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点思考
关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思考

十八 大报告 提出 : 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 制 , 着力 在 城乡规划 、 基础设施 、 公共服 务等方 面推进一体 化 , 促进城 乡 要 素平等交换和 公共资源均衡 配置 , 形成 以工促农 、 以城带 乡 、 工 农互惠 、 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 、 城 乡关 系。城 乡经 济社会发展 体化, 构建新 型工农 、 城乡关 系 , 是 当前我国 经济社会发 展面 临的新课题 、 新任几 百年 以至 上千年 的历史 , 有 些村 中 还“ 珍藏 ” 着珍 贵的文化遗产 , 这些村是 人与 自然和谐 相处的见 证, 如果推倒重 来 , 那就可能毁 掉了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 的环节 、 格 局和脉络 。 因此 , 对新农 村的建设 , 要随物赋形 , 留住特 色 , 不 可 盲 目从众 。
一
三、 “ 钱 要 投 进去 ” , 发 展 区域 经 济 。 为城 乡 一体 化 奠 定
基础 经济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 。中国农 民面朝 黄土背朝
天, 在土地上奋斗 了几 千年 , 他 们的汗水充分 证明了一点 , 就是 单靠种地根本无法致 富 , 甚至 连温饱 都无法解 决 , 也无 法确保农 村稳定 。因此 , 解决 “ 三农” 问题 , 必须“ 跳出农村 看农村 、 跳出农 业看农业 、 跳出农民看 农民” , 必 须实现 农村 经济的转 型、 产业结 构从单一到复合的转变。 城乡产业的合理布局和资源要素的 自由流动是城 乡经济一 体化关键 。多年来 , 农 民被牢牢束缚在极为有 限的土地上 , 由于 农业经济的单一性 , 造成大量劳动力过剩 , 给农村发展带来沉 重 负担 。因此 , 要 实现城 乡发展 一体化 , 就必 须培 育起 自己的特 色 产业 , 实现经济从农业主 导到工 业主导 的重大转型 , 使 非农产业 成为 区域经济支柱 , 这不但可 以促进 当地经 济的飞速发展 , 而且 还可 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 使 当地农 民就地 、 就近 向非农产业 转 化, 从而减少农 民、 富裕农 民。同时 , 农村产业结构 的变化 , 还 可 以实现劳动 力资源等 生产要 素的市场化配置 ,奠定城 乡一体 化
阅读乡村振兴青年说心得感言5篇

阅读乡村振兴青年说心得感言5篇《乡村振兴青年说》书稿深化一线采访,面对面交谈,跟随式走访,融入受访者生活,走进受访者内心,还原先锋人物返回乡村、建设乡村的心路历程。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阅读乡村振兴青年说心得感言,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阅读乡村振兴青年说心得感言1乡村振兴是党中央的决策,更是广大农民的期盼!是亿万农民共同的奋斗。
是每个行政村全体农民共同的责任,共同的使命!而中国农村的现实是:家庭承包责任制,即单干!实行包产到户以来,农民的生产全靠自己,村委会、乡政府从不过问,收农业税、农林特产税、村提留、乡统筹、计划生育罚款是基层政府的首要任务。
层层加码,农民与村干部的关系非常紧张。
国家取消农村税费后,干群关系才和谐了。
收合疗、收养老(保险)、果树保险成为新时期农村干部的任务。
农民生产过程中的一切问题,必须自己解决。
有的问题,农民可以解决。
有的问题,农民根本不能解决。
当农民的农产品、水果滞销,当农民的苹果每斤仅有几分钱时,多年来,无人过问!乡村振兴提出已经几年了,在部分农村依然涛声依旧,没有一点动静。
因此,草民认为,乡村振兴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真真正正解决好乡村振兴与单干的矛盾!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县乡政府、村委会、村官必须彻底放弃以前的工作理念,把党中央一系列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真真正正落实到实处。
众所周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乡村振兴就是实现全体农民的长期共同富裕。
三农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共同富裕这个根本主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每个行政村,应真真正正建立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乡镇,应建立乡镇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
每个县,应建立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
把每户农民,真正融入到乡村振兴的洪流中。
关键是中国农村缺乏这样的带头人。
造就千千万万吴仁宝式的带头人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在中国的村官队伍中,有的人个人致富有方,有的人捞才有方。
如何把致富有方的村官,造就成能够振兴乡村的领头雁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成败。
浅谈我国城乡统筹规划的问题及发展潜力

浅谈我国城乡统筹规划的问题及发展潜力摘要:城乡统筹规划是在国家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针对传统规划缺乏对城乡空间的协调安排和快速城镇化造成城乡建设无序等问题,出现的新的规划类型。
城乡统筹规划目的是要消除制度和体制性因素引致的城乡差距,以实现城乡和区域的均衡和协调发展。
“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城市化,恰当的城乡统筹规划路径,能有效保持社会的和谐共处和经济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城乡统筹规划;方法和途径1、我国城乡统筹规划存在的问题1.1任务式的规划编制很多规划没有详细的调查、数据分析研究,在没有产业聚集、人口没有大量机械增长的前提下,想当然地确定在近期要聚集的人口数量,盲目地扩大城镇规模,而且这项工作已作为年度考核各级政府业绩的“政绩工程”。
1.2规划变成利益重新调整的工具与手段城乡统筹规划实践中产生利益博弈和功利的倾向。
在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长期性与眼前发展需求的紧迫性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现实难题,获取更多的建设用地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增长是破解难题的“现实选择”。
现阶段土地问题已成为城乡规划建设中最核心的内容,编制的城乡统筹规划某种意义上被演变为掠夺乡村建设用地的规划。
城乡统筹规划已经被异化为“建设用地指标转移规划”,从乡村建设用地挖潜来保障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将其工作重点放在如何从乡村“挤压”出建设用地,却忽视了对乡村地区长远合理发展的整体考虑,更忽视了对农民根本利益的保障。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我解读《建议》的核心观点和目的是希望利用“城乡统筹”的手段来解决重中之重的“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的均衡发展。
“城乡统筹”的目的是将农村的资源要素依然留在农村,而不是向城市转移,造成新的不均衡。
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把握,否则有悖“城乡统筹”的目的。
1.3缺乏配套制度法规支撑的规划编制的城乡统筹规划也面临着实施难题。
虽然“城乡统筹”以中央文件、区域发展指导意见等形式发布,但是目前尚未有一部正式的法规对如何实现城乡统筹、促进乡村地区发展予以明确具体的规定,更没有具有法定地位的实施计划。
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点思考

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点思考摘要:城乡一体化建设是这两年才开始得到普及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其的提出与实行是党和国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社会发展方式经验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本文着重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这一发展模式进行思考,评价其的环境可行性。
关键词:城乡建设;一体化发展;城市规划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construction is the two years to start get popular a kin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rain of thought, the proposed and implement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is to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experience of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the collective. this article emphaticall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inking, to evaluate its feasibility of environment.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走得是城市、农村各自发展的城乡分割开来的城市二元体系结构,这一社会结构在当时是适应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很好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023年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四篇)

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近些年来,国家大力实施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以此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同时,出台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由于农村面广,农民数量多,农业产业不发达,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愿景,任重道远。
—支农投入较大,但综合效益低。
近两年来,建沼气池、改水、改路、改土、改电、改房再加上农业税直补、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农村低保、民政救济、社会捐助等方面的投入很大,但由于面大、点散,没能发挥综合效益,农村面貌难有根本的改观。
—劳务产业发达,蕴藏着忧患。
一是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发展的差距。
外出务工人员事业有成后,大都选择在城镇安家置业,成为了推动城镇发展的新生力量和重要的人力资源。
而留在农村的劳动力越来越老,越来越少,房屋、土地闲置现象严重。
我们所创建的一些“四在农家”示范点虽有新房子,但无新农民,无新产业,缺乏生机与活力。
二是加大了社会管理的难度。
外出务工的除了少部分在城镇站稳脚跟外,大部分农民无固定的务工场所和职业,无稳定收入,而又向往和追求城市文明不愿回到农村,成为游离在城乡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
—农业产业化发展遭遇土地流转瓶颈。
农村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已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大障碍。
有的农民全家外出多年,土地闲置;而有的农民在产业调整中想扩大规模,又苦于土地不集中。
外出务工的农民把承包的土地当成是自己落叶归根的最终保障,因此在长期流转上不积极,甚至漫天要价。
在土地流转难的情况下,再加之山高坡陡,土地本身不连片集中,招商引资也难。
启示与思考县委曾经组织我们到成都考察过城乡一体化建设。
成都被列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把战旗村作为第一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示范点,按照“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产业布局”五个一体化的目标,探索建立了“以地融资,以地兴业,以地增收,以地富民”的成都模式。
关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城市化”的思考

市管理等方面加大管控力度 ,严格执行相关 的法
律 法规和制 度 , 持 良好 的生态环 境保驾 护航 。 为保 加 大 政 策 吸 引 力 是 城 乡一 体 化 进 程 中解 决 “ 民城 市化 ” 农 问题 的重要 动力 。2 1年 中共 中央 00
一
农 民特别是8 、 后 的新生代农 民工真正转为城 09 O
说显 得尤 为突 出。
伸 , 国家提 供 的公 共 服务 逐步 实现 均等 化 , 使 让农 民能够共 享改 革发 展成 果 。 保持 可 持续 的生 态环 境 。随 着人 口的增 加 和 科学 技术 的发展 ,在 大 规模 地开 发 利用 自然资 源
为人 类造 福 的 同时 ,也 带来 了一 系列 生 态环 境 问 题, 特别 是农 村 人 口的快 速 涌入 , 使城 区环境 污染
断 加大 城市 基础 设施 建 设 的投入 ,为大 批 进人 城 市 的农村 人 口提 供 良好 的公 共服 务 。在 统筹 城 乡
发展 的过 程 中 ,还要 让 基础 设施 从 城市 向农 村 延
决“ 农民城市化” 问题 的现实基础 。城市综合承载
力是 指 城市 的 资源禀 赋 、 态环境 、 础设 施 和 公 生 基 共 服 务对 城 市 人 口及 经济 社 会 活 动 的 承载 能 力 。 城市 综 合承 载 能力 的大 小从 根本 上决 定 着城 市 面 向农 村 的开 放度 和饱 和 度 ,这一 点对 中心城 区来
环境 ,同时 又 能够具 备 相应 的素 质 和能 力来 适 应
新环 境 、 创造 新 生产 力 的 问题 。因此 , 城 乡统 筹 从 发展 的角度来 看 ,笔 者认 为主要 取决 于 “ 三个 能
筹 考虑 , 超前 谋划 。二是 已在 l个村 寨选 择 了处于 0 城 郊结 合部 的 2个 点编 制村 寨 规划 ,为这 些地 方 6 今后 与城 市接 轨提 供 了科学 依据 。
城乡一体化条件下发展农村水利的思考

山丘 区兴建塘坝 2 4 6 2座 。初步形成 了一 套较 为完整的防洪 、 排涝 、 灌溉 、
供水、 降渍 等工程 体 系 , 为促进 淮安 市农业生 产 , 发展 农村 经济 , 提高人
民生 活水平奠定 了坚实 的基础 。
2 主 要 做 法
近年来 ,淮 安 市 围绕 城 乡一 体 化, 开展 了河道疏 浚 、 生态农水 、 饮水 安全 、 灌 区改造及小 型农 田水利工 程
生 态是 指生 物在 一定 的 自然 环 境 下生存 和发展的状态 , 也指生 物的
生理 挣 l 生 和 生 活 习性 。 淮 安 市 已在农
作 者简 介 : 余章德 ( 1 9 7 6 一) , 男, 本科 , 主要从 事农村 水利工作 ; 曾庆祝 ( 1 9 7 1 一) , 男, 本科 , 高级工程师 , 主要从事
水利 现代化 建设 的指导思想 、 总体 目 标、 主要任 务和实 施安 排 , 规 划构建 了实现 “ 灌 排标 准全 面提升 、 农 村河 网生态健康 、农村饮水安 全可靠 、 水 土流失 综合 治理 、管理 体 系健全 高 效、 灌溉配水科学合 理” 的总体 目标 , 对城乡发展进行全覆盖 。
近 群 众 的生 活 习 惯 , 还 美 化 了城 乡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根据 全 市城 乡一体 化建 设 的总 体规 划 ,围绕 苏北重要 中心城市 建 设, 组织编制城乡水利规 划。一是注 重 防洪薄弱环节 , 完善 防洪排 涝减灾 体 系, 提高防御洪涝能力 。二是注重 提高城市 防洪除涝标准 , 适应城市快 速 发展需 求 ,重点疏 浚城 乡排涝 河
工程疏浚 完成后 , 各地积极推进 农 村河 道管护工作 , 先后 出台管 护实 施 意见和考核办法等文件 , 成立领 导 机构 , 落实管理经 费 , 加强 河道管护 ,
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几点认识与思考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几点认识与思考今天,我们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开了这次规模较大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研讨会,集思广益,汇聚民智,不仅体现了区委重大决策的民主化,也充分反映了区委对重大决策的科学态度。
按照本次研讨会的要求,根据研讨的主题,下面,就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我们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伟大历史任务。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又提出了“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既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是追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崭新理念。
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及社会事业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实行城乡统筹发展,走一体化发展之路是必然趋势。
我国在21世纪之初就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这个目标的重点之一,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这也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因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如果没有农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小康,没有城乡的一体化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
我区作为全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近年来,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有些方面位居全市乃至全省前列。
现在,区上把加快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全区今后一个时期内总的奋斗目标,不仅完全必要,而且经过努力可以实现。
首先,现阶段全区平均3800多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7500多元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良好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打下了初步基础;其次,全区15万多城市人口占到了全区总人口的41.7%,人口城市化率在全省也比较高,众多的城市人口,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第三,已经形成的农村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及改制和新发展的非公有制企业、乡镇企业,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积蓄了后劲;第四,比较优越的区位优势,比较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六个建制镇以及中北部乡的小城镇基础建设,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创造了条件;第五,比较多的银行存款余额,周围的航天城、钢城、油城、核工业城和敦煌旅游城,为推动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点思考
摘要:城乡一体化建设是这两年才开始得到普及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其的提出与实行是党和国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社会发展方式经验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本文着重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这一发展模式进行思考,评价其的环境可行性。
关键词:城乡建设;一体化发展;城市规划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construction is the two years to start get popular a kin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rain of thought, the proposed and implement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is to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experience of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the collective. This article emphaticall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inking, to evaluate its feasibility of environment.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产生的时代背景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走得是城市、农村各自发展的城乡分割开来的城市二元体系结构,这一社会结构在当时是适应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很好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主要进行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集中在城市,对于农村的发展,主要就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由于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乡镇企业的发展远远解决不了富余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尤其是南方沿海城市,这为中国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廉价劳动力,同时广大农民也由于进入城市打工,解决了工作问题,为家庭带来了更多的财富。
由于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南方城市的这种劳动密集型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体现出规模不经济来,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给城市带来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同时每年的打工流、返乡流,对交通、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重。
在这种情况下,打破城乡二元体系结构,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使城市、农村综合发展,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问题的毕由之路。
二、发展的情况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进步的过程。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两种实践方向。
一种实践是把农村并入城市,把村庄当做一个个社区,把由城市通向农村的道路进行硬化,对村庄进行改造,尤其是基础设施方面,实现农村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机制,建立分散型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厂。
还有一种实践是对农村的村庄进行适当合并,以几个发展较好的中心村庄为聚居点,进行社区化建设,建立城市社区,由于几个村庄进行合并,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形成规模效应,相当于一个个小型的卫星城,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三、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优缺点
由于城乡一体化建设在我国是一种新兴的事物,国外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模式可以借鉴,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进行摸索,不断发展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从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优缺点都存在。
前一种实践,也可以说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在这一点上,我国南北方都进行过,不过相对而然,北方主要是围绕村村通工程开展的,而南方走得就比较远了,在农村通路、通水等基础上,逐步把农村作为社区纳入城市管理体系,建设垃圾收集系统,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收集周围乡村和建制镇本身的污水,在没有通污水管网的农村社区,建立简易的污水处理厂,对生活污水、养殖废水进行处理。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搬迁涉及少,在原有的农村自然聚居点进行环境整治,只是个别小的村庄合并到大的村庄,改造比较容易,而且南方属于亚热带地区,全年温度比较高,微生物活动不容易受到抑制,有利于分散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且建设成本比较低,不用考虑冬季保温问题;不好的地方就是,建设的规模比较大,建设速度比较慢,且污染治理的技术水平普遍比较低,环境面源污染的风险比较大。
后一种实践,相对来说,更适应于北方。
北方的聚居村落比较多,比较分散,每个村落人口也不算多,在这种情况下,搞村村通工程只能解决基本的通行等问题,但是对于深层次的环境污染问题,却没有办法解决。
搞集中化社区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污染问题的出路。
首先从生活上来说,建立了集中化的社区,居民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就变得规范简便易行,不用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各村的垃圾箱投放、每天的出车四处收集垃圾,从运营效率上得到提高,节约了能源。
其次,设立了集中化的社区,可以减少污水管网的铺设,同时更容易把生活污水收集起来,在集中建设的高标准的污水处理厂中进行处理,污水处理水
平比较高,降低环境污染负荷,因为北方不像南方,一年有四季之分,简易的污水处理厂冬季运行不便,且成本高,效率低。
再次,建立集中化社区,对于农村的生产污染也能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
农村人口的适当聚居,有利于社会化管理,在聚居的基础上,有人要发展养殖业,我们就可以有条件建立专业化的养殖小区,统一管理,对产生的污染物的处理也可以有多种高效率的处理方式进行选择。
可以采用新型技术直接处理粪便形成肥料;也可以建设沼气池,发展沼气系统,既提供沼气能源,又提供肥料。
这就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的面源污染问题。
还有,人口的集中,有利于土地的集中管理,便于规模化种植,有利于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业种植的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
农业种植、畜禽养殖的集中管理,带来的是资金的汇集、新型技术的采用、能源的节约、污染物排放的减少和资源的综合利用,带来的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进步,这也是与当今我国的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大发展,实现人民富裕和谐。
这种发展模式优点很多,但是缺点也比较明显,那就是是搞集中化建设,先期建设资金一次性投入比较高,需要解决资金来源问题。
四、对未来发展方式的一点思考
目前来说,我们要全面了解我们所处的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
这就是说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不能搞一刀切,要考虑当地实际,不片面追求过高指标,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一步一步搞建设,不断进步,逐步向更高层次迈进。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现在所认识到的理想模式,也不一定就是最理想的模式,我们要在发展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不断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