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合集下载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 其影响。
机构,郡县制
②加强中
央集权对巩固国家统一的 重大意义
2014高三一轮新课标总复习· 人教历史
备考知识清单
要点史论探究
考向聚焦预测
课堂巩固训练
活 页 作 业
2014高三一轮新课标总复习· 人教历史
备考知识清单
要点史论探究
考向聚焦预测
课堂巩固训练
2014高三一轮新课标总复习· 人教历史
备考知识清单
要点史论探究
考向聚焦预测
课堂巩固训练
活 页 作 业
运用图示理解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 度的关系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纽带。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西周的礼乐制是保 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
2014高三一轮新课标总复习· 人教历史
2014高三一轮新课标总复习· 人教历史
判断

正确
错误
备考知识清单
要点史论探究
考向聚焦预测
课堂巩固训练
活 页 作 业
选项 ③
史论分析 宋是殷商后代微子启的封国,故为非姬
判断 正确
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秦是因功臣分封,不是姬姓,故秦燕两 国可以通婚

正确
答案:C
2014高三一轮新课标总复习· 人教历史
2014高三一轮新课标总复习· 人教历史
备考知识清单
要点史论探究
考向聚焦预测
课堂巩固训练
活 页 作 业
3.热点角度 宗法制显著的血缘宗法色彩容易唤起人们追念先祖、
心向团圆的内心情感,这有利于家庭的亲睦和社会的和谐,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轻巧识记]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知识点四 西周的礼乐制——权力认同·天下归心
概念
内容
目的 实质 影响 瓦解
“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 礼乐制度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 僭越 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解决 权力认同问题,即天下归心 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 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唯物史观] 辩证看待夏商周三代文明传承的表现
文字 甲骨文、青铜铭文等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汉字,成为记载和传 沿革 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三代文明对后世的突出贡献 宗法 分封思想在封建社会时有出现;宗法思想影响至今,对民族 观念 的延续起到积极作用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三代萌芽,影响整个封建社会;郡 制度 县制影响至今 民族 三代萌生的民族观念,使中华民族存在至今,成为世界上唯 观念 一文明没有间断的民族 传统 儒家思想产生并发展,吸收其他学派思想,最终成为中华传 文化 统文化的主流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
[解读] (1)史料一属于文献史料,主要强调了宗法等级制度对维护社会稳定 的作用。其中关键信息“不使诸侯疑焉……不使大夫疑焉……不使庶 孽疑焉”体现了宗法制的目的和积极作用。 (2)史料二的主要观点是宗族为中性社会组织,其功能具有双重性。 宗法制下的亲情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及凝聚力,有利于家庭和睦、宗族 团结和社会和谐,但若引导不当,也会成为建立民主和法制社会的一 种障碍。
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演变 (1)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侯、伯

《步步高》2013届高考历史人教版大一轮课件第一单元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步步高》2013届高考历史人教版大一轮课件第一单元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特点
(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
本 讲
中央集体对皇帝无条件负责。
栏 目
(2)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之间

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两对基本矛盾。

2.影响
(1)积极
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形成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中国成为
栏 目
(2)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

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3)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
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1讲
史料一 在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大规模
为分裂割据提供了条件。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1讲
二 宗法制问题 主题 1 大宗与小宗
图解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说明 划分大宗、小宗的依据是血缘关系的亲疏、嫡庶 之别,大宗、小宗是相对的,并不是一层不变,每一宗都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1讲
主题 2 宗法制的影响
确立了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第1讲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本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讲 栏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王位传承的方式有父子相传 和
目 开
兄终弟及。
关 (2)夏商的政治特点:王权具有 神秘 色彩。
①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3) 夏商的行政制度 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

第1讲夏商西周政治制度及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1讲夏商西周政治制度及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明史》)等。你推测材料中这一现象主要受 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 A.程朱理学 C.王位世袭制 B. D.礼乐制度 ( )
5.宗法制将“国”与“家”结合在一起,其结合 点主要是 ( )
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保障国王的权威和政治
B.以家族的分配制度保障各级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
C.以血缘亲疏关系确立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
2.形成
①法律:秦始皇颁布 秦律 。 加强 中央 (3) 集权 措施 ②经济:统一 度量衡 、货币和 车轨 。 ③文化:统一 文字 ,以 法家 思想为统 治思想。 ④工程:修建驰道、开通 灵渠 、修筑 长城 。
3.影响 ①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疆域的初步奠 积极 (1) 影响 定、中华民族的形成。
分封的特点: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 主体

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
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开成严格 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 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分封制的瓦解
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
以称成功,传后世……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数计,
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 度有何特点?秦朝中央政权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特点:一切军政大权由皇帝独揽;皇位世袭,权力 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
视角四
(1பைடு நூலகம்原因:
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根本原因)
政治: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
(2)表现:周王室的权威得不到尊重,天下分裂,

高考历史一轮综合复习课件:第1讲(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综合复习课件:第1讲(人教版)

•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王位传承的父子方相式传
有__________和兄终弟及。 • (2)夏商的政治特点:王权具神有秘 ________色彩。
(3)夏商的行政制度① ②中 地央 方: :设 封有 侯相 和、 伯卿 ,士 定等 期, 向掌 商管 王政 纳务 贡。 , 并奉命征伐。
• (2)消极作用:诸侯在封地内有权分封卿大夫、 设置官员、建立武装、扩大统治区域,具有 较大的独立性,为分裂割据提供了条件。
二 宗法制问题 主题1 大宗与小宗
• 图解:

划分大宗、小宗的依据是血缘关系
的亲疏、嫡庶之别,大宗、小宗是相对的,
并不是一成不变,每一宗都实行嫡长子继承
制。
主题2 宗法制的影响
• 导读 (1)注意材料的来源(出处);(2)注意材 料中的显性信息;(3)注意图例表示的内容。

本史料反映出分封的对象主要是王
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从布局上,王
族占据战略要地,是分封的主体,直观地反
映了“拱卫王室”的分封意图。
主题3 分封制的作用
• (1)积极作用:西周初期,周王有较高的权威, 周王对诸侯国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诸 侯国对周王室起到拱卫作用,使周朝不仅巩 固了统治,而且扩大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 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一 分封制问题 主题1 分封制的目的
• 史料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 蔽周室。
• ——顾炎武

本史料中的“封建”指分封制,反映
出其实施的目的是拱卫王室,巩固西周统治。
主题2 分封制的对象与布局
• 史料一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 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新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全国通用第1单元第1讲课题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新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全国通用第1单元第1讲课题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A.①—秦始皇长城 B.②—灵渠 C.③—郑国渠 D.④—都江堰
A [秦代长城东起辽东,西至甘肃临洮,①是秦长城的西边终 点,故选择 A 项;②是关中地区,而灵渠位于岭南地区;③是四川 地区,郑国渠位于关中地区;④是岭南地区,都江堰位于四川盆地, 故 B、C、D 三项错误。]
[全国卷·新情境考法借鉴]
(2)看法: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积极作用: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稳定,其 制为历朝所沿用。
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转型 个人 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高度集中到 权力 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 地方 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 权力 于中央的郡县
3.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 (1)内容 ①地方设有郡__、__县__两级,“郡”直属于中央,“县”隶属于郡。 县下设有“乡”“里”两级基层行政机构。 ②郡守和县令、县长均由皇__帝__直接任免。
(2)影响 ①_官__僚_政__治__取代贵族政治;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 袭领主。 ②形成了中央_垂__直_管理地方的形式,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 效的控制。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思维激活] 秦的统一和制度创新在中国历史上有独特的地位。
02
学科素养·融会贯通
运用史料实证——明确历史解释 关注唯物史观——渗透家国情怀
►探究 1 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史料一 秦朝中央官制结构图
史料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 “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 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行玺则为皇帝 外巡时随身携带。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传国玺”。
(1)史料一体现了专制皇权和三公九卿制下,各部门的职权 及运作,解读史料应注意观察结构图体现出的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高考历史大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

高考历史大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

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单元概览商周秦汉 隋唐宋元 明清内容 建立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早期政治制度体系,将政治隶属关系与血缘关系结合起来,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是中央集权制的确立时期,秦朝最早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西汉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古代政治制度形成了成熟的体系,包括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枢权力机构、以科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和较为完备的监察制度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代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主旨(1)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基本特点是以血缘为基础,家国一体(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考纲要求]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一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夏、商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王位传承的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夏商的政治特点: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夏商的行政制度⎩⎪⎨⎪⎧1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内容对象把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权力 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影响积极 巩固王权,加强统治;开发边区,扩大疆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消极后来加剧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削弱了王权轻巧识记 分封制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目的:巩固统治。

两点内容:土地和人民。

三个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

四大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三、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第1课: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臣民
部落联盟 首领(禹)
国王(禹)
国王(启)
禅让制 (传贤)
建立国家政权
世袭制 (传子)
“家天下” “公天下” 有人说:禅让制体现了民主,王位世袭制体 现了专制。请你思考: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 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观点:历史的进步。 原因: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
概念辨析:“封建”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西周的分封 制也就是“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二是指 战国之后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封建主义社会。 1、“封建制度”即古汉语“封建”的原始含义,指“封” 土而“建”国。古文献中“封建”即分封制;现在通常说 的封建多半是贬义,是保守与落后的代名词。然而“封建 社会”的概念是自近代引入中国的,是一种社会形态。地 主阶级是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农民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2、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此处“同姓”即与周王同姓的 亲族,“周”当时是王朝之称,并非“周姓亲族”为分封 主体,应理解为“姬姓亲族”为分封主体。 3、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其中“封国”是分封制的 表现。后世历代帝王分封皇室成员为王、为侯,只是皇家 特权的彰显,已不再是分封制度;
②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 4、结果: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王权至高无上的 局面形成了。 (四)王权巩固:行政管理制度 1、时间:夏商时期(主要是商朝) 2、表现: ①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权力:掌管政务。 ②地方:封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 领)——义务: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3、意义:夏商初步建立了从中央至地方的行政管 理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二.分封制——众星拱月格局的造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引言分析:本单元引言介绍了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发展的大致过程以及 主要特点。 1、第一部分概括了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 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主 要特点。 2、第二部分介绍了封建社会的政体中央 集权制的确立、发展、完善和巩固的大 致线索。 3、第三部分谈到了中央集权制对中国历 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②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③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 及。 4、定义: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形成的王位在一家一 姓中传承的一种制度。 (三)王权神秘化 1、时间:夏商时期 2、目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3、方式: ①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 ②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 4、结果: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王权特点),王
权至高无上形成。 (四)建立行政管理制度 1、时间:夏商时期(主要是商朝) 2、表现: ①中央:设有相、卿士等——职权:掌管政务 (学思之窗) ②地方:封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 领)——职权: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3、意义:初步建立从中央至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大 禹 治 水 图
身观 份察 和禹 地的 位装 有束 何, 变分 化析 ?其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夏朝)
(一)夏朝的建立 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3、意义: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二)王位世袭制的形成 1、背景:禹年老时沿用禅让的惯例,选举继位人 益——定义: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民主推 选首领传位让给贤能人的制度。 2、标志:禹死后,他的儿子启杀死益,夺得王位, 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 3、影响: ①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 位在
秦 秦建 灭 灭立 西 六秦 周 国朝 君 统都 一咸 天阳 下 陕西咸阳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如何 选举部落联盟的首领? 原始社会时期实行氏族公社制,那时候“天下为公,选 贤与能”,通过禅让制来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夏朝建立后,又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呢? 夏朝建立后,“禅让时代”结束,“夏传 子,家天下”的时代开始,这说明原始社 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构成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 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2、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但尚未形成中 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体制——最高统治(执 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3、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4、政治制度前后继承和发展,具有相对 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2、消极影响:后期 ①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 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长 远来看易造成地方割据的局面,不利于中央集权, 最终导致了国家的分裂。 ②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王 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瓦解 而名存实亡;秦朝时期,废除而被郡县制取代。 A.原因:a.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井田制 的瓦解;b.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c.西周后 期王权衰弱。 B.表现:a.楚王问鼎;b.诸侯争霸(春秋五霸和战 国七雄)
4、等级森严(即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 个等级)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 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5、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六)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1、宗法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以血缘 为纽带,共同构成了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础; 2、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宗法制 是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分封制是宗法 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3、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 制; 4、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内核纽带,保证了分封 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夏商周政权更替
约BC1600 BC1046BC841BC.770
中国奴隶社会形成-----发展---------鼎盛-----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BC476 BC475 约BC2070


西周
BC.771
东周
BC256
春秋
战国
BC221
禹-启………...桀汤…盘庚…纣武厉幽平 建王 盘 暴 建暴 犬平 暴建 夏位 庚 政 周政 戎王 政商 迁 武 都 攻东 商都 都世 殷 王 镐国 破迁 汤亳 阳袭 革 河南安阳 镐洛 城制 伐 京人 命 京邑 河南洛阳 纣 暴 动 河南登封 河南郑州 陕西西安
天子 分 宗
封法 诸侯 制 制 是是 卿大夫 权 分 力配 的 的 士 分原 配则
庶民
王位应该由谁来继承呢? 你的依据是什么呢?
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继承人。周天子有四个 儿女:大女儿——大夫人所生,二儿子——二夫人所 生,三儿子——大夫人所生,四儿子——大夫人所生。 大女儿:我年龄最大,而且我是嫡出,又聪明伶 俐,学识渊博,所谓巾帼不让须眉,当然由我来统治 周朝。 二儿子:我是长子,年纪最长,你们都应该听我 的。 三儿子:我是正室夫人所生,而且我又是儿子, 当然应该由我来继承王位。 四儿子:你们都别争了!我是嫡子,而且我过去 立下赫赫战功,是父王最疼爱的儿子,父王一定会挑 我的。
礼乐制度
为了巩固周王朝统治,西周统治者实行了分封制,为 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实行了宗法制,为了更好 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还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据记 载,西周时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和乐器的数量:凡使用鼎, 天子用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凡使用乐 器,天子用编钟四套,诸侯三套,卿大夫二套,士一套。 这说明了西周时已有表示等级制度的规定,即周礼? 目的:为了更好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定义: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 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 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实质: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 作用: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六)特点 1、最大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 承制和余子分封制紧密结合) ——原则:a.“立子 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b.“年均以德‛ ; c.“德均则卜‛。 例: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 子为庶子,正妻所生之子中年纪最大的儿子即嫡长 子,其他儿子叫余嫡子,余嫡子和庶子统称余子。 2、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宗族组织和国家 组织合而为一, ‚家‛与‚国‛密切结合,嫡长 子与其他诸子在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 君臣关系。 3、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依据父系血缘关系 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
③卿大夫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在自 己的领地内是大宗;其他儿子领有封地称为士, 士对卿大夫来说是小宗。 2、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 宗。 3、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四)作用:保证了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 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障了分封制 的推行。 (五)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1、积极:尊老爱幼、尊宗敬祖的传统; 2、消极: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家长制、 任人唯亲的作风;社会和家庭等级观念;形成分 裂势力和宗派势力
楚强盛后,庄王曾率军至周都洛邑 郊外示威,向周王的代表询问鼎之 大小轻重,史称“楚王问鼎”。
鼎是王位的象征,楚王问鼎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楚庄王有替代周王号令天下的 野心。 本质上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王室衰弱,诸侯势强,分封制遭到 破坏。
《荀子· 儒效篇》记载: 西周分封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 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 人。”
“家天 下‛ 的宗 族 色彩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天子把土地连同 天子统治天下, 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 直接管辖王畿。 诸侯,建立国家。诸 天子 侯等可以如法炮制。
管辖国邑 管辖食邑诸侯来自卿大夫服务,食禄

周代分封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有什么特点? 答: 层 ①最大特点:层层封授,等级森严。 层 ②分封对象多样,但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封 ③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纽带是“土地和义务” 。授 ④诸侯有相对较大的独立性,最高执政集团尚 , 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 等 ⑤土地归周王所有,不得买卖——所谓“普天 级 之下,莫非王土。” 森 ⑥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所谓“率土之 严 滨,莫非王臣。”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一)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 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维护分封制,解决贵族矛盾,维护西周统治 ) (二)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 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三)内容: 1、确立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体系。 ①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 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 ②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在自己 的领地内是大宗;其他儿子领有封地称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
b.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 ②受封者在疆域内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 派赋役的权利。 (七)结果: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 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周王)——诸 侯——卿大夫——士‛。 (八)影响: 1、积极影响:前期 ①通过分封制,(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 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③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④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
商朝利用占卜神化王权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
“殷人尊神,
率民以事神, 先鬼而后礼。”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西周)
(一)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 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二)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三)定义: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 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诸侯国的制度, 又称‚封邦建国‛ 。 (四)过程: 1、周武王开始全面推行分封制。 ①分封的东西:王畿(指镐京、洛邑及其周围由周 王直接统治的直辖地区)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 ②分封的对象: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 的后代(先代贵族)。 ③分封的方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