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专题:说明文阅读复习(1)

合集下载

2017年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讲义

2017年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讲义

2017年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讲义学习目标1、熟悉说明文相关知识与中考考点2、掌握说明文答题思路和解题技巧第一课时(一)导入(二)我回忆1、说明文定义:说明文是以_____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形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使人获得有关知识。

2、说明文分类①根据说明对象分(1)事物性说明文说明事物的是_______说明文(2)事理性说明文解说事理的是________说明文。

②根据表达方式和写作目的分类(1)_______说明文--如说明书之类。

(2)______________--主要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内容。

(3)______说明文--语言平实。

如数学、自然教科书,科技资料,实验报告,说明书等。

(3)______说明文--语言生动。

如知识小品,科学小品等。

③练一练·辨析说明文类型(1)《中国的石拱桥》______说明文(2)《故宫博物院》________说明文(3)《雄伟的人民大会堂》______说明文(4)《苏州园林》______说明文(5)《向沙漠进军》______说明文(6)《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______说明文(7)《统筹方法》______说明文(8)《死海不死》______说明文(9)《人类的语言》______说明文(10)《松鼠》_______说明文(1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______说明文(12)《叫三声夸克》______说明文(13)《奇妙的克隆》______说明文(14)《沙漠里的奇怪现象》______说明文(15)《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______说明文(16)《宇宙里有些什么》______说明文(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______说明文(18)《看云识天气》______说明文3、说明文方法_______:采用言简意明、周密无懈的语言,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说明方法。

广东省2017中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复习共51页文档

广东省2017中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复习共51页文档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广东省2017中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 说明文 阅读复习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Hale Waihona Puke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谢谢你的阅读

【推荐】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说明文阅读课件2

【推荐】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说明文阅读课件2

2019/8/3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43
谢谢欣赏!
2019/8/3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44
考点1 说明对象(7年2考)
典例剖析
考向1 判断说明对象(2017长沙)
例(2017长沙《民以“食”为天》2题)下列说法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介绍了南北方和“食”相关的饮食结构
特征以及饮食礼俗文化。
【判断结果】 A项正确
方法指导
辨析说明对象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看文章标题。有的题目直接或间接点出说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说明文阅读
阅读能力1对1辅导
课时讲解1 说明文基础知识
考点1 说明对象 考点2 说明顺序 考点3 文章结构 考点4 说明方法及作用
课时讲解2 整体感知与局部理解
考点1 内容转述辨析 考点2 内容概括 考点3 赏析说明文的语言 考点4 材料探究
课时讲解1 说明文基础知识
全的人,主要是担心漏掉重要内容,影响以后的复习与思考.,这样不仅失去了做笔记的意义,也将课堂“听”与“记”的关系本末倒置了﹙太忙于记录, 便无暇紧跟老师的思路﹚。 如果只是零星记下一些突出的短语或使你感兴趣的内容,那你的笔记就可能显得有些凌乱。 做提纲式笔记因不是自始至终全都埋头做笔记,故可在听课时把时间更多地用于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事实上,理解正是做好提纲式笔记的关键。 课堂笔记要注意这五种方法:一是简明扼要,纲目清楚,首先要记下所讲章节的标题、副标题,按要点进行分段;二是要选择笔记语句,利用短语、数 字、图表、缩写或符号进行速记;三是英语、语文课的重点词汇、句型可直接记在书页边,这样便于复习时查找﹙当然也可以记在笔记本上,前提是你 能听懂﹚;四是数理化生等,主要记老师解题的新思路、补充的定义、定理、公式及例题;五是政治、历史等,着重记下老师对问题的综合阐述。

2017届中考备考语文二轮专项训练——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一)(含解析)

2017届中考备考语文二轮专项训练——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一)(含解析)

2017届中考备考语文二轮专项训练——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一)(含解析)整理改编:飘鸥方块汉字前途之争(1)方块汉字的前途,是我国知识界争论的百年话题。

(2)对于汉字的批评,首先来自其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

“五四”运动后推行白话文、拟定注音字母,进一步的主张就是废除方块字、实行拼音化。

然而建国后的实践表明:通过汉字简化和义务教育,汉字完全可以为大众所掌握,本身并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

(3)时至今日,废除方块字的主张不再活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如拼音文字那样逻辑分明,因此汉字可以用来传承文化而不适用于发展科学。

其实这里混淆了科学发展的传统背景和语言载体本身的特色。

国人撰写的学术论文,无论用的是中文还是英文,往往..有着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这里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遗传病,也有在近代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恶习惯。

文字无辜,这些毛病不该记在文字头上。

(4)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队的机会。

对于二进制的计算机编码而言,一个汉字只相当于两个拼音字母。

同一个文本,汉字的篇幅最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也最快。

汉字直观,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

更重要的是汉字信息熵【shāng】最高,有限数量的方块字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而依靠拼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单词才能表达不断出现的新概念。

因此,汉字常用的只有几千字,而英语的词汇量早已超过40万,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并无优势。

(5)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角,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科学创新中应当具有潜在的优势。

一种文化能够保持几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

值得参考的是犹太民族,三千年历史有两千年流离失散,却始终坚守着犹太教和希伯来文。

在外界压力下,犹太人凭着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以一千多万的人口,赢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

华夏文化同样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是不是也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从而也有问鼎世界科学顶峰的前景?(选自2015年2月27日《文汇报》,有改动)1.根据文意回答:有人认为汉字没有前途的理由是什么?2.第(3)段划线句中的“往往”一词能否去掉?请结合内容说明。

2017中考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

2017中考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

2017中考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
三阳学校洪新政
复习目标:
1、回顾说明文的相关内容。

2、感知中考关于说明文的考试题型。

3、探究说明文阅读的考题答题策略。

复习重点:
1、快速判断文中的说明方法,并说出其作用。

2、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复习难点:
学会运用说明文的答题技巧答题。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1、什么是说明文及类型。

2、常见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二、考点分析:
1、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2、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3、整体把握内容:
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说明了什么特点?从哪些方面进行说明?
4、考点一题型
划线句子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例题:课件展示)
5、考点二题型
分析加点字或词有何作用(或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例题:课件展示)
6、直击中考,实战演练(课件展示)
小结:(略)。

2017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说明文

2017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说明文

2017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说明文阅读《苏州园林》节选,完成15—18题: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回避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的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5、选文第①段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4分)16、选文第①段中划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这里有什么作用?(4分)17、所选文段采用的说明结构是什么?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6分)18、第③段加点词“往往”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2017聚焦中考语文复习+考点跟踪突破34-说明书文阅读(一)——对象、特征

2017聚焦中考语文复习+考点跟踪突破34-说明书文阅读(一)——对象、特征

教师版考点跟踪突破34 说明文阅读(一)——对象、特征一、米树香香,糖树甜甜乔娟①食品安全问题让人们越来越怀念在真实泥土里生长出的无污染绿色蔬菜,在日月精华里慢慢长成的农家猪。

当注水米、抛光米、含铬含铅米充斥市场,连吃碗米饭都成了奢望时,人就会变得越来越爱幻想:如果有那么一种树,来自自然来自山,不喂饲料不喂药,不结苹果不结梨,结出大米白又白。

你会认为我在异想天开吗?且慢嘲笑,在地球的某一角,真有这样一种天然纯生专结大米的树。

在马来半岛、印尼诸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风光旖旎的岛屿上,生长着一种棕榈科植物,它并无美丽的身姿,开花也不好看,但超务实、超有爱:专门向人提供赖以生存的口粮——大米。

不用费心想什么绕口的名字,就叫它米树好啦。

②米树终年常绿,10年就可长到20米,舒展开的叶子比双人伞还要大,足足有6米。

当然,与宽叶相配的是它那直径足有8米的粗壮树干。

长这么粗并不是单纯肥胖,人家粗,粗得务实,是专为大肚能容而生的。

那胖胖的树干里含有丰富的淀粉,这种淀粉就是当地土著居民最重要的食物来源——西谷大米。

你会问,明明是淀粉,怎么变成大米了呢?是这样:土著人把米树砍倒后,将树干锯成均匀的一段段,再把每个段落劈成两半儿,用竹制斧头把段落内的淀粉刮出来,放在水桶里用劲儿搅拌,待淀粉沉到桶底,撇去最上面的水,把沉淀好的淀粉晾干,就变成了洁白均匀晶莹剔透的颗粒物——西谷大米。

用它做成的米饭,清香可口,软糯滑爽。

③大米好吃却不易得。

米树20年的寿命注定了它的不平凡。

它和我国南方的竹子一样,一生只开一次花,且开花即死。

它死后,不管活着时体内存有几百公斤淀粉,都会在死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一段干瘪空虚的树干兀自挺立。

所以在当地,米树开花是让人心慌的事,一定要抢在时间前面,抢在米树开花前收集淀粉。

只要把握得好,一棵米树足足可以得到400斤西谷大米,很高产。

④有米树就应该有糖树,香香甜甜相伴永远。

大自然超级给力!加拿大真有糖树。

广东省2017中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复习共51页

广东省2017中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复习共51页
广东省2பைடு நூலகம்17中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 说 明文阅读复习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说明文阅读
考点透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湖南省中考在说明文阅读方面的要求是: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
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
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文章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
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
说明文阅读是信息社会基础阅读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特别是信息筛选、
概括分析、综合探究等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真题,巩固知识
[2016?郴州](6分)
中国结
古禾
①中国结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它的最大特点是工艺精巧,整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
一根线编织而成,千缠万绕,环环相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②中国人的情“结”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中华民族的祖先“结绳记事”,大结大事,
小结小事,不同形状记载不同事情。正如《周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
以书目契。”这可以说是中国结的滥觞。由此可见,绳结还肩负过记载历史的文化功能。
③绳结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应用相当广泛,那时的衣服没有拉链,只能以衣带打结,人们用
绳结盘曲成“S”形装饰在腰间,古人身上常常佩挂印鉴,所以流传下来的汉印都带有印纽。南
北朝梁武帝(464-549)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的诗,绮带编成连环往复的同心结,用来
表达相爱的情愫,寓意“永结同心”。明清(1368-1911)时期,中国结发展到鼎盛,如清代服饰
上的大襟盘扣。盘扣凝结着人的温度、感情以及机器、电子永远无法替代的手工朴拙和巧妙。另
外,“结”还呈现在荷包、香囊、玉佩、梳子、发簪等传统配饰中,古代建筑如屋檐、门窗上,
生活用具如桌椅、木箱上。
④中国结不仅造型完美,应用广泛,而且形态、颜色都蕴含着强烈的传统文化气息。中国
结在历史的传承中,融合了佛教“盘长纹”的特点,环绕盘曲的图案,上下左右对称,正反相
同,首尾相连,看似有一种祥云之气,线绳的变化和不同结饰的排列组合,变幻出藻井纹、双
钱纹、喜字纹、琵琶结、吉祥结、蝙蝠结等不一而足的形态。而一根线绳无论如何千变万化,都
同根同源,这又体现出“万法归一”的古老哲学思想。
⑤“结”字有牢固的意思。在汉语里,“结”字呼朋引伴,许多有凝结力的词语都
跑来广结良缘,如团结一致、结伴而行、结拜兄弟、结识朋友、结成联盟等等。男女之间
的婚姻大事,也均以“结”表达,如结亲、结婚、结合等。“结发夫妻”,也来源于古人的洞房
花烛夜,男女双方各剪一缕头发相结,寄寓夫妻同心永恒之愿。六朝诗人庚信描述过“交丝结龙
凤,镂彩结云霞,一寸同心缕,百年长命花”的动人场景。唐代诗人晁采在《子夜歌》中精写道:
“侬既剪云鬓,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这就是结发的真实写照。
⑥在中国古代文艺作品中,“结”往往象征忧愁而善感的心灵,寄托某些婉约而幽微的情
结。汉诗中说:“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诗中以“结缘不解”
比喻“如胶似漆”的亲密。宋代词人张先曾写过:“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人类的情感多么丰富多彩,结就多么异彩纷呈。
⑦中国结在现代生活中也如鱼得水,在大型会展或寻常百姓家中,壁挂中国结,是常见的
装饰;很多现代饰品如戒指、耳坠、手链等,因为加入了中国结的元素,更增加了古典和雅致。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标志——?奥运五环色组成五角星,相互环扣,可谓“中国结”的变体。
2014年11月10日在北京怀柔举办的APEC会议,不仅在会议现场装饰了很多中国结,用于礼仪
等服务的16套服装,也采用了盘扣、领花等中国设计,透露出中国服饰的优美。
⑧现代人对中国结的情结,更彰显出它的生命力。传统文化散发的典雅从容的永恒情结,
就像一颗种子,一直都埋在中国人的心里。
(选自《月读》,有删改。)
15.请阅读选文④?⑥段,简要说说中国结蕴含了哪些传统文化气息。(2分)
(1)中国结既融合了佛教“盘长纹”的特点.有祥云之气,又体现出“万法归一”的古老哲
学思想。
(2)
(3)
16.选文第⑦段的画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说明 。(2分)
17.本文说明语言最大的特点是生动,请从文中找出一例并加以分析。(2分)
答:
【答案】:
15.(2)象征团结(或象征牢固)
(3)中国结象征忧愁而善感的心灵,寄托某些婉约而幽微的情结。
评分标准:2分。每点1分。
16.举例子 中国结在现代生活中应用广泛。
评分标准:2分。每空1分。
17.答案示例:如第⑥段“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引用古诗来诠释
“结”的文化内涵,语言十分生动,文采斐然。
评分标准:2分。找出例子1分,分析1分,分析意近即可。
二、模拟训练,查漏补缺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14题。(7分)
姓氏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的姓氏,一般认为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
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相互区剐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说文解字》云:“姓,人所生
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感天而生”就是知母而不知父的意思
。如传说中的商族祖先契,是其母简狄吞玄鸟之卵有孕而生;周族祖先后稷,是其母姜塬踩了
天帝的脚印感孕而生。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母系社会的婚姻状况。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们
的姓都带女字旁,如炎帝姜姓,黄帝姬姓,虞舜姚姓等。“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
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万居住和生活,每一支
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
少个氏。因此可以说,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
统,氏区别子孙。这就是姓与氏最初的根本区别。
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除了保留原有的区别外,其功能又有了新的变化。特别是氏,都
是由统治者赐封而得来的,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贵者有氏,贱者无氏。这时的贵族
都是男子,所以男子有氏。如果他的封邑、官职或居住地发生变化,他的氏也就跟着变化。如商
鞅原为卫国公族,可称“卫鞋”;后来他被封于商,故又称“商鞅”。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男
子称氏以别贵贱”。至于女子,她们在家只能按孟、仲、叔、季等排行相称。另外,夏、商、周
三代,严格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因此,女子在出嫁时都要用姓标明血统,而在姓之前冠以
孟、仲、叔、季等排行。女子出嫁后,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出嫁前的本国国名;如果所嫁之人
为国君,则也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所嫁国的国名。周代的晋鲁两固不能通婚,因为都姓姬;但
秦晋两国却可以世代通婚,因为秦国姓嬴,成语“秦晋之好’因此成为婚姻的代用词。这就是史
书所说的“女子称姓以别婚姻”。
大约在泰汉时代,姓与氏混合为一。这表明在进入封建的大一统社会以后,姓与氏已经没
有区别了。
12.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们的姓都带女字旁”,这说明了什么?(2分)
1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秦晋之好”能够成为婚姻代用词的原因。(2分)
14.选文是如何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姓氏的产生与发展”的?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
12.示例一:中国的“姓”一般认为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示例二:母系氏族社会,“姓”代表
母系血统。 示例三:母系氏族社会,“姓”是按母系血统来区分的。
13.示例一:夏、商、周三代,严格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秦国姓嬴,晋国姓姬,秦晋两国
却可以世代通婚,因此,成语“秦晋之好’因此成为婚姻的代用词。 示例二:秦国姓嬴,晋国
姓姬,秦晋两国可以世代通婚,因此,成语“秦晋之好’因此成为婚姻的代用词。
14.先介绍母系氏族社会姓氏的产生与区别,再介绍夏、商、周三代姓氏功能的新变化,最后介
绍大约在秦汉时代姓与氏混合为一的情况。
三、师生互动,总结知识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
四、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布置作业:同步导练
五、教学反思
学生在平时要加强对相关题目的练习并做好笔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