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胎瓷器的制作工艺及鉴赏
千年一见的唐代绞釉瓷

千年一见的唐代绞釉瓷中国唐代绞胎瓷器,传世甚少,国内外公私博物馆藏品也了了无几,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更是稀见。
改革开放至今,就国内有影响的刊物所发表的有关这方面的介绍性文章也是屈指可数,因此,大家对它的认识肤浅也就不足为怪。
近几年来,国内所有新出版的关于“中国陶瓷史”方面的著作在论述唐代陶瓷业时,都会不约而同的都写上两笔,简单介绍唐代绞胎瓷器,尽管着墨不多,显然学界都已经开始注意它,并且认识到了它的存在与价值。
回顾近十年来伦敦佳士德、苏富比的拍卖,几乎每场都有一两件绞胎瓷器,均为小碗小碟小罐,而其成交价格都在两三万英镑之间,可见国外市场对绞胎瓷器的认可与拥爱。
有专家说,绞胎瓷器全世界存世十余件;也有专家说存世三十几件。
由于作品的稀少,给研究带来许多障碍,以至于有些专家、行家一看到绞胎瓷器不加思索的就认为是赝品;有些藏家却片面认为其是宫廷御用传世甚少的陈饰瓷而夸大了对它的价值评估。
这两者都不是科学的态度,均不可取。
本人从喜爱、关注到收藏、学习、研究绞胎瓷器,对绞胎瓷器也有了相当的认识与了解,其实它与唐三彩一样,就造型来讲有着众多的门类,如碗、盘、碟、杯、罐、壶、瓶、炉、枕、文房用具、动物玩具、乐器、马俑、驮俑、人俑以及其他动物俑等等;就釉色来讲有透明釉、白色釉、黄色釉、褐色釉、绿色釉、蓝色釉以及三彩釉等;就胎土来讲有白与黄、白与褐、黄与褐,再加上不同的相交方式,真是千姿百态,一物一样,各不相同,令人陶醉!唐代绞胎器,是唐代创烧的一种新工艺陶器。
对于唐代这种特有的陶瓷烧造技术,长期以来人们说法不一;又由于目前绞胎器的价格日益增高,而赝品的出现日益增多,所以鉴别它的真品与仿品,不仅成为市场所需,也成为提高人们鉴赏陶瓷艺术品的能力与水平之必要,它还对彰显我国古代窑工的无穷智慧与孜孜以求的奋进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唐绞胎器的由来据唐代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都曾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古人们取瘿木为材多花斑,制成各种器物,其纹理盘旋缠结,图案随意自然。
古瓷器鉴赏之—绞胎瓷

古瓷器鉴赏之—绞胎瓷
绞胎创始于唐代在靖康之变后基本失传。
绞胎: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再相绞拉坯,制作成形后,在外面再浇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
随着泥坯绞揉方式不同,纹理变化就无穷,构思奇巧,变化万千。
地址在河南修武当阳峪,绞胎瓷釉色光润莹亮,装饰技法多有刻花、半画半刻、填彩、三彩式绞胎等,其中以绞胎技法最具有当阳峪窑的独特风格。
宋代绞胎装饰瓷器除当阳峪外,还有河南宝丰、新安及山东淄博也有发现,磁州的冶子窑以及安阳的观台窑(在漳河两岸)终逊当阳峪一筹。
但都不如当阳峪的精致……”。
绞胎瓷鉴定

绞胎瓷鉴定由于绞胎陶瓷非常精美与稀少,其经济与艺术价值都很高,现在市场上仿品也较多。
乔会长特别就绞胎陶瓷的鉴定作了详细讲解,一般要从形制、胎土和釉面三个方面来看。
【形制】基本仿造过关每个时期的陶瓷造型都会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及人们审美情趣的影响,所以在器物的形制方面往往有所不同。
过去造仿品一般都是工匠自己想象着来做,会出现“臆造”,甚至将各个朝代的形制捏合在一起的情况,很容易被看穿。
随着人们收藏眼光的提高,现在仿品的技术也有很大进步,造假者也会看书或去博物馆看各个时期的实物造型,所以一般情况下,绞胎瓷在形制方面的仿造已经比较过关了。
也就是说,从形制上看,仿品现在与真品已经较难区分了,因而我们鉴别时更应当注重胎和釉的方面。
【胎土】新仿件质地更细腻,手感较重唐代绞胎陶瓷的胎土一般多为藕粉胎与白胎两种,老的绞胎器胎土的烧造温度不是很高,因此质地比较粗松,如藕粉胎的胎土用指甲即能划出痕迹。
宋金时期的绞胎陶瓷一般做工比较细致,胎与坯都较薄,底足修胎非常精细;胎土较松脆,所以真品的手感会较轻。
新仿绞胎胎土由于使用现在的球磨机而更细腻,黏合度更强,器物一般手感较重。
另外,仿品的修足一般也不太讲究,粗制滥造的较多。
【釉面】开片细小釉面亮丽为真品唐代的绞胎陶瓷与唐代的三彩陶瓷工艺性能几乎一样,所以釉面的判别也大同小异。
绞胎的釉面与三彩一样,釉面开片细小,且开片边缘多微微上翘,施釉边缘一般无积釉现象。
由于绞胎器很多是实用器,釉面边棱处多见磨损现象。
釉面温润度、油润度强,釉面亮丽而不昏暗。
新仿的一般釉面较干燥,开片大而稀薄,在开片处还多见泛白线的情形;同时,往往釉面昏暗,施釉边缘还多见积釉与垂釉现象。
绞胎瓷烧制工序

绞胎瓷烧制工序绞胎瓷是一种传统的陶瓷制作工艺,其烧制工序十分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绞胎瓷的烧制工序,以及其中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原料准备绞胎瓷的原料主要包括瓷土、石英砂、长石等。
首先需要将这些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以确保最终制作出的瓷器具有良好的质地和强度。
二、制作绞胎绞胎是绞胎瓷烧制的关键步骤之一。
首先,将混合好的原料放入绞胎机中,通过旋转和挤压的方式使其成为均匀的胎泥。
然后,将胎泥放置在制作台上,用手工或工具进行成型。
这个过程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来完成,以确保制作出的绞胎具有所需的形状和尺寸。
三、晾干和修整制作好的绞胎需要进行晾干和修整。
晾干的目的是让胎泥中的水分慢慢蒸发,以避免在烧制过程中出现爆裂等问题。
修整则是指对绞胎进行细致的修饰和修整,以使其更加光滑和美观。
四、装炉烧制绞胎瓷的烧制需要使用特殊的窑炉。
首先,将修整好的绞胎放置在窑炉中,然后逐渐升温。
在升温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以避免瓷器出现开裂或变形等问题。
当窑温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进行最终的高温烧制,以使瓷器达到所需的硬度和质地。
五、冷却和取出烧制完成后,需要将窑炉冷却至适当的温度后才能取出瓷器。
冷却过程需要缓慢进行,以避免瓷器因温度变化过快而破裂。
当窑炉完全冷却后,可以小心地取出瓷器,并进行最后的检查和清洁。
绞胎瓷烧制工序的每个步骤都十分重要,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来操作。
只有在严格控制每个环节的条件和细节时,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绞胎瓷。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对绞胎瓷的烧制工序有更深入的了解。
绞胎瓷器的制作工艺及鉴赏

绞胎瓷器的制作工艺及鉴赏绞胎瓷器在我国古陶瓷装饰工艺中属于特殊的品种,它以精妙的构思、别致的胎体而美轮美奂,成为我国古陶瓷史上的艺术瑰宝。
目前,虽然有少数学者对绞胎器的起源、技法、产地以及分期断代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然而,有关唐代绞胎器的属性,究竟属陶还是瓷,时至今日,学术界仍然没取得共识。
比如,在《中国陶瓷史》上,唐绞胎器被定性为瓷器,可《中国美术全集》却将唐绞胎器归于陶器,《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又把唐绞胎器明确为瓷器,《中国古陶瓷图典》则对唐绞胎器的属性避而不谈,而《中国陶瓷全集》的文字说明上,收藏单位(博物馆)各执一词,既有称陶者,又有谓瓷者,不一而足。
本人根据自己十余年对所收集的绞胎瓷器及其标本的研究,抛砖引玉,也来说说绞胎陶瓷。
一、绞胎陶瓷的定义绞胎瓷亦称“绞泥”、“搅胎瓷”、“透花瓷”,绞胎通常是用两种颜色反差较大的瓷土分别制成泥料,然后像拧麻花一样将它们拧在一起,制成新的泥料,待用或直接拉坯成型,或切成片状作镶嵌使用。
它的制作工艺程序基本为:用白色与红褐色两种瓷泥,各如擀面一样制成薄片,将两种颜色的瓷泥片一层层交替重叠起来(层数多少视所要求的花纹图案而定),然后进行不同方向的卷、绞、拧、搓等。
经过如此繁琐反复加工的陶瓷器,坯体可呈现出两种瓷泥绞在一起所形成的具有木纹、水波、编织、团花、菱花、羽毛、旋涡或盘旋登结等纹理,最后上釉烧制即成绞胎瓷器。
这种装饰纹理变化多端,乍看似任意蟠曲,不受拘束,其实它们大体相近的组织形式和格调也存在一定规律。
绞胎工艺装饰器物最大的特点就是因工艺独特,没有重复性,所以一器一样,绝不会有两件一模一样纹饰的制品出现。
二、绞胎陶瓷工艺种类1. 根据装饰方式来说可分为四种:一为绞胎瓷器,即器物坯胎用两色绞花泥料拉坯成型,再施透明釉料;二为绞贴胎瓷器,即器胎用高岭土拉坯成型后,再用两色绞花泥料切成薄片,一片片满贴在胎体上,经过修整,再施透明釉料,故片状之间有拼接痕迹;三为拼花贴面绞胎器,此法多见于瓷枕类,其法是用白泥制枕坯,枕面贴绞胎花朵形泥片,枕坯四周局部贴黑、白绞胎泥片,空白处填黑或白色瓷泥,再施透明釉,或黄釉、绿釉、三彩釉;四为绞胎陶器,即将深浅不同的两种颜色(或多色)胎泥相间糅合在一起做坯成型,不施釉。
绞胎瓷简介

绞胎瓷又称绞泥瓷、透花瓷,焦作地区百姓还叫它花馍瓷。
这种陶瓷的制作,始于唐,盛于北宋,南宋时开始衰落,到元代已经一蹶不振。
在唐代,以河南巩义窑(主烧唐三彩)最为突出;在北宋时,全国各地有许多窑口生产过绞胎瓷,其中,以河南休武当阳峪窑最为著名。
绞胎瓷的制作方法是利用两种色泽或以上的瓷泥依次叠合,经拧扭、绞揉成团,拉坯成型,修胎,上透明或铜绿或酱黄面釉后烧成。
这种瓷器的表面呈现木理纹、羽毛纹、草编纹、花卉纹、麦穗纹、漩涡纹、放射纹等形态。
纹样具有自然、质朴、灵动的特点,有行云流水那样的感觉。
绞胎瓷还有一个特点是纹样难以重复,几乎每件瓷器都是艺术孤品。
绞胎瓷是我国古代陶瓷装饰工艺中的一个特殊品种,由于工艺复杂,制作难度大,因此其产品造型、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据统计,目前收藏于国内外博物馆的绞胎古瓷仅有60余件,主要收藏于日本、英国的博物馆。
其中极大多数是器皿。
只有一件是绞胎瓷塑。
《中国陶瓷史》记载,该瓷塑为1972年陕西省乾县唐懿德太子墓出土的骑马俑,人马都是绞胎。
由于较大的绞胎瓷极难制作,此瓷塑高仅仅二十多厘米。
据报道,绞胎瓷制造技术失传千年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人们已经重新掌握了烧制这一瓷种的技术,创烧出了美丽的现代绞胎瓷。
我一向重视中国瓷器的这一特殊品种,在十多年时间里收集到了三件绞胎古瓷,其中,一件是北宋绞胎瓷枕,一件是西夏绞胎瓷卧式扁壶,一件是绞胎唐三彩骑马胡人俑瓷塑。
这件扁壶称其为西夏绞胎瓷,是因为本世纪初有关部门在宁夏境内考察秦长城时,也发现了一个造型相同,尺寸相近的绞胎瓷扁壶,考古部门认定为西夏军队用品。
这个壶黑白两色,造型奇特,瓶口处于水平位置,高9、直径13.5、口沿直径4、通径0.5、足径5厘米。
足圈及绞丝纹边圈上有明显的腐蚀现象,足显其年代的久远。
这种壶通径很小,流出速度很慢,估计是一种便携式酒壶。
北宋绞胎瓷枕特征明显。
它长16.5、宽10.5、高9.9厘米。
元宝形,体轻,黑白两色,两侧有四个小通气孔。
陶艺之绞胎工艺

作品欣赏
历史价值
绞胎陶瓷的烧制成功,是人们冲脱了隋、唐以前 单调青白两色瓷的束缚,是深入到胎骨的“釉下彩 绘”;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一种追求。
人们常说的唐代陶瓷装饰三大突破:绞胎、唐三 彩和湖南长沙窑的釉下彩绘。试想用几种不同颜色的 瓷土,既要掌握好干湿度,又要掌握好热膨胀系数, 烧成这种深入到胎骨的“釉下彩绘”,它的工艺要求 和技术水平远远超过同时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绘。因此 可以说在当时来讲,绞胎陶瓷是技盖群芳的高技术产 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多次组织人员进行研究仿 制,至少到七十年代前,尚未获得很大成就。
绞胎陶瓷
绞胎陶瓷亦称“绞泥”、“搅胎瓷”、 “透花瓷”。绞胎是唐代陶瓷业中的一个 新工艺,唐代以前尚未出现,靖康之变后 失传。所谓绞胎,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 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 制作成形,浇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由 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纹理变化亦无穷。 能绞出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有 的如老树缠绕盘根错节,有的如层山叠嶂 起伏不定,构思奇巧,变化万千。
北宋时,绞胎瓷在焦作当阳峪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其他地方也少量生 产这种瓷器。《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记载:“当阳峪窑,宋代北方民间 瓷窑。窑址在河南修武当阳峪,故名。”绞胎瓷釉色光润莹亮,装饰技法 有刻花、半画半刻、填彩、三彩式绞胎等,其中以绞胎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最具有当阳峪 窑的独特风格。
传统绞胎工艺
淄博窑宋金绞胎瓷器赏析

淄博窑宋金绞胎瓷器赏析淄博窑宋代绞胎钵淄博窑宋代绞胎捶丸自开窑以来,淄博古窑生产的陶瓷品种可谓洋洋大观,各种造型种类枚不胜数。
在诸类陶瓷中,有罕为人知的独特瓷种,其品位超群,堪为诸瓷之首,这就是始于唐代、兴盛于宋金时期的陶瓷奇葩———绞胎瓷。
绞胎瓷又称“绞泥”、“搅胎瓷”、“透花瓷”。
所谓绞胎,就是将白、黑(或褐、黄)两种颜色的瓷土,相间揉和在一起,然后折叠、盘卷、切刮,再拉坯,制作成器型。
于是瓷胎上便出现了白黑(或褐黄)相间的美丽纹理。
由于绞糅的方式不同,纹理变化多端,可使其构成各类抽象的艺术画面。
有人曾作诗赞美绞胎瓷:“十样颜色入泥层,百种纹理由胎生,千度火焰冶瓷韵,万种风情在其中。
”从发掘出的实物标本和传世器物来看:唐代,那时的绞胎技术尚不成熟,多数绞胎的纹理以乱纹、回纹为主,是在瓷或陶的表面进行绞泥贴面,实际上是绞的化妆衣,不是全绞胎。
实物资料只见到残瓷片。
到宋金时期,淄博窑的绞胎技术有了快速发展,工艺成熟,瓷胎的纯度也有了很大提高,纹理艺术也更加完美,而且装饰由胎而生,全胎绞泥,里外一致。
绞胎色与色之间的界线泾渭分明,即使是细如发丝,也没有相互浸漫的现象。
绞胎陶瓷的烧制成功,冲脱了淄博窑唐代及唐代以前瓷器单色釉装饰的束缚,开创了瓷器装饰的新领域。
这种深入到胎骨的“釉下彩绘”,体现的是古代匠师对艺术美的一种高深探索和追求。
淄博窑宋金绞胎瓷器发现最多的窑址是磁村窑和颜神店窑。
磁村窑除发现碗、盘等绞胎瓷器外,在科学发掘的属五期金代窑址中还发现了绞胎捶丸。
现博山区城内大街古窑址,宋金时期属于淄川县的颜神店镇,是组成淄博窑众多古窑址中的一个。
在1993年的博山区规划建设施工中,波及到博山大街古窑址,在原窑址及附近堆积层中,发现了大量宋金时期的瓷器碎片。
在这批数量众多的瓷器瓷片中,其中一部分是造型各异、装饰精美的绞胎瓷器。
而早在1982年,考古工作者就曾在该处清理出两座窑炉,出土各类陶瓷标本440件,其中一件就是很有代表性的绞胎瓷器——绞胎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 ,收 藏 单位 ( 物馆 )各 执 一 词 ,既 有称 陶者 ,又有 谓 瓷者 , 不一 而 足 。 本人 根据 自己十 余 年对 所 收 集 的绞 博
胎 瓷 器及其 标 本 的研 究 ,抛砖 引玉 ,也 来说 说 绞 胎 陶 瓷。
艺 程 序 基 本 为 : 用 白色 与 红 褐 色 或 盘 旋 登 结 等 纹 理 , 最 后 上 釉 烧
说 明 : 上 海 博 物 馆 藏 , 高 1 .厘 米 , 径 2 . I 2 21 ~
1 .厘 米 。 32
如 意 头 形 。 通 体 施 黄 釉 。 枕 面 主 体 纹 样 为 绞 胎
纹 , 中心 为 圆 形 绞 胎 纹 , 内有 五 瓣 朵 花 纹 , 内心 为
戳 印 放 射 状 花 纹 , 两侧 有 圆形 和 扇 形 花 纹 ,枕 面 其
曼 移纹 标 本
施 透 明 釉 料 , 故 片 状 之 间 有 拼 接 种 : 全绞 胎 ( 物 内 外 均 能 看 到 器
二 、绞胎 陶瓷工 艺种 类
痕 迹 ; 三 为 拼 花 贴 面 绞 胎 器 , 此 花 纹 ) , 局 部 绞 胎 ( 达 到 一 定 为
法 多 见 于 瓷 枕 类 , 其 法 是 用 白泥 的 艺 术 效 果 只 绞 器 物 的 一 部 制 枕 坯 , 枕 面 贴 绞 胎 花 朵 形 泥 分 ) , 全 部 贴 面 绞 胎 和 局 部 贴 面
1 .根 据 装 饰 方 式 来 说 可 分 为 片 , 枕 坯 四 周 局 部 贴 黑 、 白绞 胎 绞 胎 。 有 的 器 物 上 几 种 工 艺 并 四 种 : 一 为 绞 胎 瓷 器 , 即 器 物 坯 泥 片 , 空 白处 填 黑 或 白色 瓷 泥 , 施透 明釉料 ;二为 绞贴 胎 瓷器 ,
用 , 像 绞 胎 骑 马 狩 猎 俑 尾 巴 是 全
胎 用 两 色 绞 花 泥 料 拉 坯 成 型 , 再 再 施 透 明釉 , 或 黄 釉 、 绿 釉 、 三 绞 , 其 他 身 体 部 位 是 贴 面 绞 胎 ;
彩 釉 ; 四 为 绞 胎 陶 器 , 即 将 深 浅 像 巩 县 窑 的 花 枕 , 既 是 贴 面 绞 胎
料 , 待 用 或 直 接 拉 坯 成 型 ,或 切
一
一
成 片 状 作 镶 嵌 使 用 。 它 的 制 作 工 编 织 、 团 花 、 菱 花 、 羽 毛 、 旋 涡
绞胎 席 纹 标 本
麦穗 纹 绞 胎标 本
l4
双轨鉴析1 墨 支物 宪 挚费l i
羽 毛 纹 绞 胎标 本
删 1 墨 5 双轨鉴析 支物 它 挚霄I
绞 胎 瓷 器 的制 作 工 艺 及 鉴 赏
口 康 杰
绞胎 瓷器在 我 国古 陶 瓷装 饰 工 艺 中属 于 特殊 的品种 , 它 以精妙 的构 思 、 别致 的 胎体 而 关轮 美 奂 ,成 为 我 国 古 陶瓷 史上 的 艺 术瑰 宝。 目前 , 虽然有 少数 学 者对 绞胎 器 的起 源 、技 法、 产 地 以及 分期 断代 等 问题 作 了初 步探 讨 ,然 而 ,有 关唐 代 绞胎 器 的属 性 , 究 竞属 陶 还是 瓷 ,时至 今 日,学术 界仍 然 没取 得 共识 。 比如 ,在 《中国 陶 瓷 史》 上 ,唐 绞胎 器被 定性 为 瓷器 ,可 《中国 美术 全 集 却 将 唐 绞胎 器 归于 陶 器 , 《中 国 文物 精 华 大辞典 又 把 唐绞 胎 器 明确 为瓷 器 , 《中国 古 陶 瓷 图典 则对 唐 绞胎 器的属 性 避 而 不谈 ,而 《中 国 陶 瓷全 集》 的 文 字说 明
l5 l 茹
簟 1 枷 它 挚费l 支 簪 双轨鉴析
别 制 成 泥 料 , 然 后 像 拧 麻 花 一 样 经 过 如 此 繁 琐 反 复 加 工 的 陶 瓷 是 因 工 艺 独 特 , 没 有 重 复 性 ,所 将 它 们 拧 在 一 起 , 制 成 新 的 泥 器 ,坯 体 可 呈 现 出 两 种 瓷 泥 绞 在 以 一 器 一 样 , 绝 不 会 有 两 件 一 模 起 所 形成 的具 有木 纹 、水 波 、 样 纹 饰 的 制 品 出现 。
一
、
绞 胎陶 瓷的定 义
两 种 瓷 泥 ,各 如 擀 面 一 样 制 成 薄 制 即 成 绞 胎 瓷 器 。 这 种 装 饰 纹 理 片 ,将 两 种 颜 色 的 瓷 泥 片 一 层 层 变 化 多 端 , 乍 看 似 任 意 蟠 曲 , 不
层 绞胎 瓷亦 称 “ 泥 ”、 “ 绞 搅 交 替 重 叠 起 来 ( 数 多 少 视 所 要 受 拘 束 , 其 实 它 们 大 体 相 近 的 组 胎 瓷 ” 、 “透 花 瓷 ” , 绞 胎 通 常 求 的 花 纹 图 案 而 定 ) , 然 后 进 行 织 形 式 和 格 调 也 存 在 一 定 规 律 。 是 用 两 种 颜 色 反 差 较 大 的 瓷 土 分 不 同 方 向 的 卷 、 绞 、 拧 、 搓 等 。 绞 胎 工 艺 装 饰 器 物 最 大 的 特 点 就
即器 胎 用 高 岭 土 拉 坯 成 型 后 ,再 不 同 的两 种 颜 色 ( 多 色) 泥 相 间 又 是 局部 绞 胎 和 镶 嵌 工 艺 。 或 胎 用 两 色 绞 花 泥 料 切 成 薄 片 , 一 片 糅 合在 一起 做 坯 成 型 ,不 施 釉 。 片 满 贴 在 胎 体 上 ,经 过 修 整 , 再 2 根 据 器 物 的 特 征 可 分 为 三 .
余部 分 及 各个侧 面均饰 戳 印放 射 状 花纹 ,底 部有
釉 , 满 饰 奈 状 划 纹 ,底 中部 划 写 “ 家 花 枕 ” 四 杜
字。
已发 现 唐 宋黄 釉 枕 中刻 写 文 字 的作 品 以 “ 家 裴 花枕 ”、 “ 家花 枕 最为 有名 ,传世 也 较 稀 少。 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