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边缘”为“前沿”积极融入中原经济区
县委书记何平九论心得---在学习中思考 在思考中实践 在实践中提升

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中共信阳市委常委、固始县县委书记方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几场淅淅沥沥的春雨适时而至,彻底化解了我市农业的旱情。
与此同时,一场轰轰烈烈的学习热潮正在信阳大地掀起,“何平九论你学了吗”成为人们见面热议的话题。
继去年6月3日《人民日报》刊发了省委书记卢展工的理论文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后,年前《河南日报》围绕卢书记的理论文章又连续刊发了署名何平的九篇评论文章,对卢书记的文章进行了阐释、解读和生发。
文章一出,好评如潮,犹如丝丝春雨滋润了全省上下各级领导干部的心田。
妙文不厌看还读。
对于系列文章,我进行了反复学习、诵读和揣摩,随着学习的深入、理解的加深,心领神会处,感悟良多,击节叹赏处有之,惕然警醒处有之,豁然开朗处有之,荡气回肠处有之。
赏析系列文章,犹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不一,评论不同。
就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感受就是“美”。
有感性之美,文笔生动,辞采华丽;又有理性之美,充满思辨色彩,闪耀哲性光芒,散发思想芬芳。
有热烈之美,积极昂扬,催人奋发;又有冷峻之美,针砭时弊,入木三分。
有形式之美,卢书记文章是纲,九篇评论是目,一线串珠,形散神聚,既独立成文,又水乳交融;又有内容之美,驾驭语言纯熟,引用诗词、名句、俗语90多处,信手拈来,自然贴切,了无痕迹,既注重运用排比,联翩而出,汪洋恣肆,也注意语句长短变化,错落有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卢书记的理论文章和九篇评论如一江春水,灌溉心田,荡涤思想。
但一切好文章都是顺应时代的产物,系列文章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就是因为契合了中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这一时代命题,顺应了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一宏大背景,响应了全省1亿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部崛起、河南振兴这一大众呼声,这些即是“一江春水”的“源”。
正是应天时而出,承地利而生,顺人和而降,系列文章才会引发共鸣,形成热烈反响。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如何提升中原经济区的区域竞争力

如何提升中原经济区的区域竞争力中原经济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更是国家粮食安全重点区。
中原的繁荣与稳定,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那么如何提升中原经济区的竞争力呢?首先,中原经济区要充分认清自己的优势,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来提高竞争力。
(1)区位优势中原城市群处于陇兰经济带的中间部位,东邻发展势头强劲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西接广袤的西部地区,交通四通八达:在己有的陇海、京广、焦枝、新菏等三纵三横铁路和公路交通的基础上,国家大通道连霍、京珠、阿深等高速公路也即将贯通,这样在建和已建成高速公路里程已经打到全国首位和第4位;郑州、洛阳、南阳机场架起了河南对外开放的空中走廊。
在我看来,要想吸引更多的外商到郑州投资,就必须有更多的渠道和外界沟通,而飞机场则是最有效、最方便的交通工具,也是反映一个地区发达程度的标志,但是,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的郑州、开封,却只在新郑有一个飞机场,而开封却一个也没有,所以要想提高中原经济区的竞争力,就应该修建更多的飞机场。
另外还要加快郑、汴城市一体化建设,早日形成郑州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2)资源优势河南省的矿产资源、农业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已发现102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8位的矿产达55种,钥、蓝晶、天然碱等5种矿产储量居全国第一位。
中原城市群已发现矿种超过全省的3/5,其中钼矿、铝土矿等在全国占据明显优势,而且地质构造简单,交通四通八达,易于开采和运输。
但是由于中原科技的落后和人们的滥挖滥用,本地的资源浪费情况十分严重,很多的矿产接近消失殆尽的边缘,所以河南省要把传统的粗犷型开发资源的方法转变为技术型开发来提高中原经济区的竞争力。
(3)经济优势中原经济区位于全国经济地理的中心部位,发展基础好、产业关联度高,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能辐射和带动全省和周边区域的发展;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郑州的铝工业和商贸流通业、洛阳的装备制造、新乡的轻纺、漯河的食品工业和许昌的电力装备制造业等在全国区域性范围内都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影响。
融入中原经济区实现共赢发展

着2 0 1 2 # - 1 1 月, 《中原 经 济 区规 划 》获 国务 院批 复 ,成 为 国 家推 进 中原 经 济 区建设 的 又一 重 大举 措 ,体现 了中原 经济 区在 全 国改革 发展 大局 中的重要 战略 地位 ,标志 着 中原 经济 区建设 进入 了整
重 要 战 略地 位 ,标 志 着 中原经 济 区建 设 进 入 了整 体 推 家 战略 。
基本 情况 中 原经 济 区是 指 以 河 南 省 为主 体 ,包 含 山 东 、安
徽 、河北 、山西 等省部 分地 区的 综合性 经 济区 。 中原 经
进 、全面 实施 的新 阶段 。山西 省长 治市 、晋城 市 、运城
关注 I F OC U S
中原 物 华 天 宝 , 天 下 之 中 , 是 中 华 文 化 与 华 夏 文 明 的 发 源 地 , 是 历 史 上 长 期 的 政 治 、 经 济 、
文化 中心 ,中原 文化 为 中华 文化的根 源与 主体 人 口、 中华文化 、粮 食 、 交通 通 信 、能 源原材料 等在 这 里 齐聚 。然 而 ,随着长 三 角 、环 渤 海等 经济 圈 的陆 续划 定 ,国 家区域 经济 发展 规 划的 不断
6 个 中原城 市和 长 治 、晋 城 、邢 台 、邯郸 、 临清 、菏 泽 、聊 城 等 中原 周边 城 市 到2 0 O 5 年 中原经
济 区的生产 总值 就 已经达到6 1 9 ( ) . 8 7 4 & 元 ,比1 9 8 5 年 翻 了四番 多,年均增 长1 6 1 %、 之 后 ,中原 经济 区这 个词 频现 于公 众视 野 ,2 ( ) 1 1 年1 月 , 中原 经 济 区被 正 式纳 入 《 全 国主题 功 能 区规 划 》 ,标 志 着 中原经 济 区上升 到 国家战略 层 面 ,2 0 1 1 年1 0 月 《关 于支持 河 南加 快建设 中 原 经济 区的指 导 意见 》 出 台, 《 指 导 意见 》明确 了中原 经济 区的 战略 定位 ,即 :国 家重要 的粮食 生 产和现 代农 业 基地 ,全 国工 业化 、城镇 化 和农 业现 代化 协调 发展 示 范 区 ,全 国重要 的经 济增 长
中原经济区

中原经济区一中原经济区简介1)发展背景中原经济区是党中央确定的国家发展战略,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经济区之后,又一经济发展区域,是带动中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
大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题,还包括安徽淮北、宿州、阜阳、亳州,山东菏泽、聊城,河北邯郸、邢台,山西的晋城、长治、运城等周边省份约12个地级市。
建设大中原经济区以郑州为核心和龙头,以郑州、洛阳、开封为骨干,以中原城市群为依托,沿三线(陇海线、京广线、京九线)、两河(黄河、淮河)和高速路网推进。
依托中原经济区把郑州建设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把商丘、安阳、南阳分别建设为辐射豫鲁苏皖、豫冀晋、豫鄂结合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中原地处中国的心脏腹地、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
中原经济区地理位置重要,经济总量大,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京广通道纵轴的交会处,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是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基地,于2010年由豫鲁苏皖冀晋鄂7省28市组成的经济区域,该区域定位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集区,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2)空间布局中原经济区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形成放射状、网络化空间开发格局。
核心带动:提升郑州交通枢纽、商务、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推进郑(州)汴(开封)一体化发展,建设郑(州)洛(阳)工业走廊,增强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带动能力。
轴带发展:依托亚欧大陆桥通道,壮大沿陇海发展轴;依托京广通道,拓展纵向发展轴;依托东北西南向、东南西北向运输通道,培育新的发展轴,形成“米”字形重点开发地带。
推进中原经济区行政区划间有效合作

推进中原经济区行政区划间有效合作农工党河南省委员会【期刊名称】《协商论坛》【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2页(P6-7)【作者】农工党河南省委员会【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山西运城陕西渭南河南三门峡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国务院就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
要科学构建中原经济区,使区域经济真正能够协调发展,还须针对中原经济区发展中存在的行政区隔这一体制障碍,破除行政区划藩篱,通过区域内政府间的有效合作,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对区域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与优化整合。
探索区域行政资源方面的制度安排与创新,实现区域内政府间的有效合作,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一、中原经济区行政区划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区域经济是以行政区划为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资源优化配置。
各自为政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催生的地方保护主义,加剧了地区分割及不良竞争,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深层根源,这个问题也是阻碍中原经济区深入发展的重要体制障碍。
以近年来欲积极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为例,奔腾于晋、陕高山深谷之中的黄河,在西岳华山脚下拐了一个大弯后,向东奔流而去。
黄河大拐弯处,分布着山西运城、临汾,陕西渭南,河南三门峡四个市。
这片土地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处在中国的地理中心区域,被称做“黄河金三角”。
但该地区面临着许多难题,例如在三省交界地带,移动通讯信号分属各省,导致当地人本是给本村人打电话,打着打着可能就成了长途;又如该区域是世界最大的浓缩苹果汁出口基地,由于区域内16家大型果汁企业常为抢生意对内“火拼”,前些年致使苹果价格暴跌最低至每斤0.15元,甚至出现了一批果农砍伐果树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发展。
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行政区划分割了原本具有紧密联系、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使“黄河金三角”区域内的资源配置、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及产业合理分布受到限制。
鉴于“黄河金三角”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该区域需要建立一个跨区域的平台,消除协作的行政壁垒,推动开放、统一、有序的大市场的形成,实现从按行政区域配置资源向按经济区域配置资源转变。
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实施方案的通知

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焦作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5.07•【字号】焦政〔2012〕3号•【施行日期】2012.05.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正文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实施方案的通知焦政〔2012〕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焦作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实施方案》已于2012年2月23日经焦作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二年五月七日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实施方案为贯彻《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总体方案〉的通知》(豫政〔2012〕14号)(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抓转型、促发展、做示范的总体部署,把《总体方案》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重要意义加快经济转型是我市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迫切要求。
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开展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政策以来,我市在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由“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更高的起点上,进入了加快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同时,也存在着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要素制约加剧、城乡统筹发展任务繁重等困难和问题,加快经济转型、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
《总体方案》的印发,标志着焦作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上升为省级战略,是省委、省政府对我们的更高要求,是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是我市加快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面临的重大机遇。
点面俱到 建言中原经济区建设

经济区建设 的途径和 目标 。此次“ 两会 ” 又审议 了有关 中原 口头上 。 比如 , 建设 中原经 济区 , 成全 省上下 大开放大发 展 的 形
经 济 区 建 设 的 相 关 文 件 , 原 经 济 区 建 设 自然 成 为 参 加 省 局 面 , 不开非公 有制经 济的进一 步繁 荣 。各级政 府应创造 性 中 离 政 协 十届 五 次会 议 的委 员 们 积极 建 言献 策 的主 题 。 地 帮助 民营企 业解 决发展过 程 中遇 到的 问题 , 沿海发 达地 抓住 区产业 转移 的机遇 , 商 , 既招 又安商 、 富商 。 陈汉 申委员认为 , 应 继续坚 持省领 导带 头走 出去 , 招商 引资力度 。 前 , 省对 加大 目 我 新加坡 的重视 程度还 不够 , 招商层 次不够 高 , 应加 强。 外 今后 另
点 面俱 到
建 言 中原 经济 区建 设
◎ 本:  ̄. 王行宾 Fe I 者 J
中原 经 济 区先 后 列 入 全 国主 体 功 能 区 规 划 、 国家 “ 十二 地 承 接 国际 国 内 的产业 转 移 ,寻 找 和缔 结 战略 合作 伙 伴 , 扩 五 ” 划 纲 要 ;0 1 9月 , 规 21 年 国务 院 又颁 布 了 《 于 支 持 河 大 对外 贸 易 , 开放 发展 的路 子 。 关 走 南 省 加 快 建 设 中原 经 济 区 的指 导 意 见 》 ,标 志 着 中原 经 济 ・ 不但 要善 于把握机 遇 , 要善 于创 造机遇 。吴冬焕 委员认 还
钟 送玑 委员 说 , 南要 利 用 中原 经济 区上升 为 国家 战 略 东 启 西 、 河 连南 贯 北 的 区位优 势 , 了更 直 接的 内陆 出 海 物流 有
这个机遇, 向中央要政策 , 并在缩小 固定资产投资在 G P中 通道 , D 满足了济源周边 的洛阳、 三门峡 、 焦作 , 以及山西运城、 所 占比重 、 加大中小企业 的信贷 资金扶持力度、 农业创收增 晋城 等更 大范 围内陆腹 地 大宗 物 流需 求 , 别是 为晋煤 外 运 特 收等方面有所改善。
中原经济区建设心得体会

中原经济区建设心得体会中原地区作为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和国家中西部地区开发的战略布局,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在逐步展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发展。
本文将从经济、文化、人才等角度来阐述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心得体会。
一、经济发展中原地区早期以农业和资源产业为主导,但随着新经济、智能制造等产业的兴起,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迎来了崭新的机遇。
首先,中原地区的交通优势十分明显。
中原地区作为黄河流域的核心区域,交通资源丰富,交通枢纽相对集中,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相互衔接。
这为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其次,中原地区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中原地区地处中国大陆中部,紧邻华东、华北、西北、西南四个经济区,是连接东西南北的中心区域。
这意味着中原地区既有便利的物流条件,更有对外开放的天然优势,同时也有更广阔的市场和资源。
最后,中原地区的人文资源也是不可忽略的。
中原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这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的人才非常有益,也为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文化传承中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原地区人民智慧和心灵的结晶,中原文化传承和发扬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也至关重要。
在加强中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是加强对于中原文化的研究和挖掘。
中原地区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绝大部分还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因此做好中原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工作显得十分紧迫。
只有在加强文化研究和挖掘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原文化,为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文化支撑。
三、人才培养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如何培养和吸引优秀的人才一直是中原地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教育投入。
中原地区的教育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但仍需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尤其是对科研经费和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的投入。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支撑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固始位于我省东南部,豫皖两省交界处,县域面积2946平方公里,人口170万,是河南第一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劳务大县,过去因灾因贫出名,曾一度被边缘化,一直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正是由于特殊的区位、特殊的县情、特殊的使命,2004年,省委、省政府把固始确定为全省首批五个加快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经济直管县之一,享有与省辖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扩权六年来,固始县抢抓机遇,创新理念,突出“加快发展”主题,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构想后,该县不等不靠,超前思考,化“边缘”为“前沿”,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先行先试、主动作为。
变“边缘”为“前沿”融入中原经济区信阳市委常委、固始县委书记方波今年四月份,省委书记卢展工在深入调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高瞻远瞩,精准思考,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这是省委、省政府改革创新、探索实践的重要成果,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提升、拓展和深化,也是突显河南地位、凝聚发展合力的重大举措。
中原经济区的提出,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全省上下热烈响应,形成了大讨论、大调研、大构思的发展态势。
固始作为一个沿边大县,如何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我们按照“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要求,坚持边思考边探索、边研究边行动,创新思路,化边缘为前沿,变劣势为优势,找准定位和对接点,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潮中积极行动、主动作为。
一、理念对接,找准融入中原经济区的切入点建设中原经济区概念提出以来,县委、县政府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有关论述、内涵外延及出台的规划纲要,结合固始的区位、交通、资源优势、产业发展等实际县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从思想认识和发展理念上进一步与中原经济区进行融入和对接,找准固始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着力点和切入点。
一是理念对接找定位。
固始地处我省东南边缘,距省会郑州500多公里,在对接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固始与中原经济区核心区看似较远,但跳出固始看固始,可以发现,固始正处于中原经济区、皖江经济带、武汉城市圈三大经济区辐射的交汇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既能参与产业分工与合作,接受辐射和带动,又能拥有较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吸纳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形成产业承接洼地。
因此,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个大局中,我们放开眼界,创新理念,化“边缘”为“前沿”,把固始定位于中原经济区的前沿阵地,致力于建设豫皖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并把建设绿色生态之城、商贸物流之城、旅游休闲之城和根亲文化之城,作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具体内涵,明确了固始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
二是优势对接找思路。
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我们对全县的发展优势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区位独特,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农业资源丰富,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农业发展的基础厚实;城乡统筹推进迅速,新型城镇化体系初具规模;人力资源丰富,外出务工人员回归创业潜力巨大;根亲文化积淀厚重,“唐人故里·闽台祖地”的品牌得到海内外认可;两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承载功能逐步增强等,在分析县情的基础上,我们坚持放大既定优势、挖掘潜在优势、培育后发优势,进一步明晰了发展思路,理出了“一、二、三、四”的发展思路,即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和“根亲文化”两轮驱动,持续推进“粮油种植及加工、畜禽水产养殖及加工、劳务经济及回归工程”三大支柱产业开发,强化“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优化环境、作风建设”四项保障,有力地指导了全年重点工作的快速推进。
三是路径对接找结合。
定位是方向,思路是线索,措施是抓手。
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五新”目标,我们坚持把建设农业强县与“增创粮食生产新优势”结合起来,把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与“构筑三化协调新格局”结合起来,把实施沿边战略与“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结合起来,把三大产业开发与“取得转型发展新跨越”结合起来,把扩权强县建设与“开创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结合起来,找准了固始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路径和抓手。
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实践探索中,我们通过找定位、明思路、抓结合,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共识,开启了投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征程。
二、区位承接,增添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辐射力固始是河南面向华东的窗口,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具有“桥头堡”和前沿阵地的区位优势。
为打造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前沿阵地,当好排头兵,我们提升了城市的首位度,以城镇化建设为龙头,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步伐,着力增强城市的聚集力、承载力和辐射力。
一是做大城市这个载体。
重新审视周边、自我定位,以“承东启西、外延辐射,强化中心、提升内涵”为目标,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了城市建设和城镇化步伐。
初步在全县形成了“一心”(以县城为中心)、“两线”(沿312线和204线)、“多点”的三位一体城镇化发展体系,城市建成区达37平方公里,人口达36万人,全县集镇面积达8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2万人,城镇化率达32%,扩大了城市规模、完善了城市功能、提高了城市品位,具有生态宜居、商贸物流、休闲旅游和根亲文化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初步显现。
二是做实产业承接平台。
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思路,强力推进县城和史河湾两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为承接“长三角”及“回归工程”的产业转移提供载体和平台。
目前两个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投入达3.7亿元,建成区面积达7.5平方公里,建成标准化厂房8.5万平方米,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入驻企业达18家。
两个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搭建了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对接平台,创造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新优势、新机遇。
三是做优发展环境。
进一步叫响“全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先进县”的环境品牌,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经济发展环境优化,建立健全“经济110”的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了工业发展的“六大制度”等政策措施,实现了投资商与部门和群众的“两个零接触”,逐步把固始打造成“办事效率高,投资环境优”的创业热土、投资洼地、发展高地,前沿阵地的洼地效益日益显现,带来了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投资热潮。
今年以来,共引进招商引资项目133个,合同资金81.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0亿元。
通过做大城市擦亮窗口、做实平台主动承接、做优环境吸纳转移,增添了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动力。
三、产业嫁接,增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支撑力建设中原经济区走的是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道路,就是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趟出传统农业区现代化的新途径。
河南是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在创造“中国粮仓”之后,又创造了“国人厨房”的美誉,实现了以工带农、以农促工的互动发展。
固始县作为农业大县、产粮大县,与省情相似,要融入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在发展一、二、三产业上进行有效对接。
鉴于这种认识,我们坚持以粮油种植及加工、劳务经济及回归工程三大支柱产业开发为重点,着力实施工业与农业的有效嫁接,以提升农业产业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探索了一条产业互动、联动发展的新路子,提高了农业产业化和工业现代化水平。
一是大力发展规模农业,打造绿色农业生产基地。
借助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机遇,坚持“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引导土地流转,让小田变大田,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已达110多万亩,1000亩以上的流转大户60家,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开发,粮食连续第7年丰收,达到24亿斤,巩固了农业大县的地位。
按照规模化发展思路,建设生态茶园16.4万亩,柳编基地3.2万亩;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优质水产养殖基地5万亩;县拥有规模化养殖场户1.1万多个,固始鸡、固始白鹅、固始麻鸭“三禽”饲养量3000万只,销售鸡蛋8000万枚,年生猪出栏量130万头,固始成为周边大中城市,特别是华东地区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二是大力发展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立足优势上工业,每年设立2000万元工业发展基金,扶持壮大三高固始鸡、豫申粮油、援生制药、维雪啤酒、华丰柳编业等一批基础好、潜力大、带动能力强、具有固始特色的骨干企业。
依托粮油资源优势,全县粮油加工企业达69家,年加工转化能力达200万吨,催生了豫申粮油、三高固始鸡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和两大产业集聚区的环境优势,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新开工建设了年屠宰100万头生猪生产线和年宰杀200万只白鹅加工项目,增强了工业实力,带动了产业发展,实现了工农对接、产业嫁接、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97家,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46.7亿元,工业强县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三是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
全县已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569家,今年以来,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现场会、全市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先后在固始召开。
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了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的有效对接,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
实践证明,将产业资源进行整合,有效嫁接在一起,形成规模优势,拉长产业链条,是转变发展方式、呼应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固始“三化”协调发展、谋求跨越前行的现实选择。
四、文化联接,提升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引领力中原经济区不仅是一个区域经济概念,也是一个文化范畴。
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硬实力”是坚实基础,文化“软实力”是有力支撑,文化与经济融合,正成为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巨大动能。
特别是十七届五中全会中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充分说明了文化在引领和拉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固始根亲文化资源丰厚,内涵丰富,独具魅力。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以根亲文化对接中原文化、以根亲文化引领县域经济,是我们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两大引擎。
近几年,我们坚持挖掘放大根亲文化资源优势,举力推进根亲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积累了经验,开辟了文化引领经济建设的新路子。
建设中原经济区理论提出以来,我们创新理念,打开思路,按照省委提出建设中原根亲文化的要求,积极在根亲文化上对接中原经济区、融入中原文化,先后开展了中原根亲文化台湾行、福建行和中原根亲文化寻根之旅活动,扩大了中原根亲文化影响,叫响了“唐人故里·闽台祖地”的根亲文化品牌,尤其是今年10月高规格举办了“第二届中原固始根亲文化以节”,展示了固始,推介了信阳,宣传了河南,被高层人士认为开辟了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两岸关系和谐发展的新渠道,根亲文化已经成为中原文化的一枝奇葩。
同时,坚持根亲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建设了根亲博物馆、中华根亲文化园、成功广场等根亲文化标志性工程,彰显了根亲文化名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