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举措研究
中原崛起郑州给力

中原崛起郑州给力——写在市委九届二十次全会闭幕之际本报记者党贺喜临海观涛,潮涌潮起。
进入10月份之后,从中央决策层到中原大地以及“天地之中”郑州,围绕新一轮社会经济发展,回荡着一波又一波的发展之声。
建设中原经济区:迈向“十二五”河南起步走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这意味着,告别辉煌“十一五”,中国又将迎来新五年黄金发展期。
“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在万余字的公报中,这段全新的表述似乎为各地新五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埋下了“伏笔”。
11月17日至19日,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体会议使这一“伏笔”显性化: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审议并原则同意《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
全会号召:为胜利实现“十二五”规划,肩负起中原经济区建设新使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新篇章而努力奋斗!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一亿中原人的长久梦想,经历了一个构想、渐变、研判和完善的多轮“冲刷”。
9月23日,成熟的中原经济区构想在北京接受高层专家的研讨评判。
中央政研室原常务副主任、多次参与起草国家发展规划的著名专家郑新立语出惊人:“中原经济区建设应写进国家‘十二五’规划之中!”郑新立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了多个区域性发展规划,但中部地区一直是空白点。
所以,他认定,中原经济区横空出世乃生逢其时:“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河南沃野千里,工业发达,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在中部六省经济总量最大,因此,建设中原经济区不仅将进一步加快河南经济发展,而且还会增强河南在整个中部崛起中的带头作用。
”基于此,从决策层到专家层以及寻常百姓,无不对中原经济区寄予厚望: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是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是河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
加强中原经济区建设法治保障的对策建议

2011年1月中州学刊Jan.,2011第1期(总第181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No.1【中原经济区建设研究专题】加强中原经济区建设法治保障的对策建议*丁同民摘要:中原经济区是河南加快中原崛起、实现河南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从区域发展和法治建设相协调的内在逻辑来看,加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法治保障,对于谋划和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至关重要。
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背景,可以考虑从六个方面构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有效的法制支撑:明确协调机构,建立中原经济区行政契约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中原经济区立法协调与透明机制;严格行政执法,建立中原经济区行政执法协调与合作机制;强化司法权威,建立中原经济区司法协调与合作机制;提高法治实效,建立中原经济区法律监督机制;培育法治文化,建立中原经济区法治区域优化机制。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法治保障;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D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1—0096—04中原经济区是河南加快中原崛起、实现河南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从区域发展和法治建设相协调的内在逻辑来看,中原经济区要成为支撑中部地区的新的经济增长板块,就必须克服诸多法制障碍。
本文站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来考量和审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法治保障问题,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明确协调机构,建立中原经济区行政契约机制1.明确中原经济区合作管理委员会作为宏观协调机构的法律地位和基本职能。
可考虑设立中原经济区合作管理委员会。
该机构可由河南省政府牵头,其他省、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发改委、经贸委、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分行等)的领导和相关方面的专家组成。
另外,可整合跨区域的有关职能部门,以大部制原则建立若干跨区域的专门委员会。
中原经济区合作管理委员会履行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统一管理、规划、协调、监督、指挥职能,其法律地位应主要体现:有利于该组织职能的履行和目标的实现。
站位全局——四论

站位全局——四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1新世纪昂首迈入第二个十年,波澜壮阔的“十二五”新篇章大幕开启。
机遇空前,挑战也空前,发展面临新课题,发展需要大智慧。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开创性事业,是为亿万河南人民谋福祉的重要战略,更是凸显河南地位、服务全国大局的重大举措。
要把这一富民强省的宏伟蓝图更好更快地化为现实,关键是要着眼全局、站位全局。
3“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古今中外,凡是繁荣发达的伟大时代,无一不是海纳百川、开放交融;凡是成就大业的风云人物,无一不是顺应大势、把握大局。
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面前,全国人民心相连、情相牵,携手重筑爱的家园,是大局;维护团结、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是大局;河南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重中之重,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特殊贡献,也是大局。
所谓全局,即是大局,就是整个工作的局面,就是整体形势的走向,就是发展变化的趋势。
所谓全局意识,就是能够从客观整体的利益出发,站在全局的角度看问题、想办法、做决策,就是能够时刻关注全局、认真研究全局、准确把握全局。
历史和现实的无数事实证明,站位全局,利国、利民、利己;反之,则误国、误民、误己。
4登高才能望远,谋深才能计长。
建设中原经济区,本身就是我们从全国发展大局出发,自觉着眼全局、站位全局、融入全局提出来的发展战略。
“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传承核心区这“四个定位”,都把河南放在国家区域经济布局、国家统筹协调梯次推进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大业上来考量。
中原经济区战略构想提出之后,在中原大地激起强烈共鸣。
各级领导干部结合自身实际,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中找准定位、明确优势、谋划发展,使中原经济区建设理念进一步丰满,层次进一步完善。
有的地方提出要打造中原经济区新的增长极,有的地方规划打造新的区域中心城市,有的地方表示要做区域对接交流的先锋与桥梁……从更广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从更大的背景来思考问题,从更加科学的理念来解决问题,开窗眺望,水阔行舟,又是一番新天地。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崛起、河南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崛起、河南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一、河南省情与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地处中原,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强省。
具有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产业开发组合条件好,区位优势突出,交通地位重要,处于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重要枢纽作用。
此外,这里文化底蕴丰厚,旅游资源独特,在全国和世界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中原地区是我国粮食、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的集中供应区域,又是连接我国东西部的重要经济区域,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把这个区域作为一个经济区,作为整体来布局和谋划,对于实现该区域内及我国区域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加快该区域发展,对于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对河南经济发展的的意义河南所处的中原地区是中国农业要素聚集程度最高而工业化水平又较低的地区,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类地区农业要素被吸纳的程度和工业化的进展程度会直接影响整个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该地区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这一地区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具有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意义;其次是中国农民人口聚集最多的地区,也是农民问题最突出的地区;第三是城镇化水平低;第四是中国工业化由东向西推进过程的支点,也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域。
因此,建设中原经济区必将为整个中国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的区域支撑。
所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根据河南的省情特点,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问题还是“三化”协调发展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由东向西转移和中部崛起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尤其是作为第一粮食产量大省和第一人口及农民大省的河南,既要承担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又面临着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土地就成了工业化发展的硬约束。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构建中原经济区并将其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不仅有利于加快这个地区“三化”进程,促使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为加快中部崛起提供支撑;还可以连通周围其他重要区域发展板块,使我国区域经济整体格局更加完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人地挂钩政策实施研究

2 7 %,户籍 人 口仅 增 ̄ 1 1 2 0 %。2 0 0 8 年7 月2 2 日,国 务院办 公 划 、土 地综 合 整冶 、建设 用地 节 余指 标 流转 、市场 配 置资
见 的精 神 ,又 可以 为正 在进行 人地 挂 钩政 策试 点的 城 市 说 ,人地 挂钩 政 策就 是人 I Z l 迁移 到哪 里 ,这些 人 门所 占用
提 供 及时 的指 导意 见 ,还 可以 为今 后人 地挂 钩政 策 在河南 的建 设 用地面 积就 转 移到哪 里 ;从哪 里迁 出的 人 u,哪 里
口黄建水
张霭丽
实 施 人地 挂 钩政 策是 河 南省为 全面 推进 中原 经济 区建 行先试 任 务交 由河 南省进 行中原经 济区 建设。
设 ,破解 “ 三 化 ”协调 科学 发 展的 用地 瓶颈 ,促 进城 乡一
体 化 而采 取的 重大 举措 。研 究 人地挂 钩政 策 的 内涵 、实施
(: )人地挂钩 政策 的内涵 人地 挂 钩 的 政 策 ,即城 乡 之 间城 镇 建 设 用地 增 加规
平台 和模 式以 及 实施 中注 意的 问题 ,既 有利 于尽 快贯 彻落 模 与吸纳 农村 人 口进城 定 居规模 相挂 钩 ,地区之 城 镇建 实 困 务院关 l f支持河 南 省加快 建 设 中原经 济 区的指 导意 设用 地增 加规 模 与吸纳 外 来人 [ 】 1 定居 规模 相挂钩 。 简单地
1 . 实 施 人 地 挂 钩 政 策 的 两个 平 台
实 施人地 挂钩 政 策是有 前提 的 ,实现 “ 地随 人走 ”或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社会学分析

2 0 1 3年 1 0月
河 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e n a n C o l l e g e o f F i n a n c e& T a x a t i o n
Vo 1 . 27. No . 5
0c t . 2 0 1 3
理 论与分 析工 具对 中原 经 济 区 的空 间范 围进 行 了 科 学 界 定 。学 者 们 从 区 域 经 济 角 度 、 人 口 角 度_ 7 以及 综合 视角 对 中原 经 济 区建设 给予 了积 极 评价 , 认 为 中原 经 济 区应 纳 入 国家 战 略 。以 此 为 基础 , 诸 多学 者 结 合 中原 经 济 区发 展 的现 实 基 础、 历史 渊 源等背 景提 出 了不 同定 位 , 许广月 在 综 合上 述学 者 研 究 的基 础 上 , 将 中原 经 济 区定 位 概括 为“ 三个 一 、 四个 区 ” , 即全 国经 济发 展 的 主要 增 长极 、 全 国 重要 的先 进 制 造业 和 现代 服 务 业 基 地、 全 国重 要 的交通 枢纽 和物 流 中心 , 全 国“ 三化 ” 协调 发展试 验 区 、 全 国新 型城 镇 化 建设 示 范 区 、 国
大 战略举 措密 切相 关 。从 东部 பைடு நூலகம் 海地 区率 先发 展
到西部 大开 发 , 从 振 兴 东 北 老 工 业 基 地 到促 进 中
部 崛起 , 体现 了我 国现 代 化 进 程 从 最 初 谋 求 发 展 到 目前 博弈 均衡 发展理 性思 考 的飞跃 。 总结 我 国现代 化进 程 中社 会 主义 建 设 的基 本
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重要保 障区、 华夏文 明传 承核心区。就如何建设 中原经济 区问题 , 学者们 纷纷 建言献 策 , 提 出了政府 与 市场说 、 产业 发展
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现状及问题浅析

京 九 、 柳 与 陇海 、 濮 、 菏 、 阜 在 其 境 内交 焦 汤 新 漯
汇, 形成 三纵 四横 的铁 路 网 , 国道 干 线 五纵 五 横 , 国家两 纵两 横高 速 公 路 中 , 深 和连 霍 一 纵 一横 京
个 以郑 州 为 中心 的 “ 中原 城 市 群 ” 在 中 正
3 固定资 产投 资增 速不 断加快 .
在 固定 资产投 资方 面 ,0 1 全 省保 持 了较 21 年
原 大地 悄 然 崛起 。这 是 改革 开 放 以来 , “ 三 继 长 角城市 群”、珠 三角 城市群 ”、京 津塘 城市群 ” “ “ 之 后 又一个 都市 圈。 中原 城 市群 以郑 州 为 中心 、 洛 阳为 副 中心 , 包括 开封 、 顶 山 、 乡 、 平 新 焦作 、 昌 、 许 漯河 、 源 等 2 济 3个 城 市 ,4个 县 城 ,7 3 3 4个 建 制
镇 , 地面积 5 8 土 .7万 平 方 公 里 , 口 3 5 人 9 0万 , 分 别 占全省 土地 面积和总 人 口的 3 . % 和 4 . % 。 53 03
快 增长 势头 , 资增速 不断加 快 , 投 投资规 模继续 扩
大, 产业 集 聚区建设 快 速推进 , 项 目带 动作 用 明 大 显 增 强 。 资 结 构 呈 现 新 的 变 化 。2 1 投 0 1年 上 半
产 业体 系 , 括 纺 织 、 工 、 品 、 炭 、 油 、 包 轻 食 煤 石 电
力、 冶金 、 工 、 材 、 械 、 化 建 机 电子等 行业 , 而且各 产
基 金项 目 : 南 省 软 科 学 研 究 计 划 项 目 (24 0 5 4 8 。 河 12 0 4 06 )
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战略研究

( 中共 郑 州 市 委政 策 研 究 室 综 合处 , 河 南 郑 州 摘 400 ) 5 0 7
要 : 旨在 通 过 对 郑 州 都 市 区发 展 战 略 的 研 究 , 接 和 落 实 中原 经 济 区 的 战 略 构 想 , 一 步 促 进 郑 州都 市 区 更好 更 快 对 进
31 .. 战 略 目标 2
2 中原经济 区郑州都 市区建设 的战略研究
21 中原 经济 区郑州都 市 区的 内涵 .
郑 州都 市 区是 以中心城 区 、 州新 区为核 心 , 郑 以发 达 的联 系通 道 为依托 , 以一体化 的规划 为 指导 , 以组 团 发展 、 产城融 合 、 复合 型 、 生态 型 为发展 路 径 , 引带 动 吸 其 他 区域快 速 发展 , 促进 各 功能 区 间相互 联 系 与协作 , 构 筑 功 能布 局 合 理 、 间利 用 高 效 、 业 特 色 突 出 、 空 产 社 会 和谐 、 环境 友 好 、 周边 辐 射带 动作 用 明显 的现代 化 对 大 都市 ,打造 中原 经济 区核 心增 长极 和 全 国 区域性 中 心 城市 。
一
3 建 设 中原 经 济 区 郑 州 都 市 区 的 总体 思 路 、 战
略 目标 和 重 点 任 务
31 郑 州都 市 区建设 的总体 思路 和战 略 目标 .
311 总体 思路 ..
条件和工业发展基础 ; c )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达 ;) d 城 市经济 较 为发达 ;)人 口较 密集 。 e
21 0 2年第 5期
E E G N N R YC N E V T N N R YA DE E G O S R A 1 0
; 与 夏
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举措研究摘要:基于中原经济区正式纳入国家战略的背景,为了加快构建中原经济区,本文深入的探求与研究了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意义、战略定位和战略优势,最后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一系列战略举措。
我们要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线,乘河南之势,聚河南之力,把中原经济区构建成全国经济发展的第五个重要增长极。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国家战略战略举措一、引言中原崛起正当时,河南发展乘东风。
凝聚一亿河南人民激情与梦想的“中原经济区”区域发展规划,终于得到国家的认可。
河南省发改委2011年1月26日宣布,国务院印发了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各项专项规划的国土空间开发和布局基本依据”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其中明确提出,“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这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这是我省建设“中原经济区”道路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因为这表明,由我省主导提出的“中原经济区”区域发展规划,在凝结了一亿河南人巨大的激情和期待后,终于得到国家的认可。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0个左右的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可是,河南仍然没有一个单独对其具有明确针对性的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使得河南无论是在中部地区还是在全国省域经济的竞争中,都失去了一个战略支点。
现在,不但“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一目标已经实现,而且表明当国家“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北振兴”战略都已取得显著成效后,“中原崛起”战略正式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河南的发展到了新的紧要关头,在中原经济区提升为国家战略之际,我们应乘河南之势,聚河南之力,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
为了推动全省上下进一步的深入讨论,积极行动,扎实推进,加快构建中原经济区,本文就中原经济区的定位、意义、优势、目重点任务以及战略举措发展规划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求与研究,为建设中原经济区、中原崛起、振兴河南献上微薄之力。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意义河南是中国的缩影,也象征着祖国的发展,这个地区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中部地区发展甚至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推动科学发展的进度。
构建“中原经济区”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优势亟待整合,机遇就在眼前,要充分认识构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意义,牢牢抓住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敢想敢试、敢闯敢拼,敢为人先。
(一)对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步伐的特殊意义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中部崛起总体目标的实现。
中原经济区拥有人口1.7亿人,占中部地区的47%;2008年,该区域粮食总产量9000多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17%,占中部的55%。
但人均经济水平、民生水平和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
如不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将影响到中部崛起规划总目标的实现。
中原经济区的主要省份河南省是全国第一粮食大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连续4年超千亿斤;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2009年全省电力装机达到4680万千瓦、钢铁产量5211万吨、原铝产量317.7万吨、水泥产量1.17亿吨,均居中部第一;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初步建立。
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继续发挥该区域的综合优势,巩固和提升中原经济区在中部地区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二)对我国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示范意义在我国“三农”问题中,农业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农业发展方式落后;农村的问题突出表现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民增收缓慢。
这些问题,中原地区都更为突出和典型。
河南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如大中型水库病险率高,水利骨干工程完好率不足50%;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有效灌溉面积为743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只有63%,还有近40%的耕地望天收。
农业耕作方式仍比较粗放,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平衡,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建设中原经济区,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用工业成果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科学知识武装农民,有利于为全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示范。
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和发展方式落后的状况。
(三)对区域合作和强化区域经济功能的典型意义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淡化行政区域色彩,强化经济区域功能。
中原地区作为我国的内陆腹地,强势的行政区划观念已经对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与统一性的原则形成严重冲击,成为制约中原区域经济共同繁荣的重要因素。
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跨越行政壁垒,促进区域融合,建立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建立互利共赢的经济体系。
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地处中国之中的中原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
纳入中原经济区范围的周边省份的相邻地区,多处于各主体经济地域的边缘地带,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程度不同的困境。
构建中原经济区,可以整合这些地区的力量,加快构建和完善区域市场体系,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改进区域资源配置方式,建立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协调机制,实现和谐发展、共同繁荣。
(四)对发挥中原“腹地效应”,完善全国区域布局的重大意义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形成与沿海三大经济区遥相呼应的内陆四大经济区,强化内陆经济战略支撑。
这四大经济区分别是中原经济区、武汉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关中经济区。
这些经济区共同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将不利于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布局。
而居于中部的中原经济区更是能发挥“腹地效应”,形成全国经济增长的倍增器。
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各种要素及资源的聚集,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
我国不同地区之间不仅存在着经济发展的差距,而且存在着巨大的资源禀赋差异。
人力资源、技术、资本及自然资源方面的差异要求各个区域之间相互协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种要素的比较优势,经济发展才能具有良好的效益。
构建中原经济区,可以使中部地区成为一个各种要素及资源充分发挥协作作用的载体,从而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各个经济体之间的相互协作。
三、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位于中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交汇处,是以河南省为主体,以经济为主干,包括周边若干区域,涵盖经济、文化、社会等重要领域,具有鲜明特点、独特优势、经济相联、使命相近,又相对独立于其它经济区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是统筹中原地区发展大局的总纲,绘好这张蓝图,既要立足中原的比较优势,更要跳出河南,站在全国大局的高度,准确分析、科学判断,使中原在全国的定位明晰起来、凸显出来。
对于中原经济区的功能定位,《规划》将其概括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集区等。
中原经济区今后将重点完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以郑州为中心,以郑汴(郑州、开封)一体化区域为核心层、以“半小时经济圈”城市为紧密层、以“一小时交通圈”城市为辐射层的“一极两圈三层”的空间开发格局,同时强化郑州先进制造、科技教育、商贸物流和金融服务功能,重点建设郑汴新区,推进郑汴一体化,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中原经济区的定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在一个传统农业区,立足率先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中原经济区将在未来中国持续发展中拥有激动人心的“中原坐标”,引领亿万中原人民,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全面崛起”。
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放在最突出的位置,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放进去,这样对我们河南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尤其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就有了巨大的政策空间。
同时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有影响力的优势品牌。
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河南要发展,粮食是关键。
河南的农业增长应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主要依靠资源占用和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提高转变,由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方向转变,建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成为全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区。
逐步建立起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基地。
全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先行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是如何统筹城乡发展的问题。
在中原经济区的规划中,开辟新型城镇化道路是首要任务。
率先走出一条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全国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充分发挥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中原风貌、具有国内外影响的文化品牌,不断提高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推动文化创新,形成凝聚人心、促进崛起、引领现代化的新文化,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开发创新试验区。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形成生态循环、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生态效益型经济发达的区域。
归根结底,就是要把中原经济区构建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第五个重要增长极。
四、中原经济区的战略优势放眼全国,长三角、珠三角双峰并峙;环渤海地区、海西经济区优势异禀,在中国经济版图中虎踞龙盘。
对于河南,它的独特优势是腾飞的强劲翅膀,概括起来就是“中之势、根之势、正之势、和之势、人之势、物之势、文之势、农之势、城之势、工之势、力之势,为之势”。
要推动中原地区发展,硬实力是基础,软实力是平台。
在构建中原经济区过程中,硬实力和软实力缺一不可(一)硬实力—河南过得硬首先,河南是“中国之中”,承东启西,连南贯北。
北煤南运、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都要经过河南。
中原经济区位于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交界,也处于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向内陆推进的要冲,交通优势突出,我国主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和第二条亚欧大陆桥都通贯其中,具有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枢纽作用。
中之势,即区位优势不可替代。
硬实力,还体现在资源优势上河南可谓上苍垂青,这一区域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形成了西有煤田、东有油田、西、北有铁矿的主要矿产分布格局,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地上多名山大川,地下富藏矿产资源。
平顶山是煤都,栾川是钼都,叶县是岩盐之都。
适宜的气候条件,肥沃坦荡的华北平原,为工农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提供了保障和便利煤、石油、天然气储量都在全国前列。
再次,2010年7月,河南人口突破一亿,同时拥有3000多万富余劳动力,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曾经被经济学家们公认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蓄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