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通史脉络

合集下载

历史通史表(中国近代史)

历史通史表(中国近代史)
经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工业化起步。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礼仪受到冲击。
文化: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新思潮”萌芽,中体西用思想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一鸦1840—1842
1841英占香港
1842《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912—1919短暂春天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1927—1936国民政府推行新的经济政策——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937—1945抗日战争时期日益萎缩
1945—1949抗战胜利后陷入绝境
社会生活变迁
汽车(20C末)轮船
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中山装、旗袍(辛亥革命后)
1949“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4.23横渡长江、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1945—1949抗战胜利后陷入绝境
1947土地改革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949七届二中全会
工作重心:农村→城市
工作中心: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
《论人民民主专政》
1919五四运动
1921.7.23中共诞生
1923中共三大
1924国民党一大标志国共合作形成
1925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1926—1927北伐
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12—1919短暂春天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时期
总特征
政治
经济
文化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进一步加深时期。中华文明的拐点与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时期。

中国近代史(1840-1860)

中国近代史(1840-1860)

2、抗争史
太平天国运动
地主阶级抵抗派:倡导向西方学习 3、探索史 农民阶级 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 洪仁玕《资政新编》
4、发展史
经济结构变动
思考:
结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讨论,19世纪40、 50年代的二十年间是半殖民地特征还是半封建特征明 显? 结论:这二十年间是半殖民地特征最明显。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带有新的时代特点: 1、担负着反封建反侵略双重任务并在中外反动势力 的镇压下失败。 2、受到西方一定的影响,如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探索史:地主阶级的探索
倡导者:林则徐(《四洲志》) 魏源(《海国图志》) 概况:“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军事技术)以抵抗列强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影响:对当时知识界思想解放有启迪作用
19451949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0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1901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个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个时期两对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民族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民主革命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两大任务四条线索侵华史
晚清政府 (1840---1912)
新文化运动(1915)和中国共产党诞生(1921) 北洋军阀 (1912---1928) 国民革命运动发展和失败(1924---1927)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国民政府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1937---1945) (1927---1949) 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

中国近代史通史一览表

中国近代史通史一览表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巴黎外交失败、镇压五四运动、镇压京汉铁路大罢工;
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屠杀共产党,五次反革命围剿,到陕北后的进攻。
近代化:
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革命史、民族解放史、
民主进步史):
(五四运动)、中共早期活动、国民大革命、井冈山道路、长征、抗日战争、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及解放战争。
经济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沦为列强
原料产地和产品市场。甲午战
后,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A.与中国近代政
治的联系:
B.与世界近代经
济的联系:
近代化:自然经济瓦解,商品经济发展,近代工商业经济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
列强最早在通商口岸开办近代工商
业;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六、七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中国近代史通史一览表
大通史角度构筑立体知识框架,培养学科素养
中近史:(1840至1919)
特点
史实
其它
政治
半殖民半封建化: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丧失大量主权,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日本一战期间出兵山东、签二十一条;晚清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列强侵华特点:
地域:
方式:
近代化:
中国近代各阶级、阶层要
求实现民主、独立的抗争。
洋务运动、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性质:
任务:
目标:
经济
半殖民半封建化:
西方列强入侵,使中国的自然经济瓦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和市场。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经济
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中国

中国近代史(1840-1949)晚清(1840-1912)

中国近代史(1840-1949)晚清(1840-1912)
1.原因 (1)根本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蓄意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沦 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2.结果:中国战败,1842年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放广州、 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给英国;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 税,由双方商定。此外,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美法两 国也相继强迫清政府签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3.影响 (1)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改变。 (3)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西方思想文化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2.过程 (1)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 (2)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 4.影响: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任务: 反封建和反侵略; 追求社会民主和民 族独立; 实现民族振兴和国 家富强;
五四运动(1919年)与中共成立(1921年) 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年——1927年) 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1937年)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
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概念阐释】中国近代史阶段划分
1.整体时间:
领导: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旧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1840—1900)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1840—1900)
(2)建设性:另一方面,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传播了先进生产 方式和思想,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 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 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015·山东)“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 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 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 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 强调的是 ( )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两对矛盾
两大历史任务
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
反侵略(反 帝)
—— 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民族革命)
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
反封建
——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民主革命)
两个时期:
1919五四运动
1840
约80年
1949 约30年
同: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异: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 发展前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重点深化一:四次侵华战争中国失败原因】
• 材料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 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 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 •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请回答: • 材料中对三次战争失败原因的表述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表述:不完全正确。 理由:三次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 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中国近代史复习
(1840—1900)

中国近代史通史结构

中国近代史通史结构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一、中国近代史通史结构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

【阶段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中国近代化:晚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方面,西方列强逐步侵华,使中国社会不断地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不屈求索,中国发展艰难地步入近代化(亦即现代化)。

具体表现:①政治上:一是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灾难深渊;二是中国奋起抗争求索,帝制受到致命冲击。

(法制化、民主化);②经济上:一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二是近代工业蹒跚起步,民族资本艰难成长。

(工业二、中国近代史核心知识突破(一)近代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整理1、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及其附件(1843年)。

——鸦片战争(1840—1842)主要内容危害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②赔款2100万银元。

赔款开创了列强勒索赔款的恶例,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五口通商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便利了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

④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⑤附件: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住等特权。

协定关税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便利了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主要内容危害①割辽东半岛(后赎回)、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中国近代史通史整理

中国近代史通史整理

考点
考点4:新三民主义(必修一66页)
① ② ③ ④ 背景: 内容: 意义: 比较新、旧三民主义
第一阶段: 1919年~1927年
考点
考点5:北伐战争(必修一55、56页)
① ② ③ ④ 背景: 过程: 结果: 失败原因:
考点6:社会生活的变迁(2013资料整理第13页①——④)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第二阶段: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总特征: 政治: 1.中共开始了独立领导革命的探索,并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第三阶段:1937年~1945年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时期 总特征: 政治: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日本的全面侵略和罪行 3.三个阶段、两个战场、两条路线的抗战
经济:
1.民族工业遭受空前的打击和内迁 2.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 3.社会生活:《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创刊
① ② ③ ④ 背景: 兴起: 内容: 评价:
考点4: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必修三57—59页)
① 条件: ② 过程: ③ 影响: 考点5:社会生活的变迁(2013资料整理第12页①——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第一阶段:1919年~1927年从五四运动到国民大革命失败
总特征:
政治: 1.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2.五四运动爆发,成为新民主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马克思主义日益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①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②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了国民大革命运动: ①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 ②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国共合作实现。 ③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经济: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美国和日本加强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思想: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2.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中国近现代史通史

中国近现代史通史

建国家;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C60-70Y) ;中国向近代化迈进。
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逐渐 成为中国近代的主流思想。
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
中国现代史(1949----今)(抄)
分期:过渡时期 (1949---1956) 探索时期 (1957---1966) “文革时期”(1966---1976) 新时期 (1978---今)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
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曲折的探索。
(二)主要表现 1.政治上(1) 建国初期,形成了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2)“文革”时期,社义民主 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 2.经济上,(1)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使社会主义建设起步;(2)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3)1956年开 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但 1958 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发展。(4)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体制。 3.外交上,新中国的外交取得了初步成就,70年代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 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5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先后登场,在
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尤其是新文化运动(1915---20C初),动摇了封 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社会生活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通史脉络
(1840—1949年)
1.鸦片战争(背景、过程、结果、影响)

抗争(军民: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运动)

探索(林、魏、洪)

经济(逐渐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衣、食、住、行的变化
2.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过程、结果)

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

探索(洋务运动:思想→实践)

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资本主义产生)

衣、食、住、行的变化
3.甲午中日战争(背景、过程、结果、影响)

抗争(军民:黄海海战、反割台、义和团运动)

探索(维新变法:思想→实践)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概况、影响)

衣、食、住、行的变化
4.八国联军侵华(原因、过程、结果、影响)

抗争(军民:义和团运动)

探索(民主革命思想→辛亥革命:过程、结果、影响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共诞生)↓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衣、食、住、行的变化
5.国民革命(1924.1~1927.7)

背景、过程(兴起——高潮——失败:功绩、教训、经验
新三民主义)
6.土地革命(1927~1937)

革命道路的探索→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日本30年代的步步侵华(1931——1932——1933——1935→1937 民族矛盾上升,阶级矛盾下降)
7.抗日战争(1931~1945
1937~1945全面侵华、全民族抗战)
①日本侵华
②国民党抗战
③中共的抗战
④人民的抗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