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抒情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篇1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
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
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知识点精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也就是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等六种。
①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所描写的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又如唐朝李华的《春归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例1:[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解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思乡情。
不过这种思乡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
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通过首句“西风信来家万里”一想便知,是为了寄托自己浓浓的思乡情!这就是借景抒情的美妙之处。
②托物言志。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一般是咏物诗。
③托物寓理。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安石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一般是哲理诗。
④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大同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
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描写手法、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四类。
只要我们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现手法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表现手法题型就迎刃而解。
一.描写手法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
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
”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抒情手法

答题示例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这首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 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 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 诗人出行之早,表现了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 寞之情(步骤三)。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抒情手法
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之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抒情手法
第一课
总论 与抒情方式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抒情手法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及相 关术语。
2.掌握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方法 及答题步骤。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抒情手法
提问与答题方式
⑴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⑵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 或手法)。 ⑶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 果?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 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 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 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抒情手法
补充: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 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 “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抒情手法
古
诗
鉴抒
赏
情 方
式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诗歌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抒情又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咏史抒怀、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叙事抒情、因事缘情以及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
举例:指出下列诗句的抒情手法: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直接抒情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借景抒情哀景哀怀3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触景生情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直抒胸臆5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因事抒情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寓情于景7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托物言志8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
‘好去者,望前程万里’直接抒情9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用典抒情触景抒情10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抒情11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借景抒情乐景写乐情12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借景抒情乐景写哀情13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哀景写哀情14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托物言志15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乐景写哀情16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直接抒情17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咏史抒情18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借景抒情乐景写哀情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
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
道路长远慢慢行19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托物言志20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结构技巧-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

写法,重在抒发其家破人亡、举目无亲的悲哀。
3、以乐景写乐情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①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局促。 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 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 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快乐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 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 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以小见大
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 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法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 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 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抑扬
抑,指压抑,贬低;扬,指褒扬,赞颂。 由于人物性格具有并非单一的复杂多面性,因此,在作品中最常见的 是“抑扬结合”、“抑扬并用”。 其具体手法有“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欲抑先杨”、“欲 扬先抑” 想褒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贬处落笔,而是从相反处落笔。 多用叙事来写人。
直抒胸臆:"涕泪""喜欲狂""白 日放歌"传达出了他的心情。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乐景 乐情
哀景 哀情
2.借景抒情: 借助于其他景、物、人、事来委婉、含蓄、曲折地表 达感情的都可称间接抒情,感情往往隐藏于诗句的背 后。诗中最常见的,高考常考查的是借景抒情。
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冷寂、清凉的画面传达着离别者内心的凄苦之情。
四、鉴赏诗歌的构思立意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 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借古讽 今、托物言志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构思技巧。这些技巧 对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有很大帮助。
古诗词四十种表达技巧: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

古诗词四十种表达技巧: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分为抒情方式(7)、表现手法(10)、修辞(9)和结构(4)四大类,具体内容如下。
一、抒情方式(7种)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 (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
) 2.借景抒情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的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 (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得很远,并非依*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白可远扬,不需要依*其他人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划线的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05全国卷Ⅲ)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绝 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 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 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 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1 、修辞手法
表 达
2、表达方式(抒情、
技 描写) 巧
3 、其他表现手法
抒情手法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 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2、托物言志 3、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咏史言志、
借古鉴今 、 借古抒怀 、伤今怀古) 4、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5、用典抒情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3分)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 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07江苏卷) 鹧鸪天·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 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 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
简要赏析。
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 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 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 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 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 思答对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这首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 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 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 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表现了心中由飘泊引起 的孤独寂寞之情(步骤三)。
答案:直抒胸臆;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举 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借 代。
二、间接抒情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 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怀古喻今或借古讽今、即事感 怀。
作用:可以使感情的抒发更加委婉、 含蓄,耐人寻味。
间接抒情:
1.寓情于景(或物)
[答案] 托物言志 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 境遇的对比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 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闽中秋思 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后 人评价极高。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 诗的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 分) 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六,极尽明丽欢愉,与气 象开阔之能事,全无北国秋天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 字,则构成心绪的对比。作者客居福建,他乡虽美,但 只堪图画,不能慰解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 思乡之情却表现的淋漓尽致。
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
点、作用等发表意见。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古 诗 鉴 赏
抒 情 方 式
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问: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 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 盛国势下的___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 满怀。“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 _______的修辞方法。
间接抒情
3.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
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台城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 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 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 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 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 固定性,如: “故乡明月” “乡思情” “松风山月” “隐逸情” “寒林残月” “诗人的忧愁” “中秋圆月” “相思情苦” “长亭折柳” “惜别情” “空城落花” “对国势衰危的哀 叹” “风雨落花,双燕孤飞” “闺怨情” “江湖扁舟,月落乌啼” “诗人的羁旅之苦” “梦后酒醒,烟柳断肠” “悲欢离合情” “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 “对世事沧桑的感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 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 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 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补充: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 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 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诗词鉴赏 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行文结构
描写手法 抒情方式
赏析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涉及四大方面: ⑴表达方式(五种): 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诗词中主 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这其中抒情、描写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描写: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 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赏析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涉及四大方面:
⑵修辞方法:比喻、排比、拟人、对比、设问、 反问、借代、对偶、夸张、反复、互文等
⑶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用典、化用、 赋、比、兴、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抑扬变化等。 ⑷行文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 承上启下、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以小见大、 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起承转合等。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
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 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 情——哀景、乐景、愁景。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 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 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 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乐(哀)景哀(乐)情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 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 “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 等感情。
例如: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 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 4.用典抒情
(咏古抒怀,借古讽今)
包括用事和引用(化用)前人诗文句两种, 一般侧重指前者。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 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 理解用典: 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 其次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 或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作者 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司春之神。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 (点)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 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发挥想像自己若做 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 一齐开放。(析)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 惜和不平之情。(评)
谢亭送别 谢诨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 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 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间接抒情
2.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也叫咏物抒怀,常常借助于所咏事物 的一些特性,来寄托、传达作者的志向、抱负和 操守等。
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用刘 裕北伐的典故,赞扬了刘裕的英雄气概,反映 出作者仰慕英雄,收复中原的愿望。“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等句,用廉颇的典故, 意在以老当益壮、仍思报效国家的廉颇自比, 也借廉颇的遭遇,委婉地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怨 愤之情。
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之表达技巧
第一课
总论
与抒情方式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及相 关术语。 2.掌握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方法 及答题步骤。
提问与答题方式
⑴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⑵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
或手法)。 ⑶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 果?
答题示例
(自比)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用周瑜的 典故,意在以 “雄姿英发”、少 年得志、建功立业的周瑜寓怀才不遇的愤懑抑郁 之情。
(对比衬托)
例如: 1、2006年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 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 简要分析。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 景抒情(点)。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 “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 主现色彩(析),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