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药物化学复习

药物化学复习

名词解释: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研究药物设计优化,药代学和药效学和新药的合成。

药效学(pharmacokinamics):研究药物和细胞相互作用机理。

药代学: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动态变化。

药物动力学:研究人体不同位点上药物随着时间变化的浓度变化关系。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药物(drug):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拮抗剂(antagonists):与受体结合后,不能诱导产生生物活性变化的构象变化的化合物。

激动剂(agonists):能够诱导受体构象变化而引起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竞争性拮抗剂(competitive antagonist):与相应激动剂相互竞争相同受体的拮抗剂。

翻译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拮抗剂(antagonists)激动剂(agonists)抑制剂(inhibitor)受体(receptor)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药效学(pharmacokinamics)阿司匹林(aspirin)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s)先导化合物(Lead compounds)填空题第一章:药物化学介绍药物如何改变社会结构:①改善了生活质量②延长了平均寿命为什么药物化学面临更大的挑战①由于过度使用抗生素,细菌产生耐药性②由于预期寿命的增加,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等老年病开始流行。

③新出现的疾病,特别是由病毒引起④改善生活质量类药物的需求好药的标准:没有毒性或副作用;容易摄入;能发挥功效普遍接受的坏药:吗啡、酒精、尼古丁、海洛因药物与毒物阿司匹林对人体是药物,对细菌是毒物;高剂量或者长期使用,药物变成毒物。

药物化学期末复习

药物化学期末复习

绪论1、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是关于药物的发现、发展和确证,并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作用方式的一门学科。

2、药物是对疾病具有预防、治疗和诊断作用或用以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

3、根据药物的来源和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中药或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和生物药物。

4、化学药物是一类既有药物的功效,同时又有确切的化学结构的物质。

5、药物化学的三个时期:以天然产物为主的发现时期、以合成药物为主的发展时期、药物分子设计时期。

6、1899年,阿司匹林上市,标志着药物化学学科的形成。

第一章:新药研究和开发概论1、新化学实体(New Chemical Entities)是指在以前的文献中没有报道过的新化合物。

而有可能成为药物的新化学实体则需要时能够以安全和有效的方法治疗疾病的新化合物。

2、通常新药的发现分为4个主要的阶段:靶分子的确定和选择、靶分子的优化、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3、药品质量的主要含义是:A、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B、药物的纯度。

4、药品质量标准中,有两个重要的指征:一是药物的纯度,即有效成分的含量;二是药物的杂质限度。

5、药物的商品名通常是针对药物的最终产品,即剂量和剂型已确定的含有一种或多种药物活性成分的药品。

含同样活性成分的同一药品,每个企业应有自己的商品名,不得冒用、顶替别人的药品商品名称。

6、药物的通用名:也称为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名称,通常是指有活性的药物物质,而不是最终产品,因此是药学研究人员和医务人员使用的共同名称,所以一个药物只有一个药品通用名,比商品名使用起来更为方便。

第二章: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目前新药设计的靶点集中在受体、酶、核酸、离子通道和基因等上。

2、先导化合物(Lead Compound):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具有一定生理活性的化学物质。

3、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方法和途径:a、从天然产物活性成分中发现先导化合物;b、通过分子生物学途径发现先导化合物;c、通过随机机遇发现先导化合物;d、从代谢产物中发现先导化合物;e、从临床药物的副作用或者老药新用途中发现新药;f、从药物合成中间体中发现先导化合物;g、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筛选寻找先导化合物。

药物化学复习笔记

药物化学复习笔记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药物化学复习笔记一.名词解释:1、药物 (drug ):药物是人类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为了调节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身体健康的特殊化学品。

2、药物化学 ( medicinal chemistry):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研究化学药物的合成、阐明药物的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3、锥体外系反应( effects of extrapyramidal system , EPS ):指震颤麻痹,静坐不能、急性张力障碍和迟发性运动障碍等神经系统锥体外系的症状,常是抗精神病药物的副反应。

4、构效关系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 ,SAR):在同一基本结构的一系列药物中,药物结构的变化,引起药物活性的变化的规律称该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其研究对揭示该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寻找新药等有重要意义。

5、血脑屏障 ( blood-brain barrier ; BBB ):为保护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具有更加稳定的化学环境,脑组织具有特殊的构造,具有选择性的摄取外来物质的能力,被称作血脑屏障。

通常脂溶性高的药物易通过血脑屏障,而离子化的药物不能通过。

6、拟胆碱药 (cholinergic drugs ):是一类具有与乙酰胆碱相似作用的药物。

按作用环节和机制的不同,主要可分为胆碱受体激动剂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两种类型。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7、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 AChE inhibitors ):通过对乙酰胆碱酯酶的可逆性抑制,增强乙酰胆碱的作用。

不与胆碱受体直接作用,属于间接拟胆碱药。

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和青光眼,及抗早老性痴呆。

溴新斯的明。

8、局部麻醉药( local anesthetics ):在用药局部可逆性地阻断感觉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引起感觉消失或麻醉的药物。

普鲁卡因。

药物化学重点药物化学结构及类型总结归纳

药物化学重点药物化学结构及类型总结归纳

药物化学重点药物化学结构及类型总结归纳药物化学是药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及其在体内的转化代谢过程。

药物化学的目标是寻找新的药物分子,改进已有药物的性质,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下面对药物化学的重点以及药物化学结构及类型进行总结归纳。

重点药物化学结构:1.天然药物结构:天然药物是从动植物、微生物或矿物中提取的具有治疗作用的化合物。

常见的天然药物结构包括植物碱、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等。

例如:华法林(Warfarin)是一种抗凝药物,其结构中含有香豆素环并有杂原子(柳树苷结构)。

2.合成药物结构:合成药物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式制备出来的药物。

常见的合成药物结构包括芳香环、饱和环、杂环等。

例如: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其结构中含有芳香环、酯基和醇基。

3.基础结构与活性团:药物分子的活性来自于其基础结构和活性团。

基础结构是药物分子的骨架,而活性团是具有特定活性的功能基团。

药物化学研究着重于发现和优化药物分子的基础结构和活性团,以提高药物的药效和选择性。

4.药物基团及键的导向作用:药物分子中的基团和键可以通过导向作用改变药物的性质和活性。

例如,引入取代基可以改变药物分子的溶解度、稳定性和活性。

导向作用是药物化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指导了药物分子的设计、合成和改进。

药物化学的类型:1.pH敏感药物:pH敏感药物指的是药物的溶解度或释放行为受环境pH值的影响。

例如,肠溶片是一种常见的pH敏感药物,它只在肠道酸性环境下才能溶解释放药物。

2.离子对药物:离子对药物是指药物分子中含有正离子和负离子,它们之间通过离子键结合在一起。

离子对药物通常具有高溶解度和良好的生物利用度,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药物设计和合成。

3.靶向药物:靶向药物是指具有选择性作用于特定靶点的药物。

它们通常具有特定的结构特征,能够与靶点发生相互作用,并发挥治疗作用。

例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普利都巴(Imatinib)是一种靶向白血病细胞的药物,其结构能够与癌细胞的激酶结合,从而抑制细胞生长。

药物化学复习提纲

药物化学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5*2 分=10 分)1、巴比妥酸无催眠作用,当 5 位碳上的两个氢原子均被取代后,才具有镇静催眠作用。

2、吗啡结构中 B/C 环呈顺式,C/D 环呈反式, C/E 环呈顺式,环 D 为椅型构象,环 C 呈半船式构象,镇痛活性与其分子构型密切相关。

3、根据局部麻醉药的特点,可将其化学结构概括为三部分,既包括亲脂性部分、中间部分和_亲水性部分_。

4、药物中的杂质主要来源有合成过程引入和贮存过程引入5、阿托品的水解产物是莨菪醇和莨菪酸。

6、非甾体抗炎药是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体内从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和血栓素前体的一大类具有不同化学结构的药物,这些药物都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的作用,其抗炎的作用的机制与甾类抗炎药如可的松不同。

7、左旋肾上腺素在 pH 4 以下的水溶液中能发生消旋化反应而使活性降低。

8、药物从进入人体到产生药效的过程,要经历药剂相、药代动力相、药效相三个重要相。

P5219、解热镇痛药按结构可分为水杨酸类,苯胺类,和吡唑酮类等。

10、去甲肾上腺素为 R 构型,具有左旋性,结构上具有儿茶酚胺的结构受体, N 受体11、拟胆碱药物的受体有 M1 受体, M2 受体, M312、药物分子含有 2 个苯环,一般空间位阻较小的部位发生氧化代谢;若 2 个苯环取代基不同,则一般是电子云密度高的芳环易被氧化。

13、普鲁卡因作用时间较短的主要原因是 _含有酯基,易水解分解。

14、先导化学物的发现和优化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可认为是从分子的多样性,分子的互补性和分子的相似性三方面考虑。

二、名词解释(5*4 分=20 分)1.*组合化学(combinatorialchemistry) :是一门将化学合成、组合理论、计算机辅助设计及机械手结合一体,并在短时间内将不同构建模块用巧妙构思,根据组合原理,系统反复连接,从而产生大批的分子多样性群体,形成化合物库,然后,运用组合原理,以巧妙的手段对库成分进行筛选优化,得到可能的有目标性能的化合物结构的科学。

药物化学(1034)考试复习资料

药物化学(1034)考试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1.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加热变黄的主要原因是()。

A、盐水解B、形成了聚合C、芳伯氨基被氧化D、酯键水解E、发生了重氮化偶合反应答案: D2.盐酸普鲁卡因与NaNO2液反应后再与碱性β-萘酚偶合成红色沉淀,其依据为()。

A、因为苯环B、酯基的水解C、第三胺的氧化D、因有芳伯氨基E、苯环上有亚硝化反应盐答案: D3.安定是下列哪一个药物的商品名()。

A、苯巴比妥B、甲丙氨酯C、地西泮D、盐酸氯丙嗪E、苯妥英钠答案: C4.环磷酰胺经体内代谢活化,在肿瘤组织中生成具有烷化剂作用的是()。

A、4-羟基环磷酰胺B、4-酮基环磷酰胺C、羧基磷酰胺D、磷酰氮芥、丙烯醛、去甲氮芥E、醛基磷酰胺答案: D5.下列哪个名称是扑热息痛的化学名()。

A、对乙酰氨基酚B、N-(4-羟基苯基)乙酰胺C、2-乙酰氧基苯甲酸D、4-氨基苯甲酸-2-二乙氨基乙酯答案: A6.奋乃静在空气中或日光下放置渐变红色,分子中不稳定的结构部分为()。

A、羟基B、哌嗪环C、侧链部分D、苯环答案: E7.将氟奋乃静制成氟奋乃静癸酸酯目的是()。

A、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B、延长药物作用时间C、改善药物的组织选择性D、提高药物的稳定性E、提高药物的活性答案: B8.化学结构中含有两个手性中心的药物是()。

A、青霉素GB、头孢羟氨苄C、氨苄西林D、氯霉素E、多西环素答案: E9.下列药物中哪个不具酸、碱两性()。

A、磺胺甲恶唑B、诺氟沙星C、青霉素GD、多西环素E、米诺环素答案: E10.苯巴比妥与吡啶和硫酸酮溶液作用,生成紫色络合物,这是由于化学结构中含有以下哪种结构()。

A、含有一NHCONH--结构B、含有苯基C、含有羰基D、含有内酰胺结构E、含有一CONHCONHCO--结构答案: E11.环磷酰胺毒性较小的原因是()。

A、在正常组织中,经酶代谢生成无毒代谢物B、烷化作用强C、体内代谢快D、抗瘤谱广E、注射给药答案: D12.加入氨制硝酸银试液在试管壁有银镜生成的药物是()。

化学院药物化学考试重点总结

化学院药物化学考试重点总结

化学院药物化学考试重点总结苯巴比妥: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构效关系(解释影响因素)1.5位双取代才有活性,总碳数4-8最好2.3位有甲基取代起效快3.2位硫取代起效快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1)解离常数及油水分配系数的影响;2)体内代谢对药物的影响。

(1)解离常数及油水分配系数的影响。

药物要在体液中转运,又要通过脂质的生物膜达到作用部位发挥药效,要求药物一定的油水分配系数和适宜的解离度。

解离常数及油水分配系数的不同导致药物吸收速度不同、到达作用部位药量不同,影响药物作用强度快慢不同。

如巴比妥酸解离常数较大,在生理条件下,99%以上呈离子型,无镇静催眠作用,苯巴比妥和己锁巴比妥分子型分别为50%和91%,能发挥镇静催眠作用,但己锁巴比妥比苯巴比妥作用快。

油水分配系数过大,则有惊厥作用。

如5位双取代总碳数超过8,导致化合物有惊厥作用。

(2)体内代谢对药物的影响。

药物在体内代谢快,作用时间就短,反之较长。

5位取代基的氧化是巴比妥类药物的主要代谢途径,当取代基为饱和直链烷烃或芳烃时不易代谢作用时间长,如苯巴比妥;为支链烷烃或不饱和烃基时易代谢作用时间短,如环己烯巴比妥。

地西泮(安定):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苯妥因钠:抗癫痫药普罗加比:前药型的拟氨基丁酸类抗癫痫药盐酸氯丙嗪: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氟奋乃静:抗精神病药氯普噻吨:噻吨类抗精神病药舒必利:苯甲酰胺类抗精神病药吗啡:生物碱类镇痛药,含酚羟基和胺,为两性化合物哌替啶:哌啶类合成镇痛药咖啡因:黄嘌呤类生物碱、中枢兴奋药:硫酸阿托品:抗胆碱药合成CHOCHONH2COOCH3OCOOCH3AcOOCNH3COOCNNCOOCH3ONONOAcOHOOOOOH 麻黄碱:拟肾上腺素药临床用途:用于支气管哮喘、鼻塞等苯海拉明:氨基醚类组胺H1受体拮抗剂(乘晕宁组成,优点)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丙胺类组胺H1受体拮抗剂氯雷他定:三环类组胺H1受体拮抗剂,非镇静性抗组胺药普鲁卡因:局麻药合成ONa2Cr2O7O2NOOO2NN1Fe,利多卡因(局麻药和抗心律失常)硝苯地平:二氢吡啶类(DHe-Too药物特指具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的药物,其药效和同类的突破性药物相当。

河科大天然药物化学复习资料

河科大天然药物化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绪论1,天然药物化学的基本含义: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2,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结构测定,生物合成,构效关系。

3,天然药物的来源:植物(主要的),动物,矿物和微生物有效成分:是指天然药物中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能代表天然药物临床疗效的单一化合物。

4,生物活性成分:经过药效实验或生物活性,证明对机体有一定生理活性的成分。

5,有效部位:指当一味中药或复方中药提取物中,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叫做有效部位6,有效部位群:含有两类或两类以上有效部位的中药提取或分离部位7,单体:即化合物,指具有一定的分子量,分子式,理化常数,和确定的化学结构式的化学性质。

第三节生物合成1,一次代谢: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且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绿色植物中的反应过程称之为一次代谢。

(名词解释)(糖、蛋白质、脂质、核酸等这些对植物机体生命来说不可缺少的物质,称之为一次代谢产物)2,二次代谢: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不起重要作用,而且并非在所有的植物中都能发生的反应过程称之为二次代谢过程。

(名词解释)3,生物合成的结构单元:(名称和结构式是重点)C1单元C2单元C5单元C6C3单元C6C2N单元吲哚C2N单元C4N单元C5N单元4,生物合成的途径乙酸-丙二酸途径AA-MA途径、甲戊二羟酸途径MVA途径、脱氧木酮糖磷酸酯途径DXP途径莽草酸桂皮酸途径氨基酸途径复合途径第四节提取分离方法1,提取(1)提取的概念:利用适当的溶剂或方法,将所要成分尽可能从原料中完全提取的过程(名词解释)(2)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法(相似相溶)、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声提取法、微波提取法。

(填空题)(3)溶剂提取法的关键:选择合适的溶剂。

(填空题)(4)选择溶剂的原则:溶剂对有效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沸点适中容易回收;溶剂不能与中药的有效成分起化学变化;溶剂要经济、易得、使用安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青霉胺
结构特征:耐酸青霉素、耐酶青霉素、广谱青霉素。 青霉素的构效关系
X RCOHN
7
O
5 6
H
4
SNLeabharlann 3 2CH3 CH3
1
COOH
X=H or OMe
Penicillins
6 位碳原子上的氢用甲基或甲氧基取代,将导致活性降低,基团体积较大时,则活性消 失。但甲氧基的取代可增加药物对β-内酰胺酶的抵抗能力。 2 位羧基是活性必需基团,若将其转化成硫代羧酸或酰胺,活性不变,但羧基被还原为醇 时,失去活性。对其羧基可利用前药原理进行结构修饰,如酯化可增加口服吸收和提高生物 利用度。 6 位氨基的侧链可用不同的杂环进行取代,其活性可以得到增强。当侧链的取代基含有 极性基团,可扩大抗菌谱,增强其活性。引入吸电子基团能提高药物对酸的稳定性,引入位 阻基团能增加药物对β-内酰胺酶的抵抗能力。
O Ar (CH2)n H3 C H3C O OH
羧基为降脂活性必须基团, 若为酯或酰胺衍生物活性不变, 羧酸α碳上有两个甲基取代, 或插入苯氧基可增强降脂活性。 中间连接链部分 n 的数目为 0 至 3 均有较好的降脂作用。 若氧原子被硫原子取代, 可以 增强降血脂活性。 第六章 组胺受体拮抗剂及抗过敏和抗溃疡药 第一节 组胺 H1 受体拮抗剂 经典型绝大部分有中枢副作用(镇静、防晕动、止吐) 分类:乙二胺类、氨烷基醚类、丙胺类、三环类 西替利嗪作用特点:引入亲水性羧甲氧烷基。不易通过血脑屏障(BBB),镇静性大大减少。 盐酸苯海拉明作用特点:中枢抑制作用显著。还用于晕动及妊娠呕吐。 阿伐斯汀作用特点:引入亲水的丙烯酸, ,中枢副作用较小。 阿司咪唑作用特点:非镇静 H1 受体拮抗剂(低 BBB 渗透率) 合成:氯苯那敏 经典 H1 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按上课记忆)
N R2 H
RO
O
OR1
叔胺是镇痛活性的关键基团, 氮原子引入不同的取代基可使μ 受体激动剂转变为拮抗 剂。酚羟基被醚化和酰化后,活性及成瘾性均降低。羟基被烃化、酯化、氧化或去除后,活 性及成瘾性均增加。
分类:吗啡烃类、苯并吗喃类、苯基哌啶类、苯基丙胺类/氨基酮类 合成:哌替啶 盐酸美沙酮的作用特点:μ 受体激动剂, 成瘾性较吗啡小,成瘾发生慢。用作戒毒药。 有效镇痛药的结构要求,或构效关系如下:
(3)亲水性部分 4 结构及合成: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罗哌卡因 第2章 催眠镇静药、抗癫痫药和精神神经疾病治疗药 分类:巴比妥类、苯并二氮卓类等。 2.1 巴比妥类催眠镇静药 构效关系:
O R3 R1 R2 O N X NH
5 位无取代和 5 位单取代均无作用(pKa 过小) ;R1 或 R2 为支链或不饱和烃基,作用 时间短;若为饱和烃基、芳烃基,作用时间长(代谢有关) ;R1 和 R2 总碳数为 4~8,若>8 作用相反或无作用(logP) 。 R3 为甲基,作用增强(降低解离度,增加脂溶性) ;若两个 N 上均有甲基取代即具有 反作用(惊厥) 。 X=O, S ; S 取代时脂溶性增加,起效快,作用时间短,X=NH 无作用。 合成:合成通法,苯巴比妥 结构:苯巴比妥、 2.2 苯二氮卓类催眠镇静药 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9 8 7 1
R1 N
5
O
2 3
R2
R4
6
N4 R3
4,5 位拼合四氢噁唑环,稳定性增加,作用强。如氯沙唑伦
1,2 位拼合三唑环稳定性增加,作用强。如艾司唑伦 1,4-二氮卓环为必须结构 苯二氮卓类的稳定性(45 位,12 位在酸性及胃肠道中的开环反应) 结构:地西泮、艾司唑伦 2.4 抗癫痫药 分类:酰脲类(巴比妥类、乙内酰脲类) ,GABA 类似物。 2.4.1 酰脲类 合成及结构:苯妥英 乙内酰脲的结构改造方法:将乙内酰脲化学结构中的-NH-以其电子等排体-O-或 -CH2-取代,分别则得到了噁唑烷酮类和丁二酰亚胺类。 2.4.4、GABA 类似物 机制:GABA 为中枢抑制性递质,该类药物具有与 GABA 的类似结构,可通过抑制 GABA 氨基转移酶的活性,或为 GABA 的前药 代谢:卤加比的体内代谢 2.5 精神神经疾病治疗药 分类:吩噻嗪类、噻吨类(硫杂蒽类)、丁酰苯类、二苯并二氮草类和苯甲酰胺类等 1. 吩噻嗪类多巴胺受体阻断剂 合成及结构:氯丙嗪 构效:
R O H H H N S O N R CH3 CH3 COOH OHH H H N S O O HN HO CH3 CH3 COOH
R
Heat -CO2
H N O
H HN
S
CH3 CH3 COOH
β-lactamase
青霉酸
HS CH3 CH3 COOH
青霉噻唑酸
HgCl2
R
H N
CHO
H2N
O 青霉醛
协同前药(mutual prodrug) :贝诺酯 结构:贝诺酯、扑热息痛、阿司匹林 合成:双氯灭痛、萘普生、布洛芬 作用特点:保泰松不仅有较好的消炎抗风湿作用,且兼有轻度的排尿酸作用。羟基保泰松是 保泰松的体内有效代谢产物,同样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而毒副作用较小。 芳基烷酸的基本结构: 第四章 镇痛药 混合激动-拮抗剂是发展的方向, 即κ 受体激动剂及μ受体拮抗剂,他用作镇痛药 时一般成瘾性小,如喷他佐辛为κ 受体激动剂及μ受体弱拮抗剂。 μ受体镇痛活性最强,成瘾性也最强 δ受体成瘾性小,镇痛作用也不明显, (该章药物作用特点主要回答有镇痛作用强弱和 有无成瘾性。 吗啡的性质:具有酸碱两性,3 位弱酸性的酚羟基,17 位碱性 N-甲基叔胺 纳洛酮的作用特点:阿片μ受体拮抗剂,用于吗啡中毒解救 吗啡的构效关系(半合成类镇痛药)
S N R3
CH2CH2CH2NR1R 2
R1 部分必须由三个成直链的碳原子组成,若为支链,与多巴胺受体 B 部分立体上不 匹配,抗精神病活性明显下降,抗组胺作用增强。 顺式吩噻嗪类药物与多巴胺的优势构象能部分重叠,活性高(当侧链与氯取代的苯环 同侧时,成为顺式构象) 。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设计 DA2、5-HT2 双重阻断剂,以得到理想的非经典抗精神病药 2.5.3 抗抑郁药 NA 和 5-HT 相对增多,表现为躁狂; NA 和 5-HT 相对缺乏,表现为抑郁。 目前临床应用的抗抑郁药可分为去甲肾上酰素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 化酶抑制剂及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三环类) 要注意结构改造的方法,如将吩噻嗪类分子中的硫原子以生物电子等排体 1,2 -亚乙基-CH2-CH2-或电子等排体 1,2-亚乙烯基-CH=CH-取代而得二苯并氮杂卓类 抗抑郁药氯米帕明 合成:阿米替林 第三章 解热镇痛药及非甾体抗炎药 解热镇痛药及 NSAIDs 的作用靶点主要是花生四烯酸环氧合酶(COX)。通过抑制 COX 来阻断或减少前列腺素(PG)的合成。另外部分还抑制脂氧化酶,减少白三烯等的合成。 COX-1 促进生理性 PGs 的合成,调节正常组织细胞的生理活动。如保护消化道粘膜, 调节血小板功能。COX-2 在炎症细胞中高度表达,使炎症组织中前列腺素合成增加。促使 炎症进一步发展。 分类:乙酰苯胺类(只有解热镇痛作用无抗炎抗风湿作用) ,水杨酸类,吡唑酮类,芬那酸 类,芳基烷酸类,1,2 苯并噻嗪类
3'
X
2'
R1OOC
5 6
H
4 1 3 2
COOR2 R3
H3C
N H
1,4-二氢吡啶环是活性必须结构。 2,6 位取代基应为低级烷烃。 3,5 位羧酸酯基取代活性最好,且两个酯基不同者冠脉扩张或降压作用优于相同者。 3,5 位若为其他吸电基取代,可由拮抗作用转为激动作用。 合成:硝苯地平 、维拉帕米 稳定性及结构:硝苯地平 钠通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 合成:盐酸美西律 作用特点:利多卡因的两个药理作用 8.2.3 钾通道阻滞剂 钾通道作为 III 类抗心律失常药。 8.2.4 钾通道开放剂 钾通道开放剂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等。 8.3 作用于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的药物 主要有 Mg2+-ATP 酶抑制剂(胺泵抑制剂) 、作用于α受体药物、β受体拮抗剂。 8.3.1 Mg2+-ATP 酶抑制剂 作用特点:该类药物多具有降压作用缓慢、温和而持久的特点。 稳定性:在光和热的影响下,利舍平的 3β-H 能发生差向异构化为无效的 3-异利舍平。 在光和氧作用下易氧化变质,先生成 3,4-二去氢利舍平(黄绿色荧光) ,再生成 3,4,5,6-四去 氢利舍平(蓝色荧光) 。碱性条件下的水解 8.3.2 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药物 主要有α2 受体激动剂、α1 受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 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按作用的选择性分类分为三种: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选择性β 1 受体阻滞剂、非典型β受体阻滞剂。 合成:可乐定、盐酸阿替洛尔
课堂上要求掌握的所有药物必须都知道药理作用,作用靶点。重点药物(主要是介绍了合 成的药物要掌握结构类别) 第一章 麻醉药 分类:苯甲酸酯类、酰基苯胺类等 局麻药的构效关系
Ar X (C)n O N
(1)亲脂性部分 1 " 苯环的邻对位引入给电子取代基,如氨基、羟基、烷氧基时,由于供电性,与苯环 酯羰基形成共扼体系,使羰基的极性增加,局麻作用增强。反之,吸电基则作用减 弱。 " 同时邻位上的基团可增加位阻,延长作用时间,如氯普鲁卡。 (2)中间部分 2 和 3 该部分是由酯基(2)或其电子等排体和一个次烃基碳链(3)组成的。 此部分决定药物稳定性,影响作用持续时间次序如下
8.4 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药物 8.4.2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此类药物有三类:含硫基类、含二羧基类、含磷酰基类 ACE 抑制剂 作用特点: 此类药物中的巯基常会引起味觉障碍和皮疹的副反应, 但减少剂量或停药后该副 反应可消失。 合成与结构:卡托普利 ACE 抑制剂的构效关系: (1)ACEI 分子中有三个基团与 ACE 的结合点相结合: 与 ACE 的锌离子结合的基团,如巯基、羧基、次磷酰基,与 ACE 的正电荷以离子键结合的 阴离子部分,即末端氨基酸部分的羧基,与 ACE 的供氢部位以氢键结合的基团,即酰胺部 分的羰基 8.4.3 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AT)拮抗剂(AT1 受体拮抗剂) 8.5 NO 供体药物 临床常用 NO 供体药物主要有硝酸酯类和非硝酸酯类。血管内皮舒张因子 NO 8.6 调节血脂药 8.6.1 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 他汀类药物抑制了该酶的活性,从实质上降低了内源性胆固醇的水平,能显著降低 LDL(低密度脂蛋白)中胆固醇水平,并能提高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水平,使胆固 醇的结合形式从有害到无害。具有降血脂作用,副作用较少。 他汀类的活性形式:酯键水解 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的构效关系:3,5-二羟戊酸(I 部分)是抑制 HMG-CoA 还原酶的 活性必须基团 8.6.2 苯氧乙酸类 合成:氯贝丁酯、吉非罗齐 苯氧乙酸类降血脂药的构效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