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杜牧《山行》原文、译文、赏析
停车坐爱枫林晚,取自杜牧《山行》【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杜牧《山行》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一、原文与译文(一)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二)译文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通向遥远的高山,在那白云缭绕的高处,竟有几户人家。
我停下马车,只是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树林,那经过霜冻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二、注释与解释(一)远上寒山石径斜“远上”意味着这条山路是从远方开始延伸而来,它指向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地方。
“寒山”指的是秋天的高山,由于海拔较高,气温比平原地区要低,因此被称为“寒山”。
而“石径斜”则是指这条由石头铺设而成的小路蜿蜒曲折,给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感觉。
(二)白云生处有人家“白云生处”是指那些云雾缭绕的高地,这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也是对人类活动范围的一种象征性描述。
“有人家”说明即使是在如此偏远的地方,也有人们在此安居乐业,显示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三)停车坐爱枫林晚“停车”在这里表示作者因欣赏美景而暂时驻足停留。
“坐爱”二字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
“枫林晚”则是指傍晚时分的枫树林,因为枫叶在秋天会变得火红,所以这里特别强调的是秋季傍晚时分的景象。
(四)霜叶红于二月花“霜叶”指的是被霜打过的树叶,特别是枫树的叶子。
“红于二月花”则是诗人用对比的方式,来形容秋天枫叶的颜色比春天二月里的花朵还要鲜艳,以此来突出秋天枫叶的美丽。
三、赏析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也有细腻温婉之处。
《山行》作为其代表作之一,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现出一幅秋天山间的美丽画卷。
(一)创作时代的文化背景《山行》创作于唐代中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和经济都高度发达的时代。
唐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社会风气开放,士人阶层不仅关注国家大事,同时也注重个人修养和精神追求。
在这个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子在追求功名的同时,也不忘探索自然之美,寻求内心的宁静。
《山行》原文注释及赏析

《山行》原文注释及赏析诗人没有像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
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
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山行》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
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篇三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译文山中的景色沐浴着春天的阳光,不要因为只是微微的阴天就打算回家。
天气晴朗并无下雨的可能,走到山中云雾深处也会打湿你的衣服。
注释⑴山行:一作“山中”。
⑵春晖:春光。
⑶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⑷纵使:纵然,即使。
⑸云:指雾气、烟霭。
山中留客/山行留客鉴赏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诗的大意是:在春天的明媚光色中,群山也焕发了容光,众物也在春天展示出自己多姿多彩的方面,这一切都构成了春天的光彩。
在这种美景艳阳天中,些许天气的阴晴变化不算什么。
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即使是晴天也会沾湿衣服,来客不必因为天色微阴怕雨就罢游而归。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
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
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是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恰值游兴正浓之际,天空中忽然浮过一片“轻阴”,大有大雨将至之势,这是令客人游兴顿减的惟一客观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观上并非不恋山景的心灵信息。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精品多篇)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精品多篇)《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篇一山行朝代:唐代戴叔伦原文:山行分曙色,一路见人稀。
野鸟啼还歇,林花堕不飞。
云迷栖鹤寺,水涩钓鱼矶。
回首天将暝,逢僧话未归。
译文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
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5、深:另有版本作“生”。
6、坐:因为。
7、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8、远上:登上远处的。
9、山:高山。
10、车:轿子。
11、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2、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13、晚:晚上,通常指夕阳落下的傍晚。
争议:是“深”还是“生”?原文第二句中,是“深”还是“生”字在学术界仍就存在争议。
清康熙陈梦雷编辑《古今图书积尘》作“白云深处有人家”。
明万历赵宦光刊本,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深处有人家”。
清乾隆《四库全书》收入的两种版本都有,例如明高棅编《唐诗品汇》和《御定全唐诗》作“白云深处有人家”,而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生处有人家”。
有些课本中本诗也从原来的“白云深处有人家”修改为现在的“白云生处有人家”,并于注释处说明“‘生处’一作‘深处’”(考试时应以使用的课本为准)。
94年版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作“白云深处有人家”。
2、(宋)洪迈编,(明)赵宦光、黄习远整,刘卓英校点.万首唐人绝句:文献出版社出版,1983:766.3、四库全书·万首唐人绝句·七言·二十六卷.山行篇二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
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亦可译为直到夜幕降临),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山行》原文及翻译

《山行》原文及翻译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山行》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年代】:唐【作者】:杜牧——《山行》【内容】: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斋牧,字牧之,京兆人也。
善属文。
大和二年韦筹榜进士,与厉玄同年。
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策蹇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
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
其人,王佐才也。
”因出卷,搢笏朗诵之。
郾大加赏。
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
”曰:“不得,即请第五人。
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
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后又举贤良方正科。
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
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
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兵法戎机,平昔尽意。
尝以従兄悰更历将相,而已困踬不振,怏怏难平。
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
诗情毫迈,语率惊人。
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
后人评牧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急也。
牧美容姿,好歌舞,风情颇张,不能自遏。
时淮南称繁盛,不减京华,且多名妓绝色,牧恣心赏,牛相收街吏报杜书记平安帖子至盈箧。
后以御史分司洛阳,时李司徒闲居,家妓为当时第一,宴朝士,以牧风宪,不敢邀。
牧因遣讽李使召己,既至,曰:“闻有紫云者,妙歌舞,孰是“即赠诗曰:“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
忽发狂言惊四座,两行红袖一时回。
”意气闲逸,傍若无人,座客莫不称异。
大和末,往湖州,目成一女子,方十余岁,约以十年后吾来典郡,当纳之,结以金币。
杜牧《山行》古诗的翻译赏析

杜牧《山行》古诗的翻译赏析杜牧《山行》古诗的翻译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牧《山行》古诗的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山行【作者】杜牧(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坐:因为;由于。
6.斜:此字读xiá译文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
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我不由自主地停船靠岸,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赏析】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
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
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
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
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
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唐代杜牧《山行》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杜牧《山行》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这首诗记述了一次远山旅行,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
作者深秋时节登山赏景,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于是创作此诗以记之。
原文:
山行
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翻译: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原文及翻译

杜牧《山行》原文及翻译导读:山行唐代: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深处一作:生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翻译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杜牧《山行》原文及翻译

杜牧《山行》原文及翻译山行唐代: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深处一作:生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翻译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欣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那么是黄昏之景。
〔2〕因为黄昏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黄昏,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衬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那么是春花所不能比较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山行》原文、译文、赏析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
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
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
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
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
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
杜佑的樊川别墅在长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枚常在园中嬉戏。
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
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
23岁写《阿房宫赋》。
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进土及第。
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冬季,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
大和七年(833),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推官,转掌书记,居扬州,颇好宴游。
大和九年,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
开成二年,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为团练判官。
旋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员外郎。
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
后任池州、睦州刺史。
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
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柏周墀之力,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大中四年,出为湖州刺史。
次年,被召入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
第三年,迁中书舍人。
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
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生当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他忧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
他在《郡斋独酌》里说自己:"岂为妻子计,未在山林藏。
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
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
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商。
"他主张削平藩镇,收复边疆。
其"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的气概很像后来岳飞的《满江红》。
他在《燕将录》里褒扬谭忠,是因为他能劝说河北诸镇不反抗朝廷。
为了实现这些抱负,他主张读书应留心"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
他强调知兵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兴亡:"主兵者,圣贤材能多闻博识之士,则必树立其国也;壮健击刺不学之徒,则必败亡其国也。
然后信知为国家者兵最为大,非贤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败灭,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虚也"(《注孙子序》)。
为此,他写了《原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和《孙子注》。
由于怀才不遇,他的愿望不能实现,所以往往在生活上旷放不羁。
这些都影响到他的创作。
杜牧多才多艺,工诗文,能书画,前人甚至说"有唐一代,诗文兼备者,惟韩、柳、小杜三家"(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三)。
杜牧的诗现存二百多首,众体兼备,内容丰富,情调豪放爽朗,风格清新俊逸。
他的近体诗,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尤其七言绝句更是名篇迭出,脍炙人口,如《过华清宫绝句》、《赤壁》《题乌江亭》、《泊秦淮》、《江南春》、《寄扬州韩绰判官》、《山行》、《秋夕》等,历代传诵,家喻户晓。
他的七律《早雁》、《河湟》、《润州二首》、《题宜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九日齐山登高》、《登九峰楼寄张祜》等篇也为人称道。
至于他的五绝、五律、五言排律,亦不乏佳什,如《长安秋望》、《秋晚早发新定》、《题扬州禅智寺》、《华清宫三十韵》、《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等便是这些诗体的代表作。
他的古体诗写得也很好,尤其是五言古诗写得非常出色,叙事议论,精采感人,如《杜秋娘诗》、《张好好诗》、《郡斋独酌》、《感怀诗》等。
杜牧的诗歌,内容丰富,反映面广。
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党争严重,社会动荡。
杜牧从小有着经邦济世的抱负,但官场险恶、仕途坎坷,使他壮志难酬,长时期的幕僚生活、不稳定的朝野升迁,使他感慨良多。
杜牧的诗作就其内容题材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关心世事,爱国忧民之作。
此类为数不多。
如他25岁时写的《感怀诗》,通篇夹叙夹议,笔力雄健,慨叹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急征暴敛造成的国弱民贫的深重灾难,歌颂太宗李世民顺应民心,以文德治天下的业迹,肯定宪宗李纯武力削藩平叛之举,希望朝廷励精图治、平息战乱、实现安定统一。
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诗中"夷狄日开张,黎元愈憔悴"等句,质朴简洁,精警动人。
又如《郡斋独酌》、《河蝗》、《早雁》、《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等。
第二类,品评历史,借古讽今之诗。
这是杜牧诗中最引人注目的篇什。
此类诗大体又有两种情况:一是论史之作,以七绝为代表,如《赤壁》、《题乌江亭》、《题商山四皓庙》、《春申君》等。
杜牧很注意研究国家治乱的经验教训和经济、军事问题,所以在咏史诗中往往有新颖独特的评论。
二是借古讽今之作。
诗人针对晚唐朝廷的黑暗政治和腐朽没落的社会现实,借历史上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加以讽喻。
历史人物吴王夫差、秦始皇、隋炀帝、陈后主,特别是本朝的唐玄宗,都是诗人笔下批判的对象。
如《过勤政楼》、《过华清宫三绝句》等。
第三类、写景抒怀,纪行咏物之作。
此类数量不少,佳作迭出。
如《登乐游园》、《江南春》、《泊秦淮》《山行》、《清明》等。
第四类、以女性为题材的诗。
如《题桃花夫人庙》和《月》诗,同情被楚王虏获、终身不语的息夫人和被汉武帝遗弃、禁闭冷宫的陈皇后。
在《金谷园》和《宫人家》中,他感叹被逼跳楼的绿珠和身如囚犯的宫女。
在长篇叙事诗《杜秋娘诗》和《张好好诗》中,他采用对比的手法具体写出杜秋娘和张好好两位女子今昔生活的坎坷变化,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宫廷的斗争和社会的变化。
第五类,酬赠抒怀之作。
如《寄扬州韩绰判官》等。
杜牧在《献诗启》中说:"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
"他非常推崇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
近看四君子,与古争强梁"(《冬至日寄小侄阿宜》)。
杜牧才华横溢,又善于吸取前人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洪亮吉说得好:"杜牧之与韩、柳、元、白同时,而文不同韩、柳,诗不同于元、白,复能于四家外诗文皆别成一家,可云特立独行之士矣"(见《北江诗话》)。
前人评价杜牧诗"俊爽"、"俊迈"、"气俊思活"、"雄姿英发"、"情致豪迈"、"轻倩秀艳"、"豪而艳,宕而丽"等。
李商隐曾写诗极表对杜牧的关切和倾倒之意:"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
"(《杜司勋》)。
含蓄而准确地道出了杜牧诗歌那种把忱国忧民的壮怀伟抱与伤春伤别的绮思柔情交织在一起的豪放爽朗、清新俊逸的艺术特征。
杜牧既善用比兴手法,状物抒情,又善用白描手法,直叙见闻;既长于舒徐宛转地描述人物故事,更长于敏捷真切地捕捉景物的动态变化、自己的瞬间感受;既注意叙议结合,又注意情景交融;既常用对照手法,又巧以数字入诗。
杜牧诗歌的语言风格既绚丽多采,又清新自然;既明丽爽俊,又含蓄委婉,既风流华美,又神韵疏朗。
诚如全祖望所说"杜牧之才气其唐长庆以后第一人耶!"(《鲒绮亭集外编》)。
[注释]山行:在山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石子小路。
径:小路。
白云生处:指山的深处。
坐:因为、由于。
霜叶:经霜的枫叶。
于:比。
[译诗、诗意]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