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运动、反射

合集下载

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

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

2.白质 位于灰质周围,由上行(感觉)、下行(运动) 的纤维束构成。被表面纵沟分为三部,即前索、 外侧索、后索。
(五)脊髓功能 1.传导 2.反射
白质内纤维束
薄束
楔束
上行纤维束 薄束、楔束 脊髓丘脑束 下行纤维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红核 脊髓 束
脊髓小脑束 脊髓丘脑束
网状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皮质脊髓前束
前角(柱):运动神经元
灰质 后角(柱):联络神经元
侧角(柱)
白质:传导束
薄束(传导下半
上行~ 身冲动)、楔束 脊髓丘脑前/侧束
下行~:皮质脊髓前/侧束
二、脑位于颅腔内, 可分为脑干、小脑、间脑、端脑。 二、脑 干
(一) 脑干分部 包括延髓、脑桥、中脑(自上而下)三部。 (二) 脑干位置 位于颅后窝,自枕骨大孔至蝶鞍之间。 (三)脑干外形
运动(交感副交感)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反射: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 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反射弧:完成反射活动的形 态基础
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 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一)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1.灰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 聚集而成。(色泽灰暗)。大脑、小脑表层
的灰质称大脑皮质、小脑皮质。 2.白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 3.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
四、小脑: 位于颅后窝,在脑桥和延髓的后上方,
参与运动的协调与控制,但不参与运动的启 动;一旦小脑受到损害,机体的协调活动就 会发生障碍;
小脑的外形
分部
小脑蚓 小脑半球
小脑扁桃体
小脑扁桃体疝:当颅内压升高时,小脑扁桃体常被 挤压嵌入枕骨大孔,压迫延髓,危及生命。

01.感觉运动及反射

01.感觉运动及反射

2、内囊综合征(syndrome of internal capsule)
病灶对侧偏瘫、 偏身感觉缺失、 偏盲。
3、脑干损害综合征(syndrome of brainstem damage):
交叉性瘫痪。
4 、 脊 髓 损 害 综 合 征 ( syndrome of spinal cord damage)
• 不随意运动(involuntary movement)—— 主要是锥体外系统与小脑系统的功能。
锥体 运动 系统
运 动 系 统
小脑系统 运动单位
锥体 外运 动系 统
[ 运动系统的组成 ]


中枢部分 (运动皮质 cerebral cortex)
传导部分
(运动传导束 motor tract) • 周围部分 (效应器 effector)
指中央前回运动区大锥 体 (Betz) 细胞及其下行轴突 形成的锥体束(包括皮质脊髓 束和皮质延髓束)。
•下 运 动 神 经 元 (1ower motor neuron)
指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 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 经轴突,是接受锥体束、锥 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种冲 动的最后共同通路。
二、运动障碍(motor disturbance) 的临床意义
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细胞。
第二级神经元:脊髓或脑干。
(1)痛觉、温度觉——脊髓后角细胞。 (2)粗糙触觉——脊髓后角细胞。 (3)精细触觉、深感觉——延髓的薄束核与楔束核。

第三级神经元:丘脑。
1、痛觉和温度觉传导路
躯体皮肤粘膜痛温觉周 围感受器→脊神经节假单极 神经元( I )→脊神经后根 → 髓 内 上 升 1-2 个 节 段 → 后 角细胞(Ⅱ)→前连合交叉 →脊髓丘脑侧束→脑干→丘 脑腹后外侧核(Ⅲ)→丘脑 皮质束→经内囊后肢→大脑 皮层中央后回中上部。

神经病学总论:运动、感觉及反射-精品医学课件

神经病学总论:运动、感觉及反射-精品医学课件

运动系统损害表现和定位(不自主运动)
4、不自主运动 是指不受主观意志支配的,无目的的异常运动。 主要见于锥体外系统病变。
临床常见的不自主运动包括:痉挛发作、震颤、 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偏身投 掷运动、抽动症等 痉挛发作: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收缩,可见于限 局性癫痫和癫痫大发作。
运动系统损害表现和定位(不自主运动)
偏身投掷运动:是指因丘脑底核损害引起的一 侧肢体的不随意运动,表现为一侧肢体猛烈的 投掷样不自主运动,运动幅度大,力量强。
运动系统损害表现和定位(不自主运动)
抽动症:为单个或多个肌肉刻板而无意义的快 速收缩动作。常累及面部及颈部肌肉,表现为 挤眉弄眼、呶嘴、点头、扭颈、伸舌等。如累 及呼吸及发音肌肉时,抽动时伴有不自主的发 音,或伴有秽语,故称“抽动秽语综合征”。 常见于儿童,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清楚,部分 病例由基底节病变引起,有些与精神因素有关。
震颤: 为主动肌和拮抗肌交替收缩的节律性摆 动样动作。多见于手、上下肢、头、舌和眼睑。
病理性震颤按与随意运动的关系分为: 静止性震颤 : 特点为安静时明显,活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表现手指有节律的,每秒4~6次的快速的抖动。 严重时可呈“搓药丸样”或“拍水样”,亦可见 于头、下颌、前臂、下肢及足等部位。 见于苍白球和黑质病变,如帕金森病。
运动系统检查
• 一、肌形态和 肌营养:肌萎缩、假性肥大 • 二、肌张力:增高(折刀样、铅管样)、减弱 • 三、肌力 • 四、姿势与步态:痉挛性偏瘫步态、痉挛性截瘫步态、共济失
调步态、慌张步态、跨域步态和肌病步态。 • 五、共济运动 • 六、不自主运动:痉挛发作、震颤、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
感觉的分类
动作性震颤 : 是指肢体指向一定目的物时所出现的震颤。 特点是当肢体快达到目的物时则震动)

感觉和运动传导通路

感觉和运动传导通路

在正常的反射活动中,上运动神经元对下运 动神经元具有抑制作用。
瘫痪特点 肌张力 腱反射 浅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痉挛性(硬瘫) 弛缓性(软瘫)
增强
减弱
亢进
消失
消失
消失
出现
不出现
不明显
明显
二、锥体外系 extra pyramidal tract
锥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 动的传导路径。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核下瘫)
病灶侧所有面肌瘫痪
症状 核上瘫
核下瘫
额纹 正常
消失
眼裂 能闭眼
不能闭眼
鼻唇沟 消失
消失
口角 歪向病灶侧 歪向健侧
舌下神经瘫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对侧舌肌瘫痪 表 现:伸舌时舌尖
偏向健侧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同侧舌肌瘫痪
表 现:伸舌时舌尖 偏向患侧
2.皮质脊髓束
corticospinal tract
视网膜 节细胞
视野
视神经
睫状神经节 动眼神经 视束
动眼神经 副核
顶盖前区核 视觉中枢
视网膜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上丘臂

顶盖前区

通 两侧动眼神经副核
动眼神经

睫状神经节
节后纤维
瞳孔括约肌 瞳孔缩小
听觉传导通路 Auditory pathway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蜗螺旋神经节的双极细胞 第2级:蜗神经前、后核 第3级:内侧膝状体
中央前回上2/3和中央旁小 叶前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组 成。
皮质脊髓侧束直达骶节

七年级生物反射弧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反射弧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反射弧知识点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学生的教育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学过光学、力学等物理科学之后,进入到了生物学阶段。

在生物学学习中,反射弧是一个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那么,到底什么是反射弧?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七年级生物反射弧知识点。

一、反射弧的定义反射弧是指刺激某个感觉器官后,在神经元内发生传递、加工、反射,最后在肌肉上引起反应的过程。

通俗地说,反射弧是指一个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就可以自动产生反应的机制。

二、反射弧的结构反射弧可以分为五个部分:感受器、感觉神经元、中枢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效应器。

1.感受器:感受器是人体中的各种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皮肤等。

他们的作用是接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比如光线、声音、气味、味道、温度等。

2.感觉神经元:感觉神经元是一种专门的神经细胞,主要的作用是把感受器接收到的刺激信号传递到中枢神经元。

3.中枢神经元:中枢神经元主要位于脊髓和脑干中,处理来自感觉神经元的信息,并作出反应。

他们的作用就像计算机里的中央处理器一样。

4.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负责把处理好的信息传递到肌肉,以便产生反射动作。

5.效应器:效应器是指肌肉或腺体,它们可以因为信号的到来而做出反应,比如肌肉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

三、反射弧的传递反射弧的传递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感觉神经元传递:感觉神经元会把接收到的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元。

2.中枢神经元加工:在中枢神经元里,信息会被加工、处理。

经过分析和比较,中枢神经元可以决定是否发出信号,以及发出的信号的大小强度。

3.运动神经元传递:最后,运动神经元会把信号传递到肌肉或腺体,以产生反射动作。

四、反射弧的类型反射弧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指由某种刺激直接引起反射动作,不需要进行学习或训练。

比如眼睛会自动眨眼睛来防止异物进入,胃会自动分泌消化液来消化食物。

2.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指在经历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之后产生的反射动作。

人体的感官和运动系统

人体的感官和运动系统

人体的感官和运动系统人体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由诸多器官和系统组成,其中感官和运动系统是人体最为重要的两个系统之一。

感官系统让我们能够感知外界的信息,而运动系统则使我们能够作出相应的反应并执行各种动作。

本文将以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人体的感官和运动系统。

一、感官系统感官系统是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互动的重要途径,它主要由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个感觉器官组成。

这些感觉器官位于不同的部位,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

视觉是我们最常用的感觉之一,它通过我们的眼睛和视觉神经系统进行。

眼睛中的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等结构协同工作,将光线转化为电信号,并传递到大脑的视觉皮层,从而形成我们所见的图像。

视觉不仅让我们看到物体的形状、颜色和运动,还能帮助我们辨认物体和了解周围的环境。

听觉则是通过耳朵和听觉神经系统实现的。

耳朵中的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听觉系统。

当声波通过外耳进入耳道时,中耳的鼓膜会受到震动,并将其传递到内耳的耳蜗中。

耳蜗中的感觉细胞将声波转化为电信号,然后传递到大脑的听觉皮层,从而让我们能够听到声音并辨别声音的来源和特征。

嗅觉和味觉是我们对化学物质的感知能力。

嗅觉主要由我们的鼻子和嗅觉神经系统完成,而味觉则通过我们的舌头和味蕾实现。

当嗅觉和味觉器官接触到特定的化学物质时,它们会产生特定的感觉和味道,从而让我们能够辨别食物的香味和味道。

触觉是我们对物体接触和压力的感知能力,它主要由我们的皮肤、神经末梢和大脑皮层组成。

当我们的皮肤接触到物体时,感觉细胞会发送信号到大脑,从而让我们感知到物体的温度、质地和形状。

触觉不仅帮助我们保护身体免受伤害,还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亲密接触和身体的快感。

二、运动系统运动系统是人体执行运动和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和神经系统三个部分组成。

骨骼系统是人体的支架和保护机构,它由206块骨头组成,可以提供支撑和保护身体内部器官的功能。

骨骼不仅使我们能够保持身体的形状和稳定性,还是肌肉的附着点,通过肌肉的收缩和伸展来实现身体的运动。

3.感觉、运动、反射

3.感觉、运动、反射
膝腱反射:L2~4
反射--深反射
跟腱反射:L5~S2
反射--浅反射
反射弧构成:有多个中间神经元 浅反射消失:反射弧任何部位的中断。
见于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
反射--病理反射
出现病理反射的意义:上运动神经元受损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感觉--感觉传导通路
感觉--感觉传导通路
2. 头面部: 3-2-1 头面部皮肤浅感觉感受器→经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脑桥核 (换元)→三叉丘系交叉至对侧→三叉 丘系→丘脑腹后内侧核(换元)→经内 囊→中央后回下部感觉中枢
感觉--感觉传导通路
深感觉及精细触觉: 3-2-1
肌腱、关节深感觉感受器及皮肤精细触觉 感受器→经周围神经→脊神经节 →薄、 楔束→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换元)→ 内侧丘系交叉至对侧→内侧丘系→丘脑 腹后外侧核(换元)→经内囊→中央后 回感觉中枢
反射弧构成:2个神经元 深反射减弱、消失:反射弧任何部位的
中断。见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 深反射增强:可出现阵挛、Hoffmann征、
Rossolimo征。见于反射弧未中断而锥体 束受损(上运动神经元受损)。
反射--深反射
肱二头肌腱反射:C5 ~ 6
反射--深反射
肱三头肌反射:C6 ~ 7
反射--深反射
运动--瘫痪
6. 神经根:节段性下运动神经元瘫 7. 周围神经: (1) 单神经病:该神经支配的肌肉瘫痪 (2) 多神经病:对称性四肢远端肌肉瘫痪、
萎缩。
运动—运动障碍的定位诊断
上运动神经元瘫:皮层或锥体束
下运动神经元瘫:颅神经运动核、脊髓 前角细胞或周围神经、肌肉
反射--概述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上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情绪和情感:对待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总是持有一定的态度,人对这种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原则。

测量:是指心理或行为可以被科学地观察和记录。

发展性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那么,作为对客观事物反映心理也是发展变化的。

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

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实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发展的,即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分析时,在选择方法对被试身心是否产生不良影响。

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的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在特定的实验中,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因素进行实验,以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运动系统
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 随意运动系统 下运动神经元 纹状体系统 不随意运动系统 (锥体外系统) 小脑系统
运动--运动传导通路
随意运动系统 1. 肢体、躯干: 中央前回上2/3运动中枢→锥体束→经内 囊→锥体→皮质脊髓侧束(交叉)、前 束(不交叉)→脊髓前角(换元)→周 围神经→肌肉
感觉--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
3. 感觉异常:无刺激时而产生感觉 4. 疼痛: (1) 局部疼痛:部位局限 (2) 发射性痛:沿神经干放射 (3) 牵涉性痛:内脏病变产生皮肤疼痛
感觉--不同部位受损引起的感觉 障碍特点
周围神经: 1. 单神经病:该神经支配区的感觉障碍 2. 多发性神经病:末梢型感觉障碍(手、袜套) 神经根:节段型感觉障碍,根性疼痛 脊髓: 1. 横贯损害:双侧传导束型感觉障碍 2. 半切损害:Brown-Sequard综合征 3. 后角或前联合损害:节段性分离型感觉障碍
运动—运动障碍的定位诊断
上运动神经元瘫:皮层或锥体束 下运动神经元瘫:颅神经运动核、脊髓 前角细胞或周围神经、肌肉
反射--概述
反射弧: →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反射的分类: 1. 深反射:肱二头肌腱反射、肱三头肌腱反射、 桡骨膜反射、跟腱反射、膝腱反射 2. 浅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 3. 病理反射:Babinski征、Chaddock征、 Oppenheim征、Gondon征
感觉--感觉传导通路
感觉--感觉传导束的排列
脊髓丘脑束: 由外向内:下肢→上肢 薄、楔束 由外向内:上肢→下肢
感觉--节段性感觉支配
皮节: 皮节: 每个脊髓节 段负责一片皮肤 的感觉支配,称 为皮节。每个皮 节由2~3个脊髓 阶段重叠支配。
感觉--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
抑制性症状:感觉减退或缺失 1. 完全性感觉缺失: 2. 分离性感觉缺失: 刺激性症状: 1. 感觉过敏:轻刺激产生强烈感觉 2. 感觉倒错:触觉感受为痛觉
感觉--感觉传导通路
感觉--感觉传导通路
2. 头面部: 头面部皮肤浅感觉感受器→经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节(换元)→三叉神经脊束核、 脑桥核(换元)→三叉丘系交叉至对侧 →三叉丘系→丘脑腹后内侧核(换元) →经内囊→中央后回下部感觉中枢
感觉--感觉传导通路
深感觉及精细触觉: 肌腱、关节深感觉感受器及皮肤精细触觉 感受器→经周围神经→脊神经节(换元) →薄、楔束→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换 元)→内侧丘系交叉至对侧→内侧丘系 →丘脑腹后外侧核(换元)→经内囊→ 中央后回感觉中枢
反射--病理反射
出现病理反射的意义:上运动神经元受 损
复习题
一般感觉又包括哪几种? 感觉传导通路经几级神经元换元? 不同部位损害引起的感觉障碍的特点。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区别。 深反射活跃、病理反射阳性的意义是什 么?
反射--深反射
反射弧构成:2个神经元 深反射减弱、消失:反射弧任何部位的 中断。见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 深反射增强:可出现阵挛、Hoffmann征、 Rossolimo征。见于反射弧未中断而锥体 束受损(上运动神经元受损)。
反射--浅反射
反射弧构成:有多个中间神经元 浅反射消失:反射弧任何部位的中断。 见于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
运动--瘫痪
不同部位受损引起瘫痪的特点: 1. 皮层:单瘫 2. 内囊:对侧偏瘫 3. 脑干:交叉性瘫(同侧下运动神经元瘫、 对侧上运动神经元瘫) 4. 脊髓横贯:病变平面水平的下运动神经 元瘫、病变平面以下的上运动神经元瘫。
运动--瘫痪
5. 脊髓前角:节段性下运动神经元瘫、肌 束颤动 6. 神经根:节段性下运动神经元瘫 7. 周围神经: (1) 单神经病:该神经支配的肌肉瘫痪 (2) 多神经病:对称性四肢远端肌肉瘫痪、 萎缩。
运动--运动传导通路
运动--运动传导通路
2. 头面部: 中央前回下1/3运动中枢→锥体束→经 内囊→皮质核束→双侧脑神经运动核 (换元)→颅神经→肌肉
运动--瘫痪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比较 上(中枢性) 下(周围性) 分布 肢体 肌群 肌萎缩 无或不明显 明显 肌张力 高 低 腱反射 增强 减弱 病理反射 有 无 肌束颤动 无 可有 NCV 正常 异常
感觉、运动、反射
北医三院神经科 鲁明
感觉--分类
特殊感觉 一般感觉
视、听、嗅、味 浅感觉:痛、温、粗略触觉 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 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
感觉--感觉传导通路
痛温及粗略触觉: 1. 躯干及四肢: 躯干四肢皮肤粘膜感受器→经周围神经 →脊神经节(换元)→同侧脊髓后角 (换元)→白质前联合交叉至对侧→脊 髓丘脑束→丘脑腹后外侧核(换元)→ 经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感觉中枢
感觉--不同部位受损引起的感觉 障碍特点
脑干(中、下部):交叉型感觉障碍 脑干(上部):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丘脑: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内囊: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皮层:单肢型感觉障碍、复合觉障碍
感觉--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单神经支配区的感觉障碍:单神经病 末梢型:多神经病 节段型:神经根、脊髓 分离性:脊髓后角或前联合 传导束型:脊髓 交叉型:桥脑、延髓 偏身型:中脑、丘脑、内囊 单肢型:大脑皮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