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_魏晋南北朝时期2015
了解中国古代史上魏晋南北朝和唐宋元明清时期

了解中国古代史上魏晋南北朝和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而辉煌,其中魏晋南北朝和唐宋元明清时期是其发展的重要阶段。
通过了解这些时期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演变。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大致从公元220年到589年,历时近四百年。
这段时期的特点是政权不稳定,分裂成多个王朝。
其中最重要的是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和北朝。
这段时期的政治动荡导致了社会经济的衰退,但也孕育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如曹操、刘备、诸葛亮等。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唐宋元明清时期。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王朝之一,被称为“贞观之治”。
唐朝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盛。
著名的诗人杜甫、李白等在这个时期活跃。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重要的王朝,被称为“宋代文化的巅峰”。
宋朝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科技进步,制度健全。
著名的文人苏轼、欧阳修等在这个时期活跃。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由蒙古人建立。
元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辉煌的时期。
明朝时期,国家疆域扩大,社会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繁荣。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满族人建立。
清朝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但也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
总之,了解中国古代史上魏晋南北朝和唐宋元明清时期对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
通过学习这些时期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这些时期的文化繁荣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代历史,探索其中的奥秘和魅力。
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

(2014全国Ⅱ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 泊。东晋以后,巨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成帝颁布 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 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 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 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 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 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 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 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 改革的背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总特征】: (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 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形成;北方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体 制,选官:九品中正制;
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 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赶上北方;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农 业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思想: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科技文化取得辉 煌成就,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公元220——589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魏晋南北朝(220—589)
北朝 魏 东 蜀 汉 南 吴
方 北 方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西晋
东晋
宋
齐 南朝
梁
陈 朝
二、魏晋南北朝政治史
1.宰相制度变迁(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汉武帝创立中朝掌握国家决策大权,此后 中朝官员地位和权力不断提升,到东汉时已形 成尚书台。到魏晋时,三公已完全被架空,成 为荣誉头衔,而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成 为真正意义上的宰相,形成三省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涵盖了公元220年至589年,共计369年。
此时期的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变动剧烈,文化交流活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政权更迭与分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权发生了多次更迭和分裂。
东晋、南朝宋、齐、梁和陈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政权,而北方则先后出现了曹魏、西晋、五胡十六国、北齐和北周等政权。
这些政权之间的斗争与分裂,导致了国家的割据和动荡,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性。
二、社会经济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革。
农业生产成为当时社会经济的主要支柱,粮食生产不断增加,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
同时,由于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土地兼并严重,社会贫富差距加剧,造成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激化。
三、文化繁荣与思想观念转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繁荣发展。
文人墨客活跃于社会各个领域,文化交流频繁。
在文学方面,出现了诗人陶渊明、曹操等一大批杰出的作家和文人。
同时,佛教的传播也使得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较为深厚的融合。
四、佛教的兴起与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传入中国,并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
佛教的兴起带动了汉传佛教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佛教高僧和宗派。
佛教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国思想观念的转变。
五、边患与汉族统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频繁遭受外族入侵和边患威胁。
五胡十六国时期,羯族、氐族、匈奴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政权,并对北方汉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直到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北魏建立后,汉族才得以统一北方,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分裂。
六、统一的希望:南朝隋唐的崛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但也为后来的南朝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激烈的社会变革,使得南方政权得以崛起,最终由隋朝和唐朝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
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动和发展的时期。
中华文明史略表-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士族政治:门阀政治,也可称为“士族政治”,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东晋时期,权力结构发生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范围得以平等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
三、中央官制:形成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三省体制。 四、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在九品中正体制下,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其籍贯所在郡的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加以评定,写成“品”和“状”。“品”即等第,主要根据士人家世、官位高低定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类别却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2.评价: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尚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后由于豪门贵族担任中正官,评定人物,选官用人只重门第,不重人才,“状”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到晋朝,终于形成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最终成为门阀士族垄断选举的工具。
中国古代历史的五个阶段

中国古代历史的五个阶段中国古代历史经历了五个阶段,包括:一、夏商周时期(公元前约2070年-公元前256年)夏、商、周是中国古代三个朝代的原初时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是夏朝的后继朝代,而周朝是商朝后的王朝。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以青铜文化为代表的古代文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中期,也是一个分裂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中国形成了多个小国,为了争夺霸权,它们互相攻击,引发了许多战争。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化精英,如孔子、老子和庄子等。
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
秦朝是这一时期的第一个王朝,而汉朝则是秦朝的继承者。
在这个时期,大量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得到了发展和进步,如制定了统一的文字、度量衡以及各种法律制度等。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后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为南北两部分,东晋、南北朝和北魏等王朝依次统治。
这个时期的文化特点是以道教和佛教的兴起为代表的文化多元化发展。
五、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60年)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末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个朝代,包括隋朝、唐朝、五代十国等等。
这个时期的文化特点是以文学、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的发展为代表的繁荣文化。
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阶段)

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阶段)中国古代史是我们了解自己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部分。
中国历史经历了几个主要的阶段,从先秦时期到清朝结束,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事件。
下面是对中国古代历史各个阶段的简要概述。
1.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之前):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哲学家和文化思想家,如孔子、墨子和老子等。
这个时期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朝代之一,如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2.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由始皇帝统治。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事件是统一六国、修建长城和制定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系统。
3.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持续了近400年。
这个时期的政治相对稳定,国力强盛,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
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的繁荣时期,如汉字的标准化和发明、纸张的发明等。
4.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这个时期的末年出现了著名的黄巾起义和三国时期。
蜀汉、魏国和吴国三国并立。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时期,如《诸葛亮传》和《三国演义》等。
5.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乱时期,出现了许多世族和地方割据。
这个时期的文化倾向于玄学和佛教,如王羲之的书法和佛教艺术的兴盛。
6.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短暂朝代,但却是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一个朝代。
隋朝统一了北方和南方,修建了大运河和瓦岗军等重要工程,为后来的唐朝做了铺垫。
7.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状况的一个朝代,也是古代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
唐朝经济繁荣、民族交流频繁,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外国文化的传播。
8.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宋朝时期政治相对稳定,也是科技和文化的繁荣时期。
中国古代史分期

中国古代史分期先秦时期:包括夏(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都阳城,禹——桀)商(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都殷汤——纣))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 都城镐京武王姬发——幽王)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都城洛阳,分为春秋BC770——BC476和战国BC475——BC221两个阶段秦汉时期:包括秦BC221始皇帝统一六国——BC207都城咸阳西汉BC202---____公元8年都城长安,前期帝王有高祖刘邦·惠帝刘盈·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东汉公元8年——220年都城洛阳开国君主光武帝刘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包括三国魏220——265都洛阳;蜀221——263都城成都;吴222——280都城建业(现在的南京)西晋265——317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为匈奴所灭;东晋317——420都城建康(现在的南京)与东晋在北方对峙的先后有五胡十六国,曾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先后有曹魏·前秦·北魏·北周南朝包括宋(刘裕建立)·齐(萧道成建立)·梁(萧衍建立)·陈(陈霸先建立)这四朝统治中心区域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城为建康。
南京由此被称为六朝古都。
王安石《金陵怀古》有名句: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即指此。
北朝包括北魏,鲜卑族拓跋部386年所建,439年统一黄河流域,485年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由平城(现在的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北魏分裂为西魏(都长安)和东魏(都洛阳);后又分别被北周·北齐取代;北周灭北齐,统一黄河流域。
隋灭北周和南朝陈,统一全国。
隋唐时期581——907,都城均为长安;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李隆基;五代十国907——960年,北方黄河流域先后有五个政权更替,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都城东京汴梁(现在的河南开封)后唐都城长安;南方先后有十个政权,分别是南唐·南(汉)·北汉·前(蜀)后蜀;吴·闽·吴越·南平·楚;后周大将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又先后灭掉南唐·南汉·吴樾·北汉。
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商业: 草市(南北朝
3.文化上:
民间集市)
东晋“书圣”王羲之(草书、行书)
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2010年浙江文综,16)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C )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2009年江苏,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 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C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阶段特征: 国家统一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1.政治上: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读本P11)
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 (君权下的分权制约) 选官制度: 科举制 2.经济上: (读本P11) 农业: 曲辕犁
筒车
手工业: 唐代制瓷业成立独立生产部门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南青北白)
“唐三彩”
商业: 唐代商贸繁荣,中外交流频繁。长安洛 阳成为世界性大都市 (草市)
3.文化上:((读本P12) 唐诗 文学:
书法艺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 怀素、张旭(草书) 科技: 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 唐朝末年火药用于军事
比较
央为主体的行政制度;目的: 同 巩固封建统治;作用: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 点 应用 确立于秦,盛行于 时代 汉 综合性中央行政体 不 内部 制,行政、军事、 同 结构 监察权力融为一体 点 地位 使专制集权建立并 及作 趋向巩固 用 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集决策、审议、行政为 一体的中央行政体制 使专制集权走向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重点:建立新制、取代旧制
俸禄制(官制) 均田制(土地制度) 3.措施 三长制(基层行政制度) 租调制(赋税制度)
北魏实行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和农耕 文明有何关系? 让农民与土地结合,重建黄河流域的 小农经济,使北魏的经济基础由游牧完全 转变为农耕,为以后的改革奠定基础。
平城
洛阳
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 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 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任城王传》
日本学者谷川道雄在他的论著中指出,力 求突破种族血缘的阻碍,建立一个更具有公共 性的国家,是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目的及意 义所在。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业
(2)手工业
丝织业和制瓷业繁盛
(3)商业
市场、货币、对外贸易
2.政治和文化的变革
(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08江苏单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 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 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 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 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 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 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 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
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 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2分) 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 分) 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 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宗主督护制的弊端
地主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 修筑坞堡,割据一方。政府由于无力消 灭豪强势力,被迫承认其合法性,地方 的赋税、徭役也由他们代管、征收。他 们往往隐瞒户籍,借机逃避赋税。
民族矛盾激化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 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 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 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 纵马践踏。” ——《北史》
• •
• • • • •
2、内容
改革前期:推行新制
1.特点: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
2.重点:建吏治有所好转 保证国家对人民控制 推动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
卓 有 成 效
租调制
国家租调收入大为增加
2、内容
改革前期:推行新制
1.特点: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
中国古代史
• 中华文明的兴起——先秦 •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 南北朝 •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 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 盛转衰——明、清(鸦片战争前)
北 魏 的 行 政 体 制
• • • • 1、改革的前提: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2)北魏初期汉化措施: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按照汉族 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 2、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宗主督护制和赋税制度导致社会矛盾加剧(阶级矛盾和民 族矛盾的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要挽救统治危机被迫改革。 外患(北方柔然进攻)、 统治不稳(人民起义,社会动荡) 3、孝文帝改革的可能性: 北魏统一北方,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 北魏初期的汉化措施; 冯太后掌握实权推行封建化改革; 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 。
心态:倾慕汉族文化 为了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改变本 民族的落后面貌,就必须迁都到汉族的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去,而洛阳是中 国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
悲平城,驱马入方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悲平城》
经济:解决粮食供给问题 平城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不发达。 洛阳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平原地区,交通 便利。
性质: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3、影响 推动北方经济迅速恢复与繁荣, 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促进民族大融合。
2. 措施(从文化
制度
社会各领域汉化)
政治: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经济: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社会:设立三长制。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易服色,讲汉语,改汉姓,与 汉族通婚,改籍贯等。 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3.影响:
推动北方经济迅速恢复与繁荣, 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促进民族大融合。
4. 特点:
前期改革:制度创新
后期: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全方位吸收汉 族先进文化 从文化、典章制度、风俗习惯全面封建化, 还有制度创新,使鲜卑族拓跋部实现了从 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的飞跃。
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政策,是胡族政权不但 在政治上而且在文化上被中原文明所同化,正 如《魏书》所说:“礼仪之叙,粲然服刑;河 洛之间,重隆周道。”
太武帝的言论反映了北魏统治者的什么问题? 不能较好处理民族关系,对其他各族人民实 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民族矛盾尖锐。
《采桑坞壁图》,十六 国时期(304-439),甘肃酒 泉。 图中四面有高楼,前后 有门,门上有楼,以便眺 望。坞壁外植桑养鸡。当 时北方一度坞壁林立。
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交流与交融 ①鲜卑族学习汉族 ②汉族学习鲜卑族 畜牧业生产 文学、生活融入鲜卑色彩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魏 碑
3.民族的交流和交融
(1)交流与交融 (2)意义: 缓和了民族矛盾 巩固了封建统治 促进了民族交融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 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 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 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军事:北边强敌柔然的骚扰
政治:经营中原 远离守旧势力
经济:气候 粮食 军事:柔然威胁
平城
洛阳
493年以“南伐”为名,行迁都之实 495年正式迁都
易服装
左 衽
右 衽
汉服俑
后期: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全方位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1)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 ①易服装 ②讲汉话 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④通婚姻 ⑤改籍贯
北魏政权的汉化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 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 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 翼翼,四方之极。
——《洛阳伽蓝记》
3.民族的交流与交融
(1)交流与交融 ①鲜卑族学习汉族 牧民变为农民,贵族转为地主 生产、生活、习俗中原化
3.民族的交流与交融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获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 对南齐用兵,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地理:地理环境的影响 平城: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 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制约经济发展。
洛阳:卧居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州 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是 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 建都场所。
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 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 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2)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孝文帝要使其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政策乃至文化 习惯等方面的要素都符合儒家的礼教规范。
• 经济方式:畜牧业为主游牧生活—农业为 主定居生活 • 阶级关系:鲜卑劳动者—中原农民 • 鲜卑贵族—中原地主 • 移风易俗: • 实行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