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分析基本概念和算法
聚类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方法方法介绍聚类分析 (Clauster Analysis)数值分类法的一种,在社会应用中称类型学。
Robert Tryon于1939年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
目的:用数量关系对事物进行分类。
对于可以用某些数量描述的事物,采用样本间的距离来将性质接近的事物归为一类,从而达到对事物的分析和评价。
聚类分析作分类时各类群乃至类群数事先未知,而是根据数据的特征确定的,又称为无师可循的分类。
一般分为逐步聚类、系统聚类和其它方法。
16种饮料的热量、咖啡因、钠及价格四种变量数据示例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对于一个数据,人们既可以对变量(指标)进行分类(相当于对数据中的列分类),也可以对观测值(事件、样品)来分类(相当于对数据中的行分类)。
比如学生成绩数据就可以对学生按照理科或文科成绩(或者综合考虑各科成绩)分类。
当然,并不一定事先假定有多少类,完全可以按照数据本身的规律来分类。
如何度量远近,如果想要对100个学生进行分类,如果仅仅知道他们的数学成绩,则只好按照数学成绩来分类;这些成绩在直线上形成100个点。
这样就可以把接近的点放到一类。
如果还知道他们的物理成绩,这样数学和物理成绩就形成二维平面上的100 个点,也可以按照距离远近来分类。
三维或者更高维的情况也是类似;只不过三维以上的图形无法直观地画出来而已。
在饮料数据中,每种饮料都有四个变量值。
这就是四维空间点的问题了。
如果以n个数值型变量(n维空间)来描述某一类事物,则一个事物就是n维空间中是一个点。
YXZ1>.........................ABC.在A、B、C三组数据点群中,每组内部的数据点的坐标数值都比较接近。
用几何距离表示就是:由于在同一类中数据点的坐标值比较接近或几何距离比较接近,这类点的总体性质就比较接近。
聚类分析就是通过对变量的测量,将比较接近的个案找出来归为一类,进一步再将比较接近的类合并成为新的类,逐层合并直到最后合并成为一类。
模式识别中的聚类分析方法

模式识别中的聚类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机器学习方法,用于将大量数据分为不同的类别或群组,并在其中寻找共性和差异性。
在模式识别中,聚类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数据集中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本文将介绍聚类分析的基本概念、算法和应用,以及一些实用的技巧和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方法。
一、聚类分析的基础概念在聚类分析中,我们通常会面对一个数据点集合,其特征被表示为$n$个$d$维向量$x_{i}=(x_{i1},x_{i2},…,x_{id})$。
聚类分析的目标是将这些数据点划分为$k$个不同的类别或群组$G_{1},G_{2},…,G_{k}$,并使得同一类别中的数据点相似性较高,不同类别之间的相似性较低。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们需要先定义一个相似性度量方法,用于计算数据点之间的距离或相似度。
常用的相似性度量方法包括欧式距离、余弦相似度、Jaccard相似度和曼哈顿距离等,具体选择哪一种方法取决于我们要研究的数据类型和应用要求。
定义了相似性度量方法后,我们可以使用聚类算法将数据点分成不同的类别。
聚类算法的主要分类包括层次聚类和基于中心点的聚类。
层次聚类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方法将数据点归属到不同的类别中,以便于构建聚类树或聚类图。
基于中心点的聚类则是通过不断地计算每个数据点离其所属类别的中心点的距离来更新类别簇,直到收敛为止。
通常来说,基于中心点的聚类算法更快且更易于应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聚类分析的主要算法1. K-means 聚类算法K-means 聚类算法是一种基于中心点的聚类算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不断更新每个数据点所属的类别,同时更新该类别的中心点,直到找到最优的聚类结果。
具体而言,K-means 聚类算法首先需要预设$k$个初始的聚类中心点,然后计算每个数据点与这$k$个聚类中心的距离,并将其分配到最近的一个聚类中心点所代表的类别中。
完成初始聚类后,算法会重新计算每个类别的中心点,并根据新的中心点重新分配所有数据点,直到所有数据点都不再变换为止。
聚类分析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聚类分析的基本概念与方法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一种将数据分组或分类的统计学方法,通过将相似的对象归为同一组,使得组内的对象之间更加相似,而不同组之间的对象则差异较大。
它是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领域中常用的技术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市场分析、生物信息学、图像处理等领域。
一、聚类分析的基本概念聚类分析基于相似性的概念,即认为具有相似特征的对象更有可能属于同一类别。
在聚类分析中,每个对象都被视为一个数据点,而聚类则是将这些数据点分组。
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点:1. 数据点:数据集中的每个样本或对象都被看作是一个数据点,它具有多个特征或属性。
2. 相似性度量:聚类分析的关键是如何计算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或距离。
常用的相似性度量包括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闵可夫斯基距离等。
3. 簇/类别:将相似的数据点归为一组,这个组被称为簇或类别。
簇内的数据点相似度较高,而不同簇之间的数据点相似度较低。
4. 聚类算法:聚类分析依赖于具体的算法来实现数据点的分组。
常见的聚类算法有K均值聚类、层次聚类、密度聚类等。
二、聚类分析的方法1. K均值聚类(K-means Clustering):K均值聚类是一种迭代的聚类方法,它将数据点分成K个簇,每个簇代表一个样本集。
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最小化簇内数据点与簇中心之间的平方误差来确定最优的簇中心位置。
2. 层次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ing):层次聚类是一种基于树状结构的聚类算法,它根据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逐步合并或分割簇。
层次聚类分为凝聚型和分裂型两种方法,其中凝聚型方法从单个数据点开始,逐步合并最相似的簇;分裂型方法从所有数据点开始,逐步分割最不相似的簇。
3. 密度聚类(Density-Based Clustering):密度聚类基于密度可达的概念,将具有足够高密度的数据点归为一簇。
核心思想是在数据空间中通过密度连通性来确定簇的边界,相对于K均值聚类和层次聚类,密度聚类能够有效处理不规则形状和噪声数据。
聚类分析基础知识总结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聚类分析方法是按样品(或变量)的数据特征,把相似的样品(或变量)倾向于分在同一类中,把不相似的样品(或变量)倾向于分在不同类中。
聚类分析根据分类对象不同分为Q型和R型聚类分析在聚类分析过程中类的个数如何来确定才合适呢?这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人们至今仍未找到令人满意的方法。
但是这个问题又是不可回避的。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方法。
1、给定阈值——通过观测聚类图,给出一个合适的阈值T。
要求类与类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T值。
例如我们给定T=0.35,当聚类时,类间的距离已经超过了0.35,则聚类结束。
聚类分析的出发点是研究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似性和亲疏关系。
样品间亲疏程度的测度研究样品或变量的亲疏程度的数量指标有两种,一种叫相似系数,性质越接近的变量或样品,它们的相似系数越接近于1或一l,而彼此无关的变量或样品它们的相似系数则越接近于0,相似的为一类,不相似的为不同类;另一种叫距离,它是将每一个样品看作p维空间的一个点,并用某种度量测量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距离较近的归为一类,距离较远的点应属于不同的类。
变量之间的聚类即R型聚类分析,常用相似系数来测度变量之间的亲疏程度。
而样品之间的聚类即Q型聚类分析,则常用距离来测度样品之间的亲疏程度。
定义:在聚类分析中反映样品或变量间关系亲疏程度的统计量称为聚类统计量,常用的聚类统计量分为距离和相似系数两种。
距离:用于对样品的聚类。
常用欧氏距离,在求距离前,需把指标进行标准化。
相似系数:常用于对变量的聚类。
一般采用相关系数。
相似性度量:距离和相似系数。
距离常用来度量样品之间的相似性,相似系数常用来度量变量之间的相似性。
样品之间的距离和相似系数有着各种不同的定义,而这些定义与变量的类型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距离和相似系数这两个概念反映了样品(或变量)之间的相似程度。
相似程度越高,一般两个样品(或变量)间的距离就越小或相似系数的绝对值就越大;反之,相似程度越低,一般两个样品(或变量)间的距离就越大或相似系数的绝对值就越小。
7-第七章-聚类分析

(xi , yi 0, xi yi 0)
该距离能克服量纲的影响,
但不能克服分量间的相关性。
9
第9页,共94页。
距离测度(差值测度) (6)马氏(Mahalanobis)距离
d 2 (xi , x j ) (xi x j )T V 1(xi x j )
其中
V
1 m 1
m i 1
( xi
( xi x j )T AT ( AT )1Vx1A1A( xi x j )
( xi x j )TVx1( xi x j )
d
2 x
(
xi
,
x
j
)
12
第12页,共94页。
马氏距离的一般定义
设 x、 y是从期望矢量为 、协方差矩阵为的母体G中抽
取的两个样本,则它们间的马氏距离定义为
d 2 (x, y) (x y)T 1(x y) 当 x和 y是分别来自两个数据集中的样本时,设C是它们
递推公式
Dkl max[Dkp , Dkq ] p
k q
23
第23页,共94页。
(三)中间距离
递推公式
D2 1 D2 1 D2 1 D2
2 2 4 kl
kp
kq
pq
l
p
p
Dpq
q
q
Dkl
Dkp
Dkq
k
k
24
第24页,共94页。
(四)重心距离
递推公式
D2 np D2 nq D2 npnq D2 kl np nq kp np nq kq (np nq )2 pq
7
第7页,共94页。
距离测度(差值测度)
设 x (x1, x2 , , xn )T ,y ( y1, y2, , yn )T ⑴ 欧氏(Euclidean)距离
聚类分析原理及步骤

1、什么是聚类分析聚类分析也称群分析或点群分析,它是研究多要素事物分类问题的数量方法,是一种新兴的多元统计方法,是当代分类学与多元分析的结合。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样本自身的属性,用数学方法按照某种相似性或差异性指标,定量地确定样本之间的亲疏关系,并按这种亲疏关系程度对样本进行聚类。
聚类分析是将分类对象置于一个多维空问中,按照它们空问关系的亲疏程度进行分类。
通俗的讲,聚类分析就是根据事物彼此不同的属性进行辨认,将具有相似属性的事物聚为一类,使得同一类的事物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聚类分析方法,是定量地研究地理事物分类问题和地理分区问题的重要方法,常见的聚类分析方法有系统聚类法、动态聚类法和模糊聚类法等。
2、聚类分析方法的特征(1)、聚类分析简单、直观。
(2)、聚类分析主要应用于探索性的研究,其分析的结果可以提供多个可能的解,选择最终的解需要研究者的主观判断和后续的分析。
(3)、不管实际数据中是否真正存在不同的类别,利用聚类分析都能得到分成若干类别的解。
(4)、聚类分析的解完全依赖于研究者所选择的聚类变量,增加或删除一些变量对最终的解都可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5)、研究者在使用聚类分析时应特别注意可能影响结果的各个因素。
(6)、异常值和特殊的变量对聚类有较大影响,当分类变量的测量尺度不一致时,需要事先做标准化处理。
3、聚类分析的发展历程在过去的几年中聚类分析发展方向有两个:加强现有的聚类算法和发明新的聚类算法。
现在已经有一些加强的算法用来处理大型数据库和高维度数据,例如小波变换使用多分辨率算法,网格从粗糙到密集从而提高聚类簇的质量。
然而,对于数据量大、维度高并且包含许多噪声的集合,要找到一个“全能”的聚类算法是非常困难的。
某些算法只能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同时能很好解决三个问题的算法还没有,现在最大的困难是高维度(同时包含大量噪声)数据的处理。
算法的可伸缩性是一个重要的指标,通过采用各种技术,一些算法具有很好的伸缩性。
聚类分析算法在数据挖掘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聚类分析算法在数据挖掘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数据分析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用来发现现象之间的联系、挖掘规律和进行预测。
而聚类分析算法则是数据分析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算法,它可以用来对数据集进行分类,并提取出数据中的规律与模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聚类分析算法在数据挖掘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一、聚类分析算法的概念与类型聚类分析算法,顾名思义,是将数据集中的元素进行分类的算法。
其通过将数据集划分成不同的簇(Cluster),从而将同类数据点聚集在一起,不同类数据点分开归类。
聚类分析算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手动聚类:手动聚类是人工输入分类规则并按照该规则划分数据。
2. 层次聚类:层次聚类是根据距离或相似性,将数据点逐步聚合成更大的簇。
3. K-means聚类:K-Means聚类是一种基于质心的聚类算法,它将数据点分为K个簇,并将每个点分配到最近的簇中。
4. 密度聚类:密度聚类是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它可以识别任意形状、大小和方向的簇。
二、聚类分析算法在数据挖掘领域中的应用研究1. 数据挖掘中的聚类分析在数据挖掘领域中,聚类分析算法经常被用来对大规模数据集进行分类。
通过将数据点划分为不同的簇,可以进一步了解数据集的结构并提取出数据中的隐藏模式。
而且聚类分析算法还可以用来将不同的数据集融合为一个更大的、更全面的数据集。
这个过程可以帮助用户发现数据集中的异常点和噪音,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集。
2. 聚类分析在市场分析中的应用在市场分析中,聚类分析算法可以用来帮助企业发现不同类别的用户群体。
通过将买家分为不同的群体,企业可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购买行为和偏好,从而针对性地进行市场营销策略。
基于聚类分析的市场分析可以找到新的销售机会,加强客户忠诚度,最终帮助企业提高销售额和利润率。
3. 聚类分析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聚类分析算法在医学影像领域中应用广泛。
它可以用来对患者进行分类、发现不同类型肿瘤病变,并针对性地做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聚类分析数据

聚类分析数据聚类分析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用于将相似的数据点分组成簇。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聚类分析的基本概念、常用的聚类算法以及如何应用聚类分析来解决实际问题。
1. 聚类分析的基本概念聚类分析旨在将数据点划分为若干个类别,使得同一类别内的数据点相似度较高,不同类别之间的相似度较低。
聚类分析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数据集:待分析的数据集,可以是数值型数据、文本数据或者图象数据等。
- 相似度度量:用于衡量两个数据点之间的相似程度,常用的度量方法包括欧氏距离、余弦相似度等。
- 距离矩阵:由相似度度量计算得到的两两数据点之间的距离矩阵。
- 聚类算法:根据距离矩阵将数据点划分为不同的簇的算法,常用的聚类算法包括K-means、层次聚类等。
2. 常用的聚类算法2.1 K-means算法K-means算法是一种迭代的聚类算法,其基本思想是随机选择K个初始聚类中心,然后迭代更新聚类中心和样本的簇分配,直到满足住手准则。
具体步骤如下:- 随机选择K个初始聚类中心。
- 根据欧氏距离将每一个样本分配到与其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对应的簇。
- 更新每一个簇的聚类中心为该簇内所有样本的均值。
- 重复执行上述两个步骤,直到聚类中心再也不发生变化或者达到最大迭代次数。
2.2 层次聚类算法层次聚类算法是一种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它通过计算数据点之间的距离来构建一个层次化的聚类结果。
具体步骤如下:- 计算两两数据点之间的距离,并构建距离矩阵。
- 将每一个数据点看做一个独立的簇。
- 挨次合并距离最近的两个簇,更新距离矩阵。
- 重复执行上述合并步骤,直到所有数据点都合并为一个簇或者达到预设的簇数。
3. 聚类分析的应用聚类分析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以下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3.1 市场细分聚类分析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偏好等特征将市场细分为不同的消费者群体,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营销策略。
3.2 图象分割聚类分析可以将图象中的像素点划分为若干个簇,从而实现图象的分割和目标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