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合集下载

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分析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分析科学发展观

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相关概念的解读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是在党的代表大会上第一次对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进行全面而准确的阐述。

准确把握、深刻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小康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和重大创新。

第一,全面发展。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必须以经济为基础,唯发展经济为大。

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全面而又统一的整体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从而克服了以往的发展观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与人全面发展的片面性。

第二,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标志的协调发展观,这就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相互促进的互动机制;统筹区域发展,加大西部开发力度,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互动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做到经济、社会同步和均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力争外援,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第三,可持续发展。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积极扬弃,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不应破坏资源、污染环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要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着想。

第四,以人为本的发展。

这是我党在发展问题上的新认识和新观点,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变。

“人”是指人民群众,“本”是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胡锦涛同志对此作了深刻论述:“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姓名:班级:巢湖学院德行并举,知行合一背景介绍:俄国的政治形势十分严峻沙皇政府统治腐朽阶级和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写作目的:是为了纪念马克思这位无产阶级的导师逝世三十周年是进一步向广大党员和工人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以便更好的开展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特点:马克思的理论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马克思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的理论是严整的科学的理论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04-1872)和乔∙威∙弗∙黑格尔(1770-1831)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1723-1790)和大卫∙李嘉图(1772-1823)英国、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代表就是法国的昂立∙圣西门(1760-1826)、沙尔∙傅立叶(1772-1837)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1771-1858)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创新理论来源直接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间接来源: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唯心主义体系:辩证法,突出观点,事物是一个过程,是发展的唯物主义体系:反对唯心主义宗教观,坚持历史唯心主义黑格尔费尔巴哈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创新直接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史的革命: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最根本的生产关系;第一次明确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即阶级关系;第一次发现了劳动的二重性,建立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理论来源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创新直接来源:19世纪初的三大空想家(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把社会主义思想牢牢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之上。

理论来源观点:猛烈批判资本主义的不合理现象,预言共产主义一定要取代资本主义,天才的设想未来新社会的状况:公有制,从事劳动按需分配,同情无产阶级唯心史观:不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不认为无产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伟大现实力量;反对阶级斗争,不认识其伟大作用;幻想通过说服教育使资产阶级自觉自愿地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二、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既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十八世纪末叶同中世纪势力和僧侣势力斗争的法国唯物主义,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十九世纪初期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特别是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的成果,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2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2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机设2班蔡子秋 2012210285)4月26号下午四点,党校学习第一小组于12教202开展了第二次党校学习课题讨论,这次讨论的课题为“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组员们积极参与其中,分别阐述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体系的认识和理解,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并且在以上两个活动部分的基础上讨论了“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

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和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伟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理论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属性所决定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源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而实践是永无止境和永不停息的,这就决定了作为思维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必定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充实、创新和发展。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就决定了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也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

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与时俱进,敏锐地把握时代、形势和实践的新变动,以新的实践为基础,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只有这样,才是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态度。

150多年来,正是由于马列主义创始人和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做到了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高度统一,从而为我们树立了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

当今时代已进入21世纪,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考验,中国共产党人更要以高度的自觉性,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中国的问题和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1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1.2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3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2.1 辩证唯物主义2.2 历史唯物主义2.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价值第三章:剩余价值理论3.1 剩余价值的发现3.2 剩余价值的实现3.3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第四章:阶级斗争与社会主义革命4.1 阶级斗争的作用4.2 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和任务4.3 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策略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5.1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和运用5.2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和经验5.3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未来发展第六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6.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6.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6.3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构建第七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7.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7.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7.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第八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8.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点8.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8.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指导地位第九章:全球化和马克思主义9.1 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9.2 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9.3 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价值第十章: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意义10.1 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10.2 马克思主义在解决全球问题中的指导地位10.3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未来的启示第十一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技革命11.1 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挑战与机遇11.2 信息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11.3 科技创新与社会主义事业的互动关系第十二章: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12.1 生态文明建设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2.2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生态环境保护12.3 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第十三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发展13.1 当代文化发展的趋势与挑战13.2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当代的运用与发展13.3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路径与策略第十四章: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14.1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政治格局变化14.2 马克思主义对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分析1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力与责任担当第十五章: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15.1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15.2 马克思主义在未来的指导作用15.3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全球化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2. 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的作用;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成果;4. 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和当代世界中的指导作用;5.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

2005年第6期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总42期)JOURNALOFLIAONlNG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SEVmON)NO.620D5GeneralNo.42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兰舂丽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的与时俱进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创新,是由其历史使命、理论精髓和理论本质决定的,同时也是由时代发展的客观性所决定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创新中圈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98(2005)06_枷0l—02党的十六大报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实现了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从创立开始,就与国际无产阶级运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直接参与工人运动的实践中,不断根据新的经验和新的历史条件回答新问题,做出新结论,补充、修正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使之不断丰富和完善。

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地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的特征,并与俄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列宁主义,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此后,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阐明了旧中国社会的性质,从而使我们党认清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道路以及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带领我们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清醒地认识到时代主题的转变,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新发展理念的哲学意蕴分析

新发展理念的哲学意蕴分析

内蒙古电大学刊No.3,2021(Sum No.187)2021年第3期(总第187期)新发展理念的哲学意蕴分析王佳(中共新余市委党校,江西新余338000)[摘要]新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所提出来的当前及今后很长时期我国必须坚持的发展思路和原则。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党通过各个阶段的实践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是基于中国国情而形成的理论创新,其中的哲学內涵是极为丰富的,是对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变通应用。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中图分类号]B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473(2021)02-0008-04DOI:10.16162/j.issn.1672-3473.2021.02.002新发展理念聚焦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所面临的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新举措,是我们党在当前的背景之下,从实践角度出发,在国情之上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新的理念融合了发展观的内容,不仅带有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更融合了新国情、新背景下的思考,是我们党面临新的历史任务和挑战下的创造性发展,是在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从大国逐渐转变为强国的最有效路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创造性应用、变通性应用,使之与国情实践更加匹配的理论创新。

一、新发展理念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所在,在具体实践中则表现为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既包括了在发展中以实现、发展、维护人民利益为中心,又包括了发展中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和发展成果完全由人民群众共享的根本立场。

(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根本立场主体性是一切研究的起点和出发点,离开了主体而谈其他都属于空谈。

此处的主体,很显然是指人民群众。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人民群众是实践、历史的创造主体”结合我们党百年来的执政方针,党带领人民群众进入小康社会,并将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这些无不是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的,这是我国之所以能够从发展中大国迈向发展中强国的金钥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我们所处的时代,虽然仍然处于人类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时代,但自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前人难以想象的剧烈和深刻的变动。

科学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划时代的发展,当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及人类实践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的世界图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知识密集型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生态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处于低潮,在曲折中前进。

时代的主题已从过去的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性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规律。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实践模式的失败,要求我们从哲学上进行反思,发现其哲学认识上的根源;邓小平理论开辟了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从哲学上进行总结,进一步阐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上述种种情况,都要求我们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研究。

这一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命运,与哲学状况紧密相关。

而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曲折和失败,则往往又同错误的哲学理论、思维方式、认识路线联系在一起。

因此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在当代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对邓小平理论的哲学方面,我国哲学界已有相当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但与阐述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上的新贡献相比,我们在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方面,还是非常不尽如人意的。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归结起来,就在于可以推动哲学创新,阐述建构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鉴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们党的理论和实践中及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研究对于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理论、实践与价值:创新发展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三重向度

理论、实践与价值:创新发展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三重向度

理论纵横理论版177理论、实践与价值: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三重向度文/朱慧(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摘要:站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起点,我们面对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重任、矛盾风险挑战以及治国理政考验,要在理论上跟上这个时代,必须辩证把握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三重向度,即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的理论向度,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向度和坚持人民立场的价值向度,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行动指南,为解决全球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方案,让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继续焕发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 21世纪马克思主义 理论向度 实践向度 价值向度正如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所说的,“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要在理论上赶上这个时代必须辩证把握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三重向度,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行动指南,为解决全球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方案。

一、理论向度:把握继承和发展相统一的创新逻辑无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还是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壮大起来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

新时代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具体而言,就是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科学化与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一)处理好民族化与时代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沿着横向的空间向度和纵向的时间向度展开,最终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和时代化。

”新时代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处理好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时代化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的历史不会终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创新理论开拓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境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创新理论深刻反映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要求和
目的,开拓了我们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境界。
首先,创新的过程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创新是通过破
旧立新、除旧布新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创新要破除旧观念、旧理论、旧模式、
旧做法,就必须解放思想;创新要发现事物的新规律、新属性、新关系,就必须实事求是;
创新要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
发展真理。因此,创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只有坚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做到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的事业在不断
前进,我们的政策措施和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必须适应这种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勇于创新。
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要求,也是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论科学技术》第193页)他多次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
俱进与创新联系起来,指出我国20多年来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
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从而不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伟大进程,强调“我们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开
拓进取,决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论“三个代表”》第20页)江泽民同志的这些论述,
深刻地揭示了“创新”的本质,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揭示了“创新”和党的思想路线
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次,创新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根本目的。马克思主
义的创新理论,突出了创新的实践规定性,强调创新是一种有实际效用的实践活动。邓小平
的创新思想极为鲜明地强调了创新与实践密不可分的联系。邓小平重视创新并不是为了在理
论上标新立异,构造体系,而是为了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推
动理论发展。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
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
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6页)他多次讲过,要按照实践
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江泽民同志在谈到创新时也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论“三个代表”》
第166页)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就要破除一切与客观实际不
相符合的思想观念,探求和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并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以有效地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创新理论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论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
观点。创新理论把创新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为深入研究社会实践的不同性质及其
基本类型提供了崭新框架。
首先,创新理论表明,可以按照重复性的程度将实践区分为常规性实践和创新性实
践两种基本类型。以往的实践理论注重从实践的不同领域区分实践的不同形式,而对于同一
领域的实践则缺乏质上的分析。创新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况。根据创新理论,我们可
以把实践区分为常规性实践和创新性实践两种不同的类型。常规性实践,从实践的方式、实
践的手段、实践的对象、实践的结果来看,与原有的实践具有同质性,是原有实践的重复进
行。创新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形式,在实践方式、实践手段、实践对象、实践程序、实践效
果等方面,与原有实践存在着质上的差别。在一定意义上和一定范围内,创新性实践不是重
复进行的,是对原有的实践模式的突破,具有首创性乃至原创性。常规性实践是重复性的实
践,虽然实践效果也能满足人的一定目的和需要,但不提供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新信息。创
新性实践是先前所未有过的新的实践活动,实践对象和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方式,是先前的实
践所不曾有过的,所以能够提供人类认识世界的新信息。由于人获取了关于客观事物的新信
息,加深和拓展了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因而就能更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显然,
创新性实践比常规性实践更能体现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能动性。
其次,创新理论继承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基本形式的理论,对划分实践基本形
式的旧有方法提供了新认识。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
及其他创新。”(《论科学技术》第199页)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他把人类的创新活
动进一步划分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三种最基本的形式。这种划分极大地发展了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基本形式的理论。如果说,在阶级社会人类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生产
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种基本形式,那么从人类社会更长期的发展看,人类的基本实
践形式应当是生产实践、社会交往实践和科学实验三种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是人类改造自然
界以获取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社会交往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活动,在
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对立阶级之间的斗争;科学实验是人类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
规律、发展科学技术的实践活动。不论是生产实践、社会交往实践还是科学实验,都存在着
常规性实践和创新实践的区别。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划分与三大实践基本形式,
既相互对应、相互联系,又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和认识的升华。
三、创新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
决定性力量。创新理论实现了有关社会发展动力的这两方面重要思想的整合,揭示了创新在
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生产实践反
映了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实践关系和实践水平,而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又是通过生产力发展
的状况表现出来的。因此,肯定了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与肯定生产力是社会
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但是,生产实践和生产力本身又是如何发展的
呢?诚然,重复性的常规生产实践,对于生产力的量的扩张,对于维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
不可或缺的。但仅仅停留在常规生产实践的水平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任何科技创
新,人类不可能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科技创新通过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
实现了生产实践质上的飞跃,使生产力成为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因此,在肯定生产实践和
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动力作用的同时,还必须肯定科技创新是生产实践的高级形式,是不断
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根本途径。这样,我们就有必要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加以深化,进一步指出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从而也是社会发展的原动
力。
社会交往实践是人类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实践
活动。人类要进行生产实践就离不开社会交往实践。常规性的社会交往实践,具有维持社会
的正常秩序、保证生产实践正常进行的功能,同样是社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当
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时,旧有的生产关
系和上层建筑就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时靠常规性的社会交往实践已经不能解决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甚至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提出了制度创
新问题。制度创新作为社会交往实践的高级形式,就是着眼于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实践活动,通过制度创新破除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特定的生产关
系和上层建筑,建立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科学实验是以观察、实验和建立科学理论为内容的实践活动。起初科学实验是作为
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实践的内在环节而出现的,随着实验科学的发展,科学实验逐渐
从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实践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探索性的社会实践形式。自然科学
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实验,科学实验对于探索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世界
的奥秘,揭示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动力。
科学实验具有探索性,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人类通过理论创新来纠正错误的理论,超越
旧的理论,创立新的理论,从而不断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新规律,为生产实践
和社会交往实践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
互制约,共同构成了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创新是一个
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纵观整个人类
社会发展史,其实质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说,没有创新,就
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