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感觉反射定位共88页

合集下载

感觉运动反射课件

感觉运动反射课件
运动输出
神经中枢处理这些信号,并发出指令,传出神经将这些指令传递到效应器,效应器对外界作出反应。
反射回路的时间特性
快速性
反射回路可以在极短的时 间内完成整个过程,从而 快速地对外界刺激作出反 应。
适应性
反射回路可以适应不同的 刺激和环境,从而在不同 的条件下作出适当的反应 。
可塑性
反射回路可以通过学习和 训练进行改变和调整,从 而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 变化。
06
感觉运动反射的未来研究展望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运用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01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模拟感觉运动反射过程,提高
模拟的逼真度和准确性。
脑机接口
02
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实时监测和解读大脑在感觉运动过程中的
神经活动,深入理解其机制。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03
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创建逼真的感觉运动环境,为
03
运动系统
大脑运动皮层
概述
神经元
大脑运动皮层是控制和协调身体运动 的主要区域,位于大脑的前额叶区域 。
大脑运动皮层由大量的锥体细胞组成 ,这些细胞通过轴突将信号传输到脊 髓和周围神经,以控制肌肉的运动。
功能
大脑运动皮层通过发出神经冲动来控 制身体的骨骼肌运动,从而实现身体 的自主运动和动作控制。
02
感觉系统
视觉系统
总结词
视觉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系统之一,负责接收和处理光 线信息。
详细描述
视觉系统由眼睛、视觉神经和大脑的视觉皮层组成。眼睛能 够将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并转换为神经信号。这些信号通 过视觉神经传输到大脑的视觉皮层进行处理,使我们能够看 到周围的世界。
听觉系统

神经病学:感觉运动系统和反射

神经病学:感觉运动系统和反射
端,深感觉重于 浅感觉 3.常出现“三偏”
Company Logo
十、皮质型感觉障碍
1.病灶对侧复合感觉(即皮 质感觉)障碍,而痛、 温觉障碍轻。
2.分布既非周围性,亦非节 段性,而是皮质性(如 一指、数指、一手、一 臂、一趾、数趾、一足、 一腿等),多伴有单瘫、 偏瘫。
若病灶为刺激性病变,则 出现Jackson感觉性癫痫。
髂腹下神经 和 髂腹股沟神经 腰大肌深面
股神经 闭孔神经

骶丛 L4-L5 腰骶干 骶骨前面 全部S ,CO 梨状肌
臀上神经 臀下神经 坐骨神经 阴部神经
臂丛:C5-T1前支构成
上肢悬挂在身体一侧,处于内收内旋位置;前臂伸直和旋前,不 能屈曲或旋后;上臂不能外展或外旋;肱二头肌肌腱反射消失; 三角肌区及前臂和手的桡侧感觉丧失。
可有

运动障碍
不明显 下运动神经元瘫
反射改变
一般无 膝及跟腱反射消失
括约肌障碍 早(副交感中枢)
出现晚
症状分布
对称
不对称
六、脑干型感觉障碍
病损时易出现交叉 性、分离性感觉障 碍.
❖1.延髓一侧之外侧 部损害:出现同侧 颜面三叉神经支配 区及对侧半身(颈 以下)痛、温觉障 碍,称交叉性感觉 (痛、温觉)障碍。
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2节(-2) 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3节(-3)
对第11、12胸椎 对第1腰椎
Company Logo
(三)皮肤感觉的节段性分布
❖ 皮节:每一个脊髓神 经后根支配的皮肤区 域,称皮节。
❖ 特征:皮节的神经支 配表现为重叠性,即 绝大多数皮节由2-3 个后根重叠支配。
❖ 这种节段性感觉分布 现象在胸段最明显。
痛、温觉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

《感觉运动反射》课件

《感觉运动反射》课件

感觉运动反射 的过程包括感 觉输入、感觉 传导、感觉整 合、运动输出
等环节。
感觉运动反射 的生理机制包 括神经传导、 神经递质释放、 神经细胞兴奋
等。
中枢神经系统:处理和整合 感觉信息
传入神经:将感觉信息传递 到大脑
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 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传出神经:将运动指令传递 到效应器
效应器:执行运动指令,如 肌肉、腺体等
PPT,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PPT
CONTENTS
PART ONE
PART TWO
感觉运动反射是 指人体通过感觉 器官接收外界刺 激,经大脑处理 后,通过运动系 统做出反应的过
程。
感觉运动反射是 人体神经系统的 基本功能之一, 包括视觉、听觉、 触觉、味觉、嗅 觉等多种感觉。
莫罗氏反射的存在表明 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正 常,是评估婴儿神经系 统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 。
莫罗氏反射的消失标志 着婴儿的神经系统逐渐 成熟,开始能够自主控 制自己的身体运动。
霍夫曼氏反射是一种感觉运动反射,由德国神经学家霍夫曼发现 霍夫曼氏反射是指当刺激传入大脑皮层时,大脑皮层会发出指令,使身体做出相应的反应 霍夫曼氏反射的例子包括:手碰到热物体时,会迅速缩回;听到声音时,会转头寻找声源 霍夫曼氏反射是神经系统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的一种方式,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
机器人感知:通过感觉运动反射, 机器人可以感知周围环境,实现自 主导航和避障
机器人学习:通过感觉运动反射, 机器人可以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机器人控制:感觉运动反射可以帮 助机器人实现精确控制,提高工作 效率和稳定性

感觉运动反射

感觉运动反射

三、不自主运动 Involuntary movement
定义:清醒状态下,不能自行控制的骨 胳肌运动。形式多样,睡眠后消失,激动 时加重。 不自主运动多因锥体外系病变引起。
锥体外系 传导通路
*皮层→新纹状体→旧纹状体、丘脑、丘 脑底核、红核、黑质→ 脊髓。 *皮层→桥脑→小脑→红核→脊髓。 介质:GA、GABA、DA、Ach、5-HT 等
运动系统损伤的表现
A 瘫痪 Paralysis *肌力: 0 I II III IV V *肌张力 *肌容积 B 不自主运动 Involuntary movement C 共济失调 Ataxia
一、弛缓性瘫痪 Flaccia Paralysis
(下运动N元瘫、周围性瘫) 表现:*肌力↓肌张力↓ 腱反射↓ * 病理反射(—) * 分布局限,肌萎缩早 * 可有肌束颤动及营养障碍 * EMG:NCV ↓失神经电位 * 肌活检:失神经改变
二、感觉系统特点
1 2 3 4 5 三级神经元组成 一、三级神经元固定 二级神经元位置不同 后根入脊髓后上下1-2髓节再入后角 后根、脊髓节段代表一定的皮肤区域, 但有重叠支配。
6 脊髓从外→里,侧索为SLTC,后索 为CTLS;大脑皮层呈倒置人体分布。
感觉障碍临床分类
1 刺激征 感觉过敏 感觉倒错 感觉过度 感觉异常 疼痛:局限、放射、牵涉 锐痛、钝痛、灼痛 2 损毁征 感觉减退 感觉缺失 感觉分离
定位
*周围神经:与受损神经支配区一致,多发 性呈远端对称性瘫,伴感觉、营养障碍。 *神经丛: 病肢多支周围神经瘫,伴感觉、 营养障碍。 *前根: 节段性,可伴感觉障碍及根痛。 *前角细胞: 节段性,伴肌束颤动,肌萎缩 早,无感觉障碍。颅神经核病变可非节段性。
二、痉挛性瘫痪 Spast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c Paralysis

精选-反射与神经定位

精选-反射与神经定位
反射
划过腹部上部皮肤
上腹壁收缩
腹横肌
肋间神经
T7-T8
中腹壁
反射
划过腹部中部皮肤
中腹壁收缩
腹斜肌
肋间神经
T9-T10
下腹壁
反射
划过腹部下部皮肤
下腹壁收缩
腹直肌
肋间神经
T1-T12
提睾肌
反射
刺激大腿上部内侧
皮肤
睾丸上举
提睾肌
生殖股神经
L1L2
正常跖
反射
轻划足底外侧
足趾及足向跖面屈曲
屈趾肌等
坐骨神经
S1-S2
C6-C7
桡骨膜反射
叩击桡骨茎突
前臂旋前、屈肘
肱桡肌
桡神经
C5-8
膝反射
叩击髌腱
膝关节伸直
四头肌
股神经
L2-L4
跟腱反射
叩击跟腱
足向跖面屈曲
腓肠肌
胫神经
L2-S2
Babinski及Chaddock征等病理反射反映椎体束病变,则要将椎管内病变考虑到颈胸椎
锥体束受损后的足部病理反射
名称
检查法
反应
Bab in ski征
反射与神经定位
肱二头肌反射:反射中枢为C5,6
肱三头肌反射:反射中枢为C7,8
桡骨膜反射:反射中枢为C5,6
膝跳反射:反射中枢为L2〜4(股四头肌)
踝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屈与屈趾肌):反射中枢为S1,2
浅反射
反射
检查法
反应
肌肉
神经
节段定位
角膜反

细棉签角膜外缘轻
触角膜
眼睑迅速闭合
眼轮匝肌
三叉神经
上腹壁

手掌部反射区的位置及功能图

手掌部反射区的位置及功能图

手掌部反射区的位置及功能图手部反射区排列是有规律的,基本与人体解剖部位相一致(见图2—77),是按人体实际位置上下、左右、前后顺序精确排列的。

下面我们介绍一些常用的手部反射区。

(1)大脑(头部)[位置]双手掌侧,拇指指腹全部,左半脑反射区在右手上,右半脑反射区在左手上(图2—78)。

[主治]头痛、头晕、头昏、失眠、高血压、卒中、脑血管病变、神经衰弱等病症。

[手法]用拇指由上向下推按10—20次,力度以产生酸痛为度。

(2)额窦[位置]位于双手掌10个指头顶端约1厘米范围。

左侧额窦反射区在右手上,右侧额窦反射区在左手上(图2—79)。

[主治]鼻窦炎,头痛,头晕,头重,失眠,发热,卒中,脑震荡,眼、耳、鼻、口疾患。

[手法]用拇指或指甲尖端在反射区上点按5次以上。

(3)垂体[位置]位于双手拇指指腹中点,大脑反射区深处(图2—80)。

[主治]内分泌失调、更年期综合征、小儿生长发育不良、骨质疏松、心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贫血、甲状腺肿瘤、甲亢、前列腺炎等病症。

[手法]以拇指尖端在反射区上,点压或点揉5—10次,力度以产生酸痛为度。

(4)眼[位置]位于双手手掌和手背第2、3指指根部之间。

左眼反射区在右手上,右眼反射区在左手上(图2—81)。

[主治]结膜炎、角膜炎、青光眼、白内障、近视等眼疾和眼底病变。

[手法]寻找敏感点掐按5—10次,或由桡侧向尺侧推按,掌面、背面各10-20次。

(5)耳[位置]位于双手掌第4、5指指根部。

左耳反射区在右手上,右耳反射区在左手上(图2—81)。

[主治]耳聋、耳鸣、中耳炎、梅尼埃病、重听、腮腺炎、鼻咽癌。

[手法]寻找敏感点掐揉或点按,每侧5—10次。

(6)鼻[位置]位于双手掌侧拇指末节指腹桡侧面,第1指骨远节指骨体中部。

右鼻反射区在左手上,左鼻反射区在右手上(图2—82)。

[主治]鼻炎、鼻窦炎、鼻出血、鼻息肉、上呼吸道感染、头痛、头晕等病症。

[手法]掐揉或点按10—20次。

(7)颈项[位置]位于双手拇指近节掌侧和背侧(图2—81)。

感觉运动反射

感觉运动反射

三、不自主运动 Involuntary movement
定义:清醒状态下, 定义:清醒状态下,不能自行控制的骨 胳肌运动。形式多样,睡眠后消失, 胳肌运动。形式多样,睡眠后消失,激动 时加重。 时加重。 不自主运动多因锥体外系病变引起。 不自主运动多因锥体外系病变引起。
锥体外系 传导通路
*皮层 新纹状体 旧纹状体、丘脑、丘脑 皮层→新纹状体 旧纹状体、丘脑、 皮层 新纹状体→旧纹状体 底核、红核、黑质→ 脊髓。 底核、红核、黑质 脊髓。 *皮层 桥脑 小脑 红核 脊髓。 皮层→桥脑 小脑→红核 脊髓。 皮层 桥脑→小脑 红核→脊髓 介质: 、 介质:GA、GABA、DA、Ach、5-HT等 、 、 、 等
随意运动传导通路
额叶运动区Betz cell →轴突 放射冠 → 轴突→放射冠 额叶运动区 轴突 内囊,皮质脑干束经内囊膝部, 内囊,皮质脑干束经内囊膝部,皮质脊髓 束经内囊后肢→下行中皮质脑干束逐渐交 束经内囊后肢 下行中皮质脑干束逐渐交 叉至对侧,支配颅神经核→中脑大脑脚 中脑大脑脚→ 叉至对侧,支配颅神经核→中脑大脑脚→ 桥脑→延髓下部 水平 经锥体交叉或不 延髓下部/C1水平 水平→ 桥脑 延髓下部 交叉→对侧脊髓 侧索、同侧前索→纤维分 交叉 对侧脊髓 侧索、同侧前索 纤维分 布为下肢在外,躯干居中, 肢在内→前 布为下肢在外,躯干居中,上 肢在内 前 角运动神经元→前根 骨胳肌 骨胳肌。 角运动神经元 前根 →骨胳肌。
感觉障碍临床分类
1 刺激征 感觉过敏 感觉倒错 感觉过度 感觉异常 疼痛:局限、放射、 疼痛:局限、放射、牵涉 锐痛、钝痛、 锐痛、钝痛、灼痛 2 损毁征 感觉减退 感觉缺失 感觉分离
感觉障碍的定位
1 末梢型 远端、对称、手袜套样、 远端、对称、手袜套样、多神经损害 2 周围神经型 单神经:单一神经分布区,呈条、片状。 单神经:单一神经分布区,呈条、片状。 多神经:多个单神经复合、神经干、 多神经:多个单神经复合、神经干、神经丛 呈条、 肢体、肢带。 呈条、片、肢体、肢带。 3 节段型 后根:长而宽的条、片,单侧完全性。 后根:长而宽的条、 单侧完全性。 后角:同上或呈短褂、 单侧分离性。 后角:同上或呈短褂、裤,单侧分离性。 前联合:同上,双侧分离性。 前联合:同上,双侧分离性。

运动感觉反射定位

运动感觉反射定位
2 .顶叶性共济失调:对侧肢体失调,闭眼时 症状明显,深感觉障碍多不重,或呈一过性; 两侧旁中央小叶后部受损可出现双下肢感觉性 共济失调及大小便障碍 3. 颞叶性共济失调:较轻,可表现一过性平衡 障碍


感觉性共济失调

深感觉障碍使患者不能辨别肢体的位置 及运动方向,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表 现为站立不稳,迈步的远近无法控制, 落脚时不知深浅,踩棉花感。睁眼时有 视觉辅助,症状较轻,黑暗中或闭目时 症状加重。
感觉传导通路

触觉(粗略触觉): 皮肤感受器→经周围神经 →脊神经节(Ⅰ级神经元) →同侧脊髓后角(Ⅱ级神 经元)→大部分经白质前 联合交叉至对侧,小部分 在同侧脊髓丘脑前束→丘 脑腹后外侧核(Ⅲ级神经 元)→经内囊后肢→中央 后回感觉中枢
感觉传导通路

深感觉: 肌肉、肌腱、关节深感觉 感受器→经周围神经→脊 神经节(Ⅰ级神经元) → 薄、楔束→延髓薄束核、 楔束核( Ⅱ级神经元)→ 内侧丘系交叉至对侧→内 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 ( Ⅲ级神经元)→经内囊 →中央后回感觉中枢

锥体外系统损伤后主要出现肌张力变化 和不自主运动两大类症状:苍白球、黑 质病变产生肌张力增高及运动减少,并 可出现静止性震颤如帕金森病;纹状体 即尾状核,壳核病变常出现运动增多和 肌张力减低症候群,如舞蹈症,手足徐 动症,扭转痉挛;丘脑底核病变可发生 偏侧投掷运动。
不自主运动(involuntary movements):是指患者在意 识清醒的状态下出现的不能控制的骨骼肌不正常运动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又称周围性瘫痪或 弛缓性瘫痪。 特点是瘫痪分布以肌群为主;肌张力 降低;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无病理 反射;肌萎缩明显。
定位诊断
1.脑神经核:所支配的脑神经呈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定位 见前述脑干部。 2.脊髓前角细胞:弛缓性瘫痪,无感觉障碍,呈节段性分 布。急性起病者最多见于脊髓前角灰质炎,慢性起病 者常见于运动神经元病,且常有肌束性颤动或肌纤维 性颤动。 3.前根:呈节段性分布的弛缓性瘫痪,可伴有相应肌群肌 束颤动。如后根同时受损,常伴根性疼痛和节段性感 觉障碍。 4.神经丛:常引起一个肢体多数周围神经瘫痪和感觉障碍 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