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五年级上传统文化教案

五年级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2)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传承传统文化;(2)利用多媒体、图书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诗词鉴赏(1)学习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格律、词的词牌等;(2)鉴赏几首经典的古诗词,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3)学会创作简单的古体诗或近体诗。
2. 第二单元:成语故事(1)了解成语的来源和演变,学会运用成语;(2)讲述几则典型的成语故事,如“掩耳盗铃”、“亡羊补牢”等;(3)通过成语游戏等活动,巩固成语学习成果。
三、教学安排1. 每单元安排2课时,共4课时;2. 每课时40分钟。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2. 学生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创新能力;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2. 参考书目: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成语故事精选等;3.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4. 教学道具:成语卡片、诗词卡片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传承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5. 评价激励: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导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文化体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中国传统文化习俗:拜年、贴对联、吃元宵、扫墓、赛龙舟等。
3. 中国传统艺术:书法、国画、剪纸、京剧等。
4. 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孝道、礼仪、诚信等。
5. 中国传统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典故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安排1. 课时:本册教材共20课时,每课时40分钟。
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文化体验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兴趣、参与程度等。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主要评价对方在小组讨论、实地考察、文化体验等环节的表现。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自评、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2. 参考书籍:《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等。
3. 网络资源:传统文化相关网站、博客、论坛等。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识别并运用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名言等。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知识。
(2)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文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古代文学(1)《诗经》:《关雎》、《卫风·淇奥》等。
(2)唐诗:《春晓》、《静夜思》等。
(3)宋词:《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 第二单元:历史故事(1)三顾茅庐(2)草船借箭(3)岳飞精忠报国3. 第三单元:成语典故(1)成语的起源与发展(2)成语故事讲解:如“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等。
(3)成语运用练习4. 第四单元:名言警句(1)古代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2)现代名言: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
(3)名言警句的运用与鉴赏5. 第五单元:传统节日(1)春节:习俗、食物、民间故事等。
(2)端午节:起源、习俗、龙舟赛等。
(3)中秋节:传说、习俗、赏月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深层次含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合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4. 角色扮演法:模拟传统文化场景,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单元测试: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教案一: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春节的由来和习俗。
2.学习传统的春晚节目。
3.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春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春节的风俗和传统节目。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春节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春节的兴趣。
2.学习春节的由来和习俗(20分钟)教师以课件的形式介绍中国春节的由来和习俗,包括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等。
3.学习传统的春晚节目(30分钟)教师播放一段春节晚会的片段,让学生感受传统的音乐、舞蹈、相声等节目。
4.学习春节的风俗和传统节目(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春节传统节目进行学习,包括龙舞、舞狮、变脸等。
5.小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
四、教学资源:1.春节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2.课件和投影仪。
3.学生分组后准备的春节传统节目。
五、教学评价:1.视频观看时的注意力和参与度评价。
2.学生对春节的由来和习俗的理解程度评价。
3.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的传统节目评价。
教案二:中国传统艺术,京剧一、教学目标:1.了解京剧的由来、发展历史和特点。
2.学习京剧的基本动作和唱腔。
3.培养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欣赏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京剧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2.京剧的基本动作和唱腔。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京剧片段,引起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2.学习京剧的发展历史和特点(30分钟)教师以课件的形式介绍京剧的由来、发展历史和特点,包括四大名旦、四大名角等。
3.学习京剧的基本动作和唱腔(40分钟)教师示范京剧的基本动作和唱腔,让学生跟随练习。
4.小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统艺术的学习。
四、教学资源:1.京剧片段的视频和音频。
2.课件和投影仪。
3.学生分组后准备的京剧动作和唱腔。
五、教学评价:1.视频观看时的注意力和参与度评价。
2.学生对京剧的发展历史和特点的理解程度评价。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13篇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13篇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我们要好好计划今后的学习,制定一份计划了。
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1一、学情分析五年级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前段时间,学生对《论语》、《弟子规》等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分为四个部分《诗经》、《韩非子》《淮南子》《战国策》。
“名人长廊”: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姜尚”“管仲”“孙武”“司马迁”“苏武“五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了解济南、崂山等名胜。
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
本章节主要分为“对联”和“成语”两个部分。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等。
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3.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介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章:中国古典诗词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起源和发展。
2. 掌握中国古典诗词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古典诗词的起源和发展。
2. 中国古典诗词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3. 鉴赏经典古典诗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起源和发展。
2. 通过例诗,讲解中国古典诗词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3. 组织学生进行诗词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章:中国书画艺术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书画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2. 掌握中国书画艺术的基本技法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中国书画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2. 中国书画艺术的基本技法和特点。
3. 欣赏著名书画作品。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书画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2. 通过示范,讲解中国书画艺术的基本技法和特点。
3. 组织学生进行书画创作,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
第四章:中国传统戏曲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起源和发展。
2. 掌握中国传统戏曲的主要剧种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戏曲的起源和发展。
2. 中国传统戏曲的主要剧种和特点。
3. 欣赏著名戏曲选段。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起源和发展。
2. 通过视频,展示中国传统戏曲的主要剧种和特点。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章节一:成语故事1.1 学习目标:理解并掌握成语“画蛇添足”的故事及寓意。
能够运用成语“画蛇添足”正确地造句。
1.2 教学内容:讲述成语“画蛇添足”的故事。
解释成语“画蛇添足”的含义。
举例说明如何正确使用这个成语。
1.3 教学活动:讲述成语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
学生通过例句练习,掌握成语的正确用法。
章节二:传统节日2.1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能够简述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意义。
2.2 教学内容:介绍春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介绍中秋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2.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和讲解,介绍春节和中秋节的起源和习俗。
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经历。
章节三:中国历史人物3.1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孔子。
能够简单描述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贡献。
3.2 教学内容:介绍孔子的生平、思想和教育理念。
讲述孔子的一些著名故事和言论。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和讲解,介绍孔子的生平和对教育的贡献。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章节四:中国民间故事4.1 学习目标:理解并掌握民间故事“白蛇传”的情节。
能够复述民间故事“白蛇传”的主要情节。
4.2 教学内容:讲述民间故事“白蛇传”。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民间故事“白蛇传”,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章节五:中国诗词5.1 学习目标:理解并掌握唐诗“登鹳雀楼”的意境和韵律。
能够背诵唐诗“登鹳雀楼”。
5.2 教学内容:讲解唐诗“登鹳雀楼”的意境和韵律。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唐诗的美。
5.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唐诗“登鹳雀楼”的意境和韵律。
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唐诗的美。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章节六:中国传统艺术——书法6.1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书法的历史和基本分类。
能够简单描述几种书法字体的特点。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简介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3.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 讲解: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3. 分析: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4. 总结: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让学生课后查找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2. 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第二章:中国哲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3. 理解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二、教学内容1. 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3. 中国哲学的代表人物: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哲学,哲学的重要性2. 讲解:讲解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 分析:分析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4. 总结:总结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让学生课后查找一个关于中国哲学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2. 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第三章:中国文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中国文学的主要体裁和代表作品3. 欣赏中国文学的魅力和美感二、教学内容1. 中国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中国文学的主要体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3. 中国文学的代表作品: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文学的主要体裁和代表作品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学,文学的重要性2. 讲解:讲解中国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 分析:分析中国文学的主要体裁和代表作品4. 总结:总结中国文学的魅力和美感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让学生课后查找一个关于中国文学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2. 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对中国文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第四章:中国传统艺术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形式和特点3. 欣赏中国传统艺术的美感和价值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形式: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等3. 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寓意、写意、和谐、规矩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形式和特点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艺术,艺术的重要性2. 讲解:讲解中国传统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 分析:分析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形式和特点4. 总结:总结中国传统艺术的美感和价值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让学生课后查找一个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2. 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第五章:中国古代历史与地理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2. 掌握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3. 了解中国古代地理的特点和重要性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2. 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六、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续)3. 中国古代地理的特点和重要性:如地理环境的变迁、地理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历史事件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3. 地图观察法:观察中国古代地理的特点和重要性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地理的重要性2. 讲解:讲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历史事件3. 分析:分析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4. 观察:观察中国古代地理的特点和重要性5. 总结:总结中国古代历史与地理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让学生课后查找一个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与地理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2. 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与地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七、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习俗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 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习俗和活动3. 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性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2. 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习俗和活动:如贴春联、赛龙舟、赏月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习俗和活动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节日的意义和文化的重要性2. 讲解: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3. 分析: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习俗和活动4. 总结:总结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性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让学生课后查找一个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2. 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八、中国传统民俗与民间信仰一、教学目标2. 掌握中国传统民俗的主要内容和形式3. 理解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意义和影响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民俗的起源和特点2. 中国传统民俗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如婚礼习俗、丧葬习俗等3. 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主要内容:如道教、佛教、儒家等信仰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民俗的起源和特点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民俗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民俗和信仰的重要性2. 讲解:讲解中国传统民俗的起源和特点3. 分析:分析中国传统民俗的主要内容和形式4. 总结:总结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意义和影响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让学生课后查找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民俗与民间信仰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2. 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与民间信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九、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精神一、教学目标2. 掌握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3. 理解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精神内涵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如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2. 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如文人画、唐诗、宋词等3.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精神内涵:如儒家、道家的思想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与文化精神的重要性2. 讲解:讲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3. 分析:分析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4. 总结:总结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精神内涵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让学生课后查找一个关于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精神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2. 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精神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十、课程总结与传统文化传承一、教学目标1. 总结本课程所学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2. 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神内涵3.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传承意识二、教学内容1. 回顾本课程所学的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简介、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传统艺术、中国古代历史与地理、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习俗、中国传统民俗与民间信仰、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精神等重点解析本教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涵盖了十个章节,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简介的认知,到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地理、节日、民俗、民间信仰和艺术文化精神的深入理解,再到对课程总结和传统文化传承的感悟,内容丰富,知识点广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莒南九小刘月玲第一单元经典驿站《硕鼠》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硕鼠》,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握《硕鼠》中,复唱的特点。
2、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3、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4、熟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2、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板书“鼠”,齐读,思考: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师在“鼠”字前加上“硕”字,齐读,思考:这个字什么意思?猜想题目的意思。
(大老鼠)二、新授:(一)、师范读,生听清字音,体会诗中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二)、生自渎,借助注音读通句子,读出诗的韵律来。
(三)、指读,生生互评。
(四)、默读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生: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三章结构上非常相似,句子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重章、叠句、四言),只有几个词不同。
师总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
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五)、学生自己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六)、学习第一段:这篇诗经在讲什么?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逐句理解。
(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黍”:黍子,一种粮食;“无”通“毋”:不要,不。
B、将第一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大老鼠大老鼠,别在吃我的黍子。
(2)“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女”通“汝”:你。
“贯”:侍奉。
B、讲解句式:“莫我肯顾”:应为“莫肯顾我”(宾语前置)C、将第二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三年侍奉你,都不愿意对我照顾。
(3)“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适”:舒心;“逝将”:发誓要。
B、将第三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的地方。
(4)“乐土乐土,爰得我所”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爰”:才,才能。
B、将第四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舒心的地方,舒心的地方,才能得到我的住所。
3、再读,边读边试着理解整句话。
4、背诵此段内容。
(七)、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二、三段。
用学习上段的方法,学习二、三段内容。
(八)、汇报,师适时点评。
(九)、全班齐读全文,背诵。
(十)、思考:诗中的硕鼠是不是就指大老鼠?(不是,比喻贪婪成性的统治者,运用了“比”的艺术手法。
)(十一)、讨论:从这首诗中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农民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幻想美好的生活。
《诗经》中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与民,不修其政,贪而喂人也。
”(十二)、古今对比,珍惜美好生活。
(十三)、齐背诵,结束全课。
黄鸟(《秦风》)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鸟》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是一首挽歌,描写的是什么。
四、活动广角。
1、用这样的句式来写首小诗。
2、古代人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你认为这处观点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五、成长阶梯。
做好自我评价和组内评价。
《买椟还珠》教案教学目标:1. 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 联系现实,探究寓意。
重点难点: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多角度探究寓意。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好文言文字典。
教学过程:一. 引入:什么是寓言?寓言的特点是什么?你熟悉的有哪些寓言故事呢?二. 请一位学生带读课文《买椟还珠》。
三. 学生讨论,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读懂课文。
请同学上黑板写出有哪些不理解的字是借助字典查到的。
然后让学生进行逐句翻译,理解全文。
四.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意。
争辩:支持楚人的做法和反对其做法的理由。
怎么看待郑人“买椟还珠”的举动呢?五. 联系现实,课外拓展。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买东西的话,作为消费者可以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你会在什么前提下买下匣子,退还珠宝呢?假如你是个生产商,你又可以从中领悟些什么?推广开去,这则寓言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六. 学生归纳,谈本节课的收获。
七. 布置作业:发挥想象,撰写《新买椟还珠》。
《曾子杀猪》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曾子杀猪》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活动广角。
1、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周围的人听吧。
2、读读方框中的文字,从中受教育。
五、成长阶梯。
填写好三个项目。
《塞翁失马》教案导入:1.抢答成语: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
2.导入新课: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
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二.初读——读准确,读通畅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
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2.老师范读,学生再读。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三.再读——通文意,理关系,析情节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
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3.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4.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
四.研读——提问题,探寓意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
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
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
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
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
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简要板书,见上)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
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黑体字板书)五.联读——联生活,谈体会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讨论、小结: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六.积读——背课文,积成语1.背读课文。
2.积累成语。
请学生比赛列举含“马”字的成语,读记成语。
板书设计:塞翁失马失马————得马————折髀————相保(祸)??????(福)????? (祸)???????(福)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后羿射日》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后羿射日》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我们的祖先真是了不起!你若喜欢这个故事,就把它讲给你的家人听。
2、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读后有什么感想?与同学交流一下。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千金求马》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千金求马》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在小组里谈一谈,你如何评价这位内侍的做法?2、想一想,如果你是这位国君,你还有什么办法得到千里马?3、把你知道的益智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赵威后问齐使》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赵威后问齐使》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查阅资料,思考一下,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君王与人民谁的作用大?是谁创造了人类灿烂的文化?2、与你的小伙伴一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救助周围有困难的人。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授课时间:第二单元名人长廊《姜尚》教案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姜尚的生平及主要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