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故事两则
《庄子》故事两则

1.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 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 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 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 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 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到了濠水时 才感到鱼的快乐,否则哪能见到鱼的 快乐呢?
2.(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 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 (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 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 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 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 达效果。
读懂惠子
1. 庄子去看望惠子,惠子心态怎样? 2.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态? 3.他对庄子来梁采取了什么行动? 4.由此可见惠子是个怎样的人? 1.害怕。2.怕庄子取代他做宰相。(起初的 反应可能也是欣喜。可是在别人的挑拨下, 他马上对庄子起了疑心,怕庄子取代自己。) 3. 大动干戈,在城里进行大搜捕,非要把庄 子拿捏在自己手里不可。4.说明惠子是一个 无端猜忌别人,醉心于功名利禄,薄情寡义 的人。
学习两则故事,初步领略了《庄 子》文章的特点,你能说出一、二 点吗? 从《庄子》散文的几个片断,我们 一斑窥豹:《庄子》散文善于通过 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 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 散文中的精品。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第一, 想象奇幻, 第二, 构思巧妙,
第三, 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第四, 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 主义风格。
课外探究
• 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 胜者? • 结合两则故事,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 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非梧桐不止 ( 栖息 ) ②非练实不食( 竹实,竹子所结的子 ) ③非醴泉不饮(甘泉,甜美的泉水 ) ④固不知子矣(固然 ) ⑤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怎么 ) ⑥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国都 ) ⑦请循其本( 遵循,沿袭 ) ⑧或谓惠子曰( 有人 ) 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用 ) ⑩欲代子相( 做宰相 )
《庄子》故事两则

起因:惠子为相
庄子看望
经过:受人挑拨
从容往见
结果:勾连讽刺
富故
有事
趣发
搜捕庄子 味 展
奇鸟之喻
性 。
出 人
意
料
,
惠子: 醉心于功名富贵 对朋友薄情寡义 庄子: 清高自守 机智幽默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 “白鲦(tiáo)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 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 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 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 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 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 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 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 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2.比较庄子与惠于思想、性格、气质 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 突破思想关。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 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 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 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谦梁》中,惠子 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 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 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 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
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 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 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 见血。
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 庄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鹓鶵故事尖 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 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 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 梁》轻松闲适,诗意盎 然。一力辩,一巧辩; 一求真,一尚美;一拘 泥,一超然;让人读后 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庄子故事两则原文翻译

庄子故事原文翻译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已经发生事。
或者想象故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庄子故事两则原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庄子故事两则一:惠子相梁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fú)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
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yé)?”译文惠子做了魏国的宰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对惠子说:“庄子到魏国来,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
“所以惠子非常担心,在国都里搜捕了三日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yuān chú),你知道它吗?鹓雏鸟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鸟(yuān chú【下同】)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雏鸟,发出‘吓’(hè)的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恐吓(此处作动词,读hè)我吗?”鉴赏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yuān chú),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表现庄子天到无为而自然的哲学思想。
(一)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
庄子往见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指责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但这些并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隽永,具有更强的讽刺性。
善于运用比喻。
其中的“鹓雏(yuān chú)”“鸱”和“腐鼠”都具有明显的比喻义,且比喻自然生动形象,特别是把鸱吓鹓鶵(yuān chú)的情景刻画地惟妙惟肖,活画出了惠子因怕丢掉相国的官职而偏狭猜忌的丑态。
《〈庄子〉故事两则》学习要点

《〈庄子〉故事两则》学习要点《〈庄子〉故事两则》学习要点(精选5篇)《〈庄子〉故事两则》学习要点篇1《〈庄子〉故事两则》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
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
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
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
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quot;。
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简介《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的著作历来注解极多,今通行本有清末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概故事梗概,解决生字生词,一、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字注音。
鹓()醴()鸱()汝()2、解释下列词的含义。
相:做宰相或:有人子:你国:国都止:栖息全:确实是安:怎么3、要注意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不同。
《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学实录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实录前言《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代表性著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部分。
学习《庄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哲学思想,更可以提高我们的人生智慧。
本次教学实录将介绍《庄子》中的两则故事: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并结合学生的反应,探讨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故事。
故事一:惠子相梁庄子的好友惠子被任命为齐国的相国(相当于宰相),从此开始了一项伟大的工程——梁溪修渠。
梁溪很庞大,需要大量的工程师和劳动力。
惠子知道自己才华有限,所以从各地招募了一批优秀的工程师来共同完成这项工程。
随着工程的进行,惠子也开始学习水利建设的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才能。
最终,梁溪的建设完成了,惠子得到了众人的赞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从来都没有尽头,只要我们愿意、努力和耐心,就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惠子虽然是相国,但他并不自满,而是在工程建设中不断学习。
在学生听完这则故事之后,让他们分别谈谈自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的。
在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同学通过看书、听课来学习新知识;有的同学则更乐于在实践中学习,例如参加社会活动、实习和校园活动等。
随着一次次的探讨和讨论,学生们不仅更好地理解了这个故事,而且也为自己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故事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有一天,庄子和惠子在濠梁边散步。
濠梁在古代是一条重要的运河,不仅贯通南北,还舒展于周边数千里之内。
庄子指着一片草丛说:“看看这些蝗虫,它们也在享受着濠梁的美好,但它们不知道什么是知己。
”听了庄子的话,惠子正色道:“您是什么意思?”庄子回答:“众生皆知己而我独异于人,此非我所以游于人也。
”这个故事明确地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即我们之间的差异就在于我们的思想和智慧。
庄子和惠子都在欣赏着美丽的濠梁风景,但庄子却通过指出蝗虫的无知,强调了知识和智慧的重要性。
这让学生们明白了,在人与人之间,知识和智慧是决定差异的因素。
《庄子》故事两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Βιβλιοθήκη 梁之上。游玩 濠水的桥上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曰:“t鯈iáo鱼出游从悠容闲自,得
一种淡水中的白色小鱼,又名白鲦
庄子说:“白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
是鱼之乐也。”
这 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你
怎么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
固然
本来
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完全,确定是
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 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 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 全肯定的!”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
要从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
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
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 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 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 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 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 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 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 的区别。
课本剧的一般写法
改编课本剧要以剧中人物的对话和行为 表情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其方法是:
附:杜牧的《清明》改编的课本剧。
原诗:
改编剧本:
清明时节雨纷纷, [舞台提示]清明节,
路上行人欲断魂。
雨纷纷,路上。
借问酒家何处有? 行人:(欲断魂)借
牧童遥指杏花村。
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
花村。
3、课本剧的剧本里一般还要有一些 说明性文字,也叫剧本的舞台说明 和舞台提示。常写在戏剧每一幕(或 每一场)的开端、结尾或人物对话中 间。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人物表、时间、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1.《庄子》故事两则(45张ppt)

细读课文
1.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 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2.庄子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交流点拨】庄子说:在天上飞的鹏鸟和人们一样, 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性的啊! 因此人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我对于本篇课文的教学既能立足于文本又不局限 于文本。把庄子的写作背景与文章有机连接起来,让 学生对庄子思想有了直接感受和理解,并且用新时代 的眼光解读了庄子,探寻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指导价值, 使教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学生既落实了重点文言知 识,又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应该保证更多一些课堂交流时间,这样课堂教学效 果会更加显著。对于这个问题我将在以后的课堂教学 中积极探寻,努力实践,避免再出现以上问题。
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积累 1. 重点实词 (1)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 悬挂 。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徙: 迁移 。 (3)水击三千里
击: 拍打 。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 环绕而上 。
(5)去以六月息者也 去: 离开 。
(6)亦若是则已矣 已: 罢了 。
2. 通假字
(1)北冥有鱼 冥 通 溟 , 意思 海 。
内容探究 1. 本文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
遥游”有什么联系? 答: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说明世间万物都要 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2. “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答:“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 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有所 待,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 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 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庄子》故事两则

庖丁解牛的故事寓意
这个故事寓意是:虽然生活中有很多复杂的事物,但只要我们熟悉它们的规律和特点,就能够像庖丁一样游刃有余地处理它 们。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才能够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
《庄子》故事之二
03
:痀偻承蜩
痀偻承蜩的故事背景
痀偻承蜩的背景是在战国时期,庄子 行走在树林中,看到一位驼背的老人 用竹竿粘蝉,动作熟练轻松,吸引了 许多蝉。
从而掌握成功的秘诀。
《庄子》故事之三
04
:匠石运斤
匠石运斤的故事背景
背景介绍
庄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 的思想和故事具有很高的学术和文化价值。 《庄子》一书中的故事和寓言,往往通过富 有哲理的人物和情节,传达了庄子的思想精 髓。本次我们将讲述其中的一个故事—— 《匠石运斤》
时代背景
先秦时期,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思想 和文化相互交融。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 人物,其思想和文学创作在这一背景下具有 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庄子》故事之四
05
:梓庆削木
梓庆削木的故事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木雕艺术逐渐成熟,梓庆作为当时著 名的木雕师,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 世。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梓庆削木的故事反映了手工艺 人的地位和处境,以及人们对技艺和艺术的追求和崇 拜。
梓庆削木的故事情节
梓庆接到任务,为鲁国的一位君主制作一个精美华丽 的雕花木座。在制作过程中,梓庆深陷创作困境,经 过多次尝试和推翻重来,最终完成了符合要求的作品 。
人物形象
在这个故事中,石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木匠, 他能够借助自己精湛的技艺和智慧来教育自 己的徒弟。而他的徒弟斤则是一个力大无穷 但是头脑简单的人。郢人则是一个非常自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依据庄子和孔子一样,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散文中具有独特的风格,他吸收了神话的精髓,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极富浪漫色彩。
其故事形象生动,几乎所有的生物非生物都会说话,会辩论,使逻辑思维的理论文章更加生动化、形象化。
文中譬喻较多,而且用法灵活。
两则短文作为教材资源,具有以下特点:1.两篇文章具有开放性。
这样便于引导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合作交流并体验、感悟和参与评议活动,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两文只是对当时的活动情景和语言作了客观陈述,没有任何评价性语言。
这更有利于我们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文本。
如对于《惠子相梁》,有人会说:文本告诉我们不要以丑陋的心态去揣度别人,否则会自取其辱;也有人会说:庄子代表的是真、善、美,因此永远是从容坦荡的,无惧无畏的。
对于宛鸟刍鸟之死,有人会说它是清高的,是有骨气之士,但也有人说它只是自我清高,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首先我们不能用庄子和惠子谁对谁错来判断。
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把主观的情趣发挥到外物上,产生移情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来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庄子是以其艺术家的风貌,在认知态度上,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在认知态度上,着重认识论的判断。
两种对立思路,一个超然物外,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2.两则文章均是在人物的轻松对话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感悟、体会文本的内涵。
作为教材资源,该文是实施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很好的载体,更是实现“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极好文本之一。
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1.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内容。
要通过“通读”“朗读”“诵读”“评读”等多形式、多层次的读,而达到“议”和“悟”以及“拓展延伸”的完美融合。
2.注重感悟,注重学生多方位的体验是教学的主渠道。
3.注重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教学中要注重最为重要的思维过程的引导,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元性,特别是要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个性感悟、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借助工具书能读懂课文,掌握并积累必要的文言词义、句义、文义。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线,按“通读──朗读──诵读”层进式推进课堂流程,在教学中充分“以生为本”,充分体现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行预习,自行搜集资料、自行朗读、自行体验揣摩,自行质疑讨论,师生平等对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两人在不同故事中表现出的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明确正确对待自然、社会、他人等所应有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式1.教会学生积累。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以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全员参与、互相交流,碰撞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质疑探究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构思1.故事导入,激起学生理性的思维:讲述“嗟来之食”的故事,引出学生对“穷人”的思辩而导入新课的学习。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3.朗诵、诵读:能朗读、诵读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是理解感悟的基础和前提。
文言文教学一定要重视“读”,多形式和多层次的“读”是教学的妙方。
4.分组学习:借助注释、工具书,初步理解重点词义、句义、文义。
这一环节,既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也要巧点拨,教给学生积累文言的方法和技巧。
5.理解赏析、质疑拓展:这一环节应是课堂学习的闪光点和高潮部分,是学生思维火花迸射的环节。
学生在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升华对人物思想的品味、理解和感悟。
教师的关键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和理解,要善于并巧妙撩拨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课堂实录第一课时师:同学们!随着大家一天天地长大,你们的思维会越来越趋于理性,你们一定会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生活中的一切。
廉者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许多同学回答:知道)好,那你怎么看故事中的“廉者”呢?(老师眼光含有期待,一是要求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二是用平等、信任、和谐的眼光与学生交流,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能快速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其实课的开始,老师的“情感”最重要。
“廉者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作为导语把学生引入理性的思维,导得自然!导得得体!导得巧妙!很快让学生以理性的思维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
尤其是老师的“用手示意”和“期待的目光”等极亲切的体态语,如春风有情,营造了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为下面的“对话”作了很好的渲染和铺垫!□专家点评生1:在吴晗的《谈骨气》中,作者是把“廉者”作为一般常人中有骨气的典范。
我个人认为,“廉者”不食“嗟来之食”在今天仍是有骨气之举,换我,也不会吃那“嗟来之食”的。
师:很有个性!生2:他说的观点我也认同。
但是当时我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那“廉者”吃了那“嗟来之食”,结果会怎样呢?古人不是说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吗?是生命重要呢?还是面子重要呢?师:是的。
对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去理解、去审视。
有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但从多个角度,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呀!好!让我们就以这种理性的思维一同走进《〈庄子〉故事两则》。
师:课前,我要大家帮我搜集一下有关“庄子”的材料的,完成了吗?(生齐声回答:完成了)师:很好!那我们交流一下,好吗?生3:我是从注解①知道的。
庄子名叫庄周,《庄子》是他及其弟子的著作集,是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和老子都是道家代表人物。
生4:我在图书室借了一本书,我从书中了解到以下这些:庄子,名周,宋国蒙人。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生5:我从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他们刚才说的我都有。
我还可以补充吗?师:当然可以。
生5:他写了很多散文。
他的散文大多是虚构的寓言故事,很富有神话浪漫色彩,很有风格。
师:看来大家资料的搜集很全面。
而且大家能够从多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去搜集信息,这是最重要的收获,这对于我们学习、理解两则故事很有帮助。
下面我们一起共同研读《惠子相梁》吧!此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让学生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搜集信息,整理资料,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能力目标要求。
学生能利用网络,无疑是给语文学习带来了新天地!教师的随时性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专家点评师:我先告诉大家读此文的方法和要求。
“读”出层次,先通读,再朗读,再诵读,最后品读。
下面大家完成第一层:通读全文。
拿着笔,画出生字。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师:下面听老师给大家读一读。
希望你们仔细体会快慢和重音的处理,尤其要听出语气和语调哟。
(教师朗读)师:下面我们分组疏理文言词句,拿不准的,先做上记号,也可以商讨或查阅手中的资料。
(学生分组活动:有的独自查词典,有的查资料)注重学生全员参与。
既有独立学习,也有合作,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富有成效!□专家点评师:刚才大家的分组学习很积极,而且很高效。
大多数小组在很短的时间里积累了很多文言词句。
看来大家学得很成功!我们知道了课文的大意了。
下面我们再读课文。
要有感情的朗读以至诵读,要读出其中的“味”!(学生自读:有的同桌互读,有的还摇头,有的边读边笑……)师:下面欢迎哪一位同学给我们诵读一下?(生举手,诵读课文)师:真的很有“味”了!尤其是“吓!”读得太妙了!真是韵味无穷!(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师:看来,只要“读”,我们也可以“读”出文章的真味呀!大家读出了哪些“味”呀?能和大家分享吗?生6:我觉得故事中的“惠子”只不过是个小人。
他是以小人之见度庄子之腹。
这样的人怎能为梁国之相呢?生7:我觉得庄子讲的这个故事太妙了!用“宛鸟刍鸟”和“鸱”作比,既幽默,又有极强的讽刺性,我想惠子听后绝对是面红耳赤,无地自容!师:读出“真味”了!联想也精彩!生8:我一直在揣摩“吓!”这一句,虽是一个拟声词,但其中的含义似乎很深刻的。
一方面写出了“鸱”当时的情态,同时还可以让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
“宛鸟刍鸟”当时是怎样的神态呢?真可谓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呀!(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师:大家的鼓掌已经肯定了你的思维成果!还有吗?生9:我想说说宛鸟刍鸟,从庄子讲这个故事的本意来看,它应该是品行高洁伟岸之士的化身,也就是有“骨气之人”的缩影。
师:但我们能否从另外的角度去想想呢?生10:我觉得它只不过是自我清高。
生11:我也有同感!如果我们今天都像它,那不是死路一条吗?还能有与时俱进吗?生12:这则故事读起来很轻松,我们都会为庄子的机智而叫好!然而,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从中悟出我们为人处世的态度。
师:那你说说!生13:那就是我们在生活中,要为人坦诚,要讲诚信,不要有“小人之心”。
师:说得很好。
大家从中悟出了许多人生的哲理,老师赠给大家一句话,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面对人生的名利,要淡而视之,坦诚为人,诚信为本,坦荡一生!真正实现了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实现了学生的“全人发展”。
不仅深刻领悟了文本内涵,而且在“对话”中又让文本价值得到了提升、拓展、升华。
学生在这种思辨的对话中,思维碰撞出个性化的火花!□专家点评第二课时师:同学们!我们刚刚一起欣赏了《惠子相梁》中的惠子和庄子。
这节课,我们再去看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的庄子和惠子又有何有趣的故事。
师:大家先听录音。
(放录音,学生听读,做记号)师:下面我们跟读一遍好吗?读时要注意捕捉最重要的语言信息。
(放录音,学生跟读)师:下面大家再自读全文。
注意读好两个人的对话语言,仔细体会话中之意哟!突出了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只有反复地多层次地“读”了,学生才会有自然的理解、自然的品味、自然的感悟。
“学生自主”的理念就体现在这样的细节设计和长久的落实中。
□专家点评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快速疏通文言学习障碍,然后以故事的形式交流。
大家觉得可以吗?(学生活动大约7分钟后)师:准备好了吗?哪一个小组的先上台呀?这个讲台呀,可不是光老师用的,更是大家展示自己才华的大舞台!教师的这句激励的话有时可促进学生一生的发展和进步。
□专家点评(第二小组组长拿着书上了讲台)师:谁对他的故事作个点评?生14:我觉得他们在讲故事时既注意了原文,又有大胆的联想和想像,很精彩!但是,我感觉他在对人物对话的神态上想像似乎还不够。
师:那下面我们再分组活动:分角色对话,好好再创造一下!我们把这个故事改编为一个课本剧,老师希望大家一定演好哟!(学生小组活动:朗读对话,准备表演。
课堂气氛很热烈)(待学生准备充分后)师:哪一个小组先表演呀?(第三小组上台了:有道具,有简单的化装。
表演比较精彩)师:真不错!老师真没想到你们有这样的表演天赋!我下课后给张艺谋导演打个电话,让他把你们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