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湖南省汉寿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完整版)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1982-29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完整版)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互惠互利共同繁荣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完整版)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

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为找准下一步农业结构调整着力点,把握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受市委、市政府的委托,从5月21日-5月31日,我们农业结构调查组分别对我市的金田、石咀、马皮、木圭、蒙圩、白沙、下湾、大洋、麻垌、罗秀等10个乡镇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研究。

调查组通过听汇报、看现场、解剖典型、走访企业、了解农户和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初步总结出近年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全市农业结构调整方向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一、当前我市农业结构的基本现状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决策,按照“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畜牧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工作思想,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达到了减劣调优的调整目标,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得到了初步缓解,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一)、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成绩1、农业结构调整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广泛重视。

关于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2011年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调研报告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农村会议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果畜富民、工业强县、城镇带动、旅游突破”四大战略的总体要求,始终把增加农民纯收入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围绕“粮、果、畜、菜”四大主导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高新农业科技为支撑,以基地建设促发展,大力发展“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加大劳务输出,我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一、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情况1、粮油生产再获丰收,是连续第八个丰收年2011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96.5万亩,总产44.73万吨,较上年增长3%。

其中小麦种植面积58万亩,总产24.36万吨;玉米种植面积38.5万吨,总产20.37万吨。

油料种植面积7万亩,总产0.9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在粮油生产上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实施小麦、玉米良种统供项目。

按照陕西省良种统供实施方案要求,县上成立了良种统供领导小组,通过招标确定良种统供企业,实行“五统一”管理,严格供种程序,确保供种质量,全县小麦良种统供面积58万亩,玉米良种补贴38.5万亩,实现了良种全覆盖,良种补贴资金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

二是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

2011年我县小麦-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建立了2个万亩示范方,在2个万亩示范方田内各建设一个百亩核心攻关田,小麦、玉米收获前,经省、市高产创建专家组实地测产: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方田平均亩产523公斤,较中南部大田亩增产52公斤,小麦百亩核心攻关田亩产578.5公斤,较中南部大田亩增产107.5公斤;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方平均亩产635.5公斤,较中南部大田亩增产106.5公斤,玉米百亩核心攻关田亩产672.3公斤,较中南部大田亩增产143.3公斤。

高产创建活动有效地带动了全县96.5万亩粮食均衡增产,使我县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位居咸阳市第一。

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随着国家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持续重视和政策的不断完善,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文通过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当前农业结构和农民增收现状,分析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及问题分析1.农业结构现状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

常见的农业结构形式包括单一经济作物种植、农林牧及渔业结合和多种植物及养殖业结合等。

目前我国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导的农业结构占据着主导地位。

2.农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但是,我国农业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固定农业状况严重,种养业质量不高,科技适应性欠佳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农业生产中存在一些技术瓶颈和发展空间有限。

同时,农村人口劳动力不断减少也给农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挑战。

3.农业结构调整对策农业结构调整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比如加强科技研发、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推广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农村经营模式等。

政府可以在政策层面上提供适当的支持,在技术和资金方面对农业结构调整进行引导。

二、农民增收的现状及问题分析1.农民增收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近年来,农民增收的形式包括就地增收、异地务工和创业创新等。

其中,就地增收是最常见的形式。

2.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但是,农民增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农村经济发展存在吃亏补贴不足、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

同时,农民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文化素质低、知识技能不足,这些问题阻碍了农民增收的进程。

3.农民增收对策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调整,比如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加强农业科技立体化,增加农民集体经济收入等。

同时,也需要从政策制定的层面上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三、建议1.加强政策制定方面的引导力,制定合理的扶持政策,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提供政策支持。

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2)

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2)

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2)关于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2、一些村组织经济状况内外交困,制约了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步伐。

一是债务包袱和农民负担仍然很重。

沉重的债务包袱不但影响干部为民服务的工作精力,而且影响严重农业生产投入,农民增收的硬环境难以得到改善。

二是金融政策的影响。

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应该是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的金融机构,银行能转变为商业银行后,存贷款政策向服务效益转变。

贷款受担保、质押、抵押等影响,农民用于生产性的小额贷款非常艰难。

这些镇基层的银行,只吸-储,不放贷。

因资金缺乏,农民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影响了农民增收。

3、农用耕地减少,耕地质量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我镇农村经济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农田被占用、征用的现象也同步上升,农用耕地逐年减少,耕地质量下降,土地肥力缺乏。

随着我国化工业的发展,化学肥料已成为当今农作物的主要肥料,所有农田普遍缺乏有机质肥料,出现了无机肥与有机肥使用不协调的现象,影响了农作物的高产优质。

三、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

这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当前紧迫而繁重大的政治问题。

要“富民强镇,率先崛起”,必须首先引导广大农民走上富裕的轨道。

针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市场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关键的是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

因此要坚持流通、生产一起抓。

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及时把市场行情反馈给农民,使农民从流通环节中获得效益。

2、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按照“调优种植业、调快设施农业”的发展格局,努力引导农民实现“农产品种植结构合理化、特色产品规模化、农民收入多元化”的目标。

围绕国际市场的价格和需求。

在确保“三增四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生产、保供应、保储备、保稳定)的基础上,扩大粮田,多种弱筋小麦、同时发展一些其它促进农民增收的渠道。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已成为社会关注和政府工作的重要方向。

为了深入了解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以下是我们的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及目的为更好地了解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情况,我们选择在农村地区进行调查。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我们旨在为政府制定更有效的政策,提供参考意见。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我们选择在某县的5个乡镇对50个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包括地里从事种植业、家畜养殖、渔业和农村旅游等多个领域的农户。

问卷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结构调整的情况;2.农民收入来源的情况;3.政府扶持政策的认知和利用情况;4.未来发展方向和需求。

三、调查结果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地区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和农民贫困的问题。

1.农业结构调整的情况: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户都是从事传统的种植业和家畜养殖业。

在调查的农户中,有75%的人表示他们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

且由于在同一领域经营的农户往往生产重叠,导致农产品价格下跌。

2.农民收入来源的情况:我们发现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打工。

其中农业生产占农民收入的60-70%,而打工则占30-40%。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许多农民在上个时期仍然有着较低的收入。

他们认为经营成本高和产品价格低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

3.政府扶持政策的认知和利用情况:有40%的农户表示知道政府的扶持政策,但其中只有20%的人受到了具体的扶持和帮助。

同时,我们发现很多农户往往对政府扶持政策缺乏了解,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4.未来发展方向和需求:绝大多数农户都表示希望利用本地资源发展旅游业和林果种植业。

此外,还有一些农户希望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种养效益和发展物流业。

四、建议和措施在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1.政府应该通过加强政策宣传推广,提高农户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同时,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力度,为农户提供更优的生产环境和更多的扶持政策。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为找准下一步农业结构调整着力点,把握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受市委、市政府的委托,从5月21日-5月31日,我们农业结构调查组分别对我市的金田、石咀、马皮、木圭、蒙圩、白沙、下湾、大洋、麻垌、罗秀等10个乡镇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研究。

调查组通过听汇报、看现场、解剖典型、走访企业、了解农户和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初步总结出近年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全市农业结构调整方向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一、当前我市农业结构的基本现状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决策,按照“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畜牧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工作思想,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达到了减劣调优的调整目标,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得到了初步缓解,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一)、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成绩1、农业结构调整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广泛重视。

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农业结构调整,把农业结构调作为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的措施去抓,因地制地开展农业结构调整。

金田镇紧紧抓住本镇经济支柱的淮山做文章,采取三条针对性措施:一是积极搞好招商引资,发展淮山深加工,促进淮山增值。

镇政府3月底参加了上海环太平洋商贸洽谈会,分别与美国、新西兰的一家公司签订了淮山无硫脱水加工和深加工项目意向书;二是由镇政府牵头,到工商部门注册“金田牌”淮山商标,下一步将依据商标的有关法律法规,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淮山打假活动,以提高金田淮山的品质和知名度,带动整个金田淮山市场价格的提升;三是大力开展淮山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的革新,全面提高金田淮山的单位面积产量。

白沙镇围绕市委、市政府“3+3”工程开展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在“一条蔗、一头猪、一条鱼和一片林”上做文章,首先是稳定和发展甘蔗这一支柱产业,其次是提升畜牧水产养殖业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巩固和发展畜牧水产养殖基地,重点发展二无杂母猪和优质水产鱼类养殖,三是发展种植速丰桉。

县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县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县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调研报告(精选多篇)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稳步增长x省长报告提出今年抓“三农”工作的重心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建立起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这对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抓法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而深远。

过去的一年,是农民增收幅度最高的一年,也是农民得实惠最多的一年,全省农民人均增收元。

作为欠发达的丘陵地区xx县,农民人均增收也是七年来最高的,达到了392元。

在助农增收工作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增产、多养、劳务开发和减负四大举措来促进增收,大力实施粮食“三百工程”,全县粮食产量达33.6万吨,农民人均增收38元;大力发展短平快项目,全县出栏生猪60多万头,山羊近20万只,农民人均增收138元;大力开发劳务经济,输出劳务17.2万人,创收8.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80元;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农民人均增收136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418元,增幅达到20%。

但是,冷静分析,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去年惠农政策增收占了很大的比例,还有一次性增收和偶然性增收也占有很大的比例,比如粮食价格上涨,农民负担减轻。

因而,农民收入增长不稳定,增收的基础不牢固。

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加强三农工作的领导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有力保障。

近年来,我们采取县委常委联系区,县委、县政府领导联系乡镇、各部门联系乡镇的办法,加强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和引导力度。

在坚持提高基层干部三农工作能力上狠抓培训,大力实施“素质工程”,对全县5300多名村干部、致富能手、专重大户、经营业主进行了专项培训,培训了农业新技术、农村政策法规,提高了基层干部抓农村工作的能力,提高了经营业主的经营水平。

在坚持产业调结构上育特色,围绕水果业、畜禽养殖业、制种业三大特色产业做文章,水果业以锦橙100号为主,锦橙100号四次蝉联国际国内金奖,获得国家无公害认证,达到了1000万株,产果7000万公斤,产值达1.1亿元。

农民增收状况调研报告

农民增收状况调研报告

农民增收状况调研报告农民增收状况调研报告(一)当前农民收入增长所面临的严峻困难,已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一大障碍。

我县同样也面临着农民增收难的困惑,因此,找准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制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时当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它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为此,我与人大相关委室同志先后到赵庄、欢口、师寨、孙楼等镇进行调研,分别采取了入户调查、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详细了解我县农民增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现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我县农民增收基本情况根据今年夏秋两季形势初步分析,全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总体态势呈现“四增一平”,即:家庭经营收入增、劳务与工资性收入增、转移性收入增、财产性收入增,农民负担平。

今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785.6元,同比增加694.2元,增长13.6%,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增收360.2元,劳务输入增收140.2元,转移性收入增收72元,财产性收入增收121.8元。

其增收特点为:一是工资性收入增势强劲。

今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623.9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40.2元,增长9.45%,对今年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20.19%;二是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

今年农民人均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549.2元,增加193.8元,增长52.75%,是今年农民收入各项收入中增速最快的项目;三是家庭经营收入中牧业收入增速加快。

今年牧业人均收入增加131元。

增长29.57%,增速较快。

取得如此成效,我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一)深化结构调整,发展规模农业促增收。

今年,全县夏粮作物面积55万亩,单产382公斤,总产21.01万吨,因单产比去年同期增加24公斤,价格较去年收购价格上升3分,总收入增加1980万元,人均增收20元,大(苔)蒜种植面积35万亩,其中苔蒜20万亩,比去年增加5万亩,亩收益2088元,总效益4.17亿元,比去年增收2976万元,人均增收31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湖南省汉寿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周桂保李明德为了解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把握近年来农民增收的特点,找准2012年农民增收的着力点,2月以来,县农办组织专门力量深入有关乡镇、企业、农户,采取听汇报、看现场、解剖典型、走访企业、了解农户等多种形式,对当前农民收入构成的特点,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农民增收面临的困难、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2011年农民收入构成与特点2011年全县上下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扶农、惠农、强农政策,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确保了农村、农业、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据统计,2011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59.6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06元,比上年增加1258元,增长21.5%。

其构成与增长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资性收入强势增长。

我县农民工资性收增长幅度较快,务工收入快速增长已成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并且是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据聂家桥乡调查资料表明,20个农户中务工收入49.8万元,占50.1%,已占据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

2011年劳务收入增加较快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劳务经济的发展,加上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供转移的劳动力资源空间很大,转移的劳动力逐年增多。

据调查百户农民家庭中外出务工人数78人,其中乡外县内7人,县外省内20人,省外国内51人,占全部劳动力的29.2%。

二是外出务工人员月均工资收入水平提高。

根据百户调查资料显示:外出务工人员月工资增长14.5%,其中,月收入在1200-1600元的58人,占74.3%,月收入在1600元以上的12人,占15.4%,月收入1200元以下的8人,占10.3%。

但工资总体水平还是较低,外出务工收入增长还有很大空间。

三是本地就业环境进一步好转,本地务工人数进一步增多。

由于国家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工需求大幅增加,加之规模农业,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建房再度升温,农业请工,二、三产业用工大幅增加,再加上我县境内道路改造以及工业园区的建设项目的开工建设,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工本地就业问题。

在用工刚性需求拉动下,我县目前工日价为技术工120-150元以上,普工100元左右,同比均增加了20-30元。

2.家庭经营一产业收入稳定增加。

受干旱影响,2011年我县大部分农作物收成较理想,由于全县干群的共同努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农、林、牧、渔业生产总量仍有所增加,加上大多数农产品价格上涨,促成了我县农、林、牧、渔业收入均有所增加。

一是种植业收入持续增加。

农产品产量增加,农产品价格上涨是今年农民种植业收入增加的两大动因。

粮食增产增收。

2011年我县粮食种植面积157.6万亩,比上年增加2.4万亩,增长1.57%;总产60.32万吨,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加1.36万吨,增长2.31%;全年稻谷出售价达239元/百公斤,比上年上涨16元左右,增长7.17%。

全年农民从粮食得到的收入人均增加200元。

棉花增产减收。

2011年我县棉花播种面积12万亩,比上年增加9000亩;单产略有上升,总产1.12万吨,比上年增加2000吨;收购价格下降,2011年我县籽棉收购开秤价为8元/公斤,对比上年收购均价9元/公斤下降1.4元。

2011年农民从棉花得到的收入人均减少30元左右。

油料增产增收。

2011年我县油菜收获面积58.23万亩,比上年增加1.41万亩;总产6.35万吨,比上年增加0.2万吨;油菜籽价格4.38元/公斤,比上年高0.4元/公斤。

农民种植油菜人均获利近60元。

蔬菜(含菜用瓜)收入略有增长。

2011年我县蔬菜种植面积17.5万亩,比上年减少1.7万亩,产量70万吨,减产3万吨。

因价格普遍上涨,农民人均从蔬菜得到的收入增加10元左右。

虽然苎麻、果用瓜等收入有所减少,但甘蔗、水果、园艺、花卉等的收入也给农民人均带来10-20元左右的收益。

2011年因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服务性工价提高,种植业成本人均增加100-110元。

农民从种植业得到的收入实际上人均比上年增加150元。

二是林业收入略有增加。

尽管我县农民家庭经营林业产值所占比重不大,今年油茶籽收成又遇歉年,但速生经济林已进入砍伐期,农民从林业得到的收入呈逐年递增。

全年农民人均林业收入比上年增加10元。

三是牧业收入小幅增加。

随着国家生猪生产扶持力度的加大,我县生猪养殖户稳中有增,但由于散养农户的锐减,使得生猪出栏总量仍不理想,全年出栏76.5万头,比去年减少近5万头;家禽养殖大户发展也较快,出笼也有所增长,全县万羽家禽养养殖大户达60多户,养殖规模达150万羽。

正是因为发展势头良好,出现了饲料、仔猪价格等均高出上年同期很多。

农民从牧业得到的纯收入人均大约50元。

四是水产养殖业收入有所增加。

由于水产养殖的科学化普及与推广,特种养殖多样化的形成,水产品产量逐年上升,预计全年水产品总产量可达6.57万吨,比上年增长5.29%。

虽然鲜鱼价格变化不大,但因特种水产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扣除饲料价格上涨因素,全年农民人均从渔业得到的收入比上年增加30元。

3.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稳步增长。

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有力地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新农村非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全年人均实现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的纯收入比上年增加60元。

4.财产性及转移性收入持续增长。

今年国家继续加大了政策扶农、助农力度,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综合补贴、油菜补贴、农机补贴、新农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教育部门“两免一补”、能繁母猪饲养补贴、退耕还林补贴、计划生育奖助、移民后扶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都有所增加,使得农民从一系列“多予”政策中得到了更多实惠。

全年农民人均得到的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增加115元。

二、2012年农民增收的障碍与前景(一)主要障碍因素1.农村基础设施脆弱,生产条件难以改善。

尽管近年来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越来越大,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有效投入仍然不够,不少水库、渠系、泵站机组等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衰退,损毁严重、抗灾能力大大减弱,如在去年的大旱中,全县受旱面积30多万亩,给全县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

聂家桥乡2011年晚稻干旱失收3000亩以上,西湖区的坡头镇晚稻干旱失收2000亩左右。

2.农民科技素质不高,生产成本难以下降。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的推广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素质的高低。

从我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情况来看,“3899”(妇女、老人)现象越来越突出,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低,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接收能力也相应较低,严重影响着农民的增收。

岩汪湖镇整建制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519.1公斤,而全县平均亩产仅409.6公斤,相差100公斤以上。

从农业生产成本来看,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资涨价无法控制,今年,我县农资产品价格出现了新一轮涨价潮。

肥料市场,除磷肥价格基本稳定外,其他肥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

碳铵市场销售价格780-790元∕吨,比去年同期每吨上涨87元,且货源严重不足,据“三友”农资负责人介绍,他去年冬季在县碳肥厂订购的2000吨冬储碳铵,仅供应了500吨,1500吨无货源,碳肥厂现已暂时停产;钾肥市场销售价3300-3400元/吨,比去年同期上涨150元/吨;复合(混)肥45%市场销售价格3500元-3800元/吨,比去年同期上涨300-500元/吨,中化46%的复合肥市场价格3600-3700元/吨,上涨450-500元/吨。

种子市场,常规早稻种子销价5.6元/公斤,较上年同期上涨1.0-1.2元/公斤;杂交中稻种子每公斤80元,涨18-20元/公斤;杂交棉销价60-65元/罐,比去年上涨10元/罐,农作物增收的空间正在被农资产品涨价所挤占。

3.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基础产业难以做强。

近年来,我县农业结构调整虽然在甲鱼、蔬菜、苗木等产业有了新的起色,但仍然存在特色产业拓展艰难,支撑力不强,加之企业规模偏小,带动力不足,农业就业门路狭窄,增长点不多等问题,在品种结构上,名、优、特、稀、珍品种较少,大路农产品较多,难以适应优质、多样、反季节、营养保健、绿色无公害等社会需求,在种植模式上大多数为“油—稻”、“油—棉”、“稻—稻”,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较低。

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比较效益较低,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4.农村管理机制不活,基础工作难以推进。

“人地”矛盾突出,规模化生产的流转机制不活,基础不牢;贷款门槛过高,集约地经营的融资机制不活,投入不足;专业组织缺乏,社会化服务的运作机制不活,体系不全等问题制约着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二)农民增收的有利条件1.推进城乡统筹完善投入机制是农民收入增加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补贴收入越来越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2012年,我县在继续执行粮食直补等国家惠农补贴政策的同时,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提高农民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将促进农业农村经济长期平衡较快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特别是今年国家大幅度调整粮食最低收购价,每百斤稻谷增加18元,全县可增收2.23亿元,人均可增收370元。

2.稳定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农民收入增加的“基础支撑”。

一是农民生产积极性高,粮棉种植面积扩大。

调查180户农户,计划种植水稻3203亩,其中早稻1407.5亩,中稻153亩,晚稻1548亩,比去年水稻面积增加35.2亩。

所查180户,计划种植棉花189.8亩,同比去年增加12.9亩,增7.29%。

今年通过三项关键技术的推广可增产粮食2500万公斤,可增收6250万元,全县农民仅粮食人均可增收100.8元。

二是科技推广力度加大,科技开发增收前景广阔。

优质稻推广积极性高涨。

调查180个农户,计划种植优质稻1548亩,比去年增加130亩,同比增长9.1%。

高效种养模式增多。

如军山铺、株木山、毛家滩等乡镇的大棚西瓜,每亩可产6000—7000斤,均价1.8元,亩产值可达1.2万元。

网箱养鳝亩产值可达30000元,大棚蔬菜亩产值可达15000元,名贵鱼养殖亩产值可达1.5万元。

高新技术推广应用范围扩大。

首先是病虫专业化防治,今年全县可推广30万亩以上,比去年增加20万亩,每亩可节约防治成本10元左右,全县可降低病虫成本200万元,另可挽回病虫损失1000万元。

其次是推广机械化作业,2012年汉寿机耕、机收、机插率分别达到98%、99%、20%,仅机收每亩每季50元,可节省劳动力加工日(折价)一半以上。

再次是测土配方施肥,每亩可提高肥料利用率5个百分点,亩平增收30元。

另外如富硒微肥推广应用后,每公斤高档优质米可由4元/公斤提高到18元/公斤。

三是农产品加工日趋完善,品牌效益日益彰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