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百年前救亡图存的冷静思考者和思想引领人
梁启超的死亡启示作文

梁启超的死亡启示作文提起梁启超,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大家往往会想到他的变法主张、他的思想启蒙、他的犀利笔锋。
但今天,我想和您聊聊梁启超的死亡,以及它给我们带来的一些别样的启示。
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国家命运多舛,社会动荡不安。
梁启超,这位一直为国家前途奔走呼号的志士,最终也没能逃脱命运的安排。
梁启超的病,来势汹汹。
一开始,只是身体有些许的不适,偶尔的咳嗽,大家都没太在意。
毕竟,他总是那么忙碌,那么投入地为国家的未来谋划,谁能想到这小小的不适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他依然不停地写作、演讲、与人交流思想。
哪怕身体已经发出了警告,他也选择了忽视。
他心里装着的,是国家的兴衰,是民众的觉醒,个人的这点小毛病,在他看来,根本不值一提。
病情逐渐加重,咳嗽变得频繁而剧烈,甚至有时会咳出血来。
家人和朋友都着急了,劝他停下手中的工作,好好去看医生。
可梁启超总是摆摆手,说:“没事,等我把这篇文章写完,等我把这个想法跟大家说清楚。
”终于,他再也撑不住了,被强行送进了医院。
医生的诊断结果,犹如一道晴天霹雳,让所有人都惊呆了——严重的肺病,已经到了晚期。
在医院的病床上,梁启超第一次显得那么无助。
往日的神采飞扬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疲惫和虚弱。
但他的眼神里,依然透着坚定和不屈。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一生,那些为了理想而拼命的日子,那些忽略了身体的时刻。
他想起了无数个日夜,在昏暗的灯光下奋笔疾书,为了赶一篇文章,常常通宵达旦;为了一场演讲,准备资料到废寝忘食。
他也想起了和家人相处的时光,那些因为工作而错过的陪伴,那些答应了孩子却未能兑现的承诺。
如今,躺在这病床上,他才深深地感到,自己对家人的亏欠。
病房里很安静,只有仪器的滴答声和他偶尔的咳嗽声。
他望着窗外,思绪万千。
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但他并不害怕,只是遗憾还有那么多事情没有做完,还有那么多理想没有实现。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梁启超把家人叫到了身边。
他用微弱的声音,叮嘱着孩子们:“要爱国,要为国家的富强而努力。
国学大师梁启超简介

国学大师梁启超简介最早将西方的民权,民-主自由思想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促使了国人的觉醒,使国人产生了近代化意识。
以戊戌变法为界,中国思想此前是封建正统思想,此后是启蒙思想兴起。
下面就由为你介绍国学大师梁启超,欢迎阅读!!!国学大师梁启超人物简介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
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国学大师梁启超主要成就改良思想梁启超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改造,为了民族强盛和国家繁荣,竭力呐喊,四处奔走,付出了几乎全部的心血。
然而他的政治主张却又因时而异,不断变化,前后矛盾,以致难以令人信服。
在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随康有为亦步亦趋,无论办报或教学,都注意并且用力阐述康有为的改良思想和变法理论。
他以公羊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为依据,鼓吹变法,讲求维新,宣传西方科学文化,充分显露了年轻爱国志士的朝气和锐气。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一度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进行一次“破坏”:“历观近世各国之兴,未有不先以破坏时代者。
梁启超家族百年纵横:三代人身上的时代烙印(《少年中国说》备课资料)

梁启超家族百年纵横:三代人身上的时代烙印(《少年中国说》备课资料)梁启超家族百年纵横:三代人身上的时代烙印(《少年中国说》备课资料)1873年,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茶坑村。
在《三十自述》里,他交代了自己出生的时代背景:“太平天国亡于金陵后十年,清大学士曾国藩卒后一年,普法战争后三年,而意大利建国罗马之岁也。
”清末民初,帝国的衰亡,极权的崩溃,从政治到社会,从生活到心态,从思想到学术,都显现出一种半新半旧、亦新亦旧又互渗互动的状态。
梁启超半个世纪中的所有追求与惶惑,困境与出路,误解和洞见,皆因时代而起。
正如萧公权先生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的概述:“综其一生,悉于国耻世变中度过,蒿目忧心,不能自已。
故自少壮以迄于病死,始终以救国新民之责自任。
享年虽仅五十有七,而其生活则云变波折,与清末民初之时局相响应。
”梁启超以“善变”闻名于世。
从戊戌年的变法开始,到庚子勤王,再到创办《新民丛报》,宣传“新民”思想,为开启民智鼓与呼。
辛亥革命后,他回国参与政治,两次讨伐复辟,再造共和。
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并将这一传统转变成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在不断的“变”里,其宗旨和目的始终不变,“其方法虽变,然其所以爱国者未尝变也”。
重新打量梁氏家族诸人的命途,可以明显地看到时代的印记:1930年代,东城北总布胡同3号是北平知识界有名的文化沙龙,梁家第二代梁思成和林徽因是这个沙龙的核心;抗战爆发后,梁家兄弟姐妹开始了8年的各自漂泊,最艰辛的日子里,他们也对中国保持着纯洁的信念,对于工作保持着最高的热情;新中国成立,梁思懿、梁思礼从海外回到祖国,同船的一些人选择了台湾;1953年,北京古建筑岌岌可危,林徽因对高层领导说:“你们拆去的是有着八百年历史的真古董……你们迟早会后悔,那个时候你们要盖的就是假古董!”“文革”时期,梁思成、梁思顺、梁思达和梁思庄都受到巨大冲击;梁家第三代梁从诫毕业于北大历史系,1994年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团体“自然之友”,每年他都要在两会上发表有关环保的激烈言论……他们的每一个脚印里,都有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命运的投影,都有着难以磨灭的家族与个体的泪与笑。
梁启超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改革派

梁启超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改革派梁启超(1873年-1929年),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和改革派。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远的思想影响,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留下了重要的足迹。
本文将从梁启超的早年经历、思想理念以及对中国社会变革的贡献等方面来探讨他的地位和影响。
梁启超出生于1873年,出生在一个知识阶层的家庭。
他自小聪明过人,善于学习,被誉为"活字典"。
他从小接受了父亲的启蒙教育,对于经史文化等知识有着相当高的造诣。
在光绪维新的大背景下,梁启超深受启发,开始涉足于国家治理和社会改革的思考。
梁启超的思想理念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尤其是启蒙思想及自由主义思想。
他坚信,中国社会及中国人民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革和现代化的建设。
他认为,中国需要学习西方的制度、科学、文化等,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并根据自身国情进行创新和发展。
他主张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推进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
梁启超致力于探讨中国社会的改革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构想。
他强调要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主张推行民主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法律体系,以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他也提出了经济改革的观点,主张实行现代化的农业、工业体系,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同时,他也关注社会文化的进步,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倡导思想解放和百家争鸣,以推动中国的文化繁荣。
梁启超以其深刻的思想和高尚的品格,成为了中国社会的重要思想家和改革派。
他积极投身于政治、教育、文化领域的改革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
他曾参与了维新派的运动,为中国的改革发出了有力的呼声。
他还创办了《新民丛报》,积极宣传自由、平等、进步的理念。
此外,他还在教育领域有着重要贡献,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和制度改革,为培养新一代的人才而努力。
尽管梁启超在自己的一生中遭受了许多困难和压力,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断追求进步和改革。
他的思想触动了许多年轻人的心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梁启超的贡献不仅仅是他自己个人的成就,更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梁启超近代中国的改革家和思想家

梁启超近代中国的改革家和思想家梁启超,近代中国的改革家和思想家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改革家和思想家,他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介绍梁启超的生平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发展的重要影响。
梁启超出生在一个传统士人家庭,从小接受了优秀的教育。
在他的人生早期,他被优秀的老师培养,在传统经典和西方文化中广泛学习,获得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这使他成为一位深思熟虑、有远见和有理论深度的改革家。
梁启超对中国社会的变革有着积极的态度。
作为思想家,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旨在解决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
他主张变法开新局,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与民主化。
梁启超认为,中国的传统政治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改革。
他主张建立起合理的宪政制度,实现君主立宪和民主共治的理想。
除了政治体制的改革,梁启超还关注经济和文化的变革。
他主张借鉴西方的工业化经验,积极推动中国的现代化产业发展。
他也提出了对传统思想观念的批判,主张科学、民主和平等的价值观念,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他的这些主张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梁启超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积极参与了政治活动。
他曾经担任过多个政府和学术机构的职务,为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他还创建了《新民丛报》,积极宣传和推动自己的思想观点。
梁启超的思想和行动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改革主张激发了许多年轻人的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他倡导的现代化思想、民主价值观等,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思想文化。
然而,梁启超的改革主张也遭遇了来自传统保守势力的阻力。
尽管他的理念与行动并没有完全实现其预期目标,但他的努力和思想仍然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成就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总结起来,在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中,梁启超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和思想家。
中华历代名人故事-梁启超的故事

中华历代名人故事-梁启超的故事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下面小编给大家讲一讲中华历代名人故事-梁启超的故事。
梁启超充当“枪手”为了抵制日益高涨的革命风潮,1905年9月,清政府专门派载泽、端方等人为出洋考察政治大臣,到东西洋各国考察立宪政体是否适合于中国,要求他们考察完了交出有见解的考察报告和奏议。
可是,载泽、端方等人是些不学无术的庸碌官僚。
他们愿意出国,因为出国可以体味异国情趣,游山玩水;他们也害怕出国,因为出国有艰巨的考察任务,尤其使他们怵头的是要写考察报告和奏议。
载泽等人根本就不懂究政法理,其随从参赞对此也知之甚少,因此很难写出有分量的考察报告和奏议来。
怎么办呢?这伙人正点子不多,歪点子不少。
他们打算在海外寻觅既了解西学,又通晓宪政的人,替他们撰拟各项考察报告、奏议等,即寻找充当考政大臣的“枪手”。
壮志未酬的梁启超,虽然遭清政府的通缉而避居国外,但他变法维新的思想一天也没有泯灭。
此时,他得知清政府的考政大臣要在海外寻觅“枪手”,觉得这是个宣传自己主张,倡导变法的好机会。
于是,他通过多种途径同考政大臣们秘密地建立起了联系,自愿担当起为他们撰拟各种奏疏的“枪手”。
考政大臣们对梁启超是知道的:梁有思想有观点,也能写出一手好文章。
考政大臣们虽然知道清政府还在通缉梁,但由于他们自己无能,写不出朝廷需要的考察报告和各种奏议,也只好让梁充当“枪手”。
梁启超得到了考政大臣们的默许后,就积极行动起来。
据梁启超说,他在1905年秋冬之际,为清政府出洋考察政治大臣们起草考察报告和各种奏折多达20余万言。
梁利用撰拟考察报告的机会,把自己的政治主张完全融进了报告之中。
他在考察报告中,以海外各国的事例阐述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好处;在各种奏折中,他又借考政大臣们之口,奏请清廷早日实行君主立宪制,奏请赦免戊戌维新派等政治犯,请定国是。
梁启超100年前的精彩演讲:你究竟在苦闷什么

梁启超100年前的精彩演讲:你究竟在苦闷什么?历史从未在改变,只是在轮回。
想想百年前的中国,多少能人志士想改变现状,那股豪情至今长存。
现在,哪一个有志青年不想报国?当我们迷茫苦闷的时候,一定要记得自己的初衷!下面这篇文章是1922年12月27日梁启超应苏州学生联合会之邀所作的一场演讲,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朝最优秀的学者,虽然社会发生巨大变迁,但这场演讲对现在的青年一代仍然有巨大意义!正文:诸君!我在南京讲学将近三个月了。
这边苏州学界里头有好几回写信邀我,可惜我在南京是天天有功课的,不能分身前来。
今天到这里,能够和全城各校诸君同聚一堂,令我感激得很。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辞地答道︰‚为的是求学问。
‛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来了。
诸君啊!我替你们总答一句吧︰‚为的是学做人。
‛你在学校里头学的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生理、心理、历史、地理、国文、英语、乃至什么哲学、文学、科学、政治、法律、经济、教育、农业、工业、商业等等,不过是做人所需要的一种手段,不能说专靠这些便达到做人的目的。
任凭你那些件件学得精通,你能够成个人不能成个人,还是另一个问题。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份,这三部份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之为‚三达德‛—知、仁、勇。
为什么叫做‚达德‛呢?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通道德的标准,总要三件具备才能成一个人。
三件的完成状态怎么样呢?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现在讲的知育、德育、体育不对,德育范围太笼统,体育范围太狭隘。
—知育要教导人不惑,情育要教导人不忧,意育要教导人不惧。
教育家教学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我们自动的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
一、怎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的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
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知识﹔再进一步,还须有遇事能判断的智慧。
国学大师梁启超的简介

国学大师梁启超的简介梁启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改革和维新学者,他为了进行思想改革和文化改革做了很多的努力,创办报刊就是他为了进行思想改革了而做的举措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国学大师梁启超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学大师梁启超的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清朝光绪年间的举人,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之一,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公元1873年,梁启超在广东新会的茶坑讯出生,自幼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后乡试中举,但赴京会试却不中,回乡的途中路过上海,看到《瀛环志略》与上海机器局所翻译的一些西书而大开眼界,后结识了康有为,并投到他的门下。
之后梁启超跟随康有为走上了改良维新的道路,与康有为一同倡导变法维新,但戊戌变法损害到了以慈禧太后等的利益而遭到了反对与抵制,后慈禧太后等人发动了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禁,谭嗣同、康广仁等六人被杀,而康有为、梁启超逃出国,这场历时一百零三天的变法宣告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逃到了日本,在海外仍赞成并推动君主立宪,直到辛亥革命之后,他才举家回到了中国。
回国后的梁启超曾一度加入袁世凯政府,但因反对袁世凯称帝以及张勋复辟,并对他们进行了言辞抨击,后加入了段祺瑞政府,他支持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公元1929年,梁启超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五十六岁。
国学大师梁启超的生平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他在学堂中极力宣扬变法救亡的思想,还不时发表斥责专制、赞誉民权的言论,引起了旧势力的攻击。
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协助康有为组织保国会。
四月二十三日(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了“百日维新”。
五月十五日(7月3日),光绪帝召见梁启超,赏给六品衔,命他办理译书局事务。
梁参与了康有为策动袁世凯推翻慈禧太后的密谋,但被袁出卖。
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幽禁。
八月初六日(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再出“训政”,随即捕杀维新志士,变法失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百年前救亡图存的冷静思考者和思想引领人
作者:史广建
来源:《新阅读》2019年第07期
梁启超这个名字,似乎经过百年历史的沉淀后已经沉寂,就像发黄的电影胶片,沉静地诉说着时代的呐喊。
梁启超百年前引领的那一波又一波思想潮流的盛况,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烙下深深的时代印记。
公车上书、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标志性的事件,都与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思想和主张自始至终贯穿了那个年代。
思想的缘起
从梁启超成长的环境看,倒是感觉不到他会有这么强烈的改天换地的革命思想。
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在乡里有声望,在梁启超中举之后,谦恭地带着儿子专程去拜访与梁氏有宿怨的东
甲人,拜谒他们的宗祠,执弟子礼。
此外,梁宝瑛在病床前侍奉父亲近二十年。
梁启超的家教不仅有儒家的克己求仁,还有墨家的勤俭寡欲、吃苦耐劳,兼有老庄的虚无静观,总之要磨炼人格,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健全的人。
这样的家风也直接影响了梁启超对待子女的态度,他大量地写书信给子女,强调要细密而踏实,不贪图虚名,也不急于求成,鼓励子女们做个中西兼通的人。
他思想的“善变”,也是在不断地研究和汲取主要发达国家所长中变化的,思想的宗旨未变,所变者不过方法而已,不过“随时与境而变”,又随他“脑识之发达而变”其方法而已。
革命的思想
早年梁启超的重要引路人是康有为。
康有为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他掀起了清代今文经学运动的复兴,产生两大影响,一个是动摇清朝正统学派的立脚点,另一个是重新检查评估一切古书,有很强的革命和颠覆意识。
梁启超积极参与到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活动中,活动轰轰烈烈,有1500多人次参与,但一阵风过后归于平静。
梁启超认识到自上而下很难推动,要积聚自下而上的改革力量,提出大众参与的民主政治思想,在政治上走得更远,由兴民权、兴绅权、兴办学会,进而提出了湖南自治的主张。
当时梁启超只有二十岁左右,他著《新民说》,说清楚了国家和朝廷的区别,“今夫国家者,全国人之公产也,朝廷者,一姓之私业也,国家之运祚甚长,而一姓之兴替甚短。
国家之面积甚大,而一姓之位置甚微”,“国也者,积民而成。
国家之主人为谁?即一国之民是也。
故西国恒言,谓君也,官也,国民之公奴仆也”。
字里行间涌动着青春的热血。
他大声疾呼:“今日所最要者,则制造中国魂是也。
”那个时候的梁启超也受到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鼓吹革命和破坏主义。
尽管如此,梁启超踏实稳重的性格没有让他走得更超前,其革命思想遭到康有为的批评之后,在实践中他还是内敛了很多,做出让步,停止与孙中山的来往。
此时,梁启超和谭嗣同交往密切。
谭嗣同好动不好静,正好和梁启超互补,两人从公车上书后到戊戌变法前,有两年多的时间,一起做事,一起读书和讨论。
这个时期,梁启超参与创办并主笔了《中外纪闻》《时务报》《知新报》,积极呐喊,同时在时务学堂担任教职,担任中文总教习。
当初,时务学堂第一班的学生只有四十人,而五分之二都成了革命先烈或开国名人。
梁启超这个时期以“革命”“排满”为主调的言论,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毛泽东、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思想和行为,在年轻一代的心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改良式的思想
梁启超在三十岁的时候完成了一次思想的转变,由革命式思想向改良式思想转变,改良的方式随着阅历的增加而有所变化,但改良的基本理念一直贯穿他的一生。
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海外流亡生涯,一路所见所思所感,促使其认识的变化。
1903年,梁启超从美国考察归来后,完全放弃了革命、排满、共和的主张,转向君主立宪。
梁启超此后逐步认识到华人社会的问题,意识到革命不会使我们获得自由,倒可能得到专制,而且在改良式的路径方面,华人不仅离民主共和很远,甚至离民主立宪也很远,只能实行君主立宪制,这就是其君主立宪的考虑。
那么怎么才能让改良式思想落地呢?流亡回来后,梁启超开始积极组织政党,由政党引领,并拟定了三条纲领:尊崇皇室,扩张民权;巩固国防,奖励民业;要求善良之宪法,建设有责任之政府。
; ; 在实践中,梁启超不希望国家有大的动乱,对袁世凯有一些期待,抱有一些希望。
成立进步党,“第一,欲将全国政治导入轨道;第二,欲造成一种可为模范之政党,以立政党政治之基础”。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最终国会被解散,梁启超也受到非议。
此时,梁启超对政治生涯产生了厌倦,同时也看得出,当时的中国在由家族治理走向政党团体治理的过程中,还未有成熟的环境,梁启超也讲到“顾吾至今乃确信吾国现在之政治社会,决无容政治团体活动之余地,以今日之中国人而组织政治团体,其为团体分子之资格,所缺实多,夫吾即不备此资格者之一人也”。
尽管后来梁启超又参与到段祺瑞的政府中,但终究一事无成,这促使梁公归隐,走向开民智之路。
不是尾声的尾声
“五四运动”掀起了革命的新风潮,似乎梁启超已经落伍于新时代,但他与“五四运动”却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北洋政府的无能行为,就是梁启超在巴黎得知情况后揭露的。
“五四運动”以后,马克思主义盛行,不激进的即被看作落伍,梁启超的温和主张似乎受到了质疑,不被新的一代年轻人所欢迎。
曾经仰慕梁启超的胡适在此时接过了大旗。
如果说,梁启超站在这个时代的最前端,是开路的先锋,胡适则属于这个时代的末端,是新思想、新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新时代的开创者;如果说,梁启超最初搭建了“现代中国”的舞台的话,那么,胡适则是拉开大幕的人。
梁启超一生似乎有些“高开低走”,国民党直到其去世十三年后才颁发褒奖令,但是,我们真的不能要求梁启超太多了,他已经是开启新思想的急先锋了,然而他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又决定他不会也不可能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党领导革命。
与此相对应,他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这就是为什么“五四运动”请来了西洋的“德先生”和“赛先生”作为自己的旗帜,而梁启超却同时宣布西洋文明并不能救济国人的精神饥荒,认为救知识饥荒,可以在西方找材料,但救精神饥荒,要在东方找材料。
他可以避开尘世的喧闹,极致冷静地思考。
他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今天看来,这仍是穿透世纪长河的声音,依旧振聋发聩。
作者单位:中国铁道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