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
老骥伏枥【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

老骥伏枥【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老骥伏枥这个成语出自于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诗,一般常常这样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它的意思是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成语的具体的用法吧。
【注音】lǎo jì fú lì【出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诗【释义】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
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分句;用于老年人【结构】主谓式【相近词】老当益壮、壮志凌云【相反词】老气横秋、老态龙钟【押韵词】挨打受气、愧悔无地、白驹过隙、不食之地、吼天喊地、走投无计、伺瑕导隙、机会主义、脚踏硬地、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年代】古代【英语】ablementieddowntoaroutinepost【教学同步】这是一些真正的人,永不衰老的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赵鑫珊《人是什么》高中五册·课文·2【成语故事】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先后消灭董卓、黄巾军、吕布、袁术、袁绍、刘表等地方势力,控制北方领土。
袁绍的儿子投奔北方的乌桓,53岁的曹操亲率大军彻底征服20万乌桓人,凯旋后作《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成语示列】用飞龙在天,对老骥伏枥。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其它使用】◎ 信写好后,由全家识字的人逐个作了"审查",爱好文学的小儿子提议加上曹操的两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现在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用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和经验,通过各种方式继续为我州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做贡献。
◎ 您在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勤于研究,可谓老骥伏枥,壮心未已。
词类符号: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处所名词;人名;姓氏;名字;地名;机构名;其他专有名词;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语素字;非语素字;。
[老骥伏枥的典故]老骥伏枥成语故事
![[老骥伏枥的典故]老骥伏枥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f7aab8231126edb6e1a1027.png)
[老骥伏枥的典故]老骥伏枥成语故事【拼音】lǎojìfúlì【出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诗【释义】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
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分句;用于老年人【相近词】老当益壮、壮志凌云【相反词】老气横秋、老态龙钟东汉末年,政治动荡,诸侯四起,天下大乱。
其中以曹操最有远见,他想统一天下,重新建立安定的社会。
曹操自从“挟天子令诸侯”,许昌屯田以后,先后消灭了董卓、黄巾军、吕布、袁术、袁绍、刘表等地方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从此,军威大振,曹操更加雄心勃勃。
但是,袁绍的两个儿子投奔了乌桓,企图借助乌桓的力量卷土重来。
乌桓的经济、文化较落后,当时尚处奴隶制时代。
他们乘中原地区经常混战,常常侵袭汉朝的领土,北方人民的生命财产没有保障。
对此,曹操决心征讨乌桓。
公元207年,即建安十二年,曹操亲自统帅大军北上远征乌桓。
当时曹操已年过半百。
古人认为,人到50岁,就进入衰老阶段。
这点曹操心里也十分明白,但为了彻底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真正统一北方,他胸怀宏志,人老心不老,仍然驰骋疆场。
经过长达几个月的艰苦行军作战,曹操在白狼山一带与乌桓的20余万兵马进行了激烈的争战,彻底击败了乌桓,杀死了他们的头领,十几万人被迫投降。
曹操率领大军,凯旋而归。
在返回的路上,曹操带着胜利的喜悦,想着自己已经是五十三岁的人,但历史的重任肩负在身,统一中原的大业尚未完成,他激情澎湃,赋诗一首: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首诗表现了曹操热爱自然、蔑视天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那变革现实、统一中原的豪情壮志。
1.老骥伏枥的老王,平日的生活起居都自行打理,不愿劳驾别人。
老马伏骥是什么意思

老马伏骥是什么意思
老马伏骥原词是老骥伏枥。
老骥伏枥意思是比喻人虽然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出自于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
一、老马伏骥是什么意思
老马伏骥原词是老骥伏枥。
老骥伏枥意思是比喻人虽然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出自于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
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先后消灭董卓、黄巾军、吕布、袁术、袁绍、刘表等地方势力,控制北方领土。
袁绍的儿子投奔北方的乌桓,53岁的曹操亲率大军彻底征服20万乌桓人,凯旋后作《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二、创作背景
作者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此诗约作于公元208年初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
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
这是一首充满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的哲理诗,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老骥伏枥怎么读

老骥伏枥 [ lǎo jì fú lì ] 骥:好马。
枥:马槽。
好马虽然老了,就着马槽吃食的时候,它的志向还是奔驰千里。
比喻人虽老,仍怀有雄心壮志。
出处: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近义词;
老当益壮[ lǎo dāng yì zhuàng ] 当:应当。
益:更加。
原指年纪老而志气应更加豪壮。
现多用来形容年纪虽老,但干劲仍很大。
壮志凌云[ zhuàng zhì líng yún ] 形容志向宏伟远大,高入云霄。
反义词:
老气横秋[ lǎo qì héng qiū ] 形容老练而自负的神态。
现在常形容青年人暮气沉沉,没有朝气或老年人自高自大,摆老资格。
例句:
1、他晚年仍在科研工作中努力钻研,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老骥伏枥书青史,白发丹心照神州。
3、曹操酷爱文学,是个杰出的诗人,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等千古名句。
4、我的爷爷已经七十多岁了,还奋斗在工作岗位上,他跟我说他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老骥伏枥的意思解释

老骥伏枥的意思解释
“老骥伏枥”是一个成语,原指老年优秀的骏马在马厩里休息。
后来泛指年迈而有才华的人重新振作,继续发挥其才华。
这个成语
常用来比喻年迈而依然有所作为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经历了
岁月的洗礼仍然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从文学角度来看,“老骥伏枥”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原文是“众人皆骇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老年人依然怀抱壮志,意志坚定,精神依然旺盛的形象。
在现实生活中,“老骥伏枥”常常用来形容那些年事已高却依
然保持着良好状态并富有活力的人。
这些人可能是在事业上依然有
所建树,也可能是在学术、艺术等方面依然有所成就。
他们不因年
龄增长而放弃追求,而是继续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
总的来说,“老骥伏枥”这个成语传达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即无论年龄大小,只要心怀坚定的信念和追求,就能保持活力,继
续创造价值。
老骥伏枥的解读

老骥伏枥的解读
老骥伏枥,出自于东汉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个成语指衰老的骏马即使卧在马槽旁,心也向往着一日千里的飞奔。
比喻人虽然年老,但仍然保持着雄心壮志、从不服输的斗志与精神。
老骥伏枥这则成语显示了曹操热情洋溢的壮志激情。
它表现出人的精神美。
自然规律虽然不可抗拒,但更重要的是人要有一种精神,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的核心就是“壮志”,白头虽老赤心存。
具有这种精神,可以牢牢地把握时机,在有限生命中创造出更大的社会财富,实现人生的价值,获得精神的永恒。
这也是人类前行的基本逻辑。
【成语故事】老骥伏枥

【成语故事】老骥伏枥
【拼音】lǎojìfúlì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先后消灭董卓、黄巾军、吕布、袁术、袁绍、刘表
等地方势力,控制北方领土。
袁绍的儿子投奔北方的乌桓,53岁的曹操亲率大军彻底征服20万乌桓人,凯旋后作《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原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三国·魏·曹操《踏进夏门行》诗
【释义】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
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
有雄心壮志。
【用法】并作谓语、定语、宾语、分句;用作老年人
【相近词】老当益壮、壮志凌云
【相反词】老气横秋、老态龙钟
【其它使用】
◎现在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用长期累积出来的多样科学知识和经验,通过
各种方式稳步为我州的改革、发展和平衡搞贡献。
◎您在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勤于研究,可谓老骥伏枥,壮心未已。
老骥伏枥的拼音

老骥伏枥拼音:lǎo jìfúlì
释义: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
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出处:东汉末·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意思是说,年老力衰的千里马虽卧躺在马槽边,却仍激荡着驰骋千里的雄心壮志。
扩展资料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是曹操写的《龟虽寿》的两句话,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离而不休献余热”是很多人对徐殿智老人的评价。
这位头发花白,衣着朴素、为人慈祥的老人,离休后不甘寂寞,发挥余热,表现出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风采。
他虽已退休十年,但始终保持共产党员本色,牢记党的宗旨,信念坚定,无论在职或是退休,保持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信念一直没变;心系党和群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共产党员,永不退休”。
一、心系老党员,谱写夕阳无限红
徐殿智深刻认识到关心老党员是党和国家的一笔宝贵财富。
在他退休后时刻不忘党的恩情,心系党的事业。
政治上关心村里的老党员,并积极开展老帮老结对帮扶活动,对住地较远或行动不便的党员,由支部明确专人开展结对帮扶联系学习活动,既负责及时把学习资料送到党员手中和把支部要求学习的内容传达到位,又及时将被联系党员的思想动态、生活状况向党组织汇报,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每逢有重大关怀活动,他不厌其烦地通过电话的方式及时与乡党委政府沟通协调,保证每一位老党员都能够收到一句问候、一片关心、一份祝福。
他还配合村党支部定期组织开展党员大会,积极出谋划策,同时,嘱咐党支部干部注意观察参加活动的老党员人数,留心他们的言行,以此来了解和掌握老党员的思想和身体状况;主动向老党员征
求意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及时反馈信息,在党支部和老党员之间较好地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心系群众,共创干群新景象
徐殿智经常说“要带着诚心、带着细心去和群众沟通,视群众为亲人,与人民群众打交道需要诚心诚意才能换得他们的信任,细致用心才能取得他们的配合。
如果带着不情愿的情绪去接触群众,这样群众就会觉得我们摆架子,没有亲切感,就会对我们的沟通有抵触,轻者不会把真实的想法和一些重要信息反馈给我们;重者会对党委党政府失去那份最起码的信任。
”
他积极发挥余热,配合党支部充分做好各项工作,他主动承担起村上吃水机井的管理任务,认真负责,不计报酬,为大家服务,随叫随到不厌其烦,2003年滴灌机井没有人来管理,村两委班子找到徐殿智,让他承担此项难干的工作,他二话不说,什么条件也不提就答应了并且服务周到,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
他虽年岁已高,但自己仍坚持走在帮助困难村民,尽自己绵薄之力。
他经常在雨天或中午晚上休息时,和党支部干部们一起到农民家里就近召集几个村民一起拉家常聊天,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最关心最实际的问题,并把他们提出的建议记录下来,及时向村两委班子反馈,村民们对他都赞不绝口。
他在村干部与村民之间搭建了一座无形的沟通桥梁,一条信任的纽带紧紧系在干部和村民腰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岁已高的徐殿智老人在平凡的生活中,用自己的不平凡谱写了一曲退休干部的不朽赞歌。
他退而不休,退而
不改初衷,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余热,始终保持着对党和人民强烈热情的精神,将深深印在我们心里,时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新时代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