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
近代汉语研究

近代汉语研究精心整理近代汉语研究主讲人:王秀玲总复习题型12——记录口语是近代汉语的最主要特征。
二、近代汉语的上下限(分期)汉语史专家们对近代汉语的上下线的划分是否看法一致?——答案是否定的。
各家关于近代汉语的分期存在很多分歧。
近代汉语的分期存在很多分歧,分歧的原因是什么?其原因就在于对于什么是口语和记录了多少口语才算是近代汉语意见不一致。
袁宾巧妙地解决了分歧。
首先,总结了汉语史学术界关于近代汉语的三点共同认识:(一)大家都同意使用“近代汉语”这个称呼;(二)大家都同意近代汉语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独立的阶段;时期,它既是前一阶段的晚期,也是后一阶段的早期。
是前后两个语言时期的共管地带。
问题:是否能认为语言的主干时期最重要,非主干时期就不重要?把汉语分为主干时期和非主干时期是从解决汉语史分期角度着眼的,从汉语研究的角度说,其实并无主次之分,两个阶段同样重要。
第二节近代汉语文献资料简介一、早期语料(非主干时期)(一)汉译佛经。
(《百喻经》《六度集经》、《杂宝藏经》)(二)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
(《搜神记》)《喻北方(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流行的戏曲称“杂剧”《窦娥冤》《西厢记》《赵氏孤儿》等。
宋元以来流行于东南沿海的戏曲叫“南戏”,以当时的杭州为中心。
如:《张协状元》、《拜月亭记》、《琵琶记》、《荆钗记》。
(四)长篇小说《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三遂平妖传》、《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五)民歌时调《挂枝儿》、《山歌》注意:话本、南戏北曲剧本和长篇小说等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汉语进入了主干时期。
《孽因为近代汉语的晚期实际也就是现代汉语的早期,这是一段汉语中的重叠时期,属于前后两个时期的共管地带。
它们体现了汉语从近代向现代过渡的轨迹。
第三节近代汉语在汉语发展史上的独立地位一、为什么要强调近代汉语在汉语发展史上的独立地位?第一、从时间上看,近代汉语的主干时期长达六个世纪,加上前后两个非主干时期总共约为十个世纪。
汉语语法研究概况

汉语语法研究概况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是随着20世纪初白话文在文化教育界的普及而迅速兴起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不仅很快成为通行语文形式,也自然成为语言研究的对象。
继早期最有影响的以文言为研究对象的语法专著《马氏文通》之后,20年代初以《新著国语文法》(黎锦熙1924)为代表的一批以现代汉语为研究对象的语法论著相继问世。
80多年来,汉语语法学者借鉴国外语法理论,发掘汉语事实,探讨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在汉语的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以及语法表达功能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探究,研究方法也呈多元化的趋向。
汉语语法范畴研究汉语语法学者从一开始就关注语法范畴的确立问题,数十年来关于“词类”问题的广泛讨论和不懈探究就是一部汉语基本语法范畴确立的历史。
和其他语言的研究者一样,汉语语法学者首先准确地辨析出了名词、动词、形容词这样的基本词类范畴,但在分析手续上却遇到了许多西方学者所未曾遇到的难题。
因为汉语几乎没有可供辨识的外在词形标记,在确定词类成员的问题上就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
早期的汉语语法学者看到英语这样形态不太发达的语言仍然可以分清词类,由此得出一种“词类是分别观念自身在言语中的品类和性质”的认识(黎锦熙)。
20年代以《新著国语文法》为代表的现代汉语语法论著都是完全从意义的角度确定词类的。
但划分词类的目的毕竟是为了说明语法,由于汉语中的许多实词可以在不改变形式和基本语义的情况下充当不同的语法成分,从而造成了词类虽已确立,而不能服务于句子分析的尴尬局面。
20年代的语法学者没能解决这个问题,只是留下了“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这样一句引起众多争议的断语。
20世纪30年代末的“汉语语法改革讨论”可以说是对按照意义标准区分语法范畴的做法的不满。
这一讨论初步达成了词类区分应以句法功能为基础的认识,并触及了词类与句法的关系。
吕书祥的《汉语语法要领》(1942-1944)和王力的《现代汉语语法》(1943-1944)发表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虽然它们基本上是从意义的角度解释词类,但它们明确坚持“词有定类”的原则,并引入“词积理论”,试图解决词性在句法上的不同功能。
汉语疑问代词分类体系研究综述--基于语法史的视角

、
( 二 )集 中的 归 类法 把 代 词作 集 中处 理 始 于 《 马 氏 文 通 》 。 马 氏 除 了 说
个共 同的特 征 叫作 “ 代 ”。赵元任 ( 1 9 7 9 )指 出:因此 所 差 距 。 人 称 代 词 主 要 包 含 在 “ 有 定 的指 称 ”一 章 , 疑 问 另立 “ 替 代 词 ”一类 ,横 切 别 的词 类 。 代词主 要包含在 “ 无 定 的指 称 ”一 章 , 问 地 点 和 问 时 间 的 由此可见, “ 代词 ”在汉语中是一类特殊的词 。因此对于 疑 问代 词 则 分 布 在 “ 方所 ”和 “ 时 间 ”两 章 。
理 论 ・ 综 述 \
汉 语 疑 问代 词分 类体 系研 究 综述
— —
濯
基 于语 法 史的视 角
口刘 妍
摘
要 :梳理 了自 ( 《 马氏文通》开始 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中对代词和疑 问代词的分类体 系研 究。对代词的分类体 系主
按 照语 法 功 能 分 类 ”
要分 为 “ 分散 的 归 类 法 ”和 “ 集 中 的 归类 法” ;对 疑 问代 词 的分 类 体 系主 要 分 为 “ 分散的分类法…
时,对代 词和疑 问代 词 的划 分都有着 不 同的观 点 。随着 研 代 名词和别种 替代词两类 。别种替代 词包括代副 词、代形 究的不 断深入 ,针 对疑 问代 词 的用 法和对单 个疑 问代 词 的 容词 和代动词 。指 出代名 词 以外 的替 代词大多数 是从指示 研 究 也 在 不 断深 入 ,呈 现 了精 细 化 的趋 势 。 区别词 “ 这” “ 那 ” , 疑 问 /无 定 代 名 词 “ 什 么 ”和 疑 问 按 照 现 行 的代 词 分 类 体 系 ,疑 问代 词 属 于 代 词 的 一类 。 /无 定 副词 “ 怎 么 ”派 生 出来 的 。
汉语语法词汇史专题研究

汉语语法词汇史专题研究汉语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拥有丰富的语法词汇。
有了语法词汇,每个句子都有了自己的语义、语法、句法和口语习惯,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汉语系统。
汉语语法词汇的发展不仅反映了汉语文化的演变,而且对今天的汉语教学也至关重要。
因此,对汉语语法词汇史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汉语语法词汇史可以追溯到21世纪中叶左右,主要分为古代汉语语法词汇史和现代汉语语法词汇史。
古代汉语语法词汇史起源于古汉语时期,主要是以《篇章》、《说文解字》和《训诂》等文献为基础,分析汉语古代的语法和词汇发展规律。
此外,还可以从《诗经》、《尚书》、《易经》、《周易》等文献中获取有关信息。
现代汉语语法词汇史的开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的先驱性实验,主要是以清末民初的《汉语大字典》和《汉语语法研究》为基础,构建了词汇学、语义学、句法学和声音学四大学科系统。
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汉语语法词汇发展,而且还为深入研究汉语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汉语语法词汇的研究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汉语语法词汇研究得到了大幅提高,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载体,出现了许多新的汉语语法词汇研究技术。
其次,汉语语法词汇研究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国内学者积极参与汉语语法词汇研究,推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而国外学者也开始投入汉语语法词汇研究,围绕汉语的不同特点,提出比较语言学的观点和方法。
最后,随着汉语语法词汇的发展,汉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多年来,汉语教学法对汉语语法词汇的研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句法研究,以及汉语语义研究等。
这些研究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汉语语法词汇,从而提高汉语水平。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汉语语法词汇史的研究对汉语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理解汉语言系统也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汉语语法词汇的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希望未来的学者们都能更多地投身于此,为汉语语法词汇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近代汉语研究概要

近代汉语研究概要本文旨在介绍《近代汉语研究概要》的背景和目的,并概括性说明本文将讨论的内容。
《近代汉语研究概要》本文旨在介绍《近代汉语研究概要》的背景和目的,并概括性说明本文将讨论的内容。
《近代汉语研究概要》近代汉语的演变近代汉语的演变描述:在近代时期,汉语经历了许多发展和变化,特别是在语法、词汇和语音方面。
本文将探讨这些变动,以便更好地理解近代汉语的特征和演变过程。
描述:在近代时期,汉语经历了许多发展和变化,特别是在语法、词汇和语音方面。
本文将探讨这些变动,以便更好地理解近代汉语的特征和演变过程。
内容:内容:语法的演变近代汉语的语法在词序、句法结构等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些古代的语法规则逐渐淡化,而一些新的语法现象逐渐出现。
例子:动词位置的变动、语态和时态的变化等。
词汇的变动近代汉语的词汇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和丰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新的词汇被引入到汉语中。
同时,一些古代词汇的用法也发生了改变。
例子:外来词的引入、旧词新义的出现等。
语音的变化近代汉语的语音系统也有所变化。
一些音节的发音发生了调整,声调的变化也有所影响。
例子:儿化音的普及、轻声的变化等。
以上是《近代汉语研究概要》的概述部分,将为读者提供近代汉语演变的基本了解。
详细的研究将探讨各个方面的变动和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近代汉语。
近代汉语研究概要以上是《近代汉语研究概要》的概述部分,将为读者提供近代汉语演变的基本了解。
详细的研究将探讨各个方面的变动和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近代汉语。
近代汉语研究概要本文主要分析导致近代汉语变化的各种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等内部因素,以及外来语对汉语的影响。
内部因素近代汉语的演变受到了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内部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社会发展的变革导致了语言使用环境和需求的改变。
例如,近代中国面临着革命、战争、现代化进程等社会转型,这些变革引起了人们对新概念、新词汇的需求,从而促进了汉语的变化与发展。
现代汉语语法学简史

现代汉语语法学简史第一节中国语法学的创立——《马氏文通》1898一、作者简介:马建忠二、主要内容:字类系统和句法成分系统先秦两汉时期的古文1、词类系统(字类)实字:名字代字动字静字(形容词、数量词)状字虚字:介字连字助字叹字2、句子成分系统起词:充当主语的词语词:充当谓语的词(内动、外动)止词:充当宾语的词表词:静字充当谓语司词:介词宾语加词:介字与其司词读:小句3、位次系统主次(作起词的名字)宾次(作止词的名字)正次(中心语)偏次(修饰语-------定语)三、对《马氏文通》的评价1、建构了中国最早的语法体系、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变附庸为独立、变零散为系统、变议论为科学。
)2、缺陷:模仿痕迹太重(普遍唯理语法阿尔诺、朗斯罗);第二节第一部完备的白话文语法著作—《新著国语文法》1924一、作者简介:黎锦熙1890-1978 真正的语言学家二、主要内容1、句本位语法从动态环境中看语法结构及其功能词类系统名词、代名词实体词动词述说词形容词、副词区别词介词、连词关系词助词、叹词情态词转类铁桥形容词狮子的勇猛名词落花、飞鸟形容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词无定类句位决定了词的性质分类2、句法分析——图解法主要成分:主语和述语连带成分:宾语和补足语外动词同动词工人请我讲演我爱他诚实附加成分:形容的附加语、副词的附加语三、对《新著国语文法》的评价1、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和马建忠一同被称为中国语法学的奠基人。
2、帮助确立和巩固了白话文的地位,提出了宏大的“句本位”语法体系,建立了一套中心词分析法。
3、句本位不太切合汉语的实际。
汉语的词和句子成分不存在对应关系,词无定类。
(一线制双线制)第三节文法革新时期(1938-1949)一、陈望道和方光焘陈望道:发起者和组织者,并一步步把文法革新讨论引向深入,提出“文法应该主要研究表现关系”。
方光焘:理论建树者,提出“广义形态”的说法(词语组合能力、重叠)。
二、文法革新的宣言王力和《中国文法学初探》三、文法革新时期的最高成就吕叔湘和《中国文法要略》、王力和《中国现代语法》、高名凯和《汉语语法论》《中国文法要略》不囿于以往固有的格局,全力挖掘汉语结构的特点及其规律,是文法革新运动的实质性成果。
近代汉语研究复习资料

近代汉语研究复习资料一、近代汉语的定义1、近代汉语:是指唐宋以来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用于口头交际的汉语。
2、记录口语是近代汉语的最主要特征。
二、近代汉语的上下限(分期)◆汉语史专家们对近代汉语的上下线的划分是否看法一致?▪——答案是否定的。
各家关于近代汉语的分期存在很多分歧。
◆近代汉语的分期存在很多分歧,分歧的原因是什么?其原因就在于对于什么是口语和记录了多少口语才算是近代汉语意见不一致。
◆袁宾巧妙地解决了分歧。
首先,总结了汉语史学术界关于近代汉语的三点共同认识:(一)大家都同意使用“近代汉语”这个称呼;(二)大家都同意近代汉语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独立的阶段;(三)南宋、元代、明代、清代前半期是大家都能够同意的近代汉语时期。
其次,根据语言的两大特点(1.语言是一种既连续但又在渐变的社会现象。
2.语言的变化是很缓慢的),提出了划分汉语史分期的两条原则。
(一)确定主干部分的原则(二)前后阶段可以部分重叠的原则划分汉语史分期的两条原则(包括这两条原则划分的依据)(一)确定主干部分的原则语言的渐变规律决定了汉语的发展是由非主干部分逐渐发展变化而进入主干部分。
当进入主干时期以后,它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方面的特点都已经表现得最充分、最典型、最成熟,以这个时期作为这个阶段的典型代表就是最恰当的了。
对于近代汉语来说,南宋、元代、明代和清代前半期,则是大家都接受的近代汉语主干时期。
(二)前后阶段可以部分重叠的原则重叠的部分也即非主干时期,非主干时期是从前一主干时期向后一主干时期过渡的时期,它既是前一阶段的晚期,也是后一阶段的早期。
是前后两个语言时期的共管地带。
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问题:是否能认为语言的主干时期最重要,非主干时期就不重要?▪把汉语分为主干时期和非主干时期是从解决汉语史分期角度着眼的,从汉语研究的角度说,其实并无主次之分,两个阶段同样重要。
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综述现代汉语的兼语式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语言学课题,在语言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兼语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在同一环境下共同存在并使用的现象。
在现代汉语中,有很多兼语现象,这些兼语现象既包括语言中的词汇、语法结构等方面,也包括话语中的交际行为和语气等方面。
本文将综述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的现状、问题和前景,并对其进行评述。
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兼语现象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许多学者对现代汉语中的兼语现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并提出了各自的解释和观点。
其次,兼语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不断拓展和深化。
在兼语研究中,学者运用了很多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如实证研究、对比研究、理论分析等,不断推动了研究的进展。
此外,兼语研究还与相关领域的研究相互渗透和交叉,形成了多学科的研究格局。
然而,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兼语现象的解释和分类尚未达成共识。
不同的学者对于同一现象的解释和分类存在差异,这导致了研究成果的分散和碎片化。
其次,兼语研究往往缺乏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合。
学者们在研究中过于依赖于理论分析,而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撑,这使得研究结果缺乏说服力和可操作性。
再次,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的范式和方法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虽然在兼语研究中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理论,但仍然有一些重要的问题和问题没有解决。
总之,现代汉语的兼语式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语言学课题,其研究现状、问题和前景对于推动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充分吸收和借鉴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加强对兼语现象的描述、分类和理论研究,并注重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可以为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 第十三章 比较句 《马氏文通》将古代汉语的比较句分为平比、差比、极比三种。
一、差比句 1.1差比句词序的历史变化 太田辰夫的观点: 古代汉语的差比句用“A—形容词—介词—B”式,A、B代表两个比较项,可用于古代汉语差比句式的介词有“于、过、如、似”。——《中国语历史文法》 “于”最常用,从古代一直用到唐代。 “过”见于唐代。 “如”本来用于平比句,从唐代起转为表示差比。 “似”在唐代产生,用得比“如”多。
现代汉语差比句用“A—介词—B—形容词”式,介词用“比”,由动词发展而来,唐代“比”处于由动词虚化为介词的过程中,有些句子还有“比较、比拟”的意思,如: 若比李三犹自胜。(白居易诗) 但有的例子已经可以看作差比句,如: 色比琼浆犹嫩。(郎士元诗)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差比句的不同: 1、词序不同:古代汉语差比句中形容词在两个比较项中间,现代汉语差比句中形容词在两个比较项后。 2、古代汉语差比句不能用副词或补语说明差别程度,但是唐代以后情况有所改变。 如:眼见的泪点儿更多如他那秋夜雨。(潇湘雨,3折)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差比句中一般只用一个形容词表示比较结果,不能说明差别的程度。现代汉语差比句则以用副词,后助形容词,补语等更细致地表示差比为特征。如: 我这枝笔比刀子还快哩。(救孝子,2折)——现代汉语差比句 贝罗贝的观点: 将现代汉语比较句结构概括为:X+比较词(comparative)+Y(+adverb)+比较结果
(dimension)”。X和Y是两个比较项。贝罗贝把比较分为三级:比较级(superiority)、等同 级(equal)、相差级(inferior)。比较级大致与差比相当,现代汉语中比较词用“比”。等同级大致与平比相当,现代汉语用“跟„„一样„„”或“有„„那么„„”表示。 贝罗贝与太田辰夫对差比句的不同看法是:“似、若、如”并非产生于唐代。
平比 差比 极比 平比者,凡象静字以比两端无轩轾而适相待者也。 差比者,两端相较有差也。 极比者,言将所以比之象推至於其极也。
例:且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例:季氏富於周公。(论语•先进) 例:诸子中胜最贤。(史记•平原君列传) 贝罗贝明确指出汉语差比句式发生较大变化是在宋元时期。这一时期古代汉语差比式“X+形容词+於/过+Y”的使用少了,而以前用于表示平比的“X+形容词+如/似+Y”式则用来表示差比。如: (17)东风寒似夜来些。(贺铸:浣溪沙) 语意上的变化带来“X+形容词+如/似+Y”式在宋元时期的第二个变化,即是第二个比较项Y后面可跟有说明具体的比较结果的数量补语,如: (20)今年衰似去年些。(赵长卿词)
一些形容词或动词如“强、胜、过”等出现在差比句“X+形容词+如/似+Y”中时,原来的词汇意义弱化,都表示“比„„好”的意思。这类句子在宋以后非常多: (22)食楚江萍胜似粱肉。(竹叶舟,元刊杂剧三十种) 差比句在宋元时期的最大变化是唐代产生的“X+比+Y+„„”式这时成为最常用的差比句,Y后面可以是动词短语也可以是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如: (26)王陵比我会沽酒。(气英布,元刊杂剧三十种) (28)(这桥)比在前十分好。(老乞大) 贝罗贝对汉语比较句的历史演变中的两个重要问题作了分析。 1、古代汉语的平比句式为什么到了宋代开始表示差比。P420最后一段 2、表示差比的“比”字句是如何出现的。
1.2“比”字句的产生与发展 贝罗贝(1989)考察了动词“比”虚化为引进比较对象的介词的过程。他指出从春秋战国到汉代“比”是动词,表示“相比、比并”的意思,有以下六种格式: X+比+於+Y 比+X+於+Y X+比+Y X+Y+比 X+以+Y+比 X+与+Y+比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比”仍为动词,表示“比较”,其格式除沿用上一时期的外,还出现了两种新格式: 以+X+比+Y X+比+Y+VP “X+比+Y+VP”这一格式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的,在前一时期未见。它是从连动结构“NP0 V1 NP1 V2 NP2”发展而来的。这一格式中的“比”仍是动词,原因有二: X 比 Y
1、同时期其他的连动结构“V1+Object1+V2+(Object2)”中的V1仍没有虚化。 2、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格式的应用仍然很少,在V2的位置上只有动词“有”,也没有见到形容词出现在V2的位置上,而现代汉语比较句中最常见的情况恰恰是形容词表示比较结果。到了唐代,V2的位置上出现了形容词。
黄晓惠对“比”字句具体演变过程的不同看法:把魏晋南北朝出现的“周觊比臣有国土门风”这类句子概括为“(X)比YW”,并把它称作“古泛比句”,认为泛比句只强调比较的结果,并往往在语义上涵括了平比、差比、极比,在现代汉语中泛比用“比起来,VP”表示: 他们兄弟三个比起来,性格各不相同。(平比) 他们三个比起来,老三学习差一点。(差比) 他们三个比起来,老二最高。(极比) 汉魏六朝时出现的泛比格式“(X)比YW”与先秦的“(X)比于Y”和汉以后的“(X)比Y”式有渊源关系。“其中先秦的(X)比于Y”的例子从先秦到汉魏时期均可见到用例: (42)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墨子•鲁问)
但汉魏时期文献中更常见的是“(X)比Y”式: (44)人以汝家比武侯。(世说新语)
“(X)比Y”式是“(X)比于Y”式脱落了“于”形成的,如: (46)如瞎猕猴比于我妇。(杂宝藏经)
黄晓惠认为汉魏时期的泛比句“(X)比YW”可以析分为两个分句: S1:X比Y S2:XW 第二个分句W所陈述说明的对象X与第一个分句的主语一致,所以缺省,即 W前存在一个语义空位。
黄晓惠将古泛比句式的产生作了如下概括: S1:X比Y,+S2:XW→X比Y+(X)W→X比YW
黄晓惠认为汉魏六朝的“(X)比YW”式还有两点与现代汉语的差比句不同: 1、古泛比句有两个语义重心,即:“比Y”和W。而现代汉语差比句只有一个语义重心“W”。 2、古代泛比句仅在说明比较的结果,可以涵盖比较范畴的三级状态,而现代汉语差比句只表示差比。
黄晓惠用重新分析理论解释了汉魏六朝的“(X)比YW”式的演变过程: 古代泛比句“(X)比YW”在使用中,W与“比Y”关系越来越紧密,W前的语义空位很难再补上,语义重心逐渐转移到W上,“比YW”由连谓结构变为偏正结构,特别是宋以后随着古差比句“(X)W于/如Y”的衰落,“(X)比YW”越来越多地用来表示差比,形容词也逐渐进入“(X)比YW”式,最终演变为现代汉语的差比句。
黄晓惠认为这一变化是在明清时期实现的,她通过对六朝至明清时的一些文献的考察,给出了一系列的数据说明这一点: 1、(X)比Y式的使用从六朝时开始减少,而(X)比YW式的使用开始增加,从明到清,出现激增。 2、从各时期“比”的句法功能来看: 宋以前:主要用于非“(X)比YW”句,且单独做谓语动词。 金元明:则是一个相对平衡的时期。 清以后:主要用于“(X)比YW”。
3、从古差比句“(X)W于/如Y”和泛比句“(X)比YW”在不同时期的使用频率看: 宋以前:主要用“(X)W于Y”表差比,“(X)比YW”表泛比,使用频率不高。 金元:“(X)W于Y”衰减,“(X)W如Y”上升为强式,“(X)比YW”使用率缓慢增加。 明以后:表差比的“(X)W如Y”表现出明显递减的趋势,“(X)比YW”的出现频率超 过了“(X)W于Y”式和“(X)W如/Y”式之和。 清以后:“(X)比YW”的出现频率远超“(X)W于/如Y”式,古差比句完全衰落了。 4、从“(X)比YW”中W的构成成分来看,六朝时基本是动词性的,唐代开始出现形容词性的,到明清时出现了大增长。 现代汉语差比句的出现时间的不同看法: 太田辰夫、贝罗贝认为差比句在唐代已经出现了。 黄晓惠认为差比句出现在明清时期。
二、平比句 贝罗贝的观点: 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 平比格式主要是“X+形容词+如/若/似+Y”,如: (1)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否定时,形容词出现在第二个比较项Y之后,如: (3)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孟子•尽心上)
“如、若、似”是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更常见的是用在“X+如/若/似+Y”这样的格式中,如: (4)孟施舍似曾子。(孟子•公孙丑上) 否定时,用“X+不+如/若/似+Y”,如: (6)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这一时期平比句的另一格式是“X+与+Y+„„”,但用例不多,如: (7)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孟子•尽心上)
魏晋南北朝到唐代平比格式基本与春秋战国时期一样,只是出现了“X+不+同+Y”和“X+不+同+於+Y”两式: (8)汝等不同余人。(六祖坛经) (9)太子德更进茂不同於敌。(世说新语•方正)
宋元时期平比句的词序发生了变化,用“X+比较词+Y+„„”表示,比较结果放在了第二个比较项后面。比较词有“如、似”,否定时在比较词前加“不”。如: (10)仰视见开孔如井大。(旌异记,太平广记) (12)肥羊法酒不如俺庄农家的茶饭倒好。(刘千病打独角牛) 第二个比较项Y的后面,比较结果的前面还可以出现形容词“一般”。 (13)父母的恩便似官里的恩一般重。(孝经直解) 也可只出现“一般”,“一般”和古代汉语中“如„„然”句中“然”的性质一样。 (14)布价如往年的价钱一般。(老乞大)
元代以后表比较的“比”、介词“和”都可用于平比句中,如: (15)他们高丽地面守口子渡江处的官司比咱门这里的一般严。(老乞大) (16)却和这里井绳洒子一般取水。(同上) 用“和”的句子和现代汉语的句子非常接近了。
太田辰夫 (1987)举出用“是„„的”表示平比的: (17)偏有这东西是灯草一样脆的。(金瓶梅,53回)
魏培泉的观点 中古汉语的两种平比式: 甲式:X+A+如(若)+Y 乙式:X+如+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