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青藏高原两栖爬行动物
中国两栖爬行动物鉴定手册

中国两栖爬行动物鉴定手册中国拥有丰富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包括蛇类、蜥蜴类、青蛙及蟾蜍等各种物种。
这些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于这些动物的鉴定和认识,不仅有助于科学研究,也能够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帮助。
下面将就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做一个简要的鉴定手册,以便广大爱好者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些动物。
蛇类中国境内的蛇类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银环蛇、眼镜蛇、竹叶青等。
银环蛇体型较细长,通体黑色,腹部具有银白色环斑,头部呈三角形。
眼镜蛇以具有特殊的眼镜斑纹而得名,头部呈宽三角形,体型较为粗壮。
竹叶青则以其身体的竹叶状花纹而著名,头部呈椭圆形,体型较为修长。
蜥蜴类中国的蜥蜴种类也非常丰富,常见的有壁虎、腹足蜥、麝蜴等。
壁虎体型较小,通体灰棕色,头部扁平,具有粘附能力的趾盘。
腹足蜥体型较细长,通体呈灰绿色,头部呈三角形,尾巴较长。
麝蜴体型较厚实,通体黑褐色,头部较宽大,背部具有麝蜴特有的鼻鳞。
青蛙及蟾蜍中国境内的青蛙及蟾蜍也有多种物种,包括小雨蛙、虎纹蛙、黄钟蟾等。
小雨蛙体型较小,通体呈浅绿色,脸部具有黑色斑纹,头部较宽大。
虎纹蛙体型较为粗壮,通体具有虎纹状斑纹,头部呈宽大三角形。
黄钟蟾体型较小,通体呈淡黄色,背部具有黑色斑纹,头部呈圆形。
以上便是对中国两栖爬行动物的简要鉴定手册,希望可以为广大动物爱好者提供一些帮助。
同时,也希望大家在接触这些动物时要注意安全,避免触碰有毒或危险的物种,以免造成危害。
保护野生动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呵护我们共有的自然资源。
高原里有什么动物

高原里有什么动物在西藏,你大多只能远远地看见野生动物们的身影,却不一定能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字,那些行走在高原上的藏羚羊、野牦牛、野驴、盘羊等,它们是西藏最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现在,就让我们来认识它们,近距离感受它们的美好~1、雪豹:是一种重要的大型猫科食肉动物和旗舰种,由于其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
雪豹是高原地区的岩栖性的动物,一般栖居在空旷多岩石的地方。
由于它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
它全身长毛之下又有着浓密的底绒,能够抵御严凛的风寒。
雪豹具有夜行性,昼伏夜出,每日清晨及黄昏为捕食、活动的高峰。
其行动敏捷机警,动作灵活,善于跳跃,3~4米的高崖可纵身而下。
白天很少出来,有时会躺在高山裸岩上晒太阳。
其上下山有一定的路线,喜走山脊和溪谷,经常沿着踩出的小径行走。
雪豹一年换一次毛。
2、岩羊:体型中等,形态介于野山羊与野绵羊之间。
岩羊又叫崖羊、石羊、青羊等,系青藏高原特有物种,栖于海拔2500~5000米的无林山地。
夏季结成十至数十只的群,冬季则结成数百只的大群,由1只或数只公羊率领。
虽然经常出现于比较开阔的地方,但其攀登山峦的本领在动物中是无与伦比的。
受惊时能在乱石间迅速跳跃,并攀上险峻陡峭的山崖。
但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逃到山脊上以后,总要回过头来看一看,再飞奔而逃,而往往在这个时候丧生。
3、猞猁:属于猫科,体型似猫而远大于猫,体粗壮,尾极短,通常不及头体长的1/4。
猞猁的性情狡猾而又谨慎,遇到危险时会迅速逃到树上躲蔽起来,有时还会躺倒在地,假装死去,从而躲过敌人的攻击和伤害。
在自然界中,虎、豹、雪豹、熊等大型猛兽都是猞猁的天敌。
夜行性,活动隐蔽,听、视觉发达,会游泳。
猞猁的主要食物是雪兔等各种野兔,所以在很多地方猞猁的种群数量也会随着野兔数量的增减而上下波动,大致上每间隔9-10年出现一个高峰。
4、西藏棕熊:棕熊的亚种之一,亦称马熊和蓝熊。
西藏棕熊是世界上最稀少的棕熊之一,躯体粗壮强健,性凶猛而力大,主要栖息在山区的森林带,食性较杂,主要以翻掘洞穴的方法捕食鼠兔和旱獭,还吃没有腐烂的动物尸体。
生物第一章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生物第一章第五节两栖 动物和爬行动物》
目 录
• 两栖动物 • 爬行动物 •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对比 •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存现状与保护 • 研究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意义
01
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的定义与特征
两栖动物是一类具有脊椎、能 爬行、幼体在水中生活并用鳃 呼吸、成体在陆地生活并用肺
两栖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两栖动物的成体和幼体分别适应了不同的生态环境,这种适应表现在生理、行为 和生态等方面。
两栖动物的皮肤具有保护、调节体温、呼吸和感觉等功能,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 件。
两栖动物通常具有较小的体型和灵活的身体结构,使其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和 繁殖。
两栖动物的繁殖与发育
两栖动物的繁殖方式包括卵生和卵胎 生两种,其中大多数两栖动物为卵生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繁殖和生长周期各不相同,部分物种具有社会性行为和特殊的生殖 方式。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存威胁
01
02
03
环境污染
工业废水、农业污染等导 致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 栖息地破坏、水质恶化, 影响其繁殖和生存。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两栖动 物和爬行动物的栖息地逐 渐缩小,部分物种面临灭 绝威胁。
。
两栖动物的卵通常具有特殊的保护构 造,例如壳或卵膜等,以保护卵不受
环境损伤和天敌的侵害。
两栖动物的幼体在水中生活,通常以 鳃呼吸并捕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和小型 水生生物。随着生长,幼体逐渐发育 出四肢并登陆生活,最终成长为成体
。
02
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的定义与特征
爬行动物是一类四足动物,通常具有鳞片、爪子和腹鳞等特征,它们的 体温调节方式为变温,主要生活在陆地上。
新疆北鲵:神秘高原之宝

新疆北鲵:神秘高原之宝1. 引言新疆北鲵(学名:Liua shihi)是一种生活在中国西北地区的独特两栖动物。
它以其独特的生态习性、引人入胜的形态特征和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新疆北鲵的各个方面,从动物学史、形态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到分布范围、繁殖生育、亚种分化、分类信息,再到适应特性、迁徙与季节变化、文化象征以及历史研究、保护措施与未来展望。
2. 动物学史新疆北鲵最早于20世纪初被发现,当时由中国著名动物学家石韬所发现。
经过多年的研究,新疆北鲵正式被确认为一种独特的两栖动物,并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不断深入研究新疆北鲵的生态、行为和保护。
3. 形态特征与近种区别新疆北鲵的体型相对较小,通常体长在8-12厘米之间。
它们具有典型的两栖动物特征,包括四肢和短尾巴。
新疆北鲵的皮肤光滑,呈现出深绿色至深褐色,带有黑色斑点,这种颜色有助于其在栖息地中的隐蔽。
与近缘种类相比,新疆北鲵的腹部较为扁平,呈现出一定的适应特性,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高原的生活环境。
4. 栖息环境新疆北鲵主要生活在新疆高原地区,海拔在2000-4000米之间的湖泊、河流、沼泽等水域附近。
这些高原湿地为新疆北鲵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确保了其生存和繁衍。
5. 生活习性新疆北鲵主要在夜间活动,白天常躲藏在水中的植物、岩石等避免天敌的威胁。
它们以昆虫、小型水生动物等为食,采取主动捕食的方式获取营养。
6. 分布范围新疆北鲵主要分布在中国新疆高原地区,其分布范围相对有限。
尽管如此,它在这个地区的存在对于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7. 繁殖与生育新疆北鲵在繁殖季节内会进行繁殖活动。
雄性会通过发出特殊的鸣叫声来吸引雌性。
雌性会在水中产下卵,随后雄性会进行受精。
卵经过一段时间的孵化后,孵化出幼体,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雌性会对幼体进行照顾。
8. 亚种分化与分类信息目前,关于新疆北鲵的亚种分化还没有详细的研究结果。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什么区别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什么区别分类不同:两栖动物属于两栖纲,而爬行动物属于爬行纲。
生活环境不同:两栖动物幼体生长在水中,成体可生长在水中或陆地上。
而爬行动物成体大多数在陆地上生活,少数在水中生活。
呼吸方式不同:两栖动物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和皮肤呼吸。
而爬行动物用肺呼吸。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什么区别一、所属纲属不同两栖动物属于两栖纲,爬行动物属于爬行纲。
二、构造不同爬行类(Reptilia)心脏有两心房两心室,心室有不完全隔膜,体温不恒定,是真正适应陆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并由此产生出恒温的鸟类和哺乳类。
两栖动物拥有四肢的脊椎动物。
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表面没有鳞片。
三、生活环境不同爬行动物的生活环境:成体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少数种类生活在水中。
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幼体在水中,成体陆地和水。
四、特征不同两栖动物的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爬行动物的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两栖动物的定义两栖动物被定义为需要潮湿环境维持生活的小型脊椎动物。
两栖动物的例子包括蟾蜍、青蛙、蝾螈等。
两栖动物能够通过皮肤吸收水分和呼吸。
两栖动物来自被称为“两栖动物”的类别,它们是冷血动物。
这些动物通常具有柔软湿润的皮肤。
最常见的两栖动物种类是蟾蜍、青蛙、蝾螈、蝾螈等。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它们有体外受精、冷血、脊椎动物等。
据一些消息来源,鱼螈是第一个在这个星球上发现的两栖动物。
这种生物大约在3亿年前在格陵兰岛被发现。
另一种名为Elginerpeton的两栖动物也在3.6亿年前被发现。
现在,已知两栖动物可以在各种栖息地生存。
它们存在于森林、草地、河流、溪流、湖泊等中。
它们可以适应任何类型的栖息地。
它们甚至在农田里生存。
那么,根据一些消息来源,大约有168种两栖动物已经灭绝,目前的数量也在下降。
已知两栖动物的寿命约为3亿年,但令人担忧的是它们正处于衰退的边缘。
两栖爬行动物

简介
两栖爬行动物种类较多。以茶坪、高川两乡山地分布最多。其次为雎水沸水、晓坝、桑枣、安昌、永安等山 前地带,以及广大的丘陵地区,均有分布。已查明15科,25属,41种约占全省154种的三分之为国家二类保护动 物的有中华大鲵。亦称“娃娃鱼”,两栖纲、隐鳃鲵科,背棕裾色,有大黑斑,腹面色淡。栖息山谷清澈的溪流 中,以鱼、蛙虾为食。分布于茶坪河、安昌河、秀水河、塔水河等汉沟中先后发现的有棘皮湍蛙和四川龙蜥。棘 皮湍蛙:两栖纲蛀科。体细长约50毫米,背面为紫褐色,雄蛙背面有许多小白刺,雌蛙的小刺相对的少些。头上 及背面上有少数绿色斑点体侧绿色,腹面及四肢腹面为乳白色,生活于山溪边的泉水洞中。分布于海拔1400米的 高川乡韦子坪民国38年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刘承钊教授和朱承琯首先在该地发现,安县为棘皮湍蛙世界模式标本的 产地四川龙蜥:爬行纲、鬣蜥科。体长124毫米,整体背面黑褐色。杂以浅黄绿色斑块,其中以背中部两侧的黄 绿色斑块为最大,略成方形。尾背黑褐与土棕相间呈环纹腹面浅褐色或黑色。栖息于海拔900米左右的树林附近 或树干上,以昆虫为食。分布于茶坪乡的双电村、小河子等地 。
谢谢观看
鱼石螈和棘鱼石螈的牙齿有类似总鳍鱼的迷路,被归入两栖动物纲的迷齿亚纲。
种类特征
两栖爬行类多处于生态系统营养级的中间层,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其 种类、数量和生态状况往往能反映生态系统生物量水平和食物链状况,是评价生态系统现状的重要依据。
经过相距近10年的多次调查和标本采集,内伶仃岛已发现的两栖动物有10个种或亚种,约占广东省大陆47种 (或亚种)两栖动物的21%(田婉淑等,1986):其分属1目4科5属,全部为无尾目种类,其中蟾蜍科1种、蛙科5 种、树蛙科1种、姬蛙科3种,当中蛙科的虎纹蛙为国家二级保护种类—内伶仃岛爬行动物共3目10科21属26种, 龟鳖目l科2种,三线闭壳龟为国家二级保护物种;蜥蜴目4科8种,堰蜒为岛上个体数量最庞大的种类;蛇目6科 16种,其中蟒蛇为国家一级保护物种,白唇竹叶青为岛上分布最广的种类,几乎遍布全岛。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一、两栖动物的特征两栖动物是指在它们的一生中都能够在两个不同的生境中生活,即水中和陆地上。
它们通常有以下特征:1. 外形特征:两栖动物的身体通常较为扁平,呈流线型,有利于在水中的游动。
头部较大,眼睛相对突出,有利于观察周围环境。
它们的四肢较为发达,有指甲或蹼,适合在水中游泳和在陆地上爬行。
2. 呼吸方式:两栖动物的呼吸方式灵活多样。
在水中,它们通过皮肤上的气孔吸取氧气,并可通过肺部进行呼吸;在陆地上,则主要通过肺部呼吸空气。
3. 水生和陆生阶段:两栖动物的生命周期通常分为水生和陆生两个阶段。
它们在水生阶段通常以卵为起始,孵化后成为蝌蚪,通过鳃进行呼吸;在陆生阶段,它们经过变态过程,体型逐渐变化为成体形态,适应陆地生活。
4. 繁殖方式:两栖动物的繁殖方式多样。
有些物种通过内受精,雌性在陆地上产卵,雄性在其上面排精;有些物种则通过外受精,雄性在水中排精,雌性通过游动吸入精液进行受精。
5. 适应能力:两栖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它们可以在水中捕食水生昆虫和小鱼等,也可以在陆地上觅食昆虫、蚯蚓和小型爬行动物等。
二、爬行动物的特征爬行动物是指一类四足动物,包括蜥蜴、蛇、鳄鱼和龟鳖等。
它们通常有以下特征:1. 外形特征:爬行动物的身体通常呈长条状,四肢相对较短,适合在陆地上爬行。
它们的身体表面通常覆盖着鳞片,有助于保护身体免受外界伤害。
蛇类则没有四肢,身体呈圆筒状,适合在地面上滑行。
2. 呼吸方式:爬行动物通常通过肺部进行呼吸。
它们通过鼻孔吸入空气,然后将氧气输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一些爬行动物也可以通过皮肤进行气体交换,但这种方式相对较少。
3. 水分调节:爬行动物的皮肤通常比较干燥,不具备保持水分的能力。
因此,它们需要定期饮水来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
一些爬行动物还可以通过皮肤上的腺体分泌粘液,以减少水分的流失。
4. 繁殖方式:爬行动物的繁殖方式多样。
有些物种通过内受精,雌性在陆地上产卵,雄性在其上面排精;有些物种则通过外受精,雄性在雌性身上排精,雌性在体内受精,并产下活体幼体。
青藏高原的珍稀动物

猖獗,许多无辜生灵惨死于火枪下。虽然很多年过
去 ,但祖辈被猎杀 的经历却一直被野牦牛家族记忆 下来 ,长久而深刻 ,因此它们对人非常警觉 ,避之 唯恐不及。动物一旦对人类丧 失信任 ,就很难再度 培养,这就是盗猎者留下的遗患。 同样 ,由于上世纪8 年代前 受到较严重猎 杀 0 和人 为干扰 ,作为 国家一级野 生保护动物 的藏野 驴 ,其 分布区 出现大幅萎缩 ,种群 向羌塘北部和 西南更边远地 区转移 ,数量也不断减少。 近年 来青 藏 高原 人 类活 动 的 干扰越 来 越严
废物填埋场进 行处理 。对冰 山脚下 的游客 ,统一 用 电瓶车 由大本营带到指定地 点 ,不使用燃 油汽
加强保护政府连续出重拳
为 了保护环境 ,维护动物栖 息的家 园,从上
车 ,以免废油 、废气污 染环境 。但对 大气环 流带
来的污 染物 ,却是很难控 制的 ,实在令人担忧 。 为 了长远保 护好青 藏高原环境和动 物 ,中国 国务院2 1 年6 0 1 月公布 了未来2 年 ( 0 1 0 0 0 2 1 —23 年) 青藏高原 区域生态 建设 与环境保护规划 。这
但 由于高原地 区 自然环境复杂脆 弱 ,一 些区 域 产业结构不 尽合理 ,青藏高 原生态安全仍面 临
严峻挑战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
区和动植物保护区还全面实行了禁猎 ,野生珍稀
动 物得到 有效 的保护。
重,自然环境不断恶化 ,雪线退缩、土壤沙化,
环 境污染加重 ……这使 高原 上 的珍稀动植物 生存 更;R难。 bE o 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地区,简直是野生动物王国。单 科研 成果表 明,大气 中的污染物可 以通过沉 降进入青藏高原 陆表生态 系统 ,进而威胁 其中 的 生物。 以最 近关于青藏高原 中、南部 鱼体 的化学 分析 为例 ,结果令 人震惊 :在清澈湖 水 中生长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地区位于我国西部,包括了西藏自治区、青海、云南、四川这一区三省在内的广袤地区。
作为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的直接产物,青藏高原拥有着复杂的地质历史和结构。
如此复杂的地质创造了青藏高原多样的生态系统,包括高海拔草甸、苔原和沙漠,中海拔的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及温带落叶阔叶林,低海拔的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及东部海拔过渡区域横断山的高山峡谷等。
其中藏南的热带、亚热带雨林和藏东的横断山系,更是代表了两个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青藏高原多样的生态系统孕育着叹为观止的生物多样性,成为了大量特有、珍稀物种最后的伊甸园。
高寒苔原
然而,虽然这片土地早已受世界瞩目,但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却长期处于滞后状态,部分地区甚至一直未被学者涉足。
自2012年,我有幸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一起,参与了青藏高原的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调查。
经过历时3年的野外调查和后期研究,我们发现和描述了大量未被科学认知的新物种,向世人揭示了这片土地叹为观止的两栖爬行动物的多样性。
现在,就让我带领大家走进不一样的青藏高原,了解这片圣地鲜为人知的生态系统和生活在其中的奇特的两栖爬行动物。
定位:横断山区的高山河谷
从云南昆明出发,进入青藏高原的第一站就是滇西北-藏东的横断山区了。
受高原主体隆起的挤压,这一区域的河流及山脉呈现出特殊的“褶皱状”,山脉河流相间,呈南北走向,形成了奇特的三江并流景观: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在不超过70千米的区域内近乎平行流淌,其间被高黎贡山、云岭-宁静山及大雪山分隔。
强烈的造山运动挤压造就了横断山区独具特色的高山峡谷景观,从河谷江面至山顶海拔落差可达2千米。
伴随着这一独特地质景观的是横断山区立体多样的生态系统。
江边河谷干燥炎热,夏季常有酷热干燥的“焚风”;而两栖爬行动物的栖息地以干燥碎石滩及带刺灌丛为主,鲜有树木生长。
①帆背攀蜥―雌性②帆背攀蜥―雄性③翡翠攀蜥―雌性④翡翠攀蜥―雄性⑤横断山间的澜沧江河谷⑥墨脱雨林然而,即便是在这样酷热干燥的河谷,也有可观的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
其中最容易发现的,莫过于攀蜥了。
这些不过20厘米长的小蜥蜴们常匍匐于河边的大石头上,或惬意地享受日光浴,或激动地点着头、做“伏地挺身”运动,宣示着自己对周围领地的主权。
攀蜥的雌、雄个体有其独特的外部形态,生物学上称为“性二态”。
雄性攀蜥的背部沿身体有两条纵向的条纹,颜色多半鲜艳亮丽,而雌性则没有或有不清晰的纵纹,体色也更加贴近于周边的环境。
可别小看了这些不起眼的小蜥蜴,就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就在横断山区发现了3种未被科学认知的攀蜥新种,包括分布于澜沧江河谷中的翡翠攀蜥和帆背攀蜥,以及分布于怒江的滑腹攀蜥。
相较于蜥蜴,干热河谷中的蛇类多样性就低很多了。
然而这些蛇类却也是大有来头。
黑眉曙蛇和王锦蛇作为中国分布最广的蛇类,遍布我国南方各地;而在高原,它们为了适应当地稀缺的植被,进化过程中也被迫放弃华南地区家族“亲戚”艳丽的黄色斑纹,披上了棕褐色的“迷彩服”,以此来更好地伪装自己。
高原蝮是这一地区特有的有毒蛇,它们经常栖息于河谷周边的灌丛石滩中。
三角形的脑袋和粗短的尾巴是它最明显的鉴别特征。
虽然有毒,但它并不会主动攻击人,往往只是慵懒地盘在石堆中,即便受到惊扰也是选择逃离。
或许干燥酷热的环境并不适合两栖动物生活,然而总有这么一些“异类”选择用自己证明反例的存在。
2013年,研究人员就在西藏怒江的干燥河谷内发现了湍蛙属的一个新物种,它们被命名为“察隅湍蛙”。
由于绝大多数的湍蛙都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森林下的溪流中,因此,生活于干热河谷中的察隅湍蛙当之无愧成为了这一类群中的“奇葩”。
除此之外,河谷溪流中还有各类齿突蟾与其共同生活,而溪流边潮湿的土地上还有中华蟾蜍在觅食游荡。
①西藏温泉蛇②墨脱针阔叶混交林③黑线乌梢蛇④横纹树蛙
定位:西藏-青海高原主体
沿着317国道继续向西北前进,就进入西藏自治区的高原部分了。
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高”“寒”往往是大家对这儿的第一印象。
但是,这里并不是枯燥无味、一成不变,青藏高原主体拥有不同的高原生态系统,包括了苔原、草甸和沙漠。
虽然,理论上这样高寒的环境并不适合变温的两栖爬行动物生存,但和横断山峡谷中的“异类”一样,两栖爬行动物中不少顽强的“拓荒者”仍然适应了这里艰苦的环境,并在这里繁衍生息。
在高原的草甸湿地中,最常见的两栖动物莫过于高山蛙了。
虽然常见,但它对于科学的贡献可不小。
高山蛙不仅仅是全世界第二种所有基因都被人类完全解析的两栖动物,更是研究高原适应性和耐缺氧机制的完美的研究对象。
和内地的亲戚不同,高山蛙蝌蚪为了适应高原的低温和匮乏的食物资源,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发育变态。
因此,如果在高原上留心观察,你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现游动的蝌蚪。
会针阔叶混交林下两栖类爬行动物的繁殖水坑温泉蛇算西藏不受关注的两栖爬行动物中知名度较高的了。
作为全世界海拔分布较高的蛇类,温泉蛇栖息于西藏海拔37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
虽然名字中包含一个“温泉”,但其实温泉蛇并不直接在温泉中生活,而是生活在温泉周边的河流和草甸中,它们通常以水中的高原鳅和高山蛙为食。
白天,温泉蛇多在河边晒太阳热身,当身体温暖,达到捕食的最佳状态后,它们便会扎入冰冷的水中寻找猎物;等吃饱喝足,它们会懒洋洋地爬上岸,借着石块或沙滩的温度消化猎物。
冬季降雪时,温泉蛇则会钻入温泉周边的缝隙或土洞中,借助地热来熬过高原严寒的冬季。
如果你拜访过位于拉萨的布达拉宫和色拉寺,你或许就有机会和高原上体型最大的鬣蜥―拉萨岩蜥擦肩而过。
这些体型超过30厘米的大家伙喜欢栖息于高原裸露的石山上,侧扁的体型帮助它们将身体挤进石缝中,以躲过猛禽等天敌的捕食。
在布达拉宫外围和色拉寺后面的石山上,你就能见到这些高原特有的小恐龙。
岩蜥和攀蜥一样,也拥有性二态:雄性体色多为褐色或黑色,背部带有不规则的浅色斑点,而雌性则多为浅棕色或棕黄色,带有深色横纹。
高原上一切食物都很宝贵,所以,拉萨岩蜥就没有河谷中的攀蜥那么“挑食”,昆虫、植物嫩芽、野花统统都在拉萨岩蜥的“菜谱”之中。
定位:藏东南亚热带、热带森林
要说青藏高原真正两栖爬行动物极丰富的地区,还数西藏自治区东南部低海拔潮湿温暖的热带、亚热带森林。
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通过雅鲁藏布江河谷进入内地,滋润了这一片野生动植物的天堂。
由于藏东南地区拥有充足的雨水和常年稳定的气温,两栖动物能有机会远离水源,向不同的生境类型扩散。
在西藏林芝地区的噶隆拉山上,生长着高海拔针阔叶混交林,这片广阔的森林中,生活着两种近年来才被我们发现命名的两栖类动物――刺疣齿突蟾和吴氏齿突蟾。
两种齿突蟾分散栖息于落叶和苔藓下,只在繁殖季节才聚集于林下积水坑和缓流的溪流边进行繁殖。
而在墨脱的热带雨林中,树蛙更是将栖息地扩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双斑树蛙、缅甸树蛙等栖息于较低矮的灌木和树木上,每到繁殖季节才聚集到稻田和水坑边求偶繁殖。
白颌树蛙和横纹树蛙更适应树栖生活,甚至演化出“滑翔伞”一般发达的蹼,跳跃时将指、趾伸展开,借助空气动力在树梢间滑翔。
今年1月我们才命名的墨脱棱鼻树蛙,更是将树栖生活发挥到了极致:它们不仅喜欢栖息于5米以上的雨林树冠中,更是完全摆脱了繁殖时对地面水源的依赖,在树洞积水坑中进行繁殖。
除了树蛙,藏东南热带、亚热带雨林中还拥有种类众多的爬行动物。
林地间和树枝上常见的长肢攀蜥仅产于藏南和印度东北部,而栖息于河谷边大石上的相对体型更大的吴氏岩蜥则仅分布于西藏墨脱县。
就蛇类而言,喜山颈槽蛇、黑线乌梢蛇都是此地区的常见物种,此外菜花原矛头蝮、察隅烙铁头,甚至眼镜王蛇和珊瑚蛇等热带亚热带毒蛇,在藏南墨脱县都有分布。
2012年,我们还和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一起,在我国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的边界小镇发现了一种未被科学家认知的大型原矛头蝮蛇,此后,它正式被定名为“喜山
原矛头蝮”。
因了解而热爱,因热爱而保护
尽管青藏高原地区拥有全国面积极大的自然保护区,但因商业开发带来的金钱诱惑和执法部门执法力度的不足,使很多地区,特别是生物多样性高度丰富的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和云南、四川省境内的横断山地区,受到了不必要的人为开发所带来的生态威胁。
仅仅在我们开展调查的几年间,就见证了墨脱雨林被筑坝、修路蚕食的全过程。
两栖爬行动物因迁移能力弱、对环境的依赖性强,在环境破坏的背景下面临着格外严峻生存的威胁。
只有了解才会热爱,只有热爱才会保护,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了解到青藏高原独一无二的两栖爬行动物的多样性,关注两栖爬行动物的保护。
不是只有在国外纪录片中的非洲和南美才有多样的野生动物,在我国,残留于荒野中的生灵同样丰富而美丽,而且很多物种至今仍未被世人了解,等待着学者的探索发现。
让我们关注这些可爱的荒野生灵,别让它们在被发现之前就悄然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