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运动反射

合集下载

人体感觉与运动

人体感觉与运动

人体感觉与运动人体感觉和运动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感觉是人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的方式,而运动则是人体用于执行各种动作任务的机制。

本文将探讨人体感觉和运动的相关知识,为读者提供对这一主题的全面了解。

一、感觉系统感觉系统是指人体接受外界刺激并产生感觉的机制。

人体感觉系统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多个方面。

其中,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形式之一。

通过眼睛接受光线的反射和折射,人类能够感知到周围物体的形状、颜色和运动状态。

听觉是通过耳朵接收声波,并将其转化为人类可以理解的声音信号。

触觉是人体皮肤和其他感觉器官对于物体接触的感知,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物体的硬度、温度和纹理等特性。

味觉和嗅觉是人体对食物和气味的感知,分别通过舌头和鼻子中的感受器官完成。

二、感觉与运动的关系感觉和运动密切相关,两者相互依存。

感觉系统提供了人体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为运动系统的执行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机制。

例如,在进行精细动作时,比如书写和绘画,人们需要将手的位置和力度与视觉反馈相结合,才能准确地完成任务。

这表明感觉和运动系统之间的协调是人体完成各种动作的基础。

三、感觉和运动的神经机制感觉和运动的实现依赖于神经系统的协同工作。

感觉信息通过感觉神经途径传递至大脑,再经过处理和分析,最终产生相应的感觉体验。

运动则由大脑发出指令,通过运动神经途径传递至肌肉,产生相应的动作。

感觉和运动的神经机制涉及多个脑区和神经元群体,如大脑皮层、脊髓和运动神经元等。

这些区域和神经元通过电化学信号相互传递,实现感觉和运动的协调。

四、感觉和运动的临床应用对于感觉和运动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增进对人体机能的理解,还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感觉和运动的障碍可能会导致人体的功能紊乱,如感觉障碍会影响人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交流,运动障碍会导致动作不协调和失去控制。

了解感觉和运动的神经机制,有助于诊断和治疗这些相关疾病。

此外,感觉训练和运动训练也可以作为康复手段,帮助患者恢复感觉和运动功能。

神经系统对感觉和运动的调控

神经系统对感觉和运动的调控

感觉处理:大脑对 感觉信息进行加工 和处理
感觉输出:通过运 动系统做出反应
感觉与行为的关系 :感觉信息影响行 为决策,行为反馈 感觉信息
运动的调控
运动神经元
定义:负责控制和调 节肌肉收缩的神经元
功能:接受来自大脑 皮层的指令,通过神 经递质传递信号,控
制肌肉收缩
分类:α运动神经元、 γ运动神经元、β运动
神经系统对感觉和运动的调控
汇报人:XXX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感觉的调控 运动的调控 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
神经系统与感觉运动的疾病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神经元
定义: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传递信息 结构: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功能:接收、整合和传递信息 分类: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运动控制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运动的调节机制
运动神经元:控制 肌肉收缩和舒张
运动中枢:位于大 脑皮层,负责协调 和控制运动
运动反射:通过神 经反射,实现对运 动的快速调节
运动学习:通过反 复练习,形成稳定 的运动模式
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
学习与记忆
记忆:存储、保持和回忆信 息的能力
学习:通过经验改变行为和 认知的过程
感觉的调节机制
感觉传入:通过感觉神经将外界刺激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 感觉整合: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将传入的感觉信息进行整合和处理 感觉编码:将整合后的感觉信息转化为神经信号,以便于存储和传输 感觉输出:将神经信号传递到效应器,产生相应的感觉和运动反应
感觉与行为的联系
感觉输入:通过感 觉器官接收外界刺 激
神经元
损伤:运动神经元损 伤会导致肌肉萎缩和
瘫痪

运动生理学——第十章 感官

运动生理学——第十章 感官

(二)内耳前庭机能(椭圆囊,球囊)
当头部上下位置改变,如前倾,后仰或作 直接加速度运动时,由于耳石的惯性及重 力作用,使椭圆囊毛细胞受到刺激,兴奋 经前庭神经传入延髓和小脑引起姿势反射 以保持身体平衡,球囊功能尚不清楚.
总的来说,椭圆和球囊的功能是接 受头部位置改变和直线加速度运动 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肌紧张的改变, 以达到身体平衡,不致倾倒.
运动生理学
第十章 感官
本章导读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感觉,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视觉器官 听觉和位觉器官 本体感受器
第一节 感觉,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人体适应环境的基本活动是将内外环境的 变化通过感受器的作用转换为N过程,传 到中枢N系统的一定部位,产生一定的反 射反应.同时在主观上产生一定感觉.感 受器是将作用于机体的刺激转换为神经过 程的现象,而感觉的产生则必需通过大脑缩活动 是实现各种各样的运动作用的效应器,肌肉 中肌梭是接受肌肉收缩的长短,肌腱是接受 张力变化刺激,能把信息传向中枢神经系统 使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活动进行控制.
本体感受器对运动调节的机制如下:
1.本体感受器是运动反馈调节的物质基础 2.本体感受器的大脑皮质和运动中枢对运动行
各种感受器的结构和功能各有不同.在运 动实践中运动技能的形式以及每个运动动 作的完成都依赖于各种
感受器相互作用和对内外环境变化的感 受.因此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特别注意提 高人体感觉机能.
第二节 视觉器官
视觉是由眼,视神经和视觉中枢共同活动 完成的.
一.眼球的结构和机能概述
第三节 听觉和位觉器官
第四节 本体感受器
一 本体感受器结构及其机能 机体内埋在肌肉,肌腱和关节囊有各种各
样的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统称为本体 感受器(深部感受器) 机体正常姿势的维持以及在运动中的平衡 维持,除了受视觉和皮肤感觉的调节外, 更主要的是靠深部感觉(肌觉,腱觉,关 节觉)和前庭迷路感觉(前庭和半规管) 来实现.

简述压力感受器反射的反射过程生理学

简述压力感受器反射的反射过程生理学

简述压力感受器反射的反射过程生理学压力感受器反射是人体生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它承载着人体对外界压力刺激的感知和应对机制。

本文将从压力感受器的结构、压力感受器的激活和传导、反射过程中的神经调节等方面进行阐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压力感受器反射的生理学原理。

压力感受器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感觉器官,主要存在于皮肤、肌腱、关节、血管等组织中。

它们由感受器末梢、传导纤维和中枢神经元组成。

感受器末梢是压力感受器的核心部分,它们能够感知外界的压力刺激,并将这些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

感受器末梢中的压力感受受体可以分为快速适应型和慢速适应型两类。

快速适应型的感受受体对刺激的响应速度非常快,但对持续刺激的响应会迅速衰减;慢速适应型的感受受体响应速度较慢,但对持续刺激的响应能力较强。

当外界施加压力刺激到达感受器末梢时,感受受体会受到压力的变化而发生形变,进而激活传导纤维。

传导纤维是由感受器末梢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它们将感受器末梢中产生的神经信号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中进行处理。

传导纤维主要分为两类:Aδ纤维和C 纤维。

Aδ纤维是快速传导的纤维,能够迅速传递刺激信息给大脑;而C纤维是较慢的传导纤维,它们主要传递持续性的、较低强度的刺激信息。

在压力感受器反射的过程中,感受器末梢的激活信号通过传导纤维传递到脊髓的后角灰质,再通过不同的神经途径传送到大脑皮层,最后完成对压力刺激的感知和认知。

脊髓的后角灰质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它接收并整合来自不同感觉器官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大脑进行进一步处理。

在压力感受器反射中,后角灰质中的细胞会接收到传导纤维传递的压力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

这些神经冲动会通过脊髓上行束传送到大脑皮层,从而使人们感知到压力刺激的存在和强度。

压力感受器反射的过程中,神经系统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感受器末梢激活的同时,反射弧中的神经元也会被激活,从而产生反射性的运动响应。

这种反射性的运动响应能够帮助人体适应外界的压力刺激,保护身体免受潜在的伤害。

01.感觉运动及反射

01.感觉运动及反射

2、内囊综合征(syndrome of internal capsule)
病灶对侧偏瘫、 偏身感觉缺失、 偏盲。
3、脑干损害综合征(syndrome of brainstem damage):
交叉性瘫痪。
4 、 脊 髓 损 害 综 合 征 ( syndrome of spinal cord damage)
• 不随意运动(involuntary movement)—— 主要是锥体外系统与小脑系统的功能。
锥体 运动 系统
运 动 系 统
小脑系统 运动单位
锥体 外运 动系 统
[ 运动系统的组成 ]


中枢部分 (运动皮质 cerebral cortex)
传导部分
(运动传导束 motor tract) • 周围部分 (效应器 effector)
指中央前回运动区大锥 体 (Betz) 细胞及其下行轴突 形成的锥体束(包括皮质脊髓 束和皮质延髓束)。
•下 运 动 神 经 元 (1ower motor neuron)
指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 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 经轴突,是接受锥体束、锥 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种冲 动的最后共同通路。
二、运动障碍(motor disturbance) 的临床意义
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细胞。
第二级神经元:脊髓或脑干。
(1)痛觉、温度觉——脊髓后角细胞。 (2)粗糙触觉——脊髓后角细胞。 (3)精细触觉、深感觉——延髓的薄束核与楔束核。

第三级神经元:丘脑。
1、痛觉和温度觉传导路
躯体皮肤粘膜痛温觉周 围感受器→脊神经节假单极 神经元( I )→脊神经后根 → 髓 内 上 升 1-2 个 节 段 → 后 角细胞(Ⅱ)→前连合交叉 →脊髓丘脑侧束→脑干→丘 脑腹后外侧核(Ⅲ)→丘脑 皮质束→经内囊后肢→大脑 皮层中央后回中上部。

压力感受性反射(1)

压力感受性反射(1)

压力感受性反射(1)
压力感受性反射是指在人体受到外部力量作用后,机体能产生一定程
度的反射性反应。

这种反应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让人体可以在外
部压力下基本保持平衡,避免系统受到过度损伤。

作为一种重要的体感,压力感受性反射在生活中相当常见,通常表现
为人们的反射动作。

比如,一些体育运动中,当不慎与球相撞时,人
体会在一瞬间产生反射动作,比如自然而然地用手或者脚将球踢开或
打开,自己躲避球的攻击。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常常经历一些感官过刺激的场景。

比如,顺着陡峭的山地翻越,人体便会感受到强烈的压力,此时身体会自然
而然地弯曲下来,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压力感受性反射不仅在人体自我保护上很重要,在医学治疗方面同样
也有重要作用。

比如,颅内高压症的患者,若药物治疗无法起效,便
需通过开颅降压手术获得压力感受性反射来控制病情。

但是,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的压力感受性反射机制不同。

因此,在
实际应用时,必须仔细观察、测试每个人的感觉,研究、分析每个人
的不同因素,以制定专门的治疗方案。

总之,在生活中,压力感受性反射可能既是一种自保意识和对危险信
号的识别和反应,也是一种对刺激和压力的积极应对方式。

了解这种
感觉,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体,更好地保护自己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病学总论:运动、感觉及反射-精品医学课件

神经病学总论:运动、感觉及反射-精品医学课件

运动系统损害表现和定位(不自主运动)
4、不自主运动 是指不受主观意志支配的,无目的的异常运动。 主要见于锥体外系统病变。
临床常见的不自主运动包括:痉挛发作、震颤、 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偏身投 掷运动、抽动症等 痉挛发作: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收缩,可见于限 局性癫痫和癫痫大发作。
运动系统损害表现和定位(不自主运动)
偏身投掷运动:是指因丘脑底核损害引起的一 侧肢体的不随意运动,表现为一侧肢体猛烈的 投掷样不自主运动,运动幅度大,力量强。
运动系统损害表现和定位(不自主运动)
抽动症:为单个或多个肌肉刻板而无意义的快 速收缩动作。常累及面部及颈部肌肉,表现为 挤眉弄眼、呶嘴、点头、扭颈、伸舌等。如累 及呼吸及发音肌肉时,抽动时伴有不自主的发 音,或伴有秽语,故称“抽动秽语综合征”。 常见于儿童,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清楚,部分 病例由基底节病变引起,有些与精神因素有关。
震颤: 为主动肌和拮抗肌交替收缩的节律性摆 动样动作。多见于手、上下肢、头、舌和眼睑。
病理性震颤按与随意运动的关系分为: 静止性震颤 : 特点为安静时明显,活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表现手指有节律的,每秒4~6次的快速的抖动。 严重时可呈“搓药丸样”或“拍水样”,亦可见 于头、下颌、前臂、下肢及足等部位。 见于苍白球和黑质病变,如帕金森病。
运动系统检查
• 一、肌形态和 肌营养:肌萎缩、假性肥大 • 二、肌张力:增高(折刀样、铅管样)、减弱 • 三、肌力 • 四、姿势与步态:痉挛性偏瘫步态、痉挛性截瘫步态、共济失
调步态、慌张步态、跨域步态和肌病步态。 • 五、共济运动 • 六、不自主运动:痉挛发作、震颤、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
感觉的分类
动作性震颤 : 是指肢体指向一定目的物时所出现的震颤。 特点是当肢体快达到目的物时则震动)

感觉和运动传导通路

感觉和运动传导通路

在正常的反射活动中,上运动神经元对下运 动神经元具有抑制作用。
瘫痪特点 肌张力 腱反射 浅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痉挛性(硬瘫) 弛缓性(软瘫)
增强
减弱
亢进
消失
消失
消失
出现
不出现
不明显
明显
二、锥体外系 extra pyramidal tract
锥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 动的传导路径。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核下瘫)
病灶侧所有面肌瘫痪
症状 核上瘫
核下瘫
额纹 正常
消失
眼裂 能闭眼
不能闭眼
鼻唇沟 消失
消失
口角 歪向病灶侧 歪向健侧
舌下神经瘫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对侧舌肌瘫痪 表 现:伸舌时舌尖
偏向健侧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同侧舌肌瘫痪
表 现:伸舌时舌尖 偏向患侧
2.皮质脊髓束
corticospinal tract
视网膜 节细胞
视野
视神经
睫状神经节 动眼神经 视束
动眼神经 副核
顶盖前区核 视觉中枢
视网膜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上丘臂

顶盖前区

通 两侧动眼神经副核
动眼神经

睫状神经节
节后纤维
瞳孔括约肌 瞳孔缩小
听觉传导通路 Auditory pathway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蜗螺旋神经节的双极细胞 第2级:蜗神经前、后核 第3级:内侧膝状体
中央前回上2/3和中央旁小 叶前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组 成。
皮质脊髓侧束直达骶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不自主运动 Involuntary movement
定义:清醒状态下,不能自行控制的骨 胳肌运动。形式多样,睡眠后消失,激动 时加重。 不自主运动多因锥体外系病变引起。
锥体外系 传导通路
*皮层→新纹状体→旧纹状体、丘脑、丘 脑底核、红核、黑质→ 脊髓。 *皮层→桥脑→小脑→红核→脊髓。 介质:GA、GABA、DA、Ach、5-HT 等
运动系统损伤的表现
A 瘫痪 Paralysis *肌力: 0 I II III IV V *肌张力 *肌容积 B 不自主运动 Involuntary movement C 共济失调 Ataxia
一、弛缓性瘫痪 Flaccia Paralysis
(下运动N元瘫、周围性瘫) 表现:*肌力↓肌张力↓ 腱反射↓ * 病理反射(—) * 分布局限,肌萎缩早 * 可有肌束颤动及营养障碍 * EMG:NCV ↓失神经电位 * 肌活检:失神经改变
二、感觉系统特点
1 2 3 4 5 三级神经元组成 一、三级神经元固定 二级神经元位置不同 后根入脊髓后上下1-2髓节再入后角 后根、脊髓节段代表一定的皮肤区域, 但有重叠支配。
6 脊髓从外→里,侧索为SLTC,后索 为CTLS;大脑皮层呈倒置人体分布。
感觉障碍临床分类
1 刺激征 感觉过敏 感觉倒错 感觉过度 感觉异常 疼痛:局限、放射、牵涉 锐痛、钝痛、灼痛 2 损毁征 感觉减退 感觉缺失 感觉分离
定位
*周围神经:与受损神经支配区一致,多发 性呈远端对称性瘫,伴感觉、营养障碍。 *神经丛: 病肢多支周围神经瘫,伴感觉、 营养障碍。 *前根: 节段性,可伴感觉障碍及根痛。 *前角细胞: 节段性,伴肌束颤动,肌萎缩 早,无感觉障碍。颅神经核病变可非节段性。
二、痉挛性瘫痪 Spast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c Paralysis
解剖、生理
一、感觉传导通路
1 浅感觉 (痛、温、粗触) →脊神经节周 围突 → 脊神经节(一级神经元) → 中枢突 → 脊髓后角中间神经元 ( 二级神经元 )→ 换元后 在脊髓前联合交叉到对侧脊髓侧索、前索 → 组成脊髓丘脑侧束、前束 →丘脑腹外侧核(三 级神经元)→换元后形成丘脑皮质束 →内囊后 肢后1/3→中央后回为主的皮层感觉投射区。
B 大脑性
1 额叶性:轻、暂时性,伴额叶症状及锥 体束损害。 2 顶叶性:肢体共济失调,闭眼加重,少 深感觉障碍。 3 颞叶性:轻、暂时性,平衡失调。
C 感觉性
1 深感觉障碍 2 Romberg 征(+)
D 前庭性
1平衡失调, Romberg睁闭眼均不稳。 2 不能走直线,误指。 3 眩晕、呕吐、眼震。 4 改变头位加重,前庭功能检查异常。
深反射
◆肱二头肌反射:C5-6 ◆ 肱三头肌反射:C6-7 ◆挠骨膜反射:5-6 ◆膝反射:L2-4 ◆踝反射:S1-2 ◆深反射亢进:髌阵挛、踝阵挛
Rossolimo 征 Hoffmann征、
病理反射
Babinski 征 Gordon征
征 Gonda征 脊髓自主反射 Pussep征 总体反射
Chaddock征 Oppenheim
5 交叉型 同侧面部,对侧肢体感觉减退。见于脑干病变。 6 偏身型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可伴偏瘫或三偏。见于大脑 半球、脑干、内囊、丘脑病变。 7 单肢型 单肢感觉障碍,皮层病变,多伴复合觉减退、感 觉性EP。 8 癔病性 不符合解剖分布,戏剧性变化,癔病人格。
运动系统
解剖、生理
*随意运动:意识支配, 锥体系统,皮层呈 倒置人体分布,皮层对运动器官为对侧支配。 *不随意运动:非意识支配,锥体外系,通 路复杂,维持肌张力,稳定姿势,调节随意运 动。 *共济运动: 由小脑、本体觉、前庭神经共 同完成,通路复杂,调节随意运动。
临床表现
1 静止震颤 Static Tremor 2 舞蹈 Chorea 3 手足徐动 Athetosis 4 偏身投掷运动 Hemiballismus 5 肌张力障碍 Dystonia:齿轮样肌僵直, 扭转痉挛(变形性肌张力障碍)。 6 抽动症(tic)及抽动秽语综合征 ( Gilles de la tourette syn)。
反 射
解剖、生理
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 传入N → 中间 N元→ 传出N → 效应器。 浅反射:经皮层,多突触反射。 深反射:经脊髓,多为单突触反射。 病理反射:低位的、原始的、正常被抑制。
浅反射
ᅀ角膜反射:一侧三叉N→中枢→双侧面N ᅀ腹壁反射:浅感觉→中枢→前角→腹壁 上腹壁T7-8;中腹壁T9-10;下腹壁T11-12 ᅀ提睾反射:L1-2 ᅀ足跖反射:S1-2 ᅀ咽反射:舌咽N →中枢→迷走N ᅀ肛门反射:S4-5
(上运动N元瘫、中枢性瘫)
表现:* 肌力↓肌张力↑ 腱反射↑
* * * * * 位 * 肌活检:无失神经改变 病理反射(+) 单瘫、偏瘫、截瘫、四肢瘫 肌萎缩无或晚 无肌束颤动及营养障碍 EMG:NCV正常, 失神经电
定位
1 皮层:对侧偏瘫或肢瘫,Jackson EP。 2 皮层下白质:对侧偏瘫或肢瘫,程度不等。 3 内囊:对侧偏瘫,三偏,均等。 4 脑干:交叉瘫,同侧颅N驰缓性瘫,对侧 肢体痉挛性瘫。各种交叉瘫综合征。 5 脊髓:半切、横贯;颈膨大—上肢驰缓, 下肢痉挛;腰膨大—下肢驰缓;胸段—下肢 痉挛。
谢谢!
四、共济失调 Ataxia
定义:由于小脑、本体觉、前庭系统 功能障碍引起的运动笨拙和不协调。 分类: 小脑性 大脑性 感觉性 前庭性
临床表现
A 小脑性
1 姿势、步态改变:不稳、蹒跚、摇晃、步基 宽,半球→倾患侧,上蚓→前倾,下蚓→后倾。 2 协调运动障碍:意向性震颤,辩距不良,轮 替失调,大写怔,笨拙。 3 语言障碍:含糊、吟诗样、爆破样。 4 眼震 5 肌张力低,反击征(+)
2 本体觉及精细触觉→脊神经节周围突→脊神 经节 ( 一级神经元 )→ 中枢突 → 脊髓后索 → 薄束、楔 束 → 延髓背盖部薄楔束核 ( 二级神经元 )→ 换元后组 成内侧丘系→交叉到对侧→丘脑腹外侧核(三级神经 元 )→换元后组成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后 1/3→中 央后回、顶上回。 3 脊髓小脑前、后束:脊髓→小脑传递本体觉 →调节共济运动,非感觉性投射。
感觉障碍的定位
1 末梢型 远端、对称、手袜套样、多神经损害 2 周围神经型 单神经:单一神经分布区,呈条、片状。 多神经:多个单神经复合、神经干、神经 丛 呈条、片、肢体、肢带。 3 节段型 后根:长而宽的条、片,单侧完全性。 后角:同上或呈短褂、裤,单侧分离性。 前联合:同上,双侧分离性。
4 传导束型 脊髓半切综合征(Broun-Sequard Syndrom):病变平面1~2个节段以下对侧浅 感觉减退,同侧深感觉减退及运动障碍见,同 侧节段性深浅感觉消失或感觉过敏带。见于髓 外压迫性病变。 脊髓横贯性损伤:病变平面以下双侧深浅感 觉减退,截瘫、尿便障碍。见于脊髓炎及脊髓 压迫性病变等。
神经系统 感觉、运动、反射
康复医学科
大纲:
感觉系统损伤: 主要症状、体征、初步定位 运动系统损伤: 运动障碍类型、表现、初步定位 反射异常: 表现、意义
感觉系统
感觉定义:各种形式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后在 人脑中引起的直接反应。 感觉分类:浅感觉—痛、温、触 深感觉—运动、位置、震动 复合感觉—实体、图形、重量、定 位 特殊感觉—嗅、视、味、听
随意运动传导通路
额叶运动区Betz cell →轴突→放射冠 →内囊,皮质脑干束经内囊膝部,皮质脊 髓束经内囊后肢→下行中皮质脑干束逐渐 交叉至对侧,支配颅神经核→中脑大脑脚 →桥脑→延髓下部/C1水平→ 经锥体交叉 或不交叉→对侧脊髓 侧索、同侧前索→纤 维分布为下肢在外,躯干居中,上 肢在内 →前角运动神经元→前根 →骨胳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