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浅谈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浅谈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作者:闫蕾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4期摘要:中国音乐与整个中国文化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灿烂辉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源于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本文意在剖析其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发展脉络,及主要成就。

关键词: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特征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137-01根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现,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哨,距今已有7000年;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距今已有8000年。

它们说明,中国音乐与整个中国文化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至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出现了诗、乐总集《诗经》,南方出现了诗、乐总集《楚辞》,又出现了12个半音俱全,总音域达5个八度,能奏出完整的五声、六声、七声音阶的曾侯乙编钟。

这些都说明。

中国的音乐文化与整个中国文化同步发展,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灿烂辉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随着社会生活中音乐的实践,必然促使人们去思考一系列关于音乐的重大问题,当这样的思考形成明确的理论形态,便出现了音乐美学思想,根据可靠地文献记载,中国音乐美学思想最早出现于西周末年。

从此,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开始逐步发展,先后经历了五个重大的历史时期,即萌芽时期——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时期、百家争鸣时期——春秋末年时期至战国末年时期、西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

谈到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这一萌芽时期不能不理,因为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源头。

春秋时期音乐美学思想尚处于萌芽状态,只有零星的语录而没有成篇的论著,但对后世的影响甚远。

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想,包括阴阳五行音乐思想与礼乐思想,影响其后两千多年,影响整部中国音乐美学史。

孔子之后形成的各个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都可以从这一时期找到其渊源,对儒、道两家来说尤其是如此。

道家发展了这一时期关于音乐与自然的关系,音乐与“气”“风”关系的思想,成为自然乐论;儒家发展了这一时期关于音乐与社会的关系,乐与礼的关系的思想,成为系统的礼乐思想。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历史分期及其特征简述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历史分期及其特征简述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历史分期及其特征简述作者:吴远华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4年第08期摘要:本文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分为上古至春秋的初步萌生期、秦汉至隋唐的多元并存期和宋元明清的交融发展期,并对各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特征进行总结提炼,以期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历史分期;主要特征回望中国音乐的历史长河,早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的先民活动中就存在着早期形态的音乐审美意识。

突出的例证是两千多年前的《乐记》《吕氏春秋》《声无哀乐论》等音乐美学名篇的出现。

相传由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撰的《乐记》中论及音乐的本源、特征、美感、社会功能以及乐与礼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古乐与新声的关系等;由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的《吕氏春秋》留下了有关音乐起源、音乐与自然、音乐与社会政治等的关系等记载。

魏晋名士嵇康所著的《声无哀乐论》也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美学论著,其中涉及音乐的本质、功能、审美感受等,和儒家所提倡的音乐美学思想共同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中音乐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百家争鸣时期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等音乐美学思想多元并存的局面;汉代出现了《淮南子》、董仲舒的音乐美学思想,到魏晋、隋唐、宋代、明代直至清代,都出现了各自朝代立场鲜明的音乐审美意识及相关音乐美学言论。

可以说,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古典音乐美学思想一样,派别林立,异常丰富。

为了进一步理清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发展的历程,本文从初步萌生期、多元并存期以及交融发展期三个时段对其基本特征加以分析,以求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一、上古至春秋的初步萌生期上古至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奴隶社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过渡期,原本处于至高无上的神明地位已经明显降低,相应的人的主体地位(主要是统治阶级的地位)得到上升,而且以“阴阳”“五行”观念为代表的朴素唯物主义宇宙观也已形成。

社会的变革促进了音乐实践的发展,也促使音乐审美经验的逐步提升,出现了虢文公、史伯等人思考音乐的记载,虽然他们并没有留下成篇的完整乐论,但已经提出了“和”“同”“中”“淫”“音”“心”“乐”“礼”“哀”“乐”“平和”“新声”“德音”等的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范畴,阴阳五行音乐思想、礼乐思想与“平和”审美观的萌芽状态就此形成。

墨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总结

墨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总结

墨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总结墨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和教育家,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音乐的功能、音乐的价值和音乐的创作艺术等方面,今天我将对其进行总结。

首先,墨子强调音乐的实用功能。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能够调节情绪和情感的重要媒介,具有舒缓压力、宣泄情感、调和人际关系等作用。

墨子在《墨子·非乐下》中写道:“音乐盛世,荣华自得;音乐衰世,慰伤养病。

”他认为音乐可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必需品,是舒缓心灵的良方。

其次,墨子对音乐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音乐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教育意义。

个体方面,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社会方面,音乐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增进社会的和谐与融洽。

墨子在《墨子·非乐上》中写道:“教民以德乐,不处乐则善因以使民。

”他认为音乐可以通过教育和启发人们的道德感和美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墨子对音乐的创作艺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他认为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应该注重创作的审美效果和艺术价值。

墨子在《墨子·非乐中》中写道:“故音响质直而不曲巧,高谈足以清听,不杂而不彰。

”他认为音乐应该追求简单、直接的美感表达,不能过于繁琐和华丽,以免分散听众的注意力。

另外,墨子还强调了音乐与道德的关系。

他认为音乐不仅应该具有艺术性,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无害的道德品质。

在《墨子·非乐下》中,他写道:“是以乐正德而不可乱,般其人而不可恶也。

”他主张音乐创作应该遵循道德规范,不得滥用音乐的力量,不能为了追求艺术而牺牲伦理。

总之,墨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强调了音乐的实用功能、价值和创作艺术,同时也强调了音乐与道德的密切关系。

他将音乐视为一种能够调节情绪、教育人们道德和美感的重要艺术形式,对于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墨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后世的音乐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及教育意义分析

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及教育意义分析

138教 苑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及教育意义分析薛 娜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于先秦,前后贯穿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中占据不可撼动的主导地位,对古代音乐实践和发展起着本质的促进和约束作用。

研究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对现代音乐美学的建立和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借鉴学习的意义。

为此,人们应该深入了解儒家音乐美学的思想理论,挖掘有价值有意义的部分,试着与当代音乐教育相结合,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生命。

儒家音乐思想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音乐的影响和作用极大,其中之一表现在一批又一批该思想的追随者热忱的创作中。

人们不难发现该思想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它深受统治阶级的关注和推崇。

其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既产生促进的积极作用,也有阻碍的消极作用,这要结合具体的历史时代和社会背景来讨论。

一、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奠基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下面将根据其各自的音乐美学思想来介绍儒家美学思想介。

(一)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以他渊博的学识和思想影响着中华民族,儒家思想成为华夏文化的代表。

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孔子的美学思想影响最为深远。

他的一生都倡导音乐,致力于音乐育人,总结了春秋以来简单、分散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其内容加以丰富发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音乐美学思想,为中国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主张美和善的高度统一,是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

《论语·尧曰》云:“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这里用到五个“A而不B”的结构,“不B”对“A”进行限制,“美”就是“善”表现为美的可观形式。

随着宗法社会的发展,音乐社会功能中的“善”越来越被摆在显著的位置上,这也要求人们通过美的形式将善的内容合乎情理地表达出来。

孔子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美学鉴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以其独特的音色、旋律和节奏,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情感与智慧,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从音乐的审美特点、文化融合以及艺术表达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

一、音乐的审美特点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注重表达情感。

它以音乐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如忧愁、喜悦、思乡等。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注重音色的变化。

它运用不同的乐器和演奏技巧,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色,使音乐更具层次感和表现力。

再次,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旋律的变化。

它以其独特的旋律构建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旋律风格,如南音、北音等。

最后,中国传统音乐注重节奏的变化。

它通过不同的节奏变化,展现了音乐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二、文化融合的美学鉴赏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民族音乐的特点。

不同民族的音乐元素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得以融合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风格,如蒙古族的马头琴、藏族的唐卡等。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古代文学的精华。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词和散文被融入到音乐中,形成了音乐作品的文学性,使音乐更具诗意和意境。

再次,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哲学思想的智慧。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等,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使音乐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最后,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民间艺术的元素。

民间艺术中的歌曲、舞蹈等元素被融入到音乐中,使音乐更加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

三、艺术表达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音乐通过艺术表达,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体现在音乐中,如山水画的意境被融入到音乐中,使音乐具有了自然的韵律和美感。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荀子音乐美学思想探析

荀子音乐美学思想探析

荀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荀子·大略》一书中。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有形的表演形式,可以用来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

他提出了“五声”理论:即五种不同的声音——咸、浩、淡、厚、浊——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情感。

例如:咸声代表快乐;浩声代表宽容;淡声代表平静;厚声代表尊重;而浊声则代表愤怒。

此外,荀子还强调了“六律”理念——即六种不同的旋律应该根据特定场合使用。

例如: 快正律适由军事场合使用; 慢正律适由敬神场合使用; 快变律适由战斗场合使用; 慢变律适由休闲场所使用; 自然律适由田园风光之中使甩 ; 自然流加之上, 适由水波之上作舞之时使甩。

最重要的是, 荀子还引入了"三味"理念, 它将音乐分为三部分: 高低(或者说明), 时间(或者说度)和力度(或者说量)三都要相对并根据特定情况考量, 打击击打方式打击方法. 有时会采取随本能而加以修正. 这样就能够将人民对生活中真实感受包装成一套独特而有效的音乐形式.
总之, 虽然已经过去2000多年, 但是荀子对于音乐美学思惙依然深具影响力. 圣人所留下来的遗产已经帮助人们理解如何将真实生活中真实感受包装成一套独特而有效的高雅文化.。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总结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总结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总结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形成的时期。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体现在古代文献中,如《诗经》、《礼记》、《孟子》等。

以下将对先秦音乐美学思想做一综合总结。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追求音乐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效果。

先秦时代的思想家们普遍认为音乐是一种可以感染人心的艺术形式,它具有调节人的情感和修养人性的功能。

他们注重音乐的美感和审美价值,同时也把音乐和道德、政治等方面联系起来,认为音乐是社会秩序的一种表现。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顺音”。

《礼记·乐记》中提到:“声者,气也;音者,声之所舍也;乐者,以顺也。

”这里的顺音指的是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表达人的情感和意志,使人感到舒适、愉悦。

古代音乐家们认为,顺音有助于调整人的情绪,使人达到情感的升华和内心的宁静。

在先秦音乐美学思想中,有关音乐的审美要求也有一定的规定。

例如《诗经》中提到:“意言志行,怀思豫感。

”古代音乐家们认为,音乐应该富有情感,能够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和情绪变化,使人对生活产生共鸣。

同时,音乐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使听众能够感受到一种美感和和谐感。

另一个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是音乐与道德、政治的关系。

《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到:“古之人,感天地之音,而和四时之气,使心和之。

”意思是古代的人们通过欣赏音乐,可以感受到天地间的美好和谐,使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古代思想家们认为,音乐具有教化作用,能够修养人的德行和培养人的道德情操。

他们还认为,音乐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合适的音乐能够调节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正义。

在先秦音乐美学思想中,古代音乐家们还注意到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

他们指出,音乐应该注重个性和创新,避免拘泥于传统和陈旧的形式。

《乐记》中提到:“百乐出自一脉,而性情各殊也。

”这意味着音乐艺术应该有多样性和创新性,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

古代音乐家们还认为,音乐的表现形式应该与时代和社会背景相适应,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观。

中国古代音乐的心理美学

中国古代音乐的心理美学

音乐与情感
表达和唤起情感
中国古代音乐被认为是一种情感表达和唤起情感的艺术形 式。音乐常常用来传达和唤起特定的情感状态,如悲伤、 喜悦、愤怒等。
情感分类和象征
中国古代音乐中,不同类型的音乐通常与特定的情感状态 相关联。例如,慢调通常被视为悲伤和沉思的表现,而快 调则被视为欢快和热烈的表现。
情感共鸣和交流
无为而为
道家主张音乐的产生应该是无为的,不经过人为干预,以保持音乐的自然和本真。他们认 为只有无为而为的音乐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虚静之心
道家强调内心的虚静,认为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才能真正欣赏和理解音乐的美。 他们主张用音乐来引导人们摆脱世俗的烦恼和纷扰。
佛教音乐美学
慈悲与超脱
佛教音乐强调慈悲与超脱,通过音乐的 引导使人们体验慈悲与和平。佛教音乐 通常具有宁静、祥和的特点,有助于人 们放松身心、净化心灵。
社会地位和荣誉
在古代社会中,音乐还被视为一种社会地位和荣誉的象征。精通音乐技能的人通常被视为受过良好教 育和有文化修养的人士,从而在社会中获得更高的地位和荣誉。
04
中国古代音乐的美学思想
儒家音乐美学
礼乐教化
儒家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认为音乐可以影响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 规范。他们主张用雅乐来引导百姓,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与变革
要点一
近代
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中国音乐逐渐向现代化转型, 出现新音乐和国乐运动。
要点二
现代
音乐多元化发展,出现多种音乐风格和流派,如流行 音乐、摇滚等。
对世界音乐的影响与贡献
对东亚文化圈的影响
中国音乐在东亚文化圈内广泛传播,对日本、韩国等国 家的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摘要:中国音乐与整个中国文化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灿烂辉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源于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本文意在剖析其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发展脉络,及主要成就。

关键词: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137-01
根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现,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哨,距今已有7000年;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距今已有8000年。

它们说明,中国音乐与整个中国文化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至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出现了诗、乐总集《诗经》,南方出现了诗、乐总集《楚辞》,又出现了12个半音俱全,总音域达5个八度,能奏出完整的五声、六声、七声音阶的曾侯乙编钟。

这些都说明。

中国的音乐文化与整个中国文化同步发展,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灿烂辉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随着社会生活中音乐的实践,必然促使人们去思考一系列关于音乐的重大问题,当这样的思考形成明确的理论形态,便出现了音乐美学思想,根据可靠地文献记载,中国音乐美学思想最早出现于西周末年。

从此,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开始逐步发展,先后经历了五个
重大的历史时期,即萌芽时期——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时期、百家争鸣时期——春秋末年时期至战国末年时期、西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

谈到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这一萌芽时期不能不理,因为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源头。

春秋时期音乐美学思想尚处于萌芽状态,只有零星的语录而没有成篇的论著,但对后世的影响甚远。

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想,包括阴阳五行音乐思想与礼乐思想,影响其后两千多年,影响整部中国音乐美学史。

孔子之后形成的各个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都可以从这一时期找到其渊源,对儒、道两家来说尤其是如此。

道家发展了这一时期关于音乐与自然的关系,音乐与“气”“风”关系的思想,成为自然乐论;儒家发展了这一时期关于音乐与社会的关系,乐与礼的关系的思想,成为系统的礼乐思想。

这一时期出现的“平和”审美观则对儒、道两家都有影响。

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既是在生产力低下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又是在新旧制度交替的历史时期,由奴隶主贵族及其代言人(文公,史伯、单穆公,伶州)提出的,故而带有明显的保守特性。

这种保守的特性也影响了整部中国音乐美学史。

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即百家争鸣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社会制度大变动,政治经济大发展,引起阶级结构的分化改组,知识分子阶层的队伍空前壮大,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史上思想最为活跃、学
术空前繁荣的时期。

和其他文化领域一样,音乐艺术在这一时期也蓬勃发展,其特点是南北音乐互相交流,音乐生活大为普及,演唱演奏技艺及人们的欣赏水平迅速提高。

与此相应,这一时期音乐美学思想也极为活跃,儒、墨、法、道、阴阳,各杂家先后提出了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各家内部既有继承,又有改造、发展,各家之间既相互辩难,又有所交融,与春秋时期相比,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已大为发展、丰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

到了两汉时期,即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是前后四百余年的全国一统时代。

汉代大部分时间政治稳定,国立强盛,有利于文化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这种发展与繁荣在音乐中的表现是民歌和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和歌的兴盛。

楚声在汉代呈席卷之势,深刻影响了汉人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

但曲的出现,器乐艺术的提高,对汉人审美意识与音乐美学思想也有影响。

汉代音乐美学思想与整个文化思潮同步发展,汉初的新道家音乐美学思想;武帝当政后的新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以《乐记》为代表;两汉之际的谶纬神学音乐美学思想;东汉中后期出现了对谶纬神学音乐美学思想的批判。

这其中《乐记》是汉代音乐美学思想的高峰。

《乐记》为中国音乐美学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它提出了成熟形态的“天人合一”美学思想,但也存在严重局限,其中最根本的一点,是不顾音乐艺术的特殊性,过分强调音乐与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的关系,不把音乐当作审美的对象,而将它视为教化的手段,政
治的工具,因而以德抑情,以度限声,以德制欲,重德轻艺,使“心”与“声”束缚于“德”,“真”与“美”屈从于“善”,使音乐沦为礼的附庸,政治的奴婢,失去独立的地位和自由的发展可能。

但不容置疑的是《乐记》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之集大成者。

魏晋至隋唐时期,随着南方与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促进了音乐尤其是器乐的巨大发展,至唐代更出现了中国音乐的第二个高峰。

音乐美学也相应的变化、发展,并呈现显著特色:摆脱经济束缚,不再注重音乐的外部关系,而开始探讨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的内部规律;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既正面冲突又进一步融合;随着佛教音乐的产生与发展,佛教音乐美学思想也开始出现;音乐诗赋大批涌现,其数量大大超过汉代,所赋也涉及音乐美学问题。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由周敦颐,徐上瀛等人提出的“淡和”审美观以及主情思潮成为当时盛情的音乐美学思想。

如上所述,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先秦时期儒、墨、法、道、阴阳、杂各家都曾提出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汉代以后又出现佛教音乐美学思想。

但墨、法、杂家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并无显著影响。

阴阳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曾在汉代泛滥一时,此后虽也长期存在,却已被儒、道两家吸收、融化,而失去独立存在的价值。

佛教音乐美学思想魏晋以后长期存在,但它接受儒、道两家影响,而对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并无重大影响。

儒、道两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则产
生于先秦,影响于后世,贯穿两千多年的历史,其重要性远在其他各家之上。

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又存在互补关系。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便由儒道互补构成,其主体为受制于礼,强调音乐与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关系,重教化轻娱乐。

真、美服从于善等,这属于儒家,其局部为重艺轻声,追求“希声”境界,强调“天人合一”,以乐养生等,这是道家的,其审美准则以平和,恬淡为美则是共同的。

因而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具备着以下主要特征:
1、要求音乐受礼制约,成为礼乐。

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礼乐思想的萌芽;此后,孔子肯定“思无邪”,要求音乐的思想合乎礼制、纯正;荀子明确提出“礼乐”范畴,至此礼乐思想成熟,《乐记》是礼乐思想之集大成者,自从《乐礼》收入《礼记》,成为经典,礼乐思想便定型化,成为统治思想。

此后的音乐美学思想大都未能跳出其范围。

因此,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流是礼乐思想。

2、以“中和”——“淡和”为准则,以平和恬淡为美。

“中”“和”范畴出现于春秋时期,“中和”范畴则由荀子提出;“淡和”思想分别来自儒、道两家,“淡和”范畴则由周敦颐提出。

以“中和”——“淡和”为准则,以平和恬淡为美的思想源远流长,遍及各家,儒、道以“中和”——“淡和”为准则,以平和恬淡为
美,阴阳家、杂家、佛学也以“中和”——“淡和”为准则,以平和恬淡为美。

一眼以蔽之。

“中和”“淡和”为准则,以平和恬淡为美也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3、追求“天人合一”,追求人际关系,天人关系的和谐统一。

早在春秋时期,认为乐通天、人,要求以平和之乐使人际关系调和,天人关系统一的思想已经产生。

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以五音配五行,十二律配十二月,构成宇宙图式,强调音乐来自自然,“天人合一”的音乐美学思想已经得到发展。

音乐美学思想被深深烙上阴阳五行学说的印,“天人合一”,人际关系与天人关系的统一始终是人们的追求,阮籍是如此,嵇康也是如此;儒家、道家是如此,佛学也是如此。

4、多从哲学、伦理、政治出发论述音乐。

注重研究音乐的外部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的联系,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教化作用,而较少升入音乐的内部,对音乐自身的规律,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的美感作用与娱乐作用重视不够,研究不深入。

5、早熟而后期发展缓慢。

中国音乐美学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提出众多的范畴与命题,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各立学派,互相争鸣的局面,其思想之丰富,深刻可与古希腊媲美,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至西汉时期,出现《乐记》这样自成体系的专著,把中国音乐美学,也把世界音乐美学推向高
峰。

至魏晋时期,更出现《声无哀乐论》,它是一本深入探讨音乐特殊性的自律论专著,较之西方自律论音乐美学的代表作《论音乐的美》早了整整16个世纪。

但嵇康以后的一千几百年,音乐美学思想却囤于《乐记》而无重大突破与发展,而且变得越来越保守,越来越陈腐。

以礼为规范,就必然德重于情,善重于美,道重于欲,古重于今,就必然要求内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无过无不及,就必然以“中和”为美,而“中和”的发展便是“淡和”,这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特征。

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部中国音乐美学史就是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