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阻塞问题的解决方案_一个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文献综述(国外。国内)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原因以及解决对策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运行灵活的特点,成为吸收社会闲置劳动力的重要力量,为国家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是近年来,中小企业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缺信息封闭,管理落后;中小企业在生产领域专业化协作程度差,办公效率低、市场信息不够灵通、应变能力差,管理幅度与难度很大。
然而其融资困难是制约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三大瓶颈之一,直接关系到中小型企业的生死存亡。
所以,对于其融资困难的原因以及如何突破融资困难的瓶颈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1,从中小型企业自身的特点来讲张宗新从中小型企业的特点角度出发,指出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信贷担保不健全,而且存活性差,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其贷款的风险增加。
所以,其融资困难 (张宗新, 2000) 。
和张宗新观点相似,Chen, Y., & Tang, Z. Y. (2001).认为由于中小企业缺少资产和抵押品,银行通过竞拍抵押的财产不能够获得足够的收入。
也就是说一旦中小型企业违约,进行逆向选择,银行能收回的钱要低于其贷出款。
所以,商业银行对中小型企业贷款是采取相当谨慎的态度的。
伯杰和尤德尔(Begrer&Udell, 1998 年)的研究表明越是处于早期成长阶段的企业,外源融资的约束越紧,融资渠道也越窄,反之则相反。
而我们的中小型企业恰好处于生命周期的起步阶段,其融资困难也就不足为奇了。
单华军指出,中小企业由于刚起步,对企业的运作流程不够了解,对企业融资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频频出现恶意拖欠贷款,这大大降低了其诚信程度,而金融贷款看中的恰恰是诚信,经营能力,这就无疑增加了银行对其贷款的风险。
(单华军, 2005) 。
而杨令芝、周艳(2007)也持有这个观点。
赵尚梅、陈星认为,中小型企业多数为合伙制企业,监督成本高,企业治理困难,所以其效率下降,经营能力有限。
这样就从中小型企业的构造方面给出了其融资困难的原因。
企业融资的阻碍如何克服资金筹集的难题

企业融资的阻碍如何克服资金筹集的难题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融资成为了解决企业资金需求的重要途径。
然而,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常常面临各种阻碍,如何克服这些资金筹集的难题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就企业融资的阻碍以及克服难题的方法进行探讨。
一、银行融资的阻碍及解决方案银行融资一直是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途径之一。
然而,企业在申请银行贷款时经常遭遇以下阻碍:1.1 财务状况不佳银行通常会要求企业提供财务报表以评估其信用状况。
如果企业的财务状况不佳,如利润稳定性差、偿债能力较弱等,银行可能会拒绝贷款申请。
解决方案:企业应加强财务管理,提高利润稳定性和偿债能力。
同时,合理规划资金运作,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和债务,提高财务状况的稳定性。
1.2 抵押物不足银行在贷款审批过程中通常要求提供抵押物作为担保。
然而,很多中小型企业的抵押物价值相对较低,无法满足银行的要求。
解决方案:企业可以选择增加抵押物的价值,比如通过增加固定资产的投入或提供其他形式的担保,以提高贷款审批的成功率。
1.3 利率过高银行融资的一个问题是通常利率较高,中小型企业难以承受高额的利息负担。
解决方案:企业可以积极寻找更多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比较不同机构的利率,并选择合适的融资渠道。
此外,提升企业信用评级,增加与银行的谈判能力,也是降低利率的有效途径。
二、债券融资的阻碍及解决方案债券融资是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的一种方式。
但企业在进行债券融资时也会面临一些阻碍:2.1 投资者信心不足在债券市场中,投资者会根据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等因素决定是否购买企业发行的债券。
如果企业的信用状况不佳,或是缺乏良好的还款记录,投资者的信心则会受到影响,难以成功发行债券。
解决方案:企业应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提升公司的信用状况。
同时,建立良好的还款记录,增加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
2.2 债券定价困难债券的定价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市场利率、企业信用评级、期限等。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及其对策【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经济学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及其对策(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要保持广大中小企业的生机和活力。
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市场稳定性较差,银企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贷款成本高、管理难度大、市场风险高,一般的大银行存在“惜贷”现象。
同时,我国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基本上完全重合,银行等金融机构“重大轻小”、嫌贫爱富”、“重公轻私”,使得民营中小企业在融资中处于劣势地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民建中央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提交提案说,应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切实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中小企业,是指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大型企业的改革,吸纳了大量新增劳力和剩余劳动力,保持了社会稳定,特别在维护市场有序的竞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
然而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近年来集中精力深化国有大型企业改革,中小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减慢,其中融资的问题是制约企业规模发展壮大的“瓶颈”。
因此,如何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构建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良好的银企关系,是中小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和思考的问题。
当前国内学者探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主要是从企业内部的角度和企业外部的角度来研究的。
相对而言,国外的改革政策是比较成功的,有相当多的文献对政策的设计、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经过较长时间的市场经济发展历程,逐步建立了一套在完善信用体系基础上的融资市场体系和政府政策支持体系,给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有效地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美、日、德、法、意大利等国的做法和经验或对我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研究主要成果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11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部署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时,提出要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浙江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浙江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不断推进、国家鼓励对外投资政策不断出台,浙江企业对外投资正进入加速发展和结构调整并举的新阶段。
但应当看到,与国际上的跨国公司和国内的优秀企业相比,浙江企业综合实力存在差距,竞争优势不突出。
浙江企业现今对外直接投资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需要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真正的对外直接投资,通过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现在这一块的研究正不断涌现,文献也较为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外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经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有很多。
比较典型的有下面几个:弗农(1966)提出了著名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也就产品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
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约翰·邓宁(John H. Dunning)(1981)认为经济发展程度到人均GNP在2000--4750美元之间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大多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内部分企业开始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这一阶段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和流出量都达到较大的规模。
第四阶段人均GNP超过5000美元,这一阶段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由于它们拥有强大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并从全球战略的高度来利用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因此对外直接投资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
由此可见,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它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强弱,三个优势的动态组合及其消长变化决定了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地位。
拉奥(Sanjaya Lall)(1983)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地方化理论。
投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投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投资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
1. 投资风险:投资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面临市场波动、公司业绩等风险。
解决措施是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和研究,分散投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
2. 信息不对称:市场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投资者无法获取准确的、全面的信息,从而影响投资决策。
解决措施是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并进行深入分析和对比,减少信息不确定性。
3. 投资决策困难:在复杂多变的投资环境中,作出明智的投资决策可能会很困难。
解决措施是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模型和策略,并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
4. 交易执行问题:如何高效地执行交易也是投资工作中的一个难题。
解决措施是建立有效的交易执行系统,定期评估交易执行结果,并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改进。
5. 市场竞争压力:投资行业竞争激烈,可能面临来自其他投资机构的竞争。
解决措施是提高自身竞争力,建立专业的投资团队和优秀的绩效记录,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声誉。
总结起来,解决投资工作中的问题需要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信息分析,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模型和策略,提高交易执行效率,同时加强自身竞争力,维护投资者利益。
企业投资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企业投资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应对措施企业投资管理是企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未来发展的稳固性。
企业投资管理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企业管理者们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来解决。
本文将就企业投资管理面临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进行详细探讨。
一、企业投资管理面临的问题1.投资透明度不足问题企业投资项目众多,投资的方向和领域繁多,但是在实施和管理过程中,往往存在投资透明度不足的问题。
企业管理者无法清晰了解到各个投资项目的进展情况和风险状况,导致无法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风险,降低投资风险。
2.资金利用效率问题企业在资金使用上往往存在浪费和盲目投资的情况,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
一些项目可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收益,造成了企业资源的浪费和资金的闲置。
3.风险控制不力问题企业在投资管理中,面临着各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政策风险等。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往往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无法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导致风险的放大和损失的扩大。
4.投资决策不科学问题企业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竞争环境等,很多时候投资决策受到情绪和主观意识的主导,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持和分析,导致投资决策的理性性和科学性不足。
二、应对措施1.加强投资项目管理企业应该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管理,确保投资项目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通过建立科学的投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投资流程,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投资项目中存在的问题,降低投资风险。
2.优化资金使用结构企业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的规划和控制,避免对一些盲目投资和过多投入,优化资金使用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建立科学的资金使用审批机制和监管体系,确保资金的使用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
3.加强风险管理企业应该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预警和监控,及时发现和应对各种潜在的风险。
加强对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竞争环境的研究和分析,提高对各种风险的应对能力。
企业投融资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善建议

企业投融资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善建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投融资管理在公司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需要企业在不断探索中不断改进和提升。
本文将围绕企业投融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善建议展开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1. 投融资决策不够科学在进行投融资决策时,很多企业往往凭主观经验或者是依靠一些不够科学的指标来做决策。
这样很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和风险的增加。
没有科学的、系统的分析和评估,容易导致企业投融资决策不准确甚至错误。
2. 投融资项目管理不到位许多企业在进行投融资项目的管理时,缺乏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和流程。
导致在项目的开展和落地过程中出现问题,甚至有些投融资项目因此而失败。
这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3. 风险管理不足很多企业在进行投融资时,往往只关注利润和回报,忽略了风险管理。
尤其是在高风险的行业或者是新兴市场上进行投资时,企业往往面临较大的风险。
如果风险管理不到位,将会对企业造成较大的危害。
4. 投融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企业投融资领域中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
投资者、融资方和项目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交易不对等,甚至有些情况下会出现欺诈行为。
5. 沟通不畅在进行投融资活动时,各方之间的沟通不畅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有时候双方对于投资项目的期望和要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沟通,导致最终的投融资合作出现了问题。
二、改善建议企业应该建立并不断完善科学的投融资决策模型,结合财务、经济、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分析和预测。
建立完善的投融资项目管理体系和流程,将投融资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以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要重视项目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提升其管理水平。
企业在进行投融资活动时,要充分重视风险管控,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
要对投融资项目进行全面、深入的风险评估和分析,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工作。
投资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投资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作为一个投资者,我们都希望自己的投资取得好的收益,但是在投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问题,而正确的应对这些问题则是确保投资成功的关键。
一、投资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分析1. 风险控制不足投资本来就是有风险的行为,但是我们需要做的是尽可能降低风险。
许多投资者由于盲目自信,过于贪婪,而没有认真了解市场动向,也没有认真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大量投入资金而导致损失。
因此,在投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市场和投资品种的风险特征,秉承“买进便是卖出”的原则,建立风险控制体系,制定好止损和退出策略,以避免损失的扩大。
2.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在投资过程中,有些人会掌握更多的信息和内幕,从而获取更大的收益,而少数人甚至通过内幕信息进行非法操作,给正常的投资者造成损失。
因此,我们需要维持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尽可能获取更多的信息,不断提升我们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以参与合法的投资行为。
3. 投资目标不清晰有些新手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往往缺乏明确的投资目标,没有制定明确的投资计划,也没有考虑到自身的资金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盲目跟风、盲目进退,导致损失。
因此,在投资过程中需要确立自己的目标,制定风险可承受的投资策略,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仰,以保护自己的投资收益。
4. 缺乏市场和专业知识在投资过程中,如果缺乏市场和专业知识,只能凭借盲目的赌博,决策不理智,容易导致损失。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市场和专业知识,建立良好的投资理念和方法,保持良好的投资心态,以提高我们的投资能力。
5. 外部环境变化在投资过程中,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都会发生变化,如美国贸易政策、欧债危机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投资收益。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市场和政策的动态,及时调整和变换自己的投资策略。
二、应对投资风险的对策1. 形成投资理念在投资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投资理念,明确自己投资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如何制定投资策略和执行计划,以及如何评估和选择投资品种等,这些都需要慎重考虑,形成自己的独特投资思路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2投资阻塞问题的解决方案:一个文献综述皮建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摘要:本文对投资阻塞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了一个国外前沿文献的综述,并简单讨论了其对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启示。
关键词:投资阻塞;解决方案;契约;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7)05-0262-08一、引言 关系专用投资(relati onshi p s pecific invest m ents)是相对一般投资(general invest m ents)而言的,它是和可挤占准租金联系在一起的,可挤占准租金是指关系专用价值与其次优用途价值之间的差额的一部分[1]。
经济行为主体在进行关系专用投资时,就会面临着投资阻塞问题(holdup p r oble m)(也有人译为套牢问题或敲竹杠问题)①。
由于关系专用投资是一种沉淀成本类型的投资,所以很容易产生投资方不能获得自身投资的全部边际回报的低效率现象,进而引起投资不足(underinvest m ent)问题。
这也就是通常所谓的科斯定理的失灵的情形[2]。
关系专用投资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双方都进行关系专用投资的被称为双边专用投资,只有一方进行关系专用投资的被称为单边专用投资;卖者为降低其成本或买者为提高其收益而进行的关系专用投资被称为自利投资(selfish invest m ents),而一方进行的对另一方产生直接收益的关系专用投资则被称为合作投资(cooperative invest m ents)[3]。
投资阻塞问题本质上是一种不完全契约,如果交易双方能够签订状态依存的完全契约的话,那么投资阻塞问题根本就不会存在。
所以,处理投资阻塞问题一般采用的是不完全契约理论的方法,当然,也有的采用的是激励理论或机制设计理论的方法。
Hart&Moore的经典文献为处理投资阻塞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准(benchmark),因为许多随后的文献在处理方法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是对这个基准的假设做了适当的修改,所以很有必要对这个基准进行介绍。
[4]Hart&Moore把投资阻塞问题抽象为风险中性的买者和卖者之间的一种不完全契约关系。
他们在第0期(date0)签订契约并规定了在将来进行交易的条件,假定所有的交易都发生在第2期(date 2)。
买者对每一单位商品的估值是随机变量v,卖者的成本是随机变量c,v和c的值在第0期之后和第2期之前(比如第1期)实现。
在第0期签约之后且在第1期之前,买者和卖者分别进行关系专用投资,专用投资影响v和c的分布,v和c的实现由各方的关系专用投资以及第1期的自然状态决定。
作者简介:皮建才(1977-),男,山东临沂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
① 对于holdup p r oble m的翻译问题可以参见皮建才《形式权威、投资阻塞与企业自生能力》注释3,《财经科学》2006年第7期;皮建才《李约瑟之谜的解释:我们到底站在哪里?》注释16,见《经济学(季刊)》2006年第6卷第1期;皮建才《所有权结构、自私性努力与投资阻塞问题》注释1,见《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
他们的结果表明,在存在专用投资的情况下,通常不可能实施第一优(first -best ),但可以得到第二优(second -best );在进行风险分担且不存在专用投资时,只要双方的信息发送能够被证实,实施第一优就是可能的。
投资阻塞问题是根据设定的变量和假设的条件进行解决的,不同的假设条件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投资阻塞问题的处理是企业理论和组织理论的核心内容,虽然它的扩展形式在劳动经济学等诸多领域也有很好的应用。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如何解决投资阻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这些解决方案有的是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有的是从纯粹理论的角度出发,所以给出的启示也就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传统智慧”给出的处理投资阻塞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纵向一体化、财产权利配置(p r operty rights all ocati on )、再谈判权利缔约(contracting on renegotiati on rights )、选择权契约(op ti on contracts )、生产契约(p r oducti on contracts )、关系契约(relati onal contracts )、金融权利配置(financial rights all ocati on )、科层权威(hierarchical authority )以及注入市场竞争等,而“非传统智慧”给出的方案则是通过投资和议价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来处理和解决投资阻塞问题。
[5]因为纵向一体化和财产权利配置在聂辉华[6]、杨其静[7]以及皮建才[8]的交易成本经济学(W illia m s on 框架)部分和财产权利理论(GH M 框架)部分已经作了相关的综述,所以通过纵向一体化解决投资阻塞问题以及通过财产权利配置解决投资阻塞问题没有在本文中逐层展开。
二、通过再谈判权利缔约解决投资阻塞问题 再谈判权利缔约(contracting on renegotiati on rights )过程本质是属于再谈判设计类型的最优契约设计。
通过再谈判权利缔约解决投资阻塞问题的经典文献包括Chung 和Aghi on,De watri pont &Rey 等人的研究。
Chung [9]认为无成本的受约束的修正(constrained revisi ons )可以减轻契约不完全性引致的低效率。
当契约被用来方便风险中性的双方之间的交易时,通过简单契约(si m p le contracts )来实施第一优是可能的。
当一个契约被用来分担风险时,实施第一优通常是不可能的。
然而,当一方是风险中性时,通过把所有的事后决策权分配给该方来实施第一优是可能的。
他假定初始契约(the initial contract )是由两部分条款组成的,一部分是关于配置的(规定数量和转移支付),另一部分是关于修正机制的。
可行的修正机制是“要么接受要么走开”(take -it -or -leave -it )双方中一方给出的提议,也就是说是一种单边议价。
由于初始配置决定了事后议价过程的现状点(the status quo point,也称为威胁点或不同意点[10]882),所以双方可以通过适当选择初始配置来约束修正博弈。
只要初始配置让没有关系剩余索取权(the residual clai m ant of the relati onshi p )的一方拥有投资的正确激励(尤其是规定正水平的交易以致于让该方投资不足的成本非常高),第一优就会被实施,因为有关系的剩余索取权的一方自然会进行有效率的投资。
不管事后决策结构或治理结构如何,再谈判或初始协议的修正可以有效对付投资阻塞问题,这一点与W illia m s on 框架和GH M 框架有很大的不同。
Aghi on et al .[11]考察了进行可观察(observable )但不可证实(unverifiable )投资的买者和卖者之间的关系(a buyer -seller relati onshi p ),传统的观点认为契约的再谈判可能阻碍第一优结果实施,但是他们却认为,只要初始契约能够监督事后再谈判过程,有效率的投资和最优的风险分担就能够实现。
再谈判设计(通过设定规则来治理再谈判过程)有两个特征,其一是再谈判停止情形下的违约选择权(default op ti ons ),其二是把所有的议价力量分给任何一个缔约方的配置。
这两个特征可以在标准的鲁宾斯坦(Rubinstein )议价博弈中通过契约条款(contractual p r ovisi ons )得到,比如特定绩效条款(s pecific -perfor mance clauses )和拖延罚金(penalities for delay )。
一般情况下,违约选择权和议价力量的选择和分配条件依存于双方发送的关于自然状态的信号。
只要双方是风险中性的,通过简单地选出非状态依存的价格—数量对(p rice -quantity pair )作为违约选择权以及通过把所有的议价力量都分派给某一方就可以实现经济效率从而解决投资阻塞问题。
362投资阻塞问题的解决方案:一个文献综述462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5期・学术回眸三、通过选择权契约来解决投资阻塞问题 这一问题的经典文献包括Noldeke&Schm idt的研究。
Noldeke&Schm idt[12]认为实现第一优并不需要更进一步再谈判设计,简单选择权契约就可以实现有效率的投资决策和有效率的交易。
选择权契约(op ti on contracts)规定了物品的规格和支付的价格,如果卖者正好愿意交付这种规格的话(卖者有以预先决定的价格交付的权利而不是交付的义务)。
简单选择权契约让卖者拥有交付(delivery)的决策权并规定支付依赖于交付是否发生。
如果一方引致初始契约条款规定的无效率结果,那么偏好初始契约中给定的有效率交易决策的另一方就可以获得全部的再谈判剩余。
选择权契约的关键性特征是,参与者中的一方可以单边决定是否发生交易,而这也正是我们把这种契约称为选择权契约的原因。
选择权契约虽然在处理单边直接外部性(一方进行的投资对另一方的成本或估值有外在影响)方面更加成功,但在处理双边直接外部性方面并不能实现第一优,而且它还不能有效地配置风险。
这篇文章的关键性假设是法院可以证实卖者的物品交付,这与Hart&Moore[4]的假设刚好相反。
Noldeke&Sch m idt[13]为状态依存的所有权结构在合资企业中的盛行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这一解释框架建立在此种所有权安排可以提供投资激励的基础之上。
如下的所有权结构可以解决投资阻塞问题以实现第一优投资:一方在初始时拥有企业,然而另一方在随后期(a later date)拥有以预先决定的价格(a p redeter m ined p rice)买下企业的选择权。
一方(比如A)在初始时的投资越多,另一方(比如B)在随后期对企业的估值就越高,B当且仅当A的投资充分高时才会行使自己的选择权。
如果选择权价格(op ti on p rice)选得合适,当且仅当A进行了最低数量的效率投资时B才会购买企业。
这反过来会诱使A进行有效率的投资,如果A投资太少,B将不会行使其选择权,这会使B的投资激励变弱或稀释,从而使企业对A而言价值也不高;如果A投资过度,因为B将在随后期成为所有者,所以B将获得A的过多的投资的大部分边际收益,这会使A没有激励这么做;这样一来,有权选择拥有的契约(op ti on-t o-own contracts)就实施了第一优,解决了投资阻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