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性质转换机制在重力流沉积体系分析中应用初探

合集下载

重力流的分类及主要流体特征

重力流的分类及主要流体特征
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
重力流的分类及主要流体特征
宋艺 渊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袁湖北 武汉 430100冤
揖摘 要铱沉积物重力流是一种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袁碎屑流和浊流较为常见沉积物重力流的流体特 征即流变特征遥 研究认为袁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碎屑流和浊流在形成发展和消亡过程中存在着多种流态之间的转换袁这种流体发育的最终阶段 特征决定了重力流沉积体系的形态与类别袁进而阐述了流体性质转换理论在沉积体系识别中的作用遥
conversations between the little boy and the operator, 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the operator was?冶 学生通过对文章中小男孩与接线员对话 的阅读袁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袁有的说院野She was kind ,because it was not her work to answer the boy爷s phone and help him.冶 有 的 说 野she was
故障出现后袁为了抢时间袁尽快启机袁没有保留野halt冶后 cpu 内数据袁 给故障分析造成极大困难袁甚至不能明确确认故障具体原因遥 建议花几 分钟时间袁提取 PLC 停机的必要故障数据后袁再重新启动 plc袁排除故障遥 4.8 CPU 状态显示建议
从这次故障来看袁当 cpu 发生野halt冶后袁上位机及 SIS 显示的是发 生故障前的 cpu 状态袁 不能显示故障后的状态遥 但是根据试验 cpu 野halt冶后袁其豫SW61 状态字仍然有效袁只是由于野halt冶后袁程序停止运 行袁不能将豫SW61 解析为定位变量遥 解决这一问题可采用在上位机及 SIS 接口机上安装施耐德 OFS 驱动软件袁其能访问 quantum PLC 状态 字变量袁豫SW 直接进入上位机袁避免故障遥 4.9 维护人员增加巡检次数袁重点检查 CPU 运行状态袁确保 CPU 故 障及时处理遥

重力流沉积相模式ppt课件

重力流沉积相模式ppt课件
❖ 递变层理为主 ❖ 滑塌变形、泄水构造、重荷模 ❖ 侵蚀痕----槽模、沟模、撕裂屑 ❖ 无浅水牵引流沉积构造
四、生物特征:
深水浮游生物为主
五、浊积岩体的分布与形态
沉积顺序 砾、粗砂→细砂、粉砂→粉砂、泥
展布形态 平面——扇形;横剖面——透镜;纵剖面——凸透镜
a-e b-e c-e d-e
e
重力流
3、足够的坡度:
足够的坡度是造成沉积物不稳定和易受触发做块体运动 的必要条件。
一般认为,最小坡角为3-5度。计算结果表明,形成重力 流的最小坡角为2-3度,只要重力流与湖水之间有足够的密 度差,就具备了形成重力流的充分条件。
也就是说,重力流的密度对坡度具有明显的补偿作用。
深水斜坡重力流侵蚀面,平凉太统山,平凉组
4、足够的水深:
足够的水深是重力流沉积物形成后不再被冲刷破坏的必 要条件。
一般认为,重力流沉积的水深为1500-1800m,最小水深 80m。最深的海底扇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外蒙特里深海扇,深 度达8000m。
因此,足够的水深是相对而言的,而且海洋与湖泊有 较大的差异。

三、沉积物重力流的基本类型
按照支撑机理:(分类) ❖ 碎屑流 ➢ 基质支撑 ❖ 颗粒流 ➢ 颗粒支撑 ❖ 液化流 ➢ 超孔隙压力支撑 ❖浊 流 ➢ 湍流支撑
沉积相输送到深水环境中去, 高密度重力流具有侵蚀下切 作用,使水道或峡谷不断向 海底延伸。 常被粗粒沉积 物充填,特殊情况下可有细 粒沉积物堆集。
1、杂基支撑的碎屑流
海南福山凹陷下第三系流沙港 组碎屑流沉积
2、靠颗粒碰撞的分散应力支撑的颗粒流
3、靠具超孔隙压力的粒间水流动支撑的液化沉积物流
4、靠介质的湍流支撑的浊流
浊流是靠液体的湍流来支撑碎屑 颗粒,使之呈悬浮状态,在重力 作用下发生流动。

浅谈沉积物重力流分类与深水沉积模式

浅谈沉积物重力流分类与深水沉积模式
当前,我国深水( 包括深海地区与陆相盆地半 深湖—深湖区) 油气勘探在即,客观上要求对深水 砂岩储层进行准确预测,而实现这一目的关键是对 深水沉积作用及其过程理论体系的精细研究。本文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对沉积物重力流研究 历史与进展进行了简要回顾与总结,试图通过对重 力流各种分类方案及相应沉积模式等基础问题的对 比分析,理清存在的问题和分歧原因,并提出自己的 看法,以期对促进我国陆相湖盆深水沉积研究有所 裨益。
608
地质论评
2013 年

种扇模式是深水沉积中最有影响的研究工具,在深 水( 海) 油 气 勘 探 实 践 中 发 挥 了 积 极 作 用 ( Shanmugam,2000) 。
然而,随着人们对深水牵引流沉积的深入研究, Bouma 序列的多解性显得越来越明显 ( 张兴阳等, 2001) 。其实,从上世纪 60 年代中期开始,对浊流的 定义和理解就产生了分歧和争论( Sanders,1965) , 到 80 年代关于 Bouma 序列、扇模式和浊积岩相模 式的 一 些 基 础 性 问 题 被 提 出 ( Shanmugam and Moiola,1985; Shanmugam ,1990) ,而且在首届扇学 术会议( COMFAN) 上,Bouma( 1983) 就指出现代和 古代扇系统比预想的要复杂得多。尽管存在这些问 题,扇模式还是一直支配深水沉积学的发展,并推动 着深水油气勘探。到 90 年代,人们开始反思、质疑 直至否定扇模式,提出质疑的也正是一些曾经支持 浊流理论的学者,如 Shanmugam 和 Moiola ( 1995) 、 Shanmugam( 1996) 、Normark( 1991) 、Walker( 1992a, 1992b) 等。 进 入 21 世 纪 前 后,一 些 沉 积 学 家 ( Shanmugam,1996,2002; Ben? and Mason,2005) 陆 续否定了这一传统认识,提出在海相深水区发育大 规模块体搬运及砂质碎屑流的新认识( 详见后文) 。 其实,我国学者王德坪( 1991) 很早就注意到在东营 渐新世断陷湖盆中存在这类沉积,只是没有引起人 们的重视而已。他们的这一新认识都源于其实验 ( Jeffrey and Peter,2001; Rafael? et al. ,2010) 、剖面 的详 细 描 述 和 对 沉 积 作 用 过 程 的 精 细 研 究 ( Shanmugam,2000) ,目前代表了近 10 年来深水沉 积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沉积盆地流体包裹体研究的理论与实践_欧光习

沉积盆地流体包裹体研究的理论与实践_欧光习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油气流体及成岩作用#Bu lletin of M ineralogy,Petrology and Geoch emistryVol.25No.1,Jan.2006收稿日期:2005-10-31收到,12-30改回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资助项目(2003CB214605);中石化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重点资助项目第一作者简介:欧光习(1968-),男,研究员,专业方向:有机岩石学与流体地球化学.E -m ail:ougu angxi@263.n et.沉积盆地流体包裹体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欧光习1,李林强1,孙玉梅21.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29;2.中海石油研究中心,河北高碑店074010摘 要:流体包裹体作为地质流体研究的重要手段,在沉积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和有机/无机矿产共存、共生关系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以鄂尔多斯北部、塔里木东北部、辽西-冀北坳陷中-新元古界等地的油气藏、砂岩型铀矿为例,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偏光-荧光特征、显微测温、显微傅里叶红外和包裹体同位素定年技术,结合盆地构造、地层埋藏史、热演化史等资料,探讨了流体包裹体在定性、定量分析有机/无机矿产的成矿流体性质、来源、期次、流体运/聚时空及油气成藏演化等方面的应用。

关 键 词: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成分分析;包裹体定年;方法与实践;沉积盆地中图分类号:P 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802(2006)01-0001-11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Fluid Inclusion Research on the Sedimentary BasinsOU Guang -xi 1,LI Lin -qiang 1,Sun Yu -mei 21.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Uranium Geolog y,Beij ing 100029,China;OOC ResearchCenter,Gaobeid ian,H ebei 074010,ChinaAbstract: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geofluids research,the fluid inclusion study has played an signif icant role in the study on the format ion environment of petroleum reservoir,t he relationship among t he coex ist ed organic &inor -ganic mineral deposit s in sediment ary basins.T his t echnique has been applied in this paper to study the petroleum reservoir and t he Sandst one T ype U ranium Deposit in t he northern Ordos Basin,the nort heast ern part of t he T arim Basin,t he M iddle -U pper Proterozoic strata in the L iaox-i Jibei Depression respectively.T hrough t he studies of the pet rography,transmit ted light -incident fluorescence,microthermomet ry,M icro -FT IR,isotopic dat ing t echniques of t he fluid inclusions,and t he analysis of t he t ect onics,burial history,t hermal evolut ion of the sedimentary ba -sins,the application of t he f luid inclusion st udy has been discussed on the qualit at ive and quant it at ive analysis of charact eristics,sources and episodes of ore -forming f luids,t emporal and spat ial relationships of fluid migrat ion and accumulation,and the f ormat ion and evolut ion of pet roleum reservoirs respectively.Key w ords:fluid inclusion petrography;micro -analysis of compositions;dating of inclusions;theory and applicat ion;sedimentary basins烃类流体活动贯穿于从烃源岩到圈闭的全过程,油气成藏史也是含油气系统内各地质要素和有机-无机作用在时间-空间上有机匹配的历史。

沉积物重力流流体转化沉积—混合事件层

沉积物重力流流体转化沉积—混合事件层
试 利用 浊流 理论解 释所 有重 力流 的沉 积现象 , 使 浊流
第3 4卷
第 6期
沉 积 学 报
AC I A l S E DI ME NT 0 L 0GI C A S I NI C A
Vo 1 . 3 4 No. 6 De C . 2 01 6
2 0 1 6年 l 2月
文章编 号 : 1 0 0 0 — 0 5 5 0 ( 2 0 1 6 ) 0 6 — 1 1 0 8 . 1 2
m u g a m 认 为流变 学理 论 无法 解 释 高密 度 浊 流 的成 因机 理 , 故 而把 高密 度 浊 流 割裂 为砂 质 碎 屑 流 、 浊 流 两部 分 。他 还 对 B o u ma序 列 的合 理 性 提 出 了质 疑 ,
精 细描 述 , 提 出细 粒浊 积 岩 的沉 积 序列 。L o w e _ 4 按 照沉积 物 的粒度 、 颗粒 浓度 以及 沉积 物支 撑机制 将浊 流划分 为 3类 : 低密度浊流 、 砂 质 高密 度 浊 流 和 砾质 高密 度 浊 流 。Ma s s a r i , Mu t t i 7 l 进 一 步 细 化 了 高 密
度 浊 积岩 的沉 积 序 列 。P o s t m a _ 8 借 助 水 槽 实 验 解 释
指 出只有 T 段 才 符 合 浊 流 的紊 流 沉 积 特 征 , 紊 流 和 层 流之 间不存 在过 渡性 流体 , 。近年来 , 他 甚 至
提 出砂质 碎屑 流理 论完 全 可 以用 来解 释 B o u m a序 列
化、 重力流沉积物空 间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性质研究具有重要 意义 , 同时也推动 了油 气储层构 型和非均质性 研究 , 为进一步 寻找深

沉积物重力流流体转化沉积—混合事件层

沉积物重力流流体转化沉积—混合事件层

沉积物重力流流体转化沉积—混合事件层谈明轩;朱筱敏;耿名扬;刘常妮【摘要】随着浊流和碎屑流理论体系日臻成熟,重力流的流体转化过程逐渐受到重视,而与其相关联的混合事件层概念也应运而生.混合事件层是单次碎屑流或浊流流体转化中的沉积记录,是多种流变学特征的垂向沉积组合.典型混合事件层沉积序列具有五段式的特征(即纯净砂岩段H1、条带状砂岩段H2、黏性碎积岩段H3、波状层理段H4、块状泥岩段H5),其内部通常存在岩性突变界面.混合事件层发育于粗粒三角洲内部、海底扇和水道与舌状体过渡区、舌状体侧缘、远端及限制性的微型盆地边缘地区,其垂向叠置厚度可达数十米.混合事件层的发现对重力流流体转化、重力流沉积物空间流变学性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推动了油气储层构型和非均质性研究,为进一步寻找深水有利储集砂体提供了新思路.混合层地球物理识别方法的建立及其相关概念在湖泊重力流研究中的灵活应用将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16(034)006【总页数】12页(P1108-1119)【关键词】混合事件层;流体转化;浊流;碎屑流;流变学【作者】谈明轩;朱筱敏;耿名扬;刘常妮【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100028;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自Kuenen和Migliorini于1950年联合发表“作为递变层理成因的浊流”一文以来,沉积物重力流始终是沉积学的研究热点[1]。

Bouma[2]所建立的经典浊积岩Bouma序列成为目前沿用最广泛的浊流沉积识别标志。

浅谈沉积物重力流分类与深水沉积模式

浅谈沉积物重力流分类与深水沉积模式
仍在 沉积 岩研究 中得 到广 泛 的应用 。二 是在 B o u ma 序列研 究 基础上 , 建 立 了多个 深水 沉积 的扇模 式 , 如
当前 , 我国深水 ( 包括深海地 区与陆相盆地半
深湖~ 深 湖 区 ) 油气勘探在 即 , 客 观 上 要 求 对 深 水 砂岩 储层 进行 准 确 预测 , 而实 现 这 一 目的关 键 是 对
突破 , 其中 1 9 5 0年 K u e n e n和 Mi g l i o r i n i ( 1 9 5 0 ) 联 名
发表 的 “ 浊流是 递变 层理 的形 成原 因? ” 一 文 具 有划
时代 意义 , 它 突破 了传统 的机 械沉 积分异 观点 , 标志 着浊 流理 论 的正式 建 立 , 从 此 揭 开 了深 水 沉 积学 研 究 的新 篇 章 。而在 这 之前 , 地 质学 家 普 遍认 为深 海 平原 是 一 个 宁 静 世界 , 仅 仅 接 受 远 洋 悬 浮 沉 积
( S h a n m u g a m, 2 0 0 0 ) 。
祥辉等 , 2 0 0 9 ; 李 云等, 2 0 1 1 ; 李存磊等 , 2 0 1 2 ) , 表现 在近年来文献 中出现了许多新名词 , 如高密度浊流 、
低密 度浊 流与 砂 质碎 屑流等 , 再 如海 底扇 、 深水 扇与 浊积 扇 等 。其 实有 些术语 描 述 的是 同一沉 积过 程或
深水沉积作用及其过程理论体系的精细研究。本文 在查 阅大量 文献 资料 基 础 上 , 对 沉 积 物 重 力 流研 究
历史 与 进展进 行 了 简要 回顾 与 总 结 , 试 图 通 过对 重 力 流各 种分类 方 案及 相应 沉积模 式 等基础 问题 的对

重力流沉积机理模拟研究初探——以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为例

重力流沉积机理模拟研究初探——以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为例

(. o g esec ,Ynt wrU irt,J ghu ue44 2 ,C i 1 CZ efGocne  ̄ o i s agz R e n e i e v sy i zo ,H bi 30 3 hn n a;
2 Rs r steo . e ac I tu e h n it f脚
e p rme t h r s o tt n a d sd me tr h r ce sis a d t e ifu n ig fco s o r vt o ae as r — xe i n .T e ta p rai n e i n ay c aa tr tc n o i n h n e cn a tr fg a i f w r lo a a l yl i
n e i n n e t a ot s a e f w p t n O o a e o vo si u n ef omai v l t f a d s dme t o tn ,l eb t m h p , o atr sa d S n h v b iu f e c rt efr t n a d e ouin o c k o l e n n l o h o n o
Y AN B . h o ,L U h n — a { o _ i U o c a I Z o g b o ,fE Y u bn ,WE Z a U i. in N h n ,L O J xo g , n
P Xi —a g U u g n 2 C HEN a — i Ch ng we ,L N h n - i I C a g me
第 1卷第 1 0 期 2012年 2月
水利 与建筑 工程 学报
Ju n lo o r a f晒 frReol e n r htcu a e s t e sa d A c i tr r e 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期
李存磊等: 流体性质转换机制在重力流沉积体系分析中应用初探
2 8 7
流沉积过程, 明确流体性质转换机制, 描述碎屑流与 浊流之间的转换关系及各个转换阶段的沉积物特 征。 1 . 1 粗碎屑砂砾岩正递变层理 成像测井的出现, 使井下连续的地层地质剖面 研究成为可能, 这极大的促进了粗碎屑重力流体系 的研究。成像测井分析中出现的大量正递变粗碎屑 砂砾岩沉积体, 为深水浊流沉积提供了有利证据。 如图 1所示砂砾岩剖面, 为明显的粗碎屑正递变层 c m , 中上部常见砾石直径 4 理, 底部砾石直径可达 7 ~ 0 5 c m , 正递变层理特征非常明显。 在解释粗碎屑砂砾岩体沉积物时, L o w e ( 1 9 8 2 ) 引入了高密度浊流的概念, 他认为很粗的砾石在紊 流状态下呈悬浮状态搬运, 上伏在反递变的牵引毯 层之上, 形成正递变悬浮沉积单元。从流态的角度 分析, 只有紊流才能够让沉积物按照比重依次沉降, 因此他将这种在紊流下部以悬浮方式搬运形成的粗 碎屑正递变悬浮沉积单元定义为砾质高密度浊流的 R 3段, 认为粗碎屑正递变砂砾岩体是浊流沉积的产 物。 然而 S h a n m u g a m ( 2 0 0 0 ) 却认为 L o w e ( 1 9 8 2 ) 的 高密度浊流并非紊流成因, 而是砂质碎屑流受阻后, 浮砾、 碎屑物质沉降形成的, 即由沉积机制决定的, 同时他指出正递变层理并非浊流沉积物所特有。产 生分歧的原因在于对流体性质的争议上, 有人认为 高密度浊流等概念的提出是想在流体类型上将其定 义为处于液性流和塑性流之间的一种流体。但是在 流体学上, 牛顿流体是指在受力后极易变形, 且切应 力与变形速率成正比的低粘性流体, 凡不同于牛顿 流体的都属于非牛顿流体, 因此不可能存在一种中 间流体。由于高密度浊流在液性流和塑性流之间的 界限不清,S h a n m u g a m ( 2 0 0 0 ) 对高密度浊流的概念 进行了否定。但 S h a n m u g a m 提出的砂质碎屑流的 概念是针对深海粗砂粒级的块状砂岩提出的, 砾级 粗碎屑正递变砂砾岩沉积体很难用砂质碎屑流的概 念进行解释。 1 . 2 流体性质转换机制 B o u m a ( 1 9 6 2 ) 提出深海浊流的形成和运动一般 可分为三角洲阶段、 滑动阶段、 流动阶段和浊流阶段 四个阶段, 可见浊流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 刚开始往 往为液化沉积物流、 颗粒流或碎屑流。 F i s h e r ( 1 9 8 3 ) 提出了重力流流体的四种转换形 式: 体转换、 重力转换、 面转换和淘析转换( 图2 ) ; P o s t m a 等( 1 9 8 8 ) 的试验研究显示浊流通过流体转
图 1胜利油田盐家地区盐 2 2 2 2井始新统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砂砾岩正递变层理特征( F M I 图像) F i g . 1N o r m a l g r a d e db e d d i n g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F M I )o f t h eu p p e r p a r t o f t h e 4 t h M e m b e r o f t h eS h a h e j i eF o r m a t i o n ,E o c e n e ,Y a n 2 2 2 2We l l ,Y a n j i a ,S h e n g l i o i l f i e l d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北京, 1 0 0 8 7 5
内容提要:自 1 9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5 0年 K u e n e n 发表“ 浊流形成粒序层理” 一文至今, 深水重力流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 目 前很多学者不仅对浊流理论分歧很大, 而且对浊流概念、 术语的使用也有不同的观点, 这严重制约了重力流的分类 及重力流沉积体系的识别。本文在重力流沉积过程和流态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基于“ 流体性质转换” 理论的重力 流沉积体系分析方法。研究认为, 重力流在形成、 发展和消亡过程中不仅存在多个流体阶段, 而且存在着多种流态 之间的转换。这种流体发育的最终阶段特征决定了重力流沉积体系的形态与类别, 而流态共存与转换的特性造成 了深水紊流成因的浊积岩与其他流体成因的岩相共存的沉积特征。根据这一理论对牵引流—碎屑流成因的扇三角 洲体系、 浊流成因的近岸水下扇体系和碎屑流成因的斜坡裙体系进行成因分析与特征对比, 阐述了“ 流体性质转换” 理论在沉积体系识别中的作用。 关键词:重力流; 碎屑流; 浊流; 流体性质转换; 沉积模式
1 沉积过程的流体性质转换
L o w e ( 1 9 7 9 , 1 9 8 2 )在 M i d d l e n t o n和 H a m p t o n
注: 本文为“ 十一五” 国家科技项目“ 国际重大资源态势评价与预测技术开发” ( 编号 2 0 0 6 B A C 1 8 B 0 5 ) 、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资助项目( 编号 2 0 1 1 0 0 0 3 1 1 0 0 1 4 ) 的成果。 收稿日期: 2 0 1 1 0 8 0 9 ; 改回日期: 2 0 1 1 1 2 1 0 ; 责任编辑: 章雨旭, 黄敏。 1 9 8 4年生。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沉积学与石油地质研究。通讯地址: 1 0 0 8 7 5 , 北京新街口外大街 1 9号北京师范 作者简介: 李存磊, 男, 大学资源学院。E m a i l :c u n l e i l e e @1 2 6 . c o m 。
2 8 6
地 质 论 评
2 0 1 2年
( 1 9 7 3 ) 分类的基础上, 结合流变学和搬运机制, 将 重力流划分为泥流( 或粘性碎屑流) 、 颗粒流、 液化 流、 液体化流和浊流 5种具体类型, 并将浊流划分为 低密度浊 流、 砂质高密度浊流和砾质高密度浊流 ( L o w e , 1 9 7 9 , 1 9 8 2 ) 。然而 L o w e 提出的高密度浊流 概念受到了激烈的争辩, 因为深水块状砂岩的塑性 流 变 特 征 与 液 性 流 的 高 密 度 浊 流 相 悖, 因此 S h a n m u g a m ( 1 9 9 6 ) 认为 L o w e ( 1 9 8 2 ) 的高密度浊流 实际上为砂质碎屑流沉积, 是粘性至非粘性碎屑流 的连续系列, 从流变学特征看属于塑性流体, 具有分 散 压 力、基 质 强 度 和 浮 力 等 多 种 支 撑 机 制 ( S h a n m u g a m , 1 9 9 6 , 2 0 0 2 ) 。S h a n m u g a m( 1 9 9 6 ) 在修 改S h u l t z ( 1 9 8 4 ) 分类的基础上, 将重力流划分为颗 粒流、 砂质碎屑流、 泥质碎屑流和浊流。 砂质碎屑流的概念在国内外影响较大, 并被国 内多数学者所接受。砂质碎屑流概念的优点是解释 了成因不清楚的水下“ 块状砂岩” , 但是 S h a n m u g a m ( 1 9 9 6 ) 对重力流的分类中并未给出正递变砂砾岩 沉积体的流体成因, 也对多岩相共存的砾质粗碎屑 沉积体成因的流体性质解释不够清晰。为阐述流体 性质转换机制, 本文引用重力流最常用的分类方案, 即: 泥石流、 碎屑流、 颗粒流、 液化沉积物流和浊流 ( 张金亮和谢俊, 2 0 0 8 ) , 并在此分类的基础上阐述 高密度浊流、 砂质碎屑流等概念。
重力流沉积经过 5 0余年的争论与发展, 已经成 为深水沉积的重要理论, 但是由于重力流沉积动力 学过程本身的复杂性, 在理解重力流流体类型和沉 积作用特点时产生了许多分歧, 尤其是随着碎屑流、 浊流、 高密度浊流、 砂质碎屑流、 粘性碎屑流等概念 的提出, 更加剧了重力流分类方案及术语使用的混 乱现象。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 浊积岩” 仅指浊流 与紊流悬浮中形成的沉积体, 并将浊流与其他类型 的重力流严格地区分开, 于是出现了对鲍马序列、 约 克扇( Wa l k e r f a n ) 等经典模式的质疑并提出砂质碎 屑流—浊流沉积模式, 使得当前对重力流沉积模式 的识别问题也进入了激烈的争论状态 ( M i d d l e n t o n a n dH a m p t o n , 1 9 7 3 ;S h a n m u g a m , 1 9 9 6 , 2 0 0 2 ;M u t t i e t a l , 1 9 9 9 ;M u t t i 2 0 0 9 ) 。 深水重力流模式研究的焦点是深水海底扇模 式, 而对于我国以粗碎屑沉积占优势的湖相浊积砂 体, 国内学者出于实用性的考虑, 从沉积环境、 相带 划分等方面, 提出了多种重力流沉积模式。较为典 型的模式有近岸浊积扇、 带供给水道的远岸浊积扇 和滑塌浊积扇( 林壬子和张金亮, 1 9 9 6 ; 张鑫和张金
第 58卷 第 2期 2012 年 3 月
地 质 论 评 G E O L O G I C A LR E V I E W
V o l . 5 8 N o . 2 M a r . 2 0 1 2
流体性质转换机制在重力流沉积 体系分析中应用初探
李存磊, 任伟伟, 唐明明
本文将浊流和浊积岩的基本特点简述如下。 ( 1 ) 浊流是紊流, 紊乱是其沉积机制的原则。 ( 2 ) 浊积岩只是浊流沉积的产物。 ( 3 ) 粒序层理是单一沉积事件的产物。 ( 4 ) “ 浊流层序序列” 不是单一流态的产物, 可 以包含多种流态的组合。也就是说, 浊流层序序列 不等同于浊积岩, 浊流层序序列可以是多种流态成 因的岩相的组合。这对延伸浊流沉积体系非常有意 义, 即浊流沉积体系不是由单一的浊流形成的, 可以 包含其他流态, 这也是一个被广泛认同的事实。 B o u m a ( 1 9 6 2 ) 提出一次浊流事件形成一个特有 的层序, 后 来 我 们 将 这 个 层 序 称 为 鲍 马 层 序。而 B o u m a 又于 1 9 9 7年注意到浊流中发育的牵引流沉 积单元( T b , T c 段) 与浊流的最初定义是不一致的。 今天看来, 一次浊流事件存在多种流态, 不同流态的 有序转换形成多个沉积岩相组合, 而鲍马层序仅是 对岩相组合的描述。 一次浊流事件也是多种流态流体有序转换的结 果, 而重力流从开始出现到最后形成沉积物, 更是存 在多个流体阶段, 不同的流体阶段之间、 相同阶段内 部都存 在 着 流 体 性 质 的 转 换 ( F e l i xa n dP e a k a l l , 2 0 0 6 ;H a u g h t o ne t a l . , 2 0 0 9 ; 李云等, 2 0 1 1 ) , 这就造 成岩相描述显示浊流的多流态特征与浊流的单一流 体这一概念相悖。要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分析重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