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全真模拟实训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合集下载

职业院校“金课”建设方案

职业院校“金课”建设方案

职业院校“金课”建设方案课程是决定学校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最基本要素,也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根本性体现。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为落实“课堂革命”,深入开展课程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经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突出教学过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推动理论与实践、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学习做人与学习做事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以“金课”建设带动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基本原则整体优化原则。

立足于专业建设,从课程体系的整体角度出发,优化结构,精选内容,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形成特色。

协调发展原则。

把“工匠培养”置于课程建设的核心地位,有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强化学生在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辐射示范原则。

充分发挥“金课”的示范与辐射效应,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三、“金课”体系“金课”来源于教育部实施的一流课程建设。

我校的“金课”体系是指职业教育类型下的符合学校办学理念、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

“金课”体系共分三个层级:第一级:优质课程。

优质课程是指能够支撑专业建设,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课程,由二级院部评定。

第二级:改革创新课程。

改革创新课程是指在优质课程的基础上,有完善的课程团队进行课程建设、改革和实施,能够带动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带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转变,显著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课程,由学校评定。

第三级:“金课”。

“金课”是指在改革创新课程的基础上,全面落实“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具备一流的课程团队、一流的课程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课程资源、一流的课程管理等特点的课程,由学校评定。

钢结构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钢结构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钢结构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建设的探索与研究摘要:基于国家教育标准和建筑职业标准,为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建筑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文章从钢结构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分析入手,对构建钢结构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的思路、实施全真模拟实训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实践和思考。

abstract: based on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tandards and building occupation standar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combining study with working, highlighting the cultivation of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students majored in construction, starting from the teaching idea and target of steel structure, the paper explores,practices and thinks about idea of constructing the training room with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simulation and task-drive teaching model.关键词:钢结构;理实一体化;综合职业能力key words: steel structure;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comprehensive occupation ability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258-02————————————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研课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与实践教学研究”子课题“钢结构工程实训基地建设及实践教学研究”研究成果。

《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课程标准

《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课程标准

《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简介《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课程是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拓展课,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

本课程针对Android工程师岗位中典型工作任务,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Android平台下应用程序开发技能,通过完成学习性任务,逐步培养学生具备软件设计和编码能力,通过小组学习、项目实训,培养学生在Android平台下进行程序设计、软件测试、项目实施、软件维护所需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能力,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专业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1.课程性质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培养目标,《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课程为软件技术专业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课,是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2.课程定位本课程面向Android软件开发、Android软件技术支持以Android及软件测试三个岗位,在《3G移动应用开发》技术的基础上综合设计测试Android项目,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

本课程的主要授课对象为软件专业高职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已经系统学习过《C语言程序设计》、《页面美化》、《使用Java理解程序逻辑》、《数据结构》、《使用JSP开发Web应用系统》、《Java面向对象编程》及《3G移动应用开发》等课程,具备软件开发的基础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依据本课程遵照教高[2006]14号[1]、教高[2006]16号[2]、教高厅函[2007]47号[3]等文件精神,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转换为倡导者。

➢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在课程内容排列上,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

(1)《微信小程序开发》课程标准编制细则 v3.0

(1)《微信小程序开发》课程标准编制细则 v3.0

四川现代职业学院《微信小程序应用与开发》课程标准课程代码:A13C11143 建议学时数:64 学分:4 隶属专业:电子商务技术开课单位:电子信息技术系主持人:参与人:谭超颖审定人:审核人:审批人:一、课程设置的依据《微信小程序应用与开发》是培养电子商务技术专业学生web开发应用能力的一门必修专业课程,该课程是学生学习微信小程序开发的入门课程,能力培养的起点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一方面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新兴技术知识,掌握小程序web开发的基本操作技能,在理解各个文件语法结构基础上,掌握web开发的核心精髓,迁移到其他开发应用中,提高学生web开发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另一方面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学生能够利用开发框架,为系统专业学习提供方便,为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信息化服务,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运用计算机技术打下基础,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素质的养成起到促进作用。

依据参考:(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育计划的原则意见》;(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素质)(一)知识目标1、知道小程序是什么;2、理解小程序的操作流程、特性及使用场景;3、熟悉小程序开发过程;4、会微信小程序web开发者工具的安装及基本操作;5、熟悉json基本配置的语法知识与应用;6、熟悉wxml结构的语法知识与应用;7、熟悉wxss页面样式布局的语法知识与应用;8、理解JavaScript的语法知识,能够基本应用。

(二)能力目标1、熟练调用json的基本配置方法;2、能使用JavaScript编程语言进行小程序的逻辑层基础开发;3、掌握wxml结构和语法,编写页面程序,搭建小程序骨架;4、熟练运用微信web开发者工具wxss页面样式的布局方法,美化小程序页面;5、掌握web开发工具各文件数据绑定方法,连接各个文件数据;6、能完成一个功能完整的小程序;7、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细致、求精”的职业道德与情感;8、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实践习惯,尤其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质;9、注重培养学生与社会接轨;10、培养学生严谨的行事风格;11、培养学生具有踏实工作作风,良好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探究精神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日期】2009.07.13•【文号】人社厅发[2009]86号•【施行日期】2009.07.1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人力资源综合规定正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人社厅发[2009]8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劳动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劳动保障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6]15号)精神,进一步深化技工院校教学改革,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推动技工教育可持续发展,我部制定了《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并决定在全国部分技工院校中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列入我部试点的技工院校(试点院校名单另行通知)要在统一指导下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未列入试点的专业课程和技工院校,应按照我部颁布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开展教学工作,确保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安排。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二〇〇九年七月十三日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我国新型工业化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加大技工院校教学改革力度,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课程体系,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技能人才规模化培养,探索中国特色的技工教育改革与发展之路。

二、工作目标在全国选择部分具备条件的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通过两年努力,开发完成技工院校若干主体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探索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符合企业生产需要的现代技工教育新教学体系。

三、基本原则一体化课程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高职院校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作者:胡永骁程红艳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4期[摘要]:根据教育部【2006】16号文“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的精神,依据高职高专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导则,高职院校建设综合实训基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显得犹为重要。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校内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了探讨,阐述了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设想。

[关键词]:高职;综合实训;实训基地建设;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建设背景随着基础建设的加快,全国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建设规模的高增长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机会,但是随着建筑市场的开放,建筑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主导作用越来越突出。

同时随着我国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建设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建设类企业培养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当前建筑业紧缺型人才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如何培养适应建筑人才市场发展变化、动手能力强、掌握最新工程技术的企业和社会急需人才,是每一个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2006】16号文“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的精神,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与职场氛围相一致的工作环境,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犹为重要。

综合实训基地是实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平台。

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通过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构建能力培养体系;根据能力培养体系的需求提出实训条件。

最后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形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教育部16号文件解读

教育部16号文件解读

教育部16号文件解读1、16号文的全称及国家出台16号文的目的16号文全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这个文件的目的是正确引导构建新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切实把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放在首要位置。

2、教育部16号文也称“新九条”,其主要内容分别为:(1)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关于人才培养目标: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

(3)关于专业改革与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

(4)关于课程建设与改革: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5)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6)关于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7)关于师资建设: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8)关于教学评估:加强教学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9)关于领导保障:切实加强领导,规范管理,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3、16号文件的“一个重点”、“两个要求”、“三个建设”、“四个加强”、“五个重视”(一)、一个重点:以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

(二)、两个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三个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保障体系建设(1)、实践基地建设6个“要”:①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②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③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④要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⑤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⑥要力争进入建设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高职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重点专业领域。

《建筑施工组织》课程简介

《建筑施工组织》课程简介

《建筑施工组织》课程简介
《建筑施工组织》课程是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通过改革和实践,经过课程组多年的努力,建成了具有鲜明的课程特色。

1.校企合作、全程共建
校企联合进行建立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基于行业需要、突出职业能力,教学项目设计基于实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和工作过程。

校企合作制定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和特色教材,联合实施校内实训项目,企业实习项目。

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全程共建课程。

2.创建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标准、项目导向的教学内容、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团队化的实训组织、立体化的评价体系”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以校企董事会为基础,制定了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围绕就业岗位,基于实际工程建筑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和工作过程,设计八个项目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将学习内容细化为若干个工作任务单元,推行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

在课程训练与综合实训中,将学生分项目团队,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并建立对老师、学生共同评价的立体化的评价体系。

3.全真模拟、教室与工地一体化
在全真模拟实训基地开展教学,把“工地”搬进车间,全真模拟施工场景,使学生在车间感受到工程项目现场的气氛。

对于学院实训基地完成有困难或无法完成的项目,到校外实习基地或建筑施工工进行教学。

把“教室”设在工地,聘请有能力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现场指导老师,使教室与工地一体化
4.楚天技能名师作为课程项目训练指导老师
聘请楚天技能名师作为学校专职教师,分阶段介入教学过程,以技术主管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完成的项目就是实际的产品,使学生具有成就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以基地全真现场为教学环境,实现实践教学过程的职业性 3.以基地全真现场为教学环境, 实训基地的构造与施工工艺展示模型和周边环境的布置, 实训基地的构造与施工工艺展示模型和周边环境的布置,真实 再现了施工现场的真实环境, 再现了施工现场的真实环境,而综合实训项目在实训时更能全 面体现实训环境的真实性、职业性, 面体现实训环境的真实性、职业性,仔忖口从材料发放、工、 堆场、机械的布置等方面,都可采用按图施工的方式, 堆场、机械的布置等方面,都可采用按图施工的方式,进行现 场平面布置, 场平面布置,并进行真刀实枪的训练。这种全真的实践教学与 演练方法, 演练方法,使实训的学生获得与实际工程十分接近的全过程实 践经历和真实环境,职业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践经历和真实环境,职业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教学过程体现职 业性。
2.以展示模型为依托,再现施工现场真实情景, 2.以展示模型为依托,再现施工现场真实情景, 建设学生专项技能实训项目 根据建设类专业工种训练的需求, 根据建设类专业工种训练的需求,在建筑技术 实训基地内建设包括砌筑工、抹灰工、钢筋 工、架子工等十二个工种训练项目。
3.以任务驱动、工艺过程为主线,建设会真模拟 3.以任务驱动、工艺过程为主线, 综合实训项目 在建筑技术实训基础内, 在建筑技术实训基础内,有8大学生综合实训区, 大学生综合实训区, 主要包括: 主要包括:混合结构实训区、框架结构实训区、 智能系统实训区、建筑装饰实训区、水电实训 区、钢结构实训区、予应力实训区、暖通实训 区等。实训区内建有与工程实习相匹配的工程 建设职业环境。
三、建筑全真模拟实训和任务驱动教 学的探索与实践
1.以校内实训基地实践性教学为基础,以工程实体为 1.以校内实训基地实践性教学为基础, 背景, 背景,改革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以校内实训基地实践性教学为基础, 以校内实训基地实践性教学为基础,改革调整课程内 容和方法。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筑结构课, 容和方法。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筑结构课,在教 学内容上,重点讲解结构构造原理与识图方法, 学内容上,重点讲解结构构造原理与识图方法,在教学 方法上, 方法上,学生可直接在实物模型上由老师讲梁、板、 柱、基础、楼梯的构造要求, 柱、基础、楼梯的构造要求,同时依据图纸检查实物 的配筋及构造是否符合图纸和规范的要求。如建筑 施工技术课程的砌筑、抹灰、钢筋加工、绑扎、模板安装等 均可直接在实训基地的实物模型上进行讲解, 均可直接在实训基地的实物模型上进行讲解,同时也可直接在 实训基地进行实训。
探索全真模拟实训和任务驱动教 学模式,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王延该 建筑工程系主任
一、实施建筑全真模拟实训和任 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背景
1.建筑类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及其形成特点 1.建筑类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及其形成特点 建筑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包括: 建筑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包括:识读施工图能力;工程材料使用与检测能 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施工现场组织和管理能力;施工技术应用能力; 施工测量能力;工程计量与计价能力;安全施工、质量检验能力;工种 操作初步技能;招标投标和合同管理能力等10个方面的综合能力。 操作初步技能;招标投标和合同管理能力等10个方面的综合能力。 以上综合职业能力形成的过程是通过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验、实训、 实践等环节的培养,其形成过程是:课堂教学→实验、课程训练→ 实践等环节的培养,其形成过程是:课堂教学→实验、课程训练→专项技能 实训→综合技能实训→顶岗实习→ 实训→综合技能实训→顶岗实习→职业能力。 具有以下特点: 具有以下特点: (1)课堂教学专业知识具有实用性,符合岗位群知识要求; (1)课堂教学专业知识具有实用性,符合岗位群知识要求; (2)实验、课程设计教学具有针对性,符合岗位群单项能力要求; (2)实验、课程设计教学具有针对性,符合岗位群单项能力要求; (3)专项技能实训教学具有捕以性,符合岗位群操作技能的要求; (3)专项技能实训教学具有捕以性,符合岗位群操作技能的要求; (4)综合实训教学具有真实性,符合岗位群综合应用能力要求。 (4)综合实训教学具有真实性,
1.以实际工程为背景,构造全真性构造实体和施工工艺展示模型,使之成为识图构造、施工工 1.以实际工程为背景,构造全真性构造实体和施工工艺展示模型, 艺的活书本。 该实体模型具有以下方面特点: 该实体模型具有以下方面特点: (1)真实反映各种材料的品种、规格、应用范围等; (1)真实反映各种材料的品种、规格、应用范围等; (2)真实反映房屋建筑从基础垫层以上的建筑构造、结构构造、装饰构造和智能系统的构造; (2)真实反映房屋建筑从基础垫层以上的建筑构造、结构构造、装饰构造和智能系统的构造; (3)真实反映房屋建筑的结构类型(框架、砖混结构)、装饰类型、智能系统类型; (3)真实反映房屋建筑的结构类型(框架、砖混结构)、装饰类型、智能系统类型; (4)真实反映房屋建筑、装饰工程和智能系统的主要施工工艺过程、方法;真实反映施工质量 (4)真实反映房屋建筑、装饰工程和智能系统的主要施工工艺过程、方法;真实反映施工质量 和验收标准; 和验收标准; 通过整体规划和设计,我院于2007年 通过整体规划和设计,我院于2007年4月在该基地内建成了建筑工程、装饰工程、楼宇智能三 个实际工程模型。 建筑工程构造、工艺展示能真实地反映混合结构、框架结构施工现场的真实情景, 建筑工程构造、工艺展示能真实地反映混合结构、框架结构施工现场的真实情景,其中混合结 构真实地反映了基础、墙体、构造柱、图梁等的施工真实情景;框架结构则真实反映了钢模 板、木模板、钢筋的基础柱、梁、板、楼梯的真实施工情景。装饰构造、工艺展示能真实反 映装饰工程的地面、墙面、顶棚、幕墙的不同构造和施工真实情景。智能系统模型, 映装饰工程的地面、墙面、顶棚、幕墙的不同构造和施工真实情景。智能系统模型,则能真实 反映室内给排水系统、电气控制及照明系统、楼宇自动化安装调试系统的构造和施工真实情 景。 该模型具有以下三个主要作用: 该模型具有以下三个主要作用: (1)教材作用:教师可在该模型上讲授相关材料、识图、构造、施工工艺、方法和质量标准; (1)教材作用: 学生在学习上不易弄清的如材料、构造、施工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可到模型上直观见证并弄懂。 (2)模仿作用:该模型可用作专项技能实训和综合全真实训的模仿参照样板。 (2)模仿作用: (3)示范作用:该模型可以作为土建类学生参观实习,掌握建筑类型、装饰类型、结构 组成、智 (3)示范作用:该模型可以作为土建类学生参观实习,掌握建筑类型、装饰类型、结构组成、智 能系统等方面的知识。
二、构建建筑全真模拟实训基地的思 路与实践
全真模拟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是: 全真模拟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建设 大型实训车间→建设全真的实体模型→ 大型实训车间→建设全真的实体模型→建 设至少12个专项技能模拟仿真实训项目→ 设至少12个专项技能模拟仿真实训项目→ 建设8 建设8个以上综合全真实训区。
4.以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任务驱动为方法,设计和构建学生综合实践能 4.以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任务驱动为方法, 力培养方案 设计和构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是职业教育培养方案的核心, 设计和构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是职业教育培养方案的核心,建筑 类专业在实训基地已完成了砌筑工、抹灰工、钢筋工、模板架子工、水电 工、贴面工等工种实践训练,再通过综合实训, 工、贴面工等工种实践训练,再通过综合实训,学生基本达到相关专业岗位 施工员的职业要求。 在进行合能力训练培养时,应以实际的工程实体、施工环境为参考, 在进行合能力训练培养时,应以实际的工程实体、施工环境为参考,通过工 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真实模拟,学生从工程招投标开始, 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真实模拟,学生从工程招投标开始,分组进行招标文件 和投标文件的编制;然后进行模拟招投标的开标、评标, 和投标文件的编制;然后进行模拟招投标的开标、评标,模拟合同谈判; 最后由模拟施工单位的学生根据自己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 最后由模拟施工单位的学生根据自己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在实训基地完 成工程实体建设任务, 成工程实体建设任务,模拟建设单位的学生在施工现场进行施工监理和质 量验收评定。在进行工程实体操作训练时,每天实训前, 量验收评定。在进行工程实体操作训练时,每天实训前,由指导教师讲解工 艺过程、方法、要领、质量验收标准等知识,由工人师傅进行演示示范, 艺过程、方法、要领、质量验收标准等知识,由工人师傅进行演示示范,然 后才安小组组织实际操作,在指导教师和工人师傅的指导下, 后才安小组组织实际操作,在指导教师和工人师傅的指导下,完成规定的任 务。
2.建筑类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思考 2.建筑类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思考 建筑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有的是在学校进行, 建筑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有的是在学校进行,有 的是在施工项目上进行的。以往学院组织实践 教学时, 教学时,不能按真实工程施工过程来组织和完成 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不具备真实性;而在校 外实际工程施工项目进行实训时, 外实际工程施工项目进行实训时,虽然是在真实 的施工项目上实训, 的施工项目上实训,但存在着对实训学生实践教 学的指导不及时和在组织管理方面较松散的问 题,学生不一定能学到真实的东西。
5.以工程质量评定和检验标准的尺度,以学生 5.以工程质础,完善职业能力评价标准 以其所完成的工程实体质量结合实训过程中 学生的实习态度、出勤率和在模拟工程实践 中所扮演的职业身份, 中所扮演的职业身份,通过这些环节来评价学 生的职业能力。各项指标结果按权重计算最 终职业能力。职业能力评价分为优、良、合 格、不合格, 格、不合格,不合格者不予毕业。
2.以构造与施工工艺展示模型为载体,加强实践性、 2.以构造与施工工艺展示模型为载体, 开放性教学 建筑、装饰及智能系统构造与施工工艺展示模型建 设成型,大部分的专业课将课堂教学搬到了实训基地, 设成型,大部分的专业课将课堂教学搬到了实训基地, 按工程过程进行实践教学。无论是水电、贴面、抹 灰、砌筑,还是钢筋方面的教学, 灰、砌筑,还是钢筋方面的教学,都可以在实物模型中 进行直接观察并进行讲解, 进行直接观察并进行讲解,使理论教学具有实践性、 开放性,使于学生记忆和回忆, 开放性,使于学生记忆和回忆,也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活 跃。构造及施工工艺展示模型不仅满足正常的理论和实践教 学的组织要求, 学的组织要求,还能满足学生的课余时间的参观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