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优质教案 人教版

合集下载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观书有感”的含义,认识到阅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情感,提高阅读兴趣。

3.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二、教学内容1. “观书有感”的定义与意义。

2. 阅读的重要性。

3. 阅读方法的介绍。

4. 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观书有感”的定义与意义,让学生认识到阅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 阅读方法讲解:介绍几种常用的阅读方法,如速读、精读、泛读等,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

4. 良好阅读习惯培养:讲解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方法,如定时阅读、定量阅读、做笔记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观书有感”的定义、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方法以及良好阅读习惯。

2. 提问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心得和经验。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心得分享:收集学生的阅读心得,评价他们对阅读的理解和感悟。

3. 阅读方法应用:课后布置阅读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阅读方法,评价他们的阅读效果。

4. 阅读习惯养成:观察学生在课后阅读的习惯,如定时阅读、做笔记等,评价他们的阅读习惯。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观书有感教材2. 辅助材料:阅读方法介绍PPT、良好阅读习惯PPT3. 网络资源:关于阅读的网站、文章、视频等4. 实物资源:书籍、笔记本、文具等七、教学环境1. 教室环境:干净、整洁、安静,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2.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3. 座位安排:学生座位整齐,便于互动和讨论八、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阅读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2. 开展阅读竞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竞争意识。

3. 邀请作家或阅读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观书有感的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的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观书有感”的含义,认识到读书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读书、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观书有感》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书籍,分享阅读心得。

2. 阅读课文: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观书有感》,理解课文大意。

3. 讨论课文主题: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读书的重要性”。

4. 分析课文结构:让学生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了解作者是如何阐述观点的。

四、作业设计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阅读体验的短文,题目为《观书有感》。

2. 推荐学生阅读一本好书,并写下阅读心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阅读推荐:评价学生推荐的好书及阅读心得,鼓励学生持续阅读。

六、教学策略1. 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激发学生的思考。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观书有感》2. 参考书籍:提供相关书籍,供学生拓展阅读。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和相关信息。

八、教学活动1. 课前分享:让学生在课前分享自己最近的阅读经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课文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观书有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4.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九、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定期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阅读进展,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3.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十、教学拓展1. 组织读书俱乐部:鼓励学生参与读书俱乐部,共同分享阅读心得,培养阅读兴趣。

观书有感语文教案

观书有感语文教案

观书有感语文教案教案:观书有感主题:观书有感年级:初中学科:语文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读书兴趣;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让学生谈谈自己最近读过的一本书,并说出自己的观后感。

二、讲解观书有感的写作要求(10分钟)1. 与学生讨论观书有感的写作要求:包括选取观后感的主题和角度、表达个人看法的观点、组织文章的结构以及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等。

2. 给学生示范一篇观书有感的写作范文。

三、分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本书进行讨论,并共同撰写一篇观书有感。

2. 指导学生讨论书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并帮助他们找到观后感的切入点。

四、撰写观书有感(20分钟)1. 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的内容,撰写自己的观书有感文章。

2.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五、展示和分享(10分钟)1. 让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将自己的观书有感文章读给全班听。

2. 学生可以对其他小组的观书有感进行点评和讨论。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分享自己在观书有感写作中的收获和体会。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观书有感写作能力。

教学资源:1. 观书有感写作范文;2. 学生自带的纸笔。

教学扩展:1. 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继续观看电影、阅读书籍并写观后感,然后与同学分享。

2. 可以开展观书有感的展示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图片、音乐等形式展示自己的观书有感。

评估方法:1. 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撰写观书有感文章的过程,评估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2. 阅读学生的观书有感文章,评估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观书有感》。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3)学会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文的特点和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勤奋学习的良好品质。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文意境的领会。

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剖析诗文的特点。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观书有感》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观书有感》,了解诗文背景。

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诗文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文内容,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师分析诗文意境,引导学生领略作者情感。

5. 应用拓展(1)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文特点。

(2)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练习,体会诗文韵律美。

6. 课堂小结七、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观书有感》。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类似题材的诗。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到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诗歌,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欣赏:《观书有感》2. 诗歌主题:赞美书籍,表达对知识的渴望和敬仰。

3. 诗歌作者:朱熹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观书有感》。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诗歌、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主题思想等。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美。

章节一:诗歌欣赏与理解1. 导入:介绍诗歌《观书有感》的背景和作者朱熹。

2.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4.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书籍的赞美之情。

章节二:诗歌讨论与分享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邀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表达。

章节三:诗歌背诵与朗读1. 教授学生如何正确背诵诗歌,提醒他们注意语音和节奏。

2. 让学生分组进行诗歌背诵,互相监督和鼓励。

3. 选取几位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评价他们的表现并提出建议。

章节四:诗歌创作与展示1. 引导学生以《观书有感》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诗歌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3. 选取几位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给予他们鼓励和赞扬。

章节五:课堂小结与反思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收获。

3.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背诵《观书有感》,并写一篇观后感。

六、诗歌分析与解读1. 回顾《观书有感》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观书有感》,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3.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2.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观书有感》诗文文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

2. 学生分享对图片的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与诗文的关系。

二、作者简介(5分钟)1. 教师介绍作者朱熹,包括其生平、著作等。

2. 学生了解作者背景,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三、诗文解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 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

3. 教师逐句解析诗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学生分享对诗句的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诗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学生书写课后感悟,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六)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观书有感》,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3.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2.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观书有感》诗文文本。

教学过程:六、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观书有感》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意境。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诗句和意境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升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学会欣赏和评价古诗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到自然美和人生哲理,提升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观书有感》全文。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意象和哲理。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诗句和意境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读并理解《观书有感》全文,掌握课文的内容和意境。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2. 学生准备:预习《观书有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准备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以便进行课堂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籍,引导大家进入阅读的氛围。

2. 教学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音韵美。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3. 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抽象意象和哲理,分享自己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深入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创意写作: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诗句和意境,进行创意写作,可以是一首诗、一篇短文或一幅画作。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建议。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将《观书有感》全文背诵给家长听,加强记忆。

2. 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文,进行深入研究和欣赏,下节课分享。

3. 学生将自己的创意写作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准备参加课堂展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与同学的互动情况。

《观书有感》教案(21篇)

《观书有感》教案(21篇)

观书有感教案(21篇)一、教案概述主题观书有感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4.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适用对象中学生(初中和高中)教材准备1.各类书籍:小说、散文、诗歌等;2.纸和笔供学生书写。

二、教案内容第一篇:《读《红楼梦》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红楼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红楼梦》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红楼梦》,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红楼梦》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二篇:《读《西游记》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西游记》,引导学生思考人性、友情和勇气等主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西游记》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西游记》,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西游记》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三篇:《读《水浒传》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水浒传》,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团队精神,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水浒传》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水浒传》,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水浒传》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二十一篇:《读《平凡的世界》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平凡的世界》,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梦想和责任等主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平凡的世界》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平凡的世界》,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平凡的世界》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一、概述
《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

诗中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的体会的。

作者以喻明理,理寓象中,将感想议论化为生动形象,既富理趣,又有诗情。

本诗的教学有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方塘的清澈和读书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宜兴市新建小学六(1)班的同学;
2、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语言感悟能力较强;
3、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
4、学生学习过很多哲理诗,对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有了一定的理解;
5、学生能根据提示、创设的情境来诵读古诗,并有了一定的韵味。

四、教学策略
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古诗,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理解字词以及诗句的意思;b.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对重点词句的点拨,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学交流(问题解决)。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讨论,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诗句,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PPT课件、打印的拓展资源
六、教学过程预设:
(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
1、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读
3、你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
4、简介朱熹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4、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

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由学生熟悉的名句引出诗人,既复习了旧知,又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
(二)、品析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诗
2、自由读,注意读准三个生字(鉴徘徊)
(1)指名读
(2)、边划分节奏边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
谁来读出问的语气呢?(指名读,并指导朗读好这一句)
[从标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感知诗景.]
4、作者到底问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插图,联系诗句想一想)
(1)释渠:指方塘如许:如此,这样
(2)谁再来问一问?指导读好第三句
5、诗人问方塘的水为什么这样的清澈,为什么会有此一问呢?因为他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了呢?
出示插图,看图想象说话:诗人坐在塘边的大石头上,抬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
(同桌讨论)
小结:说的真好,其实你们刚才描述的,正是作者吟出的两句诗,齐读第一二句(读出方塘景色的清新明快)
[通过图文对照,画面想象,引导学生步入方塘美景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感受渠之清.]
6、学习一二句
理解:鉴
1、镜子
2、照
3、仔细看,审察
4、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5、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人看信。

(5)学生讨论选择
联系《望洞庭》中的“潭面无风镜未磨”理解。

[巧妙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鉴”,轻松突破难点。

]
(6)“徘徊”什么意思?(1、来回地走 2、来回移动 3、比喻犹豫不决)
(7)学生讨论选择
(8)连起来说说一二两句的诗意。

7、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
(1)、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诗中那个词提示你原因了?(为)
(2)、“活水”什么意思?(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结合插图理解“活水”(远处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3)、连起来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4)、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
(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
小结:是呀!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享受诗趣
1、老师读题目,学生读诗。

2、教师启发: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

”你学到这儿,有什么疑问吗?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3、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4、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5、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
[打破常规,反诘诗题,激发了学生探究思索的兴趣,变“让我读,让我说”为“我要读,我要说”,让学生在激烈的辩驳中享受了诗的理趣。

]
(四)、拓展延伸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写了一首这么美的写景诗,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是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家,这样诗也叫说理诗,我们接触到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2、出示: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

这正
是(),()。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
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3、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

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

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会默写古诗。

2、把诗中蕴含的道理说给家人听。

3、搜集一些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板书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清澈透明←源头活水(写景)
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喻理)
教学反思
如果要说这堂课的教学有什么缺憾的话,我觉得课堂上对诗句本身的诵读少了一些。

有人说唐诗是“高山大河”,是“朝阳”,是“青少年时期的意气风发”,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那么宋诗则多了一些沉静与思考。

宋诗中的哲理诗比较多,本诗也属说理诗。

说理诗的情感味较之其它诗似乎少了一些,意境与韵味的体会比较难,这就为教学中的诵读品味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