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doc

合集下载

观书有感的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的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观书有感”的含义,认识到读书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读书、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3. 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学会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二、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观书有感”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读书会有感触。

2. 主体部分:分享名人的读书故事和读书心得,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读书的意义。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互相交流学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观书有感”的含义及读书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享名人读书故事,引导学生从中感悟。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互相学习。

四、教学准备:1. 名人读书故事素材。

2. 学生分组名单。

3.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用PPT展示“观书有感”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读书会有感触。

2. 主体部分:讲解名人读书故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读书的意义。

3. 实践环节: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互相交流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环节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读书心得和感悟。

2. 通过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对读书的认识。

3. 收集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反馈,了解教学效果。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知名作家或学者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读书经验和感悟。

2. 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或书店,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3. 开展读书俱乐部活动,鼓励学生定期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名人读书故事的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

2. 在讨论环节,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确保讨论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符。

3. 在评估学生的作业时,要关注他们的真实感悟,而非表面的辞藻。

九、教学反馈:1. 学生对本次课程的满意度如何?2. 学生认为本次课程对他们阅读习惯和表达能力的影响如何?3. 学生对未来的读书分享活动有何建议?十、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1.2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1. 了解阅读的重要性,认识到阅读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3. 学会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效果。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分享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第二章:阅读的意义2.1 课程内容本章节主要讲解阅读的意义,包括:1. 阅读对个人成长的作用2. 阅读对思维能力的提升3. 阅读对情感的陶冶2.2 教学活动1. 讲解阅读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2. 举例说明阅读对个人成长、思维能力和情感陶冶的影响。

3.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阅读的经历,谈谈阅读给自己带来的变化。

2.3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1. 认识到阅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了解阅读对思维能力和情感陶冶的影响。

第三章:阅读的方法与技巧3.1 课程内容本章节主要讲解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包括:1. 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2. 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3. 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4. 深度阅读与思考3.2 教学活动1. 讲解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

3. 讨论如何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4. 案例分析:深度阅读与思考。

3.3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1. 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

2. 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3. 掌握深度阅读与思考的方法。

第四章:阅读的乐趣4.1 课程内容本章节主要讲解阅读的乐趣,包括:1. 阅读带来的心灵愉悦2. 阅读中的收获与成长3. 阅读与生活的联系4.2 教学活动1. 讲解阅读的乐趣,引导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3. 讨论阅读与生活的联系。

4.3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1. 体验阅读的快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2. 认识到阅读对自己的成长和生活的重要性。

3.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五章:阅读的习惯与养成5.1 课程内容1. 制定阅读计划2. 合理安排时间3. 坚持每天阅读4. 积极参与阅读交流5.2 教学活动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计划和时间安排。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观书有感》。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3)学会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文的特点和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勤奋学习的良好品质。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文意境的领会。

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剖析诗文的特点。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观书有感》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观书有感》,了解诗文背景。

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诗文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文内容,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师分析诗文意境,引导学生领略作者情感。

5. 应用拓展(1)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文特点。

(2)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练习,体会诗文韵律美。

6. 课堂小结七、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观书有感》。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类似题材的诗。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掌握一些常用的文学鉴赏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面意义和基本内容。

(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体会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3)诗歌鉴赏词汇的运用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歌的注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2)分享各组的学习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解读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诗歌鉴赏:(1)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鉴赏词汇,评价诗歌的美丑。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观书有感》。

2. 结合诗歌的注释,解释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

3. 写一篇关于《观书有感》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字面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的把握程度。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观书有感》,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3.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2.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观书有感》诗文文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

2. 学生分享对图片的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与诗文的关系。

二、作者简介(5分钟)1. 教师介绍作者朱熹,包括其生平、著作等。

2. 学生了解作者背景,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三、诗文解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 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

3. 教师逐句解析诗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学生分享对诗句的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诗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学生书写课后感悟,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六)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观书有感》,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3.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2.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观书有感》诗文文本。

教学过程:六、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观书有感》教案(21篇)

《观书有感》教案(21篇)

观书有感教案(21篇)一、教案概述主题观书有感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4.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适用对象中学生(初中和高中)教材准备1.各类书籍:小说、散文、诗歌等;2.纸和笔供学生书写。

二、教案内容第一篇:《读《红楼梦》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红楼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红楼梦》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红楼梦》,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红楼梦》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二篇:《读《西游记》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西游记》,引导学生思考人性、友情和勇气等主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西游记》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西游记》,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西游记》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三篇:《读《水浒传》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水浒传》,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团队精神,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水浒传》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水浒传》,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水浒传》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二十一篇:《读《平凡的世界》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平凡的世界》,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梦想和责任等主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平凡的世界》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平凡的世界》,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平凡的世界》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观书有感》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进行文学鉴赏。

培养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提升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观书有感》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简要概括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2 课文解读: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文体特点。

解读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3 课文翻译: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和自己的阅读体验。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分享。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进行文学鉴赏。

3.4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4.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和成果。

4.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讨论过程和成果。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分析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优缺点。

5.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诗句的理解。

2. 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古诗句和作者的观点。

3. 采用讨论交流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介绍《观书有感》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古诗句和作者的观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谈谈对课文的感悟。

5.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

6.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观书有感》的详细讲解,包括诗句的意义、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文化背景。

2. 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进行解释和例句分析。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七、教学步骤1. 课文讲解:逐句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汇和难懂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书有感》教案
本文是关于《观书有感》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设计意图:打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体会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小学六年来,你一定积累了不少有关读书的名言。

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
指名说,师相机点评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则有关读书的名言。

【出示名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生齐读
·这则名言给你什么启示呢?
3、这是朱熹告诉我们的读书方法。

【板书:朱熹】你了解朱熹吗?指名说(简介朱熹,相机复习朱熹的《春日》)
4、【出示课件】师简介: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

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很多思想都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

他的诗作用词讲究,风格俊朗,具有一定的哲理。

二、初读古诗
1、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

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

2、朱熹,一代理学宗师,他的读书感受一定与众不同,想读吗?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自学这首诗,开始吧!【出示自学提示:1、朗读全诗,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美;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

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生自学
3、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

”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再指名读
4、诗有了节奏,才能给人美的享受。

听老师是怎样读出诗的韵味和节奏来的。

·师范读,你会像老师这样读吗?
·指名读,相机表扬:有点感觉了。

·咱们一起来试试!生齐读
三、领会诗意
1、作者到底生发了哪些感想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诗句,查查工具书,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看看插图。

2、指名读诗(课件出示古诗)
3、让学生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1)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抓住“鉴、徘徊”理解
(2)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抓住“渠、如许”理解
(3)把诗意连起来说一说,先说给同桌听听
(4)指名说
四、与诗人达成共识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半亩方塘、天光、云影)
2、带着感情读这三个景物,指名读。

3、想象一下有多美?(谁能把它读好?)
4、在这美景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读前一、二句)
5、可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引读后两句)他在告诉我们什么?
把它告诉你的同桌,一起告诉老师(齐读)
五、质疑引入哲理
这首诗咱们学完了,老师的脑海里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却用了“观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为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六、总结
是啊,读书能使人明白事理,同时也使读书人的心灵像池水一样明净。

朱熹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

他在读书过程悟出了许多的事理。

他有许多的言论值得我们借鉴,特别在读书学习方面,有不少感言给我们不少启发。

(课件出示名言)
七、课堂背诵
这么好的诗能不能背下来?会不会用?口头做题。

(课件出示)
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我要想变得英明有远见,看来要——————————————。

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诗中运用了譬喻的形式,用鲜明形象的事物将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化。

《观书有感》这首诗歌,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教学难点在于诗句中没有提及读书,怎样引导学生从描述的景象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有关读书道理?为此,我先引导学生欣赏美景,理解诗句;再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理解哲理。

1、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The weather was splendid on that day, which I thought was rare. I still remember some people told me that in Britain there was weather and no climate. During the same day, it might snow in the morning, rain at noon, shine in the afternoon and be windy before the night falls. So I think I was lucky。

20.6.156.15.202007:1007:10:20Jun-2007:10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

二〇二〇年六月十五日2020年6月15日星期一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

07:106.15.202007:106.15.202007:1007:10:206.15.202007:106.15.2020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

6.15.20206.15.202007:1007:1007:10:2007:10:20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Monday, June 15, 2020June 20Monday, June 15, 20206/15/2020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

7时10分7时10分15-Jun-206.15.20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