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古典与浪漫
浅谈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演奏技巧与心得

浅谈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演奏技巧与心得作者:郝雨默来源:《黄河之声》2019年第21期摘要:贝多芬,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杰出的钢琴家、音乐家、作曲家。
作为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使古典音乐的风格更具有交响性,在欧洲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又另辟蹊径探寻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
1806年,是贝多芬音乐创作多产的中期,作者完成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部巨著,是其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流芳后世!此曲旋律直击内心,高贵细腻、曲式丰满庞大,气势如虹,一直以来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
本文通过结合作者生平及所处时代的人文环境,创作个性、风格,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奏技巧以及情感表达展开分析。
关键词:贝多芬;小提琴;音乐创作一、作曲家生平贝多芬,1770年12月生于德国波恩,自幼学习音乐,获得“音乐神童”的美誉。
1792年,在维也纳跟随莫扎特、海顿学习,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确定了作曲家的地位。
18至19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德国的“狂飙运动”等一系列巨大的变革,使作者的民主思想趋于成熟。
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主义,将古典时期音乐的精华融入“浪漫”主义气息。
在他57年的艺术创作旅程中为后世音乐家们的创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此在欧洲音乐史上被尊称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王”。
二、音乐创作贝多芬创作生涯可分为三个时期,1770-1803年为创作早期,当时作品深受海顿和莫扎特影响,更多的追求一种宁静、优雅,如小提琴一、二、三奏鸣曲,《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等。
1803年—1816年的中期创作开始突出个性,强调冲突和精神的升华,创作有更多的钢琴奏鸣曲包括第三至第八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等,将浪漫主义推向高潮。
1816-1827年间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晚期,作品包括第九交响曲和《庄严的弥撒》等,这一时期贝多芬更多追求的是音乐的内容。
他创作的初期到晚期也是一个显著的由古典风格到浪漫派风格的过渡阶段,在音乐史上的贡献是无人能及的。
浅谈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演奏技巧与心得

到浪漫派风格的过渡阶段,在音乐史上的贡献是无人能及的。 三、作品、曲式、演奏分析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61,该协奏曲的创作于1790到1792
年间,当时的贝多芬对他的学生—匈牙利的伯爵小姐莱莎.勃伦斯威 克产生了深深的爱意,并在她的庄园渡过了一个十分欢愉的夏日, 乐曲正反映出他这些日子生活中所充斥的诗意。1806年首演于维也 纳歌剧院,被誉为“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首”。这首协奏曲被称作 《定音鼓协奏曲》的原因是第一乐章从定音鼓模仿敲门声的五次击 鼓开始。在独奏乐器与乐队的关系上,他改变了古典乐派协奏曲中 乐队只起伴奏作用的手法,使乐队与独奏乐器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共同发展乐曲的音乐形象。整个乐章的情绪是沉着、坚定的。
能进一步抒发歌曲传达的情感,达到“钢琴弹唱+声乐演唱+情感抒 发>钢琴弹唱”的现场效果;第三,提升心理素质。钢琴弹唱技能 需要演奏者“一心二用”,这种技能的具备不仅需要演奏者长时 间联系,还需要演奏者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以支配肢体进行其他操 作。钢琴弹唱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在学生长期坚持下熟 练声乐演唱技巧和钢琴弹奏技巧并将二者进行良好的融合,因此教 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钢琴弹唱时还应积极引导学生的自主练习意识, 培养学生长期坚持的良好习惯,为学生铺就宽阔的艺术道路。
四、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钢琴的弹唱教学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在具有 超高的技术水平和对艺术具有超前眼光的音乐教师的指导下,我国的 钢琴弹唱教学必将取得显著成效。艺术道路是漫长的,学生应坚持个 人的艺术追求,充分展示个人艺术特点,以完成个人的艺术梦想。■
[参考文献] [1] 张宇.钢琴弹唱实践教学的应用研究[J].当代音乐,2018,02:35-37. [2] 贾义红.钢琴弹唱教学方法探析与应用[J].大众文艺,2017,21:200. [3] 陈玉芝.视唱练耳课程中钢琴弹唱训练之“谐”与“准[J].北方音 乐,2019,05:177-178.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古典与浪漫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古典与浪漫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被认为是古典音乐与浪漫音乐的结合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巧妙地融合了古典乐的清新、明快和结构严谨与浪漫乐的激情、浪漫和表现力,创作出了一首既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又保留了古典乐风格特点的杰作。
我们可以从作品的结构和旋律来看古典与浪漫的融合。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采用了传统的三部分形式——快板-慢板-快板,这在古典乐中是非常常见的形式。
贝多芬在旋律的创作上也保留了古典音乐的特点,旋律明快、优美,节奏感强烈,整体结构紧凑而有力。
但与此贝多芬在旋律的发展和表现力上注入了浪漫主义的元素,增加了情感的表达和情感色彩的变化,使得作品更加丰富、生动,更富有个性和独特性。
在乐曲的表现手法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古典与浪漫的融合。
贝多芬在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中运用了古典乐的一些常见手法,比如序奏、主题的展开与变奏等等。
这些手法都是古典乐时期所遵循的创作规则和技巧。
贝多芬在运用这些手法的也加入了许多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比如音乐的整体气氛更为激烈、豪放,表达方式更为直接,旋律更加优美和多变,和声更加丰富立体,节奏感更加灵活多变。
这些表现手法使得整个乐曲更加富有情感、更加具有戏剧性和感染力。
作曲家在乐队和独奏之间的平衡上也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在贝多芬的时代,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独奏部分通常是比较突出的,而乐队部分只是起配的作用。
但在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中,贝多芬试图突破这种传统,他在慢板部分通过乐队慢慢引出了独奏的主题,将独奏和乐队的音响融合在一起,使独奏和乐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呈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协奏曲形式。
这种新的尝试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也展现了贝多芬对音乐的理解和创作的独特见解。
我们还可以从乐曲的情感表达上看到古典与浪漫的融合。
在古典音乐时期,音乐的表达方式相对较为客观、理性,情感的表达并不是最核心的部分。
而在浪漫主义乐派的音乐中,情感表达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作曲家们追求用音乐来表达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从音乐分析角度来“聆听”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67音乐鉴赏从音乐分析角度来“聆听”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摘 要】【本文通过论述贝多芬创作此曲的背景,结构分析与音乐细节分析来大胆假设在这首乐曲中以乐队所代表的贝多芬性格与小提琴所代表的勃伦斯维克伯爵小姐的性格的对比冲突在第一乐章中是如何发展的。
并且简述了贝多芬是如何在由音阶与琶音这种音乐的基本材料构成中创作出了与古典主义所不同的音乐语言与戏剧张力。
关 键 词】【古典风格 创作手法 性格对比 曲式结构一、创作背景1806年是贝多芬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年,这年秋正直贝多芬来到马尔顿法扎尔的伯爵庄园去度假。
贝多芬正是在这时与丹叶莎·勃伦斯维克伯爵小姐产生的爱情的火花,彼此以纯洁的爱情相处。
并且在这最“明朗的日子里”写出了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这首乐曲为维也纳剧院小提琴首席克莱门特而作,基本上遵循着莫扎特所奠定的双呈示部协奏曲的发展道路,但是他深化的乐队在协奏曲中的作用,乐队与独奏小提琴在全曲中的对立冲突构成了真正的戏剧张力,这在莫扎特的协奏曲中是很少见的。
二、结构分析这首协奏曲第一乐章为双呈示部奏鸣曲式,曲式结构图如下所示:尾声(511----535)D大调由上图所知奏鸣曲式中的独奏呈示部最为庞大,多达193小节,并且在乐队呈示部中的连接部分为c,d两个乐段,而其中的第二乐段d在独奏呈示部的连接部中没有了,反而接进了独奏结束部之后又走了一遍乐队呈示部,而且在再现部后再次接入引进华彩段,贝多芬在这里的曲式安排给人留下了疑问,我将在下文的文本分析进行解说。
三、细节分析(一)乐队呈示部:开始的引子由定音鼓敲出5音动机,这5音动机在全曲中贯穿运用,犹如心跳般在全曲不断承接,对比变化。
乐队呈示部的主部由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奏出第一主题,主要由三度的和谐音程构成,是一种庄重典雅的阳刚性格,开头即明晰D大调,双簧管所奏的主题为一个不断级进下行的音列与2个音符的上行构成,犹如一种轻微的感叹,而第二乐句开头就有一个纯四度的上行跳进后又级进下行,形成了一种惊叹后又确定这种感觉的情感。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英文名

《D Major Violin Concerto First Movement》一、概述《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英文名为D Major Violin Concerto First Movement)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一部乐曲,也是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以其美妙的旋律和富有情感的表现而闻名,成为了许多小提琴演奏家竞相演奏的经典曲目之一。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这部乐曲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这部经典作品。
二、音乐特点《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以其华丽的声乐和丰富的情感表现而著称。
在这部乐曲中,柴可夫斯基巧妙地运用了小提琴的高音和低音,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音乐画面,使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悠扬动人的音乐世界中。
乐曲中还融入了许多技术性的演奏要求,如快速的音阶、跳跃的音程等,这为演奏家提出了挑战,也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小提琴演奏家们竞相演奏的经典曲目之一。
三、个人观点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我深深地被《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所打动。
这部乐曲不仅有着华丽的音乐语言,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涵。
在演奏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演奏家需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将音乐的美妙传递给观众,这正是我对这部作品的深刻理解。
通过细致入微的琴弓技巧和精湛的演奏技艺,演奏家能够将作曲家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正是这部乐曲如此迷人之处。
四、总结与回顾在本文中,我们对《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进行了全面评估,并探讨了其音乐特点和个人观点。
通过深入的分析和阐述,我们希望读者能更全面、深刻、灵活地理解这部经典作品。
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与更多音乐爱好者共享我的对这部作品的热爱之情,也希望读者能在演奏这部作品时,能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将音乐的美妙传递给更多的观众。
结语: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我看到了音乐的美丽,也领略到了音乐的力量。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古典与浪漫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古典与浪漫
贝多芬是音乐史上的一位伟大作曲家,他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音乐领域具有重
要的地位,而其《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更是其创作生涯中的杰作之一。
这部作品既具有古典主义的特点,又融入了浪漫主义的元素,成为了古典与浪漫风格交织的典
范之作。
我们来谈谈这部作品中古典主义的特点。
古典主义音乐强调对称、平衡、秩序和逻辑,对旋律、和声和节奏的处理十分严谨,而这些特点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作品以悠扬的小提琴独奏拉开序幕,其优美的旋律在古典主义的基
调下展现了出来。
在协奏曲的主题发展部分,贝多芬运用了清晰明了的对位法,展现了古
典主义音乐中对声部对位的丰富处理。
乐曲的结构也十分精巧,从整体上体现了古典主义
音乐对形式和结构的重视,使得整个乐曲在旋律和和声上呈现出严谨美感。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古典主义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对
古典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不仅在音乐风格上,《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也体现了古典与浪漫的结合。
在乐曲的情感表达上,贝多芬既运用了古典主义的严谨与秩序,又展现了浪漫主义的激情
与超验。
整个乐曲表现了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思考与展现,使得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首
音乐作品,更是一种对世界与生命的感悟。
在旋律的展开中,贝多芬通过音乐的情感表达,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悟与对生命的热爱。
这种对情感与生命的深刻思考与表达,正是浪漫主
义音乐所追求的。
浅谈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法

浅谈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法(一)高音的演奏小提琴是乐器中的高音乐器,它的音域最低为小字组sol,而最高可以达到小字四组do甚至更高。
而演奏小提琴,第一需要解决的就是音准问题。
众所周知,小提琴属于无品弦乐器,它的指板没有具体的音准位置指示,因此,无论对于初学者还是专业演奏者,音准都是一个难度不小的问题。
由于《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本身就属于难度级别很高的乐曲,因此,里面的高音也是随处可见,其独奏主题便是出现在小提琴的高音音域上。
在进行音准练习时,首先我们必须有比较好的乐感,在平时加强练习听音的能力。
无论专业演奏员还是业余爱好者,都可适当学习一些视唱练耳课程,这对于高音的演奏是有极大的帮助。
其次,扎实的基本功是尤为重要的。
无论是演奏乐器还是演唱歌曲,演员都必须以最放松的姿态进行演奏和演唱。
整体来看,小提琴的持琴、持弓都要放松,不能太过用力,确保手、臂、手指关节等处于自然弯曲的状态。
同时,演奏者心理也需放松,能够自由调节呼吸和肌肉状态。
这样,不但容易得到比较准确的音准,而且可以提高音色。
具体来看,尽管我们明白放松的重要性,然而在演奏过程中是很难从头保持到尾的。
相比较而言右手的放松似乎要容易一些,而左手由于其指板短小,精密度太高等原因不易放松。
所以,演奏者务必保持左右手的平衡放松状态,达到最佳演奏效果。
而我们知道,小提琴通过左手按弦来改变音的高低,因此,左手的指法、换把、揉弦等等对小提琴音准有着直接的影响。
小提琴的指板并不是均匀分布的,把位越高,同样音程之间的距离就会越小,这对演奏者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考验。
在演奏高音时,很多演奏者会觉得难以控制,左手稍微移动了一点点手指便会感觉音准错的离谱。
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慢练中不断微调手指的位置,找到最终正确的音准。
同时,右手应该加大控制力度,尽量发出完美的音色,尤其不应该因为害怕拉不准而导致不敢发力,声音变虚,含糊其辞。
这些都可以通过慢练,不断体会高音的左手位置,右手力度等方法,从而克服高音技术的演奏障碍。
详解贝多芬与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详解贝多芬与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者:宁燕来源:《语文学刊》 2009年第6期说起西方古典乐坛,首先想到的便会是被我们称之为“乐圣”的贝多芬。
贝多芬在古典乐坛的地位十分特殊,他处于古典乐派与浪漫乐派的交界处。
他的大部分作品既有古典乐派的严谨,又有浪漫乐派的潇洒。
本文主要介绍了贝多芬的生平、创作,并着重介绍他众多作品中的唯一一首小提琴协奏曲。
一、生平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 -1827),德国作曲家。
1770年12月2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城。
他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宫廷御厨的女儿。
贝多芬的童年很不幸福,嗜酒又贪财的父亲企图把年幼的贝多芬变成摇钱树,想让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经常强逼他长时间地练习键盘乐器,不满八岁的贝多芬就开始在听众面前表演,十一岁开始在剧院的乐队里工作。
贝多芬很早就开始了以音乐谋生的道路,也养成了他坚毅倔强的性格。
十三岁贝多芬任宫廷乐队羽管键琴手,十四岁任宫廷第二管风琴师,十八岁任歌剧乐队的中提琴演奏员,开始承担全家生活的经济重担,但贝多芬并未被艰难困苦的遭遇所屈服,他坚持在波恩大学旁听各类课程。
1792年,贝多芬被获准去维也纳师从海顿学习,此后终生定居维也纳,他起先是以一位天才的钢琴家的身份出入于维也纳的贵族门庭,使他一度产生过对上流社会的幻想,但是,贝多芬由于所处的时代使他具有更加成熟的资产阶级自觉性和个人的自信和自尊,因而他始终积极要求与贵族们处于平等的地位。
后来,他发现自己永远都无法与当时的风气和制度相融合,再加上1796年开始面临耳聋的威胁,使贝多芬很快增长起一种对现实不满,对个人命运反抗的思想感情。
1797年以后,当他意识到耳聋已无法医治时,写了哀感动人的“海利根斯塔特遗嘱”,逐渐减弱的听力限制了自己与外界的交往,他也不得不放弃他的钢琴演奏,在巨大的病痛折磨下,贝多芬以超人的毅力创作出了多部杰出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第一乐章)》中的古典与浪漫
王皓玥
(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530000 )
【摘要】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从古至今通常被划分七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特点,“古典主义时期(1750~1820)”和“浪漫主义时期(1820~20世纪初)”自然也不例外。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1770—1827)是杰出艺术家的佼佼者,是古典主义后期过渡到浪漫主义时期“桥梁”似的作曲家。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通常可以看到两个时期音乐特点的缩影。
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806年,是贝多芬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被称为小提琴演奏上的“协奏曲之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此时距离古典主义的开始已过去56年,古典主义风格相对成熟,并且由于进步思潮的影响,浪漫主义开始萌芽。
相传,此曲创作时,36岁的贝多芬正与他的学生—一位匈牙利的伯爵小姐萌生爱意之时,并且在伯爵小姐的庄园里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夏天,因而此曲不仅在思想上,也在生活上对贝多芬当时的创作进行概括。
【关键词】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要的区别
思想文化方面,“古典主义:盛行于17世纪,延续到18世纪后期,这个时期尊重传统,崇尚理性,要求均衡、简洁,表现出反宗教权威的精神。
”在法国兴起的君主立宪制政治思潮的影响下,古典主义文化呈现的第一个特点是“为王权服务”。
这一段时间的人们推崇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文学艺术思想,在笛卡尔唯理主义的思想带领下,体现出它“理性之上”的第二个思想特点。
在这段时期,所有的艺术创作,无论是文学、音乐还是绘画建筑,都围绕这两个特点进行,例如戏剧创作方面的“三一律”。
尽管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也歌颂情感,但是那是被“理性”绑架之后的剩余物。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海顿受命于宫廷,规定了协奏曲应有的题材格式,完全符合古典主义时期思想追求理性和模式的特点。
另一位代表人物莫扎特虽说勇敢地辞去了宫廷的工作,成为历史上追求自由的第一位作曲家,但是他的音乐同样是大众化的,服务于广泛受众的听众的,“为整个民族共享的、基于理性的”。
直到法国大革命的到来。
“浪漫主义: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反应现实生活。
”大革命倡导的自由、平等的思想逐渐得到了大家的普遍拥戴。
对个人独立和自由的强调成为浪漫主义思想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逐渐融入更多创作者的情感。
音乐、艺术也不再是王权独享的东西,中产阶级的崛起使得市井平民也可以欣赏艺术。
“莫扎特是自然主义音乐,是反映的音乐;而贝多芬则是自我的音乐。
莫扎特是音乐的音乐,而贝多芬是思想的音乐。
”如果拿晚期的贝多芬与莫扎特相比,那么对比将会非常明显。
处于创作中期的这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作品,此时的贝多芬已经度过了模仿海顿、莫扎特的早期,风格逐渐成熟。
另一方面,还没有经历生活和身体上的折磨,还无需将对抗命运的力量与愤恨推到极致。
所以,在这部交融了古典与浪漫的作品中,听众可以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贝多芬。
二、文本分析
在第一乐章中,主题旋律的回旋重复,赋予了简单的音节全新的生命力,这符合古典主义的创作手法。
并且,与晚期的作品不同的是,这部作品中并没有明显的冲突和对立的斗争。
但是,它丰满的音色、灵活的力度变化又使得整个作品充满张力。
并且在乐队的运用上,比以往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更多的丰富了乐队的音色,更加自然的把乐队和独奏声部的旋律融合起立,使乐队更多的参与音乐形象,弥补了小提琴和声宽度不足的缺陷。
此乐章采用的奏鸣曲式为古典主义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从容的快板。
主部主题建立在主调,发展在主调;副部主题建立在主调,发展在属调。
这种调性的划分方法是古典主义所常见的,虽然贝多芬在内容的处理上运用了很多浪漫主义的技巧,但是骨架的清晰工整是此曲紧凑、流畅的关键。
许多曲式分析,都是从定音鼓奏出五个节奏规整的D 音开始分析全曲的,这一大胆的写作手法的确让人耳目一新。
12 Northern Music
Western Music 西方音乐
运用简短的动机写作,是贝多芬晚期作品常用的写作手法。
这五个音的的音乐表情记号是p,温柔的,但由于定音鼓独有的浑厚音色效果又使这五个音富有张力。
这一构思极巧妙。
随后是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旋律。
18—22小节,链接部开始于一段较为温柔的旋律,上行音节到达制高点后十度跳回到更低的主音,是浪漫主义富有特点性的大跨度跳跃。
这一经典动机在呈示部中也有所体现,甚至在某些华彩乐段也有所体现,它们保留了动机原有的骨架,但使织体更加丰富,使乐队的处理与独奏小提琴的旋律形成呼应。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和声是重要的表现手段”。
这样重复主要动机乐句但丰富织体从而形成变奏的手法在此曲中还有很多处的应用,比如定音鼓的旋律我们在第二主题中还可以听到。
类似的手法,在莫扎特的作品里也有所体现,不过在此曲中贝多芬并没有把乐队单纯当成伴奏声部,而是把它编写进了织体中。
这样的写作手法,可谓是从古典的基础上发展的浪漫。
第二呈示部的开始,“第一小提琴以一个看似即兴的小节进入,曲调迅速上升后在高音区奏出第一主题的旋律。
”这样的模仿即兴演奏的写作手法在后来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里并不少见,但是在此作品诞生之前确是不常见的。
随后的连接部在A调上进行,由分解八度上行奏出,在呼应主部主题的同时,为回归主调的副部主题的出现做铺垫。
正如上文提到的,这样的结构是赋有古典主义特色的。
224小节为展开部的开始,整体结构规整,与第一呈式部的织体结构大致相同,乐队再次担任主要角色。
386小节开始为再现部,在开始的乐句中我们便能发现变奏后的18-22小节的乐句。
511进入尾声,结尾处独奏小提琴与巴松的旋律对话在安静的基调中进行,将展开部与再现部为旋律和色彩变化而采用的g小调进行“收编”,最后回归到D调的和弦,结尾丰满有力。
在展开部和再现部中,存在许多段落由规律的四个十六分音符组成,或是由规律的三连音组成,随着音高变化,旋律和情感上进行有规律的变动。
此类的写作手法在古典主义时期的乐谱中是非常常见的,但与以往不同的是,音域的扩大使得音符连接的规则性减弱,情感推进更为激烈。
他在这部作品中树立的形象与我们熟知的贝多芬石像上的形象有所不同。
作曲家选用小提琴这一极富歌唱性的乐器,用古典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最为私密的情愫。
在这部作品中,他把音乐化繁为简,然后再从简单中引出变化,最后再温柔地回归起始的地方。
无论什么时候,灵魂和感情才是人身上最独特的部分,人的世界无法被“理性”绑架的。
18世纪之后的人们逐渐意识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性的存在,于是促成了贝多芬这一“桥梁”的诞生。
正如贝多芬自己写于《庄严弥
撒》上的话:“来自心灵,又回归心灵。
”
Northern Music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