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四观复习资料(新)
马克思主义复习资料

一: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的学说。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最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答: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致力于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答: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1.意识和物质谁是世界的本源,何者是第一性2.思維能否认识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3.根据对上述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方面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物质的概念,意识的概念?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世界的正真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
3.实践的概念和特点?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运动时人的存在方式,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性和社会历史等基本特性。
4.简述社会生活实践性的主要标志?答: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联系的概念和特点,联系的普遍性?答: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务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时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多样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学说,它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习者,我们需要对其基本原理进行深入的复习,以进一步加深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一、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因此,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原理。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存在是由各种不同的阶级矛盾构成的。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会引发阶级斗争。
这种斗争最终会导致社会形态的变革。
三、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得到的工资。
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形成了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剥削的根源,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的矛盾之一。
四、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目标之一。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将不再受到剥削,社会财富将更加公平地分配。
五、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才能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为革命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是对社会历史的科学分析和对未来社会的科学设计。
六、国际主义国际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是全人类的解放。
因此,国际主义要求各国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进行革命斗争,推翻国际资本主义体系。
国际主义强调全球范围内的无产阶级团结和合作,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其思想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概论考点绪论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简称马克思主义“四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任务和基本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任务第一,教育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祖国观念,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坚定正确的思想信念,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教育学生认清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掌握反分裂斗争的思想武器,戳穿达赖集团的支持他们的国际敌对势力所散布的种种谬论,自觉抵制达赖集团的政治渗透和影响,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第三,教育和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养,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投身于西藏全面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准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p(1~2)(二)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基本内容第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
正确的祖国观是大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分裂势力的政治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正确的民族观是大学生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理论基础。
第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正确的宗教观是大学生正确对待宗教问题、树立科学世界观的认识基础。
第四,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正确的文化观是大学生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第五,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西藏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
P(2~3)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重要意义(一)是提高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途径(二)是西藏大学生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三)是西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P(3~4)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关于祖国问题的基本观点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基本概念考点:1、祖国:祖国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对自己国家的敬称。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它是指马克思在哲学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理论和方法不仅影响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下面是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和原则的复习资料。
1.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由于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变化所引起的。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一种有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文化传承和科技进步等因素交织而成的。
2.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换言之,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3. 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就是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由对生产资料的掌控所引起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
这种对立表现为社会上不同阶级之间的人际和组织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比较概念。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其中包括各种物质资源、劳动力和技术,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导致社会结构和构成的变更。
而生产关系则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这就是说,人们为了获得足够的资源,就必然会形成不同的生产关系。
5.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消灭阶级剥削,实现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最广泛的人民群众中展开,只有人民大众群众组成的力量才能打造出全民共同繁荣的社会。
6. 文化自由。
文化自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文化自由是指个人和群体可以随意地使用和表述自己的思想和信仰,而不受任何宗教和政治势力的轻视、限制或干预。
总的来说,上述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比较重要、常被提及的概念。
学习这些内容,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思想和理论,更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和现实的贡献。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纲要: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世界物质统一性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知识]马克思主义四观试题答案
![[知识]马克思主义四观试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58b001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7c.png)
《马克思主义“四观”》试题评分标准答案一、填空题1、唯物论,无神论;2、之本,之基,之源;3、针锋相对、旗帜鲜明、重在治本、强基固本;4、相互依存,同甘共苦,和睦相处;5、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心理素质、共同经济生活;6、总头子,忠实工具,总根源,最大障碍;7、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间互相离不开;8、针锋相对、旗帜鲜明、重在治本、强基固本;9、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0、国家统一;11、求大同,存小异;12、自然根源,认识根源,阶级根源;13、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14、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15、人类劳动;16、制止非法,抵御渗透;17、政治原则;18、民族凝聚力,综合国力;19、《四部医典》,《阿古顿巴的故事》;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3、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反对分裂;24、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虚幻反映;25、劳动创造了文化;26、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27、一加强,两促进;28、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29、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执政为民;30、民族团结;31、发展;32、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33、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4、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破立结合,扬弃; 35、“三个代表”36、发展;37、劳动,劳动人民;38、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39、爱国主义;40、政治原则,道德准则,国家利益高于一切;41、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42、官家,贵族,寺庙上层僧侣;43、帝国主义;44、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45、民族文化,民族习俗;46、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47、国家统一,国家统一;48、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政治、经济;49、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思维;50、“二为”,“双百”,破立结合;二、单项选择题1.C;2.D;3.C;4.C;5.B;6.A;7.C;8.A;9.A;10.B;11.D;12.B;13.A;14.D;15.D;16.A;17.C;18.C;19.D;20.B;21.D;22.A;23.C;24.D;25.A;26.A;27.C;28.D;29.C;30.A;三、多项选择题1、ABCD;2、BCD;3、ABCD;4、ABCD;5、ABCD;6、ABC;7、ABC;8、ABCD;9、ABCD;10、ABC;四、名词解释1.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就是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待祖国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
马克思主义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纲绪论1、试结合当前的现实问题,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的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复习提纲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复习提纲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指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化观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神论。
2、在⼴⼤青少年学⽣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学习教育活动有何重要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
在西藏,加强对青少年进⾏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化观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神论的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西藏的未来和发展。
达赖集团妄图在教育领域⾥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争夺接班⼈,培植“藏独”后备⼒量。
如果,我们培养的接班⼈,没有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化观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神论常识,就不能和分裂主义思想作坚决的⽃争,就不能搞好民族团结,就会拜倒在神佛的脚下,不能摆脱愚昧,不能相信科学,也不能抵制披着宗教外⾐的分裂主义势⼒,就会在精神⽂明建设的主战场上让出阵地。
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学⽣进⾏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教育,是全⾯贯彻党的教育⽅针,确保西藏教育战线成为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和民族团结的坚强阵地所必需,是我们与达赖集团争夺未来、争夺下⼀代的⽃争中保持绝对优势所必需。
因此,我们必须从讲政治的战略⾼度来重视接班⼈的培养问题,要针锋相对,把争夺接班⼈作为教育的⾸要⽬标,坚持德育优先,培养德才兼备的⼈才,使我们的学⽣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度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始终坚定地维护祖国统⼀和民族团结,使他们在反分裂⽃争中旗帜鲜明地站在前列,在理论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他们认清达赖集团的反动本质,牢固树⽴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部分的观念。
3、什么是祖国?祖国是指⼀定国家的国民或公民对⾃⼰的国家的敬爱的称呼。
4、什么是祖国观?祖国观是指⼀定国家的国民或公民对⾃⼰的国家所持有的看法和观点,它包括:对祖国的历史、⽂化、⾃然地理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和领⼟、主权维护的责任感;对⾃⼰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持的⽴场和态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四观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祖国观:祖国观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对自己国家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核心,是人民群众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的统一。
3.民族: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是由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性的群体组成。
4.民族观:是指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是人们的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和体现。
5.民族同化:是指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或其部分受另一个民族的影响而丧失其特点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
6.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民族融合是指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各个民族间的特征和差异即民族差别消失,形成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现象。
二是民族融合作为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是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为一个民族的现象。
7.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权利和地位平等。
8.民族问题:就是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在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历史过程中,基于民族差别而产生的一切问题和关系的总和。
9.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10.宗教: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11.宗教观:宗教观是人们对宗教的基本认识和看法,以及在这种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对宗教的态度和提出解决宗教问题的方式、方法。
12.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们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政治、经济比并列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13.文化观:是人们对文化的看法和观点,即人们认识、理解、对待精神生活及其成果等文化现象的基本态度和根本观点。
14.先进文化:就是符合人类发展方向,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大多数社会成员最根本利益,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
二.思考题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四观课的重要意义?1.是提高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2.是西藏大学生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3.是西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二、国家的起源、实质,对内对外职能?1.起源: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这个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实质: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
国家的阶级本质体现为:国家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组织,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3.对内职能:包括对内的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
4.对外职能:是国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一个系统与其他系统发生联系时,为了协调和处理他们之间各种矛盾而具有的功能。
三.我国多民族国家长期统一的启示?1.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纠争,则社会动乱、人民遭殃。
2.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是中国长期统一的政治保证。
3.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是保持国家统一的前提条件。
4.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保持国家的长期统一、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5.“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为国家统一、民族强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6.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形成了今天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
四.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论述)(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2.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4.爱国主义是实现三大历史任务的强大精神动力;5.爱国主义是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6.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精神动力。
)五.西藏民族改革的主要内容、重大意义。
(一)、主要内容:1.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奴隶制政权,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
(1).解散西藏地方政府;(2).建立人民政权。
2.废除剥削制度,建立劳动者个体所有制。
3.废除寺庙中的封建特权,实行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二)、民族改革的重大意义:1.民族改革开启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2.民族改革开辟了西藏生产力发展的新天地。
3.民族改革开创了西藏人权事业的新境界。
六.民族的基本特征、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
(一)、民族的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
(二)、民族同化:是指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或其部分受另一个民族的影响而丧失其特点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
(三)、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民族融合是指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各个民族间的特征和差异即民族差别消失,形成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现象。
二是民族融合作为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是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为一个民族的现象。
七.斯大林关于“民族问题只是改造现有制度总问题的一部分”的论断的含义?一是这一论断阐明了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方式不一样,解决的途径也不同;二是作为社会发展中最复杂的社会问题之一的民族问题,它不仅仅没有凝固不变的内容和性质,而且具有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普遍性和国际性的特点。
八.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一)、民族平等原则。
1.各民族一律平等。
2.各民族在权利上完全平等。
3.实现事实上的民族平等。
(二)、民族团结原则。
(三)、民族自治原则。
(四)、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九.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优越性?1.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1)民族区域自治,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有能有效地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平等的民主权利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2)民族区域自治,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3)民族区域自治,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十.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1.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2.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3.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4.民族问题的普遍性。
5.民族问题的国际性。
十一.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措施。
1.坚持民族平等。
(1)彻底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2)进行民族识别,使各民族有归宿感。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政治上保障各民族平等。
(4)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5)从法律上保障少数民族的各种权利。
2.维护民族团结。
(1)、消除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隔阂;(2)、促进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3)、坚持反对大民族和地方民族主义;(4)、开展民族团结活动;(5)、坚持改革开放,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
3.促进共同发展。
(1)、加快民族地区发展;(2)、推动各民族在经济政治上互助合作;(3)促进民族教育事业繁荣发展;(4)、促进民族文化共同繁荣。
4.培养和依靠民族干部。
十二.宗教问题的五性?1.宗教的长期性。
2.宗教的群众性。
3.宗教的民族性。
4.宗教的国际性。
5.宗教的复杂性。
十三.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本内容?1.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哪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2.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
3.保护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
4.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十四.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论述)(1.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活动、克服宗教不良现象的客观要求。
2.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逐步消除宗教社会根源的有效途径。
3.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团结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现实需要。
)十五.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主要措施?1.加强地方性法律、法规的建设,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2.开展全区范围内的寺庙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3.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十六.划清两个界限,尽到一个责任的内容?1.划清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利用宗教从事分裂活动的界限。
2.划清群众有宗教信仰自由和党员不得信仰宗教的界限。
3.尽到引导群众崇尚科学文明、追求社会进步的责任。
十七.文化的特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1.文化的特征:民族性,阶级性,继承性,开放性。
2.“二为”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3.“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十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要求?1.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体现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
2.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一是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二是中国文化的科学性;三是中国文化的大众性。
十九.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
二十.西藏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1.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没有变。
2.分裂势力相互勾结没有变。
3.宗教的消极影响仍然存在。
上述严峻复杂的反分裂斗争形势决定了我区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我们只有认清形势,把我反分裂斗争的特点,才能在反分裂斗争中取得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