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作图:等压线图上画风向
南半球近地面
990 水平气压梯度力 1000 1010 风向
大气的水平运动
完成32页活动
The End !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目录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2
热力环流
3
大气的水平运动
大气层的分层
• 平流层
– 现象:大气水平运动,无对流,无天气变化 – 气温特点:海拔越高气温越高 高层大气
– 受热过程:臭氧直接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 人类活动:飞机飞行 平流层 对流层 地 面
大气层的分层
• 对流层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
地面 是
大气 主要的直接热源
削弱作用
大气吸收
大气
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地 面
大气的受热过程
• 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 昼夜温差 – 秋冬季节有“十雾九晴”之说 – 冬季晴朗夜晚的霜 – 青藏高原上太阳辐射很强,但却气温却很低
大气的受热过程
完成29页活动
热力环流
C
低压
云
晴
D
北半球
490 492 494 496 498 500/hPa
高空的风:
与等压线平行
由于地转偏向力总是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垂直。 当地转偏向力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平衡时,物体保 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近地面的风
北半球
1000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hPa
近地面的风:
斜穿等压线
由于地面有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
热力环流:等压面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共39张PPT)

臭豆腐厂
知识拓展
大气的结构
大气圈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受热过程 ①太阳暖大地 ②大地暖大气
② ①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拓展 波长与温度的关系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长波辐射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量来源
①直接来源: 地面辐射 ②根本来源: 太阳辐射
大部分
为什么在对流层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会降低?
P29活动题
Page 8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类型:吸收
作用: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不至于太高
反射 散射
大气反射
大气上界
大气散射
大气吸收
(CO2 和 H2O——红外线) (O3 ——紫外线)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红外线 紫外线
因为正午12点太阳辐射最强烈的,此时 地面温度先达到最高。而后地面辐射使大气 温度逐渐升高,这个过程持续2个小时,所以 大气温度在14点才达到最高。
地温≠气温
小结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大气的保温作用
吸收 反射 散动形式
2
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 流,称之为热力环流。
A
风B
900
1000 地面
热
冷
气压分布规律
气 同一垂直方向,海拔高气压低
压 分 同一垂直方向,近地面温高压低
布 规
同一垂直方向,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类型相反
律 等压面凸高,凹低
李文先——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标解读】从本条“标准”的内容要求来看,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2、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3、掌握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4、了解大气运动的分类;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5、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判断某地风向。
方法能力目标:教会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习方法;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难点:1、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等压面随气压高低的变化而发生的形状变化2、影响风向的几种作用力【教材分析】大气组成、热力状况、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寻找本课的最佳切入点,拓宽学生的思维。
所以本人采取了诱思探究法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并以各节知识点为线索,通过设计问题来将知识逐步联系和展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加强反馈练习力度,坚固学生本单元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1.大气受热过程: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应阐明以下内容要点:(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4)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热力环流:以合作讨论主,阐述基本原理,内容要点:(1)大气受热不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这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的形成3.大气的水平运动这部分内容是对空气运动中水平运动的动力成因的分析。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一、学习内容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课的基础知识和重点,主要知识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不同表现形式。
热力环流是本课时的关键部分,祈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所以可以通过这部分的内容的学习来衡量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程度。
二、学习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太阳辐射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
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以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构建。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理解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
2、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3、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介绍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制大气的受热示意图、热力环流的模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热力环流的使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3、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1、大气的保温作用。
2、热力环流的原理;五.教学策略: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实验法。
六.教学环境设计: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 大气受热后,向外辐射能量,叫做大气辐 射。大气辐射有一小部分向上辐射入宇宙 空间,大部分向下辐射到地面,辐射向地 面的这部分我们叫做大气逆辐射。大气逆 辐射把它从地面得到的能量返还给大地— —“大气还大地”。
• 云量多,空气中湿度大,大气逆辐射强;空气 洁净,云量少,反射的太阳辐射少,到达地面的 多.地面辐射加强,大气辐射也跟着加强。
• 大气对各种光线的吸收。 臭氧吸收部分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 外线。 所以大气对太阳辐射能量的吸收是很小的一部 分,大部分能够穿过大气层传到地面。
• 地面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后向外辐射能量, 叫做地面辐射,地面辐射能量被大气吸收, 使大气增温——“大地暖大气”。 • 大气密度越大,接收地面辐射热量就越大
(因为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
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多,所以晚秋或寒冬 晴朗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
2、为什么太阳辐射最强是12时,而气温最高是14时? (太阳光照射到地面上,晒热了地面,地面吸收 的热再释放出去烘热空气,所以地面受热以后, 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使气温升高。在中午以后, 地面放出的热量,仍少于太阳供给的热量时,直 到下午二、三点钟,地面温度才能升到最高,气 温也才是最高。 )
大气主要 的能量来 源
大气的直接 能量来源
太阳
太阳暖大气
大地暖大气
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气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 阳 辐 射 大 气 辐 射 射向宇宙空 间 大气上界
地
面 吸
大气吸收
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地面增温
大 气 逆 辐 射 地面
大 气 吸 收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4、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因为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
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多,所以晚秋或寒冬 晴朗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 5、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 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 御霜冻)
大气 上界
请思考:阴天的昼夜温差为什么比晴天小?
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1、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 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2、为什么晴朗的正午天空呈蓝色,早晚呈红色? (正午太阳高度大,穿过路程短,仅蓝光被散射掉, 因而天空呈蓝色;早晚阳光斜射,穿过路程长,短波 各色光皆被散射,剩下红光投射地面,阳光红似火, 地平线附近的天空呈红色霞光)
第一节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上的能量源泉是: 太阳辐射
读图回答:
辐射 能力
1、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 哪两个部分?
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和红外区
2、太阳辐射为什么属于 短波辐射?
太阳温度高,辐射中最强 部分为可见光部分,波长短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 地面辐射——长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
思考:1、从臭氧、 二氧化碳和水汽的 吸收作用,可知大 气吸收具有什么特 (选择特性) 性? 2、为什么大气直 接吸收的太阳辐射 能量是很少的?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 射中能量最强的 可见光吸收得很 二氧化碳、水汽吸收 少,大部分 可见 红外线 光能够透过大气 面 到地面)
吸收强烈,有选
择性,大部分可 见光可穿透 无选择性,反 射光呈白色 向四面八方散 射 ,有选择性
吸收 臭氧(平流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风向
摩擦力方向: 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
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气压梯度的大小。 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气压梯度的大小。根据图2.8完成 下列要求。( 乙两地,哪里的气压梯度大? 活动 下列要求。(1)甲、乙两地,哪里的气压梯度大? 简要说明判断理由。( 在图上画出甲、乙两地的风向。 简要说明判断理由。(2)在图上画出甲、乙两地的风向。
低压
西
东
高压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削弱作用: 大气的削弱作用: 反射、吸收、吸收 反射、吸收、 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太 注意: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注意: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阳 大 大气 反射 射向宇宙空 间 辐 气 射 辐 大气上界 射 太 大 大 气 阳 大气吸收 气 吸 逆 辐 收 辐 射 射
1.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A )
课堂练习
2、空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 D 空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 ) A.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 C.惯性离心力 惯性离心力 B.地面摩擦力 地面摩擦力 D.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3. 读图,某地高空等压面状况: 读图,某地高空等压面状况:
. 高 .C
M A
.D
.E低 .N .B
1015百帕 1000米
.
(1)比较C、D、E气压高低
C>D>E B地冷却 地冷却
地受热 (2)判断A、B受热状况 A地受热
4.下图中,属于北半球风向的有( C ) 下图中,属于北半球风向的有(
1000 1002 1004 1006 1008 hpa 1008 1006 1004 1002 1000 1008 1006 1004 1002 1000 1000 1002 1004 1006 1008 hpa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教学设计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学习目标】☆通过画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其应用;☆通过小组成员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大胆质疑,探究生活中大气运动的实例;☆极度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
【重难点知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原理【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引导法【课堂设计思路】一、课堂导入:采用地理趣味故事的方式导入课堂“诸葛亮火烧葫芦岛”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
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谷。
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死。
司马父子自度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
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没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
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
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
就是说,葫芦谷里下了异常气旋雨。
二、解读学习目标:略三、自主学习:1、要求(1)认真查找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用红笔纠错,准备预习成果展示。
(2)记录自己的疑惑和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为下步讨论做好准备2、内容:(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复述大气的增温原理?(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4).物体的温度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分别为何种类型?(5).何为大气逆辐射?3、成果展示:对桌互查,同时教师进行抽查四、教师点拨梳理(结合下图点出大气受热过程中的三个关键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暖大地”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所以,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同时地面向外释放能量。
2、“大地暖大气”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3、“大气返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释放红外线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的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所以,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还给了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思考】:1、 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温度不会太高?2、 如何解释新疆地区“早穿棉袄午披纱”的现象?小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其实就是“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承接:大气直接热源是地面,不同性质的地面温度是不同的,不同纬度,受热状况不同,而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热量也不同,因此产生了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6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最新 考纲 大气受热过程。
思维导图 考纲
解读
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学会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3.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影响因素,并能够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微专题一 大气受热过程及应用
一、知识梳理
1.大气的热源 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和反射。 3.受热过程 (1)大部分A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地面被加热,并以B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因此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是辐射热交换。 4.保温作用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为大气逆辐射,它弥补了地面辐射损失的部分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一般云层越厚、云量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反之越弱。 深度思考 1.有人把大气的受热过程归纳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结合下图说明该过程的合理性。 答案 图示中过程1,即为“太阳暖大地”,是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的增温现象。 图示中过程2,即为“大地暖大气”,是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现象。 图示中过程3,即为“大气还大地”,是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2.有同学认为大气逆辐射就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这种认识对不对?为什么? 答案 不对。 大气逆辐射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升温后,产生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 2
二、要点讲解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三、真题感悟 考向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1.(2013·北京文综)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答案 B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各箭头的含义。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大气吸收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③是地面吸收太阳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臭氧层破坏,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臭氧吸收紫外线)减少,故A项错误。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空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透明度提高,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故B项正确。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故C项错误。出现雾霾天气,大气逆辐射增强,故D项错误。 考向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2.(2010·天津文综)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2)参考图,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 答案 (1)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2)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3
微专题二 气温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一、知识梳理 1.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但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可能会小于0.6℃或者大于0.6℃,如下图表现为曲线变陡或变缓。在②情况下,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大气比较稳定;在①情况下,大气对流运动更加强烈。 2.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等温线特征 气温分布规律 主要影响因素
全球 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无论冬季还是夏季,气温都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北半球 较曲折: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 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气温低,夏季大陆比海洋气温高
海陆分布造成的海陆热
力性质差异
南半球 较平直 同一纬度气温差别小 海陆分布(海洋面积广阔,地表性质均一)
同纬度 地带 气温低,则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气温高,则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平原的气温较高;寒流经过处气温低,暖流经过处气温高
地形(地势高低);洋流
我国 冬季,等温线密集;1月份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延伸 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温度越低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即北方太阳高度小、白昼时间短,南方正相反);冬季风(大气环流,北方冬季风影响大)
夏季,等温线稀疏 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太阳辐射(南方太阳高度大,北方白昼时间长) 3.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 (1)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日(年)较差变化 ①大陆上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同纬度海洋大。 ②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 4
③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 二、要点讲解 逆温现象 (1)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2)造成逆温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
类型 发生的条件 出现的地区 辐射 逆温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
很强,近地面大气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慢 中高纬度大陆冬季黎明前
平流 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 中纬度沿海地区
地形 逆温
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山
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空气被较冷的空气抬挤上升 盆地和谷地中夜间
锋面 逆温 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空气之间温度差异显著 锋面活动地区
(3)无论哪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会对大气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局部大气上热下冷,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使能见度变差,空气污染加重;尤其是城市及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等。 三、真题感悟 考向一 等温线的水平分布及其变动 (2013·安徽文综)下图为1959~2009年秦岭山地1月0℃等温线位置变化图。完成1~2题。 1.该地1月0℃等温线的位置总体上( ) A.向亚热带地区偏移 B.向海拔较低地区偏移 C.向低纬度地区偏移 D.向落叶阔叶林带偏移 2.根据图中等温线的位置及其变动可知( ) A.甲地为山岭、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下降B.乙地为山谷、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上升 C.甲地海拔低于乙地海拔D.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乙地 答案 1.D 2.B 解析 由图可看出,1月0℃等温线位置总体上向北偏移,秦岭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区,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图中北侧山峰为秦岭最高峰太白山,由以上分析,故第1题正确选项为D项。第2题,由图分 5
析知,甲、乙两地纬度位置相近,乙地等温线向北凸出,说明其比同纬度地区气温高,且1月0℃等温线位置向北偏移,说明冬季均温趋于上升,图中甲地等温线向南凸,说明其比同纬度地区气温偏低,应该地势较高。 方法技巧 影响气温的因素分析
考向二 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3.(2013·浙江文综)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读图完成问题。 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A 解析 四幅气温垂直分布图中,②③④均有逆温层,不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①图大气能够垂直对流,利于雾霾污染物的扩散。 思维警示 辩证观点看逆温 逆温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有相当大的影响,从而对空气质量产生很大影响。逆温阻碍了空气的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和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大气能见度变低,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但逆温并不是只有弊端,它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带来以下好处:①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②逆温若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使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同时也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微专题三 热力环流与等压面
一、知识梳理 1.成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2.形成过程 (1)图解 (2)描述 地面间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
→空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易错警示 关于热力环流,具有“气温越高,气压越低”的规律,切记该规律只适用于热力条件下的下垫面,受动力因素影响的大气环流或者高空不适用该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