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后感3000

合集下载

《乌合之众》读后感

《乌合之众》读后感

《乌合之众》读后感《乌合之众》读后感(通用6篇)《乌合之众》读后感1《乌合之众・・・群体时代的大众心理》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

本书描写了群体心理、群体的观念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特性,其中有意思的是分析了社会教育问题和群体领袖及其演讲。

一群具有什么样特性的人才能定义为群体,是首先要讨论的问题。

他们也许是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或者属于某个阶层,亦或是有着共同的政治立场,什么样的一群人不是群体呢,一个广场上的人,一个国家的人,因为你没法用一个共同的心理特性去描述他们。

群体的特性是冲动的,可善良的也可以是邪恶的,他们对复杂的事情无法处理,哪怕他们是一群大学生,平时理性和富有知识,成为一个群体后,对复杂问题也是无法处理的,对群体的任务是越简单越好。

本书讨论的教育问题,放到现在同样是问题,一百多年了仍未解决。

社会生产发展提高了基础教育,但基础教育的目的和社会就业的不稳定,让年轻人群体的就业目标变成了公务岗位,又由于岗位的稀缺性,造成了大量的年轻人无法成为公务员,他们接受了公务员式的教育,却无法获得相应岗位。

巨大的失落感,让年轻群体无所适从。

前段时间看到消息,教育拨款倾向中职教育,好的中专学校录取分数接近本科,希望以后的孩子,能够从工科学校学到更专业技能,走出美好的未来。

本书讲解了如何成为一个领袖,群体领袖具有什么样的特质。

群体领袖一定要有威望,他在群体的中演讲,凭借自己的威望就可以让群体安静,演讲稿也不需要有什么具体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他的演讲只需要断言,并把断言不停的重复,将自己的情绪传染给群体。

这样的观点就会深入人心,哪怕你回家后发现他讲的就是一坨狗屎,但是身在群体之中你一定会对此深信不疑。

这本书我刚读完了第一遍,全凭印象写的读后感,其中偏见和误读望指正。

《乌合之众》读后感2大众心理学,是我自从接触教育心理学以来读的第一本这么宏大的心理学内容。

不同于小群体,这本书是以人类为基点的,故它宏大。

乌合之众读后感(通用6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通用6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通用6篇)【篇一】乌合之众乌合之众,顾名思义像乌鸦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是个贬义词。

那么,这必是一群"祸害"吧!这是一本写群体心理的书,我想,其中更多体现的是作者对于群体不看好的态度。

所以,我本人也是有一些新的感触和不解,现就其中一些观点发表我的粗浅的看法。

我曾一直以为人多力量大。

当你聚集在一个群体时,会有更多的人督促你,帮助你,这样你是受益无穷的。

况且,人只有身在人群时才能突显自己,我觉得这是毋庸置疑的。

脱离人群,你就无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然而,这本书好像又告诉我并不是这样的。

书中讲了群体具有冲动性,易变性,易怒性。

也就是说群体具有轻信的倾向,并且具有暗示的影响。

这么想也许并不错。

例如,若是一个班集体,有一个同学进门后大喊一声:"老师今天似乎心情不好,咱们班这次没考好。

"这时全班同学大概都会绷着一根弦,似乎被传染了一种紧张感。

然后接下来在班主任课上大家都会认认真真的,生怕成为那个"碰钉子"的人。

处于集体中的我们觉得这再正常不过,但这似乎也印证了作者的观点:群体容易引发骚动的特点,使其具有奴隶的冲动性。

这件事似乎也引出了群体的盲目性,正如书中所言:"专门传播群体观点和信仰的方式从来都不是论证,而是传染。

"所谓"三人成虎",不也就是这个道理。

这么说来,更加动摇了我原本对群体重要性的看法。

在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中,文中讲到:"个人利益很少会成为群体的行为推动力,但它是孤立个体行为的唯一动机。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格品行,在他作为个体单独存在时,和处于群体当中时是不同的。

一个人可能受集体影响,更大程度的放大了自己的品行。

例如一个人可以对于自己的生死存亡无所谓,但却无法接受自己群体的灭亡。

在这个群体中,他所要维护的并非是自身的利益,也就是说因为处于群体中而扩大了他的某种品质。

读乌合之众的心得(精品7篇)

读乌合之众的心得(精品7篇)

读乌合之众的心得(精品7篇)读乌合之众的心得篇1现今是一个群体时代,人类也是群居动物,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产生了许多新型高科技,也形成了新的思想观念。

新观念在不断地传播,逐渐在人们头脑里生根发芽。

无可避免,我们每一天都在参与着群体活动,作为一名学生,经常讲求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影响着我们更有效的学习,整个群体的心理,能暗暗的引导着行动的方向,最终引领整个团队达到目标。

仅仅只是一个心理活动就能达到如此的效果,使得我很好奇的想了解群体的特性,受推荐读了《乌合之众》这本书,作者用许多案例阐述了群体的特征、心理、行为特点,我将从群体的心理特征谈谈我的感受。

群体的一般特征:在群体中个人责任感的约束力低,每种情感和行为都具有传染性,对暗示具有较高的接受程度,群众的行为缺乏推理的能力,却总急于行为。

冲动、易变、急躁、易受暗示和轻信,英雄主义和极端主义的热忱的宣泄。

回忆起,在初中的时候,有一个女生因与另一个发生了口角矛盾,其中一个女生故意中伤另一个女生把她在整个班里隔离起来,导致整个班级里的人都不理睬她。

发生矛盾这是两个人的事,可是往往会造成很多人参与进来共同暴力,这并不难的一见,学生时代更是常有。

甚至我,毫无关系的却也变成了这个冷暴力者。

为何作为一个事不关己的外人,我们无法避免呢?原因很简单,代价太大风险太高。

在迫害没有发生在我身上的时候,我很难鼓起勇气逆群体的意志而为,这种个体在群体中表现出来的胆怯明显放任了群体情绪的正反馈效应,越凶残就更凶残,越极端就更极端。

在群体中,我们都失去了理性的判断,没有后果,没有明天,我们的不满不只是一件事情的折射,而是日积月累的荷尔蒙。

在书中说道:“在集体心理中,个人才智被消弱,从而个性也被消弱。

异质性被同质性吞没,无意识品质占上风”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注意自身陷入群体思维,限制阻碍自身发展。

也应该思考如何打造优质的群体。

处于群体中的我们,首先要选择一个合适自己成长的群体,同时也不要忘记自己做为群体中一员的责任与义务,推动整个群体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不能总是挑剔群体本身,也要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群体。

《乌合之众》读后感

《乌合之众》读后感

《乌合之众》读后感《乌合之众》读后感1《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一部具有深刻洞察力的经典著作,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群体心理的种种特点和行为模式,让我们对群体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为理解社会运动、历史事件以及现代社会中的诸多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勒庞在书中指出,群体往往具有冲动、易变和急躁的特点。

群体中的个人如同被卷入了一股强大的洪流,其行为和情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而瞬间爆发。

他们缺乏深思熟虑,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一个简单的暗示就可能引发群体的激烈行动。

例如,在一些社会骚乱事件中,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导火索,如个别人员与执法者的冲突,就能迅速点燃群体的愤怒情绪,使局面失控。

这种冲动性并非个体本身的特质,而是在群体环境下被放大的结果,个体在群体中仿佛失去了自我意识,被群体的情绪所裹挟。

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也是一个显著特征。

群体很容易接受暗示,并且会将暗示转化为行动。

一个生动的例子是一些网络谣言的传播,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仅仅是一些模糊的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在群体中迅速扩散。

群体成员往往不会去核实信息的真实性,而是轻易地相信并继续传播,使得谣言像滚雪球一样越传越广。

这是因为群体中的个人在心理上有一种追求认同感的倾向,他们希望与群体保持一致,而接受共同的暗示成为了实现这种一致的方式。

书中还强调了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

群体的情感无论是好是坏,都具有一种极端化的倾向。

他们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拜可以达到近乎狂热的程度,而对于被视为敌人的对象,则会表现出毫不留情的憎恶。

在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某些领袖在群体中被神化的现象,群体将所有美好的品质都赋予他们,对其言听计从。

反之,在战争时期,群体对敌方的仇恨会被无限放大,导致残酷的行为。

这种情绪的极端化是群体心理的一个危险之处,它容易使群体做出不理智的行为,而忽略了客观事实和道德准则。

《乌合之众》让我们深刻意识到群体在社会中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既可以推动社会进步,也可能带来破坏。

《乌合之众》读后感11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11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11篇《乌合之众》读后感11篇《乌合之众》读后感篇1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著作《乌合之众》是研究群体心理的开山之作,细致解读了大众心态,让读者得以对群体心理有进一步的认识,是值得多次阅读、思考的作品。

书中写到:集体中暗示的传染性会瞬间形成这个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因此群体便在毫无目的的状态下听从于所有外界的暗示,缺乏自己的主见与判断、没有批判精神。

这样想来,历史上不论成功与否的农民起义、群众游行等革命群体的行为,也不一定是事先就有高瞻远瞩的计划的,也许他们是更倾向于本能的行为。

按照作者的话来说,正因这些特征,群体容易成为愿意为别人浴血奋战的人。

冲动与激愤状态也许会使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正如作者认为,群体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领者。

总之,在作者的`观点里,群体与野蛮人无异,而同时他也认为群体的力量与作用在社会中举足轻重。

作者在他那个时代所预言的:“我们即将进入的时代,无疑将会是一个群体的时代。

”如今的信息时代,也分布着各种群体。

伴随网络发展而来的除了惊人的信息量与便捷,还有网络上的“键盘侠”,他们在网络上毫无顾忌谈笑风生,语出惊人,幽默的段子会博得网友一笑,但在层出不穷的网络暴力事件中,他们也是“伸张正义”的主力军。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吸引眼球本身没有毛病,但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形成极端观点,就易形成群体性网络暴力事件,进而对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我想正是因为群体对社会的影响力与重要性,对群体的研究才成为不会过时的课题。

“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

”一个人不能没有独立的思想,更不能被他人的思想掌控,那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但这也不代表个人要脱离群体,毕竟纯粹的个人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适应所处的环境是很有必要的,但不是单纯成为一个被群体驱动的机器,而是要努力提升自己为一个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个体。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针对研究学术说的,但我想这种价值取向也同样适用于将自己与野蛮群体区分的个人追求,不要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

《乌合之众》读后感(通用13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通用13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通用13篇)《乌合之众》读后感(通用13篇)《乌合之众》读后感篇1《乌合之众》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庞,是一位法国人,他在书中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被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他也在书中例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论证他的观点,而我在读完这本书后,针对他的观点我也存在着不认可,但是回想起自己所在的社会,不也处处存在他所说的“群体化”现象。

就从当前疫情来看,社会自发性的进行捐款,许多明星也参与其中,但总有人会跳出来说:“你一个大明星就捐这么点?这么抠门的!”慢慢地、种种话语接踵而来,形成群体对捐款者人身攻击,从而形成道德绑架,然而这些群众也是从个人观点向舆论中心靠拢,思想慢慢被同化。

但平心而论,这些明星捍卫自己的财产有何不对,但公众情绪此时处于高度敏感,他们只会觉得有钱人就应该多出钱,但是无论出多少钱,群体只会认为出的少了,从而引发“众怒”。

这群体中每一个人就如一滴水汇入了整个河流,河流依然在,但这滴水却再也找不到了。

在这本书中作者总是用一种绝对性的词语来叙述,虽然他在书中例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但我始终觉得还是比较武断。

并不是所有的.群体都能同化每个人的思想,个人的思想还是占据主导地位,就如一颗沙粒他哪怕汇入了沙漠,可他还是那粒沙,始终都能找到。

读完《乌合之众》这本书让我们接触到了群众这种行为、心理产生的原因。

但是我认为每个人都应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怀疑精神,永远不要随波逐流,成为“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28月17日周日上午在动物园咖啡厅参加了“不止读书”会郑州站第五期,实到26人,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但由于时间匆匆,都没有好好深聊,有点遗憾。

第五期讨论分享的书目是《乌合之众》,虽然“事前读完”是一个规矩,但还是有不少人没读/只读了一半/随便翻翻,读书会的一半主题不是讨论本书,反而变成了讨论读书会。

乌合之众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0篇)

乌合之众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0篇)

乌合之众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0篇)乌合之众的读书心得体会篇1《乌合之众》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庞。

作者是一位法国人,他的血液里带有法国人特有的激进与狂热。

我并不是十分认同勒庞的观点,勒庞在书中阐述个人一旦形成群体,群体就会拥有个人永远都不会拥有的一些心理与思想,一个温和的人在融入了群体之后,在一定的条件下,例如革命爆发,他就可能会成为一个暴。

他还认为群体所体现出来的种.种特质是人类处于原始状态才会出现的一种现象。

在他的笔下。

群体毫无理智可言,他们极容易受到暗示和煽动。

群体对既有真理的维护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无论是谁只要动摇了真理的权威性,群众就会十分残忍的对待他。

希帕蒂娅是生活在东罗马帝国时期的女数学家。

她既聪慧又美丽。

由于宗教迫害,希帕蒂娅在回家的路上被人们脱光了衣服,对这位伟大的女数学家施以暴行——他们用蚌壳割下了她的肉,又将她的尸体焚毁。

这在我们看来是十分残忍的举动,可是群众们却可以做出来。

我相信在他们只是个体的时候是绝对不会做出如此可怕的事情来的,也许连想都想不到。

先且不说勒庞的观点是否有些不妥,但他在书中举出了大量的的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例如十字军的远征(勒庞在书中举了大量与十字远征军相关的例子)以及拿破仑。

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例子之外还有关于马萨罗尼的故事,布瑞维利尔夫人等等。

这使你即便不认同他的观点,却还是不得不说他的观点是那么的令人信服,但是既然是研究大众心理的书,举例子的话是不是不光要举西方国家的例子,更应该有亚洲,拉丁美洲等世界各地的例子呢。

勒庞的用词也大多带有完全肯定的色彩。

“必须”“一定”之类的词语在他的书中经常出现,相反“可能”“也许”之类的词却很少出现,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

这样大胆的用词也是我对这本书十分痴迷的原因之一。

我十分喜欢心理学,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而选择了学习新闻。

我认为新闻学可以帮助我认清大众的心理,他们是怎样思考的,他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理,又为什么会像勒庞说的那样出现“群众是盲目的”类似这样的观点,又是否因为群众是盲目的,是狂热的,又是容易受到暗示的,所以才会出现法西斯时期那样疯狂的状态。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读后感(六篇)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读后感(六篇)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读后感《乌合之众》被专家学者们公认为目前已知的最具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是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他以一个心理医生的视角,解剖人类内心中隐藏的心理毒瘤。

于是这本连他自己都没太在意的书在1895年出版后,居然以平均不到一年再版一次的速度疯狂地传播着,至1921年已印到第29版。

直至今日,这本著作依旧深深影响着当代社会,冲击着我们的内心世界。

不知是因为笔者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当中,从小接受着社会主义思想,还是阅历尚浅,以致于无法理解书中的某些内容。

初次翻阅此书时,感觉作者的言论就像一把锐利无比的长矛,直击内心,文中充斥着“不得不克制”“消失得无影无踪”“不可能”“疯狂的愤怒”等一系列侵略性很强的字眼,对于崇尚“中庸”思想、凡是不说绝对的中华民族而言,似乎如此不可理喻和蛮不讲理。

但慢慢沉浸于此书当中,又时时刻刻感受着其中的道理,似乎并非总是“一派胡言”。

或许是习惯了戴着面具面对一切,当有人试图粗鲁的摘下你的面具时,会恼羞成怒,会气急败坏,然后指着他的鼻子骂一顿。

无论如何,笔者在内心波动较大的情况下读完了此书,没有了初读的不解和不屑,也没有完全的认可。

谨以此报告记录下感想,或许不知所言。

勒庞生于法国,成长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社会的大变革总是会由思想的大变革而起,并由思想的变革引导着社会的变革,社会的变革时期,又会再次催生思想的爆发。

勒庞诚然属于后者,他在巴黎学习医学,1866 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游历了欧洲、北非和亚洲,写了数本有关人类学和考古学的著作。

尽管他有广泛的联系和庞大的科研计划,但他强烈的愿望却从未实现过。

大学的大门甚至科学院的大门都一直对他紧闭着。

勒庞就这样被排斥在正式的圈子之外。

或许正因为长期被排斥在社会圈子之外,勒庞作为一个“旁观者”看透了这些“圈子”,或者说是这些“群体”的丑陋和肮脏之处。

又或许是因为如此,勒庞丝毫不掩饰对这些“群体”的反感和厌恶,他将内心感受化作锐利的文字,试图刺穿这些“群体”光鲜面具下的丑陋,他的文字充斥着不加掩饰的侵略性与破坏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合之众读后感
勒庞这本充满偏见的《乌合之众》无疑是学以致用的典范,其中诸多偏见性的词句
看得我这个旁观者颇不理智,再深思一层,这厮在文字中下套,把自诩为独立的精神个体的
面皮撕下,使人露出乌合之众中一员的嘴脸,其手段不可谓不狠。正是这个原因,这本有着
诸多猜想的群体心理学叩门之作,让我不得不审慎对待,仔细阅读。

勒庞认为,若干清醒理智高IQ的人组成了一个群体,其智力水平立刻会大大下降。由
理智主导事物的发展趋势远远没有由情感趋势来得快捷迅速。而对于群体来说,往往只能够
接受简单而极端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一夜之间成了神,而另一些人则立刻被千夫所
指,遭万人唾弃而不得翻身。虽然勒庞只举了些简单的例子,但不得不说,能够佐证他观点
的例子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在生活中大量存在。不妨让我们回忆一下45年前出现的神奇历史
事件,不,这对于那时还没出生的我们来说还是显得太遥远,勒庞对于历史即是想象虚构毫
不容疑。还是紧跟时代步伐,让我们来聊聊因为微博一夜成名的红十字会——或者,与火车
有关的某机构(听说这机构快成敏感词了,也不知真假)?这两个机构危机公关的能力显然
低于各个体的平均水平。而在这两个事件中相关谣言各种PS照片得到广泛传播,非持续围
观事件的群众们说不定就将那些需要考证的东西当做现实,拿一生去相信。

1 个体如何被群体淹没

作者说,群体就是有这种“脊髓中的本能”,而妇女、儿童和原始人都是不用大脑而用
脊髓思考的动物,他们盲目、轻信、缺乏理智,感情丰富而毫无用处。当然,对于勒庞如此
偏激的论证,我们也应该理性的思考,大众确有其所说的无意识的一面,但反问一句,若大
众真的是无意识的用脊髓思考的动物,这么多迷失自我的“个体”又怎能成为推动事情发展
的主体,对此,勒庞认为,第一,这个结果不是他们自发主动按照理性造成的,而是受到了
某种强烈感情的支配。第二,这个结果也未必就是进步,而往往是血腥的屠戮和暴动。那这
就说不上“功劳”了。作者得出这种观点主要是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可以暂且不虑。但
是未来的社会不管依据什么加以组织,都必须考虑到一股新的、至高无上的力量,即人群的
力量。这也即本文前段所提及的受众的主动性,或者叫读者的接受美学,作品只有在读者的
消费过程中其价值才能得以真正的体现,在读者的购买热潮之后,退却下来书屋一角的细细
品读必然是读者个体的真正思考,此时,读者对于作品真正价值评判的主动性开始发挥功用,
一切精华的人类文化历史成果得以积淀,甚至激发读者个体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由此可见,
读者在大众的消费热潮中的个体消化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相反,这种个体消化对于整个社
会的向前发展功用巨大。因此,我们也无从批判出版商的畅销书跟风出版行为,只要出版物
是真正有价值的,读者自有一套自我的评判标准去把持,纵使是乌合之众,但时间的长度和
深度会真正冷静这样一批披着大众外衣的个体独立人。

2 领袖如何控制群体


一点小小的看法,或许你认为他的思想过于偏激过于消极,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剂清
醒的良药,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怀疑精神,永远不要随波逐流。 如果我们承认马克思关
于“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的论断是对的,同时承认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关于“群
体在心理学上是幼稚、无知、无理性且容易被利用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轻易的明白为什么
某些人总是强调“这是人民的选择”或者说“这是历史的选择”了。
其实在读这本书前,我对于马克思关于“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句话是比较相信的。
也许我这种相信恰恰是如乌合之众中所说的那种身处于“无知的群众”中的一种无理性的被
绑架的相信。因为从历史的大趋势来讲,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确实是在向着有利于人民群众的
方向发展,这不正好说明了“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么?
但是事实是我们在历史上几乎看不到人民群众对历史的方向有什么明确的利己性倾向。
群体可以在某一个时段将一个有利于自己的政府扶植上台,同时又可能因为一些根本无法确
定的谣言立刻将这个政府踢下台去。而在历史上起着决定性的把握历史方向的关键因素并非
群众的意见,而是那些能够引导群众力量的个人或至少一小群保持头脑冷静和清醒的人。
也不一定保持清醒,有的时候这些领导者本身也并不清醒,他们可能耽于自己美好的政
治信条或宗教信仰之中。但关键的是,需要这么一个核心似的“英雄”将这一切的信条、理
念、信仰化为一种不可量化的“情绪”,才能使之最终被“群体”所接受。
根据庞勒的理论,在讨论各种因素对群体的影响的时候,理性是放在最后一位的。几乎
没有人能够在一个群体中以个人智慧为整个群体智慧添光增彩。群体智商一定且永远是低于
组成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人的智商的,且这种差距随着组成群体的每一个个体的智商的增高会
越拉越大。
而且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历史中,即便是在现代,在一个民主国家的法庭上,在陪审团
中。这种现象也非常普遍,在一些案件的审理之后,陪审团中的单个成员在接受采访时纷纷
表示如果重新让他选择的话,他不会给出这样的结果。
虽然庞勒对于各种因素对群体的影像的排列并不完全可信,比如他将“种族”排在第一
位,同时他也是个彻头彻尾的种族主义者。但是我仍然认为他的论述在某些方面是成立的。
比如教育、理性这类因素对群体的影响非常之低,群体永远对最简单最直观最感情化的口号
做出积极的反映(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但是对长篇大论式的论述报以消极的态度(懒得
去支持或反对)。
基于此观点,庞勒同时提出了另一个观点:一个社会的高等教育普及度越高,对社会本
身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好事。甚至可能对社会生产有阻碍作用。作为一名资产阶级的心理学家,
在这一点上,庞勒很大程度上是在为当时逐渐兴起的共产主义运动找一个邪恶的理论支持。
他认为正是因为高等教育的普及,才导致马克思这类“讨厌的人”的出现,然后最后导致一
群工人被“煽动”进行罢工最后导致了社会生产的停滞。
事实上,在战乱动荡的年代因为客观原因不可能做到普及高等教育。所以普及高等教
育这个命题就等于制造反英雄。
在论述这一观点的时候,庞勒还准确的预言了我们现在的一个社会现象:学历歧视。
架设我们有一个前提,社会中的高等职位永远少于低等职位。而且我们也永远不能想出
一种使得扫地工人必须掌握微积分和概率统计才能扫地的方法。
那么如果我们的高等教育仅仅是精英教育,只有少部分人能够获得高等教育。且这些受
过高等教育的人的数量刚好等于社会需要这些人才的数量。那么一切安好,社会和谐,没有
人会因此而产生什么矛盾。
但是如果我们的高等教育变成了普及教育,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高等教育。这些受过高
等教育的人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获得与其知识结构相符的高等职业。而绝大多数受过高等教
育的人必须去和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同干那些不需要高等知识结构的职位,他们必然心
有不甘,这种不甘最终可能导致某种很严重的后果。同时,那些从事高等职业的高等受教育
者因为同情,会人为地提高那些低等职位的进入门槛,最后会造成大量的社会浪费,阻碍社
会生产的发展。
另外,由于高等教育的相对普及,高等受教育者会对低等受教育者进行学历歧视。随着
社会高等受教育者的比例增高,这个歧视会越来越严重。
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的结果就是高等教育越普及,社会矛盾越大(高等教育者与低等教育
者),且会出现越多的不稳定因素(闲置的高等教育组合),且越来越少的实干者(缺少的低
等教育者)。
最后,你会发现其实庞勒这个帮助“资本家”剥夺工人学习权利的理论支持最后会得出
一个完全正确的结果。而且,我们现在的社会还确实就在他的预言下继续前行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