 制 ”类 文 章的状况了。 事实上,两大读者接受群体分别从理论提升、 创作实践上充当了这一模式拥护者的角色, 一方面扩大了 该模式的传播范围;另一方面也“麻醉”了作者的创新细胞, 成就了其艺术惰性, 同时也直接加速了这一模式走向封闭 化的过程,无法再有新的突破。 在笔者看来,杨朔散文模式 的界定当在肯定梁衡提出的内容和形式模式上再加上 “效 果模式”,也即是我们常提到的影响研究。 在这一模式定型 的前提下,侧重分析读者的阅读心理与阅读反应,从而阐释 杨朔散文“诗化模式”的当代意义。
由此看来,从 20 世 纪 50 年 代 中 期 至 今 ,人 们 对 杨 朔 散 文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 因此,有必要辨析“杨朔散 文模式”的概念,并对其内涵和外延作一界定。 具体说来,可 分为三个层次。 对作者本人而言,在当时散文创作通讯化、
收 稿 日 期 :2009-07-10 作者简介:陈绪清(1979- ),男,湖南华容人,湖南理工学院校长办公室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
二 杨朔散文模式的形成原因在散文理论界历来是众说纷 纭,有必要进一步做好廓清的工作。 总体而言,其成因有二: 一是创作主体的前结构生成;二是“十七年”的强势外在语 境。 就创作主体而言,首先是对杨朔身份的确认。 杨朔具有 双重身份,集文学家与阶级战士于一身,可说是党员作家的 突出代表。 作为文学家,又是多面手,写过诗歌、小说、散文。 作为诗人,杨朔虽然很少正式发表诗歌作品,但从未停 止过诗歌的写作, 先后写 下 了 70 多 首 旧 体 诗 作 , 古 风 、律 诗、绝句兼而有之。 抒怀名作是 1944 年在延安所作的《雨夜 遣怀》:“四山风雪夜凄迷,夜色浓中啼晓鸡。 自有诗心如火 烈,献身不惜作尘泥。 ”纵观杨朔一生,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 缘,而这也必将对其散文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杨朔的诗人气质,使其对社会生活保持 着相当的敏感和热情,善于发现和捕捉新生活的诗意。 其次 是作者在散文写作中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借鉴和创造性运 用。 从整体来看,杨朔在散文写作中极为注重意境的营造, 有的意境从社会生活万象中觅得, 有的就直接从古典诗歌
作为小说家的杨朔, 其创作前期大量的小说写作无疑 也为杨朔后期散文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集中到一点则 体现为在散文的有限空间中成功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是展 示和塑造人物的有效文体, 而早期的杨朔正是以小说写作 而步入文坛的。 从 1938 年 《广 州 日 报 》连 载 其 中 篇 小 说 《帕 米尔高原的流脉》到 1952 年 代 表 性 长 篇 《三 千 里 江 山 》的 完 成再到 1959 年《洗兵马》第一部 《风 雨 》的 完 成 ,他 一 共 写 了
之后,吴周文接受“杨朔模式”的提法,并把“杨朔模式”的典 型意义放置到十七年散文的整体创作背景中加以考察,指 出 “十七年散文因说真话抒真情美学原则的弱化以致丧失 而形成了散文创作一统化的审美思维方式,是‘杨朔模式’ 的第一层含义; 那么杨朔和众多散文家在艺术表现方面的 诗意倾向与追求,则是‘杨朔模 式 ’的 又 一 层 含 义 ”。 ②另 外 , 吴周文还将“杨朔模式”的艺术精神追溯至“五四”时期,认 为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美文”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80 年 代 中 期 梁 衡 先 生 先 后 发 表 三 篇 文 章③,提 出 了 “杨 朔 散 文 模 式”的问题,主要归结为两点:一是分析“杨朔模式”的含义, 认为大致包括内容模式(涉及到题材)和形式模式(涉及到 体 裁 和 创 作 方 法 );二 是 由 杨 朔 散 文 创 作 提 出 散 文 写 “真 实 ” 的讨论。 从“杨朔体散文”说法的提出到“杨朔散文模式”概念 的形成,人们对杨朔散文的认识突破了过去的单一视角和个 案分析,开始注意在还原杨朔散文创作背景的基础上,以辨证 和批判的视角切入其散文创作影响的分析,从学理意义上来 看当是一种中性的判断方式,持论较为精当。 20 世纪 90 年代 以来,人们对杨朔的散文表现出一种激烈的否定,尤以马俊山 和余杰为代表。 前者先后发表三篇文章④,态度鲜明地否定了 杨朔的散文创作。马俊山提出了“人非人”、“时文而非散文”两 个命题,着重分析了杨朔在特殊时期散文创作主体个性的萎 缩和文体的退化,所持的是一种完全贬低的态度。 而余杰《单 调散文》一文的批判则相当偏激,他认为杨朔散文是产生于 “六十年代的新八股”,是一种“令人痛苦的枯燥无味的编造”, 是对中国散文传统的“可耻的背叛”;而杨朔模式则更是“一个 未被清理的公害”,是“一剂致命的毒药”。
第 30 卷 第 6 期 2009 年 11 月
云梦学刊 J ourna l of Yunme ng
Vol.30, No.6 Nov. 2009
“杨朔散文模式”再解读
— ——“十七年”散文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
陈绪清
(湖南理工学院 校长办公室, 湖南 岳阳 414006)
摘 要:杨朔散文作为“十七年” 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当代散文研究领域的典型个案。 人们对“杨朔散文模式”
中化意而得。 关于从古典诗歌中化意之说,一是化旧意为新 境,如作者在《泰山极顶》一文中所写到登顶一览祖国繁荣 景 象 时 写 到 “那 不 是 什 么 ‘齐 烟 九 点 ’” 的 意 境 , 正 是 从 边 塞 诗人李贺诗歌《梦天》“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中化出。 又如《香山红 叶》中,作者以“红叶”喻老向导,写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 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就重新诠释 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古典意境。 二是通过注入新的时代 精神,对原有意境加以逆向处理,达到一种陌生化的效果, 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唐代罗隐的笔下, 描写蜜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 辛苦为谁甜”(《蜂》),诗中所表现的是作者对蜜蜂的怜惜与 不平之情;而在杨朔散文《荔枝蜜》中,作者写到“蜜蜂是在 酿 蜜 ,又 是 在 酿 造 生 活 ”,洋 溢 着 昂 扬 的 积 极 进 取 的 时 代 精 神,与前者迥然不同。 而从具体写作方式来看,作者在整体 意境营造的前提下,着重从艺术手法、艺术构思和散文语言 三个方面借鉴了诗歌创作的宝贵经验。 在艺术手法上,杨朔 在散文创作中借鉴并创造性地发挥运用了古典诗歌中常用 的“比兴”手法,也就是灵活运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现 手法。 散文和诗都是抒情的文体,情感的真实灌注是其共通 点之一,杨朔在写作中就很好地注意到了这点,尽可能地做 到物、情、理的有机统一,并力求创新。 在谈《画山绣水》创作 体会时,他说“自然界的山水很多很美,要写出特点来,得花 很大的功夫,弄不好,会落套。 ”在《樱花雨》的写作中,就别 出心裁,赋予了樱花新的象征意义。 在艺术构思上,杨朔继 承了古典诗歌注重构思的特点,曾谈到自己“动笔写时,我 也不以为自己是写散文, 就可以放肆笔墨, 总要像写诗那 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 在 其散文构思中,杨朔汲取古代诗歌设置“诗眼”的经验,确定 散文结构的焦点, 往往由关键字词或中心句衍生出行文脉 络,使文章的布局谋篇具备凝聚力和概括力。 以《海市》为 例, 其主旨是赞美新中国成立后长山列岛的美丽风情和渔 民幸福美满的生活。 全文以一个“寻”字统领全篇,展开行 文,流畅自然。 其它如《茶花赋》中的“醉”字、《雪浪花》中的 “咬”字、《泰山极顶》中的“躲”字等等,均为此中范例。 回归 散文写作基本构成元素,杨朔散文的语言也是非常精致的。 在这一点上,杨朔充分释放了其古典诗词的有效积累,对其 散文语言进行了锤炼。 如《荔枝蜜》中写到作者到荔枝林深 处 采 访 时 ,“正 当 十 分 春 色 ,花 开 得 正 闹 ”, 就 巧 妙 地 化 用 了 宋祁《玉楼春》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 显得精炼含蓄。
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认识上的不一,持肯定与否定态度者皆有。 “杨朔散文模式”是特定时期时代与读者的共同作用而成。
关键词:杨朔; 散文;散文模式 ;成因
中图分类号: I206.7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6-6365(2009)06-0077-04
作为当代散文三大家之一的杨朔, 其散文作品在建国 后至 20 世纪 80 年代一度风 行 ,影 响 广 泛 ,甚 至 形 成 一 种 广 为 效 仿 的 “杨 朔 体 ”或 “杨 朔 散 文 模 式 ”, 成 为 散 文 研 究 领 域 的重要论题和热点问题之一。
一 长期以来,人们对杨朔散文模式①的认识不一。 20 世纪 50 年 代 至 “文 革 ”前 ,评 论 界 对 杨 朔 散 文 的 认 识 大 都 停 留 在 其散文的艺术手法和风格层次, 主要是通过文本细读的方 式对杨朔散文进行分 析 和 鉴 赏 。 洁 泯 在 1962 年 第 2 期 《文 学 评 论 》发 表 《谈 杨 朔 的 几 篇 散 文 》,较 为 全 面 地 评 价 了 杨 朔 建国后的散文创作。 作者在分析《秋风萧瑟》、《海市》等作品 的基础上,从杨朔散文的诗意、笔法的曲致、艺术的含蓄性、 写人写景的特色四个方面做了梳理。 同期还先后有《〈海市〉 打动了我的心》、《诗的散文》、《诗写的散文—读杨朔的 〈东 风第一枝〉》、《思 想 技 巧 及 其 它— ——读 〈东 风 第 一 枝 〉》、《一 篇饱含诗意的散文— ——〈雪 浪 花 〉》等 文 章 相 继 发 表 ,但 大 都 局限于对杨朔散文作品的感性阅读和评论。 进入新时期以来, 对杨朔散文的研究在前期文本细读 的基础上,逐渐走向整体化、宏观化,更注重的是从理论层 次上对杨朔散文模式进行辨证的分析。 20 世纪 80 年代出版 的有关杨朔散文研究的专著有吴周文的《杨朔散文的艺术》 和邓星雨的《蓬莱诗魂》。 《蓬莱诗魂》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 分是对杨朔散文艺术的整体性研究; 第二部分则是对文本 的鉴赏和解读, 但仍然没有走出早期杨朔散文研究文本中 心化的定势。 1984 年《杨朔散文的艺术》一书出版,较全面系 统地对杨朔散文进行了文本和理论两个层面的研究。 论者 吴周文明确指出杨朔诗化散文理论指导下的创作实践,使 其散文作品在意境营造、艺术构思、人物描写、结构艺术、文 学语言和个性风格等方面具备了杨氏的独特性, 从而比较 完整的构建了其散文美学,并提出了“杨朔体散文”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