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病理学 论文经典

合集下载

农业生产中的植物病理学研究进展

农业生产中的植物病理学研究进展

农业生产中的植物病理学研究进展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起因、传播、发展和控制方法的学科。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植物病理学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本文将就农业生产中的植物病理学研究进行探讨。

一、病原体的鉴定与分类病原体是引起植物疾病的微生物或病原体。

在过去,病原体的鉴定和分类主要依靠传统方法,如形态学观察和传统培养技术。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着时间长、工作量大和病原体特异性低的问题。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现代植物病理学研究在病原体鉴定和分类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通过PCR技术和序列分析,可以准确地鉴定和分类病原体,为农业生产中的疾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二、病害的防治方法研究病害的防治方法是植物病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传统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

然而,随着对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防治方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因此,研究新型、绿色的病害防治方法成为了当下的热点。

农业生产中,植物病理学研究者们开始更加关注植物抗病性的提高。

通过选育抗病品种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病原体对植物的侵染能力得到抑制,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药物的使用。

此外,研究者们还通过改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种植结构和农业措施,来减少病害的发生。

这些方法旨在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大的病害防控效果。

三、病害监测与预警技术病害的监测与预警是有效防控病害的重要手段。

在过去,人们主要依靠观察和经验来判断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情况,这种方法存在着时间延迟和病害监测精度低的问题。

因此,病害监测与预警技术的研究成为了植物病理学的研究热点。

现代植物病理学研究者们通过使用空间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和生物传感器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了对农田病害的精确监测与预警。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前预报病害的发生,还可以帮助农民准确地选择防治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减少农药的使用。

四、病害防控策略研究病害防控策略是植物病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农业植物病理学

农业植物病理学

农业植物病理学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其农业文明也历史悠久。

近些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农业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也出现了专业的农业植物病理学。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研究农业作物和花卉的病毒、细菌、真菌、植物寄生虫等病原体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害虫对植物以及植物对害虫的影响。

它也讨论植物病理学检测、诊断、防治和病害预防控制的知识。

此外,农业植物病理学还研究农药的有效性以及植物病原体抗药性。

农业植物病理学有助于我们了解关于野生植物和农业植物的病毒、细菌、真菌、植物寄生虫等病原体,从而帮助农民准确地诊断和控制各种病害,有效地在农业生产中挽救作物损失。

为了深入了解农业植物病理学,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各种病原体的情况。

病原体可以分为病毒、细菌、真菌、植物寄生虫等,它们都可能对植物造成伤害,从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如果植物受到病害影响,我们要进行病害诊断。

一般来说,根据病害症状,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病原体是病毒、细菌、真菌、植物寄生虫等,从而进一步深入研究其种类,确定害虫的具体病原体。

有了病原体的识别,我们针对性地将对此病原体有效的防治措施应用到农业植物上,这也是病害预防和控制的重要环节。

目前,害虫防治的主要手段是农药,它们可以有效控制害虫,但有时也会损害我们种植的植物。

因此,应当合理使用农药,避免过度使用。

此外,有些植物病原体对农药产生了抗性,这也是农药疗效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农业植物病理学上也涉及植物病原体的抗药性的研究,并制定了有效的应对策略,以防止农药的使用不当。

本文所讨论的农业植物病理学是一门涉及植物病原体、病害诊断、防治措施以及农药使用等知识的学科,是农业生产中害虫防治和植物病害控制的重要学科。

农业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将为农业生产带来更多良好的成果,有助于充分发挥植物的潜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植物病理学

农业植物病理学

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稻瘟病Pyricularia grisea稻瘟病在整个水稻生育期都有发生。

根据受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

叶瘟:发生在3叶期以后。

随水稻品种抗病性和天气条件的不同,病斑分为白点型、急性型、慢性型、褐点型等4种。

节瘟主要发生在穗颈下第一、二节上,初为褐色或黑褐色小点,以后环状扩大至整个节部。

穗颈瘟:发生于穗颈,病斑初呈浅褐色小点,逐渐围绕穗颈、穗轴和枝梗并向上下扩展。

谷粒瘟:发生在谷壳和护颖上,形成近椭圆形黑褐色病斑,并可延及整个谷粒。

稻瘟病无论在何部位发生,其诊断要点是病斑具明显褐色边缘,中央灰白色,遇潮湿条件,病部产生灰绿色霉状物。

病害循环: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稻草、病稻谷上越冬。

因此,病稻草和病稻谷是翌年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来源。

借风雨传播到英苗或本田稻株。

病害控制:(1)种植抗病品种。

(2)减少病源。

(3)改进栽培方式,加强水肥管理。

(4)药剂防治。

其他有效药剂有富+-1号(稻瘟灵)、异稻瘟净、春雷霉素、多菌灵、克瘟散、嘧菌胺等。

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症状病害症状有:普通型、急性型、凋萎型、中脉型。

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暗绿色水渍状短侵染线,后沿叶缘从叶缘或中脉迅速向下加长加宽而扩展成黄褐色,最后呈枯白色病斑,可达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

病害循环:病菌主要潜伏于稻种表面、胚和胚乳表面,随病稻种越冬或随病稻草、稻桩越冬。

细菌病害都种子带菌。

传播:病菌主要通过灌溉水和雨水传播。

因合理布局。

在条锈菌越夏区和越冬区、其他不同的流行区域实施抗病基因合理布局,以阻断病菌的侵染循环。

(3)栽培防治。

适期播种,避免早播,以减轻秋苗发病,减少秋季菌源。

月下地区要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的积累和传播。

(4)药剂防治。

在锈病爆发流行的情况下,药剂防治是大面积控制锈病流行的主要应急措施。

药剂拌种是在小麦条锈病菌常发易变区控制菌量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农推广课程论文(植物病理学)

农推广课程论文(植物病理学)

农推广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学院:农学院年级:作物2010级姓名:孔繁明1新疆枣树常见病害及各病害的发病条件,试制定出枣树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答:新疆枣树的主要病害有黑斑病、缩果病、裂果病等。

这三种病害主要发病条件为:(1)枣黑斑病又名黑腐病、黑头病,在枣着色期开始初显症状,病斑圆形稍凹陷,深褐色至黑色,若降雨增多,病果大量出现,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多出现在果实胴部或雨裂。

病斑表面常长出黑色霉状物。

由于生产上大量使用赤霉素增加产量,降低了果叶比,果实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下降是黑斑病发生的内因,红圈期多雨引起的果实生理紊乱症(暂定名为皱胴病)是黑斑病发生的重要诱因;病菌在果实内潜伏期长,着色期遇雨形成潮湿的环境会导致病害大发生。

(2)缩果病。

病原菌主要通这风雨作用使用面摩擦而造成的伤口侵入危害,这是侵染的主要途径之一。

另外,害中危害枣果造成的伤口也可使菌侵入。

枣缩果病的发生与枣果的生育期密切相关。

一般,从枣里梗洼变红(红圈期)到1/3变红时(着色期),枣肉含糖量18%以上,pH值5.5~6,气温23~26℃时,是该病的发生盛期,特别是阴雨连绵或夜雨昼晴的天气,最易暴发流行成灾。

枣树品种不同其发病程度也不同。

灰枣、木枣和录枣最易感病,六月鲜和八月炸次之,九月青、齐头白、马牙枣和鸡心枣较抗病。

(3)裂果病。

造成枣树生长后期大面积裂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在红枣生长发育后期遇到干旱天气,如果枣园灌溉不及时,无论是枣果果肉细胞,还是果皮细胞都会停止生长,再遇到降雨,果肉细胞则迅速恢复生长,且生长速度极快,从而使果皮胀裂;第二,枣果果皮细胞间隙较大,后期特别容易吸收水分,如果后期遇雨,果肉吸水膨胀,就会引发不同程度的裂果现象。

干旱后遇雨的情况不同,裂果的几率也有所差异:若短时间遇大雨,雨过天晴,果面很快干燥,裂果一般较少;长时间小雨,且雨后果面阴湿结露,则会引起严重裂果。

另外缺钙、钾也可加重裂果程度。

农业植物病理学

农业植物病理学

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病害的学科,包括对病害的诊断、预测、防治等方面进行研究。

在人类历史上,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造成过重大的危害,因此这门学科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农业生产中,植物病害不仅会直接导致作物生长受阻、产量下降,还会加大农民的经济压力。

因此,了解作物的病害特点、病原体的生长发育规律、病害的传播途径等,对于预测病害的发生趋势,制定防治方案,减少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在研究植物病害时,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知识。

首先是病害的类型,植物病害主要分为真菌病、细菌病、病毒病、螨害和虫害等类型。

这些病害的发生原因、危害程度、传播途径及特点都不同。

其次是病原体的生长发育规律,病原体在植物体内的生长发育过程是植物病害发生的关键。

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生长环境、营养需要等都会影响病害的发展。

最后是病害的诊断、预测和防治方法。

科学准确的诊断和预测可以为防治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而防治措施则需要根据病原体的生长规律、传播途径等一系列因素进行针对性制定。

在农业生产中,病害的产生不是孤立的。

作物的生长受到的各种条件的影响和作物的品种特性的差异也是影响病害产生的因素之一。

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病害因素加以综合考虑。

例如:在植物叶片的生长中,光合作用会产生氧气,长时间不代出氧气会导致叶片枯萎,甚至无法挽回。

综合分析作物病害的发生,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和控制工作。

针对以上问题,下面我将结合具体案例,从病害的诊断、预测、防治等各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是病害的诊断。

病害诊断是通过观察病害的症状、感染部位和形态特征来判断病害的种类,进而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在诊断病源的时候,我们需要进行勘探,观察病叶、病株、病果等病害部位,了解病征和病情。

接下来,我们将以茄科作物普通斑点病为例进行病害诊断。

在诊断茄科作物普通斑点病时,我们需要观察普通斑点病患病植株近样皆为斑点融合呈菱形图案,病斑为圆形、淡褐色于叶面上,中心区有小点奇幻出现,以后逐渐扩大重叠分泌乳白色细菌性菌液,严重时叶片枯黄,枯干而死。

植物病理学论文(优秀范文8篇)-植物保护论文-农学论文

植物病理学论文(优秀范文8篇)-植物保护论文-农学论文

植物病理学论文(优秀范文8篇)-植物保护论文-农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当一株健全的植物受到干扰,导致器官和组织的生理机制局部的或系统的反常植物自身表现了病状,并能从患病部位提取出的物质具有相应病原物的病征,就是发生了植物病害。

下面是植物病理学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植物病理学论文第一篇:甘蓝枯萎病的病理症状与防治措施摘要:甘蓝枯萎病主要危害植株的维管束,植株受害后,由心叶开始变黄,随着病害的发展,全株叶片变黄,发病严重的,下部叶片脱落,植株停止生长,畸形,萎蔫直至。

横切发病植株的叶脉、叶柄和短缩茎,可以发现维管束明显变褐,甚至变黑,须根变少。

文章就甘蓝枯萎病的病理症状表现以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调查研究论述,旨在为防治甘蓝枯萎病提供帮助。

关键词:甘蓝枯萎病; 病理症状; 防治措施; 细菌; 植株;Study on Bacterial Inoculation Pathological of Cabbage Fusarium WiltBai Jian Zhao Yongwei Wang Jiaomin Wang Jian Wei YongpinDingxi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Abstract:Fusarium wilt mainly damages the vascular bundles of cabbage plants. After the plants are damaged, they turn yellow from the heart leav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ease, the leaves of the whole plant turn yellow. If the disease is serious, the lower leaves fall off, the plants stop growing, become deformed, wilt and die. When cutting the vein, petiole and short stem of the diseased plant,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vascular bundle turns brown, even black, and the fibrous root becomes less. In this paper, the pathological symptoms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Fusarium wilt were investigated and discussed in order toprovide help for the control of Fusarium wilt.甘蓝枯萎病(又叫甘蓝黄枯萎病),是一种名叫镰刀菌的有害病菌引起的病害,这种有害菌具有极强的存活能力和抗逆性能,能够在土壤中存活数年,病害菌主要通过在土壤中侵染根部伤口向上发病[1]。

农业生产中的植物病理学问题

农业生产中的植物病理学问题

农业生产中的植物病理学问题一、引言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但是,植物病理学问题也越来越严峻。

植物病理学是研究病原体引起的植物疾病的科学,涉及范围广泛,包括病原体的识别、侵染机理、防治方法等。

本文将探讨农业生产中的植物病理学问题,希望能够对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植物病害问题有所帮助。

二、植物病害的现状植物病害是指病原体侵染植物,对植物生长和产量造成损害和制约的现象。

植物病害的类型很多,包括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微生物性病害。

这些病害来源复杂,包括土壤、种子、气候、环境等,很难完全控制。

同时,植物病害的发生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造成的经济损失也相当严重。

三、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等。

物理方法是利用物理手段防治病害,如土地消毒、环境调节、灭菌处理等。

化学方法是利用化学药剂防治病害,如农药、微肥等。

生物方法是利用生物制剂防治病害,如微生物制剂、植物提取物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

四、植物病害的预防措施预防是更好的防治措施。

在农业生产中,预防植物病害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做好土壤管理,保持土壤湿度和通气,避免过度浇水和过度施肥,降低土壤盐分;其次要注意植物品种选择,选择抗病性和适应性好的品种种植;另外,做好环境调控,控制温度和湿度,避免过度密植和不当的灌溉模式。

五、植物病害的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植物病害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研究病原体和寄主的生物学机理提供了新的手段。

同时,生物技术的应用为创制抗病性植物提供了新的途径。

这些进展都为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植物病害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六、结语植物病害是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防治植物病害是农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本文从植物病害的现状、防治方法、预防措施和研究进展等方面讨论了农业生产中的植物病理学问题,相信对广大农民和植物病理学工作者有所帮助。

农业病理学论文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农业病理学论文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结合水稻纹枯病症状、传播途径、发病特点、危害情况,重点从药剂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几个方面介绍了纹枯病的防治方法研究进展,其中着重就生物防治方法及利用研究进展从拮抗微生物方法使用、次生代谢物质利用、稻鸭共养生态系统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症状;防治;生物防治;研究进展水稻纹枯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由立枯丝核菌(Rhzioeotniasoalni)引起,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产稻区,一般可以造成10%~30%的产量损失,高发病时减产50%[1]。

近年来,水稻纹枯病的发生面积逐渐扩大,危害程度也日益加重,其中华南、华中和华东稻区发生尤为严重;华北、东北和云南稻区局部地区为害严重,纹枯病已成为水稻上最重要的病害。

目前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药剂,随着环保以及病菌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化学防治受到严峻的挑战。

高产、矮秆、多蘖良种以及抛秧等栽培技术的推广,使纹枯病的为害有普遍加重的趋势。

但抗纹枯病育种至今尚未发现免疫或高抗品种。

近年来,利用拮抗微生物防治纹枯病呈现良好的前景,发现了大量对水稻纹枯菌有拮抗作用的真菌、细菌和放线菌[2]。

1 水稻纹枯病的病原,症状及传播途径水稻纹枯病菌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立枯丝核菌(Rhzioeotniasoalni),有性态为担子菌亚门、亡革菌属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

水稻整个生育期纹枯病均可发生,尤其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最容易发病,以分蘖期和抽穗期危害最重。

水稻纹枯病最典型的症状是云纹状病斑和菌核,主要为害叶鞘,也为害叶片、茎秆和稻穗。

叶鞘发病,首先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并相互汇合成云纹状大斑。

病斑边缘明显,中间褪为淡绿色或淡褐色,最后变成灰白色。

水稻纹枯病主要破坏输导组织,使水稻不能正常抽穗,病斑蔓延至穗部,影响谷粒灌浆,形成大量瘪谷、白穗[3]。

水稻纹枯病菌主要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农业大学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辣椒疫病的发生和防治研究进展学院植物保护专业植物保护班级09级(3)班学号0907101068姓名高保岗辣椒疫病的发生和防治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辣椒疫病的发病症状、致病病原菌、病害发生规律、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在辣椒疫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建议,并对今后辣椒疫病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以期对辣椒疫病的有效治理提供指导。

关键词:辣椒;疫病;综合防治;研究进展辣椒疫病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危害辣椒栽培生产的严重病害,该病是由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引起的在全生育期均可发病的毁灭性的真菌病害。

美国最早于1918年发现辣椒疫病,我国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初发现辣椒疫病。

80年代后期,该病在我国普遍发生[1]。

辣椒疫病造成辣椒生产上大量减产,甚至绝收,成为影响中国辣椒生产的主要障碍[2]。

露地和保护地均可发生,一般病株率20%左右,重者达80%以上[3],影响辣椒的产量与质量,能造成严重的农业经济损失。

近年来,该病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4]。

为了有利于解决辣椒疫病对辣椒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的问题,本文就辣椒疫病的发生和防治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辣椒疫病的症状识别与诊断辣椒整个生长期都受到疫病的危害,根、茎、叶、果均可发病。

苗期发病,病部呈水渍状软腐,幼苗因茎基部软腐而倒伏,植株多呈暗绿色[5]。

成株期叶片感病,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直径2~3cm,初呈暗绿色,后中央暗褐色,边缘黄绿色,易脱落;茎杆发病,初期在茎基部产生一暗褐色病斑,病斑逐渐发展,围绕茎基部一周后,病部缢缩,造成植株呈失水状萎蔫,数天以后植株枯死;侧枝和茎节分叉处发病,一般都表现为黑褐色的条斑,其上部分的枝叶凋萎死亡[6];果实受害,初生暗绿色水浸状斑,迅速变褐软腐,湿度大时长出白色霉层,即病原菌孢囊梗及孢子囊,干燥后形成暗褐色僵果留在枝上[7]。

2.病原及生物学特性辣椒疫霉菌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属真菌,菌丝无隔膜,存于寄主细胞间或细胞内[8]。

其无性繁殖借助游动孢子囊进行,可产生厚垣孢子。

该菌的寄主范围广泛,除茄科和瓜类蔬菜外,在胡萝卜、芫菁、菜豆、豌豆等蔬菜也有发生。

辣椒疫霉菌不同菌株有明显的致病性差异。

王得元等对来源于国内不同地区的7个辣椒疫霉菌株的研究也发现各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极显著差异[9]。

3.辣椒疫病发病规律该病菌主要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种子也可带菌成为初侵染源[10]。

越冬后的病原菌只要气候条件适宜就可发生,病部产生大量孢子囊,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迅速扩展蔓延。

病菌生长最适温度28~30℃,孢子囊产生的最适温度为20~30℃。

辣椒疫病的发生与温、湿度的关系最为密切,降雨量大,排水不良,最适该病发生。

当田间温度为26℃~30℃,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时,4~6h内疫病即可发生,流行成灾。

保护地在闷湿情况下更易发病,栅膜破损漏雨处则是最易发病的地方,重茬连作地,植株长势衰弱时发病更严重[11]。

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灌水方式、灌水量、灌水时间是诱发辣椒疫病的主要因素。

单水口、大水漫灌,疫病极易暴发流行;多水口、不上垄小水浅灌发病轻;午间高温灌水发病重于早、晚灌水;雨前、雨后和久旱猛灌大水发病重[12]。

4.发病原因4.1连作重茬是辣椒疫病日趋严重的重要原因[13]。

农田感病寄主的种植,以及不合理的轮作等都会加重病害发生。

4.2辣椒品种抗性不一,缺少抗病的辣椒品种。

不同的辣椒品种对辣椒疫病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

刘建华等对来自我国30个省、市(区)的1079份辣椒种质苗期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辣椒对疫病的抗病性差异显著,相对抗病性强弱依次为:皱皮椒>朝天椒>甜椒> 牛角椒>羊角椒>线椒>尖椒>柿子椒[14]。

当前生产上的品种大都是感病品种,一旦病害发生,发展很快,死株率也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辣椒疫病的发生。

4.3施肥不合理,种、肥带菌。

盲目施肥,过量施用氮肥,磷钾肥和其他微量元素不足,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因大水漫灌引起烧根,沤根,均能使植株抗病力下降,疫病加重。

播种前种子、营养土等未消毒,或消毒药剂不对路,均为病菌的侵入提供有利的条件,病菌从幼苗的根部侵入发病[15]。

4.4高温高湿环境。

气候潮湿多雨,有利于辣椒疫病侵染扩展。

空气湿度高,有利于疫病的发生,水为病原孢子的迅速增殖提供有利条件,使病害发生早而严重[16]。

在辣椒种植中,由于大水漫灌、浇水次数多、田间积水、栽培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等原因均会加重辣椒疫病的发生。

4.5定植过密。

盲目地增大定植密度使成株期群体过密,田间郁闭,为病害的发生侵染创造优越的田间小气候[17]。

5.综合防治辣椒疫病应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

5.1 农业防治策略:营造出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原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5.1.1因地制宜选用早熟避病或抗(耐)病品种。

抗耐病品种可以抵抗病菌侵入植株或对其产生过敏性反应,抑制病菌在细胞内繁殖而表现出抗病性。

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抗病性较强、适合早熟栽培的品种有湘研1号、伏地尖、矮脚早等[18]。

5.1.2种子处理: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1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10min或用农用链霉素500倍液浸泡30min,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药液后浸种,催芽播种[19]。

5.1.3苗床消毒,用无病或灭菌土育苗,培育适龄无病壮苗。

5.1.4加强栽培管理。

平整土地,控制灌水,及时排水,防止田间积水,进入雨季后控制浇水,防止田间湿度过高。

适期早定植,合理密植;平衡施肥,施足腐熟基肥,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

深翻地,改进栽培措施,高畦深沟地膜覆盖栽培。

实行2~3年以上轮作,避免与瓜类、茄果类蔬菜连作,前茬以十字花科、豆科蔬菜及葱、蒜、韭菜等为宜[20]。

吕和平等经多年调查发现,起垄覆膜栽培、轮作倒茬、合理套作、浅灌控水等措施对防治辣椒疫病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重病区采取这些措施可使病株率降低73.9%,产量提高13%[21]。

5.1.5辣椒嫁接。

杨茹薇等经研究发现,以引自日本的辣椒专用砧木品种“肩车”为砧木, 以新疆具有代表性的3个辣椒主栽品种四平头、猪大肠、新椒3号作为接穗, 采用套管嫁接法对辣椒进行嫁接,有效增强辣椒对疫病的抗性[22]。

5.1.6避免创伤,田间管理中尽量减少人为机械创伤, 避免人为造成伤口使病菌侵入5.1.7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对病残体和病叶果进行集中处理,以减少病源基数。

5.2 物理防治大棚种植的辣椒可以盖顶棚避雨预防病害技术,大棚在春季气温回升后,保留棚膜和薄膜,平时将薄膜卷起、棚门打开,下雨时放下薄膜、关上棚门,可避雨降湿,预防茄果类疫病等土传病害[23]。

5.3 化学防治策略:科学合理使用化学药剂,避免单一使用一种药剂,注意药剂的轮换或复配使用。

发病初期可喷洒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瑞毒霉5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每隔7~10d喷1次,连喷2~3次,病害严重时用药间隔可缩短[24]。

郑水和等田间药效试验得出可以喷洒687.5g/L银法利悬浮剂,667m2每次用量以1000倍液,在施药时,第1次施药应在辣椒疫病发病初期,以后间隔7d再第2次施药[25],可取得不错的疫病防治效果。

王新生等研究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精甲霜灵•锰锌68%水分散粒剂、霜霉威盐酸盐72%水剂、氟吗啉•锰锌5O%可湿性粉剂等药剂,连续施药4次以上,从辣椒尚未发病(挂果临近感病时期)时即应开始施药,间隔lOd(药效期),采用100L/667m2药液的全株喷淋法(叶、果、茎、茎基全株喷洒)进行,对辣椒疫病防效较好,能有效控制病害[26]。

在日光温室中若发病,采用72%霜霉疫净可湿性粉剂按1:200比例拌细土在茎基部进行围施可取得很好的效果[27]。

阴雨天可选用烟熏法或粉尘法防治,用45%百菌清烟雾剂3.75~4.50kg/hm2,或5%百菌清粉尘剂15 kg/hm2,隔7d左右防治1次,连防2~3次,以防病和降低室内湿度[28]。

5.4 生物防治朱宗源等研制了生物制剂防治辣椒疫病,经试验筛选出的“防疫I号”、“防疫Ⅱ号”具有较好的防治青椒疫病的效果,同时它们还能促进植株生长、增加鲜重,起到增强植株生长势的作用[29]。

郭亚辉等试验研究表明:根围促生细菌(PGPR)活菌制剂对辣椒疫病有不错的防治效果,与甲霜灵等化学农药相比,PGPR活菌制剂具有无药害、无污染、无残留、不产生抗性等优点,并且对辣椒疫病的防效较好[30]。

6.问题和建议目前生产上推广的辣椒品种抗病性水平仍然相对较低,难以满足生产上的要求[31];农业管理措施较复杂, 对辣椒栽培管理不重视,大面积的生产栽培难以实施;利用化学药剂对植株地上部进行喷施防治不仅污染产品和环境, 危害人畜安全, 而且由于化学药剂的盲目大量重复施用,长期单一使用同类药剂以及辣椒疫霉对化学药剂的适应性变异,导致一些防治辣椒疫病的有效药剂防效降低[32],当辣椒疫病大面积暴发时, 农药无法对其进行控制;生物防治的方法目前大都处于试验阶段,进入实际生产的很少[33]。

针对以上问题,应积极培育抗性品种,培育抗性品种是防治疫病最行之有效的方法[34];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广抗疫病辣椒品种;合理调整种植制度,实现辣椒种植地区的规模化管理和科学治理;在生产上应充分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应加大辣椒疫病研究的投入,建立完善的蔬菜种植基础设施,还应建立相应的病情监测和预警机制。

7.结语与展望综上所述,辣椒疫病作为世界性的重要病害应受到重视。

相信随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断努力,随着我国蔬菜种植制度的改进,辣椒疫病的研究和治理会有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1 何娜,曾会才.辣椒疫病防治的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8(8):64-65.2 曾莉,曹必好,徐小万,等.辣椒抗疫病遗传与育种的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2):174-177.3 董金皋.农业植物病理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4 杜晓华,巩振辉,李大伟.辣椒抗疫病的遗传与育种[J].西北农业学报,2005,14(1):30-36.5 叶晓辉,陈学荣,陈建泉,等.辣椒抗疫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2):325.6 惠祥海,孙明海,刘兰兰.温室辣椒疫病的预报模型与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5):118-119.7 甘海玲.日光温室辣椒疫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9):183.8 刘永刚,吕和甲,谢内炎,等.创建持久抗晚疫病资源的新途径及其基础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4,13,(3):56-59.9 王得元,安康,王汝贤.广州市辣椒疫病病原鉴定[J].广东农业科学,2001,2:37-39.10吕巧玲,谢发锁.线辣椒疫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8):185-186.11马志虎,韦明宝,高小文.江淮地区辣椒疫病发病规律与综合防治[J].中国辣椒(季刊),2002(3):40-42.12吕和平,刘永刚,杜蕙,等.辣椒疫病综合治理技术及应用[J].植物保护,2001,27,(2):21-23.13李莉,闰艳梅,李伟.辣椒疫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2):137,116.14隋益虎.我国辣椒育种研究进展(上)[J].辣椒杂志,2004(1):1-5.15张艳,薛刚,王佰晨.辣椒疫病的发生原因与综合防治[J].中国科技博览,2009(2):73-74.16苏仕卫,谷振国,李德陆.大田辣椒疫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吉林蔬菜,2009(1):27.17贾浩,刘斌侠,王立仁.线辣椒疫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西北园艺,2005(5):31.18张政兵,郭海明.辣椒疫病防治研究进[J].2006,10(4):10-12.19蒋军华.辣椒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14):155-157.20杨大勇.辣椒疫病识别与防治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5):60.21吕和平,郭满库,陈雨天,等.农业措施对辣椒疫病的生态控制效应[J].甘肃农业科技,1998(3):43-4522杨茹薇, 秦勇, 吴慧.辣椒嫁接抗疫病效果研究[J].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10,33(1):27-30. 23龙梅芳,曾敬富,桂良杰,等.辣椒疫病的诊断及综合防控技术初报[J].现代园艺,2010(9):38. 24黄志农,刘勇,南方菜地辣椒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辣椒杂志,2007(4):27-30.25郑水和,向东,张六生,等.银法利悬浮剂防治辣椒疫病田间药效试验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8,(4):107~108.26王新生,卢惠芝,周俊.5种杀菌剂防治辣椒疫病田间药效试验[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9,30(4):34-3527郭惠.辣椒疫病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J].甘肃农业,2007(2):42.28夏朝真.辣椒疫病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148.29朱宗源,周新根,宋荣浩.用生物制剂防治青椒疫病[J].上海农业学报,1995,11(1):64-68.30郭亚辉,卢月霞,郭坚华.生物农药防治辣椒疫病的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065,1067.31张琪,刘志敏,肖日新.辣椒抗疫病育种研究进展[J].辣椒杂志(季刊),2005(4):10-12.32何允波,唐丽萍,张宝国.辣椒疫病菌的抗药性和新药剂的筛选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04,29(3):26—29,36.33刘畅.辣椒疫病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9):99-101.34易图永,张宝玺,谢丙炎,等.辣椒疫病三种接种方法的比较[J].中国蔬菜,2003(2):16-l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