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音乐与德国古典美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音乐与德国古典美学

近来,我读了好几本论述德国古典美学的专著,同时也翻阅了散见于许多杂志中的有关论文,我发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不足之处:闭口不谈贝多芬的音乐。

这个缺陷的根源恐怕一直可以追溯到德国古典美学的形成。因为除歌德外,其他德国古典美学大师(如康德、黑格尔和席勒)由于种种原因居然没有一个提到贝多芬作品的。如果说,美学是一门总结文艺实践同时又转过来指导文艺实践的科学,那么,德国古典美学的总结就是不够完全的,因为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无疑是十八、十九世纪交替时德国文艺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贝多芬的抱负是把音乐这门艺术推向歌德和席勒的文学所达到的高度。事实上,贝多芬的几部交响曲和其他一些重要乐曲已经取得了这一伟大成就)。

尽管德国古典美学没有很好地把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总结进去,可是贝多芬的艺术道路却直接受到康德、莱辛、歌德和席勒的有力影响。我以为,一部闭口不谈贝多芬乐曲的德国古典美学,同一部不涉及德国古典美学的贝多芬研究专著一样,都是有所欠缺的。前者显得干瘪,后者显得浅薄。

意味深长的事实是,贝多芬的创作年代,恰恰是德国古典美学攀上自己顶峰的时期,即大致从一七九○年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一书问世到一八三三年黑格尔《美学》全部出齐(一七九○年,二十岁的贝多芬正好处在早期创作阶段;一八二三年至一八二六年,他已经完成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D大调庄严弥撒》和几首晚期弦乐四重奏)。

贝多芬的音乐是什么?

在我听来,贝多芬的音乐就是贝多芬用优美的旋律和和声去进行哲学思考,表达他对天地人这三灵的种种感受,生动地体现德国古典美学的一种实践;或者说,德国古典美学的许多重要思想都在贝多芬的乐曲中得到了最辉煌的体现,他的音乐无疑是德国古典美学的绝妙回响。为了渗透其中一方,我们务必要涉及另一方。两者的关系是相互渗透、彼此补益和互相印证的,而不应该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在我们演奏和聆听贝多芬作品的时候,总是有一种悲愤、积极和教人起来拚搏的情绪(如自由感、崇高感、真善美感,以及矛盾、冲突、和解感)充满了我们的心头;但情绪毕竟是一种较模糊的感觉,它并没有上升到哲学观念的高度。熟悉德国古典美学,便能把飘浮、流动在我们心中的这种感觉和奋发向上的力凝聚、提炼成一些精辟、透亮的观念,这些观念正是德国古典美学大师们用明确的德语一一陈述出来的“思想闪光”。

黑格尔和贝多芬均生于一七七○年,但遗憾的是谁也没有提起过对方的创作。然而,黑格尔对音乐本质的论述几乎可以被看成是贝多芬一切重要乐曲的最好注脚。因为黑格尔始终把音乐看成是一种“信念的确立”,认为“音乐能引导主体进入单纯的凝神内省状态”,“音乐用作内容的东西乃是主体的内心生活本身”,所以音乐的目的就是把“主体的内心生活显现出来”。我以为,这些见解无疑是整个德国古典音乐(贝多芬的作品则伫立在它的顶峰而雄视百代)的深刻概括。比如有一次当朋友问起贝多芬是不是为名誉而写作时,贝多芬回答说:“啊,那是胡扯!我从来就没有想过为名声和荣誉而创作。我心里有话必须说出来,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创作的原因。”

是的,贝多芬的每一个音符都浸透了他的内心世界对天地人的万般感受、体验和哲理性的沉思。因为他多次说过:“V on Her-zen——Mge es wieder zuHerzen gehen!”(发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

德国古典美学代表人物之一谢林指出,艺术家的创作冲动(即美感创造)不仅开始于对无限矛盾的感受,而且也结束于对无限和谐的感受。在谢林看来,艺术家从事创作就是为了消除艺术家个人同世界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大家知道,这便是整个德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思

想:把建立“美的王国”看成是解决矛盾、取得和解的唯一手段(不过贝多芬所使用的术语不是“美的王国”,他受席勒的影响,经常使用“精神的王国”这个术语)。

的确,贝多芬的一切重要乐曲都是他用一种独特的砖石——音符——砌成的金碧辉煌的“精神的王国”。

听听他那首伟大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吧!当我们探讨德国古典美学的时候,怎能只提歌德的《浮士德》和黑格尔的《美学》,而闭口不谈这部海风碧天、荡气回肠的乐曲呢?(其中第三乐章主旋律相互之间的对比,造出了一幅生机勃勃、极富有内在美的画面,是西方小提琴音乐中最能扣响人们心弦的一章;那是贝多芬经历了矛盾、冲突之后,终于获得了“心灵自由”时的解脱感、和谐感和幸福感。)

我以为,贝多芬这部作品(还有其他杰作),同黑格尔的《美学》、歌德的《浮士德》一样,都是德国古典美学最令人赞叹的结晶。

贝多芬音乐同德国古典美学有着深刻关系的另一个突出方面便是“崇高情绪”。贝多芬的《英雄》、《命运》和《第九》这三部交响曲均以它们的旋律和音响效果,最完美地体现了德国古典美,学中的崇高观念。其中尤以《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最为典型。这里没有一滴眼泪,也没有一声叹息和一丝悲哀(因为贝多芬说过:“艺术家是一团火,他是不哭的”),有的只是庄严、肃穆和崇高的情怀;这是英雄深深意识到了自己这一生崇高使命时的心情,因为崇高感就是对自己一生使命的崇敬。

贝多芬音乐所具有的崇高感来源于他的意志同世界和命运的惊心动魄的抗衡,来源于他的胸襟抱负:“啊,我愿拥抱这个世界!”黑格尔说过,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才能衡量出来;心灵从这种对立挣扎出来,仍然坚持自己的性格,就愈能显出主体性格的深厚和坚强。弥漫在贝多芬许多重要作品(如《第五钢琴协奏曲》)慢板乐章中的崇高情绪,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全然是他的心路历程的忠实写照:因为贝多芬的心路历程是庄严、崇高的,所以他的心声——音乐——才具有庄严、崇高的气氛。

贝多芬音乐所具有的崇高感还来源于他的文化教养和道德情操。一八二二年,贝多芬写道:“我们心中的道德律,我们头顶上的星空。康德!!!”的确,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比道德律和自然律在一个人的内心扎下了根,更能激起崇高的感情呢?康德极为重视道德观念、文化教养同崇高感的内在关系。康德认为,对于有文化教养的人是崇高的东西,对于没有文化教养的人来说,则是可怕的。一生以康德为自己精神导师的贝多芬,不愧是康德所期望的一位古今伟大战士:“他不震惊,无所畏惧,百折不挠,在巨大的危险中仍然在紧张地思考,英勇地工作。”

此外,直接从大自然汲取精神力量,也是贝多芬音乐具有崇高感的源泉。据贝多芬自己说,他的许多乐思都是在森林散步时泉涌出来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象我这样热爱乡村的了……我爱一株树甚于爱一个人。”

是的,维也纳郊外的雷鸣闪电和倾盆大雨过后,从乌云后面透出来的万道霞光,透过贝多芬的主体精神,激起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崇高感,它转化成为不朽的旋律和音响。贝多芬无疑是一位善于把万千种感触、思想和观念统统转化成音符的人。

席勒在《论崇高》一文中写道:“象美一样,崇高也是从整个大自然喷射出来的。”席勒认为:“没有崇高,美就会使我们忘却我们的尊严。”“崇高为我们从感觉世界挣脱出来提供了一条出路,因为美总是把我们拴在其中。”

最后,笔者想说的一句话是:在阅读德国古典美学论著的时候,请用听觉联想到贝多芬的旋律;为了渗透贝多芬的乐曲,我们又需以德国古典美学为其必要的背景。

读书小札

赵鑫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