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二首 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含答案

(完整word版)《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含答案

4.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设计:龙的故乡[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2.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3.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学习重点]反复诵读,领悟田园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难点]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栖息草茸茸欢嚷喧响凝成2.根据拼音写汉字。

树lí( )yōu( )暗沉jì昏yùn( )3.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一旦唱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4.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

B.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C.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D.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5.试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蝈蝈与蛐蛐》中所写的夜景。

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6.《夜》展示了夜的什么特点?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

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今天,我们将在英国诗人济慈、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引领下,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读诗1.读一读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生自由诵读,注意圈点勾画生字词。

2.想一想两首诗歌中作者吟咏的意象有哪些?3.议一议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的“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赏景生大声朗读课文,想象并欣赏诗歌的意境。

4.《蝈蝈与蛐蛐》描绘了两幅怎样的画面?5.试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夜》中所描写的夜景。

6.“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这几行诗借白天的“喧响、热闹、欢嚷”衬托了夜晚怎样的特点?悟情7.读一读感情品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九下第一单元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九下第一单元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曾传华编制)【学习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学习重点: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准确把握诗人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的意境中。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⑴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⑵休斯简介:(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导学】一、整体感知(一)基础知识1、给加点字注音。

虔.诚()镶嵌..(.).晨曦.(.).沐.浴()瞰.望()黝.黑()2、解释下列词语。

慰藉:瞰望:镶嵌:虔信:深邃:沐浴:3、《祖国》一诗的作者是俄国诗人_______________;《黑人谈河流》一诗的作者是美国诗人__________,黑人文艺复兴运动领袖,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师用)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师用)
3
板书 设计
学 习 过 程 设 计
然的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文本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适时入组点拨。 ) 1.诗人在描绘夜景时,采用了哪些不同的角度展开描写?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动景和静景。 2.诗人是怎样写“夜”的?(可以从选材、用词等方面考虑) 诗歌相当一部分的内容在于展示夜的静谧,可是从表面文字看,见不到 一个“静”字,极为含蓄,意境深远。第一节中,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 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调动视觉和听觉器 官发挥作用,不言静而静自现。到了第二节后,潺潺的流水在轻轻地歌唱, 更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3.《夜》这首优美的田园诗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四、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 同? 静夜 月光淡淡,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怕会有鲛人在岸。 漏出了几点疏星。对月流珠?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 实景, 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 宁静的心境; 郭沫若的 《静 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2.收集关于“夜”的诗句。 示例: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1
蝈蝈与蛐蛐 一、诗意导入: 阅读天地,聆听万籁,大自然一年四季是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诗篇,给人 以无限的遐想。当我们吟诵济慈诗中蝈蝈与蛐蛐弹奏的田园乐章,心中定会 泛起恬静与温馨交织的朵朵浪花。 二、知识链接: 约翰·济慈(1795~1821 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 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6 年发表处女作《哦, 孤独》 。1817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 ,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 ,从此 崭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 《希腊古瓮颂》 《秋颂》 《忧郁颂》 ,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他的诗想 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 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 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 “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 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 20 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 25 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 他留下的墓志铭是: “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 三、合作、探究、展示 (一)整体感知 根据前面学过的读诗的方法,请同学们在读诗之前先给诗歌划上节奏和 重音,然后自由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读后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 蝈蝈和蛐蛐,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两幅小景。 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 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3.尾声: “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鸣叫” 。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 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 (点明 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 (二)文本探究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诗人把夏天蝈蝈的 “乐音” 和冬天蛐蛐的 “歌儿” 称为 “大地的诗歌” , 你是怎么理解的?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他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 歌,借以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2.《蝈蝈与蛐蛐》哪些句子点明了主旨?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 3.诗中是怎样体现这一主旨? 从内容上来说,夏天,鸟儿不叫了,就出现了蝈蝈的乐音,冬天,夜晚 寂寞了,就出现了蛐蛐的歌儿,春秋两季本来就是百鸟千虫欢唱的季节,由 此体现了诗歌的主旨。从语言上来,蝈蝈——蛐蛐——蝈蝈,浑然一体,回 环往复,主题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 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导学案: 4 外国诗两首学习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3.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4、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学习重点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学习难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研讨法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资料助读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是俄罗斯文学史上仅次于普希金的伟大诗人、浪漫主义的顶峰作家。

他与普希金、果戈里三人一起被誉为俄罗斯古典小说的鼻祖。

俄罗斯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给予莱蒙托夫很高的评价:“民族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其中的名篇有《帆》《浮云》《祖国》等,长诗二十余首。

他的一生充满忧患意识,素以忧国忧民著称于世。

莱蒙托夫是个在诗歌、小说与戏剧等各种文学样式中都有独特建树的俄罗斯作家,他的全部作品都饱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弹奏出有力的反叛的音调。

休斯: (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代表作有诗篇《新的歌》《让美国重新成为美国》,长篇小说《辛普尔这样主张》等。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虔信()慰藉()镶嵌()晨曦()瞰望()沐浴()颤抖()深邃()河水潺潺()黝黑()3、解词:虔信:晨曦:凄清:深邃:慰藉:苍茫:瞰望:浮雕:沐浴:4、填空。

外国诗二首导学案(教师版)

外国诗二首导学案(教师版)

()(教师版)主备教师:习志国课型:自读课【学习目标】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1、把握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知识链接】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

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

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

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

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样铿锵有力。

”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2、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

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3、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新华路初中九年级备课组主备人:高艳萍●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在朗读、品读与联想中,领悟作品的内涵,能用自己的话对作品的思想感情作出评价。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1、了解《蝈蝈与蛐蛐》和《夜》的作者。

2、朗读这两首诗,读准字音、停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在朗读、品读与联想中,领悟作品的内涵,能用自己的话对作品的思想感情作出评价。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出示学习提纲:1、了解《蝈蝈与蛐蛐》的作者。

2、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停顿。

3、思考:(1)本诗结构上分几部分,以哪些句子为标志?分别写了什么?(2)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么理解的?(3)《蝈蝈与蛐蛐》要表达怎样的主题思想?(4)《蝈蝈与蛐蛐》一诗构思有什么特点?学法指导: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反复阅读诗句,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完成以上问题。

自学要求:独立完成,时间为8分钟。

三、学生自学,如有疑问,小组内交流解决。

四、展示自学成果,以加分的形式进行。

五、回顾目标六、达标测评:《前沿》第9页第1、3(1)、4(1)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蝈蝈与蛐蛐》的作者。

二、出示学习提纲:1、了解《夜》的作者。

2、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停顿。

3、思考:(1)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3)诗人在描绘夜景时,采用了哪些不同的角度展开描写?学法指导: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反复阅读诗句,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完成以上问题。

自学要求:独立完成,时间为8分钟。

三、学生自学,如有疑问,小组内交流解决。

四、展示自学成果,以加分的形式进行。

五、回顾目标六、达标测评:比较阅读:说说《夜》这首诗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异同?预设答案: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19 《外国诗二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

2.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直抒胸臆的构思,理解《未选择的路》象征手法的作用。

4.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

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预习与交流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瞬.()息怀恋.()荒草萋.萋()伫.()立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的范围。

()(2)幽静、寂寞。

()(3)长时间站着。

()(4)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5)弄脏,这里指踩下足迹。

()3.作者链接4.背景链接二、合作交流(一)整体感知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反复阅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二)语言品析1.你对“欺骗”一词是如何理解的?2.细读课文,品析下列语句。

(1)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2)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3)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节奏、重音、语调、语速。

1.请用一句话分别概括四节诗的内容。

2.诗歌谈选择,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3.诗中“路”有什么深刻含义?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二、合作交流1.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2.比较阅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这两首诗有何异同?。

外国诗两首

外国诗两首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3.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昏晕( )栖息( )茸茸( ) 银波微漾()
4.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重音。
对学……(1)分钟
群学……(1)分钟
汇报……(4)分钟
定边五中九年级语文科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窦玲备课组审核窦玲领导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核总第4课时
课题:外国诗两首
备注
一、学习目标:
1.收集积累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学习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各组2号准备汇报)
群学……(1)分钟
展示汇报……(4)分钟
(四)达标检测
阅读第二首诗歌,回答文后问题。
1.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首诗,你还能联想到哪些诗或诗句?
四、作业布置
五、教后反思(困惑、收获、改进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诗二首导学案
(2018.3)(教师版)主备教师:习志国课型:自读课
【学习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1、把握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知识链接】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

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

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

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

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样铿锵有力。

”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2、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

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3、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3、象征: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我靠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靠着这支长矛。

”——阿尔基洛斯科《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

——萨福《新娘》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瞬.息()伫.立()萋萋
..()诱.人()忧郁.()
解析:Shùn zhù qī yóu yù
2、写出下列各词的同义词。

忧郁()镇定()怀恋()伫立()幽寂()延绵()
解析:郁闷;惆怅;忧愁镇静;冷静想念;挂念耸立;矗立静谧;沉寂绵亘;连绵
3、填空。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作者是国诗人,史称“”,他的诗歌代表作有《》《》《》等。

(2)、《未选择的路》作者是国诗人。

解析:(1)、《普希金诗集》俄普希金俄罗斯文学之父《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
(2)、美弗罗斯特
【合作探究】
(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解析:特指在生活中应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解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回成为亲切的怀念”?
解析: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都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二)、《未选择的路》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解析: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

解析: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解析:答案不求一致。

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

【知识迁移】
(一)
四面是柳枝篱笆,
篱笆上爬满了豆角秧,
豆角秧里还夹杂着喇叭花藤萝,像□。

墙里是一棵又一棵的□,
墙外是杨、柳、榆、槐、桑、枣、杜梨树,
就像给墙镶上的两道铁箍。

奶奶连巴掌大的地块也不让空着,
院子里还搭着几铺黄瓜架。

1.在文中方框一填入喻体,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童年的五彩梦
B、密封的四堵墙
C、二姐出嫁时坐的彩轿
D、绣着红花的蓝布裙
2.在文中方框二依次填入词语,语意连贯、语气流畅、朗读上口的一组是()。

A、山楂树、杏树、桃树和花红果子树
B、山楂树、花红果子树、桃树和杏树
C、桃树、杏树、山楂树和花红果子树
D、桃树、山楂树、杏树和花红果子树
解析: 1、D 2、C
(二)
最近,妈妈总爱捉住我,
逼我背一支古怪的儿歌: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听说这是一位古代的神童,
七岁时写下的“大作”。

可我却背得结结巴巴,
气得妈妈说我“笨脑壳”。

我只好背得滚瓜烂熟,
妈妈显得特别快活。

从此,每当家里来了客人,
我都要牵出这只倒霉的“鹅”。

听到了一声声的夸奖,
妈妈就奖我美味的糖果。

好像这是我写的诗篇,
其实,我压根儿没见过白鹅.
我家小小的阳台上,
连只小鸟儿都不曾飞落。

更别说从那“曲项”里,
向天唱出美妙的歌?!
真的,我不愿当什么“神童”,
更不想靠“白鹅”啄来糖果。

如果妈妈带我去趟动物园,
那才是我最大的快乐!
1.诗的第二节中所说的“古代神童”是谁?生活在什么朝代?
2.诗中画线的句子是什么意思?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表达。

3.写出能表现全诗主题的句子。

4.这首叙事诗中,妈妈的行动描写细致传神,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请联系有关诗句作具体分析。

5.你的妈妈是怎样一个人?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一谈。

解析:
1、骆宾王唐朝
2、每当家里有客人时,爱慕虚荣的妈妈都要让我给客人们表演背诵《鹅》这首诗。

3、我不愿意当什么“神童”,更不想靠“白鹅”啄来糖果。

如果妈妈带我去趟动物园,那才是我最大的快乐!
4、“捉住”写妈妈的动作,写出了妈妈的严厉,逼迫我背古诗;“气得”写妈妈的神态,体现妈妈的性子急,为背不出诗歌的我而发怒;“显得特别快活”写妈妈的神态,表现妈妈为我能背出诗而高兴。

5、略,妈妈在孩子的成长中,一般扮演教练、老师等角色,答题时,同学们要根据自己妈妈的特点来谈。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